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幼儿多动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08:07:04

幼儿多动症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幼儿本身,也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由于园方和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既需要园方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园方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习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注重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升华。近年来,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也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确实能够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对教师的说教不能完全理解,而让幼儿实践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幼儿亲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妈妈很辛苦”。活动中,幼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里面放着一个篮球,幼儿在模拟的小路、楼梯上行走,非常不便。这一活动,旨在告诉幼儿,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正像他们一样艰辛。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有的说:“妈妈真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那么久,妈妈走路太不方便了,以后我要爱护妈妈。”……事实证明,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策略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深邃之所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从中医角度上分析,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完善,与成人相比较,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脏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均未成熟,必然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即显示出生机旺盛、迅速生长发育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 多动症的两个突出表现: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多动症的孩子从小就比较难带.有的母亲回忆,孩子在胎儿时期胎动就很历害,出生以后更显得活泼,不安宁,手脚乱动甚至在吃奶时候也不安静,喂养困难,老哭,难以入睡.睡着以后又易醒, 早晨醒的又特别早;有的则是睡的很死,难以唤醒.但醒来就立即要起床.学走路时也是慌张跌倒.老是翻弄可能得到的东西,不是拆坏玩具就是打翻碗盆. 大人一不留神他就已做出了一些让人想不到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停留在一个事物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这种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这些孩子做游戏时不能全神贯注,常常半途而废;往往不经思考就行动,非常冲动.没有耐心,在做集体游戏时,常常会突然跑上前去进行破坏.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会突然大哭,又会在几分钟以后象没事人一样又说又笑.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专家认为,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它又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或轻度脑损伤.可能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内,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遗传的作用——因为学者们发现患儿的亲属中患多动症的人要比其它家庭的人多.还有些孩子在出生时或母亲怀孕时出现过宫内感染,缺氧,出生时的窒息等,可能造成了大脑的损害.外因也很多: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过重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促使多动症的发生和持续.还有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多动症,出生后营养过度也会导致多动症,其他还有铅中毒等原因.多动症的具体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如何区别孩子是多动症还是只是好动? 〈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多动症儿童无一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好动的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多功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 〈3〉自制能力: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乱吵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专家提示:六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诊断为多动症,当然0-6岁的阶段孩子有一些细节也可以提醒家长提早关注.多动症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纠正,影响学习成绩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对6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将其诊断为多动症,因为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症状.即使是再大一点的孩子,要确诊为多动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要参考家长和老师的评价,而他们的评价也经常会存在分歧:一个多动症孩子也许在家里可以几个小时地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在拼写课堂却无法坐稳十分钟.另外,多动症还可细分为三种情况:极度活跃型,粗心大意型和两者的结合型.而有一些多动症的孩子可能从来都不会出现极度活跃的状况.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最好向医生咨询,他们可以通过研究症状的细微之处来区别是多动症还是其他类型的精神紊乱等问题. 3,真正的脑紊乱 最新的扫描技术令医生可以更深地了解多动症的生理因素-大脑发育紊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详细的大脑分析图发现多动症孩子在大脑特定领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相对较弱.最近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多动症孩子的大脑要比其他孩子小了4%.其他研究还发现多动症在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方面存在困难,这两者对集中注意力和控制冲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看电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注意力的发展.最近西雅图儿童医院和地区医疗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多动症与早期看电视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显示如果1-3的孩子每天收看电视一小时,那么在他到了7岁时,对注意力的反面影响就会增加将近10%. 4,多动症的发生无性别之分 一些传统的说法认为男孩子更容易患上多动症,他们患此病的几率是女孩的7倍之多.但最近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实际上只有3比1 .专家认为,这并不是说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换上多动症,而是因为精神病学家发现多动症在不同性别的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特征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女孩的破坏性相对较小,更多的体现为爱幻想或爱聊天.她们的多动症更多地属于粗心大意型,而不是极度活跃型. 5,良好的药物治疗记录 治疗多动症的常用药包括甲强龙氢氯化物(利他林),以及右旋安非他命硫酸盐.至于这些药物在减轻多动症症状方面的具体疗效还无法确定,但研究者相信它们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减少冲动. 当然这些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包括缺少食欲,暂时性的身高增长缓慢,痉挛以及睡眠问题等.但专家还是认为好处要远远超过该药带来的副作用.在结合药物和治疗的孩子中,68%被认为恢复正常;只单纯服用药物的孩子中这个数值达到56%;而只进行治疗和医师护理的孩子,恢复率分别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6,治疗是必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根除孩子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是必要的.通过治疗帮助孩子解决不善于结交朋友的问题,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孩子的组织能力.由于多动症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最好让多动症孩子和他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一起配合治疗. 7,多动症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 医生通常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会随之消失,但事实上多动症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孩童时代.最近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有40-80%的人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症状,还有50%的人会持续发展到成人时期.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也有不同的变化.20岁的人可能不会再坐立不安,但仍旧不能聚精会神坚持听完一堂课或完成一份冗长的案头工作.总的说来,外在表现出的极度活跃的情况好像消失了(或者演化为其他大众化的行为如锻炼身体或运动等),代替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愈来愈严重的粗心大意.而内在的遗传现象还存在.一项最近的调查发现家有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出现类似情况的几率要比没有的高出24倍之多. TIPS:如何帮助“好动”的孩子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 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

多动症的定义

儿童多动症论文范文文献

少儿多动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的简称叫ADHD多动症是中心儿童和青少年期间最为普遍病情的心理障碍之一。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纪初被讨论。1902年,由一位对孩童疾病有兴趣的乔治史提尔(George Still)医生在伦敦发表了相关文章。他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来,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但这些症状多会造成他们很难遵守规则行为或者维持固定的表现。史提尔医生认为这些儿童“对于动作控制有不正常之处。”他写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文章并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简称DSM)在1980年对于过动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将它称之为“儿童期的过动反应异常。”之后相关学者经过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这个名词终于产生,而它的症状以及诊断的规范也越来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过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同时,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一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与在家里。其它条件包括必须在7岁以前就观察到相关症状,且没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导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与功能性扫描(FMRI,可分析脑部血流量)可帮助我们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脑部结构与功能性的相异处。目前最一致的资料是小脑中间(小脑蚓部,位于脑后下端)及脑部中间区域(包括部分脑干)的大小缩减。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复征的简称,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百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称为儿童多动症度, 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多动症的症状:

1、注意缺陷。患儿明显难以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且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患儿常常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

2、注意力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

3、活动过多。患儿经常显得不得安宁,动作多多,手足活跃,在座位上不能安静呆着。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

4、行为冲动。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

5、学习困难。患儿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佳,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较低,致使学业成绩差,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绩。

很多爸妈对“多动症”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大家对“多动症”这个词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字面意思,而多动症并不仅仅是爱动,小朋友都是精力充沛,活泼爱动的,而多动症是和脑神经递质系统紊乱有关,由于后期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容易诱发儿童多动症,所以看着自己上串下跳的娃发愁的爸妈,赶快来看看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及治疗 吧。

一、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1、感知觉异常。小儿多动症的小孩通常都会表现为动作笨拙,就如不能灵活地扣纽扣、系鞋带、用剪刀等简单动作,走路时东歪西倒的,不成直线。有些患儿还会上下左右不分,读错或写错形近字。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感知觉异常,是小儿多动症的表现之一。

2、注意力不集中。小儿多动症的小孩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例如不专心学习,上课很容易走神,不能安分,容易被外界影响,做作业字迹潦草,经常出错,效率太慢,做事不能让人放心。

3、学习困难。小儿多动症的人智力虽正常,但可能会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学习成绩一直都提不上去,波动性大。

4、丢三落四。小儿多动症的小孩对于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必需物品,都会丢三落四的,如书本、作业本、铅笔等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

5、活动过多。小儿多动症的小孩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总是蹦蹦跳跳的,又多话,小动作又多,自制力不强,爱管闲事。

6.情绪不稳。小儿多动症的小孩时常会心神不定,情感脆弱,脾气不怎么好,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恼怒。

二、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

2、精神治疗: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

由此可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是非常多的,比如感知觉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丢三落四、活动过多、情绪不稳等。这些症状都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自家的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很可能与小儿多动症有关,建议及时去看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避免轻微脑组织损害:因为有些多动症患儿是因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所导致的,因此在做好儿童多动症的预防工作时,要避免妊娠时病毒感染服药、早产、过期产、脑缺氧、剖腹产等所引起的感染以及外伤等。

2、避免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3、心理因素:因为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如在此期间,家庭关系不和睦,易导致抽动或多动等行为异常的现象。

4、避免微量元素的缺乏,环境污染或中毒等。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5、应密切注意对食物产生变态反应(尤其食物中所含添加剂,人造色素,调味品,防腐剂)。不要让孩子长期食用方便面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等。孩子每日应饮用充足的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喝,经常并多吃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不失为预防或缓解本病的上策。

6、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配偶的选择,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

7、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

8、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9、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精彩推荐: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论文幼儿多动症研究目标怎么写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指的是儿童早期发生的认知、神经发育异常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抑制力、情绪状态调整能力上存在困难。该类儿童的智力多处于同龄儿童智力的平均水平或稍低,部分儿童的智力水平会更高,呈现资优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 注意缺陷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造成广泛影响,也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不少困难,是当前儿童教育中突出问题之一。家庭中如有该类儿童,家长难免事事操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游戏活动,协调解决与同伴的冲突,帮助整理学习及活动用具等,凡事难如家长之意,总觉得问题时时都有可能发生。久之,家长身心疲惫,心情抑郁,家庭气氛沉闷。班级中遇有该类儿童,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大大增加,一 方面要组织好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解决该类儿童的学习行 为问题,往往顾此失彼,需长期面对不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故”。久之,教师失去耐心,将问题归结为家庭教育不力或儿童品德不好,师生间、家校间关系难以融洽,甚至发生冲突,儿童的学校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发生率较高,几乎涉及每个学校的不少班级,但是学校一般不视其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对象,未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助,成为我国学校教育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之一。为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该类儿童的全面认识和干预能力成为学 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多数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成为该类儿童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一、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特点 与普通儿童相比较,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非常突出。了解这些特点是针对该类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 第一,智力基本正常。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拥有正常的认知能力,理解指令和操作要求没有问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存在问题。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他们可以准确、快速理解训练项目的操作要领,学习模仿能力强,并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操作方式,也会主动尝试与众不同的操作。 第二,较好的运动能力。他们多数有良好的大运动能力,少数儿童的精细动作及动作的协调性略显不足。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可以很好地利用他们优势发展的大运动能力,设计相对复杂的活动,进行整合度较高的感觉统合训练,提高各感觉系统的统 整水平,并提高动作精细度。 第三,沟通交流有障碍但不严重。在与合作伙伴及训练人员的沟通交流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可能会不太遵守交往规则,出现答非所问、有问无答、信息不连贯等现象,给训练活 动的实施造成一定困难。这种现象多源于其自身的注意缺陷和行为冲动,也可能源于社会 技能发展迟滞。所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要采取一些行为矫治及心理支持技 术,确保儿童准确髙效理解当下的操作指令、技术要求等信息。对于有明显社会技能问题的儿童,训练活动中尚需渗透社会技能训练,为后续的有效训练做铺垫。 第四,注意力缺乏。注意缺陷是该类儿童核心特征之一,他们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转移、分配及容量存在缺陷。在学习、日常生活及康复训练中,他们往往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服从指令、不守规矩、健忘、做白日梦、做事有始无终等现象。但是在阅读漫画书、看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等低认知负荷活动中,ADHD儿童的注意力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异,但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活动如做作业、写作文等学习活动时,他们就难以保持应有的注意力。改善该类儿童的注意力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调节他们的注意力是训练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第五,多动-冲动。多动和(或)冲动是该类儿童的另一核心特征,表现为认知冲动和行为冲动。他们思考问题草率匆忙,想法形成快但缺乏周密性,做事缺乏条理,自我监控能力差。他们活动过度,总有不自主的多余动作,如坐弹簧,烦躁不安,有时会离开坐椅漫游而不知,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也无所顾忌,给他人留下“不识相”之感。好动虽是儿童天性, 但ADHD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程序性,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往往无清晰而有效地觉察、监控、反馈和自我调节。 二、训练基本对策 感觉统合训练在ADHD儿童的干预中广泛应用,大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自感觉统合训练技术运用于ADHD儿童的干预以来,人们探索和发展丰富的干预形式,其基本策略可归结为:在常规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强认知、言语的渗透,促成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的有效监控和调节。 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主目标是强化其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以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其辅目标是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等。为实现这些目标,儿童需要进行低位统合训练和高位统合训练,前者是基础,持续时间较短,后者是训练的重点,是干预周期中训练活动的主体。 多数ADHD儿童的训练目标以连续性目标为主,离散目标作为过渡。但是如果儿童伴有较为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那么他们的训练活动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根据离散目标来组织实施。 (二)训练内容 ADHD儿童的智力处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或稍低,故此类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在低位统合训练基础上,重点进行高位统合训练。训练内容以前庭觉和本体感觉训练为主,并将认知、言语等内容整合到训练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前庭功能的训练强度。训练过程中注重操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以及训练内容之间的转换,故在训练中多采用间隔训练的形式,实现内容形式的快速转换,促进大脑的唤醒水平,提高感知觉、认知、言语和动作间的整合能力。 (三)训练组织实施 ADHD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组织实施总体遵循感觉统合训练组织实施的一般做法,但其认知行为上的独特性给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 1.训练活动的准备 ADHD儿童施训前的准备活动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人员熟悉儿童基本信息及经常发生的问题,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训练初期,训练人员应与家长充分沟通,并通过自然观察更深人地了解儿童。比如有不少人ADHD儿童,情绪冲动,缺乏自制力,一不顺心就发脾气,故应针对这种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大多数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受挫,常表现出倦怠、懒散,训练半途而废,训练人员要及时关注,并采用鼓励性措施来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该类儿童认知能力强,容易出现认知疲劳,故要事先准备一些娱乐项目,如小游戏或看电视,来缓解疲劳。儿童在训练中还会出现多动、冲动等症状,训练人员要适时给予行为或心理支持。 (2)方案设计的准备。一方面,由于ADHD儿童的突发难点比较多,所以应提前做好应急方案,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训练初期是儿童和训练人员相互适应阶段,以各感觉的基本训练为主,训练中认知内容不宜涉及过多,且难度要低。随着训练活动的开展,认知内容逐渐增多,难度加大,如此循序渐进。 (3)施训儿童的心理准备。训练人员及家长通过与儿童沟通、交流并进行项目介绍,使儿童了解训练内容,将心理状态调整到训练活动中来。 (4)训练环境以及设施设备的准备。ADHD儿童与其他障碍儿童相比,突出表现出注 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易受到环境干扰等特点。所以施训前,训练人员要将环境以及无关设备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2.训练组织形式 感觉统合训练的各种组织形式均可在ADHD儿童训练中应用,具体实施何种组织形式需考虑训练内容、儿童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互动合作伙伴的能力水平等因素。 (1)以儿童主导式为主。如果施训儿童中有能力较强并且愿意帮助其他儿童的,可采 用同伴助训式,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2)在采用合作式训练组织形式时,因为ADHD儿童有多动冲动的特点,使得儿童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动作幅度较大,故训练人员要及时关注儿童的行为,避免伤害到对方或本人。 (3)在强调认知内容的训练项目中,分组式训练的双方认知水平差异不能太大。训练过程中,如果训练人员加人认知内容难度较大,使儿童一方难以掌握,这样不仅打击儿童训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4)训练中注意竞赛式的使用,增强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3.训练方式 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变的训练形式,可以避免训练疲劳且有利于训练目标实现,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种训练形式交替进行。儿童在训练初期,注意力水平低且多动冲动,或者是在新项目学习中协调性出现问题,训练人员可采取被动训练,降低训练难度并使儿童心理紧张感降低;当儿童对该训练项目敏感性降低时,逐渐过渡到助动或主动训练。 (2)注意间隔训练形式的使用。儿童的训练以高位统合能力训练为主,容易出现心理疲劳。故要适当采取间隔训练措施,比如更换训练内容或穿插娱乐项目(如聊天,看电视等)来缓解疲劳,保持自主性,提高训练积极性。 (3)儿童对训练项目的掌握达到自动化水平后,可由儿童自主改变训练形式。此方法不仅能增加儿童的活动兴趣,更有利于训练目标的实现。 (四)训练人员的技术要求 ADHD儿童的训练要求训练人员特别关注如下技术要领。 1.言语表达 针对ADHD儿童的特点,训练人员发布指令时,首先通过言语信息,提高儿童的唤醒水平,使其做好长时间保持注意的心理准备,且在儿童操作前呈现言语信息。其次,训练人员详细解释内容,并重复呈现。在训练初期,重复使用言语语言指导。由于该类儿童注意力缺损,详细的语言解释才有利于儿童把握好主题信息,充分调动大脑自主加工的可能性。第三,音调语速适度变化,提高儿童对言语信息的注意力,并引发儿童的训练兴趣。第四,言语表达时,配合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第五,由于该类儿童有较髙的认知水平,故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与儿童的沟通和协商,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操作示范 训练人员针对儿童训练的操作示范要领有以下几种: (1)示范容量由少到多。ADHD儿童的注意持续时间短、健忘,可先采取分节示范,然后进行多环节的连续示范,逐渐增加训练难度,使儿童总体把握训练技术并达到自动化水平。 (2)示范操作幅度可适度夸张,使儿童对训练内容一目了然。 (3)示范速度、角度要适当。训练初期,训练人员操作示范的速度要慢,关键处须同时以简洁言语加以解释,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主动注意。训练中后期,随着儿童注意力的改善以及对训练人员施训风格的适应,操作示范的速度可以加快,或仅就关键处予以示范。训练人员示范时的站位角度要便于儿童学习操作。 (4)让能力强的儿童进行示范。在训练的某些环节,训练人员让操作技能熟练的儿童扮演“小老师”角色,在训练人员的指导下为其他受训儿童示范操作。儿童间的理解方式较为接近,儿童的示范有时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学习,并对提升“小老师”的自信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支持与纠偏 注意以下问题: (1)训练初期进行低位统合训练时,训练人员完成操作示范后,儿童尝试操作或者冥想后再现示范动作,但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无需及时纠正。由于该类儿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可让儿童在错误尝试中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更好地完成操作。在后期的高位统合训练时,要提前介入言语支持(包括言语诱导,语言提示等),让儿童提前了解训练内容,增加大脑不同功能区域介入训练活动的水平。 (2)对ADHD儿童而言,心理支持更为重要。由于多数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受挫,故在训练中会表现出胆怯、缺乏坚持性、注意力涣散等,所以训练人员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及时调整儿童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抗压、抗挫能力。 4.评价与反馈 在对ADHD儿童的操作进行评价与反馈时,训练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评价内容。训练人员在儿童训练中、间歇及训练后须对儿童完成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内容可详可略,一个训练周期结束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评价。 (2)评价取向。训练人员对儿童完成训练情况的评价总体持肯定态度,多从好的角度对儿童进行评价反馈,逐步纠正儿童消极的自我认知,并增加家长坚持训练的信心。但对于儿童反复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必总是回避,择时告知儿童及其家长。 (3)评价反馈方式。评价反馈方式要多元化。第一,可采用口头语形式,也可通过非口头语途径,比如面部表情或是肢体语言等。第二,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结合,以直接反馈为主。训练人员可直接将自己对儿童完成训练的情况告诉儿童,也可以通过家长告知儿童, 多数情况以前者为主。第三,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图表化。详见第5 章第5节相关内容。 (4)评价时机。儿童完成单个或连续操作之后,训练人员须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这样,儿童良好的表现得以肯定和支持,以便其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不足的方面得到及时提示和纠正。但是有的训练人员的评价时机不对,事事评价,干扰儿童训练及自省,妨碍训练的有效开展。 (5)评价结果的知晓范围。在个别训练情况下,训练人员直接向儿童及其家长等有关人士反馈训练情况的评价信息,知晓范围比较局限,儿童完成训练中表现不佳的信息被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比较小。但是,当同时参训的对象比较多时,训练评价信息的知晓范围就比较大,训练人员需控制不同评价结果的知晓范围。对于儿童表现上佳的信息应“广为流传”,激励每个参训儿童,创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训练氛围。对于儿童表现不佳的信息,训练人员须尽力缩小知晓范围,尽力为儿童“护短”,以免挫伤儿童的进取心,并可增强儿童对训练人员的信任。 三、训练项目举例 因为多数ADHD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沟通等各基本能力比较好,训练可采取以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某一领域为基础,重点进行综合训练,即训练活动尽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感觉通道的参与。 (一)触觉训练项目举例 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训练有两个目的。其一,改善其触觉过敏或过度迟钝问题。其二,借助触觉训练项目及其设备,进行触觉与其他感觉、动作及认知言语的整合训练,提高ADHD儿童对信息感知、加工及输出的统整水平。有关触觉训练的基本操作见第6章第1 节,但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训练注意同时加强视觉、听觉信息刺激,增加认知负荷及言语表达。下面以海洋球池活动设计为例,介绍针对ADHD儿童的触觉功能训练。 球池中还可完成多种与触觉刺激有关的项目,如翻滚、拍打,你拉我推等,重要的是在触觉功能训练的同时,负载更多的认知和言语训练内容,增加儿童同时调控多种性质任务的机会。 (二)前庭觉训练项目举例 有关前庭功能训练的技术及项目均可用于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但是,其中介绍的大多为基础性训练项目,它们用于ADHD儿童训练时需要加以改造,如负载认知、言语内容,增加儿童间或儿童与训练人员间的互动。 (三)本体感觉训练举例 ADHD儿童有较好的本体感能力,大运动能力一般无异常,但精细动作欠佳,动作的节律性、流畅性及动作衔接过渡不及普通儿童。所以,针对他们的本体感觉训练应以提高动作技能精细度为基础,开展一些动作精度要求高、速度快、动作间转换频率高的训练项目。其中,认知、言语内容的负载仍然不可缺少,力求在高位统合训练中促进本体感觉能力的发展。 (四)综合训练项目举例 经过分领域训练,ADHD儿童已熟悉了训练用器械的物理性能,掌握了不少的操作技能,随后的大部分训练要以综合训练为主,操作环节变化快,各感觉系统间的整合度高,训练项目的挑战性更大。 (五)日常生活项目举例 感觉统合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组织实施,并且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故应加强日常室内外的活动。像社区公园里的一些娱乐设施,如滑梯等,和儿童的许多游戏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都可为儿童提供很好的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详见第6章日常生活系列训练。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累及器官在大脑的过敏性疾病。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家长们要重视孩子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出现多动症的孩子,病史追踪,多半都伴随着慢性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皮肤瘙痒,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儿童发展到多动症,纠其病因,大多数多动症儿童都存在自幼慢性过敏性疾病的问题,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如婴儿湿疹,学龄前儿童过敏发展为鼻炎,过敏性咳嗽,或哮喘,这些因素与儿童期孩子出现多动症,抽动症甚至是自闭症,都有直接关系,由此,我们不得不对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引起重视,因为,过敏症状复杂多变,过敏不仅表现在肠道,呼吸道和皮肤,慢性过敏还会影响到大脑神经的发育。

长期湿疹的孩子,受皮肤瘙痒的困扰,到了青少年期容易出现多动症的表现,儿童慢性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也会影响到孩子出现多动症,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呈现高共病特点。儿童慢性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睡眠障碍,都会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可能引起儿童注意力分散,多动和冲动的行为,而这些恰好是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婴儿期的过敏性疾病造 成的免疫失调可能影响神经发育,为青少年期发生儿童多动症就埋下了隐患。儿童多动症也可能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涉及相似的发病机制因此,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累及器官在大脑的过敏性疾病,因此,儿童一旦出现多动,抽动,或是自闭,一定要关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调节。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儿童抽动症 被定义为影响到大脑神经发育的过敏性疾病,你还在认为宝宝过敏性湿疹,鼻炎,过敏性哮喘,长期回避牛奶蛋白,只是长大了就能不过敏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尘螨过敏的长期危害你了解多少?蛋白质是营养大脑神经发育最重要的营养物质,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长期回避牛奶蛋白喂养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 发育,过敏免疫反应是可以影响 孩子健康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慢性疾病,长期受过敏影响 ,过敏宝宝长大后容易出现性格暴燥,象长年湿疹皮肤瘙痒的孩子,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尖叫,咬人,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燥,学习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长期过敏影响了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行为发育,情感发育的表现,因此,越来越多的抽动症,自闭症,多动症儿童,都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数量缺少,以及合并过敏性疾病有关。

多动症的益生菌微生态特异性免疫治疗:除了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3、行为管理和教育。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甚至是自闭症,都可以在治疗方向上另辟途径,通过调节过敏免疫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微生态特异性免疫疗法,通过补充康敏元特异性益生菌,随着人类微生物学及基因学的研究进展,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提出:益生菌可以调节过敏体质,解决的是内因,过敏原是外因,内因决定外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配方,由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研制,作用机制①调整过敏体质,增强宝宝抗过敏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②降低血清过敏源IgE抗体②降低食物过敏源IgG抗体③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发炎反应④促进肠粘膜保护因子IgA分泌,尤其是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奶粉中添加(康敏元益生菌),可促进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耐受重建,能使宝宝尽快恢复正常的蛋白饮食,缩短牛奶蛋白回避周期。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关于多动症论文的参考文献

多动症的定义

有很多家长以为多动症,就是孩子活泼多动呗,其他也没什么。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缺陷注意力缺陷是本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如:上课或做作业时患者常常难以认真听课,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而分心;不愿意或者逃避做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事情,在学习或活动中注意不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经常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等。2、活动过度患者经常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小动作多手脚动个不停,在要求安静的场所(如教室、电影院、公交车等)经常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攀爬等。3、行为冲动一般调皮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环境里,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但多动症孩子做事情是不分场合、不顾及后果的,全凭一时兴起。如: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没说完,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排队也不能耐心地等候;在同学或家人讲话时插嘴或是打断他们的谈话;经常与同学发生打斗或者纠纷等。医生提醒:如果你家孩子经常有上面描述的多个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尽早干预,不要让多动症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1.注意缺陷 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是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这种小儿的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因而,他们在玩积木或上课时往往也显得不专心,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好像是因为注意到新的事物而对原来的事物失去兴趣。做功课时也不能全神贯注,边做边玩,不断改变作业内容,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理由中断作业,粗心大意,随意涂改,丢三落四,因动作拖拉而使作业时间明显延长。他们对来自各方的刺激几乎都起反应,不能滤过无关刺激,所以注意力难以集中。少数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发呆,端坐于教室中眼望老师,而内心活动早已飞了出去。轻度注意缺陷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如看电视、听故事等;严重注意缺陷时,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2.活动过多 多数患儿从幼年起就格外好动。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是多动障碍又一核心症状。活动过度大都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因受到各种限制,表现得更为显著。有部分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开始有过度活动,他们表现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当他们开始学步时,往往是以跑代走。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进入小学后,表现为在教室内过分不安宁和(或)小动作明显多,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摇桌转椅,话多喧闹,闲不住,常招惹别人,凡能碰到的东西总要碰一下,故意闹出声音以引起别人注意,常与同学发生争吵或打架;常因好插嘴和干扰,易引起老师的厌烦。不遵守课堂纪律和秩序。喜欢危险的游戏,爬高下低,喜欢恶作剧。持续性多动指多动行为发生于学校、家庭和诊室的一种类型,常常发病年龄早、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可有认知缺陷或智商偏低、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受影响较大。境遇性多动指多动行为仅在某种场合(如学校)出现,而在另外场合(如家庭)不出现的一种类型,各种功能受损程度较持续性多动为轻。3.冲动性 多动儿童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对一些不愉快刺激,作出过分反应,常做出不假思考的举动,易激惹,不顾后果,破坏东西。表现为幼稚、任性、自我克制力差、容易激惹冲动,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行为不顾后果,以致在冲动之下出现危险举动伤人或破坏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他们要什么,非得立刻满足,否则哭闹,发脾气,经常惹是生非。他们的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哄闹,又无耐心,做什么事情都急急匆匆。冲动任性是多动症的突出而又经常出现的症状。为此,有些学者将其作为核心症状来看待。冲动性作为ADHD3种特征性症状之一已被列入DSM-Ⅳ诊断标准之中。ICD-10尚未将此症状作为诊断多动障碍的必备条件,原因之一是目前对冲动性程度的衡量及如何认识和评定缺乏一致的标准。4.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而由于注意有缺陷和活动过度,仍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影响了患儿的课堂学习效果及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造成学业不良,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不相符。部分患儿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如视觉—空间位置障碍,分不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整体,左右分辨不能,以至于写颠倒字,“部”写成“陪”,将“6”读成“9”,“b”看成“d”,甚至分不清左或右。前者的改变,属于综合分析障碍,后者属于空间定位障碍。他们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多动症儿童未经认真思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动症儿童约有30%~60%伴有对抗障碍,20%~30%的患儿伴有品行障碍,20%~30%的患儿伴有焦虑障碍,20%~60%的患儿伴有学校技能障碍。一般来讲,多动儿童的临床症状波动有时与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多动症儿童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的情况下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在连续而直接的强化程序下比局部的和延迟的强化程序,注意力的维持情况明显好些。在指导语进行必要重复时,儿童多动症完成任务,其注意力的维持问题不大。在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和严格的纪律要求遵守的地方,多动儿童与正常儿童几乎无区别。其症状随情景而波动的现象说明了多动儿童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并与其有高度相互作用。5.神经系统异常 半数患儿存在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功能缺陷。动作技巧方面笨拙,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等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但这些症状无定位意义,随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会逐渐好转。神经精神发育异常少数患儿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神经心理学测验表明在注意、记忆、视运动及概括、推理能力方面有发育障碍。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E

带女儿在儿童游戏城堡玩,旁边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了玩具小火车,几个3-4岁的小男孩围在桌子边上搭轨道,摆火车玩,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很安静,在父母或爷爷奶奶的陪伴下有条不紊的认真摆玩具,只有最边上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显得很不合群,他不停的站起来,敲桌子,摇椅子,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拿着手里的小火车,扔向桌子,嘴里还大声的叫着,“啪啪啪…”。 开始的时候,另外几个孩子的家长还勉强能忍受,直到他又一次扔火车的时候把一个孩子搭好的轨道弄塌了,那个孩子伤心的大哭起来,他的爷爷在旁边实在忍不住了:“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闹腾,家长能不能管一管啊?” 那个胖胖男孩的奶奶,在一旁一直局促,每次孩子发出异响,她就赶紧环顾四周,向正在注视孩子的家长点头表示道歉。 听到那个爷爷的话,她又连忙讪讪给大家道歉,随后强行把小男孩拽到椅子上坐下,呵斥道:“小宝,你安静点好不好,你再这样奶奶可不带你出来玩了。” 这个叫小宝的男孩显然没有被吓唬住,挣扎着起来,继续玩他的摔火车游戏,刚才发火的爷爷怒气冲冲的拉起自己的孙子,说,“我们走,惹不起我们还躲不起呀,什么玩意儿,没有教养…”。 另外几位孩子的家长也都纷纷带着自己孩子离开那张桌子去到别处玩。 男孩的奶奶低着头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儿的给离开的孩子和家长鞠躬,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很不领情,忿忿地带着孩子离开。我来到那位奶奶的旁边,问她,孩子是不是注意缺陷多动症? 奶奶抬头看看我,默默的点点头,我看到她的眼角闪着泪光,没有人会知道,多动症患儿不安静、不守规矩、爬高窜低,淘气调皮不听劝……的背后,承载着孩子家长多少的眼泪与心酸。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多动症的孩子,第一反应这是缺乏管教的熊孩子,许多家长会让自家的孩子远离他们,以免被带坏,甚至一些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生病了,于是 这些孩子在周围人鄙夷的眼神中,在“被惯坏了”的标签下,在惶恐自卑不为人知的世界里,忍受痛苦,悄悄的病着。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仅美国就有超过500万儿童罹患该病。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的患儿,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该病的确诊率正在逐年增加:2013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的4-17岁的儿童(的男孩,的女孩)被诊断为ADHD。此外,近2%的3-4岁儿童被诊断为ADHD,这一比例比1997年的增长了近4倍之多。这个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动”。之所以看来起“多动”,是因为他不能把兴趣持续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轻症的孩子可能对于很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注意,但是对于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比如学习)就不行了。 通常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孩子都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多动症孩子的好动一般是不分场合的,而正常孩子是会分场合的。第二,正常好动的孩子,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关注。而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没有目的性,他的动作是很琐碎的,比如上课的时候翻翻书包、摸摸橡皮、摸摸前面女同学的衣服领子、头发等。 第三,正常好动的孩子动作很协调,思维也很敏捷,没有记忆缺陷,而多动症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第四,判断一下这个孩子有没有社会功能方面的障碍,比如学习上有没有困难,和同龄的伙伴能不能正常交往,是不是做事总冲动、情绪不稳定。如果孩子出现上面的情况,就可能是得了多动症。但这个标准并不绝对,家长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师做客观的评估。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发达国家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患者在学校有专业指导师和相应的特殊照顾,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是一片空白。 多动症多呈慢性过程,症状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约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终身。 更甚的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忽略,会导致成人无论在工作表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的互动上产生困扰,以至于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丧、不明的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忧郁症。 另外,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亦可能增加。对被诊断为小儿多动症的患儿如果不尽早治疗,在成人期可能出现人格障碍甚至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对患者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 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很多原因: ①遗传因素 通过双生子和家系研究发现多动症是遗传度很高的疾病,遗传度为,多动症儿童父母一方往往也有多动症。 ②神经解剖和神经递质异常 通过大脑的影像资料也证实了与认知和注意力活动相关的脑区体积减小,血流减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这三种神经递质减少或功能失调,通过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得到大量临床验证。 ③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儿童常有行为幼稚,精细运动笨拙,阅读书写困难,语言发育迟缓,约45-90%的多动症有脑电图异常。 ④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 母亲怀孕期间有感染,接触烟草、酒精、化学毒素,铅暴露,异常分娩难产、早产、剖腹产,出生体重过低,患脑瘫、脑炎、癫痫、脑外伤等。 不良环境家庭:父母有精神病史,物质依赖史,父母离异或家庭气氛紧张,经济地位低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过分拥挤, 不良的教养方式也是诱发多动症的原因。比如暴力的家庭中的儿童或者经历过亲子中断的儿童。 心理学上说,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真正有效的帮助、规范的治疗需要家长、老师、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参与。一、如何让孩子自己平静下来 (1)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要转变孩子的多动行为,必须让孩子对多动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 当妈妈告诉8岁的亮亮,他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时,亮亮终于安心了。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他在学校那么努力,还总是害怕赶不上其他人。 学会接纳是多动症患儿和父母应该学习的第一堂课。 当孩子能够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时,他就不会对自己有过多的批判和自责,这能让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失控行为,这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症状。 帮助他认识到多动行为的危害性,使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思想根源上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克服多动行为的自觉性。(2)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 每天我们都有机会用自己的优势或弱点来定义自己。 一个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孩子,每天都在学校很努力的学习英文,可是他的作业本里还是充满了红色的叉叉,他开始认为自己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当你看到他的成绩单时,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直接问,“你为什么这么笨?”“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会怎样? 你会让孩子用最糟糕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让他们掉入自卑的泥潭, 多动症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接受到负面的评论要多得多,他们对于负面信息的接收会更加敏感,更加焦虑。 因此,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更应该问孩子一些正面的问题 ,例如,“你做对了哪些问题?”,如果孩子的数学成绩比语文和外语成绩好一些,就要问他,“你怎么数学做得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3)帮助孩子确认并表达他的感觉。 控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最佳方式是提升自己感觉的能力,说出自己的感觉,越能表达当时的感觉,就越能应对它。 7岁的小东5年之内换了4所学校,每所学校,他都经历了冲突和挫败,他没有办法让自己在课堂上专注听讲,他不停做出的小动作影响到其他的同学,每个老师都不得不请他的父母带他转学。 当孩子的父母带他找到我的时候,我让他想象一下最近一次做作业时的情景。 我问他,“当你试图开始做作业那一霎那,你有什么感觉?” 小东低下头,想了想,然后说,“我感觉心里很不安,好像我不能做作业。”他咬了咬嘴唇,接着说,“我感觉…很难受。” 随着他说出这些感觉,我帮他意识到这些就是他不能专注的情绪阻力。接着我教他学习深呼吸放松,每当类似的感觉出现时,想象自己经历的感觉就像波浪,让这些波浪随着自己的呼吸缓缓的消散。 二、如何改善行为 (1)注意自己何时会感到多动 用正念帮助孩子观察自己的行为。 所谓正念,就是退一步观察自己的行为,不做判断或批评,越留心自己的多动水平,就越有机会让自己冷静下来。 选择一个能坐下来或者躺下来的安静地方,让孩子调节自己的身体,使头和背挺直。精神上扫描自己的身体,使用类似“紧”、“松”、“沉重”或者“温暖”这类词描述自己多注意到的感受。 从头部开始,留意头皮、眼睛、鼻子或嘴是否有任何紧张的感觉,只要注意这种感觉,不要以任何方式做判断。向下移动自己的注意力,通过脖子、肩膀、胳膊和手,扫描胸部和腹部,再向下经过骨盆和臀部,最后到腿和脚。 扫描完成后,写下感受。坚持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很容易觉知自己身体上的每个部位,当感到任何多动的迹象时,就可以很清楚的描述多动的部位。 (2)通过简单、固定、明确的指令来培养自控力 家长要学会对孩子发出“有效的指令”,当他们做错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制止,而是要明确指出他们应该怎么做。在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心理命令让孩子学会自我行为控制。 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孩子解答,要求孩子在回答之前完成以下四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 同样的也适合孩子的一些冲动性行为。 例如当孩子过马路时,要求他在过马路之前要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 所有的动作命令均来自于孩子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他们的自制力就能大大提高。 我们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应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应由短到长,自我命令也应由少到多。 (3)告诉孩子当感到自己不行时,学会聆听。 对于多动症的儿童,倾听别人说话很难,通过训练每次不间断地听5分钟,能够发展聆听能力。 尝试在5分钟的时间里,练习全神贯注地听一个人的讲话,可以建议孩子努力假装自己是一个调查记者,在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找出 五个w,who(谁),what(什么),where(在哪儿),when(何时),why(为什么)。 让孩子开始挑战自己找出这些细节,好想要向其他什么人报告这些,而不是厌烦听别人讲话。 这样训练之后,在课堂上,当老师给出指导并布置作业时,他就不再走神了。 三、如何自我管理 (1)变得有条理 患有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儿童,通常很难做到有条理。 但是有条理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来改变。像一个摔断了腿的人可以使用拐杖一样,多动症儿童可以使用工具来帮助他们。 璐璐很难管理她的日常安排和任务,她常常忘记交作业的日期,家庭作业和考试。她的母亲教她使用滴答清单来组织她的日常和任务清单。 开始的时候,10岁的璐璐觉得学习这个程序太难了,而且很乏味。但是母亲告诉她,只要投入很少的精力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在母亲的鼓励下,璐璐学会了使用这个系统,并能够轻松用工具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 同时,可以尝试让孩子每天花费15分钟的时间,回答下面的问题: 通过花时间组织他每天的计划,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有条理。 (2)反击不能,建立自信 一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孩子会对自己说一些自我怀疑的语句, 比如:我不能向其他孩子那样学习,我不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我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对自己说“不能”的时候,积极性就降低了,并不远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鼓励孩子注意到自己要说“不能”的时候挑战自己,他可以改变要发生的事。 嘉嘉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的平均分以下,他对自己说,“我当不了一个好学生。”他的老师要他想象一下,如果有另外一个人找到他,跟他说自己当不了好学生,你的反应是什么? 嘉嘉想了想说,我会告诉他,如果努力学习就会做的更好。 嘉嘉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确立自己的目标,他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不能”。他认为“我不能在一个晚上学习超过半个小时。”他与老师一起挑战这个想法,结果他做到了一个晚上学习了3个小时。 嘉嘉通过习惯于挑战“我不能”的信念,每日记录和监控自己的行为的改变,结果提高了学习成绩。(3)在兴趣中培养专注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人,都有他们热衷独特兴趣和技能。因此要让他专注于有益的活动,发挥他的兴趣,使他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学习活动中。 很多人会建议多动症孩子去学习毛笔、钢琴、下棋等安静的兴趣班。可对孩子而言,越是限制他动,他越会多动,动够了必然有安静的过程。 事实上,很多ADHD患者在体育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建树。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不会因运动而感到疲劳和困倦,反而精力充沛。 有人说,热情与目标的结合点就是你的甜点,如果能在生活中找到甜点、就能获得成功。 多动症孩子,并不是折翼天使,只是隐藏的天使。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强壮起来,最终得以在天空中翱翔。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会战胜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对此,我们从不怀疑,只是我们知道,我们都还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青少年多动症练习手册 【美】何诺斯韦伯 著

幼师论文幼儿好动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