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2:28:37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论文

特级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的正确领导,并且国家的呼职。

这个点点滴水都会

粤港澳大湾区作文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

本期关键词是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一国两制”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法律 】 “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 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 摘要: 香港青少年有接受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开展是中央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宪法是基本法的"根"和"源",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强后盾。既有的"一国两制"实践证明,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抛却宪法单讲基本法,不能让基本法脱溢出宪法总架构而造成可能的反噬。本文从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现存问题,在厘清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一国两制"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充实内涵要素、优化形式载体和展开质量评估等教育对策建议。 [1]江雪松.江苏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 2021,(07):38-45| 2 | 【 经济 】 “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 摘要: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2]陈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21,30(05):1024-1035| 3 | 【政治】 “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 ——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今天,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依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3]康向宇.清华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 2021,(06):49-65+| 4 | 【戏剧影视】 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 评《澳门二十年》 摘要: <正>一、《澳门二十年》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制度自信,贯穿了《澳门二十年》全篇,而最能体现"一国两制"制度自信的是它的开篇第一集《同心》。通过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的落实和特区政府高度自治权的实施,通过完善以基本法为宪制基础的法制建设,通过家国情怀、人心齐聚、 [4]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119-121| 5 | 【新闻与传播】 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 摘要:  <正>201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一国两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总体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一国两制"在香港被"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普选风波以及港人和内地游客的摩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挑战,与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有关。 [5]汪闽燕.法制日报社国际部[J].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青年记者. 2017,(17):30-32| 6 | 【教育学】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发展研究 摘要: 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 [6]欧小军.惠州学院[J].“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 2018,(09):17-22| 7 | 【行政学】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 —— 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协同治理理论及相关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被广泛讨论,现有文献所关注的协同治理主要在制度背景相似(或相同)的主体间展开,鲜有研究关注存在制度差异的府际间协同合作。论文采用协同治理网络作为分析框架,以回归以来粤港跨境合作为切入点,探究程序和制度设计的差异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产出是否存在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和珠三角空气污染治理三个案例,论文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两条路径分析了"程序和制度因素"对协同行动力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协同主体间的动态关系(非正式程序)对协同行动的过程和产出影响较大。此种影响不仅降低了参与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协同网络的产出。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决策者和多边治理机构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以提高现有和未来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和产出效能。 [7]赵辰霖等.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J].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 2020,13(02):58-75+195-196| 8 | 【马克思主义】 “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值治港治澳实践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1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并即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实践证明,只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层意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能确保治港治澳行稳致远。 [8]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人民论坛. 2019,(10):19-21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论文

这个点点滴水都会

经济开发区,政策扶持。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重要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开发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示范的必然要求,必将进一步支持香港、澳门抓住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这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区域合作的重大举措。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澳门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两个方案,“前海方案”大大扩展了前海合作区总面积,令深港合作在模式和体量上拥有更大想象和发挥空间;“横琴方案”提出了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四个“新”的战略定位。可以说,推进珠海横琴、深圳前海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有助于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能。这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是新的重大机遇。在“一国两制”方针下,港澳的发展与国家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国家对港澳的支持更是坚定不移。从“十四五”规划擘画港澳发展新图景,到两个方案描绘粤港澳大湾区繁荣未来,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港澳与内地走上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这是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机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在今天,横琴已经成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近水楼台,让“发展天花板”的担忧无影无踪;前海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地带,得到了深港众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的青睐。事实证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者”,就能抓住机遇、赢得未来,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荣光。蓝图已经绘就,梦想扬帆起航。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一个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必将早日实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此外,深圳经济特区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扬了“敢试敢闯 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区人民艰苦奋斗,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决策。

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深圳经济特区心得体会

“看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我的感触很深。深圳再出发,创造新的“中国高度”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行走在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时代的气息和追梦的脚步。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比肩林立,从招牌上能看到许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这是一个新征程再出发的闪亮起点。放眼全球与未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深圳发展始终会创造新的“中国高度”。“

粤港澳大湾区主题论文课题

大湾区科学论坛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以 科技 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为指导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主办单位,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6场分论坛聚焦 科技 前沿 12月10日,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将率先举行。聚焦纳米科学前沿,预计将有高松、王迎军等12名院士作主旨报告,涵盖“纳米技术与再生医学”“OLED技术的机遇与挑战”等尖端课题。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采用“线上视频+线下参会”形式,将举办1场高规格全体大会、6场分论坛和1场湾区科创峰会特色活动。12月7日,论坛先导活动湾区科创峰会已成功举办,而6场分论坛则分别聚焦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包括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网络通信、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以及智能工业软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走势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与预警等主题,科学家们将深入探讨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开辟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新路径。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视频出席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时曾表示,将把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 科技 达沃斯”。 大湾区拥有浓郁科学氛围 进入12月以来,从在东莞举办的粤港澳院士峰会,到在横琴、香港、澳门同时举办的大湾区工程师论坛,再到即将开幕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一系列 科技 盛会接连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这背后是粤港澳三地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开放创新环境、争取更多“从0到1”科学突破的不懈努力。 “针对安全经济型的锂电池储能系统,我们经过多年研发,已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包括准固态铁锂电池模组技术等。”在12月1日开幕的粤港澳院士峰会上,院士专家发布十大创新成果,华中 科技 大学程时杰院士团队代表在路演中大力推广团队最新成果。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开放包容创新氛围、广纳全国乃至全球 科技 英才的生动案例。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以‘广深港’‘广珠澳’ 科技 创新走廊为脊梁的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广东省 科技 厅厅长龚国平表示,粤港澳三地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加1加1远大于3”的效果。 助力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中,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希望能扩大这种合作,让更多的大湾区科学家参与进来。”日前,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罗伯特·博尔威克在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视频寄语中,向粤港澳科学家发出诚挚邀约。 作为东道主,广东致力于将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为“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促进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增进科学共识、促进全球 科技 合作是论坛的题中之义。 正如白春礼所说:“希望用好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国际科学组织广泛凝聚海内外科学家和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事实上,从论坛的议题设置看,论坛聚焦的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等,不少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领域。专家表示,全球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专家、青年科学家以及工商界人士云集大湾区科学论坛,参与研讨、深入交流,将促进各国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支点,为构建世界科学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达到近3600亿元,“深圳—香港—广州 科技 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第2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

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多个科研机构指导和支持,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智慧城市澳门论坛》在澳门举行。 本次论坛是由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组织的论坛形式的内部交流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领导嘉宾和知名学者,解读和分享了国际、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共同探求澳门智慧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示范意义,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和富有成效的深化合作。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产业链代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企业搭建了“资源整合、诚信联盟、互利互惠、创新创造”交流平台,促进了区域智慧产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标杆示范引领,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重要的成果。 论坛达成了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澳门中联办、澳门科技委员会、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指导下,由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深度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搭建交流、服务和示范体系,推进国际智慧城市(澳门)博览会筹备、智慧城市体验馆、联合实验室、申报重大技术专题及国家和澳门两级资金支援、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产业金融等标杆项目的落地,为澳门特区政府及各界提供智库研究、顶层规划设计和评价标准体系,参与澳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为推进澳门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期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单志广,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会长吴东秒和理事长赵观宇,分别拜访了澳门中联办经济部副部长张建华和处长刘晖、澳门科技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委员陈允熙、澳门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助理院长李建庆教授等社会各界领导。张建华代表中联办祝贺本次论坛的圆满举办,感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对澳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并表态支持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及其所代表的产业资源为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多做贡献。陈允熙介绍了澳门智慧城市发展策略及重点领域建设。澳门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民生的体验方面,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澳门因其独特的资源和视角,结合国内的先进经验,具有后发优势。通过创新粤澳合作模式,将澳门的资本与广东的快速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互利共赢,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李建庆介绍了澳门科技大学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方面的实践,双方交流了对澳门及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发展路径的基本看法,并达成合作共识。来澳期间,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与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签署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领域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是定位在国家信息中心层面的跨部门、开放性、专业化研究平台,是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主要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为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是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资料战略、数位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的信息源、智囊团和思想库。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是在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指导下,由粤港澳地区的业界精英、投资机构和国内外十几所名校联合发起,注册在澳门的专业智库组织。以服务本地顶层规划、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积极参与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国内智慧城市“产学研”资源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国内技术体系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效对接,为澳门本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国际化、标准化、平台化、金融化的四化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论文研究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此外,深圳经济特区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扬了“敢试敢闯 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区人民艰苦奋斗,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决策。

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深圳经济特区心得体会

“看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我的感触很深。深圳再出发,创造新的“中国高度”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行走在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时代的气息和追梦的脚步。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比肩林立,从招牌上能看到许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这是一个新征程再出发的闪亮起点。放眼全球与未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深圳发展始终会创造新的“中国高度”。“

大学生看待粤港澳大湾区想法如下:

大学生认为大湾区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因为大湾区的很多城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所以他们商业体系越完善越能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这样子可以给很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岗位,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份生活方面的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看待大湾区往往更加看重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这样子可以给社会提供很多的内在价值和潜在的发展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优势:

1、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港口城市群,拥有广州、香港、深圳、东莞、珠海等5个亿吨大港。

2、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建设非常完善,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交通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一些人群的出行需求。

3、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冲撞是比较丰富的,很多外国的经商人群都喜欢在这些地区经商,并且创造就业机会。

国内那个品牌消量最大

这个点点滴水都会

粤港澳大湾区论文参考文献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前言”中有一句话:“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7,000万,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于2015年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属下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文件“一带一路”中提出,2017年被国务院总理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扩展资料:

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发展蓝图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目标为“到2022年,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

定位

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其核心部分在于发挥各城市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促成区域内的深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大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粤港澳大湾区

1、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建立泛珠三角改革开放先行区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经验。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两种制度交汇的最前沿,首先应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区首先要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引入港澳的体制资源和社会管理模式,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泛珠三角区域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和配套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应在坚持“一国”共性前提下突出“两制”的互补性,在有利于内地和港澳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一国两制”的经济社会价值,使体制机制创新更有效地促进珠三角区域合作共赢,为泛珠三角建设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2、提升营商环境新优势

打造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重要引擎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的先行经验。未来20年,全球围绕制度、规则、标准、科技、市场、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场新的国际规则大博弈正在展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优良营商环境,形成可复制经验,引导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更加重视形成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符合国际规则的质量、技术、安全、环境、劳工等标准,提升对高标准国际规则、标准的适应力,从而推动泛珠三角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新发展。

3、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

增强泛珠三角区域创新驱动优势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经验。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已进入发展与转型的攻坚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制约,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系列产业大变革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提升泛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改造消费品工业和优化原材料工业,增强产业配套和协调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培育泛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战略重点,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三是提升泛珠三角产业的再创新力。四是扩大泛珠三角科技对外开放,吸引跨国公司在泛珠三角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支持泛珠三角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与国际前沿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拓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成果的全球市场。发挥服务贸易合作优势

建设泛珠三角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服务贸易的先行经验。目前泛珠三角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提升泛珠三角与港澳深度合作新优势需要发挥粤港澳服务业的独特作用。一是利用港澳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发挥香港作为重要的以世界金融、贸易、物流为主的服务中心作用,利用澳门作为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这一区域性的商贸服务平台,制定港澳服务业投资泛珠三角的促进政策,改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务业进入泛珠三角的便利化措施,通过发挥港澳的服务业优势推动泛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二是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推动信息服务做大做强,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服务产业,健全物流、信用、支付等电子商务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商务、游艇、邮轮、度假等高附加值旅游服务。三是承接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拓展业务流程外包业务。

4、形成联合“走出去”新优势

要将泛珠三角建设成“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搭建优良投资环境的先行经验。当前泛珠三角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合作,加快“走出去”的管理体制改革,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提升泛珠三角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一是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中心,泛珠三角要注重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泛珠三角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丰富的海洋强区。二是提高境外投资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家电、轻工、电子信息等行业的比较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设厂;支持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港澳开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三是提升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出口从传统的要素成本优势向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转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夯实出口产业技术基础,鼓励泛珠三角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四是提高境外承包工程的效益和质量,加强项目咨询设计、投融资和运营服务能力,规范对外劳务合作,优化外派劳务结构,加强劳务培训工作,擦亮“泛珠三角劳务”的国际品牌。

参考资料

.新华网[引用时间2017-12-20]

本期关键词是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一国两制”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法律 】 “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 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 摘要: 香港青少年有接受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开展是中央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宪法是基本法的"根"和"源",是"爱国者治港"的坚强后盾。既有的"一国两制"实践证明,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抛却宪法单讲基本法,不能让基本法脱溢出宪法总架构而造成可能的反噬。本文从国家、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维度分析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现存问题,在厘清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一国两制"国民教育的核心枢纽、充实内涵要素、优化形式载体和展开质量评估等教育对策建议。 [1]江雪松.江苏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实践中加强香港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 2021,(07):38-45| 2 | 【 经济 】 “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 摘要: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2]陈虹.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J].“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跨境消费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蛇口街道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21,30(05):1024-1035| 3 | 【政治】 “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 ——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今天,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依然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3]康向宇.清华大学法学院[J].“一国两制”与功能代表制——以金庸《明报》社评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 2021,(06):49-65+| 4 | 【戏剧影视】 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 评《澳门二十年》 摘要: <正>一、《澳门二十年》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制度自信,贯穿了《澳门二十年》全篇,而最能体现"一国两制"制度自信的是它的开篇第一集《同心》。通过中央政府全面管治权的落实和特区政府高度自治权的实施,通过完善以基本法为宪制基础的法制建设,通过家国情怀、人心齐聚、 [4]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03):119-121| 5 | 【新闻与传播】 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 摘要:  <正>2017年7月1日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一国两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践总体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一国两制"在香港被"错误"理解,导致近几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普选风波以及港人和内地游客的摩擦。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挑战,与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一国两制"理解的偏差有关。 [5]汪闽燕.法制日报社国际部[J].加强“一国两制”宣传的策略探析,青年记者. 2017,(17):30-32| 6 | 【教育学】 “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 发展研究 摘要: 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的短板明显。为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带来的"抱团创新",亟待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 [6]欧小军.惠州学院[J].“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 2018,(09):17-22| 7 | 【行政学】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 —— 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 近年来,协同治理理论及相关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被广泛讨论,现有文献所关注的协同治理主要在制度背景相似(或相同)的主体间展开,鲜有研究关注存在制度差异的府际间协同合作。论文采用协同治理网络作为分析框架,以回归以来粤港跨境合作为切入点,探究程序和制度设计的差异对协同治理的过程和结果产出是否存在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和珠三角空气污染治理三个案例,论文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两条路径分析了"程序和制度因素"对协同行动力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协同主体间的动态关系(非正式程序)对协同行动的过程和产出影响较大。此种影响不仅降低了参与主体间的协同行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协同网络的产出。这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决策者和多边治理机构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以提高现有和未来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和产出效能。 [7]赵辰霖等.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J].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下的粤港协同治理——基于三种合作形式的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 2020,13(02):58-75+195-196| 8 | 【马克思主义】 “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值治港治澳实践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1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并即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实践证明,只有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层意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才能确保治港治澳行稳致远。 [8]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一国两制”:港澳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人民论坛. 2019,(10):19-21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