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创造力和想象力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4 01:33:24

创造力和想象力论文开题报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接着就拿出一包还在蠕动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使用放大镜,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放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是凭借学生敢于尝试的探究欲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寻疑,肯定结果,从而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据学术堂了解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定不要急于下笔,首先要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你报告的一个大纲,建议开题报告的模板进行思考,并查找相关资料。1.我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选题依据)2.这个研究方向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课题来源)3.我的研究想要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的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4.关于这个方向,国内和国外已经做过哪些研究?有哪些成果?(研究现状)5.我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有哪些进步的地方?(创新性分析)6.要完成我的开题报告,我还应该知道哪些相关知识?完成哪些工作(研究内容)7.要完成我的开题报告,我应该掌握哪些技术?(研究方法)8.有哪些主客观因素对我的研究有利?(可行性分析)9.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可能遇到的挫折有哪些?我应该怎样克服这些障碍呢?这个思路基本上是沿着研究步骤进行的,理清这些问题,你才有可能写出一篇比较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而且不会卡顿。做好这些前提工作,就可以进入撰写阶段了: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选题背景就是对选题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选题背景就是要说明作者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对该选题进行研究。最好简单说明一下预期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意义就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意义=价值,包括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首先要突出说明的是选题的现实价值,每一个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现实生活,一定要讲清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不要牵扯太远,可从题目的关键字说起,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比如“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选题,不要去过多论述一般项目成本管理的必要性,而应该找出目前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的普遍问题,作为出发点论述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2 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一个毕业生,你的能力水平和眼界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也可以说你现在的课题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国内外研究现状是肯定要提前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选题。再者,毕业论文或者设计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有创新性,因此,针对选题,必须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前沿文献,了解他人在这些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和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开题报告的撰写中,【研究现状】部分应该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相关文字表达可以这样写:“谁—利用什么方法—在哪个问题上—取得了什么进展”以及“该工作有何优劣”。另外,叙述完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要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选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提出作者的学位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在引述他人的工作成果时,一定要注明引用的出处(参考文献)。只有被引用了的文献才能出现在后面的参考文献当中。3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研究方案是在选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之后,对选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初步规定了选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和路径,对整个选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选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选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建立在他人研究同类问题所采用的思路、方法、工具上,要分析别人思路的优缺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研究方法要可行、具体,不要出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等没有任何内涵的表述。研究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文献调研、调查、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实验、数值分析(仿真)、理论推导、比较研究等。研究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结合,并且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选题明确之后,要确定可行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的确定具体就是拟定论文的结构,可以按章节写,而且在每一节模块下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该模块要做的主要工作。确定研究内容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拟定研究内容太难、太多,在一年内完成不现实、风险大;拟定内容太容易、太少,看不出工作量,达不到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内容安排就像是工作总结;体现工作的核心内容不多;研究内容安排内在逻辑不连贯。 研究路径研究路径可以用“研究路径图”来说明。该研究路径图反映了研究工作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把“研究内容”看成是论文工作的工作分解结构,而研究路径图就是论文工作的网络图。4 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初步设想困难和问题是指在研究内容中的哪些问题、研究方法的应用哪些方面是困难和问题之处,要针对他人很少研究、突破不大、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研究内容提出来的,尽量不要说“时间不充足”、“基础不扎实”等自身原因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研究中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作者是否掌握、能有效运用;研究中所需的材料、资料、数据是否能获得等。解决的初步设想就是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和措施解决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切记例举太多无用的参考书目。小tips: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频繁与导师交流。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第一次写开题报告,缺乏这方面的经验,难免会需要多次修改。有的毕业生可能会想,导师都已经那么忙了,就不要去打扰导师了。要知道,导师最不怕的就是你问他,最怕的反而是你不懂也不问他,自己闷着头写完了,到最后修修改改的,岂不是更麻烦,所以,一定要及时沟通,这样,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加强自己的分析与撰写能力,少走弯路。

您的 论文具体是什么时间需要呢啊开题报告老师应该给了具体的格式了吧要多少字呢啊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要求 我帮你弄好了 很简单的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培养创造想象力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创造力培养思考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幼儿创造力培养思考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了,发展幼儿创造力成了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幼儿来说,创造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逐渐由贫乏和零碎向丰富和完整发展,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绘画尤其是创意画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范围对幼儿的绘画进行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创造力 发展 创意绘画 学前教育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某些事物具体属性的了解是极其模糊的,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属性模糊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维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进行创意绘画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绘制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又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其次,对幼儿来说,绘画活动是他们比较喜欢的课程活动,所以美术课在幼儿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绘画、感知自然界的事物,老师通常会通过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让幼儿自己进行创意绘画来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就需要老师在教幼儿绘画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进行绘画,这样一来不仅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个老师的指引下,那些有绘画天赋的幼儿在课堂上凸现出来,并使他们得到更进一步的学习。

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与进行创意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范画

虽说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学生逐渐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但是还是有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大包大揽。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比如,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老师没有让幼儿自己去观察事物,然后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具有创造力的图画,而是将图画画在黑板上,并叫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图画来画,这样就禁锢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

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不够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

幼儿的思维模式和我们大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但是有些老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喜欢将大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他们认为幼儿学习主要是通过老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对于创造力来说,以后可以慢慢地发展和培养,从而错过了幼儿最好的发展创造力的时期。在美术课堂上,对于幼儿一些千奇百怪的创意绘画,老师往往因为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画而对幼儿进行批评,从而打击了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何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意绘画联系起来

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在指导幼儿绘画的时候,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虽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画的图画在我们看来只是几个圈、几条直线而已,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们对自己所感知的事物的独特的描述符号,这都根于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们绘画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重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幼儿进行创意绘画,具体表现在:

教幼儿学会观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多带幼儿走出课堂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帮助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大自然,并在此过程中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幼儿画春天的景色时,老师要带幼儿在室外对大自然的一些特征进行观察,让他们看看春天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可以观察植物、动物以及感受一下春天与冬天、夏天的不同。通过这样直观的感受后,幼儿则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意绘画,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春天的样子,这不仅能够使幼儿了解季节的变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3)篇。

鼓励幼儿进行观察

老师在平时要多鼓励幼儿进行观察,为幼儿营造宽容自由的创作环境,如,老师可以让幼儿对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用创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客观合理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奖励,这样就增加了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并让他们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幼儿。幼儿在听音乐和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节,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使幼儿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水平,还使幼儿从创作中获得了乐趣,为幼儿进行创意绘画做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老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学习。如,对于18个月到3岁的幼儿来说,正处于 涂鸦期 ,他们会对自己所观察或者感受到的事物以涂鸦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这个时期,不培养怎么画,而是让幼儿自己用口头描述自己画的东西,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于3到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处于 象征期 ,这一时期的教学应该侧重观察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观察中进行创意绘画,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创造的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进行创意绘画。如,老师在上课时可以为幼儿展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以及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便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这样一来,幼儿的个性特点得到了表现,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挖掘出幼儿的绘画天赋。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在教他们绘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他们的创造力进行培养。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来感受自然界的事物,还可以根据幼儿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绘画进行适当的指导,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创意绘画,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宋爱慧.创意绘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

[2]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特点[J].西北师大学报,2015(12).

[3]常丽芹.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不等于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5(8).

教师想象力论文题目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想象力研论文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学生学习语文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扩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蕴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作文时放飞想象,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学习语文时离开积极的想象,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丰富表象积累,以开阔想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一个人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知识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会失真。而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拓宽生活领域,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事情:一是多看一看。看各种有益的图片、电影、电视、录象、书籍,看戏剧、小品、文艺节目、体育比赛,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看蓬勃发展的现实社会。二是多听一听。听电台的广播,听音乐相声,听英模的报告、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叙谈,老人的忆苦思甜,听讨论会、座谈会、辩论会。三是多访一访。采访英模劳模、明星、先进人物、成功人士,走访亲朋好友,拜访致富能手,寻访名胜古迹,考察乡镇企业。四是多干一干。动手做家务活,参加学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活动;搞小实验,小制作,编报办刊,种植花草,收集邮票,喂养动物等。凡此种种,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厚实,表象积累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二、培育真挚情感,以激发想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诱发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展开想象的双翼。学生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和开阔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呢?1.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见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就越真挚。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让他们逐步提高认识,及早树立是非观念,能够分辨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情感。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音乐渲染、现场表演、图片显示、录像再现和生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感知、理解、感悟、动情、想象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3.阅读名篇,丰富情感。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崇高的信念,真挚的情感。不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佳作,烂熟于心,不仅会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能力,而且读者的心灵自然会受到震撼,受到启迪感染,滋生真挚情感,放飞想象的翅膀。4.投身实践,发展情感。有人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情感。通过开展“学科学,动手做”、“保护地球,清除污染”、“关爱他人,捐献钱物”,以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种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爱科学、爱环境、爱他人、爱学习、爱美等种种真挚情感。三、积累大量词汇,以活跃想象语文教学中那精妙的思想,离不开优美传神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积累,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正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哪能指望有雨落下来?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得不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词汇,无疑是活跃想象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描绘出不同的形象。拿作文来说,具有同样想象力的学生,由于词汇的掌握和运用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其想象的表达则有丰富生动与枯燥乏味之分。因此,无论是字词、阅读和作文教学,都要充分重视语言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描绘各种事物、想象的词汇,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想象。如何引领学生积累词汇?1.读背中积累。“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展现一种过程,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在头脑里建立和储存感性的语言的种种模型,从大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朗读、背诵受到高度重视,真正回归语文学习的原始天地,让熟读成诵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比如课本内“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对联、诗句、格言警句或诗词,以及课文的精彩片段或全文必须反复诵读,熟记于心。“语文要念,数学要算”的俗语并非空穴来风、无稽之谈,应当饱含着真真切切的语文学习之道。2.品读中积累。阅读是将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转换成特定意义和思想的思维过程。阅读就是实实在在地跟语言打交道。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精彩语言的集成品,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怀,启迪读者的灵感智慧,不惜一切在措辞用语上下功夫。阅读中只有认真仔细地品味、体会,方知妙在何处。所以,一定要养成在阅读中品味揣摩的习惯,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体验,并形成良好的语感。课外阅读时对那些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优秀诗文、精段妙句,要引领学生多品读,多积累。3.运用中积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处处皆语文。在生活中要用自己敏锐的双眼、灵动的耳朵、聪慧的头脑,去看、去听、去思考、去感受。这样就会发现出自他人之口的或许正是语言的精华;通过体察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在不同场合、对象面前的言行举止,就会感悟到语言表达并非草率之举,而是大有讲究。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下来;指导学生把电影戏剧、电视广播、报刊书籍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生活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借鉴。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语言富有灵性。此外,无论是课堂内外,还是学校内外,都要引领学生运用语言。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讲故事、演讲赛、辩论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日常交往之中运用,在课堂发言之中运用,在记日记、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之中运用。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吸纳了他人的新鲜词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学生的语言积累越丰富,想象越开阔,表情达意就挥洒自如。四、扎实进行训练,以培养想象想象力丰富与否,并不是天生的,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开发、培养。要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够搏击风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潜在的资源、素材,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好想象的切入点,让学生“想入非非”,以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1.化略为详。由于表达的需要,一篇文章中常有略笔或虚笔。对此,可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化简略为详细。比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合理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被感动地怎样……然后,以《送打糕》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2.合理延伸。有的课文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想象新的局面,构思新的情节,使它合理延续下去。比如教学《穷人》的结尾,可通过设问来引发想象:桑娜拉开帐子后,渔夫会怎样做或怎么说?桑娜先前忐忑不安的心情现在怎么啦?他们会商量些什么?他们今后的日子会怎么样?然后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练习想象性续写。3.多向变换。利用教材的潜在资源,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心、结构、体裁、顺序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变换原文,改成新作,从而发展想象力。比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在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诗意并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送别友人的记叙文。4.据图想象。图画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想象的直观表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彩图、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构思故事,展观景物,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画面的蕴涵。比如,给出一个圆形,让学生尽情想象,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学生也许会想到篮球、大西瓜,想到十五的明月、火红的太阳、可爱的笑脸,也也许还会联想到地球,想到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这样拓宽思路、大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5.变文为图。把课文中的文字演变为图画,要进行由书面语言到直观图画的思维,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古诗《望天门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画出来。6.拟人遐想。寻找事物间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构想出具有双重性的新事物──既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功能,又具有其本来的属性。比如可以《小鸟历险记》《文具盒里的争论》《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小草的梦想》等为题,让学生自编童话;也可先观察花草、彩霞、溪水、云雾等自然景物,然后写篇短文,描绘出观察时引起的奇特想象。7.换位假设。少年儿童喜欢憧憬未来,喜欢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展现在眼前。这种形象体现了个人的心愿,是对未来生活和他人命运的推测、揣摩。换位假设有两种训练形式:一是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大胆想象之后,再学后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比如教学《凡卡》时,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九岁的凡卡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此外,可以设计《假如我是校长》《20年后访汶川》《假如我是一片云》这样的习作题目,导引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练习想象作文。8.角色表演。心理学研究证明,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可以缩短感知的时间,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新异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神奇的角色效应。角色表演集声色,动作,表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此,语文教学适时采用角色表演,以创设具体情境,放飞想象时空,活化语文教学。进行角色表演的操作要点:选择适合表演的文本;分解、组合情节场景;确定扮演角色,准备简单的道具;设计台词、动作、表情;登台角色表演。比如《陶罐和铁罐》《去年的树》《晏子使楚》等课文,不妨引领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加深感悟文本,受到熏陶感染,发展想象,锻炼才干。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只要我们凭借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激发,日久天长,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蓬勃发展。

小学教师论文题目有哪些,回答如下:

1、理性思考,诗意创作--从创作《月光启蒙》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2、课前调查--你开始了吗?

3、蓄情.体情:抒情--浅谈阅读教学的情感流程

4、别“伤”着孩子--当今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隐性伤害”的一点思考

5、用“延时评价”点击学生心灵的鼠标

6、让课外阅读成为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餐后甜点”7、今夜没有暴风雨

8、让课堂变“水平如镜”为“波澜起伏9、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10、自觉进行“知识教学的革命”11、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12、我会和一年级小朋友说话了--浅谈教师口语的艺术表达

13、 创设“听”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4、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课题《小学“学习地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提纲

15、晨会,您有效利用了吗?--晨会活动开展现状剖析及整改策略

16、在学生眼前悬一把“青草”--让“草香”飘逸在课堂始终

17、让阅读课“写”起来 18、“协商”--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

19、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 20、爱的吐蕊

21、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识字教学

22、校本课程"识字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生成和实施

23、融入生活,超越文本,碰撞情感--我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初浅认识

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导语: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是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开题报告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笔者拟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是我收集的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

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

总之,一份较好的开题报告,不能仅仅停留在开题报告的一张表格上,不仅要把开题报告的表格内容填好,同时要重视开题报告进行中和答辩后的问题,在答辩完毕后还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这一过程的工作,开题报告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也为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写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接着就拿出一包还在蠕动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使用放大镜,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放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是凭借学生敢于尝试的探究欲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寻疑,肯定结果,从而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有关想象力的论文题目

1、假如我是语文老师

2、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3、假如我会七十二变

4、假如我当上了一名工程师

5、假如我是老师

6、假如我来到了二十三世纪

7、如果我能飞向宇宙

8、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植物

9、一百年后的地球

10、假如我捡到了一百元

11、如果我能回到远古时代50年后的我

思路写法

1、再现。侧重于写景状物或叙事的想象作文,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

2、移植。有时候,想象可以进行嫁接、移植,把优美的景色移为一处,或把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之身。

即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中的特定形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移植想象。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

3、幻想。幻想是更为大胆的想象。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幻想。

白天的月亮、没了柄的雨伞、可怜的公主、没了封面的书、躺在地上的小鱼、有颜色的风、特别的作文课、数学成了一种娱乐、假如太阳和月亮交换岗位

爱因斯坦的奇迹诞生本身就是对中国式教育的最大讽刺来自:山东济宁英才国学培训学校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从微观夸克到宏观宇宙的物质和运动的图像和规律,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观和宇宙观,而且为二十世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爱因斯坦当时没有与世界第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也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他的职业身份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全凭业余研究在一年内连续取得了多项震动世界并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直到100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这堪称科学史上的惊人奇迹!爱因斯坦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他当时也无法预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在光电子、激光、原子能、GPS、传感器、加速器、信息保密等等广泛应用的技术中,都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研究成果的影响。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脑、半导体产品、电视、遥控器、数码相机、大部分家用电器,都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基础。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科学史上只有创立了经典物理学体系的牛顿能与爱因斯坦媲美。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其实,这个评价也正是他自己辉煌一生的写照。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他一贯反战,崇尚和平。他曾经和一批世界著名人士一起联名发表声明,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伤亡。当爱因斯坦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呆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真痛心。”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还为此自责:“是的,我按的按钮……”。1948年,爱因斯坦在《致知识分子的信》中写道:“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义务,必须全力制止为残酷目的而发明的武器去用于残杀。”他一再强调,科学家应当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而负责。当他成为万众瞩目的名人后,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赞美,他表现得极其冷静,仿佛这一切与他本人没多大关系。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1955年4月18日,他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仍然关心的是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爱因斯坦学识渊博,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文笔优美睿智,尤其热爱音乐,小提琴拉得极好。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在教育方面,爱因斯坦的许多见解都在教育家之上。他富有生活情趣,生性风趣幽默,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如此全面和谐发展、充满人格魅力、又贡献巨大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爱因斯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已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成为医学和教育研究的永恒之迷。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杰出人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同理想。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6月10日通过决议,正式宣布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隆重纪念这位伟人,期待着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出现。2005年恰好是我国废除封建科举制度100周年,我国现代教育正是从1905年萌芽的。在这样的时刻纪念爱因斯坦,对我国教育界有特殊的意义。爱因斯坦创造的奇迹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思考怎样避免现代科举回潮,更加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教育界应当深刻反思:爱因斯坦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爱因斯坦奇迹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的贡献是纯粹靠天才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当今的教育还能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吗?爱因斯坦奇迹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努力提供这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设计最好的梯子,使学生能迈到爱因斯坦这位巨人的肩上?纪念爱因斯坦最好的方式是探讨他成功的原因,找出其中规律性的因素。爱因斯坦的童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他四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便非常惊奇,他认为指针的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爱因斯坦一直保持终身,这正是他科学精神的最初来源。他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大胆想象了人以光速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这种想象成为相对论思想的最初萌芽。爱因斯坦从小就渴望自由的时空,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在学校里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非常厌恶那些不尊重学生主动性和独立人格的灌输式教育。由于他的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他在中学和大学都不为老师所看重。他很少听课,经常利用同学的笔记来对付强制的考试。他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爱因斯坦晚年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他一方面讨厌为考试而学习,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学和独立思考情有独钟。他在高中最后一年,就已经自学了当时大学还未讲授的电动力学,对一些根本性的物理问题开始了深入思考。他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后,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因此,他便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正是这种长期主动的自学和思考,使他在1905年终于爆发式地取得了多项奇迹。爱因斯坦对教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自述中写道:“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一再强调:“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真正的民主决不是虚幻的空想。” “事实上,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爱因斯坦本人就是自己教育观念的实践者,他是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负责的典范,他非常自觉地朝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努力。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当家教。后来好不容易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职员的工作。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阅读、思考、讨论,很像一个自发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一起研读当时哲学和科学的名著,其中有:哲学家斯宾诺莎、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物理学家安培的著作《科学的哲学经验》、亥姆霍兹的物理论文;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都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并不重理轻文,尤其喜欢文学艺术。他们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法国悲剧作家拉辛的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圣诞故事》、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其它经典作品。他们都是全面和谐发展观念的信徒,认为在一起阅读讨论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他们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正是在“奥林匹亚学院”里自主、自由、宽松、闲暇、交流、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生活,激发出了爱因斯坦无穷的创造力,成为产生“爱因斯坦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成长道路中发现,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学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是多么重要!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我负责、学会自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奥林匹亚学院式的非功利和宽松的研究氛围、提供文理艺术兼容的学习环境等等,是“爱因斯坦奇迹”给中国教育的重大启示。爱因斯坦奇迹已经过去一百周年了,科举制度也已经废除了一百周年,世界正快速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可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极其缓慢,有些方面甚至和爱因斯坦倡导的教育观念和做法背道而驰。中国教育陷在大一统的僵化教育体制里难以自拔,学生在学校里自由、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过多而又呆板的标准化考试,使许多学生成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成为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且考试内容灵活性很小,近期还看不出有改善的迹象。中学里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超越数理化的高度,但遭到了高考制度的阻碍,面临夭折的危险。功利性的考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每天有多少人在忙着对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把宝贵的青春抛洒在没有多大价值的考题上,以换取能带来个人利益的文凭,俨然现代科举。而奥林匹亚学院式的自发、自主、自由、宽松、非功利、文理兼容的研究却少而又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不但产生不了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就是有了爱因斯坦精神的萌芽,也难以茁壮成长。21世纪将是人类创造力大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萌芽就在童年和中小学阶段。爱因斯坦奇迹正是创造力的奇迹,我们的教育必须加速改革,尽力营造能产生爱因斯坦式人物的校园环境,这是当今我国教育最迫切、最重大的课题。当今社会,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飞速普及,科学研究的条件大大超过爱因斯坦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读到最新最多的科研材料,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也可以在全世界找到兴趣相近的研究伙伴和导师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在网上任意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人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爱因斯坦式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我们有没有他那样自由、自主、非功利的研究精神?我们怎样自觉地培养这些心态和能力?超越考试和各种条条框框,尽早进入自发、自由和自主的研究,是爱因斯坦奇迹给我们的另一启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正道教授说过:“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过,我们的学生就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有特色、更有智慧、更有人的道德?

会飞的母鸡,巨大的蚂蚁,胆小的老鹰,快速的蜗牛。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