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自然辩证法论文封面

发布时间:2024-06-01 15:27:25

自然辩证法论文封面

中国知网 关键字 一搜 出来N多 要会用数据库啊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写的内容如下:

1、张博.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D].吉林大学,2018.

2、张楚.萨特整体化辩证法思想探究[D].吉林大学,2018.李笑.西方哲学史主题转向的科学技术社会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3、丁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及价值研究[D].贵州大学,2018.张琴芳.当代西方唯物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刘继汉.《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李闫秋煜.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云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技术时代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从“松花江污染事件”说起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许,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确保哈尔滨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哈尔滨因此全市停水四天。随着污染带的移动,沿岸所有城市无不严阵以待,高度戒备。由于污染带将留入俄罗斯,此事甚至使得外交部官员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希望不会因此影响中俄关系。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事情还在继续发展。谁也不曾预料到,在2005年的岁末会出现这么一件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如此关注的大事。它的出现,再一次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身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它的核心观点是:①工业化是经济活动的中心;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③GDP是发展的首要标尺;④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警告人类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它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性质,极限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种观点,一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内公平发展,满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别地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下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仅仅强调当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而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化、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人的发展。综合发展观强调了各种协调,但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标志,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人存在。三种形态意味着三种需要,作为“类存在”,要有满足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作为“社会存在”,要有满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作为“个人存在”,要有满足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把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水平。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改革发展体制。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和谐”的状态,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协调”也是一种行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协调”,经济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吸收这一重要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必须的。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张建立和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公平性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横向代内公平和纵向代际公平;其持续性,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对和配合行动,履行优化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机论自然观、系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现代有机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遵循人与自然和揩和环境公正的伦理准则。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得类似哈尔滨停水四天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当记者问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您是如何看待这次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省长答:“我想,这一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如果不彻底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这种污染的现象不会是最后一次。”笔者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论文

艾伯特爱因斯坦艾伯特爱因斯坦被视为 20 世纪和最好的之一最伟大科学家整时间。 他的发现和理论在许多领域中已经非常影响科学。 爱因斯坦在 1879 年在 Ulm 出生, 在德国的一个城市。 身为一个男孩,他慢学习说话,但是稍后在他的孩童时期方面,他表示关于自然的棒好奇心和能力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 在他离开了学校之后, 他去达到他从大学以数学的一个学位毕业的瑞士。 在 1905 年,爱因斯坦开始出版摇动了整个的科学和智力的世界的一系列的文件, 和为理论「他在他在 1921 年为物理学嬴得了诺贝尔奖的文件中建立」. 因为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当希特勒在 1933 年接管了德国的时候,他必须离开国家和最后被定居美国。 在那里他在 1955 年直到他的死亡继续在宇宙的结构方面的他的研究。 在一些重要的发现爱因斯坦之中在他的生活方面制造, 最好的是他的相对论的出名理论的创造 .Albert Einstein Albert Einstein wa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scien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His discoveries and theories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science in many fields. Einstein was born in 1879 in Ulm, a city in Germany. As a boy, he was slow to learn to talk, but later in his childhood he showed great curiosity about nature and ability to solve difficult mathematical problems. After he left school, he went to Switzerland, where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mathematics. In 1905, Einstein began to publish a series of papers which shook the whole scientific and intellectual world, and for the theories he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s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21. Because Einstein was Jewish, when Hitler took over Germany in 1933, he had to leave the country and finally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he continued his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until his death in 1955.

中国知网 关键字 一搜 出来N多 要会用数据库啊

维普查找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里边随便找★★★我是工程类课程老师,不是代写论文的,仅仅提供资料并进行探讨而已.★★★★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索取全文参看搜索结果如:1.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32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年 第12期67自然辩证法研究第9卷第12期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逻辑与哲学分析霍伊尔和他的稳恒态宇宙科学革命与现代反科学思潮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脲酶·方法论李远哲教授的道路和思想科 ... 《自然辩证法研究》lG93年总目录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问题及其对策 龚建桥邹删刚杨佐仪(1993 ...2. 大调整时代的自然辩证法——“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刍议 被引次数:9次张明国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关于自然辩证法 ,他强调要在 2 1世纪里“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由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处于这个时代中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问题。1 现状与问题迄今为止 ,自然辩证法的教育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如基本确定 ...3. 重建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4次吕乃基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 第12期走向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将面临三大挑战:高科技、后现代哲学以及新的社会实践。这三大挑战同时指向现有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块:即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1 高科技的挑战21世纪的科学将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宇宙起源和比夸克更深层次的 ...4. 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被引次数:2次贾玉树 陈北宁 文献来自: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年 第01期早在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头脑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客观化为一个物质性文本时 ,当代哲学就已经在酝酿一个根本的转向。现代科学征服自然界就像我们的先民曾经驯养野生动物一样 ,整个自然界这头特大的猛兽在科学家有条不紊的驯服操作中 ...5. 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被引次数:3次曾国屏 文献来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1期※本文系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周年会议的发言。一、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连续发表了多篇回顾20世纪并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文章。例如,他在《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P41 ...6. 《自然辩证法概论》基本思想与使用建议 被引次数:4次文献来自: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2一习教材基薄蹲匀槐缰しǜ怕邸坊�舅枷胗胧褂媒ㄒ?lt;正>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7. 自觉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 被引次数:7次刘啸霆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从“文革”后成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算起 ,已经二十个年头 ,刚好在新的世纪里进入第三个十年。我借用这个数字是想说明 ,恰恰是在这三个十年里 ,大约每十年自然辩证法都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如今 , ...8. 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被引次数:6次梁立明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年 第08期《自然辩证法研究八以下简称《研究门是中国自1985年创刊时,研究。为季刊,1986年起改为-”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 双同刊、六年34期共发表学术论文309篇。自1991技术哲学各领域的综 ...9.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1次翁翼飞 张麟 文献来自: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1期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of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6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1年 第12期德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科学技术伦理学的若干概念问题关于日本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借鉴评当代三种技术社会观关于走中国自己的高技米发展道路的息考技术评估中的若干问题 邱仁宗(199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楼谢老师,估计楼主是交大的。因为这个idea只有你想得出来!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刚开始的依附关系,发展到主仆关系,然后就始终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层面,并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第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把自然界的一切归结为神的力量,对自然界有一种恐惧感。古代人相信存在某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所以对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例如,古代巴比伦人相信自然界具有精灵般的力量,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古埃及人总把星座和他们神话中的神视为一体;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mind )”;古代中国人则相信“天人合一”,并心存对天(即自然)的敬畏之情。人们对自然的这种认识使得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而神秘,人对自然充满无限的敬畏,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友善。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冲突。近代西方自然观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由和谐到冲突的过程: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培根的“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人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再到康德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这一系列的命题,对人的理性的弘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的理性成了“上帝”,在自然面前人可以无所不能。人们逐渐排除了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日益确信:原则上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认识的奥秘,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驾驭的神秘力量;自然科学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对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逐渐生长起可驾驭一切的力量。祛魅的自然观支持了科技万能论,助长了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万物皆可一分为二,即主体与客体,人类是唯一的主体,非人的存在物皆为客体;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分析、解剖、控制或复制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和征服的对象,即自然是人类的仆人,从而把人类与自然界割裂开来。第三阶段: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物质文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给人的生存造成了许多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这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自然的地位、观念和价值。这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构提供了现实的生存基础。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现代人类的进步始终摆脱不了它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人类破坏整个自然环境而带来的,归根到底来自人类近现代以来的对自然的征伐。而要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一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人本主义”,二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思想精华。总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的来看就是适者生存。就是要有共同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自然界具有客观性,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其次应该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自然辩证法当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维普查找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里边随便找★★★我是工程类课程老师,不是代写论文的,仅仅提供资料并进行探讨而已.★★★★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索取全文参看搜索结果如:1.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32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年 第12期67自然辩证法研究第9卷第12期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量子力学解释群的逻辑与哲学分析霍伊尔和他的稳恒态宇宙科学革命与现代反科学思潮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脲酶·方法论李远哲教授的道路和思想科 ... 《自然辩证法研究》lG93年总目录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问题及其对策 龚建桥邹删刚杨佐仪(1993 ...2. 大调整时代的自然辩证法——“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刍议 被引次数:9次张明国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关于自然辩证法 ,他强调要在 2 1世纪里“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由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处于这个时代中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问题。1 现状与问题迄今为止 ,自然辩证法的教育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如基本确定 ...3. 重建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4次吕乃基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 第12期走向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将面临三大挑战:高科技、后现代哲学以及新的社会实践。这三大挑战同时指向现有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块:即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1 高科技的挑战21世纪的科学将沿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进:宇宙起源和比夸克更深层次的 ...4. 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被引次数:2次贾玉树 陈北宁 文献来自: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年 第01期早在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头脑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客观化为一个物质性文本时 ,当代哲学就已经在酝酿一个根本的转向。现代科学征服自然界就像我们的先民曾经驯养野生动物一样 ,整个自然界这头特大的猛兽在科学家有条不紊的驯服操作中 ...5. 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被引次数:3次曾国屏 文献来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1期※本文系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周年会议的发言。一、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连续发表了多篇回顾20世纪并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文章。例如,他在《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前瞻》[1](P41 ...6. 《自然辩证法概论》基本思想与使用建议 被引次数:4次文献来自: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2一习教材基薄蹲匀槐缰しǜ怕邸坊�舅枷胗胧褂媒ㄒ?lt;正>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7. 自觉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 被引次数:7次刘啸霆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年 第01期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从“文革”后成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算起 ,已经二十个年头 ,刚好在新的世纪里进入第三个十年。我借用这个数字是想说明 ,恰恰是在这三个十年里 ,大约每十年自然辩证法都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如今 , ...8. 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被引次数:6次梁立明 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年 第08期《自然辩证法研究八以下简称《研究门是中国自1985年创刊时,研究。为季刊,1986年起改为-”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 双同刊、六年34期共发表学术论文309篇。自1991技术哲学各领域的综 ...9.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被引次数:1次翁翼飞 张麟 文献来自: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1期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of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 被引次数:6次文献来自: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1年 第12期德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总目录科学技术伦理学的若干概念问题关于日本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借鉴评当代三种技术社会观关于走中国自己的高技米发展道路的息考技术评估中的若干问题 邱仁宗(199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写的内容如下:

1、张博.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D].吉林大学,2018.

2、张楚.萨特整体化辩证法思想探究[D].吉林大学,2018.李笑.西方哲学史主题转向的科学技术社会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

3、丁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及价值研究[D].贵州大学,2018.张琴芳.当代西方唯物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刘继汉.《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5、李闫秋煜.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云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毕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想要了解更多的请访问

看了这篇论文你会知道,在这种教育下,冒出诺贝尔奖那才怪。题目《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中学毕业论文)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对温总理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还说,“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可见钱老先生着重审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当我们迫切地渴求“杰出人才”时,人们在各方面找原因,众说纷纭,却很少有人看一看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反思一下这样的学习能否成就杰出人才。有时听到学生感叹:“以前我很喜欢自然科学,牛顿简直是我心中无人能比的偶像,但自从学了牛顿定律以后,就对他产生了恨意。”这句话说得有点夸张和滑稽,但的是学生的忧郁和困惑。有人说,思考是人生最大乐趣,可这种被动的学习没能使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能引起他的思考,少年爱因斯坦思索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最终给出了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丁肇中中学时对牛顿第二定律思考了许多天,试着领会其中的美妙。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刻苦地“学习”?那是很自然的一种本性,是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热情”是创新的原动力,是搞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多数科学成就,就是兴趣吸引着人们去发现的。有成功者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王小波作品中且写到“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我们一向强调的“创新能力”也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对一方面没有兴趣,没有那乐于其中的热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现。对于我们学生,我们或许没有如此浓郁的兴趣,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老师说,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放弃,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我们每天都要背英语、读课文,一连学习几门功课,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一分钟都要按套路做事,每一道题都要按套路思考,否则,你就要落伍。高考竞争如此紧张,哪有时间思考那些非考试范围之内的问题?落地的苹果给了牛顿激情和灵感,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倘若学生有机会看到了苹果落地,他们的思绪一旦碰到“F=am”之类的东西,就会立马转移思考,因为他们对那些知识已经没有了原始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想到它们时就产生负重感。看看这种“思维逃避”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们为了达到所谓的“熟练程度”,每天都要一遍遍一本本地做习题,恐怕他们看教材的时间远远不如做练习题的时间多。就连第一次思考,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理解的。然后是一遍遍被动无味地做题,甚至每天挣扎在永远做不完的题海当中,哪有时间体会其中的“美妙与和谐”?牛顿定律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用来解题的一个等式,知识变得麻木、僵硬,甚至成为累赘。“F=am”已经勾不起学生对它激情的思考,失去了那起初的激情和兴趣,就难以用敏锐的思维对知识深刻地思考。在“忙碌又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脑中怎能容下丁肇中连续几天对“F=am”的思考?天才与常人在这里拉开了差距。即使是那些理科状元,“F=am”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身在学校之中,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人确实需要学习,可是考试就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吗?最终目的偏移,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变质,这是真理,更是事实。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语文老师直接又含蓄的说;“我不是培养文学家,我只是教你们怎样在规范的层面上答卷。”当然,数学老师并不是培养下一个华罗庚,物理老师并不是培养未来的丁肇中。学生们接受了“规范”,殊不知失去了,而失去的那些很难再补救。有的人说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一心学习积累知识,到了大学才能谈创新谈个性的发展。其实,知识的不足可以补救,而创新思维的缺失确实很难补救。为了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为我们推荐的一些课外探究课题(这本来就是一项补救工作),我从中选出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课题,争取组长的同意,可组长刚一听到这一课题,脸上轻松自在的笑容立刻不知去了哪里,有点为难的说;“这个课上都学腻了,换个别的吧。”这也是“思维逃避”现象的表现。原本十分美妙的东西却成了“思维的阴影”,这种思维定式一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造。缺失的东西在大学里能够补救回来吗?现在考试题目的大量化,更是让学生们重复地、寻规踏矩地、按部就班地做习题,以达到“不用动脑”就能把题目很快答完的熟练程度,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质疑或向其它方向思考。这可能还不如《卖油翁》中的射技有点炫耀的资本,他们还有些实用的价值,这只不过是“手熟尔”。在当今的考试选人制度下,应试教育的现状很难改变。应试的海洋里,哪能泛起创新的浪花?很多地方的高中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比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乃至列入了考纲。多学些知识是好,但这也让人担忧。如果“应试”让这些美妙的知识同样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成为了“思维的阴影”,那还不如不去学,让学生保留最初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空闲的时间里,找来几本关于相对论或量子物理的书,怀着那种激情,让独立的思维自由地进展,或许才能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要比在课堂上学来的更有意义。爱因斯坦说:“把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理解,被动的接受永远不如主动的寻求。学生的课外发展也越来越被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学奥数、上特长班、参加艺考,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好几门特长班。发展特长很好,但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学,而是出于家长的要求或强求,很多比学校里的学习还被动。学习艺术原本的目的很自然,就是体会其中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给他人社会带来好处。而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学习就完全变质了,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本质应该是: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本性受到人为的干扰。人的学习和创造本性是很自然的东西,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下任其发展,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和力量。这种“人为的干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可以用经济利益诱导其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物质利益的诱导和外加压力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的学习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学生还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有一个较为自由自主的学习和创造环境。这也是那个时期欧洲的科学和艺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一段时间有这么一短消息,温总理就我国人才培养的问题亲自询问了几名国内大学教授和教育专家,他们中有的说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有的说人才培养需要做好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不知道那些专家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虽然不能说教师完全没有责任,但可以说在这种体制下,只是加要求与教师和学校确实是强人所难,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些我们早已经看到。人们即使认识到素质教育意义之深远,又能怎么做呢?我们不提倡应试,可把数十年锤炼得来的应试手段抛弃掉,高考成绩不下滑那才怪。提高高考成绩肯定比培养一个天才来得更容易。改革原本就是一种付出,不是获取什么功利,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几乎到处都是金钱的影子,社会环境让金钱更有吸引力。人们生存在当今,要大消费,就要增大收入,是金钱的魅力让人们努力劳作。如今大学的各专业中,“贸易”“金融”成了热门专业,而那些富有文化深蕴的“文学”“自然科学”却被人冷落。在生活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之下,即使刚刚写完“一切于我是浮云”的手,也会左右摇摆不定吧。谁都想有个较好的家庭,谁也不愿让孩子给同学说我爸爸没钱。这种社会现状应该是“经济领导人”的用心设计,可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依旧还是建国初的计划经济的话,现在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大吧,社会主义的地位用什么来维护?我们早就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挥金钱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中是很有效的,但是,人类文明的主流或人类前沿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靠这种利益来驱使的。在基础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开拓性的发展并不能够很快地转变成生产力,人们重视科学技术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搞经济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后面的“技术”两个字。日本的“技术”就相当好,虽然起步也晚,也没见出过几个大科学家,但他那“非基础性”的科学的确是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力。中国肯定在向日本学习这一点吧。对于个人来说,搞这东西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利益。整天为赚钱着想的人不可能成为大家。这个社会也不是不要伟人大家,只是还有更迫切的需要。姐姐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工作了,我对她说:“你不只是失去了一个机会,也得到了一个机会,你也可以自学嘛,那很自由。”直到现在来看,我当时的话的已成了安慰。做到“自学”也很难,尤其是一般人。那些不上学的青年,找工作,赚钱,找对象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如果还整天抱着书本“装学问”,肯定会被看为没责任心没上进心的人。看看那些社会上的青少年,大多沉浸于灯红酒绿,迷恋于网吧歌厅,追星族者成群,看名牌者一片。在路上走着撞到电线杆上的也有,只不过不是因为他在思考大学问,而是因为戴着耳机、眼睛瞅着别人是否在欣赏他的名牌!如今,我们还能否看到有谁一只手料理着生意,一只手看着孩子,还有一只手研究着世界上最美妙的智慧?还能否看到有谁一边卖着菜,一边拿着书本研究数学问题?直到相对论发表之前,爱因斯坦曾被人们视为“疯子”。当今社会,那80后90后,那虚荣浮躁的心,还能否做这种“异类”?还能否坚持自己的立场,体会高级趣味?走在上学的道路上,“现实”使我不得不埋头苦读圣贤书,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离开学校,处身于尘泥喧嚣之中,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又难以独守立场,追求真美。我有所迷惑,但无暇忧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的兴与亡,要看高考。作者:海泽

自然辩证法并不具有自主的地位和能力.而你的论题也是如此.所以,劝你研究点更为根本而现实的问题吧.--------------这种表面文章做和不做是没有区别的.

谢老师 我是周二早上那节课的 ,,,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