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单簧管启蒙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00:39:38

单簧管启蒙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试析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下面一起谈谈音乐课中“音画合璧”的作用。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美术欣赏主要是一种幼儿的审美活动。针对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对美术欣赏的不正确认识,笔者从音画合壁的理论价值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和经验的累积,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即将音乐与美术融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论文关键词: 美术欣赏 音画合壁

美术欣赏是一种接受美学,是指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及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在幼儿园中主要是指幼儿的审美活动,即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包括一般性的美术作品欣赏(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美术名作、工艺美术等)、以幼儿为对象创作的美术作品欣赏、幼儿绘画的欣赏等等。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纲要》中指出"初步培养幼儿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美术教育并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授绘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并从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中,单独的欣赏课程很少,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随着我园十五课题的逐步开展,以及对艺术教学活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尤其在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乐融合进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有着自己的一些做法。那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把音乐融会进去有何依据和价值?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看法与做法。

一、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依据与价值

(一)音和画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绘画和音乐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着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而康定斯基也曾说过:"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

这充分说明了美术与音乐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美术与音乐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选择适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走进作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大家有可能穿过某种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美术音乐的融合是可能的。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她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艺术感受能力。

(三)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前面已谈到,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把音画进行合壁,提高欣赏能力

(一)音乐作为背景,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提高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通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赏修拉的《紫花》时,为了使孩子们充分领略作品中洋溢的春的气息,我们特地选择了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在出示画面引导幼儿初步欣赏之后,为画面配上乐曲,并请幼儿闭上眼睛仔细的倾听。在这首具有流动徜徉的乐曲声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走进"画中的田野,闻着紫花散放出来清新的花香。又如在欣赏米莱的作品《盲女》时,为了使孩子们能充分感受作品中盲女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静谧与安逸,我们选择了《月光曲》作为背景。当孩子们模仿盲女,相互依偎着静静的聆听乐曲时,原来的 躁 动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宁静的音乐仿佛使孩子们也变成了一个个"盲女",进入画面,在静静聆听身边小女孩讲述着身后恢复生机的自然美景。

(二)线条、色块与节奏、力度等的连接,丰富对作品的审美想象

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有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时而以水平线存在,意味着放松与平静;时而以垂直线站立表示抵抗与支撑;还有红色块的热闹与喜庆;黑色块的悲哀与沉默……等等,而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跟线条、色块具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弱的音量可表现宁静、神秘;中强的力度传达着坚定的信念、斗争的勇气。同时在美术、音乐作品中都有节奏和旋律。美术作品的节奏是视觉在画面上所作的有秩序、连续的运动,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同样是音的长短按一定的衡速组合,两者是互通的,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将作品中线条、色块等与音乐中的节奏、力度等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引发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想象。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时,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画面中的不同线条,然后请孩子们想象短横线象怎样的音乐?还有哪些地方也象重重的音乐?曲线又象什么音乐?画面上还有哪种音乐呢?箭头可用什么声音表示呢?孩子们在初步欣赏获得视觉资料后,大胆的调动以往的经验进行想象:短横线象在一下一下敲鼓,曲线象"羞答答的玫瑰"(这是琵琶曲,晨间韵律操用的音乐)……在孩子们进行想象,初步具有线条与节奏旋律的连接经验之后,我们又提供乐曲《单簧管波尔卡》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进一步想象这段音乐可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来表现?……在线条与节奏的互接之中,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而且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想象孩子们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三)画与音乐选择性的匹配,提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作的进一步的审视与欣赏,最高级的理解是对融合在作品形式中的意味的领悟,但是这种领悟不可能用推理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能是一种意会。尤其是作为欣赏者的幼儿,受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等限制,更难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而音乐是绘画的能力,他们之间是相通的,恰恰能弥补这种表现的不足。还是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欣赏为例,这幅画由于线条很多,如果让孩子们较贴切的说出对整幅画的感觉,孩子们很难把握,也不易表述,而我们的做法是为孩子们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抒情曲》,在引导分别欣赏之后,请大家为画面进行选择性的匹配,选选哪首乐曲最象这幅画,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抒情曲》,就在匹配成功的刹那,孩子们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也随之提升。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音画合壁"的几点尝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欣赏活动,不一定强求教师有高超的技能或完美的艺术修养,但对老师的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特别要求教师应该具有鉴赏美术、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既要老师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如:线条、形状、色彩、光线、构图等)和作品内容因素(象征意义、题材、主题、典故等),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乐句、乐段、情绪、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美术作品选择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2、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抽象性作品,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康定斯基的《蔷薇色的重音》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毕加索的《梦》等。而在音乐作品方面则要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乐曲,在创作上风格上与美术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乐曲的情节也不宜太复杂,以便于孩子作出选择性的匹配,以及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3、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用启发性问题辅助幼儿将视听结合起来,对音乐与美术进行连接与匹配,鼓励幼儿积极思维想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或暗示给孩子,造成假象,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试一试,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扶助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欣赏,在艺术的海洋里接受美、体味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略)

单簧管论文的参考文献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起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沃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我的祖国》作于1874一1879年间,这时斯美塔那已遭到耳聋的极大不幸,他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面忘我地讴歌祖国光荣的历史,抒写祖国美丽的河山。这是一阙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沃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欣赏提示民族乐派的代表巨匠之一斯美塔纳的大型连篇交响诗“我的祖国”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第二首的“沃尔塔瓦河”。这是描写纵贯捷克南北的最大的河流——沃尔塔瓦河如画般的自然风光,以及如诗般的美丽传说。这首产生于波西米亚农村的乐曲充满了民间传说和民间歌曲以及民间舞曲的韵律和节奏。它是浪漫派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是沃尔塔瓦河的";写照";出于对经典的尊敬,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吧。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2)弦乐器奏出了宽广、抒情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充满了迷人的诗意,时而又有着史诗般咏唱的特征,抒发了作者对沃尔塔瓦河的无限热爱。3)沃尔塔瓦河流过了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中回响着。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沃尔塔瓦河流过了村庄,岸边传来了轻盈欢快的波尔卡舞曲。这是黄昏时分,村民们正在载歌舞地举厅婚礼。4)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转弱。木管乐器宁激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音乐充溢着神秘幻想的色彩。优美动人虚无飘渺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地奏出,这是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鳞鳞月光下翩翩起舞。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地吹奏着流动音型,朦胧的月光倾泄,沃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着。5) 黑夜将逝,表现沃尔塔瓦河的基本主题在黎明中出现。音乐渐强,乐队的全奏,铜管乐肆虐的喧嚣,木管乐尖锐的啸叫,描写了河流在圣约翰湍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6) 终于,滔滔的河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冲出了险境,景色豁然开朗。沃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意气风发。大调的基本主题由乐队全奏着,显得更加宽广妩媚而感人至深,充满了欢乐利力量。7) 沃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第一首交响诗中史诗般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两次响起,这个主题象征着捷克人民的伟大和光荣,整部交响诗集也有机地贯穿在一起。8) 最后,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流向远方……

单簧管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1903年10月18日,在北京创办军乐队的英国人赫德写信说,其乐队中的第一单簧管演奏者,一位很有前途的青年被保定的军乐队以四倍高薪聘走,这说明中国人演奏单簧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 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后,单簧管演奏家穆志清先生曾前往任教。[2]经数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下半叶,我国单簧管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但有一些演奏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①单簧管作品也在国际比赛中夺冠。②从60年代初起,国人开展了对单簧管艺术的研究,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笔者通过搜集、整理这些文献,回顾了单簧管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促进单簧管艺术在我国发展,不揣冒昧草成此文,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 历史文献――从无到有,渐入佳境 笔者在1962年至2004年的我国大陆各类报刊上共搜集到77篇有关的单簧管文献,根据内容可分为作品介绍与分析、演奏技巧与教学、单簧管艺术史、乐器制造与技术四类,各类篇数及所占比例见下表。 在属于作品介绍与分析的11篇文章中,8篇介绍欧洲古典作品,只有3篇介绍中国作品。单簧管演奏界的老前辈张仁富先生在他不足700字的短文《简评三首单簧管独奏曲》中介绍了《苏北调变奏曲》(张梧编曲)、《回旋曲》(辛沪光作曲)和《抒情曲》(杨庶正作曲),指出单簧管演奏技术已有惊人的发展,“希望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更好建立创作上的友谊和联系,同时进行大胆创作”。[3]席伟泷先生在介绍陈其钢的一首单簧管独奏曲时说:“《晨歌》在旋律风格上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某些调式调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使得音乐清新、明快且富有生气。还在乐器的性能上做文章,极大地发挥了单簧管与钢琴的表现特色。”他认为《晨歌》对我们有所启迪,其创作手法可以“运用于类似的现代音乐作品,尤其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中”。[4] 研究演奏技术的文献共36篇,占总数的46%。20世纪后半叶,国外的单簧管演奏家们已探索和介绍了循环换气、双吐、复音、颤音、滑音等新技法,但在上述36篇文章中,除刘波编译的《单簧管新音响》[5] 介绍复音演奏法、韦郁佩译的《复吐音与单簧管乐器》[6](注)2篇文章外,其他文章都没有触及任何新技法,只是介绍呼吸、运指、舌奏等最基本的技法。 在第三类文献中,李华山先生的《单簧管艺术史》较全面地介绍了单簧管艺术在西方的发展,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乐器制造工艺的发展、作曲家对它的运用,还评价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作品。作者还特别提及了我国作曲家胡壁精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指出它“很有特色,旋律很美,是一首很好的、受人喜爱的单簧管独奏作品”。[6] 在研究乐器制造与技术的16文献中,席伟泷、姜存发的《单簧管哨片研究》最突出,其研究方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文中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哨片纵断面照片和对演奏效果频谱的测试数据,证明芦竹经过防腐处理后制成的哨片音色更纯正、寿命也更长。作者还指出:浙江萧山和安徽凤阳出产的芦竹质量很好,但当地无人从事种植。[7] 这些文献按年代分期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张仁富的短文《简评三首单簧管独奏曲》不仅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唯一的文章,也是上个世纪发表的唯一介绍中国作品的文章。10年之中只有一篇文章发表出来,说明那时单簧管艺术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演奏技术与教学、艺术史、乐器制造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起来。 70年代比60年代有所进步,发表的6篇文章中,除了一篇译文谈论演奏技法,其余5篇都是谈乐器制造与技术的,主要探讨如何制造哨片、嘴子等部件。因为当时正处在“xxxxx”时期,几乎不可能对单簧管作品进行介绍与分析,更没有条件研究单簧管艺术史,所以在这两方面“交白卷”并不奇怪。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总数已比60年代增加了许多,说明通过单簧管演奏家和制造家的努力,单簧管艺术这一时期在我国还是有所发展的。 随着改革开放,单簧管艺术也迎来了春天。8 0年代共发表24篇文献,是70年代的4倍。其中5篇有关单簧管艺术史论文的发表,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在80年代发表的论文中有11篇研究演奏技术与教学的内容,占论文总数的45%以上,而且从数量上超90年代。其中大部分文章介绍呼吸、运指、舌奏等最基本的技法,说明当时大家比较注重基本演奏技法的探讨和教学。有关乐器制造与技术论文的数量比70年代也有所增加;但作品介绍与分析方面的论文数量和60年代相比却没有增加。 从表面看来,90年代发表的论文总数低于80年代,除作品介绍与分析方面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之外,其他类别的论文数量都有所下降,如乐器制造与技术方面的论文从7篇减到了2 篇。但这一时期的论文质量却比80年代有大幅度的提高。如前面提到的《单簧管哨片研究》一文便是90年代发表的,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较高,引起国内外音乐学界的广泛注意。作品介绍与分析文献的从80年代的一篇增加到4篇,但其中没有一篇介绍中国作品,这是一个缺憾。 在21世纪的头4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不但超过20世纪90年代,也超过了上世纪发表论文最多的80年代。探讨演奏技法与教学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达到了55%以上,说明这是大家的关注的热点。可以预计,21世纪的头10年,单簧管文献发表的数量会达到历史最高点,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二、 学科发展――植根传统,放眼世界 我国单簧管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很快,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令人鼓舞。但笔者通过阅读文献看出,我们在单簧管学术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任何一门艺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她的传统文化土壤。卞萌在《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一书中认为:近百年来钢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茁壮成长,是因为中国人民把外来的“钢琴文化这一种子,播种在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8]要促进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我们也必须把它播种在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然而在20世纪,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不够。为了在21世纪把单簧管艺术植根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我们必须做大力提倡创作、推广中国作品,学习传统音乐,及时总结经验,并尽快建立我国的单簧管教学体系。 我国钢琴界的老前辈胡伯亮教授在谈到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这个重要问题时曾经指出:“要多多写出为中国人所接受、所欢迎的好作品来”。卞萌则认为:“有了优秀的中国作品,才能有自己的钢琴演奏方面的中国特点,才能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演奏特色来,否则建立中国钢琴学派就是一句空话”。[9]虽然50多年前,张仁富先生就希望作曲家和单簧管演奏家建立创作上的友谊和联系,中国作曲家也为单簧管创作了不少作品。(13( 已发表的单簧管文献中几乎只介绍和分析外国作品,很少介绍我国作品的现象,反映出演奏家们对中国作品兴趣不大的事实。与外国经典作品相比,现有的中国作品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写作技巧方面亦可能不够成熟。但演奏家们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我国作曲家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更应大力提倡演奏中国作品,促使更多更好的中国作品问世,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中国作品,单簧管艺术才有可能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张仁富先生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建议,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演奏家急需增强与作曲家的友谊和合作,为能有好作品问世创造条件。 由于单簧管是外来乐器,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学单簧管的人只要学好西方人的技巧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而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也没有什么可以供他们学习和参考的技术与方法。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众所周知,20世纪后半叶单簧管演奏技法在西方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其中一些技法(如循环换气法)则是从东方学习到的。据王汉华先生研究:“最早使用循环换气法的当属我国的唢呐艺人。50年代初,我国笛子演奏家赵松庭成功地将这一技巧运用于笛子。国外的一些管乐演奏家也竞相学之,获得了一定的成功。”[10] 王汉华的文章早在1983年就发表了,而且那时,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演奏家已经普遍掌握了这种方法,但我国大多数单簧管演奏家对它几乎全然不知。直到1998年,由国际单簧管协会(ICA)主办的单簧管艺术节在北京举行,当该协会主席斯普瑞博士()用这种源于中国的“新技法”演奏罗西尼的《引子、主题与变奏》时,我国的许多演奏家才第一次听到它的实际演奏,有的与会者甚至感慨地说:“这种方法我们过去连想都没敢想过!”。如果在50年代,能有一位单簧管演奏家不耻下问,向民间艺人或民族管乐器演奏家学习,我们可能早就掌握了这种技法,外国人则要来向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了。循环换气法的“出口转内销”说明我们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扩大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同时,忽视了对本民族传统音乐、传统演奏技法的学习,也没有重视与国内民乐界同行的交流。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不能有所改进,单簧管艺术就永远不可能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植根,永远不可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族管乐界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根据原来只用在长音上的循环换气法原理,发明了在吐音上应用循环换气法的方法,并已经在竹笛和唢呐等乐器上运用和推广。我们应当尽快地向他们学会这种换气法,不要让它再来一次“出口转内销”。 因为发展单簧管艺术,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所以介绍单簧管在欧洲发展的历史是必要的,但更应当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这包括了总结单簧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和总结我国制造单簧管的历史经验两方面的内容。现在,学生们还能从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史,如果我们如果不开展这项研究,把“口传”的记录下来,再过十几年,补写这段历史都将成为不可能的事。一种乐器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该国制造此种乐器能力、规模和技术都有密切关系。钢琴和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提高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单簧管制造及其技术的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十分薄弱环节,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时总结已有的经验,才能对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有所促进。 1980年,国际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唐纳尔德?韦斯特莱克先生应邀访问我国时曾经认为“中国的语言很美,充分具备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国单簧管学派的基本条件",他还预言中国“必将培养出震惊世界乐坛的艺术大师”。[1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学派应当是我国单簧管界的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起中国独特的教学体系。因为教学是发展器乐艺术的中心环节,如果不对教学进行研究,教学质量不可能提高,后继乏人,根本就谈不上发展,更没有可能去建立学派了。据统计,仅在1979年到1990年间,中国钢琴界便发表了80多篇有关钢琴教学的论文,[11]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极大地促进了钢琴教学的发展,为我国选手攀登世界钢琴艺术的高峰和建立我国特有的钢琴学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涉及演奏技术与教学的单簧管文献中介绍演奏技术的多,讨论教学问题的少。加强对单簧管教学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1世纪,我们如果能够将单簧管艺术植根于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学派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陶亚兵《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史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第210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第95页。 [3] 张仁富《简评三首单簧管独奏曲》[J],《人民音乐》,1962年9期第10页;席伟泷、陈其钢的《单簧管曲晨歌》[J],《交响》2001年9期。 [4] 尼・拉姆齐《复吐音与单簧管乐器》[J],《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3年4―5期第183页;《单簧管新音响》[J],《黄钟》,1991年第1期。 [5] 李华山《单簧管艺术史》[J],《齐鲁艺苑》,1987年第1期第45页。 [6] 席伟泷、姜存发《单簧管哨片研究》[J],《黄钟》,1991年第2期。 [7]张仁富《简评三首单簧管独奏曲》[J],《人民音乐》,1962年第9期第10页。 [8]席伟泷、陈其钢的单簧管曲《晨歌》[J],《交响》,2001年第9期。 [9] 王汉华《“音不间断换气法”在管乐演奏中的运用》[J]《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第50―53页。 [10]王端玮《与单簧管专家威斯特莱克的一席谈》[J],《音乐艺术》,1982年第1期第81页。 邸晓嫣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国学教育启蒙论文参考文献

引导语:“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智慧经典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凝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追索。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也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 营养 ,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若从历史的跨度进行比较: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约有60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约有2500年,近代科学的历史约400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到100年,然而有学者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的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的3000年内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学者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戴利(H·Daly)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稳态经济”理论,他们把传统的不考虑生态影响的经济模式称为“增长经济”,而把根据生态和社会相结合观念而形成的经济称为“稳态经济”,主张在必要时应该不惜放弃短期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以维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无限期保持下去的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英国经济学家史密斯(G·Simith)及一些自然科学家提出了“生态蓝图”理论,他们指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无穷的灾难,必须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压缩生产,提倡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各有差异,但主张天人和谐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摘要:“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阶段诵读优秀国学经典,学习前人在修身养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智慧和 经验 ,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国学 经典 传承 文化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 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 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辅助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刺激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讲述故事法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h动画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 武术 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 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强、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教育旨在让孩子常常耳濡目染于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里,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相信,“国学文化”的价值将会伴随儿童一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滋润将扶持他们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扬帆启航。

一转眼这学期就要过去了,我的国学选修课也到了最后阶段。作为一名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课给我提供了更多接触文学和一些文科生的机会。在这学期的国学课中,陆老师分块给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诗歌、陶瓷、建筑等。今天我就谈谈我最喜欢的诗词,豪放类的诗词。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都喜欢那些朗朗上口,豪放的诗和词。因为这样的诗歌读起来总让人心境大开,充满斗志。首先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杰出代表,它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览赤壁矶所作。词的开篇即景抒情,越古今,跨千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奔流不息的长江,作者联想到无数英雄豪杰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变成历史的痕迹,正如“浪淘尽”所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我们的视野拉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周郎赤壁。这里曾上演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战争,也出现了一批英雄豪杰。苏轼这样写为下文缅怀周瑜作了伏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上石头重叠到云霄,巨大的海浪拍打着江岸,声势浩大,卷起千万堆的雪浪。历史已经走远,而赤壁的风景依然如此壮阔。作者用几句话,顿时把我们带到了赤壁现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上文作者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画卷,尽显赤壁之雄奇,长江之奔流不息,地杰人灵。三国的时候,各路英豪并出,风起云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两句集中写赤壁之战的代表人物周瑜。以美人称英雄,突显了周瑜的才华横溢。同时又以周瑜战前指挥的从容姿态,优雅风度,表现了周瑜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这两句将周瑜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心中的英雄人物被完美的表现出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作者开始了对自我的感慨。作者把自己在赤壁前的所见所想,当作是自己回到三国游历了一番。再联想到自己到现在还没有建立功业,就已经有了白发,不禁失意自嘲。光阴一去不复返,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暮年,仕途的坎坷,壮志未酬更是让作者感到遗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经过一番内心的思考,作者顿生感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开胸怀面对,一醉方休。苏轼全词大起大落,先写英雄人物,再写自己的悲凉人生。英雄人物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艰难坎坷,两种人生都是如梦如幻。全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词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无限思考,富有哲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给人以教育,百读不厌。如果说古代的诗歌离我们很远,已经成为历史了,那么毛泽东的诗可以算是离我们很近了。毛泽东的诗也是豪放中的经典,有时代背景,读起来豪气逼人,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一首代表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陕北初见大雪所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一望无际的雪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银色世界。冰封,雪飘,动静结合;千里,万里,意境广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有登高远望之意,而且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诗人一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内心充满豪迈之情。诗人看到了长城,看到了黄河,看到了伟大祖国的山川。“顿失滔滔”也展现了那里天气的寒冷,万物都是银装素裹,一片沉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动态描写,山、原在穿上神圣的银衣之后,似乎变的生气勃勃,活波奔放。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活跃起来,看着山、原在自己眼中起伏,似乎要与天公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作者根据所看到的雪景,想象雪后晴天的景象。一定是红日相照,白雪泛红,景色十分美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对上文写景的总结同时又为下文的议论过渡。正因为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才有那么多古今英雄豪杰为争着统一它而奋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几句开始细写历代英雄人物,如同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人物评论的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诗人也非常注重评价的公正性,用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在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中,还使用了欲抑先扬,指出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懂文治。这几句同时也有暗指诗人自己将会与他们不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点出了主题。诗人将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自己所处的当今时代。新的时代,会有新的风流人物出现。新的风流人物也一定会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前人,创造更大的业绩。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自信和伟大抱负。毛泽东的这首词气势磅礴,胸怀豪迈,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喜欢豪放诗词,它以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吸引着读者。每一首都表达了特定的情感,流露了自己的志向,展现了恢宏的气势,每一首都是经典。国学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而诗歌又是国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从小便开始接触诗歌,是诗歌使我们走上了学习国学之路。在古今的诗歌当中,豪放的诗歌最能影响人的行为。人在行动时,起作用的,只有三样东西。一是直觉,二是习惯,三是情感和情绪。豪放的诗歌会在无形当中对我们产生影响,使我们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现在,在人们普遍忽视国学的情况下,国学教育已经变的非常重要了。学习国学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对国学的学习,从豪放的诗歌开始。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电影”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

单簧管教学毕业论文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音色的形成与各国的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等有关,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单簧管音色的特点是饱满、浑厚的低音区,圆润、柔和的中音区,明亮、清晰的高音区,但还是形成了“德国式音色”、“法国式音色”、“英国式音色”等等。美国是一个由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语言、习惯等等,在这种环境中混合产生了所谓的“美国文化”,就像鸡尾酒。“美国式音色”既带有“英国式音色”的宽而松弛、“德国式音色”的饱满而暗,又带有“法国式音色”的清新而明亮的因素。 在美国单簧管演奏方面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演奏家是丹尼尔· 博纳德( 189 斤一 1979 ) ,实际上他培养了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整一代乐团的单簧管演奏人员。博纳德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受过正规训练,他将法国风格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实际上所谓“美国式音色”受“法国式音色”影响较大。当代美国有代表性的单簧管大师有 M 队 chellli 云 e Dav - ids 址 fr 运加舒加劝面。他们在美国培养了大批演奏家,他们各自录制了很多唱片,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人听到过他们的录音,可以说他们是“美国式音色”的代表人物。感觉与声音 对搞音乐的人来讲,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人只能用五感中的听觉来识别音色,对达到音色质量有很大作用的是演奏者的音色鉴赏能力和音色听觉(也包括审美观),确切的说是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听觉。 如果你的发音感觉是 E 的话,发出来的声音肯定是 E 的声音,如果发音感觉是 O 的话,那么发出来的声音肯定是 0 的声音。我们对此不妨做一次实验:用 E 的口型发 0 ,用 O 的口型发 E ,那么前者是发不出 0 ,后者是发不出 E 的。进一步的讲,口型的松紧,关系到声音的松紧、气息的运用,关系到声音的薄厚,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听觉。声音练习1 .呼吸:呼吸在我们的身上是这样自然,我们甚至不会真正的想到它。对一般人来讲,呼吸是生命的延续,但对管乐演奏者来讲,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呼吸就是动力。气是所有演奏要素的基本前提,它是根本。 对管乐演奏者来讲,保持气流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演奏吐音、联音、跳音时,一定要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否能演奏出高质量音色的关键之一,放松是得到更好呼吸的秘诀之一。“正确的呼吸技术是应该从第一课就开始学习,并且在中级和高级程度时一直延续不断的学习。”2 .口型:任何人做任何事之前,先要用脑子想要干什么?从医学上讲现在吹管的概念是:①自然;② 容易;③ 演奏;④ 审美;⑤乐器是身体一部分。口型的作用是支承哨片的最佳振动点。把头抬起,让乐器与身体保持 3 仓一 35 度的角度,口型的感觉是英文的 O ,不要咬,不要紧,保持口型不变,用不变的口型吹出单簧管最低区的 E 和最高区的 G 。请记住:不是用嘴吹管而是用气吹管。口型的松紧,会直接影响到音准和音色的统一。最好的口型练习方法是用英文 0 的感觉来练习。笛头:每个人的口型、嘴唇的薄厚、舌头的长短和口腔的形状与大小都不一样,所以含多含少和最佳振动点都不一样,因此出现了不同型号的笛头和哨片。 因为单簧管的发音装置是笛头和哨片,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最佳振动点呢?应该是,把笛头从含少开始吹,然后向里一点一点含多地吹,到了控制不了的点后,再向反方向吹。这样你能找出你最满意的声音的点,这就是你的最佳振动点。之后再找口型的松紧点,开始用很紧的口型来吹,到了吹不出声音的点后,再反方向吹。在这些点中,再找出声音最松弛的点。一般来讲,在保持正确口型的情况下,下嘴含的多对声音的柔和有所帮助;在能控制得了的情况下把笛头含的多对声音的宽厚有所帮助。具体练习的方法是:用中音区 F 、 G 、 D 长音练习。音色统一:能不能得到好的音色,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演奏口型和高质量的音色听觉。用正确的概念,通过练习掌握方法才能得到理想的音色。 宽厚而松弛、饱满而柔和、圆润而清晰、声音集中的音色是最理想的音色。多好听的音色自己对音色应有标准的概念,吹奏时让哨片充分振动,也让乐器充分共振,这样才能奏出共鸣的声音。音色的练习要先练充分振动的声音。所以音色的练习也用长音练习,用 f (强)的长音练习 尽管单簧管的每个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特征,但还是需要各音区的声音统一,这样的演奏才能使各音区的音响均匀。演奏音阶时,高低音应该是一样宽厚的声音。首先保持松弛而不变的口型,然后用气吹满管子,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声音应该是保持圆柱形而不是金字塔型的高低音,即越高越窄。 弱奏时,一定要保持口型松弛,用腹部的压力保持平稳的气流和气压。音区变化时,也一定要保持口型不变,气不断,手指要柔和地运用。特别是在吹高音时,感觉是吹中音区的感觉,但一定要给气。没有一只乐器造出来声音就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声音是要控制的,也要用辅助键子来统一声音。舌头练习法: 从最低音 e 开始,到高音区,再从高音区到 e 。吐音练习中一般认为舌头动作的速度影响了舌指结合的速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多数正常人都能达到 120 速度的舌头动作,单做舌头动作并不难,难就难在舌指结合上。练习舌指结合时,舌头的感觉和动作是跟单做舌头动作一样,手指的动作要干净利落,平稳均匀。手指与舌头之间必须要有精神的协调关系。在一个音符还没有发出声音前的间隙中,用手指按下键子,对发出声音的音符来说,手指是动作就像切分音似的。舌指结合练习法:从最低音 e 开始,到高音区,再从到 e 。速度要用节拍器四分音符= 100 来强迫自己的速度快些,正常的舌指结合应是四分音符二 1 料,这样才能达到要求,在美国乐队人员要四分音符二 132 才行,因为在交响乐演奏中是有四分音符= 132 的乐曲的。 吐音:吐音技巧有各种各样,有所不同。但有几条共同的原则:在吐音时下巴和喉部必须保持不动,口型和口腔保持不变,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吐音的概念是:①相同位置;② 相同感觉;③ 相同声音;④多给气。最常用的吐音方法是:用舌尖去碰哨片的顶部。最好的吐音动作是在伸向哨片时“向前一向上”,离开哨片时为“向后一向下”。正确的吐音首先要有正确的口型和姿势,正确的运用气息,舌头和喉部放松、松弛,保持口腔和口型不变。只让舌尖部分去活动,舌尖和哨片保持最短的距离,感觉不是吐而是收。舌头离开哨片越快,音头就越有爆发性而更加清晰。但最重要的是用更多的气息和更大的气压,用气息帮助舌头的动作,舌头触及哨片的面积越小越好,首先练习舌头的动作,后练舌指结合。 我们培养的学生 99 %是乐队演奏人员,而不是培养独奏人员。因此,教学的目的很清楚,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在声音的统一上下工夫,不定期的集体练习长音统一音色,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参与合奏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更好的效果。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埃尔文·舒尔霍夫《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圣桑《死之舞》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 《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的演唱特点与艺术分析 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分析与演奏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 巴托克《小宇宙》曲式分析与教学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乔治·利盖蒂钢琴组曲《利切卡尔》分析研究 从曲式分析到风格分析——音乐分析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教学与演奏分析 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以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为例 古典隽永,情融浪漫—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 钢琴基础教材的音乐性与技术性的阐释与展望——以《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剖析 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 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分析研究 《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之创作与演奏风格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曲式分析》课程为例 勋伯格,《在茂密绿叶的遮掩下》-声部连接、和声和谐度、歌词、曲式分析 舒曼《C大调幻想曲》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 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 一曲壮丽的革命诗篇——柯达伊交响变奏曲《孔雀飞》的曲式分析与内容初探 格拉祖诺夫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思维研究 李斯特《塔兰泰拉》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刘文金二胡作品研究 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研究——以杨晓冬的两首咏叹调为例 偏而不离——认知诗学视角下《裂缝》的解读 合唱准备练习探究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 莫扎特歌剧《牧人王》中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演唱分析 徐景新创作歌曲的演唱探微——以《飞天》、《春江花月夜》、《卜算子 咏梅》为例 维奥蒂《a小调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试论民族歌曲创作与演唱中的风格性与兼容性——结合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演唱体会 马思聪四首小提琴作品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浅谈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演奏技法应用及艺术表现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 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约翰·约阿希姆·匡茨《c小调三重奏奏鸣曲》创作背景和演奏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0号第二乐章的双排键电子琴编配与演奏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伊萨伊《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及演奏分析 筝曲《醉·舞倾城》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微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诠释与研究 歌曲《淋湿的梦》的艺术特点及演唱探析 歌曲《我怎样去爱你》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土家撒叶儿嗬》的演唱分析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之研究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分析和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四川大竹盘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创作技法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研究 论米夏克低音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套曲《夏夜》中浪漫主义风格与演唱元素的呈现——以《在滨海湖上》和《离别》为例 论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肖邦《降B大调华丽变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组曲《森林情景》音乐与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红高粱叙事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许学东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路易斯·斯波尔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以为例 二胡作品《曾侯乙传奇》的二度创作探索和实践 巴拉基列夫“回教风幻想曲”《伊斯拉美》演奏技巧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剖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 巴赫《创意曲集》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裕固族民歌《木拉呗哩》的演唱探析 豫剧风格在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创作与演唱中的呈现 塔克塔谢维利《C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分析 Max Reger三首中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演奏分析 何占豪古筝三重奏《姐妹歌》的演奏分析 宋词新曲的演唱分析——以音乐会中两首曲目为例 肖邦《波兰舞曲》结构特征研究 舒伯特《即兴曲》的音响版本比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音响版本研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