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经济研究编辑部授课

发布时间:2024-07-07 20:54:16

经济研究编辑部授课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国家级学术刊物,在下面可以查到国家一级杂志。1、《哲学研究》4、《管理世界》7、《政治学研究》10、《教育研究》13、《中国语文》16、《中国图书馆学报》19、《历史研究》22、《新闻与传播研究》25、《高校理论战线》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5、《经济管理》8、《社会学研究》11、《心理学报》14、《外国文学评论》17、《音乐研究》20、《中国史研究》23、《中国社会科学》26、《光明日报》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6、《法学研究》9、《民族研究》12、《文学评论》15、《外语教学与研究》18、《美术》21、《世界历史》24、《求是》27、《人民日报》30、《体育科学》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网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聘请台湾大学、台湾中研院、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多所台湾院所的数位知名教授授课并指导研究生,以及美国普林斯顿、荷兰丁伯根、澳洲莫纳什等大学的多位世界著名经济学教授来中心讲学并指导研究生。过去十多年来,金禾中心主要依靠台湾及海外经济学教授群的支持从事教学的工作。为了教学及研究的需要,在未来五年中,中心计划每年聘请2~3人充实队伍。近两年已引进海外博士1名(荷兰库特勒之博士),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约翰霍普金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2名。展望未来,我们不忘“为经济学培养通才,为社会学培养专才”的初衷,努力在培养高级经济学人才及科学研究新方法方面开创新局面。中心成立以来的授课教师名单(按汉语拼音排序)如下: 序号姓名简介1Sian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MIT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3鲍维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经济学博士4蔡攀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5蔡文祯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6曾卫红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7陈恭平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8陈江美国Wisconsin Madison大学管理与统计学博士,美国雪城大学教授9陈坤铭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系教授10陈孝琪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11陈彦煌美国Texas A&M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国际贸易副教授12陈溢茂美国Ohio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财务金融系前主任,教授13陈志平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院教授、副院长14池祥萱台湾中央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管理学院15单 骥美国Cornell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16方振瑞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17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教授18郭平欣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系前主任19郭誉森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20洪福声美国Virginia Polytechnic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21洪雪卿台北大学经济企管博士、淡江大学会计系副教授22胡春田美国Princeton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台湾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员23黄朝熙美国Washingt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24黄登兴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25黄有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澳大利亚Sydney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26江永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27李阿乙美国Rutger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经济系教授、社会科学院前院长28李庆男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经济所副教授29李昭考比利时鲁汶大学、亚洲大学经济副教授30林常青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助研究员31林惠玲美国Brow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社科院院长32林建甫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高等研究院副院长33林金龙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34林祖嘉美国UCLA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35刘楚俊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36刘瑞华美国Washingt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37卢信昌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副教授38马泰成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经济系教授39毛庆生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40毛维凌美国Texas at Austi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41祁玉兰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42瞿宛文美国Stanfor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43寿纪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前主任44唐代彪美国Columbi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国发所副教授45滕晓云美国UCL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副教授46王凤生美国Purdue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雄大学应用经济学系教授47王国梁美国Templ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48王泓仁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前主任49王连常福美国Iowa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前社科院院长50魏国栋美国Rhode Islan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51翁铭章美国Texas A&M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雄大学应用经济系副教授52吴文杰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财政系副教授53萧代基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54熊秉元美国Brow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55徐伟初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香港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56许祐宗美国圣刘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57许振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前金融研训院院长58薛 琦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博士,台湾金融研训院前院长,中央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台湾大学经济系前主任,台湾证交所前董事长59杨春雷德国Dortmun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60俞炜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副教授61詹维玲美国Purdu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副研究员62张国平美国Pennsylvania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计量金融系教授63张五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世界知名经济学家64张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讲师65赵媛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候选人,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讲师66赵志钜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澳洲迪肯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67钟经樊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计量金融系主任、教授68周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经济学博士,台湾世新大学经济主任、教授69周翔翼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经济学博士,西安交大学金禾中心讲师70周雨田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71朱家祥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CCER教授72庄委桐英国Cambridg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73庄希丰美国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74庄奕琦美国Chicago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社科院院长

经济研究编辑部发送到编辑部

投稿信的写作格式

投稿信的写作格式与一般书信相同,只是内容侧重点不同,所写事项更明确、更单一。

(1)第一行顶格写对方的称呼,如“《××× ×》杂志编辑部"、“编辑同志”、或“×× ×编辑同志"。

(2)开头。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问候语,如“你好”、“您好"或“你们好"。

(3)正文。正文的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写,主要是介绍自己稿件的有关情况。一般应反映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表示对对方刊物、栏目的关注之情,并作出诚挚、中肯的评价,切忌措辞唐突或过分溢美之词。

②如实介绍自己的有关情况。

③写明投稿的缘由和稿件的有关情况。

④希望对方对稿件提出宝贵意见。

⑤希望对方采用稿件,并适当表达谢意。

⑥希望对方及时复信,表明是否采用稿件的明确态度。

(4)结尾。另起一行,写祝敬语,如“顺问编安"之类。

(5)署名和日期。

例如:

《××××》编辑部诸同志:

你们好!

贵刊是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刊物,我一直比较关注。

近来,“知识经济’’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经济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贵刊

在全国同类刊物中最早推出专栏,研讨这一专题,把热点问题的探讨引入较高的理论层次,功不可没。专栏所载的诸篇大作,我都仔细拜读过,受益颇多。

我也是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的,平时对“知识经济”这一专题也略有涉猎,通过社会考察实践也积累了一些资料。现根据自已的粗浅认识,写了《“知识经济”初探》一文,寄给你们。不顾汗颜,也想参与专栏讨论,以求抛砖引玉。不知是否够格入选?

拙文奉上,望诸位行家斧正,对此先致以诚挚的感谢。无论如何,还望你们拨冗及时回示,并请提出宝贵意见。

顺致

编安!

××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上

×月×日

写投稿信应注意事项

(1)语言要简明扼要,把有关事项交待清楚即可。

(2)对对方刊物或栏目要评价中肯、适当,不可过分赞美讨好。

(3)语气要谦逊适度,既不可以势凌人、强行登载,也不可低声下气地乞求。

(4)行文中对自己的稿件要充满自信。表达意愿时,要态度诚恳,措辞得体。

经济研究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快捷分类:经济经济与管理综合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0577-9154国内刊号:11-1081/F创刊时间:1955年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3-6个月所在栏目:经济与管理科学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这个是个很好的期刊咯,发表有点难度,至少要半年左右吧学术杂志网可以让你快速点出刊很可靠!

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编

王诚,男,汉族,1955年10月他生于广西桂林市,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于山东烟台。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于山东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由福特基金会资助选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1987年6月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在学术研究上,1989年8月任助理研究员,1994年8月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6月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同年评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编辑工作上,1994年6月担任《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1998年1月主持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的日常工作,任副主编、副社长;2000年5月起任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期间1994年1月至12月担任河北省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1999年4月至7月借调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三组工作。李海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学术委员、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和所党委委员、所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常务理事等;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兼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内EMBA、DBA(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主讲教授;兼(曾)任暨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几家高校的客座教授;兼(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顾问, 烟台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太原市党政领导科技顾问。曾为中国石化、神华集团、恒逸集团、大庆油田、潞安矿业、新华保险(山东公司)、光大银行(海口分行)、润丰银行、江苏中烟、四川电信、南京医药、山西焦化、杭州电化、北京建设、海南农垦等几十家企业的高管层做过专题培训。主要研究领域: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其新企业观、新经营观、新治理观、新产品观、新战略观、新发展观、新辩证观、新文化观、三大财富及其关系学说、文化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从SCP到DIM、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企业市场化说、企业无边界说、客户内部化说、客户价值理论、利润转移取向、“三大法则”、“四个代表”、“五做理论”等思想,以及经济学的三个层次理论、管理学的第二系统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实行研究、讲学、编辑、咨询“四位一体”发展。即:“写字”(研究),“说字”(讲学),“改字”(编辑)和“造字”(咨询)。以“玩字”为生涯,围绕着“字”,研究如何把“字”变成财富。2002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你都说点人类不说的话

我国未来十年,将处在经济转型期,科技与服务,将使得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经济研究编辑部郑红亮

首先注明不是本人原创(但是真的不错):时值新中国刚刚过完60岁的生日。回顾过去,可以惊奇地发现,历史用如椽的大笔在新中国的年轮中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中轴线。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在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蹒跚地运行。后三十年,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转折点。那么,下一个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哪里?可以说,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十年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时期。在未来10年中,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当下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困难、隐忧?如何进行突破、解决?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会产生什么变化?中国企业如何定位与发展?未来10年,中国经济如何融入全球化并给全球经济作出怎样的贡献?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中国,她的顶尖经济学家们在想什么?基于上述背景,11月15日,广东省出版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经济研究》、《时代周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了 “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向”高峰论坛暨《影响新中国60 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1~8)首发式。入选丛书的部分著名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媒体记者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影响新中国60 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是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旗下的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献给建国60周年的精品图书。该书在策划与组稿过程中得到了《经济研究》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与通力合作,其中收录了我国10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小传和代表作,反映了新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经济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从文丛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思想和观点为新中国各项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的路径,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书发布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作了讲话,对丛书的出版价值以及论坛的现实意义予以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和广东省出版集团总经理王桂科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并介绍了丛书的出版情况;《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编郑红亮介绍了经济学家入癣论证,及丛书的编辑过程。会上,入讯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中的40余位著名经济学家,荟萃一堂,华山论剑。过去他们以过人的学识、智慧、经验和理论勇气,影响了新中国60年的经济建设,今后仍将在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李扬、刘世锦、蔡昉、王一鸣、张维迎、李晓西、迟福林等分别发表精彩演讲。他们围绕中国经济前瞻走向,把脉未来,破解难题,建言献策,针对我国在下一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对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变革、增长模式的调整、进一步融入全球化、企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如何完善市场拉动内需等方面进行预测、发表卓见。这些富有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观点建议对政府宏观决策及企业发展战略将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这是建国60年来几代经济学家的一起空前的盛大聚会,是今年最受关注的一场高端学术盛会,是一次难得的智慧盛宴,也是对中国未来经济最具权威性的前瞻与建言。论坛的成果将引起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界的高度关注。回答完毕!

我国未来十年,将处在经济转型期,科技与服务,将使得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十二五”的五年中我们能做些什么事,会做成些什么事。在这里,我就“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提出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到底面临哪些约束性条件 判断未来十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1、“十二五”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基本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未来十年我国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外部市场的萎缩恐怕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即使在总量上有所恢复,恐怕也将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 第二个判断是,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是需求结构发生战略性的变化。在总体上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全社会的需求结构发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从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变到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从对物质的追求到对人自身发展的追求。这三方面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变化,是伴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历史性跨越带来的,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这些年事实上形成的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2、“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的三个基本问题 在这两个根本性的约束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是大势所趋。这里,提出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我国“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一个外部因素的作用,更有一个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且,更需要重视的是内部因素变化这样一个基本的现实。由此,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很难达成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共识。 第二,“十一五”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但是现在看,大部分目标的实现程度都非常有限,“十一五”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要落空。从今天的情况看,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还是有限的。可是,“十二五”如果再继续这种态势,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不可能是有限的了。“十二五”很多问题已经不能绕过去了,如果还像“十一五”这样提出好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不能落实,就会对我国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十二五”正处于内外环境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阶段。“十二五”如果在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上有某些大突破,就会形成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就会再有三十年的持续较快的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和改革到底涉及哪些重大问题 这里,我想至少有四个问题需要提出: 1、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乐观地看,未来五年左右,我国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应当说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体制改革进程。比如说,第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三,财政和金融转型;第四,投资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资结构要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转变。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突破。 2、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有人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我的看法相反。未来5~10年,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体制与政策到位,城市化率从现在的提高到55~60%左右,可能性很大。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关键也是取决于体制创新和制度安排。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第一,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左右有实质性突破;第二,行政体制改革能不能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大的突破。现在无论是城市群、大城市发展还是省直管县,都涉及到行政体制如何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而做出重大调整的问题。 3、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我国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这个变化是形成后十年、二十年我国消费主导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在这方面,有三个基本认识问题需要提出来,以取得各方的共识: 第一,是不是可以说,公共产品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涉及到改变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问题,更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第二,是不是可以说,公共产品不仅涉及到一个发展水平的问题,更涉及到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 第三,这个制度安排的实质和基础性作用在哪里?现在看来,事实上是一个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碳排放正逐步成为国际上的“硬约束”。对我国来说,这不仅是指标承诺上的“硬约束”,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发展体制上的“硬约束”。比如说需要我们在“十二五”中尽快推进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碳交易体制机制改革等。 三、“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性因素何在 1、“十一五”提出的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在实践中落空的原因究竟何在?应当说,“十一五”规划当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个思路特别好。现在看这些目标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认为,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质性转变,而且还有进一步强化的势头。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说: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途径;以土地批租和发展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等等。所以,“十一五”确立的好的目标没有、或者在多方面难以实现,重要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 2、我国2003年开始提出要推进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这里有一个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及其财税体制改革的问题,但是更有一个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问题日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问题。从最近一个时期的一些事件来看,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具有某些全局性;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普遍的倾向。这加大了新阶段政府转型的难度。 3、“十二五”以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为重点,需要确立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思路。“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够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把政府转型作为主线,并且在这方面有实质性的战略性的突破。 总的观点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推进“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而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学习经历】1981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获理学学士)1988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计量地理(获理学硕士)2003年7月 吉林大学 数量经济学(获经济学博士)2004年12月 东北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工作经历】2000年07月——2004年06月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2004年07月——2005年05月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讲授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科研项目】1.区域产业创新系统的生成与风险投资资金的建立,中国投资学会,万元,2006年,主持。2.吉林省特色经济创新系统构建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万元,2006年,主持。3.吉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万元,2004年,主持。4.产生不良贷款的根源:基于银行家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分析,中国投资学会,万元,2004年,主持。5.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如何引入战略投资人问题研究,中国投资学会,万元,2003年,主持。【学术成果】1.论文:Un-equilibrium Reserch o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China ,Proceeding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1378-1383,2007年9月,第二位.2.论文:我国制造业再区域化及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和启示,《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第二位,重点刊物。3.论文: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构建与对策建议,《产业集聚与东北振兴:欧盟等国家的启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位,省级。4.论文:Regional Factors, Function of Innovational Main Body and Development Drive of Industrial Innovative System —Based on Positive Analysis of Medicine Industry and Photoelectron Industry,《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7年,第一位,ISSHP检索。5.论文:产业创新系统生成机理与结构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一位,重点刊物。6.论文:未来混业金融的发展之路:金融控股公司,《西部论从》,,第一位,省级。7.论文:地区性因素、创新主体作用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动力_基于医药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学博士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一位。8.论文:企业、市场及其演进关系,《当代经济研究》,,第一位,重点刊物。9.论文: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综述,《东北师大学报》,,第二位,重点刊物。10.论文:非正式制度对日本公司治理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术交流》,,第一位,核心期刊。11.论文:银行家人力资本产权残缺与不良资产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新管理》,,独撰,国家级。12.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引入战略投资者问题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 年第5期,独撰,重点刊物。13.论文:吉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第一位,重点刊物。14.论文: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与层级型制度的建立,《学术交流》,2005年第1期,第一位,省级。15.论文: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结构转换与产权结构调整,《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第一位,重点刊物。16.专著: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004年获吉林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7.论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形成与产权制度改革,《获奖科研论文集》,2003年10月,获吉林省投资学会科研课题一等奖,第一位,省级。18.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变化趋势与发展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第一位,重点刊物。19.论文:吉林省大豆竞争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探讨(上)》,2003年9月,第二位,省级。20.论文:国有股减持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探讨(下)》,2003年9月,第一位,省级。21.论文:政府信用与软环境建设,《信用吉林》 ,2004年1月,第一位,省级。22.论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条件的转让权及其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位,省级。23.论文: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产权的缔约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一位,重点刊物。24.论文:人力资本在转让权中的作用及其制度保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二位,重点刊物。25.论文:面对西部开发和加入WTO我省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增刊),2002年1月,第一位,省级。26.论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增刊,独撰,省级。27.论文:世界汽车一体化趋势下我国汽车工业之抉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位,省级。28.论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条件的有效转让权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独撰,重点刊物。29.论文:面对西部开发和加入WTO我省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增刊,第一位,省级。29.论文: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与解决途径,《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贸经济》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第一位,重点刊物。30.论文:浅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案,东北师大学报教学研究专刊,独撰。31.论文: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经济纵横》,2000年第6期,第一位。32.论文:俄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33.论文:俄大选后的经济形势及发展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4月,独撰。34.论文:东亚经济的发展与中俄经贸关系的前景,《经济纵横》,1996年4月,第一位。35.论文:发展中俄经济技术的迫切性及前景,《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2期,第一位。36.论文: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新重点与中俄经贸关系,《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第二位。37.论文:中俄贸易滑坡的成因及其对策,《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第二位。38.论文:“复关”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产业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独撰。39.论文:美国农业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改革与探索》,1994年第6期,独撰。40.论文:我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工业技术经济》,1993年第3期,第二位。

任泽平出生于山东枣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获得中国投入产出学会2007年第七届年会优秀青年论文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9年会优秀论文奖。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上海证券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10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