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大纲模板

发布时间:2024-07-05 06:23:29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大纲模板

教育专业论文提纲范文参考

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为例)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为例)

引 言

第 1 章 文献综述

心理资本的相关概念界定

心理资本的组成要素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第 2 章 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 3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第 4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调查结果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差异检验

访谈内容及结果

第 5 章 分析与讨论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调查结果分析

访谈结果分析

第 6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自我效能的干预

乐观的干预

希望的干预

韧性的干预

第 7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比较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调查设计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选取

干预活动的实施步骤与内容

干预研究结果分析

第 8 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研究价值

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篇三: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为例)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一 写作程序
1 构思。可以说就是平常所谓的打腹稿。每个人的兴奋点可能不一样,有的人会首先想到一些实例,有的人会专注于论文的开头,还有的人会反复地想到自己的主要观点。无论最初的兴奋点在何处,都尽量要把各个部分的大体框架理出来。也就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研究的主题清楚地表达出来,从哪些方面动笔。如大体的框架应该如何搭建,总共写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关系和衔接;从什么方面引出问题,观点和论据怎样组织等等。
2 提纲。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理出论文的整体构架。将论文的各个部分的大体内容用标题的形式按先后顺序列举出来。可以参考前言中提到的论文板块加以罗列,只是要列出主要的内容。
3 草稿。写作能力强一些的人可能会按照自己列出的提纲上的标题一点点地写。多数人通常是先把自己目前想到的、能利用的材料都写出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自己感觉比较混乱。不必为此烦恼,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要经过多次修改才显得象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是通常是必经的过程。写到一定时候觉得实在想不出新的内容,这时开始着手整理,将自己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按某种思路排列好。这时主要关注点在内容上,不必太在忽文字。等到自己把主要板块的关系理顺,再作调整。(落笔写作的风格其实因人而异,这里讲的只是大致的方法,不必拘泥于此)
4 改稿。根据自己的整体把握和教师的建议,首先是对论文的主体结构进行调整或增删。如其中的论点之间的关系,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观点表达的合理性等。这个过程虽然不轻松,有时候简直觉得没办法继续下去。但是比前一个过程已经好多了,总算还有可以裁减的材料。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可以找人讨论,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可以再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往往会有助于写作。
5 定稿。在上述基础上再检讨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及适宜性。并着手改进文字表达,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如段落之间的衔接可以更流畅自然,文字更加简洁、优美,具有个人特色等。这时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内容,作为读者会希望怎样表达?还要按要求调整篇幅大小,尽量做到清楚、充实、简洁。

二 论文格式

关于论文的协作格式,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所规定的细目。这里主要介绍论文写作格式的要点。(需要说明的是,论文尽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个人也可以将各部分内容加以合理的、具有个性化的组合,不要一味地套格式,否则容易写成八股文,读之无味。)
1 论文题目。 选择最简洁的词表达所要写的内容就是标题。标题一般不长,只有一行,如较长则分为两行写。字体加大,居中,标题内不含标点(有附标题则另起一行,对着上一行后半部分加存折号再写附标题)。
2 作者。 标题空一行写明依次写:作者单位、姓名(在本论文中可以清明学号)。
3 摘要。 在作者下面空一行或二行左边写“摘要”二字,之后空一格写摘要内容。提示论文的主题、主要观点、论据或实验过程及结论。摘要简短且不分段,以100-300字为宜。
4 关键词。在摘要一下另起一行写“关键词”,空一格写内容,一般为3-5个关键词,每个词之间空一格。关键词是文中涉及的几个关键用语。
5 正文。正文即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有多种写法。常见的如,将大标题加大字号居中排列,然后再根据中文数字列出分级标题及内容。一、二、三…;其中再每个标题内根据内容层次套入(一)、(二)、(三)…;1、2、3…;(1)、(2)、(3)…。或者用文字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分段、分层表示。带数字序号的通常用标题表示,靠左列并占一行。其它的按通常写作的方式写。
实验研究性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前言(导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本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抽样及步骤;结果;结论与建议
6 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自己在文中引用最多的文献,或者那些对你的思考和研究较有启发和影响的文献。具体而言,要列出文献的作者,翻译的著作还要列出译者,文献名称,文献类别,出版单位所在城市,出版单位,出版年。按规范列出参考文献是为了向读者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起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本文作出哪些独特的贡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版权的必要程序。参考文献在正文后空一行靠左顶格写“参考文献”四个字,然后再空一行按序号列出。排序的先后可以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先后顺序来排,也可以根据你认为重要的程度排,还可以根据作者姓氏的发音按英文26字母的顺序先后来排列。参考文献一般分为专著和论文两类。如果是专著,则在书名之后加上〔M〕字样,如果是论文则在论文名后加〔J〕以示区别

学前班幼儿教育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摘要】 作为幼儿园各种入际互动的核心.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分析师幼互动的现状.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刻不容缓。 【关键词】 师幼互动;构建 1、师幼互动的现状 肯定发展,存在问题,比如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模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2、良好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主要为缺乏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关系处理不当问题 、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的关系 3、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对策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促进师幼互动 、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平等为原则、以合作为桥梁 、“教-学”模式向“我-你”模式的转变 、针对差异各个击破,妥善处理群体互动与个体互动的关系 、既要关注幼儿的共同需要又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针对个体的差异性,科学地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 、尊重幼儿,真正将互动融入儿童的世界 、尊重幼儿人格、包容幼儿错误 、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之间的关系 4、结语 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2] [3] [4]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范文一

题目:幼儿“调皮”的原因

“调皮”幼儿指的是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待这样的幼儿,应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改正其不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调皮”的表现

(一) “调皮”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

二、幼儿“调皮”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1、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2、专制型的家庭环境

(二)“调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幼儿在成长中存在的差异

(四)“调皮”幼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调皮”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科学儿童观,冷静对待“调皮”幼儿的行为。

(二)客观评价“调皮”幼儿的行为,努力发现 “调皮”幼儿的“闪光点”

(三)创造条件,让“调皮”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四)重视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应该应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范文二: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后来则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提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视觉─空间智力(Visual一spatial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i intelligence),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观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加德纳认为,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虽然人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测量事物和评估人的爱好,但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如识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儿童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估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潜能等。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重新定义了智力,提出了智力的新衡量标准。基于对智力本质的新认识,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并且对智力的性质以及各种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加德纳的贡献在于针对当时传统的、保守的、单一的智力模式,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智力观。他的研究与今天的脑研究相关,但其智力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脑科学及生理角度得到证实,他的观点从心理层面上看还是一个假说。但是这一假说从横向、空间的维度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拓展了对人、对世界的看法。加德纳正在识别第十种智力,即道德智力,他把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个体要认识的对象,而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就需要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过去没有,只不过加德纳把它们放在一个理论架构中让人们来充分认识自己。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儿童观是一种积极的儿童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幼儿园里不存在差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 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

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

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 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责任感

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解释,更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发展,审视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从而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和课程观。

由于孩子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孩子,而对另一些孩子则完全无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因不能得到适当的培养而僵滞、萎缩,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孩子就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种学校课程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和实践,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力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 摒 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设计课程的惯有思路,而对孩子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在观念上把多种智力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孩子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同时,“为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充分认识到不同孩子的不同智力特点,强调使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孩子其他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弱项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的时候,在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 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可以直接地为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提供积极的借鉴,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譬如,教师可以根据言语语言智力的特点,在任何一种课堂教学中,注意增加师生

之间的对话,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反应,另外,这样的师生互动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评价观

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错误地估计了孩子的学习潜力,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孩子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 摒 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大的评价观,树立多维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孩子的优点和弱势,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孩子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孩子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于该理论的应用,加德纳提出了如下忠告:

——没有理由推断可以采用对英语吧中智力的八种不同方式对每个对象实施有效教育,这种努力使徒劳无功的。

——不要认为仅仅运用某一种特定智力就够了。例如,关于身体-运动智力,随意的肌肉运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理由认为,儿童在从事和一种智力类型相关的活动时,将另一智力作为背景活动会有何种帮助。例如,加德纳认为,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以音乐作为背景就是对他的理论的错误应用。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2-35。 [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12。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6.

[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0.

[5]蒋俊华、袁爱玲, 刍 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4,32—34.

[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出版社,2003,(1):20—22.

论文大纲参考模板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写论文提纲时要先确定论文方向与概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儿童入学准备是近年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儿童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入学准备研究对于存在潜在发展风险之儿童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重点考察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研究者对儿童入学准备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入学准备的测量、国外有关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以及国内儿童入学准备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第二部分问题提出。研究者在分析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总体研究构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研究方案。同时还阐述了本研究将采用的测量方法和研究思路,指出了本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儿童入学准备测量工具的开发。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领域模型,从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言语发展、学习方式、认知和一般知识基础五个维度,编制儿童入学准备系列测评工具(SRTB)并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测验具有理想的难度与区分度、较好的信效度,具有方便使用、结构合理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用于中国4-7岁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测量,并及早识别入学准备程度不同的儿童。第四部分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从家庭资源系统和家庭教养活动系统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源系统中:父母职业、教育程度、父母年龄、家长自身特长等方面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显著影响。

家庭教养活动系统中:家长主动给孩子讲解自然知识或科学常识、家长经常带孩子观看演出、体育比赛、电影等活动、孩子独立性、某些方面的父亲参与等方面家庭教养活动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显著影响。第五部分高入学准备儿童家庭环境的质化研究。研究通过对高入学准备儿童的家长进行个别访谈,探讨了高入学准备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的原因,分析高入学准备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进一步挖掘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有利因素。丰富了已有的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为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第六部分讨论与反思。研究者在结合本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深入分析了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促进儿童发展的家庭有利因素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手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反思。

在论文的最后,研究者就未来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期和展望。纵观本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突破了国内已有的有关儿童“幼小衔接”研究的局限,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测量工具,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深刻的剖析,并对开展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的结果为国内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9

1 文献回顾9-23

“入学准备”的定义及内涵9-10

儿童入学准备的测评10-11

入学准备的生态化研究取向11-15

国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15-21

国内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现状21-23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23-26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24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案24-25

本研究的创新与研究意义25-26

3 研究一 入学准备系列测评工具(SRTB)的编制26-33

研究目的26

研究方法26-29

结果与分析29-32

小结32-33

4 研究二 家庭环境对入学准备的影响33-51

研究目的33

研究方法33-34

结果与分析34-50

小结50-51

5 研究三 高入学准备儿童家庭环境质化研究51-83

研究目的51

研究方法51-52

研究结果52-83

6 综合讨论83-87

研究结果与分析83-84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84-85

研究的主要结论85-87

参考文献87-92

附录 学前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92-94

后记94-95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该怎么写?

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待这样的幼儿,应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改正其不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调皮”的表现

(一) “调皮”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

二、幼儿“调皮”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1、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2、专制型的家庭环境

(二)“调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幼儿在成长中存在的差异

(四)“调皮”幼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调皮”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科学儿童观,冷静对待“调皮”幼儿的行为。

(二)客观评价“调皮”幼儿的行为,努力发现 “调皮”幼儿的“闪光点”

(三)创造条件,让“调皮”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四)重视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应该应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最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提纲写法,希望对您们有所帮助。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提纲样本模板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写论文提纲时要先确定论文方向与概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儿童入学准备是近年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儿童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入学准备研究对于存在潜在发展风险之儿童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重点考察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研究者对儿童入学准备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入学准备的测量、国外有关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以及国内儿童入学准备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第二部分问题提出。研究者在分析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总体研究构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研究方案。同时还阐述了本研究将采用的测量方法和研究思路,指出了本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儿童入学准备测量工具的开发。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领域模型,从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言语发展、学习方式、认知和一般知识基础五个维度,编制儿童入学准备系列测评工具(SRTB)并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测验具有理想的难度与区分度、较好的信效度,具有方便使用、结构合理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用于中国4-7岁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测量,并及早识别入学准备程度不同的儿童。第四部分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从家庭资源系统和家庭教养活动系统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源系统中:父母职业、教育程度、父母年龄、家长自身特长等方面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显著影响。

家庭教养活动系统中:家长主动给孩子讲解自然知识或科学常识、家长经常带孩子观看演出、体育比赛、电影等活动、孩子独立性、某些方面的父亲参与等方面家庭教养活动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显著影响。第五部分高入学准备儿童家庭环境的质化研究。研究通过对高入学准备儿童的家长进行个别访谈,探讨了高入学准备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的原因,分析高入学准备儿童的家庭环境特征,进一步挖掘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有利因素。丰富了已有的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为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第六部分讨论与反思。研究者在结合本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深入分析了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促进儿童发展的家庭有利因素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手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反思。

在论文的最后,研究者就未来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期和展望。纵观本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突破了国内已有的有关儿童“幼小衔接”研究的局限,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测量工具,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深刻的剖析,并对开展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的结果为国内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9

1 文献回顾9-23

“入学准备”的定义及内涵9-10

儿童入学准备的测评10-11

入学准备的生态化研究取向11-15

国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研究15-21

国内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现状21-23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23-26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24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案24-25

本研究的创新与研究意义25-26

3 研究一 入学准备系列测评工具(SRTB)的编制26-33

研究目的26

研究方法26-29

结果与分析29-32

小结32-33

4 研究二 家庭环境对入学准备的影响33-51

研究目的33

研究方法33-34

结果与分析34-50

小结50-51

5 研究三 高入学准备儿童家庭环境质化研究51-83

研究目的51

研究方法51-52

研究结果52-83

6 综合讨论83-87

研究结果与分析83-84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84-85

研究的主要结论85-87

参考文献87-92

附录 学前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92-94

后记94-95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范文一

题目:幼儿“调皮”的原因

“调皮”幼儿指的是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待这样的幼儿,应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改正其不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调皮”的表现

(一) “调皮”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

二、幼儿“调皮”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1、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2、专制型的家庭环境

(二)“调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幼儿在成长中存在的差异

(四)“调皮”幼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调皮”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科学儿童观,冷静对待“调皮”幼儿的行为。

(二)客观评价“调皮”幼儿的行为,努力发现 “调皮”幼儿的“闪光点”

(三)创造条件,让“调皮”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四)重视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应该应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范文二: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后来则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提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视觉─空间智力(Visual一spatial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i intelligence),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观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加德纳认为,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虽然人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测量事物和评估人的爱好,但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如识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儿童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估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潜能等。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重新定义了智力,提出了智力的新衡量标准。基于对智力本质的新认识,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并且对智力的性质以及各种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加德纳的贡献在于针对当时传统的、保守的、单一的智力模式,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智力观。他的研究与今天的脑研究相关,但其智力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脑科学及生理角度得到证实,他的观点从心理层面上看还是一个假说。但是这一假说从横向、空间的维度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拓展了对人、对世界的看法。加德纳正在识别第十种智力,即道德智力,他把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个体要认识的对象,而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就需要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过去没有,只不过加德纳把它们放在一个理论架构中让人们来充分认识自己。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儿童观是一种积极的儿童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幼儿园里不存在差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 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

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

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 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责任感

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解释,更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发展,审视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从而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和课程观。

由于孩子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孩子,而对另一些孩子则完全无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因不能得到适当的培养而僵滞、萎缩,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孩子就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种学校课程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和实践,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力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 摒 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设计课程的惯有思路,而对孩子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在观念上把多种智力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孩子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同时,“为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充分认识到不同孩子的不同智力特点,强调使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孩子其他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弱项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的时候,在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 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可以直接地为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提供积极的借鉴,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譬如,教师可以根据言语语言智力的特点,在任何一种课堂教学中,注意增加师生

之间的对话,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反应,另外,这样的师生互动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评价观

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错误地估计了孩子的学习潜力,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孩子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 摒 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大的评价观,树立多维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孩子的优点和弱势,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孩子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孩子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于该理论的应用,加德纳提出了如下忠告:

——没有理由推断可以采用对英语吧中智力的八种不同方式对每个对象实施有效教育,这种努力使徒劳无功的。

——不要认为仅仅运用某一种特定智力就够了。例如,关于身体-运动智力,随意的肌肉运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理由认为,儿童在从事和一种智力类型相关的活动时,将另一智力作为背景活动会有何种帮助。例如,加德纳认为,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以音乐作为背景就是对他的理论的错误应用。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2-35。 [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12。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6.

[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0.

[5]蒋俊华、袁爱玲, 刍 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4,32—34.

[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出版社,2003,(1):20—22.

教育学本科论文提纲模板

优秀教育论文提纲范例5篇

范例1: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一、追因求果法按以下两个步骤操作:

1.教师示范

2.个别辅导

二、修改题目法按以下步骤操作:

1.合作交流讨论

2.优秀方案展示

三、订正三问法

为什么错?该如何订正?为什么要这样订正?

四、反思批判法

范例2:初中生数学纠错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纠错习惯的方法

1.说错法

(1)示范说错

(2)互助说错

(3)练习说错

2.病卡法

(1)建立病历卡

(2)记好病历卡

(3)用好病历卡

(4)管好病历卡

二、培养纠错习惯的步骤

第一步:强制

第二步:半自觉第三步:自觉

范例3:思品学科中运用渗透法对小学生进行主体发展教育

一、给予思品课一个特有的主体发展教育的`渗透载体

1.渗透在故事情节中

2.渗透在辨析讨论中3.渗透在实践体验中

二、给予思品课一个特有的主体发展教育的渗透过程1.激情:

(1)图片激情

(2)故事激情

2.析理:(1)比较析理(2)体验析理(3)联想析理3.导行:

(1)榜样导行

(2)目标导行

(3)练习导行

三、给予思品课一个特有的主体发展教育的渗透反馈1.课堂及时反馈

(1)学生反馈

(2)教师反馈

2.课后延伸反馈

(1)家长反馈

(2)社会反馈

范例4:把握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一、把握课堂,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提供自主学习的充足时间。

2.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3.提供自主质疑的机会。

4.提供自主探究的环境。探究性学习是以活和动

二、把握课堂,创造享受成功的机会

1.区别对待。素质教育包含的一个要义是面向全体。

2.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一方面指教师在课堂上针

3.科学评价。即指对各种层次不同的学生运用相应

三、把握课堂,构筑学科整合的平台、

范例5:语文学科中运用渗透法对小学生进行主体发展教育

一、选择渗透点

(一)选择渗透点的基础

1.熟悉教材 2.了解学生

(二)选择渗透点的方法

1.比较法 2.排除法

二、引出渗透点

(一)审题法 (二)情境法 (三)质疑法

三、延伸渗透点

(一)自读自悟法(二)精讲多练法

(三)小组学习法

四、检测渗透点

(一)练习法 (二)阅读法

教育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和我一起来看教育学的毕业论文提纲,希望有所帮助!

课题名称: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压力/逆境与儿童发展

2心理弹性的概念

关于resilience一词的中文译法

心理弹性相关概念表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

3心理弹性研究沿革

第一次浪潮:个体心理弹性确认和保护性因素发现

第二次浪潮:将心理弹性置于发展系统与生态系统,关注过程

第三次浪潮: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

4心理弹性模型

补偿模型

挑战模型

条件模型

的弹性框架

5心理弹性研究取得的成果

关于心理弹性的系统性代表研究

对影响心理弹性的诸种因素的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重要效应

6心理弹性研究意义

7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机遇

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

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机遇

研究的观点

8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立论基础

研究内容

第二篇实证研究

研究一压力/逆境与心理弹性一一心理弹性儿童筛查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心理弹性儿童压力/逆境认知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三心理弹性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四心理弹性儿童心理揣测能力(mind-reading)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五心理弹性儿童人际关系认知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研究六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分研究一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结构研究

1引言

2研究方法

3模型验证前的准备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分研究二与压力/逆境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作用机制探讨

1引言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篇总讨论

压力/逆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结果的多样性

严重的压力/逆境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

心理弹性为心理学带来什么

2心理弹性儿童社会认知特点

为何基于社会认知

3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儿童心理弹性机制

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儿童心理弹性机制解析

基于社会认知的心理弹性干预、预防与促进

4几点反思、研究不足与展望

关于研究方法的反思

关于心理弹性的反思

研究不足

展望

第四篇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