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7:00:17

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

新疆农业发展问题探究论文

1基础条件—新疆农业发展的先天禀赋

(一)自然资源的禀赋

由于新疆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在光热、水、气候、气温、耕地等方面独特的自然优势,使得新疆适合发展特色的新疆农业,如新疆的棉花、新疆的特色瓜果等。与此同时,新疆地域广博,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灌溉、滴灌、节水等农业发展措施。

(二)特色优势的禀赋

新疆拥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新疆虽然是干旱地区,但是发有很多绿洲,因而,绿洲农业得以大力发展。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彩棉与优质长绒棉的重要供应地。与此同时,新疆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牛羊肉、牛奶)发展大省,新疆的细羊毛生产也是全国闻名。新疆特色的林果业是世人皆知的重要特色农业,如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相离、阿克苏的苹果、和田的大枣、喀什的核桃、哈密的哈密瓜等等,这些特色的林果在世界的水果贸易中都占据一定的份额。

(三)地缘优势的禀赋

由于新疆是我国的边境省份,而且边境线很长,与中亚毗邻,中亚五国是新疆重要的边境合作伙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文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也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合作者。新疆也日益重视新疆与中亚的交流,开发开放边境贸易口岸建设,这也为新疆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四)兵团优势的禀赋

兵团在新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兵团的重要职能就是“屯垦戍边”。兵团的农业发展在全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具体表现为机械化的耕作、农业规模化的生产、重视科学在种植中的作用、高度组织化的管理水平。

2现实困境—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农业发展基地建设有待推进。

结合自身实际,新疆提出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主要包括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

(二)新疆农民增收途径有待多元。

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的农场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几乎占到50%,这就说明新疆的农场劳动力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

(三)新疆草原发展有待优化。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大省,其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导致新疆的草原退化严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由于草原的承载力有限,加之过渡放牧,加速了草原恶化的进度。

(四)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有待健全。

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科学化,需要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之配套。新疆地域广博,也是农业发展大省,加之是边境省区,与中亚国家相邻,而中亚国家大多是植物、动物病疫的高发地区,有些病疫直接来源于中亚几个相邻国家,使得新疆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

(五)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平衡有待维护。

新疆内部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发展落后于北疆与东疆。

(六)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强。

新疆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慢,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的情况,而且呈现新疆区域之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不多,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不多,即使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也存在加工转化能力有限的问题,大多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

3路径选择—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思路

(一)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力度

注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引导工作。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走出第一产业,走向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促进农业的增收致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注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附近转移、常年转移、季节性转移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

加大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建设要注重政策配套力度、政策贯彻落实力度、农业补贴力度、农业特色优势品牌效应、生产经营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品种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科学化。

(三)促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加大新疆农业产品的深加工,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深加工的程度,不要停留在初级阶段,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贯彻国家的农业优惠政策

政策的落实是贯彻国家惠农政策的最好保证。加强对农业补贴的力度,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落实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等特产税。

关于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由学术堂整理提供: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摘要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未来的深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电子商务加以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促进作用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速度较快的商务模式,可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有用载体,在发挥自身积极作用的同时带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深化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序推进。

一、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概述

上表1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最为直观的阐释,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00亿元,在2014年甚至已经超过了130000亿元。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主要指的就是交易的双方及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以电子方式相互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销售、产品购买、最终支付等。电子商务在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就是互联网技术,来扩大电子商务的适用性与互通性,使传统的商务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可靠、高效。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农业电子商务目前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电子商务,主要的基本点就是农业生产,并且在农业电子商务中会将农业生产管理的各项环节纳入其中。农业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必要时还会应用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电子销售、网络支付、农产品电子管理等。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经有15万个相关的组织及100万左右的经营商,此外,还包括了200万左右的基层电子商务人员。可以说,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农业产业化简介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主要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主要经营活动中,以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相关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发展经济效益为基本中心,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条件,以农业生产的资源及物流等为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产品等进行范围更加广阔的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生产的专业程度,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农业产品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以此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系统。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型方式,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可以用“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基础农户”来表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我国的基本农业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实现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基础农户实现个人致富,进而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化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在对电子商务及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加以阐述之后,笔者将着重在这一部分对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中:

(一)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农业生产一旦具有盲目性,就会导致农业生产中的各项生产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农业生产的准确性就会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农户的个人利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电子商务可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问题,为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等提供详细、全面、完整、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及农业市场信息。这样,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企业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关农业信息,准确把握当下农业市场的具体需求,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变得更为快捷、高效。

(二)扩大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还可以有效扩大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模。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传统农业的发展基础比较深厚,发展情况也相对较好,但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之下,苏州市的传统农业发展逐渐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体现出了较强的滞后性,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苏州市决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并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衔接、融合。苏州市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与示范园区。目前,苏州市的万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15个,千亩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64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8。7万hm2。苏州市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之后,就确保了苏州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聚合程度,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示范。此外,苏州市有关部门还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网上招商引资,并且让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当地重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深化转型。在此背景下,苏州市著名的梁丰集团、众诚鸭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就形成了较高的规模化发展,苏州市当地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由此得到了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之下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对于苏州的整体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调整农业结构

传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很多地区的传统农业生产工作仍然停留在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很少互相沟通、交流。这样,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被动性,农业结构存在不完整性与落后性,农业产品的价格、具体产量等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对农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我国苏州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自身较为强大的网络特征,确保农业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交换与沟通,农户在得到较为翔实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此外,苏州在农业产业化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还保证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保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节,确保苏州的传统农业向更为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样,苏州市就形成了沿江蔬菜种植、沿湖果茶种植、水产品养殖、水稻种植、禽畜养殖等复合型农业生产结构,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对苏州农业结构的切实调整。

(四)扩大农业技术传播范围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少应用新型、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且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利用电子商务扩大农业技术的传播范围,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我国吉林省农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农作物在完成每一次更新之后,自身产量至少会增加10%—25%,且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每提高1%,农户的个人效益就至少会增加2%。因此,吉林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的传播工作中积极应用了电子商务,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农业生产部门在应用电子商务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技术专家通过网络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会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将新型技术与农业生产工作相结合。吉林在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实现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之后,新型的农业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农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吉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就得到了较强的推动,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与优化升级。

(五)增加农业产业化新生力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但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等客观因素,导致很少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去,这就给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若想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就必须要利用电子商务来吸引新生力量,让新生力量切实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此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我国吉林省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吸引新生力量参与其中,利用电子商务来使远离农业产业化基层建设的年轻专业人才与农业种植户合作,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利益链条。这样,年轻的新生力量就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平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相关网站的运行维护、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生产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农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农业市场的分析调研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这些新生力量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实现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带动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确保了当地农户的个人经济效益。可以说,新生力量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用电子商务的要点

(一)加大建设力度

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中想要应用电子商务,首先就需要加大相关的建设力度。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等来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政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为农业产业化的开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各地农业部门还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宣传,让农户与农业企业等都对电子商务有正确、科学、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工作,对农业信息进行更为合理的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并且将电信网、电视网等与该系统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顺利地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工作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需要将农业生产信息、农户信息、农业产业政务信息等在该平台予以显示,构建起新型的互联网发展平台,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的有机统一,确保电子商务可以达到高效的利用。

(二)应用B2B模式

在应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还需要对B2B模式进行合理应用。B2B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自行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及第三方平台,其中,第三方平台还可以被分为垂直平台与综合平台。自身规模较大、发展情况较好的农业企业可以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自行建立B2B网站,在网站中将供应链系统、营销系统等纳入其中,还要加强与其它不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此提高对农业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其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对于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企业,则可以选择应用第三方B2B平台,并在平台上开展农产品等的网上销售,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对农产品市场等加以把握,以此确保农产品的正常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化在B2B模式下得到深化发展。

(三)加强监督

在利用电子商务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其的具体监督。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可以给农业产业化带来较多的便利条件,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但是,在网络环境内部,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若相关部门无法对存在的风险加以把握,对电子商务的应用缺乏监督,就会导致电子商务无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自身实际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强监督,相关部门应当专门安排监督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应用过程等进行监督。一旦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严重风险,监督人员需要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共同找到风险的控制方法,保证电子商务自身应用不受影响,进一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商务的监督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于电子商务整体运行情况等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背景之下,电子商务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中,给我国各行业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等。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极应用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孙学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2]胡亚会,苏虹,张同健。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基于商务主体主导与匹配的视角[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农产品产业链数字化研究论文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温州市农产品营销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以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铺垫,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产品的流通交易的过程。通过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为温州市特色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农产品可以全天在线销售,销售者可以足不出户,接受人们的订单。网络营销兴起至今,温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不断加强,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淘宝网上已可见各种温州市特色农产品的身影,种类繁多,销售量也相当可观,可见温州农产品已树立品牌形象,未来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有着可预见的好的前景。

2、温州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普及率低,商务应用率低

农村信息普及程度还不平衡,农村网民主要集中在学生、企业一般职工、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有相对知识程度的职业中,而农民网民所占比例很低。农村网民大多数上网应用都属于生活娱乐,如电影,音乐,聊天交友,游戏等,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比例偏低。因为受传统商务模式的影响,农民都习惯于农村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务模式,对电子商务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对其持怀疑的态度,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网络营销的能力,对信息加工化处理能力差。

农业网站缺乏特色,服务水平较低

政府类农业网站的信息各自为政,缺乏整合,不能及时反映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农业企业网站虽然能够展示农产品信息,但是缺乏特色,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农产品的特色和价值。两者的客户服务能力都较差,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多种需求。客户在购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很难得到投诉与解决,这样会使客户丢失在互联网上购买农产的乐趣。

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缺乏

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必须要有优秀的网络营销人才。由于农产品的营销方式一直是传统的商务模式,这已形成固有的一种形式。现在的农产品的营销正处于一种新的模式中,需要具备正确网络营销理念的人才。目前的大部分营销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营销的理念,只会把农产品照样搬上网,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离不开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商务知识和互联网知识的多栖人才,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多栖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所以缺乏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

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网络营销虽然可以跨时间、空间进行交易,但是商品是实物的交易,始终是对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有着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产品来说,易溃烂、单位体积大,单位质量大、相对经济价值又较低,在配送环节中浪费严重,损失较大。而我国还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交易网,也就无法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般情况下,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因为易鉴别、易比较的特性而比较适合在网上销售。由于我国农产品而农产品由于数量较大,网民在购买时不易鉴别和比较,且温州市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组织规模较小,不易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因为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所以导致了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限制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

3、关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加强农村网络工程的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市场经济靠准确的信息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销售等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网络营销是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有效手段。实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就离不开农业网站,而农村信息化是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的设立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要想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政府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将互联网普遍地在农村中建设,向农民发放购置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的津贴,鼓励农民上网。

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站的建设

营销网站是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平台,所以网站的建设要能向消费者突出农产品的特色,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网站的风格要人性化,尽量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尽可能的为消费者解决购买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网站的“客户服务”功能一定要建设好,这是能使消费者能好地了解产品,更快地解决消费中遇到的问题,节省更多的时间。最后,网站的农产民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方便消费者更快地了解实时信息,方便选择、购买。

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

(1)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的知识宣传,推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观念。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对发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宣传能力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让农民认识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美好前景,去接受和学习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2)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向农民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计算机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大量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入才。面对现在网络销售人才的缺乏,政府只有加强教育的投入,才能加强人才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改善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中至关紧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网络营销的成败。配送中要尽量地减小由农产品溃烂、破坏带来的损失,当前情况下可考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完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拥有专业的物流中心、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运输系统,能尽可能地加快配送进度且减少成本。且政府还需加强对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育,现代物流系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动作中应注意吸纳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

提高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为适应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应加快制定农产品种植、生产、包装等标准体系,把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加入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包装的标准化,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提高标准化程度。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新渠道不但简化了传统商务模式的中间商渠道,而且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更具优势。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商业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其产业链的构造与形成也有了进步与变化。其中农产品网络营销成为了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了几点新的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农产品网络营销概述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市场,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有了良好的技术与条件,一般来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及时获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网络营销的手法,农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效的市场,把握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产品上游的生产与采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网络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买卖双方信息透明化,保证交易的质量和信誉,从而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突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活动时,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制约了农产品在更为广阔的地域寻找市场。通过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农产品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贸易,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的不利影响。其次,农产品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从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对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制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

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品牌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农产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促进买卖双方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品牌建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从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更具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著名的农产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被广大消费者熟知与认可的。

2.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

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能看懂互联网的能量与网络营销的优势,然而真正执行起来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中有大部分因为受限于自身素质,无法将网络营销真正落实;还有部分从业者担忧网络营销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不知如何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局面的开展。

网络营销的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即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农产品本身受限于季节、储藏等因素,因此对于物流的配套设施需求也相应较高。目前伴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虽然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市场规模与流通需求却不相符合,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方面的信息流与资金流方面的意识与应用普及与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建设。

网络营销媒介的发展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来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却呈现出了严重的二元现象,即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中,农村更是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农村大多偏远与闭塞,不利于信息点的构建,这就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农村。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技术本身发展还有待于发展,这样就导致农村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因此这也将导致农产品上游的种植与采购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也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

网络营销环境带来的阻碍

由于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解决。首先,电子商务平台依靠网络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网络市场中根本不适用。这就让很多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将一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拿到网络平台中进行销售,导致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另外,农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政府的很多相关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更加没有一些鼓励的政策来支持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发展。其次,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市场是虚拟的,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同样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进一步普及。

3.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打造完善的网络营销支撑体系

要想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撑体系,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供应与人力保障。同时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与网络营销理念的培训,鼓励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以及网络营销知识的学习与接纳。从而打通对外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多元化,从而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并且找到市场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保证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即时性。保证农产品生产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系统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有效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上游的生产与采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完善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加强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产品与品牌形象。

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在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安全立法,为网络营销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虚拟市场的监督,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有序进行。通过网络营销,交易双方可以真实、透明得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并且能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精简了农产品交易程序,保证了企业信息搜寻的及时准确,精简谈判流程,并对交易过程提供有效监督,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产品网络营销配套措施建设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构造与完善,只有围绕这铁三角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全的解决,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民的素质建设,首先,农产品只有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其次,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除了基本的营销知识,还应该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农产品相关知识,如此才能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

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市场需求指导上游的生产

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一直以来是分别发展的,由于农民的信息闭塞与本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来造成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生产严重脱节。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损失。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即时与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等信息,根据需求来指导农产品的种植与采购,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采用预定销售,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性。

开展有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农业信息化培训

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有效的发挥纽带的作用,并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外发布,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网络营销渠道,通过营销沟通促进销售实现

农产品经营企业与经营主体要想有效果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除了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与市场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适合农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的营销渠道。除了选择在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供求信息外,还可以建立宣传型的农产品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网络店铺。使网络渠道最大程度上详细宣传产品信息和特色。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仍以网上营销洽谈、线上成交线下支付为主要形式。因此,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网站优化与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等都是促进农产品“订单农业”的实现。

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整合策略

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构造营销的4PS策略,通过分析潜在市场总体需求特征后,确定适合通过网络营销渠道销售的农产品,特别是对鲜活农产品,更需建立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等活动,营造与服务和产品相关的网络社区,通过营销沟通实现销售。网络将农产品提供方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农产品生产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收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营销更具优势。

5.结束语

在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也颠覆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产品来说,在新的商业时代找到更适合其合理地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说法虽然近几年来广为盛行,然而找到适合其长远有效发展的策略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科技论坛,2011(12).

[2]王静.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9).

[3]覃晓.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2012(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究论文

可以的,完整的文章的

试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四川目前农业旱灾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利弊,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旱灾;干旱;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一种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2个年份。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严重干旱年,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春旱;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伏旱;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据统计,四川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2000年,四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生活用水26.8亿m。占总用水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4lm。,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市级总数的47.6%;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乡(镇)级抗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绝收面积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受旱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下降,进而影响四川整体实力增强。②影响农民增收,如广元市2001年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74元。③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抗旱、抗灾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帮助灾区农民抗灾和农民渡过暂时困难,从而使原计划安排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资金和用于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得不重新调整,使农业的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资料显示.四川2001年旱灾,使广安市因缺少饮用水而举家外出“逃水荒”的有1500多户。二是在一些区域已经引起生活、生态、人心的连锁反应,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经常发生旱灾的一些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就是对造成农业旱灾的各种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从而努力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的过程。如前所说.旱灾是制约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旱灾给农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洪涝灾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现象还将日趋严重,必然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干旱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户注重对干旱的预防,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采取科学手段.将农业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四川实施农业旱灾管理的现状 目前,四川在实施农业灾害管理中采取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的减灾管理模式。以旱灾管理为例,旱灾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灾安民。旱灾管理的组织形式:省市县都有两套组织体系,一是抗旱防汛指挥部。二是救灾办公室。抗旱防汛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由水利、农业、气象、救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旱灾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召开各种会议,如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抗灾减灾。旱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挥抗灾、民政救济、农税减免等。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旱灾,减轻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地还建立了市、县、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抗旱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旱意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四、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对旱灾的管理应该由控制旱灾向灾害管理的理念转变,切实增强系统意识、风险意识和资源意识,建立有效的旱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1.明确界定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界定清楚谁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效地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当然也包括其它灾害的风险管理)的主体基本上只有政府。从抗旱的组织、指挥、救济到灾后重建的物资、资金提供,几乎都由政府承担。而按照责任和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含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应当是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弱质产业。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看,政府无疑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主体,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首先,政府必须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指挥主体。其次,政府是农业旱灾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的主体。三是政府具有的农业保护、政策支持以及执法等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所以,农户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当然主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和农业利益紧密相连,它们也理应成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2.建立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旱灾风险管理主体回避旱灾风险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咨询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旱灾风险的科学研究,这对旱灾风险的研究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招标、合同形式,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组建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影响旱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旱灾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定期和不定期地发布旱灾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为政府提供旱灾应急预案,以指导农业经营者回避风险。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解决四川旱灾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方面,应坚持大中小微水利建设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新建和挖潜改造并行。一是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主要做好武引二期,升钟、毗河引水,亭子口水库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15座在建中型水库的建设进度,争取再建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中小型水库,加强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的配套建设。加快各类水利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二是切实解决旱山村缺水问题。加大丘陵地区旱山村治理力度, 把旱山村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水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治水兴村”工程,以逐步解决旱山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供防洪和抗旱水源保证。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单靠国家投资难以办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既要争取国家对大中型骨干工程的资金投入,又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农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于水利的热情,以加快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4.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力度,尽快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 旱灾风险管理涉及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为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在旱灾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决策、抗旱减灾和抗旱后评价等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在预测预报方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不断丰富预报手段,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在信息处理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调度指挥方面,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手段,建立和完善异地会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专家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在旱灾灾害评价方面,运用航测、遥感和模拟技术,制定旱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旱灾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5.大力推广旱作技术和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技术和节水农业也是抵御旱灾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尽量选种抗旱能力强或能避开干旱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护地栽培等避灾农业。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工程等各种手段,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力度。重点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灌区的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如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和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是适雨避旱、垅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水肥耦合等,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在横坡垅作的基础上,还可推广聚土垅作、格网式垅作和“目”字型垅作等耕作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人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总之,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业主导产业,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节水农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多种节水模式和技术体系。 6.建立和完善农村灾害保障体系 救灾是减灾的重要手段。救灾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传统的救灾方式以人道主义援助和政府无偿救助为主,对农村的减灾、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单一的救济方式,一是救济资金和救灾能力非常有限.二是影响救助者的积极性,易助长灾民和基层组织对待灾害的消极行为。所以,应当大力开展有偿救灾,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政府救灾为辅,自保互助及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补充的综合救灾保障体系。一是农业经营者通过向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二是通过国家基金、农业价格保护制度分担部分风险;三是通过签订农产品期货合同转移风险;四是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适当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

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社会信用的优化,同时又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结构的完善,进而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1.企业债券市场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较小。据统计,1991-2002年间,国债发行总额为30331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总额仅为3050亿元人民币,占国债总额的10%,实际上,国债市场大于企业债券市场的情况,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普遍存在。经济与金融发展历史规律研究也表明,政府债券市场大于企业债券市场似乎是必然的现象。但是,中国债券市场与企业债券发展的差距如此之大,却是十分少见的,它远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2.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相对较小。2002年末,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托管的债券,再加上凭证式国债,总共为万亿元人民币,债券总值相当于GDP的29%左右。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券总值与GDP的比例远高于此,如:美国的债券总值占GDP的比例为143%,日本为136%,欧盟15国为82%,全球统计债券相当于GDP的比例为95%.在我国债券总体发行规模小而国债又占相当大的比例情况下,国债发行规模和GDP增长之间保持了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债发行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增长态势相一致,而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与GDP增长间不存在正相关,不能对我国GDP的增长作出适应性反应。3.企业债券融资相对滞后。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来说,企业的价值,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负债的持续增加而上升,企业的融资顺序表现为:内部融资优先于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优先于股权融资。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股权融资,忽略债券融资,造成了我国企业股票发行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即存在有股权融资偏好。这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不仅导致了企业融资手段的单一,而且影响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4.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具有明显的管制特征。在发行环节,目前仍采用发行计划规模管理,募集资金投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具体发行采取审批制的监督管理模式;债券发行进行实质性审批,难以采用法律、法规许可之外的金融工具,从而债券品种的创新受到极大限制;价格受到管制,如债券利率区间的限制,企业债券的利率在管制下缺乏弹性,无法公允反映债券之间的风险收益差别,使企业债券和其它金融工具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同时,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受到管制,发行对象和发行区域受到管制等。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约束和障碍造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障碍,也有市场约束。1.政府政策方面。出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考虑,政府赋予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这两大历史使命,而后者又是主要的。企业债券的作用是为企业筹措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而股票和国债同时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股权融资和国债由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由于这种政策的倾斜,在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我国债券融资的计划性。国家每年都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财政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证券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额度作出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债券发行尤其是企业债券发行长期实行多部门行政审批制,因此,出现一些市场差别问题。2.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第一,企业缺乏独立财产权,造成部分企业债券兑付困难。由于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因此并不能真正承担履行债务契约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从融资活动中获得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及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需要,却不能真正承担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一旦融资失败,责任最终只能由国家来承担。第二,一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重股轻债”,缺乏发债的内在动力。在我国,有资格上市的公司基本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国有股一般占控股地位,而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这种特殊的产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公司经营者的目标常常并不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经营者自然首选股权融资,后选债务融资。3.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组成。由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不接纳企业债券,原来可以交易企业债券的地方性交易中心又被关闭,企业债券的流通与转让只有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条路,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存在许多不必要的限制条款,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截至2003年11月,在深、沪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仅有24只,日成交额平均不足5000万元人民币,每只债券的日成交量只有几手至几十手,有的甚至没有成交。如此小的交易量,对于整个企业债券市场而言,可以说几乎没有流动性,影响到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债券市场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发展也受到 4.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企业债券评价体系是否规范。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都是由拥有独立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并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来盈利生存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进行的。我国信用评级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债券评级机构不对评估结果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出具虚假评级。第二,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所受约束比国外评级机构少,而且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价出的信用级别的参考价值较低。三、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1.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政策上应支持企业债券的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建设。企业债券发行应向核准制、注册制过渡,改变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期限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状况,不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大小,都要由企业自己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偿债能力和融资需要,以及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债券发行的利率水平和还债期限,以便使各发行主体的信用差别得到显示,提高企业债券应有的供给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政府对债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担保、受托人和信息披露等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对公司发行债券的硬约束,降低违约风险。同时,要鼓励发债企业在利率形式、债券形式、付息方法、期限品种结构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2.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财产权的分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途径则是大力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只有经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市场主体,才能转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才能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与责任。这是发展、壮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以防止企业负债率过高和财务风险过大,约束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确保债务本息能够得到正常支付。3.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国外的经验表明,随着债券流通性的增强,投资者会自动增加投资的需求。因此,发展我国企业债权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1)要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应配合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其次,对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予以明确的定位,不同发行方式和规模的企业债券可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市场。(2)要搞活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还必须培育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应允许基金公司、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用评级较高、风险较小而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考虑设立企业债券市场基金,专门支持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此外,还可以在企业债券市场试行做市商制度。由承销商担任做市商,不仅可以活跃企业债券的流通,而且能够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4.健全信用评级制度。为了方便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了解发行主体和市场的有关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保证市场运行公正合理、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必须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健全信用评级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级方法,以便各个评级机构共同遵守,保证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统一性。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评级机构。国家可以委托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三是引入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这样可以在竞争中不断地提高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信誉,最终形成公允的信用评级体系。四是在信用评级责任方面,将评级的公允性完全交给中介机构,而监管部门只需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由市场来决定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参考文献:1.耿志民。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11)3.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何德旭,李武。关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

没问题,我可以,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研究论文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粮食及农副产品,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更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1】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农民收入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国家已明确提出三农问题的建设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十八大的召开,更加明确了加强三农工作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因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人口多、分布广,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较为缓慢,农村的发展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粮食稳产、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扶持下,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与应用。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业相关产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用现有耕地面积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相关的农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远销国外为国家创汇创收。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施、人畜饮用水、天然气、沼气利用等,大力发展了规模化禽畜水产养殖、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也进一步提高,如新技术推广、机械化播种、温室栽培、地膜覆盖、秸秆利用、配方施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再生利用等。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专业网站,推广普及各类农业技术与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病害防治等提供技术服务,使各地农业科技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3、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各粮食生产基地的无公害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都取得了较高的收益。

各地林业、果业、畜牧养殖业及其相关加工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丰富商品种类、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也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同时随着国家重视及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退耕还林,治理沙化,控制排放等各项举措,使各地生态林面积均在大幅度增加,及时遏制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实施惠农补贴政策的力度,以及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民生工程的不断出台,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的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增加了各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或是进城务工,或是自主创业,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每年提高都达10%以上。

5、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改善,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科技下乡”使农民大受益处,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落后的观念,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

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时发放粮食补贴及减免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广大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得到鼓舞和提高。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即使有的地区形成了产业体系,但发展较为缓慢。

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足,部分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特色农产品等优质产品所占比重不高。

相关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地域特色,个别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2、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如电力通信、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防洪设施、道路交通等,存在着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有的设施设备早已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形同虚设。

致使农业抗灾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个别地区的乡村道路还存在着“泥巴路、翻浆路、断头路”,使交通受阻,农用物资、设施设备、招商引资、农产品运输等都严重受限。

有的地区还未开通通信电缆工程,使当地无法适时接收最新讯息,无法利用网络为农业生产服务,严重影响了农民知晓国家最新政策法规与市场信息。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尚未得到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生产力水平低,思想落后保守

多年来,部分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民,仍然残留着一些旧思想、老习惯,老观念,缺少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不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加上近年来多数地区乡镇的年轻人存在着轻农耕、重务工思想,使部分地区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留在村里的或是老弱、或是妇幼、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的人,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仍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等,一定程度的阻碍了自身发展和致富的进程,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增收受到限制。

4、自然灾害的威胁

农业产业离不开气候条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每年南北各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各类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更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近年来因各类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日益突出,反应了我国农业抗灾能力较低。

长期以来因缺乏重视与认识,造成人为地破坏环境、乱砍乱伐、乱捕乱杀,过度开采,肆意排放,滥用药剂等,一系列的破坏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更加剧了农业抵御各类灾害的能力。

5、缺乏专业农业人才

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专业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个体的生产方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无法保障农作物收成。

近年来一些地区农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人都大量涌入城市,更加剧了农村人才的严重匮乏,致使这种情况出现恶性循环,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离不开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文化水平、熟悉农业生产的综合类人才,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它是发展农村农业的关键。

三、促进农业经济、农新村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人口在农村,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8亿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实现。

发展农村经济可以缩短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之处就是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

2、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不仅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粮食、农副产品、生活资料,也为畜牧养殖业、工业提供了饲料和原材料,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农副产品出口为国家创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农业经济是积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是确保工业及其它一切生产行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08年达70家,2009年达94家,占全市的,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亿元,带动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09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万头,家禽饲养达万羽,水产品起水量万吨,蔬菜种植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09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00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6、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4、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6、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凌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及种养大户等。截止2017年8月,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浪伏茶叶公司;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宏鑫茶叶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茶叶企业6家,缫丝企业1家,中药材企业2家,木材加工企业2家,油茶加工企业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其中种植类98家(茶叶22家,中草药20家,果蔬28家,桑蚕9家,烟叶2家,油茶6家,其他种植9家);养殖类60家(养牛8家,养猪22家,养羊5家,养鸡19家,养鱼4家,其他养殖2家);农机服务类3家;其它20家。有家庭农场13家。其中泗城镇3家、下甲镇2家、逻楼镇1家,加尤镇4家、玉洪乡3家。有“一乡一业”乡镇1个,即加尤镇获得市级“一乡一业”(茶叶)称号。有“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其中,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沙里乡浪伏村(茶叶专业),一个是加尤镇百陇村(茶叶专业),市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下甲镇平怀村(桑蚕专业),一个是玉洪乡那力村(茶叶专业)。有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茶叶专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 万元,经营总收入预计 万元,带动农户12000多户。

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产业。全县现有茶园面积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万亩,有机茶面积万亩, 通过有机转换认证茶园面积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99家。茶叶是我县“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全县8个乡(镇)共有万户5万余人涉及种茶、制茶、售茶,茶叶产业对推进我县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 2017年1-8月份全县干茶产量达406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产值260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茶农人均收入5157元,茶农户均收入230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二)桑蚕产业。全县桑园总面积万亩,其中实际投产桑园万亩,2017年新种桑园万亩。1-8月份全县已发蚕种63956张,销售鲜茧担,同比增长;产值万元(均价2050元/担),同比增长;覆盖带动群众5109户22991人,户均收入万元,人均收入4106元,其中覆盖带动贫困户1695户7628人。

(三)油茶产业。我县油茶总面积万亩(其中产前期万亩、初产期万亩、盛产期万亩、衰产期万亩、新造林地万亩),约占全市油茶总面积的,位居全市第二。2015年全县产油茶生果36300吨,干籽8240吨,年产毛油2360吨,产值亿元(含毛油、茶麸及油茶精炼油等附加值),带动贫困户脱贫320户,贫困户户均油茶收入达5400元/户。2017年完成新种油茶2000亩和油茶低产改造1万亩,受益群众650户2730?人,油农户均增收12000元。

(四)烤烟产业。我县烤烟生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烟农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全面提升”等综合措施,扎实抓好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今年全县完成烤烟种植面积5980亩,占县计划任务6500亩的92%,占市计划任务5200亩的115%,其中其中田烟5346亩,地烟634亩。目前已处于烟叶收购阶段,截止日前,全县已收购烟叶担,收购金额万元,均价元/斤,上等烟比例。

(五)养殖产业。一是种草养畜工作加快发展。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不断推动全县草食动物规模化养殖发展,今年新增牧草种植1100亩,新增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17个,配套养殖肉牛646头;新增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8个,配套养殖山羊3770头;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配套养殖肉兔万只。二是林下养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组织实施林下养殖,朝里乡连群养禽、玉洪乡运浩凌云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林下养殖示范小区,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累计完成“百林”鸡规模养殖户36户,配套养殖肉鸡万羽,今年以来全县出栏鸡万羽。三是特色养殖业持续发展。在抓好生猪、肉牛、肉禽支柱产业外,重点发展凌云乌鸡、豚狸等特色养殖。全县豚狸规模化养殖32户配套养殖万只,目前存栏万只。凌云乌鸡规模养殖示范户30户共养殖万羽,正在申报“凌云乌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积极引导生猪规模养殖,全县共有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3个,上半年出栏肉猪万头。

(六)水果产业。我县围绕牛心李、火龙果、芒果等项目,以市场为主导,促水果产业提档升级。现我县有水果面积万亩,其中牛心李万亩,柑橘万亩,芒果万亩,桃果万亩,其他水果万亩。挂果面积万亩,全县3600多户万人参与水果种植。2015年水果总产量8500余吨,产值8250万元,果农户均收入9600元,人均收入2200元。2017年完成水果种植面积3175亩,其中,芒果1300亩,柑桔180亩,毛葡萄45亩,李果900亩,百香果200亩,大青枣100亩,枇杷150亩,猕猴桃200亩;新引进种植珍珠李30亩、红心蜜柚20亩、沃柑试种50亩。

(七)中草药。目前,我县中草药种植总面积已达万亩。其中,其中,田七2080亩,葛根2000亩,鸡骨草2000亩,三叶青2360亩,板蓝根1000亩,其他中药材3560亩。2017年新种田七300亩,牛大力250亩。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 做大产业规模。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 强抓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优质粮、水果、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总规模达 45 万亩。其中: 粮食种植万亩,水果面积万亩,烤烟万亩,茶园面积万亩,桑园面积万亩,其他万亩。 全县通过加大指导、扶持、服务等办法,培育、发展了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

(二)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联合,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2017年原有15家龙头企业的基本上,今年上半年,我县又有凌春茶叶公司和绿贵茶叶公司2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正等候上级审批。目前,15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 亿元,预计销售收入亿元,直接带动农户3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户。

(三)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至2013年底,全县仅有合作社52家,2014年后,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14年注册34家,2015年注册42家,2017年1-8月注册53家。截止2017年8月,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注册资金 2亿元,成员人数达2550人。今年上半年,我县向自治区推荐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自治区级示范社,目前,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已经公示,如无异议,将产生区级示范社。目前,我县正在审核《凌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办法》,拟通过评比合格社、示范社,奖励合格社、示范社,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发挥作用。

(四)大力打造“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201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凌办发【2014】76号印发了《凌云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凌云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县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扶贫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发展“一村一品” ,逐步形成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通过强龙头、促合作、带基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了以点带村、多村连片、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我们推荐百陇村为国家级“一村一品”茶叶类专业村。今年7月份,国家农业部正式行文,我县加尤镇百陇村获国家第六批“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称号。目前,还有11个村基本达到“一村一品”评定标准,待到时机成熟即可向上级申报。

(五)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在家庭农场方面,凌云县起步比较晚。前年,全县仅有2个家庭农场,去年新增8家,今年1-8月,家庭农场发展较慢,仅有2家注册开场,全县家庭农场总数也才有13家。同时,我县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培育一批适应新时期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加快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去年,凌云县依托茶叶产业,成功创建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百色市第二个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我县正依托桑蚕产业和水果产业,再建设1个县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1个乡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七)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产品的市场渠道。去年,电子商务在凌云正式起步。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电子商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大力推动凌云电子商务的发展。到目前止,全县组织各类农业产业化经组织人员培训3期120人/次。目前,已有2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通了网上商店,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农户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2015年,15家龙头企业缴税万元,平均每家纳税万元。三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比如油茶加工的2家企业,已低于市级龙头企业的标准,县人民政府已向市里报告,拟予摘牌;四是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五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利益链;六是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七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八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九是科技支撑力弱;十是农机化水平不高。

五、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一)利用《凌云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好国家级、区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力争实现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三)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抓好的示范社建设。

(四)加快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宣传商标富农、品牌兴农的成功典型,全面提升农产品创牌意识。引导企业、合作社围绕传统名优农产品争创名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五)加快土地确权进度,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连片开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中国农业产业化营销方案研究论文

一、充分认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意义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L,为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乡与经济全球化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相互影响加大。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是顺应这一趋势,融人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1.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中国。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长期游离于该组织之外,无疑使世贸组织在全球的覆盖率与影响力受到限制。如果没有我国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没有我国的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所制订的国际贸易规则的适用范围是很受限制的;没有我国这个大市场的加人.国际市场将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2.我国发展对外贸易需要国际多边贸易机制的保障。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需要寻求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的保障,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和壮大自己。利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贸易与投资方面的纠纷,减少贸易摩擦,扩大我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回旋余地。同时,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利于加强我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其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3.有利于推动公平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早日建立。没有发展中国家积极和充分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法顺利推进的。我国一贯主张世界需要一个公平、安全、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人世后,我国可直接参加多边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事务方面的发言权将大大增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世界经济大家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将有利于更加积极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早日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可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根据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在既有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轨道上运行。目前,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已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左右。如果我国不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那么,我国在与世贸组织成员进行贸易时,他们之间的许多互惠好处我们就不一定能享受,而他们之间不能随便行使的贸易报复、制裁,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落到我们头上。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人世以后,我国将获得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我国可以无条件地享受所有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与美国一年一度关于延长最惠国待遇的“拉锯战”将画上句号;主要贸易大国对我国的贸易歧视措施(如纺织品配额等)将不得不取消;一旦发生国际贸易纠纷,则可交付WTO仲裁,以免我国经济利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我国可以在所有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可以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将逐步取消,这有助于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扩大出口。(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推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规则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主动适应国际通行规则,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客观上要求我们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调整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体系,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改善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正确认识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人世贸组织,既给我们在许多方面带来发展机遇,也会使我们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但从总体上说,人世是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入世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按承诺的时间表逐步削减,外贸经营权也将进一步放开。未来几年内,国外产品会通过大幅降低后的关税进人国内市场,降价应是大势所趋。在与国外商品的竞争中,我国商品必将在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价格优势方面奋力一搏。因此,物美价廉、空前丰富的产品种类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一定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进一步提高。1 汽车价格将大幅降低。目前我国汽车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很多。人世后到2005年前,进口配额将被取消,关税会由目前的80%-100%降至 25%,零部件进口的平均关税将降到 10%。业内人士认为,人世后,进口轿车的价格将比现在下降1/3左右,同时还将带动我国轿车消费政策的转变。2.电信行业服务将空前提高。在人世后,我国将允许外资在所有电信服务业中占49%的股权,在增值服务和寻呼等服务业中占引%的股权,还允许外资注入ICP。据此,预期电话费、寻呼费、上网费会有相当幅度的下调。不仅如此,在真正的竞争压力下,电信行业服务质量会空前提高。3.旅游业的开放会在入世的催促下加快步伐。外资旅行社将可以在中国公开营业,外资旅游企业业务范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取消。国内许多“作坊式”的旅行社将被淘汰。在国际国内规范运作网络遍布的旅行社面前,人们可以进行充分的价格比较和选择。4 就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人世后,进口药的关税逐渐降至5.5%一6.5%以后,人们的选择药品范围将大大提高。同时,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将随着关税大幅度下降而更多地走进我国医疗系统,为人们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5.金融保险业将更优质更完善。人世后,随着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逐步放开,它们会用国际通行的标准、技术和管理办法影响我国的同类行业。这意味着有更优质、更完善的金融保险服务成为人们的选择。(二)增加就业机会总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多的跨国公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将纷纷扩展在我国的业务。外资的大规模进人,将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我国的人才市场将会急剧扩张,许多人将可能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我国的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将是受益最大的行业。其中以服装、纺织等长期受到国外进口配额限制的我国优势出口行业受益最大。人世以后,国外对中国纺织品实行的配额限制会逐步降,到2005年全部取消,这无疑会有效刺激我国在这方面的出口。有关专家的预测,人世5年以后,我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分别增加 16B万人。282.5万人、261万人、92.8万人以及 2664万人。粗略一算,人世可能为我国提供1200万人就业机会。(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提供的历史机遇,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农业要趋利避害,发挥比较优势。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研究;充分利用非歧视原则,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限制我国农产品进人其市场的问题,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进农业支持政策和扶持方式,切实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知名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工业50o强总资产和销售收人的平均值分别仅相当于世界经济500强企业平均规模的0.88%和1了4%,而平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和人均收人也只相当于世界经济50o强的24.62%、1231%和 9.51%O这些数字预示着未来的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加快企业各方面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抓紧建立进口产品监控体系和产业预警系统,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保护国内产业。3 根据自身特点,加快服务行业的改革和重组,规范运作,提高质量。加快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鼓励分销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对银行、保险、电信和交通等服务领域,按照承诺制定具体办法,逐步放开;加快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引人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强对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业的管理,防范不良文化进人。(四)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守WTO的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推进,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但是仍有一些部门直接管理经济活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机构臃肿、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角色错位、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在WTO规则下,政府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间接管理,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政府支持措施,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当然,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经济管理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人世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有艺术性。人世后国内外市场相互开放,贸易摩擦、贸易争端难免,一方面政府要按照WTO规则进行协调、管理,尽量减少贸易政策、法规上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赋予的权利和政策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谁对WTO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五)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加快法规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1认真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人世作出了四个方面的承诺,即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在降低关税方面:到 2005年,把 15%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 10%。降低关税是我国改革开放自身的需要,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种“补课”,同时也是生产全球化的一个趋势。在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也就是进口配额、许可证问题方面:到2005年,全部取消400种进口配额。因为在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要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我国承诺取消也是应该的。在农业方面;根据我国同美国达成的中美农业合作协定,取消对美国7个州的TCK小麦出口禁令,放开美国6000多家肉类加工厂对我国的出口等。在服务业方面:逐步放开银行、保险、旅游和电信等服务业市场。2.加快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我国要在深人理解和准确把握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和我国对外承诺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既能严格履行我国对外承诺、又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对现行与贸易有关的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按照法制统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使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进一步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贡献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必将给我国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将逐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开放的市场环境,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机遇是潜在的,要努力才能抓住;挑战就在眼前,要主动去应付。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要勇于迎接挑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提高素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贡献。t一)加强学习,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努力学习法规知识,树立规则意识。世界贸易组织是通过一整套规则来发挥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世贸规则的熟悉程度将决定我们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努力做到熟悉规则,熟练运用规则。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个人生活技能。巨不说时代发展对个人素质的更高要求,单说人世后对每个人生活技能的更高要求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入世后,从长远来看,我国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有所增多,但就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所以,民兵。预备役人员要结合当前的科技练兵,认真学习高科技知识,认真学习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广大农村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种植和养殖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二)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加人WTO标志着我国市场同国外市场的相互开放。更加开放的市场,无疑将使市场更加丰富、繁荣。同时,竞争也相应的更加激烈了。这就促使我们在市场的竞争中,更要加强优化产品质量的意识和优化服务质量的意识,改变旧有的观念,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以此为契机促进经济的发展。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对于广大农村民兵、预备役人员来说,就是要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耕种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高科技特色农业。要带头做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普及和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为保护自然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条件下实现土地流转,逐步加强产业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投身经济体制改革。今后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仍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的进一步推开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组步伐的加快,不可避免地会使一部分人下岗失业。面对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民兵、预备役人员要自始至终地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转变择业观念,勤奋自强,积极投身于国企改革,争当技术尖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改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牢记使命,争当合格民兵增强政治坚定性和鉴别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门进一步开放,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一些腐朽思想文化将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民兵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成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和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要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际工作,用健康向上的东西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每个人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这样的机会和空间同样给予了民兵、预备役人员。但是,我们在拓展事业。勤劳致富、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国防观念,时刻牢记民兵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巩固的国防,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强大的武装力量。我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世界也并不太平,如果我们作为武装力量组成部分的一员,都去“向钱看”,后果将不堪设想。保家卫国、爱军习武,永远是我们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神圣职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永远是我们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可以的,完整的文章的

2月上旬,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听取自治区工信委、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提出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十三五”初期印发《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339”工作目标,重点做强蔗糖、畜禽、速丰林3个千亿元产业,壮大粮食、水果、蔬菜3个五百亿元产业,培育桑蚕、油茶、优势水产品、花卉、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9个百亿元产业。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制定各项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我区农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为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农业产业化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一)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一是传统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粮食单产实现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创15年来最高水平;糖料蔗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木薯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香蕉、荔枝、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八位;森林覆盖率达62%,居全国第三位,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1%,居全国第一位。二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5%以上,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16年底,累计建设休闲农业景点和农家乐旅游点3700多个,接待游客360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亿元。森林旅游2016年实现产值200亿元,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最大的增长点。三是优势产品、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近年来,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步伐,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打造区域优势品牌,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全区拥有2个国家级和7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我区养殖业初步构建了“四带四区”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经营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6377个,销售额2239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的60%。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1180家增加到1596家,增长。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1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10 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初步构建起重点龙头企业梯队。龙头企业已成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农业产业化“339”工程确定的15个产业,都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蓬勃兴起。截至2016年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万家,出资总额亿元,实有成员超过76万户;全区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家。

(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各地不断探索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与途径,努力把经营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带动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订单关系带动农民增收。各地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经营组织与基地农户签订产品保价收购合同,并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扶持、技术指导等。2016年全区龙头企业订单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比如,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每年为4万多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二是通过出租方式的土地流转关系带动农民增收。截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流转面积678万亩,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20%以上。在土地流转总面积中,出租方式占60%以上。广西金穗集团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6000多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4570万元,基地农户增收显著。三是通过入股方式的土地流转关系带动农民增收。XX县巴平村小规模探索了农户土地入股公司的模式,经营组织和基地农户按股分红,增收激励机制更加充满活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较好保障。农业部2015年例行监测情况表明,我区蔬菜样品合格率为,水果样品合格率为,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2015 年对餐饮服务环节农产品抽检,我区猪肉、鸡鸭肉和牛羊肉合格率为,鱼虾、贝类合格率为。近年我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顺利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得益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监管能力和认证等方面的完善提高。一是在监管制度方面,农业部门监管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水产畜牧兽医部门监管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覆盖,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二是在监管能力方面,农业部门检测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覆盖,并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区各市县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已建成自治区、市、县三级检测体系,检测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在认证方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25个,绿色食品162个,有机食品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3个。

(五)农产品流通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农产品市场网络逐步完善。目前,我区已基本建成以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中小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支撑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建立。二是农产品产销地对接、农超对接取得较好成效。自2011年我区被列为“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区以来,共建设24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项目、6个农产品销地交易配送专区项目、10条产销商流链条,基本建成“南菜北运”产销链条。积极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产地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关系,有力地促进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直供直销。三是农产品展销、促销活动十分活跃。自治区和各地通过举办“广西特产行销全国”系列促销活动和建设广西特产展销中心等方式,较好地向外界推销我区的农产品。各地还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经营手段促进产品销售。据统计,2016年我区电子商务成交额2100亿元,相比2015年的1266亿元增长,增幅高出内地平均水平40多个百分点。广西XX县平原农牧有限公司通过淘宝店销售沙田柚等产品,网店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我区农业产业化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仍差距不小,集中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仍较弱小,优势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难度仍较大等。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是知名大企业少。我区缺少领军全区甚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大企业,目前仅有1家企业产值过100亿元,1家产值超50亿元。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龙头企业较多较大;欠发达地区产业开发难度较大,龙头企业较少较小。三是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风险能力弱。企业以传统种养居多,基地设施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不掌握行业话语权,易受自然灾害、价格波动、政策变动的影响,如近年的禽流感致使一批养殖企业一直在困境中艰难求存。

(二)知名品牌少,市场认可度不高。一是特色产品品牌少。许多特色产品有口碑无品牌,特却不优,如我区的柑橘、沙田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区内虽知名度较高,但由于缺少品牌,出到区外就少有人知晓。二是品牌不突出。已形成品牌的产业,同质产品多,众多中小品牌混杂发展,如我区蔗糖产业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100多家糖厂各自为战,没有一个品牌能打响,连广西人都说不出本土糖品牌。相较于已在全国打响的“四川泡菜”、“贵州茶叶”等品牌,我区目前尚无区域性、行业性的统一大品牌,产业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效益。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带农增收力度不大。一是农业“接二连三”不足。与农业产业配套衔接的加工、流通、餐饮服务业等没能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滞后,我区蔗糖、桑蚕、果蔬等多个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但以销售原料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产业大却不强。蔬菜采后处理加工率仅15%,水果初加工率不到20%。田阳小番茄今年不好卖,没有加工做保障,只能大量烂在地里。二是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够强。企业与订单农户之间主要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合作层次仍较低,农户增收空间较小。以水产畜牧业为例,我区水产畜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含订单)方式占,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其他方式占。

(四)企业融资难,产业生产要素流失较严重。一是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多数龙头企业贷款需求缺口较大,企业贷款利息基本在7、8厘,有的甚至在一分以上;企业大多只能贷到短期借款,手续繁琐,而且越急需资金周转就越难贷款。二是财政扶持相对较少。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专项从2009年至今都是每年5000万元,而2015年全国省均产业化专项已达亿元,市、县资金扶持力度更弱,不少市每年至多安排二、三百万元。三是征地用地难。农业企业难以拿到足够指标,甚至拿不到指标,而且征地手续多审批慢。四是人才和技术缺乏。缺少各类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科技研发人才,企业和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造成以上问题和困难,有我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较薄弱、近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外市场波动加剧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深刻。首先是没有充分领会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对农业产业化在扶贫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定位高度不够,推进措施不力。其次是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认识不足,对农业多功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了解不多,重生产轻加工,满足于鲜销、卖原料,片面追求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缺乏科学规划和落实。自治区和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缺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谋划和有效政策;一些地方即便有规划也因缺少具体工作方案和责任分工,可操作性不强。已有的资金、土地、水电、税收等扶持政策,因一些部门服务龙头企业意识不强,造成落实不到位。

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首先是农业产业化管理体制不顺,产业化强调产加销一体化,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职能分别划归农业、工信和商务部门,造成产加销脱节。其次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没有设置发展产业化指标,没有形成工作督促力。再次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对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缺少监督,在总结和探索推广新模式方面经验不多。最后是农村改革滞后,推进土地流转进度仍较慢,制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四是服务保障跟不上。首先是企业问题解决难,企业反映心声的机会少,对企业问题解决没有跟踪落实。其次是市场信息服务不足,缺少及时反馈价格信息、预警信息等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市场引导不够。再次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强,在统筹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和推动行业重大技术攻关方面措施不力。最后是金融保障服务不足,贷款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农业项目见效慢风险大致使商业银行放贷谨慎。农业保险推广慢,目前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针对甘蔗、水稻、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公益林、商品林,其它产业保险推进较慢。

三、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我区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做强做大我区农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产品质量提升,努力把广西打造成国家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引领区、以冬季蔬菜为主的农业开发区、打造外向型农业发展先行区和热作农产品贸易中心,全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强化以下6个方面: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要准确把握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从全局的高度认真领会发展我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一是要确立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战略地位。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列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产业化工作,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动产业化有突破性的发展。二是要树立全产业链观念。农业产业化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服务业是增加产业化效益的关键环节,只有产业链各环节都同步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才能有大发展。当前重点是要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战略突破口,积极发展与加工、流通、配送等相配套的服务业,努力打造全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上中下游产业有机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科学做好专项发展规划。自治区、市、县三级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一是要谋划好产业布局。要立足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大力培育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把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市场流通布局到优势产区,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格局,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要做好关联目标相互衔接。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注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土地利用、城镇化、扶贫等发展规划相衔接,推动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更深层次的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快速发展。三是要落实责任分工。要根据规划内容制定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专项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确立工作目标,细化具体工作及进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措施,切实提高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完善推动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理顺农业产业化管理体制。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并借鉴有关省的做法,调整有关工作职能,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农产品加工职能统一归口到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推动产加销协调发展。二是完善领导考核奖惩机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市、县以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所在地,将产业化工作和发展成效列入主要领导考核及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并增加考评权重。三是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联合与合作,积极探索带动农户面更广、农企共同增收更显著的新模式。加快探索推行农户土地入股模式,让农户获股份分红,与公司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模式,让农户既获地租,又转变为产业工人获工资收入。结合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工作,推动示范区的产业化经营先行示范。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中介机构等,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网络化、开放化、多元化,满足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需求。

(四)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一是建立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和政策落实督查制度。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市、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所在地政府主要领导要挂钩帮扶本地主导产业的领军企业,努力做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切实帮助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年由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开展产业化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督查,针对产业化经营组织反映突出的问题,联合有关主管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拿出解决方案,并对问题解决进行跟踪。二是引导打造大型企业、优势企业。通过资金奖补、挂钩服务等措施,引导行业领先企业采用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争取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加快培育我区标志性大企业、优势企业。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搭建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各类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合作的大平台,支持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行业重大技术攻关,以高新技术引领和推动农业产业化更大发展。加快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由自治区统筹引入高级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四是建设服务“三农”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供求、价格信息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有效指导产业化经营组织调整生产经营。建议由自治区农业部门牵头建设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广西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全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一网打尽”。继续支持各地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风俗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产品节庆活动和展示展销,通过拓展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助推产业知名度提升。五是加快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配套的保费补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牵头带动订单农户投保,扩大保险覆盖面。在大力推动灾害险的同时,根据我区实际探索设立产量险、价格指数险等,进一步增强风险保障能力。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切实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各市、县要加快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各级财政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增加产业化专项。对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要完善核准扶持机制,适当减少扶持前置条件和降低扶持要求,适当向欠发达地区企业倾斜;要强化资金扶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定的重点扶持导向要保持3至5年不变,符合重点扶持导向的重大项目要连续扶持3至5年,提高扶持的有效性。要加大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产业化经营。二是抓好涉农资金整合扶持。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涉农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渠道、审批权限和各记其功的前提下,集中投入自治区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自治区层面要统筹策划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扶持。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首先是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支持方式,推行授信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活物动产和经济作物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等;加快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由财政注资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为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其次是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引导和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自治区适时探索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再次是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机遇,依托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等平台,积极策划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来我区投资发展。

(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个质量问题足以击垮整个区域、整个行业,要以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全面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推动我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上新的台阶。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引导和督促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健全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程监控,树立广西农产品生态、优质、安全的形象。要强化多部门合作的监管机制,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查处力度,加强联合执法,督促生产者履行主体责任;开展农产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凡列入“黑名单”企业,及时在社会上曝光,一律不得享受扶持优惠政策。三是积极打造广西大品牌。完善争创名牌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 “三品一标”等各项品质认证和规范化管理认证等,促进特色产品品牌化经营。加快创建区域性大品牌,引导和支持行业领先企业强强联合,整合行业品牌资源,推出全区统一的行业品牌,建议先行打造广西蔗糖、广西丝绸、广西三黄鸡、广西中草药、广西富硒产品等大品牌,自治区层面要通过媒体宣传、展会展示、营销网点布局等造势助推。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没问题,我可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