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数字时代教育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3:23:09

关于数字时代教育管理论文

有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

摘 要: 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浅谈数字校园与教学时空变革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数字校园与教学时空变革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无线局域网络无线校园网数字校园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数字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校资源紧张,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1引言

人类全面进人信息化社会,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但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资源紧张日趋严重,为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无线校园网,营造数字化校园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超时空虚拟大学。

2数字校园

数字化校园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2. 2数字化校园是传统校园的时空拓展

(1)空间拓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不复存在,将校园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

(2)时间拓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突破了传统上定时定点集中上课的束缚,在网络覆盖区任何角落,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便可以随意上网接受教育。这种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不受电缆和网络线、布线限制的网络访问模式,就是无线上网。现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在全球各地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已悄然兴起,成为教育网络发展的主要潮流。

3无线局域网

移动设备的发展催生了无线数据传输的应用。在此以前桌面机和服务器以及各种连接的电缆线还统治着市场,网络线,电话线们构筑起整个有线世界。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还是被推上了日程。作为无线网络之一的W LAN,满足了人们实现移动办公的梦想。WLAN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人。WLAN可应用于办公、医院、校园、社区、厂房、监控、会议等,是当今网络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关于数字化时代的论文

数字经济时代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农业经济的基础要素是土地,工业经济的基础要素是机器,而数字经济的基础要素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国家治理能力的“富矿”。国家高度重视的“新基建”战略布局中,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也是希望助力牢固信息化“地基”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参与到更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保障高质量的社会发展。

网络零售有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的运行效率,对一个零售企业来说,库存周转天数和账期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行效率的最重要的2个指标,网络零售商在这2个指标上的的表现远远高于线下零售店。网络零售有线下实体店难以比拟的优势,如海量的货柜,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等。

数字化品类发展,经历从标准化商品到非标准化产品的发展路径。早期网络零售多数是以标准化商品起步,如图书、酒水,但是非标准化商品、个性化商品有很大的机会,如生鲜电商,标准化很低,流通的损耗很大,同时生鲜是一个高频的消费,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我国大数据管理尚无针对公共数据管理规范的诸多现实痛点。

例如:l多个政务部门、行业企业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接口错综复杂,导致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仍未深入展开,涉及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更是难以实现。

l我国大数据信息的社会化共享水平还有待提高,共享开放管理尚未形成闭环,政企、行业和民众之间,信息公开仍有很多壁垒,阻碍了社会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数据经济的深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信息社会化共享,是发展高效便捷的社会生活,把握更多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关键举措。鉴于上述问题和痛点,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2020年两会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公共数据的社会化共享:

一、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推动大数据共享体系建设

二、建立“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管理平台

三、完善技术和管理规范,保障数据共享的安全可控

四、界定明确的数据共享属性和共享权益,实现数据确权流通

五、建立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的通识教育

随着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进入从技术探索到产业应用的阶段,数字经济强调培养学员的复合能力,是经济学、数据科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结合,是一种跨界培养,是“思辨+管理+赋能”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UCA—DDE项目旨在缔造数字科技独角兽,成就数字经济领军者,培养拥有商业资源同时具有影响力的业界翘楚,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入学标准

#未具备以上条件的管理工作经验者,请想考项目办公室提交补充附加材料特殊申请

如果您对DDE项目感兴趣,欢迎私信了解获取更多详情~~~~

从字面上看,数字经济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商人唐·塔普斯科特就在199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数字经济》的著作,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他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之一。随后数字经济常被理解为因为数据信息可通过网络流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比如开一家网店,店家和消费者不用实际见面,就能传递商品信息并讨价还价。这样的经济活动显然具有便捷优势。同时,一些关于网络发展的理论被引入数字经济中,比如梅特卡夫法则,它指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所有网络终端数量的平方,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网络虚拟平台的人越多,这个虚拟平台对于每个用户的价值就越大。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他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本届汉诺威IT展开幕式时说,今年展会的主题为“数字经济”,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因为数据传输的缘故,各种数字经济活动皆有可能。此外,“数字经济”还包含数字技术与各项实际产业的结合。汉诺威IT展官方网站指出,从农业、工业到医学,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数字技术的改造。

数字化时代物流管理研究论文

免费物流毕业论文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2现代物流与GIS融合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2)物流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物流设施、设备等)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1物流配送过程3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图2系统网络结构图系统模型设计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4)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4系统功能实现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3)信息查询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4)模拟与决策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5结束语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1、张铎《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2、刘秉镰,姜国杰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屈春燕等《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5、陈罕琳《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计算机周刊;6、兰洪杰,沈家洪《电子商务下配送问题浅析》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物流电子化是电子商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苓文结合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新特点,对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选择策略:【关键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计算机与现代通信网络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实现跨时空交易和爆炸性运作,也使得商务活动的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商务使用计算机网络及物流电子化和自动化工具,实现了从企业生产、管理,到销售、服务,再到个人教育、娱乐和政府行为等所有现代意义的商务活动。1.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做后盾,任何的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产品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结束,只有通过物流,将商品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可见,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是直接服务于最终顾客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就决定了电子商务能否成功实现。试想,当顾客通过轻松点击完成了网上购物之后,所购商品却迟迟不能送到或所送非所购,那么,他们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网上购物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2.物流与电子商务应协同发展首先,现代物流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只有通过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而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次,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m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如果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现代物流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在准确时问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力。第三,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运作的产物。作为最先提出电子商务概念的美国,物流管理技术早已日臻完善,而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需求拉动技术创新,EDI的产生就是为了简化繁琐、耗时的订单等处理过程,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资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第四,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利润增长点。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环节、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二、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新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型物流配送能使商品流通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电子商务时代我国物流配送体系与传统物流配送相比,具有以下新特点:1.物流外包化趋势。电子商务运作的历史过程,实际上也是物流外包不断运作的过程。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企业的物流量仍然存在,并且扩大化。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不能个个都自办物流,而是要把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物流外包的运作,第三方物流企业茁壮成长。他们集成各种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外包物流,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不断运作壮大,形成了一些很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然后出现了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物流外包进一步专业化。2.物流资源趋于共享。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为了业务的正常开展,通常需要自己配置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企业运营的经济性。3.物流业务一体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务将进一步集约化、一体化。为了提高竞争力,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整合,扩大相关业务的联合,增加物流业务的综合效益。4.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5.物流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6.物流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7.物流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8.物流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运作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它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的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从而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理念。,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现代教育管理期刊

现代教育管理期刊初审超过15天是没有通过。现代教育管理期刊初审为15天。《现代教育管理》创办于1981年,当时刊名为《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双月刊,内部发行,辽宁省高等教育局主管,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1991年公开发行。

教师评高级职称认可的刊物包括但不限于:

1、《教育学术月刊》:

《教育学术月刊》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理论性的期刊,杂志现主要面向的读者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干部以及教研、科研、教育行政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创刊以来,期刊始终致力于在保持原有办刊特色基础上,突出教育理论的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教育期刊,坚持宣传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主要涉及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3、《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坚持关注教育科学的发展,刊登的文章方向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性成果,其栏目众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富于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主要刊登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性成果,面向的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科研管理人员、教育学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学教师等。

4、《教育与职业》:

《教育与职业》目前主要刊登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性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教育管理、德育研究、职业指导、教育史研究、比较教育、教学理论、教法研究、课程与教材等,主要面向的读者对象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教育一线工作者,期刊始终致力于为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5、《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是由现代教育管理主管、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坚持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问题撰写稿件内容,引导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应用,致力于为教育管理提供平台,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服务,读者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

1、《教育学术月刊》CSSCI扩展版(2021-2022), 中文核心(2020年版栏目有:理论探新、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德育天地、高教研究、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教师发展、农村教育、职教论坛、校长论坛、特殊需要教育等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技核心(2020社会科学), 中文核心(2020年版)3、《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2020年版)栏目有高等教育理论、教育史专栏、职成教专栏、教育政策与制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与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等。4、《教育与职业》中文核心(2020年版)栏目:研究与探索、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师资建设、德育研究、教法研究、特稿、人物5、《职教论坛》科技核心(2020社会科学), 中文核心(2020年版)栏目:名家视点、专题研究、理论经纬、课程教学、政策研究、师资建设、继续教育、院校发展、一线调查、百家论苑、比较研究等。6、《现代教育管理》中文核心(2020年版)栏目有: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大学生就业等。

一、期刊变化情况2008年,建立《辽宁教育研究》网站,开辟了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读者欢迎。二、期刊内容《现代教育管理》从创办至今,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刊名几经变更,但其办刊的大方向始终如一,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教育管理研究的特色,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1.《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在办刊之初,主要是开展教育管理、教育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电化教育、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受到各方面的普遍欢迎。公开出版后,在组稿过程中,注意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应用研究的可操作性,不但期刊的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为推动辽宁乃至全国的高教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1991—1999年,《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刊发文章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改革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辽宁高等教育研究》适时开设了“市场经济与高教改革”、“高教改革与发展研究”栏目,引导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等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市场经济与教育教学改革、市场经济与办学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创新、办深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民办高等教育、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2)高等教育理论《辽宁高等教育研究》一直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作为组稿重点。1993—1996年,开设专栏开展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研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要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研究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涵、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要的文章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要点》(王冀生《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五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研究要点》(王端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五期)、《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若干思考》(陈谟开《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六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涵、要点的思考》(王雪生、杨红燕《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六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思考》(邓晓春《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六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框架的构想》(喻岳青《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六期)、《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社会文化》(厉以贤《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态势》(蔡克勇《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六期)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还开辟专栏进行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3)其他方面除上述内容外,《辽宁高等教育研究》还刊发了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德育研究、考试研究、比较教育等方面文章,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2.《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更名为《辽宁教育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期刊的覆盖面(由单一的高等教育研究扩大为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扩大读者面,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更好发挥期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和参谋和助手作用。基于这样的目的,《辽宁教育研究》刊发的稿件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照顾到实践应用研究,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辽宁教育研究》刊发的稿件具有以下特点:(1)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组发稿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全国教育战线开展了学习贯彻“决定”的热潮。为了配合好这一热潮,《辽宁教育研究》开设了“素质教育”栏目,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引导,如《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蔡克勇《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素质教育途径优化思辨》(赵亚平、魏小鹏、王洪斌《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葛朝鼎《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素质教育过程模式研究》(张君《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四期)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组发了WTO与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文章,如《加入WTO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张今声《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六期)、《WTO介入中国教育》(周海涛《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六期)、《论经济全球化、高教国际化及我们的对策》(张德祥《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期)、《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邓晓春《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期)、《经济全球化与高水平大学建设》(胡小林《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二期)等。《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后,组发稿件研究如何实施,如《优化高中资源扩张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刘国瑞《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九期)等。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后,组发稿件,就教育如何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展开讨论,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速辽宁教育创新》(张德祥《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深化改革 推动高中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周浩波《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二期)、《发挥地方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四期)等。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后,组稿研究教育如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如《抓住振兴机遇,实施“服务工程”,促进教育创新——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说明》(张德祥《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九期)、《论辽宁“再发优势”的形成与人力资源的开发》(邓晓春《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九期)等。(2)为教育决策服务2000—2003年,通过“改革与探索”、“研究与探索”等栏目刊发对国家、地区、学校改革发展有指导价值的文章,如《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使命》(周远清《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六、七期)、《关于“高校决策模式改革与教学科研组织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张德祥《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六期)等。从2004年起,开设“决策咨询”专栏,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考。刊发的主要文章有:《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杨为群、董新伟《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十期)、《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实施大学生就业工程》(刘国瑞、刘万芳《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一期)、《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 加速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东北人才和教育高地》(邓晓春《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2005—2020年辽宁省人口变化与教育对策研究总报告》(课题组《辽宁省教育研究》2005年第十一、十二期)、《陕西省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模预测》(徐智德、朱征南《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六期)、《迈向2020—全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课题组《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八、九期)、《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王少媛、刘宝生《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三期)等。(3)关注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索。《辽宁教育研究》能够抓住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引导讨论。从2004年起开设“新视野”专栏,刊发的主要文章有:《大学的功利与功利的大学》(杨光钦《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一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三个层次》(宋旭红《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十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地理学分析》(许长青、马玉女《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大学学科文化建设中“格雷欣法则”现象及消解》(蔡琼等《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七期)、《多维文化视角中大学品牌的内涵》(汪永平、徐澄《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十二期)、《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经营理念》(李忠云、陈新忠《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七期)、《论宏观指导下的中观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邓晓春《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七期)、《新视野下的大学观:改革论、资本论和功用论》(李莉《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八期)、《大学和谐发展论衡》(曹洪军《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十一期)、《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思考》(周浩波《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一期)、《“高等教育效率”概念的理性分析与实然诊断》(曹如军《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三期)、《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马陆亭《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四期)等。(4)注重对教育实践的引导《辽宁教育研究》除了注重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外,还注重对教育实践的引导,刊发了大量的效果突出、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曾开设“辽沈撷英”栏目,刊登辽宁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典型范例。还开设“规划课题选登”栏目,刊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为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做出了很大贡献。3.《现代教育管理》由《辽宁教育研究》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突出期刊特色、打造期刊品牌、明确期刊定位、扩大期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需要;是繁荣教育科学的需要。《辽宁教育研究》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后,在继承《辽宁高等教育研究》、《辽宁教育研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育管理的专业性,突出管理研究特色,以推动教育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三、获奖情况及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1)转载及索引情况《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1999年刊发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7篇,被列入索引377篇。2000—2006年,因更名等原因,被转载和被索引量下降。2006年以来有较大提高,2006—2009年(其中2009年不是全年数据)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1篇,被列入索引682篇。(2)被引率及其他各项指标及位次据统计,反映《辽宁教育研究》总体质量水平的各项指标在19家教育综合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中处于中等水平。3)读者反映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刘云翔:《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在传递教育信息、研究教育理论、启迪教育智慧、推进高等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辽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华春:《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从性质看,它属以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论学术刊物。这个刊物的性质、特点和实践使它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探索性、实践性很强的突出特点,从而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第二,从成就看,它的“三服务”宗旨,足以使用人刮目相看。即以大量的科技信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各级高教领导者提供决策服务,以改革与改革为主题,介绍大量中外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经验,为各级高教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以学术研讨的园地,百花齐放的形式,广泛地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服务。第三,从经验看,一是以质量取胜,赢得了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支持,二是以特色取胜,争得了高教界的认同与依赖,三是以创新取胜,取得了大学和科学研究单位的赞誉和欢迎,四是以竞争取胜,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争得了政府、高校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辽宁大学研究员李富明:《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研究高等教育创刊较早的刊物之一,它对我个人来讲,从中受益匪浅,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教界的影响甚广,这是因为本刊的内容丰富,有一定的水平,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经验交流、教育信息传播,以及高校党建和师资建设,都起了指导作用,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沈阳农业大学研究员王广忠:《辽宁高等教育研究》是沐浴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恢复、整顿时期的春风而扎根破土的一支嫩芽;也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茁壮成长、争芳斗艳的一支新花。可以说,时代炼铸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又为时代的发展、为辽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异彩,做了应有的贡献。

时代教育期刊

时代教育是由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教育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

时代教育杂志是正规刊物。《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51—1677/G4)。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期刊。

刊物定位:

《时代教育》杂志融现代感、前瞻性、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于一体。采用大十六开国际流行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视觉敏锐,时代信息强,知识面广,可读性强。共设有10多个栏目,并根据国内外关注的教育热点、发展的焦点问题,灵活安排栏目容量。

关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区域教育和谐发展,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高品质教育资讯,构建充满活力的权威媒体平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时代教育杂志

1、非预警审稿慢非预警SCI期刊中,审稿快的极少极少,自己投稿一般都要3~6个月才能获得一审返修意见,投稿到录用6~9个月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接触过超级多的大牛专家,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投过去半年多了还没收到反馈意见。2、推荐出版审稿快委托专家推荐到Special Issue的稿件,审稿会快一些,因为Special Issue的审稿人都是主编认识的专家,主编可以请他们加快审稿进度。3、稿件质量有要求然而,无论您是自己投稿,还是委托专家推荐到Special Issue,稿件质量都是有要求的,太差的稿件肯定不行。现在SCI期刊审稿流程是非常严格的,每篇稿件都要在投稿系统中经过如下流程:编辑初审、第1次同行评审、作者返修、多次同行评审和多次返修、出版社QA编辑质量把关、主编最终决定、Proof、出版、WOS数据库收录。太水的稿件,建议转投EI会议。4、SCI收稿方向窄不同于中文核心期刊,大部分SCI期刊收稿方向非常窄,很多稿件连初审都很难通过,更别提外审、录用了。具体投哪个期刊,需要根据您的研究方向、影响因子要求、中科院分区要求、录用时间要求、检索时间要求来匹配。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