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东南文化杂志

发布时间:2024-07-04 08:22:10

东南文化杂志

考古发掘与研究 上个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科 学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项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坛土墩墓考古发掘还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三等奖,显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实力和水平。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历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无锡鸿山越墓》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龙虬文化、“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周边省区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民族民俗学调查 民族民俗学的调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机构建置的另一特点,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设置有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机构,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对彝、纳西、苗、傣、僳僳等少数民族的调查,而主要对太湖地区汉族的民俗、民风进行专题调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术活动及期刊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学会为依托,先后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 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动。由四个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是国内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学术刊物,连续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2001年还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反响。 出版 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画欣赏》、《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都受到学界好评。 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一批著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南京博物院还编辑出版《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画选集》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扬州八家画集》、《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苏州砖刻》、《南京博物院藏画集》、《江苏彩陶》、《江苏六朝青瓷》 、《六朝艺术》、《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博物院》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数十种图册、专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东南文化》等刊物。2002年10月15日,南京博物院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2002年11月中旬-2003年1月22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迁市文化局、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泗阳县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大青墩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乐器、钱币、印章等一批珍贵文物,并且还发现了由庞大的木质大门、回廊、院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2002年4月26日,南京博物院获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南京市无碍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在江阴佘城遗址发现商代中期公共建筑。图为2号房址。2002年6月21日,张雪菲同志参加江苏省省级机关纪念建党80周年演讲比赛,荣获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演员二等奖.徐湖平作品《五月的鲜花》荣获一等奖。

《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这些是比较专业的。应该在看一些鉴赏类的《文物鉴赏》等

本人张译丹,原名张冬卉,曾用名张馨之、张熙恩 。女,汉族,1968年生于安徽阜南。美术学博士,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龙瑞先生,学科方向:中国山水画理论与实践。 本人自幼喜好文学艺术,尤其在音乐、美术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中学时代,长兄授业,开始学习绘画,高中毕业便奔波于各类艺术院校考场,最终于198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饰设计专业,199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二画室,研修油画,不久便有作品获得全国美展奖项。1998年,就读于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成后步入服装设计行业,任巨匠艺术发展公司服装设计师;1998年——2001年,创北京天飞子服装工作室,任总设计师;2001年起,兼任《科技与企业》杂志美术设计;2002年——2004年,为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再回母校南京艺术学院,攻读艺术设计与管理专业在职硕士。为拓展艺术视野,寻求艺术品格向更高层级迈进,2004年9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7月被分配到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工作至今 。本人主要艺术成果:1992年,设计的图书《漫话节日》封面获当年“全国图书展优秀封面设计奖”。1993年,创作油画《旧式肖像》,获“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1995年以“张贞孩”的笔名发表美术评论《幻化空间中的文人情怀》(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自2000年起,受聘陆续为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艺术界知名人士和国内外友人设计服装并在该年获中华服装大赛银奖;同年,以“文景”的笔名发表美术评论《谈几件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载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2000年10期)。2002年,发表美术评论《谈几件唐三彩珍品》(载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2002年10期)。2002年,设计《科技与企业》杂志。2003年,参与撰写《中国绘画发展史》一书(200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撰写《中国民间美术丛书·民间服饰(下卷)》(2006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代表性文章有:论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构形观念及方式的虚幻性特征》(载《福建文艺》2005年8期)、美术评论《诗意的重建》、《齐鲁青未了》等。2006年7月,应邀点评《中国书画》杂志“典藏点论”栏目的绘画作品。2007年8月,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在《美术》发表。2007年,完成博士论文《和之以天倪——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业内人士公认“该论文是对以往八大山人研究的重大突破”,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论文奖”及“科研之星”奖。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撰写。2008年,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源起及历程》在《中国画研究》(2008第2期)上发表,国画作品专集《中国画名家年鉴——张馨之》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11月,个人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978——2008中国画当代性研究》获得批准;12月,作品专辑《张馨之作品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5幅作品被收入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实力派画家作品集》;同时,本人的博士论文《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也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在台北艺术大学出席两岸重彩研讨会。 2010年,参与撰写的《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一书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本人陆续发表了十余篇论文。论文《慧觉与风格——影响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核心成因分析》及《西洋‘风景’与‘中国山水’契合与融通》发表在《中国国家美术》上,在美术观察上发表了《晚晴时事漫画的缘起及形成辨析》,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一文,撰写《情怀逸浩 气象高华》一文并发表在《中国国家画廊》,其他发表的有《孤傲焦虑——浅析遗民情结对八大山人山水画风格的影响》、《何海霞“长安画派”时期山水画风格成因初探》以及《上扦·信仰》等论文。2011年8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东方精神——张馨之作品集》。一直以来,本人都在研究八大山人,围绕这个主题已经写了数篇论文,这些论文是我学习传统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成果。长久以来,人们多从社会学视角品论八大山人,尤注目其花鸟画成就,鲜有人从艺术学角度探究八大山水画及其笔墨、风格的成因,更乏融史学、文化学、图像学与人类学于一炉去解读时代风云、生命情调之于八大艺术心象及山水画至境的必然影响,这个视角的研究成果基本空缺。我的论文选择了“笔墨”、“语汇”等思维支点,独辟蹊径地勾勒八大山水之特异性,有理有据地揭示了八大山水“承前启后”、“超以象外”的价值,尤其对其生命状态与山水画起源的关系,对其“心象”、信仰及人生况味的揭示,具备了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普适地“发生学”意义上的阐发,并对其“遗民心态”、“家国情怨”、“笔墨高峰”、“符号意味”做了新解,颇具学理发现和创新意义。作品参展情况:1、《流水澹然》等6幅作品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师范大学在台北举办的“中华两岸美术学博士生创作交流展”。2、《山水》参加由文化部青联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青年新农村写生展”。3、参加由国家画院主办的“老区·人文·自然”画展。4、《远山淡无迹》等10幅作品参加“21世纪青年实力派提名展”。5、2008年11月,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水墨本味中国画大展”。6、2008年12月,有作品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术新造型艺术大展”,其中,作品《逝》获得2008年全国美术新造型大展“佳作奖”。7、2009年10月,作品《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8、2011年5月,两幅作品参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画院两岸画家展”9、2011年8月,作品《翔》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10、2011年9月,有三幅作品参加全国博士、硕士师生联展。11、2010年1月,在深圳宝安画院举办“万壑由心”山水画双人展。多年来,本人比较注重对当前学术现象的思考与研究,重视创作思路上的传统文化的当代开掘,注重创作走向上的个性探索,因而在作品创作和研究视角上都取得了一些心得;在学理研究层面,本人注重对中国传统画论与技法的梳理和分析,尤其注重对八大山人山水画人文内涵与创作观念的深层剖析,并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深化这一主题。回顾博士毕业、从事专业绘画工作以来走过的路,我的自我评价是:在艺术和学问上,能够持之以恒地钻研中国画艺术,在理论发现和绘画实践中寻求自己的解读,强调原创意义与创作思维,孜孜以求于中国画创作的诸多形式与内容,始终刻苦勤勉,追求艺术的高品位表达,具有强烈的工作主动意识和学术创造性。在工作中,与人为善,克己奉公,勤恳虚心,在认真、严谨地完成单位赋予任务的同时,能积极与领导、同仁沟通,团结同志,善于营造和谐人际,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良好工作状态,做事从无懈怠与放松。由于不懈的努力,自取得三级美术师任职资格以来,本人的国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屡有获奖,并多次参加各种级别的群展和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此外,本人的论文同样在各种专业报刊、杂志上屡有发表,取得了较好的评价。而且经过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实践,本人也积累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业务素质较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端正的学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中国画的研习者,我将用百倍努力不懈追求下去……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广东化工杂志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去查询。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媒体名称:输入你要查找的期刊名称——媒体类别:选择期刊

我发表了一篇文章,结果数到手了发票没发,催了几次后发来了广州博士科技有限公司的发票,报销时头疼死了,郁闷!!!!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查询。

在当地的新闻出版局查询。或者上中国期刊网查询。

东西南北杂志刊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公共厕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还有照结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 。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 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除了东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如:房间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古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见诸文字记载,而是一种约定俗成。民众认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民众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爱,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则与男子相类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则明确表示自己是独身。在当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对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恰如其分地相处。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女左男右的现象。位于嘉陵江东岸的古栈道石柜阁旁的千佛崖摩崖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从南到北全长417米,高45米,造像龛窟重叠十三层,密如蜂房,现有龛窟四百多个,大小造像七干多尊,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大云古洞,是干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弥勒佛立像系大云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左边是则天女皇,右边是高宗李治,排列改变了我国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牟尼阁,衣纹琉畅,造型丰满,佛背后是褛空雕刻屏风,增强了石雕多面体的表现效果,是石窟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男左女右,约定俗成,是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使然。从左到右,先男后女。按东方习俗,每每签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写在前,妻子如一个后缀添加其后。不像西方,事事讲究“Lady first”,连演讲开篇词也是“Ladies and gentlmen”。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公共厕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还有照结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 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 .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 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 《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 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 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 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 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除了东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如:房间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间。 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古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见诸文字记载,而是一种约定俗成。民众认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民众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爱,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则与男子相类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则明确表示自己是独身。在当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对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恰如其分地相处。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女左男右的现象。位于嘉陵江东岸的古栈道石柜阁旁的千佛崖摩崖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从南到北全长417米,高45米,造像龛窟重叠十三层,密如蜂房,现有龛窟四百多个,大小造像七干多尊,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 大云古洞,是干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弥勒佛立像系大云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左边是则天女皇,右边是高宗李治,排列改变了我国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牟尼阁,衣纹琉畅,造型丰满,佛背后是褛空雕刻屏风,增强了石雕多面体的表现效果,是石窟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男左女右,约定俗成,是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使然。从左到右,先男后女。按东方习俗,每每签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写在前,妻子如一个后缀添加其后。不像西方,事事讲究“Lady first”,连演讲开篇词也是“Ladies and gentlmen”。

东西南北拼 音 dōng xī nán běi 释 义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示 例 后以奔走四方,~,驰驱少暇。(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东西南北四大营已杀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东西南北》文摘杂志 订阅代号 12-93 09年起全年订阅只需96元。 大开本全彩色[4]《东西南北》杂志是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性文摘月刊,是全国创办最早的文摘杂志之一,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杂志”“全国十大畅销杂志”“最受读者喜爱的文摘杂志”等。改版后的《东西南北》文摘注重 生命细节生活智慧生存启迪,从文字直飞心灵 给心灵注入丝丝色彩杂志领导万柏(社长主编) 苏彤 王奎龙(执行主编) 王斗 于涛新《东西南北》奋斗男女 [1][2][3]动力读本成熟人士 人生读本一个好故事在一个人痛苦的时候也许能拯救他的生命也可能改变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东西南北》愿意带着我们温暖睿智的故事伴您一路同行并且希望所有的读者带着我们的温暖温暖世界

男左女右是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产物,中国古代尊左,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左便代表着尊贵。男左女右的说法由来已久,跟千百年来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有些许相通之处。中国古代皇帝是至尊,皇帝的宝座是面朝南、背向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认为南比较尊贵,而北方相对弱势。而皇帝坐在宝座上时,左手边就是东方,古人在崇尚东方的时候,左也就水涨船高一般变得尊贵起来。还有一个关于男左女右的神话传说。传说在盘古化仙之后,盘古的身体变成天上的日月星辰,变成地上的山川江海,就连世界上的生灵也是盘古的身体所化。盘古的眼睛分别化作了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日神原是盘古的左眼,而月神原是右眼。三国时期,东吴地处江东,但众人皆尊称其江左。就连官场的制度,都是尊左。传统上历来都是从左向右、从男到女。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日神就是伏羲,月神是女娲,一男一女,男左女右的习俗也是由此而来。

《教育》是《东西南北》杂志的原创。 《东南西 北 》期刊征稿启 事 主管单位: 吉林日报 报业集团主办单 位: 吉林 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单位:《东西南北》杂志社。 《东西南北》是什么级别刊物 《东西南北》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主管单位: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东西南北》适用于评中级级职称时的论文发表(单位有特殊要求除外) 《东西南北》审稿周期一般在15天左右,最快只需1天(如需加急请评论区留… 工程科技Ⅰ辑 工程科技Ⅰ辑期刊大全、工程科技Ⅰ辑核心期刊-CNKI工程科技Ⅰ辑期刊杂志-最全的工程科技Ⅰ辑期刊在线阅读、期刊订阅、期刊下载服务平台。包括化学,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燃料化工,一般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材料科学,矿业工程,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冶金工业,轻工业手工业,一般服务业,安全科学与 ... 东西南北期刊级别东西南北杂志 《东西南北》杂志是中国最老牌的文摘杂志,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于1983年。《教育观察》是《东西南北》杂志的原。 经过查询可知,东西南北杂志是省级期刊。《教育观察》是《东西南北》杂志的原创版,《教育观察》以“探讨古今中外。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是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社科双效期刊,是省级期刊。东西南北以成熟励志打造精致温暖读本。是一本与成熟读者共享的大众文摘。她“遍览天下世事弹拨读者心灵”,在生命细节中传递生存启迪 …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杂志是中国最老牌的文摘杂志,由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于1983年。近30年的积淀是其质量的保障,该品牌杂志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杂志”“全国十大畅销杂志”“最受读者喜爱的文摘杂志”等。

山东农机化杂志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然的融合度!可以说农药的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的范围也是挺广的!主要是要看你从事哪一个环节,这样分工细才能研究出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列的很全了。

张晓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法国ENESAD访问学者,高校教龄3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家库专家,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计划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农业机械岗位专家,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机化研究》杂志编委,法国第戎国立高等农业工程师学院访问学者。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学》负责人,《农业机械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这个就多了,当代龙机还行。

东方文化素材杂志

不是水刊。该刊观点新、实践性强、信息量大是江苏特别出名的周刊。《东方文化周刊》隶属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凭借其靓丽的装帧,时尚多彩的内容,贴生活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是。根据东方文学杂志简介显示,东方文学杂志是省级的,东方文化杂志是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凭借其靓丽的装帧,时尚多彩的内容,贴生活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