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9:29:16

中国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论文

所谓华北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以及海河和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该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上述河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三角洲、渤海海滩和海成阶地所组成的华北平原,以及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两岸,其中包括太行山、吕梁山、燕山和阴山山岳地区的一些山间断陷盆地和河谷。在华北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内,第四纪堆积物达到很大的厚度。在第四纪时期内,由于山岳地区与邻接的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区的差异性升、降运动的发展,在山岳地区各时期第四纪堆积物的山露情况良好;但在平原和盆地区的早期第四纪堆积物被埋藏于地下,保留得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华北地区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成因类型有冲积物、洪积物、湖积物、风积物、冰川及冰水堆积物、海积物等。这些堆积物的岩相特点清晰,并含有大量化石。

上述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华北地区是我国新生代地质研究(其中包括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进行得最早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数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地学工作者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标准地层剖面。华北地区的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下更新统

(1)泥河湾组

泥河湾组的典型地区位于河北省桑干河河谷盆地,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带。泥河湾组是以湖相沉积为主的地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河流相沉积。沉积物的厚度可能超过600m在盆地中心至今未揭露到底。泥河湾组以灰绿色、灰蓝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和泥灰岩层为主;有些地方上部具有浅红、浅黄、灰黑等杂色砂与砂质粘土层;个别地方发育沼泽相泥炭层;在底部及盆地边缘有砂、砾石层。细粒的粘土层具完整的大型水平层理;砂砾石层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淡水软体动物化石、鱼化石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一些层位中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上述特征表明,泥河湾组是以大型淡水湖泊沉积为主,在某些时期可能有海水侵入。这一套沉积集中分布于汾、渭地堑的一些大型断陷湖盆地中,例如延庆怀来盆地、蔚县阳原盆地、大同盆地、汾河河谷盆地、渭河河谷盆地、黄河中游三门峡地区等。

泥河湾组地层中发现了早更新世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于是将它与维拉弗朗阶对比,成了我国和世界上第四系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

泥河湾动物群(即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主要代表如下:

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wongi)

三门马(Eguus sanmeniensis)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

板齿犀(Elasmotherium sp.)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

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

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 国猎狗(Hyaena sinensis)

步氏大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泥河湾剑齿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

四不象鹿(Elaphurus bifurcatu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

中国古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

此外,泥河湾组还含有大量软体动物化石,常见的有下列几种:螗螺(Limnaea)、平卷螺(Pianorbis)、蚬(Corbicula)、丽蚌(Lamprotula)和楔蚌(Cuneopsis)。

泥河组地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据近来一些工作中获得的资料简单介绍如下:

① 泥河湾组下部直接覆盖在含三趾马的上新统红土层之上。在阳原—蔚县盆地南部壶流河西的蔚县红崖村,发现的剖面(图13-6)中,1975年有人提出含三趾马红色粘土砾石层底部有是冰碛,定为“红崖冰期”。从而对第四系界线提出推到三趾马红土层以下的建议。这个建议尚未被采纳。

② 目前测得比较系统的泥河湾组剖面是郝家台剖面,实际它只是露出地表百余米的地层,并不能代表厚达600m以上的泥河湾组全部

图13-6河北蔚县红崖村乱石矻塔沟剖面

1—中生代火山岩;2—下第三系;3—上第三系三趾马层,4—下更新统F部(泥河湾组)灰绿色泥灰岩及砂质粘土

郝家台剖面位于阳原县化稍营乡小渡口东南角(图13-7),被桑干河与壶流河切割的湖积台地上,高出桑干河147m,地层总厚113m。上部为灰黄色砂质粘土与杂色亚砂土互层;下部为含钙较多的灰绿、灰白色砂质粘土或泥灰岩与灰黄含砾亚砂土互层。

③在泥河湾村的下沙沟剖面是发现化石比较丰富的地点,含泥河湾动物群的大部分哺乳动物化石。下沙沟剖面相当于泥河湾组上部。它在泥河湾期处于湖积平原与山麓交界处,因而形成一套砂、砾和砂质粘土的河湖交替相沉积。该剖面共厚(图13-8)。

图13-7河北阳原郝家台剖面

1—黄土;2—钙结核;3—砂;4—砂质粘土;5—泥岩;6—泥灰岩;7—砂砾石透镜体;8—无脊椎动物化石;9—脊椎动物化石

图13-8河北阳原泥河湾下沙沟剖面

1—黄土;2—交错砂层;3—砂;4—砂砾;5—粘土;6一钙结核;7—无脊椎动物化石;8—脊椎动物化石

图13-9河北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第四纪泥河湾海相层实测剖面(据汪品先等)

④目前与这一层相当的,在怀来盆地的暖泉也发现了半咸水有孔虫化石。联系到华北平原的海相层,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时的某一段时间,桑于河的断陷盆地是和海水相通的。在这时,海水可以沿着某一通道侵入盆地中,带入一些有孔虫,在淡化半咸水的特殊条件下,出现一种变异的有孔虫并繁殖了一段时间。发现海相化石的剖面位于蔚县东窑子头东南三里,蔚县—宣化公路东侧(图13-9)。所含有孔虫有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仅一属一种,但数量很多,占微体化石部分的90%。其余10%有半咸水介形虫6属11种。还有可生活于淡水、微咸水及半咸水的瓣鳃类豆蚬(Pisidium)及陆生瓦娄蜗牛。

(2)三门组

这是与泥河湾组可以对比的一套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断陷盆地中,北界中条山,南接秦岭,西通汾渭河谷,东界三门峡谷。在这个盆地中堆积了总厚度约200—900m的河湖相砂砾石层和泥灰岩层,沿河谷两岸可以见到许多露头及部面(图13-10)。这一地层过去笼统地都称为“三门系”,1959年根据三门峡第四纪地质现场会议,将原来的“三门系”分为五层,多数人的意见,其中③、④层是下更新统,称为三门组,①、②应属于上新统上部,第五层争论较多,暂列为中更新统。现简述如下:

⑤砂、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分布于黄河Ⅱ、Ⅲ级阶地之下部。

剥蚀间断面

④棕红色砂质粘土层夹粘土、砂及砾石层。粘土质含量较高,含泥化蜗牛化石,沉积以后常遭受侵蚀,分布不广。厚60m

③砾石,砂砾、砂的互层。向盆地中心相变为夹粘土的细砂、粉砂层。砾石磨圆度高,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层中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含有丰富的蚌壳的哺乳动物化石。厚70—100m

上新统上部:

② 砂质粘土层夹砾石层或粘土夹砂层,颜色棕红色,岩性坚实,砾石分选性差,含李氏三趾马(Hipparion richthofeni)。厚200—240m

① 底砾岩层,灰白色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片岩及喷出岩组成,砾石分选差,略带棱角,钙质胶结坚硬。厚10—90m

不整合

下复地层为下第三系平陆组

图13-10三门峡一带的三个剖面(据贾福海)

A—山西平陆黄底河;B—三门峡市东坡沟;C—三门峡夭头沟剖面及柱状图

解放前杨钟健在东延村下部砂砾层中发现过米诺鼠(Minomys orientalis)这在欧洲是早更新世的化石;卞美年在风陵渡砂层地表上发现过肿骨鹿的下颚骨。解放后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甚多,除一些层位不明者外,在张峪后沟砂层中发现步氏鹿、原田鼠、鹿、犀牛、鬣狗等,裴氏板齿犀可能从这里产出。在山西临猗采集到平额象、三门马、秀丽黑鹿(Rusaelegans)布氏鹿,四角鹿(Euctenoceros tetroceros)羚羊等。这表明属于泥河湾动物群。在三门组中还发现现在生活于南亚的龟类(Clemmys sp)植物孢粉资料证明沉积时是森林草原环境,比现在略湿润的温带气候,属于间冰期气候。

在华北,泥河湾组及三门组地层,大部分遭受了构造变动,地层倾斜并发生了断裂。由此可证明早更新世以后的新构造运动是很激烈的这一期构造运动在华北称为“三门运动”

早更新世的“三门运动”及“元谋运动”以后,中部断陷沉积区的绝大多数断陷盆地,不再保存湖盆地的古地理面貌。除少数盆地有继承性的湖泊发育外,多数成为河谷的谷地。发育了不同时期的冲积层或间有其它成因类型的沉积。在中部断陷区,除了在谷地的冲积层外,由于气候向干旱方向变化,在北方地区发育了厚度很大的黄土层。黄土可覆盖在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及地形上,其分布区也超出了中部断陷沉积区的范围,是以反映气候分带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

2.中更新统

华北地区中更新统,过去称为周口店组,自从“蓝田猿人”化石发现以来,产蓝田人化石的泄湖组也成了一个标准地点,而且由于蓝田公王岭人化石较“北京猿人”老一些,所以泄湖组下部的时代可能也较早一些。

(1)泄湖组标准地点在陕西蓝田的塬上和灞河的第Ⅲ、Ⅳ级阶地上。沉积物的性质和成因,最主要的有两大类,即河流冲积的砾石层和红色土。前者分布于灞河沿岸,特别是灞河右岸,在稠水河、安沟及公王岭等地砾石层厚达40米左右,向西北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后者分布于黄土塬及灞河的Ⅲ、Ⅵ级阶地上。根据脊椎动物、埋藏土与剥蚀面,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泄湖组下部在黄土塬区,为黄褐色黄土状砂质土,含大块钙质结核,埋藏土壤A、B层颜色不明显,产状基本上与第四纪前基本一致。此外,在黄土塬区下层,还有一套具水平层理的褐色砂质土和亚粘土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黄土塬区古老冲沟的产物。分布在灞河阶地的有砾石、砂质上和红色亚粘土层,与下伏的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砾石层近于水平,在受新构造破坏区砾石层发生变位,并有断裂发生。

泄湖组上部上层是棕红色或红褐色黄土状砂质土,钙质结核常富集成网状,有时连成条带,埋藏土壤A、B层颜色鲜艳,表面起伏,可具有10°左右的倾角;下层亦为黄土状土,钙质富集成板状,埋藏土壤A、B层颜色淡。堆积范围较小。

在蓝田地区,“蓝田猿人”化石在两个地点发现,一是公王岭,另一地点是陈家窝村。它们分别属于泄湖组的上部和下部(图13-11)。

从泄湖组各处剖面对比看,泄湖组有以下特征:

① 泄湖组下部沉积了河流相沉积物,在塬上为古冲沟沉积;②泄湖组上部主要是土状沉积;③泄湖组上部埋藏土壤颜色较鲜艳,钙质结核零星;下部埋藏土壤颜色淡,钙质结核呈板状;④黄土塬上泄湖组上、下部产状不一致,上部倾角10°—15°,下部近于水平,两者之间有剥蚀面;⑤泄湖组上部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地点接近,公王岭动物群则介于泥河湾动物群与周口店动物群之间,且更接近于后者;⑥公王岭下部砾石层的时代可能属中更新世,也可能属早更新世。对砾石层的成因,也曾引起一些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是水流沉积,另外也有人提出是冰碛层,并且称作“公王岭冰期”。看来要把“公王岭冰期”确立起来,还应作细致的工作。

图13-11公王岭“蓝田人”化石产地—水子沟口剖面及蓝田泄湖组柱状对比图(据贾兰坡等简化,1964年)

(2)周口店组周口店组曾作为我国华北中更新统标准地点,它是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洞穴堆积。在周口店地区,裂隙及洞穴堆积甚多,周口店组是指“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堆积而言,其沉积岩性很难与洞穴外对比,然而它含有极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周口店组的哺乳动物群,称之为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是我国北方的标准动物群。

周口店第一地点物物化石名单:

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居氏大河狸

后丁氏鼢鼠Myospalax epi-tingi虎Felis

鼢鼠Myospalax sp.豹Felis pardus

竹鼠Rhizomys sp.猎豹Cynailurus sp.

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纳玛象Palaeoloxodon

狼Canis lu pu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

变种狼Canis lupus 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

中国狸Nyctereutes sinensi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豺Cuon alpinus 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

洞熊Ursus spelaeus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

熊猫Ailhuropoda sp.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

獾Meles 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

貂Martes sp.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

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野牛Bison sp.

洞穴鬣狗Crocuta ultima翁氏转角羚羊Sipirocerus

剑齿虎Megantareon inexpectatus羚羊Gazella sp.

这一动物群的特点是:代表第三纪残留种属有的已灭绝,如三趾马,但有极少数的残留种,如剑齿虎。出现了中更新世代表种属,如肿骨鹿、中国鬣狗、居氏大河狸等。也有些更现代化的种属,如狼、狐、猞猁、骆驼等。

周口店第一地点,解放前及解放后五十年代的发掘,揭露地层厚达40m,共划分了十三层(图13-12)。从探井底部揭露出红粘土砾石层,称为“底砾石层”。1978—1979年,在对周口店进行综合研究过程中,揭露了探井中厚达10m的地层,继续按原划分的十三层再向下划分出第十四至第十七层。原称为“底砾石层”者是第十四层。

第一层粗角砾岩层。厚约3m

第二层石灰华层,为胶结坚硬的粉红色土,位于洞的最高处。含有化石、石器及人类的材料。厚约1m

第三层不规则的巨大角砾岩层,含有极大的石灰岩块,是洞顶崩塌造成的,下部较软的堆积物受巨石压力,有折曲现象。厚约3米

第四层为一极厚的红、黄、紫、黑色细土层。黑色者为炭灰。红黄、紫色是受了烘烤的泥土。该层发现的石块及化石,也都经过火烧烤,改变了颜色和形状。这一层化石以啮齿类最多,由于有较多的石器存在,因之称为“上文化层”。西部厚约6米,至东部尖灭

第五层含化石的黑色硬灰层,一部分为角砾岩层或“上文化层”的底部。西部渐变为厚约一米的石钟乳层,东部渐薄而消失

第六层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内有大石块,石器很少。

第七层深灰色松散砂层。化石保存完好,以野猪为最多,鹿次之,肉食类较少,其它如水牛及水獭等都发现在这一层理。此层西部较厚,约一米,东部渐薄

第八及第九层为不规则的角砾岩层,其中夹有薄灰烬层,化石丰富,且较完整。有鹿、猪、马、犀、狼、狐及鬣狗。这两层的石器及人类化石也最多,因此称为“下文化层”。厚约6m

第十层上部为含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部为灰烬层。厚约2m

第十一层为含化石的角砾岩层。厚约2m

第十二层红色粗砂层,含小砾石和化石碎块,化石碎块受磨蚀。厚约2m

第十三层红色粘土层夹红色或灰色砂透镜体,底部有巨大石灰岩块。厚约2m

第十四层棕红色粘土质砂及砾石混杂的粘土砾石层。下部砾石减少,星散于粘土之中。该层即过去所称“底砾石层”。因上部被掘去并已填土,不能正确估计其厚度。可见厚约4m

第十五层棕红色粗砂砾石层及含砾细砂层。厚约1m

侵蚀面

第十六层灰色薄层状具平行层理的粉砂层,产状倾斜,80°(10°)上部有明显的侵蚀面的痕迹。厚约

第十七层黄棕色粗砂砾石层,未见底。可见厚度约1m

根据对这十七层的综合研究,包括年代学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的研究,将侵蚀面以下的第十六、十七两层划为下更新统,第十四、十五层为距今—的中更新统早期,相当于公王岭蓝田猿人产出层位,命名为“龙骨山组”。第十三层以上为“周口店组”。并按气候演变划分为五段。

对周口店地区洞穴内外对比研究,建立了这一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表13-2),可以作为对比我国北方的第四纪地层的参考。

图13-12周口店第一地点剖面(据贾兰坡)

1—角砾岩;2—灰烬;3—石灰华;4—砂;5—红色土,6—泥砂;7—砾石;8—石灰岩

表13-2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简表

续表

*据孔昭宸、张子斌等

图13-13山西襄汾丁村第四纪地质剖面及98地点剖面图(据裴文中、贾兰坡)

3.上更新统

(1)丁村组丁村剖面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至柴庄间的汾河沿岸。因剖面中挖掘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而驰名。后来又发现了一个幼年人颅骨。对古人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丁村组沉积属河湖相沉积(图13-13),位于汾河河谷第三级阶地上,上覆微红色黄土(红色土上部)。

丁村组的砂砾层中所含脊椎动物化石很丰富,主要有方氏鼢鼠、野驴、野马、纳玛象、梅氏犀、披毛犀、葛氏斑鹿、原始牛、转角羚羊、羚羊等24种;还有鱼类、瓣鳃类化石。从动物群性质看,比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要晚。所发现的丁村人为较直立人进化的“古人”,其创制的石器有第二次加工痕迹。所以它的时代应晚于中更新世周口店期,应归入上更新世早期。在1959年地层会议上作了这样的暂定,但是一直有人认为丁村组应属于中更新世。

(2)萨拉乌苏组该组最初发现于内蒙古河套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格林等地,为河湖相沉积,常构成二、三级阶地。由于在这一地层中发现了“河套人”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又很丰富,为我国北方上更新世标准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

各层均为连续沉积,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称赤鹿—最后鬣狗哺乳动物群,动物名单如下: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lis野驴Equus hemionus

野马Equus przewalskyi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

双峰骆驼Camelus knoblochi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yi

赤鹿Cervus canadensis盘羊Ovis ammon

鄂尔多斯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诺氏象Palaeoloxodon namanni

王氏水牛Bubalus wansijocki最晚斑鬣狗Crocuta ultima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野猪Sus scrofa

萨拉乌苏组的剖面,最早是德日进测得。相当于萨拉乌苏组的地层,目前发现地点很多,整个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几乎都有分布。

萨拉乌苏组的岩性为黄、灰黄、灰绿色粉细砂,夹含钙质结核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具有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剖面情况如图13-14所示。

图13-14萨拉乌苏河地层剖面图(据P·德日进)

1—风成砂丘;2—黄土;3—淡水沉积;4—砂层;5—砂质粘土;6—风化层;7—脊椎动物化石;8—石器;9—软体动物化石;10—剥蚀阶地及冲积阶地

萨拉乌苏组的底部砂层中含河套人(Ordos man)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重要种属有洞穴鬣狗、披毛犀、野驴、蒙古野马、赤鹿、河套大角鹿、纳玛古象等,还有驼鸟。并发现了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旧石器。

萨拉乌苏动物群与丁村动物群相比,有一些代表古老时代的动物,如原齿象、梅氏犀、大型马等都已绝灭。堆积物中大批“细石器”的出现,标志着向中石器时代过渡的象征。所以萨拉乌苏组是晚于丁村组的上更新统地层。在许多地方又发现萨拉乌苏组上面覆盖着厚度不等“马兰黄土”

(3)迁安组该组标准地点是河北迁安爪村,位于滦河第二级阶地上,为河流沼泽相沉积。其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当。

迁安组地层剖面(图13-15)是冲积亚砂土层,中夹有厚—2m的沼泽相黑土,其中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迁安组中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所含软体动物及介形虫很丰富。孢粉分析结果证明,爪村的上更新统迁安组,大约相当于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从孢粉资料可分为三个带(表13-3)。脊椎动物繁盛时期相当于孢粉划分的较温暖的间冰阶,其中也还有喜冷的披毛犀化石。哺乳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是典型的北方动物群。

图13-15迁安爪村滦河南岸阶地剖面示意图(示哺乳动物化石产物)(据裴文中等)

1—基岩;2—冲积物(砾石及砂);3—冲积物(砂质上);4—坡积物;5—沼泽堆积(黑土);6—冲积物(亚砂土);7—化石产地底部碎石层;8—冲积物(砂);9—化石产地

表13-3迁安爪村“迁安组”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变化

(据地质科学院地矿所新生代孢粉组资料)

(4)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根据华北平原钻探岩心第四纪堆积物的矿物学、岩石学及其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研究结果,可以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的堆积物。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是源出或流经平原西面和西北面的黄土高原和山区,有黄河、海河和滦河等河流的干流及其支流搬运沉积下来的。

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形成了冰期堆积物和间冰期堆积物的交替顺序。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主要类型是冰川及冰水堆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海积物、湖沼堆积物、残积物等。由太行山、燕山山区经山麓、山前地带向平原和海滨方向去,第四纪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由于华北平原在第四纪过程中是一个断陷堆积平原,所以,第四纪堆积物被较完整地保留在埋藏剖面中。华北平原基底各个部分的断陷运动的强度是不一致的。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随平原基底各个部分断陷运动的发展而不同。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部分,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可达1000m以上,大部分地区的一般厚度在5—700m之间。

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基本顺序如下:

第一冰期堆积物山麓和山前平原多为紫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多为紫红色的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含暗针叶林及草甸沼泽植被孢子花粉。喜冷植物云杉及雪杉孢粉含量高达51%。计算当时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达10℃左右,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第一间冰期堆积物第一冰期堆积物顶部被风化形成的铁、锰铝土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断陷运动剧烈发展的地区和一些古河床中,出现冲积物和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积物。含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在一些地方山毛榉含量高达15—22%。计算年平均温度10—11℃。

第二冰期堆积物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红色冰川泥砾和粘土;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带为埋藏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暗针叶林及草原带孢粉。云杉及冷杉孢粉达。

第二间冰期堆积物发育于第二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质残积物(埋藏风化壳);在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的部分和海滨地带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和海积物。针阔叶林草原带。推定年平均温度为12℃左右。

第三冰期堆积物在山麓和山前平原地带为褐色冰川泥砾和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在平原中部和海滨地区为冰水砂砾、砂和粉砂层。粉砂在一定程度上黄土化。暗针叶林草甸沼泽至针叶林草甸沼泽。云杉及冷杉占—14%。

第三间冰期堆积物发育在第三冰期堆积物顶部的铁、锰、碳酸盐质残积物(古风化壳)。埋藏古河道、断陷运动剧烈发育的部分,出现冲积物、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出现海滨堆积物。针阔叶林草原至针叶林草原。计算年平均温度8—10℃。

第四冰期堆积物埋藏的冰水砂和砂层,粉砂轻微黄土化。暗针叶林草原带孢粉。云彬、苔藓植物多。计算年平均温度较现时低11—13℃。

冰后期堆积物主要为河漫滩堆积物,主要为粉砂和细砂,在一些地方出现湖沼堆积物;在海滨地带分布着海滨堆积物。在一些河间地带,出现埋藏的碳酸盐质风化壳和古土壤。

根据海相堆积物以及其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研究,可以确定华北平原存在着六次海进和一次推定的海进。分别命名为渤海海进、海兴海进、黄骅海进、青县海进、沧西海进、献县海进和泡东海进。这些海进皆发生于间冰期或间冰阶和冰后期内。其中沧西海进的14C年龄为22900±1100a,献县海侵的年代为距今8500—5500a,沧东海侵距今5000—3500a。

华北平原第四纪堆积物中夹有玄武岩和凝灰岩,火山堆积物古地磁年代学测定结果如下:更新世初,相当于古地磁年表中的Mammth事件,距今—;第二冰期、第二间冰期交界线,相当于Olduvai事件,距今—;第三冰期—第三间冰期交界,大致相当于Brunhes-Matuyama磁世之间,距今—。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第四纪研究期刊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9. 沉积学报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21. 地层学杂志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

对我国仓储管理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这个我就有516710262一、我国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众多的仓储企业逐渐加大现代化改造的步伐。包括两方面:其一,加大对仓库的硬件投入。这包括库房建设和改造、购置新型货架、托盘、数码自动识别系统和分拣、加工、包装等新型物流设备,大幅度提升现有仓储自动化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增加物流服务功能。其二,加大对仓库的软件投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仓储管理、商品销售、开单结算、配送运输、信息查询、客户管理、货物跟踪查询等功能,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可靠、快捷的物流服务。所以现代仓储业发展有若干个趋势:(一)以顾客为中心 成功的企业愿意和他们的客户保持交流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仓库的作业必须通过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存储或发送适当的产品,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增值。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将和供应商与顾客发展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从共享的信息、互相商定的计划和双赢的协议中受益。运作高效、反应迅速的仓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二)减少作业、压缩时间 今后,仓储中心在数量上将减少,但在每个中心的商品数量将增加。因此,以后的分销中心一方面规模更大,另一方面日常所要处理的订单也更多。这意味着装运频次的加快和收货、放置、拣货及装运作业的增加。这一趋势将对物料处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叉车和传送带等设备产生重大影响。(三)仓库作业的自动化 为适应仓储业作业的急速膨胀,仓储业需要大大提高自动化程度。比方说,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传送带来长距离的运送小件物品,同时设定适当数量的重新包装站和装卸作业平台。另外如果我们使用更多的自动分拣设备,我们就能在不建造额外场所的情况下提高整体工作能力。因此,在诸如货物搬运这类增值很少甚至无增值的作业方面,自动化设备将继续替代劳力。(四)零库存、整合化管理。仓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零库存。这种零库存只是存在于某个组织的零库存,是组织把自己的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在科技发展到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丰田公司的准时制生产方式完全有效地消灭库存,实现“零库存”。零库存实际上含有两层意义:其一,库存对象物的数量向零趋近或等于零;其二,库存设备、设施的数量及库存劳动消费同时向零趋近或等于零。而第二种意义上的零库存,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然而在经济意义上,它并不来自通常意义上的库存物资数量的合理减少。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费用是库存费用。因此,仓储管理实施整合化仓储,即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实施进行重建。(五)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新科技革命以来,仓库管理者将把货物从仓库的进进出出(包括收货、放货、分拣和装运)的作业看作是他们工作中的最关键部分。但他们在执行这些工作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难以及时获取精确的信息。实施仓库工作的无纸化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从原则上讲,无纸化仓库意味着所有的物流运动的电子化操作,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在产品鉴别、地点确认、数据输入和准确分拣方面可能产生的传统错误。同时,电子控制系统其次还能避免数据输入的延误、即时更新库存、随时找到所需的货物。在美国,计算机在仓储管理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它可以把复杂的数据处理简单化,同时还发展了许多成熟的仓储管理软件供企业挑选采用。网络在近年还的迅速普及使得库存管理网络化成为一种趋势。二、我国仓储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一)具有明显部门仓储业的特征自从我国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资料流通完全纳入了计划分配轨道,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只能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进行申请,经过综合平衡以后,再按各部门进行计划供应。而各部门为了储存保管好分配来的各种物资,就需要建立仓库。于是,层层设库,行行设库的现象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部门仓储管理系统,从当时来看,部门仓储业的建立为保证本部门的物资供应,完成本部门的生产建设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部门都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很少顾及其他部门或国家的利益,再加上相互间缺乏沟通,又没有一个统一管理部门来进行协调和统筹安排,因此,出现了目前存在的重复设库问题,物资流通中转环节多,流通渠道不畅,库存居高不下,物资损失浪费大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等。(二)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仓储技术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各地发展不均衡。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的仓储技术传人我国,使我国仓储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自动化仓储技术传人我国以后,我国的仓储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造自动化仓库,例如北京汽车制造厂、南宁拖拉机厂等先后建造了自动化仓库。与此同时,人们对仓储工作的看法也起了变化,逐渐重视仓储管理工作,并注意引进先进的仓储技术和提高仓储工作人员的素质。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例如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等。而有的仓库却还处在以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管理状态,仓库作业大部分靠肩扛人抬,只有少量的机械设备。还有一种情况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铁路专用线,但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已经老化,有些已经陈旧,但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更新,只得带病作业,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状态将会继续存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三)仓库的拥有量大。但管理水平较低由于我国是以行政部门为系统建立仓库,所以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为满足自身使用的方便都来设立仓库,这就使我国的仓库拥有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仓储管理部门,也没有做过全国性的统计,所以我国仓库拥有量的底数并不十分清楚。我国的仓库数目虽然很多,但是仓库管理水平却不太高。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些领导在思想上对仓储管理不够重视。常见这样的领导“手中有货,心中不慌”,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争取货源上,一旦货物到手,往仓库里一放,就以为是万事大吉,至于如何管理好库存物资,就不太关心。再加上我国社会上普遍对仓库工作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仓库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技术,致使仓库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四)仓储管理方面的法规法制还不够健全我国已经建立的仓储方面的规章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已经不适合实际情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我国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仓储内部的依法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一是将仓储用地归并为工业用地,这种定性误差派生出许多问题,因为仓储与工业,无论是产业性质还是盈利水平都不可比;二是原国家划拨土地的土地使用税较高;三是仓储用地的土地出让金太高,且要求一次性支付,加大了仓储企业和新的投资人的初始成本;四是仓储用地置换过程中,仓储企业同时缴纳土地增值税与土地出让金,制约了仓储企业的技术改造;五是“租地建库”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市场不公平。(五)仓储方面的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的物流人才缺口150万,仓储物流方面的人才缺乏也很严重。三、对我国仓储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近年来,因物流市场供需变化,我国的仓储业正在向仓储社会化、仓储产业化、仓储标准化、仓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企业,开始注重对仓储设备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法律的完善和整体供应链进行管理,积极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来参与客户的供应链管理,降低客户的成本,从而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一)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仓库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陈旧老化的仓库,更新使用现代化的仓储设备。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大贪多,形成科学合理的仓储设施网络(二) 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现代仓储市场体系。为保障仓储业的健康发展,就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仓储体系。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规定,为仓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三) 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我国不同行业的仓储企业的储运设施不能共用,影响了企业合理统筹仓储资源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仓储网络。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所以仓储企业要不断完善其标准化体系。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网络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四) 建立健全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是仓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我国缺乏比较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所以要加快制定和健全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业竞争秩序,调整各项政策,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建议制定与实施有利于现代仓储业发展的企业注册、土地征用、税收、交通管理等政策,制订仓库等级、仓储相关设备、仓储安全、仓储作业、仓储服务质量、仓储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为现代仓储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与依据。对仓储服务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制定诚信管理办法;依据仓储安全、作业与服务等相关国家标准,组织全国大中型生产、流通等货主企业评选优秀仓储服务企业。(五) 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仓储企业,就要有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 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四、总结仓储管理是对仓库及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现代物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对货物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保证作用,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与需求,仓库管理工作早已不是单纯的物品保管那么简单了,所以,合理的仓储管理将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参 考 文 献][1]李振主编. 仓储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2] 齐二石主编.物流工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3] 张三省主编.仓储与运输物流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4]梁军主编.仓储管理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高孔隙度致密储层中存在大量连通性好的短孔隙吼道,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由粉砂岩和颗粒极细的砂岩组成的浅部层状储层与页岩呈薄互层状展布(Rice和Shurr,1980),浅部席状储层不适合做精确的岩心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然而白垩可以做岩心分析。图5-3是美国丹佛盆地东部6口井的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这些数据显示随着孔隙度的降低渗透率也相应地降低。

图5-3美国丹福盆地东部6口井上白垩统白垩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据Lockridge和Scholle,1978)

典型的低孔隙度储层中,孔隙大多是离散的,由多数宽度小于1μm的弯曲条带状或片状毛细管连接,连通性很差。图5-4是在近似剩余围岩压力下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对气体逸出进行了Klinkenberg校正。然而,尽管进行了校正,但由于测量的为干岩心,所以并未完全模拟出储层的实际情况。

(二)应力敏感性

低孔隙度储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当施加在岩心上的应力增大时,渗透率会有很大的降低。在超压条件下,岩心渗透率会降低2~10倍;渗透率越低,相应地降低也越大(Jones和Owens,1980)。当施加的应力为~时,渗透率降低最大。

图5-5显示由应力引起的经Klinkenberg校正后所测得的渗透率值(Morrow et al.,1984)。在该试验中,逐渐加大对岩心施加的限制应力(加压);然后释放应力(卸压),测量是否存在滞后效应。第一次加压之后,在低压力下,渗透率降低;但是在高压力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加压时渗透率基本相近。

图5-4Piceance盆地南部上白垩统Mesaverde群砂岩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图 (据Kukal和Simons,1985)

图5-5渗透率与上覆压力关系图 (据Morrow et al.,1984)

图5-6A显示美国皮昂斯盆地内2174m深处上白垩统Mesaverde组储集岩的应力敏感性。这些岩心样品的原始最大埋深为3660m。为了对比,图5-6B显示同样采自皮昂斯盆地的常规Mesaverde组砂岩储层随着限制压力的增大,其渗透率只有轻微的减小。该岩心的深度为1371m,仅稍小于初始埋深。“第一次”加压实际上是第二次加压,因为该岩心处于地层压力状态。

图5-6围压对经Klinkenberg校正后的渗透率的影响图 (据Morrow et al.,1984)

Keighin和Sampath(1982)研究了致密储层中天然气的逸出(Klinkenberg的影响)。他们认为应力敏感性是由许多扁平的或裂缝状的孔隙闭合引起的,在存在上覆压力的实际储层条件下不会有毛细管的存在。研究者推断当岩心被采出时压力降低,由于岩石膨胀会产生许多这样的裂缝和微裂缝,但并非所有的裂缝和微裂缝都是由于这样的机制产生的。该推断最好的证据是Teufel(1983)所进行的应力研究,Teufel发表了致密岩心的膨胀实验数据,他研究的岩心是采出30h之后完全膨胀的岩心。Teufel推断变形恢复过程会产生微裂缝,这些裂缝排列成行且其走向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呈90°夹角(Teufel,1983),而且处于原地压力的岩心具有近似一致或均匀的渗透率。

为了论证这些假设以及测量最大应力方向,对50MPa围压下的岩心和未加压的岩心测得了一系列声波速度数据。图5-7显示了这些方位的速度变化。最慢的速度出现于未加压岩心北偏东100°,是由岩心的最大膨胀引起的,该现象显示了岩心膨胀的最大方向,同时也是最大应力方向。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方向上声波速度都被削减了,因此岩心在所有的方向上都有扩张,但由于最大应力的释放,在该方向上扩张更大。

图5-7致密岩心未加压和50MPa围压下的方位超声波速图 (据Spencer,1989)

北偏东100°速度的降低是由最大应力释放方向上岩心膨胀引起的,岩心膨胀时会形成人工微裂缝

Brower和Morrow(1985)的井周声波扫描测井研究说明未加压岩心中存在许多片状孔隙,但是在的压力下,这些片状孔隙就会消失或者是由于孔隙太小,不会被声波扫描测井所辨识。Spencer(1985)注意到在扫描显微电镜(SEM)下可区分人工扩张微裂缝与天然裂缝,这是由于人工扩张裂缝的面互成镜像,而天然微裂缝或毛细管不具有该特征(图5-8)。SEM和薄片分析显示扩张裂缝通常发育于颗粒边界。总体来说人工裂缝(<μm宽)比天然微裂缝要窄,尽管有些天然微裂缝可能小于<μm(Morrow et al.,1984;Soeder和Randolph,1984)。然而,观察到的大多数小于μm的微裂缝都是人工的。

图5-8A为一个人工裂缝及其相应的外观,图5-8B为天然的扁平状或似带状毛细管和孔隙。初始压力(~)可能封闭了大部分的扩张裂隙,减小了天然微裂缝的宽度。通常来讲,未加压致密砂岩的孔隙度平均为5%~10%,高于初始围压下的孔隙度。因此,具有9%原地孔隙度的致密砂岩岩心取出后可能会膨胀,故在常规实验分析中测得孔隙度可能为,增加的的孔隙度是由微裂缝与孔隙扩张所造成的。注意到在许多情况下围压比地层条件下的实际压力或者剩余压力高,这是由于在计算剩余压力时必须减去孔隙流体压力。应力敏感性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当储层压力降低时非常致密砂岩的渗流速率可能会降低(Vairogs et al.,1971)。

Morrow et al.(1984)对富含碳酸盐(11%~40%)的致密砂岩岩心进行了酸化试验研究。尽管只有一小部分碳酸盐岩被溶解,但是渗透率却明显加大了,而且压力敏感性也降低了。这项研究表明,对富碳酸盐砂岩的酸化处理后,如果能防止副产物的沉淀,则可提高井的产量。

图5-8致密砂岩岩心的扫描电镜显微照片 (据Spencer,1989)

(三)毛细管压力和气的相对渗透率

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受孔隙吼道入口(和毛细管)大小以及孔隙大小分布的影响。测量致密岩石毛细管压力的方法有很多(Morrow et al.,1984):压汞实验、水蒸气和烃类气体吸附—解吸等值线及高速离心。在中等低润湿相饱和状态下,低孔隙度储层具有相对高到非常高的毛细管压力。在汞润湿相饱和度为50%和高速离心(水饱和)时,毛细管压力通常可能大于,说明岩石的孔隙吼道和毛细管非常小。在原地条件下,这种高毛细管压力会造成中等含水饱和度(Sw),Sw通常为45%~75%。在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中,高的含水饱和度都会削弱或阻止气体的流动。

图5-9显示三块低孔隙度岩心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气相对渗透率,这些岩心采自怀俄明州绿河盆地。这些数据说明在含水饱和度为50%时,不同深度岩心的原始气渗透率会降低到原始干燥条件下渗透率的12%~21%。这些渗透率是在689kPa下测得的,压力贯穿岩心并且围岩压力不同。这些数据还显示由含水饱和度增大所引起的渗透率的降低与围岩压力无关。在较高的流体压力下,相对渗透率曲线会轻微地向右移动。可以看到,含水饱和度的任意增加都会明显降低气体的相对渗透率。

毕业论文地层特征重复率高

技巧一:删减

大家可以先对论文初稿进行查重,检测完就可以拿到初稿的查重报告,大家可以根据查重报告中标红的部分进行论文修改,因为论文中标红的部分就是检测论文中重复的部分,可以删减掉部分检测论文标红的部分。

技巧二:语序倒换

对于论文中重复的句子可以将语句进行倒换,因为论文查重是依据文字的重复而计算出重复率,所以可以将倒换后的重复语句适当修改一下,这个方法是能够有效降低重复率的。

方法三:关键词替换

关键词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关键词在论文查重时检测为重复的话,那对论文整体的重复率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关键词在论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频繁的,所以可以将关键词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替换。

一、先解决大段的问题很多人可能已经发现自己的毕业论文存在大量重复的情况,尤其是有些段落整体被标红,在这个情况下还不进行处理就没办法通过学校的审核。所以论文查重率太高怎么弄更多或是要先解决掉大段的问题,比较简单来说就是先将整个段落做好修改,可以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来做好同类句型和词语的转换,这样基本都可以解决掉大段重复的问题。二、合理引用和排版论文中出现了引用文献的内容,只要搞好正确的格式,一般都不会有问题,但是注意要合理的引用,而且数量不能太多,否则也会在查重的过程中立即被认为是重复的内容,这样便会造成论文查重论文重复率过高。如果有有些英文版毕业论文内容的引用,也要做好翻译处理,其实论文查重率太高怎么弄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撑握相应方式方法即可。三、适度做好内容的删减和拆换如果毕业论文的论文重复率高到没办法修改的地步,这样的内容存在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肯定是没办法继续使用的,这个情况下最好还是整段的删减和修改,留下较为重要的论点和论证其他内容自己可以做好填充,这样也能够降低论文重复率。

注意:论文查重比例高是相对情况,不是都得必须改,和学校要求的查重软件一致更重要。最大可能是你的抄袭的多,但是这个比例并不能代表什么,主要看这个比例是否是你们学校要求一样的查重软件的的查重比例,如果查重软件不一样,那么和学校的查重比例也不一样,这个要根据学校要求的查重系统定比例。好多的情况是,在第三方查重软件比例高,用知网查重比例变低,这个和数据库收录数据有关。前期可以用任何查重软件进行查重,都是可以作为前期参考。但是定稿了还是要用和学校一样的查重系统。如果是用的和学校不一样的查重系统,那么结果是不一样的,定稿了再用和学校一样的才能有保障。人工降重的方法1、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换种表述方式表达;比如2001年,可以写成二十一世纪初。2、变换表达法把字句换成被字句,类似这种方式进行替换。比如我把他打了,换成他被我打了。3、翻译法把论文中重复率高的句子,翻译成小语种,比如泰语,然后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在翻译成汉语,这种方法虽然快,整体还是有可读性,但是质量还得人工润色。4、机器降重软件或者用Paperbye论文查重软件的机器人降重先整篇降重一遍,可以快速进行修改。辅助自己快速修改论文。

1、句子去除法大家在进行论文查重的时候,一般论文出结果以后,就能够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合格。如果自己的论文不合格的话,可以按照论文查重的结果来进行修改,修改好论文内容之后再次进行论文查重,如果发现论文还是不合格的话,那么还需要继续进行修改,可以将一些重复的语句删除或者使用其他语句进行替换。2、图文替换法这种方法一般是使用重复的句子去替换成图文,这样的话就有效的避免系统进行查重。现在很多论文查重系统都是不查图片的,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方式去降低论文的查重率。当然,再替换成图文的时候,应该要了解论文的逻辑性,以及论文布局的合理性,这些都是需要大家注意下的,不能盲目的去使用这个方法,不然在导师那边肯定也无法通过的。

中国征地模式研究论文

本来想进来看看比较好的回答,但是又看到些套词

公共利益是当前行政机关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克减和限制的正当依据。尽管2004年3月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公共利益条款,但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等土地征收、征用的前置性条件法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内涵的辨析、特性的描述,及对公共利益界定的标准进行探讨,并结合世界各国立法例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加快实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的建设,形成“园区开发”、“高尔夫”、“旧城改造”的浪潮,并由此带来了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征用、强制拆迁等问题。各种关于征地、毁田、强制拆迁的事件常常见诸报端 ,而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进行商业拆迁,损害公民的基本财产权,或者盗用“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搭便车”寻租。如果任由这种行为发展下去,将不仅使公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使政府的公共职能发生严重错位,最终将使政府陷入合法性危机。虽然2004年3月,经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后的宪法中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至今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模糊的定义下,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土地、房屋等)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何为“公共利益”?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及释义评说。 公共利益是法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仅从字面意义而言,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成为公众的、共同的利益”。在这一概念中,对“公众”范围的界定应采用地域标准、人数标准或其他标准学界一直未有定论,而“利益”这一涉及主体价值判断的概念应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亦是十分不确定的。正是因为“公共”的不确定性与“利益”的不确定性,导致各学科至今未能给“公共利益”作一个明确、具体的解释。正如我国台湾学者陈新民所说的,公共利益的“最大特别之处,在于其概念内容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 。由于难以给公共利益下一个普遍而具体的定义,笔者认为不妨参考、借鉴、总结传统上探索公共利益的有关学说和方法,以期能从法理上归纳其共同点并对其内涵作出一个相对明确的解说。传统上探索公共利益一般有如下几种学说或方法: 1.公共利益“否认说”。 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认为“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是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 。依他的观点,个人利益是惟一现实的利益,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综合。而与此相类似,“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丹麦的阿尔夫•罗斯曾批评社会福利观为幻想,他否认人类社会存在其本身的需要和利益。” 2.公共利益“正义说”。 这种方法将公共利益和抽象的、具体的、或理想的自然法则、正义、正当理由这一类价值标准和规范联结在一起。如,在近代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然法则、正义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就是公共利益,凡是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的东西就符合公共利益,而违反这些标准和规范的东西就违反公共利益。如卢梭在谈到公意时指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它只着眼于公共利益——“惟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因为,如果说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建立成为必要,那末,就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3.公共利益“共同利益说”。 博登海默认为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共同福利”、“共同利益(common good)”这些术语一样,“是一个不无用处的概念工具,它意味着分配和行驶个人利益时绝不可以超越外部界限,否则全体国民就会蒙受严重损害” 。 分析上述不同的论述,我们认为公共利益“否认说”从功利主义角度对公共利益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和反思,从有助于祛除“公共”或“集体”等这类概念所经常带有的虚幻的形而上学意义上来说是积极的。但就此否认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现实,要么将公共利益视为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要么将公共利益归结为虚无的幻想,是与一般社会日常生活的常识相抵触的。而“正义说”实质上是把公共利益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来追求,这种理论为公共利益的先在性提供了依据。但其总结过于抽象、甚至无法揭示公共利益相对确切的内涵。而公共利益“共同利益说”在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时反其道而行,以公共利益的对立概念个人利益为立足点,将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为“在分配和行驶个人权利时决不可以超越的外部界限”,这种界定方法值得借鉴。 (二)、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对传统探索公共利益内涵的学说和方法的借鉴与评析,笔者认为尽管由于公共利益的抽象性、动态性而使其内涵人言人殊,但仍然可以总结出公共利益内涵的一些基本要素,而这正也是公共利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 正如前文所述,公共利益不是个虚构体,也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叠加,它是从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一种独立的利益。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其主要的现实的表现形式。 2.公共利益的公共性与社会共享性。 自从人类社会以来,公共利益就客观存在。较个体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特点,即具有很强的社会共享性,而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来看,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人对物品的消费,同时这种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选择机制,一般难以通过市场等私人选择机制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具有“共有性”和“共同受益性”两个特点。 3.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依据经济学,公共利益又称为公共产品,即任何个人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然而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具有多样性和现实性,这使得公共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纵向上来说,公共产品它包括国际性产品、全国性产品、地方性产品和社区性产品;而从横向上来说,同一层次的公共产品也是多样化的,如基础性的公共产品、管制性的公共产品、保障性的和服务性的公共产品。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实际上代表着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二、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 通过上述对公共利益的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单纯从主观的角度定清晰地界定公共利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客观性、程序性的标准来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并且此时由谁来界定公共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世界各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的规定不外乎有三种:第一种是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程序来界定,具体表现在立法机关确立公共利益的概括性条款;第二种是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程序来界定,现实中大量的实务运行过程也正是由其来行使的;第三种是由司法机关综合各种情况对公共利益做出判断,一般主要是在处理具体涉及公共利益的个案。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立法、行政、司法主体都无法单独有效地行使,而应由三机关相互配合、共同行使。“立法者只能对此做出概括性的规定,具体的判断标准则由行政机关来行驶。惟在出现纠纷和冲突时,法院才予介入,对两造各执的理由进行判断,确定争执的问题是否属于公共利益” 。 (二)、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 公共利益抽象、不确定的特点使得人们很难给其下一个科学确切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确定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从上述总结的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出发,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公共利益进行考量: 1.比例原则。 土地征用、拆迁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目的,但符合公共利益目的并不意味着任何土地征用行为都是正当的,国家可以随意地行使相关权力,它必须同时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源于德国,它具有三层涵义:一是政府采取的手段确实可以实现政府希望实现的目的(必要性原则);二是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在各种可选择的手段中对个人或组织权益有最少侵害的(妥当性原则);三是受侵害个人或组织的利益不应超过政府所要实现的公共利益(狭义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在于限制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它要求政府机关在实施征地行为时,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公共利益)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两者处于适当的比例状态。当征收、征用的目的可以通过其他代价较小的方式是现实时,则无必要征收征用。 2.利益衡量原则。 利益衡量原则是指依据立法上概括的公共利益标准征收(征用)后,能否给社会产生比原先由原财产人使用的“更高的”公益价值。而“更高的”公益价值并非仅指受益人数量多少的问题,而且还包括该征收(征用)之目的之“质”的问题 ,此种“质”取决于所涉及的利益较其他利益是否具有明显的价值优越性。例如,“相对于其他法益(尤其是财产性的利益),人的生命或人性尊严有较高的位阶” 。并且,即使是多数人受益,也不能建立在少数人的痛苦之上;即使多数人同意,也不能剥夺少数人的基本人权,因为公共利益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人权具有目的性价值,无论如何,公共利益的增益不能以剥夺人权或牺牲人权为代价,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理,否则将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换句话说,公共利益应该是对所有个体利益的整体性抽象,其体现为每一个个体利益都能得到改进,即使“帕累托改进”很难实现,至少也要恪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底线。 3.公平补偿原则。 运用公权力追求公共利益必然会有代价,这就造成公民权利的普遍损害或特别损害。此,在寻求公共利益而不得不让少数人做出牺牲时就必须确立公平补偿的原则。正如麦迪逊所断言: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性不可靠的说明。有权利损害必有救济,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只有做到公平或公正的补偿,才能使公民个人的权利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各国法律中对补偿的表述不一,有“公平补偿”(德国与法国)、“适当补偿”(美国)、“正当补偿”,但他们在计算补偿金额时却考虑了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而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尽管增加了征收和征用时给予补偿的规定,但是在计算补偿金额时考虑的因素较小,结果往往给予补偿的金额很低,造成了公共利益对私人利益的侵害。 4.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公共利益的确认过程应当充分融入正当法律程序之理念。因为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和社会共享性要求对公共利益进行确认时必须确保每一个利益集团都有充分的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据“公正程序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程序的合法性,主体的平等性,过程的公开性,决策的自治性和结果的合理性”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共利益的界定程序: 首先,要建立公开的公民参与机制。以公共利益为由采取强制征收、征用等特殊行政措施,会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做到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听政权、陈述权、申辩权、参与决策权等程序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有效行驶” 。 其次,要建立公平的补偿救济机制。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减损为代价的,而有权利损害必有救济,因此给予减损人以得失相当的补偿是正当的。这不仅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相对于“正当补偿”、“充分补偿”、“适当补偿”等提法,“公平补偿”强调的是“等值补偿”或“不低于市场价值的补偿”,它既使公民个人的权利损害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也不至于因为个人利益而阻碍公共利益的实现。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征用权是政府所特有的一种权力,然而,“凡有权者都易于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 ,并且,在现有法律体制下,对公共利益的解释实际上以成为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的权力,根本不容他人之喙,失去监督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就不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以防其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越权和滥用公共权力损害公众的合法权益。 (三)、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 如何依照上述原则、标准正确地界定公共利益?这是一个界定方式的问题。各国法律中均对公共利益给予界定,其表述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概括式,即在宪法和与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中仅原则性地规定“只有处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才可以行使征用权”,但对到底哪些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未加明确界定。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另一种是列举式,即在与土地征用的法律中详尽地列出那些公共利益的情况才能行使征用权,最典型的有日本、韩国、印度等国。 三、公共利益界定的立法建议。 结合各国的立法例,同时根据我国在土地征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限扩大自由裁量权的现状,我们认为应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并用的界定方式。在宪法中原则性地规定行使征收、征用权的前提条件是为了公共利益,同时在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中将“公共利益”严格限定在以下几类:国防军事用地;国家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用地;能源、交通用地,如道路、机场等;公共设施用地,如水、电、气等管道用地;水利、环境保护用地,如水库、防护林等;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如公立性质的医院、学校、敬老院等;其他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与此同时,设立一个排除性条款,即明确排除哪些事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如一般的商业性开发、高尔夫 球场等。结语 总之,公共利益的概念由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我们无法从立法角度给出一个绝对适用的定义,但是对公共利益的基本含义、特征和大致范围进行界定应该说还是可能的,并且进一步明确这一概念的含义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利益不受利维坦(政府)这头怪兽打着“公共利益”旗号的肆意侵犯,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正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联邦法院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所说的,“罪犯逃之夭夭与政府的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判断与政策分析 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改革的基本途径包括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政府完全征购以及政府征购与直接入市的双轨制。本文在对这三种改革路径的优点与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应当成为我国未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途径选择,并就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制度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对比分析,指出相关制度建设、政府职能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我国未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先行条件和成功基础。 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行制度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征地规模来保障用地需求。但是,由于现行土地征地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在征地过程中的粗放式操作,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失地失业农民又失去生产、生活保障,由此引发了大量群体性冲突事件。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必须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当前,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失地农民问题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统一框架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对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方向的基本判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学者就从不同角度对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建立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以解决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文献来看,目前提到的主要改革建议参见表1所示。基本上,这些建议都是围绕现行土地征地制度实施过程中引发的各种不良后果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既包括了基于具体操作环节的不良制度设计提出的改进思路,如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用地征用、提高征用补偿标准、严格土地征用程序等,也包括了对土地征用的基础制度进行改革的措施,如土地产权改革等。对这些改革建议进行综合,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未来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方向: 1.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即由土地使用者直接向农民集体购买土地,政府用地也向农民集体购买。这种方式在理论上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市场公平,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在现实操作中的风险在于:1)政府对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和土地供应总量的管理有可能失控;2)集体组织和农民代表出于自身的利益,在土地交易谈判中可能要价过高,导致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过高土地成本会严重阻碍经济和有关产业的发展;3)政府失去原属于地方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政府难以获取土地的增值收益;4)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引发的不平衡问题,如旧有征地制度与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带来的地价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地价不平衡,以及同一地区内同一地块由于土地用途不同带来的地价不平衡等,这些不平衡问题都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 2.建立政府完全征购制度。即由政府按照市场公平原则向农民集体征购土地,再根据供地计划向直接的土地使用者供地。理论上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市场公平,又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稳定和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土地供应总量的控制,其体制变迁的障碍也比较小。但是该方案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区别仅在于土地补偿标准的变化,不仅难以确定所谓“公平的土地市场价格”,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引发的诸多不良后果,包括土地财政引起的政府随意、大量卖地,官商勾结引起的土地腐败,失地农民补偿的非法截取,政府征地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以及失地农民安置措施不完善等。 土地产权一些学者认为,土地产权的不明确是农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其―是主张在保持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前提下进―步完善家庭承包制,如:将土地承包权物权化、长期化和市场化;或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明确界定为农民按份共有制;或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租地农场制或永佃制;还有部分学者主张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其二是主张国家所有、农民永佃,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国有 999年”使用期改革方案。其三是主张实行农地私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