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与危机干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16:31:21

与危机干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了解相关论文写作 查阅更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2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 论文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性事务,同时又面临着职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工作和生活的矛盾,以及工作付出与自我价值体现的矛盾,是职业压力的高发群体。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压力是指个体的身心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职业压力看作是由于工作环境的某些特点或工作中某些使人烦恼的事件导致其从业人员的身心紧张状态。教师的职业压力则是指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折磨等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有研究表明,教师中感受到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的共占①。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性任务,承受多方面的压力,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是职业压力的高发人群。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存的压力 从教学方面来讲,青年教师一般是站在教学的第一线,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教学负担。而且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的教师顾忌到评教结果往往对学生不敢严加管教,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往往会受到自身良心的谴责,处于一种矛盾的煎熬状态,这无形中加大了自身的压力。 从高校的考核制度来讲,有研究者曾针对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估时,教学和科研并重②。这意味着高校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任务。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复杂的、高消耗的脑力劳动,科研成果的创新更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青年教师既要抓教学又要搞科研,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全心地投入到其中一个方面。有调查显示,的教师感到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③。这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职业压力。 另外,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做好教学、搞好科研以外,还要面临各种考试考核、职称英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公开课教学比赛、班主任工作考核等种种压力。 2.职业发展的压力 从学历提升上看,高校本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环境,随着整个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高校学历竞争更加加剧,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的同时,青年教师要想方设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种水涨船高的现象本无可厚非且顺应时代发展益处多多,但如若改革未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性环境,如时间、金钱、机遇等,单纯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恐怕困难重重,压力甚大。 从职称晋升的角度来讲,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普遍集中于助教到讲师、讲师到副教授这一阶段,因此,那些教学任务对多而没有时间精力进行科研的教师来说晋升问题难以解决,有晋升要求的青年教师自然会觉得压力过大。 另外,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处于知识更新的风口浪尖,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教师必然会感到不安。 3.工作付出与价值体现的矛盾 社会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个工作轻松、收入高的职业。可现实的状况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职称、收入和地位等都相对较低,因而在学校的各项改革方面,在学校的各类评比中,以及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这些无疑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上的压力。加上教师工作成果的延迟性,教师在学生毕业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的需要,便产生烦闷、压抑的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的压力 教师是个体性较强的职业,一项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左右,在校外与人交往的只有12%左右,许多教师感到工作环境单调④。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单调的生活方式会引发心理疲劳,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5.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其家庭对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青年教师面临着许多的生活问题,如组建家庭、教育子女、照顾老人、购置住房等,面对这些问题,工作年限短、职称低、资历浅、收入低、经济基础薄弱的青年教师群体难免会感到有压力。这些生活压力往往导致青年教师家庭不和谐,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6.青年教师自身身心特点的影响 相对于一般人群,高校教师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智商和更为广博的知识,有着对成才和成功更为强烈的渴望,但高校的环境决定了他们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目标不切实际,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把社会人中少数迅速成功的同龄人作为他们心理上渴望超越的目标,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感到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没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由此产生压力。 心理学参考文献3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

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方式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自杀计划发生率为%;%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2003年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 懑 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必然是和教育有关的书籍,以及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啊,除此之外,看你写的论文涉及什么,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2、黄荣光:《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校园心理识别与危机干预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地阐述一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对的困扰以及难题,接着可以详细地指出怎么样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等。

正文: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可以有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呼吸调节等方式。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心理调节的意义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

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方式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自杀计划发生率为%;%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2003年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 懑 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识别方干预措施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定义、识别标准与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面入手,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可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有可能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出现心理异常。一项面对全国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并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及时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认知偏见,情绪冲动,不合群,孤傲,不能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等问题,有的学生还存在交际方法不得当,不善于表达等问题,从而导致人际上的冲突或没有朋友等人际障碍。

(二)学习障碍

由于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老师一天到晚的督促,没有了大量的习题与作业,许多大学生开始由高三的高度紧张一下转人了极为放松的环境,部分大学生开始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影响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学习动机过强,忽视张弛之道、消极归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为或带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倾向而导致人格结构的破坏,形成人格缺陷。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偏执型人格,如固执己见;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无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内向,孤僻胆怯;爆发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强迫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迁腐,刻板保守,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障碍,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人格的成长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很深刻,这些影响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识别标准

从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碍似乎十分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准确掌握心理障碍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心理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观体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和统计常模标准。    1.主观体验标准。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发生障碍。这里的主观经验和体验既包括障碍者,也包括咨询者。咨询者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经验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心理障碍,咨询者也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主诉体验来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障碍。在一般情况下,心理障碍会引起个体的不适反应,感受到心烦、紧张、不安、苦恼,甚至痛苦的体验。

2.社会规范标准。指根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不和谐,与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会行为准则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应该是极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测量标准。指主张以心理测量的客观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心理障碍。心理测量运用心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编制出来的心理测验量表来诊断心理问题。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卡特尔16因素测验(16PF)、贝克抑郁问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测验量表。

4.统计常模标准。统计常模的立足点是认为人的心理表现在人群中是呈常态分布的,即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主张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障碍。但问题是不少心理现象的两极端表现中,常常有一个极端是优秀的表现,比如智力常态分布的一个极端就是智力优秀的表现,绝不是智力障碍的表现。

以上判断标准都有其不足之处,最好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判断,以避误诊。

(二)识别方法

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被亲人或同事发现,以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有病早医”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早期识别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生活规律改变。如以前很讲究个人卫生、注意清洁的人,突然间变得不知更换衣褥,不愿理发洗澡,甚至满面污垢,物品随手乱放,工作拖拉,劳动纪律松懈,经常旷工、迟到;或原来生活节约的人变得挥霍无度。

脾气改变。脾气改变是许多心理障碍早期症状之一。如原先热情合群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亲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谈家事,很少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来很有礼貌的人变得出言不逊,对人无礼。

情绪变化。当一个人的情绪突然有较大改变时,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以便及时干预。

记忆力下降,丢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引起高度重视。

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论文格式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给我你的邮箱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地阐述一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对的困扰以及难题,接着可以详细地指出怎么样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等。

正文: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可以有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呼吸调节等方式。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心理调节的意义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

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现状论文

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ONES 论文摘要: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专业化和规范化。文章探讨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困境,表现为目标不明确、队伍不专业、开展不规范、考核不激励。主要由大众媒介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过分关注、高校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常理性知识匮乏、学生工作者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心理从业者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非专业对接等原因导致。从操作性层面提出了ONES工作体系:目标体系、网络体系、教育体系和支持体系。 近十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众多高校积极探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组织制度、规章预案、运营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敏感性、工作方式的专业性,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尚未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开展,缺乏工作督导和评价机制,工作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本文拟探讨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难并剖析原因,继而从操作性层面提出建议和策略。 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高效务实的开展,在工作中流于形式,操作上落入俗套,总结里高谈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作目标不明确 多数高校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原则,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1]这种观点强调发展和教育,聚焦于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虽然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契合教育心理学的学理期望,但不利于工作实效开展。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育人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目标的“混淆”不能够明确定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导致工作内涵和操作机制不明确。心理危机事件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事实上,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功能、面向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功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面向学生工作的调研功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功能。[2]心理危机干预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学校最期望、学生工作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最能彰显的工作价值所在。 2.工作队伍不专业 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的学生工作者是危机干预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专业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们面对“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与“一般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时可以胜任,但面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学生时,缺乏问题的诊断、识别和帮扶的能力,从而无法高效率地开展工作。其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课程体系是以追求量化和普适规律为导向的“科学心理学”,面向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需求的“大众心理学”时便会遇到麻烦。此外,多数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不多,两课教师、辅导员在短暂培训后就上岗,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或多或少地纠缠,导致工作缺乏专业持续性。所以,工作队伍不专业是导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低效的主要内因。 3.工作开展不规范 多数高校制订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预案,在文件中明确了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工作或者开展不规范。“校(心理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信息工作网络已成为国内高校成熟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些富有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网络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架构。首先,心理委员作为基层的一环,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危机信息的发现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他(她)无法承载起一些高校所界定的能力:心理问题学生的帮助者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的隐私保护和已发生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事后干预都不能过多地将信息对学生公布。过度地夸大三级网络特别是班级中心理委员的作用的倾向应引起重视。其次,辅导员多数忙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事务,工作任务量大而精力很少投入在心理危机工作上,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事件信息不能及时地沟通。 4.工作评价不激励 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数量很少,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体繁琐、耗费心力,很难获得预期目标,取得工作效果不宜对外展现,导致部分学生工作者可能心存侥幸,不愿耗费太多精力。另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纳入到院系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定性或定量的工作指标,无法从宏观角度对院系学生工作提出要求,没有奖惩的工作在操作中会打扣折。此外,心理危机事件突发后,高校重视当事人的善后和周围学生的心理干预,但缺乏对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影响工作绩效。 二、高校心理危机工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大众媒介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过分关注 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群体的高期望值,带来相对固化的认知印象: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抗挫折能力。过高的期望导致大众很难接受学生极端性事件事实,从而更加关注此类信息以验证认知。再加上不肯花费时间研读心理危机的知识,作为受众,很容易接受媒介所宣传的自上而下的信息。 大学生的极端性事件容易导致大众媒介过分关注或者不切实际的报道,虽然提升了媒介点击率,却忽略了非理性的报导容易给社会、学校、学生等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2.高校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常理性知识匮乏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专业课堂。现实体制中“教”与“学”的相对分离,导致师生关系尴尬,仅有表面的专业联系,缺乏感情纽带联系。现有环境下,教师多应付单位的工作考核和量化指标,或疏于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忽略教师的作用。如果给予学生持续的社会支持和策略建议将会帮助个别学生走出人生的低谷。 大学生自杀都有一定的预兆,包括一定的言语、行为、状态和综合症状。[2]如果师生能够对这些线索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迅速地反应,将可能帮助学生安全度过危机,将校内危险降到最低点。 3.学生工作者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非理性认识 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工作的组织系统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事实上的运营者和承载体,学生工作者的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开展。非理性认识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成为学生工作者稳定的职业价值来源。所以有必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业务督导,建立理性认识,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该项工作的强有力抓手。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给我你的邮箱

危机工关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宣传中的公共关系管理——以国产贺岁电影为例[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近年来电影票房所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大。成功影片取得高票房收入,带来舆论效应,成为争论和关注的热点,是大众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票房与影片前期宣传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从公共关系管理角度探讨2009-2010年几部国产贺岁电影利用大众媒体为电影造势、宣传,吸引受众,保障票房。其中包括危机公关管理,强势公关,公关媒介事件管理,广告宣传,公关沟通等管理方式。[关键词]贺岁电影 危机公关 强势公关 媒介事件 公共关系管理作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部分,电影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从国际环境上看,金融危机使其他经济领域受到重创,却让文化产业一枝独秀,不减反增。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额超过60亿元,相比2008年的43亿,增幅近40%。仅2009一年超过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就有13部。巨大的市场利润,给电影人带来机遇和挑战。宣传工作压力加大,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把握必须全面又有所侧重,才能保障票房,吸引受众消费。客观上,好莱坞等国外高投资、高科技、高创意的大片的冲击使我国电影人更需要利用熟悉国内电影受众的优势及媒体的操控力来站稳脚跟。因此前期电影宣传成为电影票房成功与否的关键。将电影作为商品,品牌在首映前做好公关工作并形成舆论氛围,将受众请进影院就不难了。大多数学者对电影前期宣传做整合营销方面的思考,但是伴随文化产业链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网络宣传力量增大,电影宣传已突破了简单的营销方式。本文力求从科学的公共关系层面上探讨电影人采用的公关管理策略。就电影的商业性质而言,贺岁电影是尤以商业性为主导。“贺岁片”这个概念是自1997年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开始的,12年之后,“贺岁档”已成为内地电影市场运作最为成熟的一个档期。成为从圣诞到元旦再到春节这样一个不短的时间区间。近些年,由于中国院线建设高速发展,大量资本注入电影产业,使得内地电影市场的容积倍增,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涌入贺岁档,导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间的“公映通道”拥挤不堪。而2009-2010年度的贺岁档非比寻常: 2010年的春节迟至2月,虎年正月初一恰逢西方情人节2月14日,这无疑又给影市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间,使得许多影片将档期调整到春节期间。于是,这一期的贺岁档二十余部的贺岁片中,为争取各自票房,必然使用浑身解数。百度电影搜索排行榜中,2009-2010贺岁国产影片《非常完美》,《全城热恋》,《孔子》,《大兵小将》,《三枪》,《十月围城》均榜上有名。较好的公关宣传效果已经得到印证。纪华强老师在其著作中认为,公共关系,重在管理关系的活动。总体来说,电影经纪人主要从以下策略入手进行宣传期公共关系管理。一、调整档期,进行危机公关管理好莱坞大片当然是国产影片的劲敌,若出现档期冲突的情况,必像企业策划一样做出回应,及时调整,采用最优化的方案,以免使票房打折扣。《阿凡达》于2010年元旦全面来袭,彻底打乱了国产贺岁档大片以往的排片定式思维,为避免正面冲突,多部大片不断提前上映档期,如古装巨制《花木兰》将公映时间前挪到了11月;而内陆著名女导演胡玫执导的《孔子》上映时,官方也有意保护国产电影而缩短《阿凡达》的上映档期。所以调整档期可以看做是本土电影自我保护进行危机管理的一种方式。二、利用公关新闻传播,强势公关各地方电视台的娱乐新闻节目往往实时追踪明星的动态和电影宣传期的各种报道。利用电视台及网络媒体进行强势宣传也是利用公关新闻传播的策略表现。电影《孔子》上映前,周润发在各一线城市宣传影片时极尽能事,显得特别活跃,场场活动几乎是靠他一个人营造气氛。他对《孔子》的热爱、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主持人问,听说发嫂在看《孔子》时泪流满面,是不是真的?周润发表示:“我不知道,因为我也在哭。”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哭,被哪场戏感动了。周润发反问:“你没有哭吗?”记者说没有。周润发立即显现出怒意:“你还是人吗?”这个说法令现场哗然。该记者赶紧解释当时忙着记台词。周润发说,大家应该看《孔子》两三遍,“我看了《孔子》后,很感动,所以我还是个人”。周润发的尽职尽责还表现在参加央视热门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做《孔子》那期节目时,他大行影片中孔子常做的跪拜礼,还拉上主持人配合他,惹得朱军好不尴尬。无论非议和赞同,类似周润发这样的大牌演员确实在前期宣传中利用大众媒体吸引受众关注,最终也以高票房为收尾。加上近年的国学热,也注定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有着轰动效应。内陆地方台中最高收视率的当然非湖南电视台莫属,诸如“快乐大本营”、“背后的故事”又是其招牌节目。在贺岁片《花田喜事2010》放映前,黄百鸣、吴君如就“巧合”地录制了这两个高收视率节目。黄百鸣是香港电影圈里一流的演员、导演、制片、编剧。70后、80后很多人都是看着黄百鸣的电影作品笑着长大的。《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都是黄百鸣的经典作品。这种借助强势媒体所做宣传,暂且不说这部贺岁片能不能超越以前的作品,就其宣传平台来说已是很好地借势。贺岁档不得不提的另一部电影就是张艺谋导演的《三枪》。作为张艺谋休影三年后的新作,尤其是自奥运会大放异彩后,人们更加想要看到这位大导演的回归之作。鉴于前几部电影剧本的诟病,这次他选择改编科恩兄弟的《血迷宫》,着实是明智之举。营销大师张伟平,也借助各大强势媒体推出影片的宣传,如在各一线城市公交移动电视就持续一个月连续播出记者探班,及影片制作幕后花絮等,为影片预热。三、公关媒介事件管理,创造舆论环境四月上映的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就在发布会的前一天,由某周刊爆料:老徐与黄觉是圈内皆知的恋人,但是拍摄“杜拉拉”以来,老徐恋上另一位“Mr黄”,暗示其与该片男主角黄立行恋爱。当媒体将“对黄立行是否有好感”的问题直接抛给老徐时,老徐反唇相讥:“当然有好感了,难道要有恶感吗?没有好感怎么合作!”电影人经纪人经常利用媒体关系,让记者在电影上映前爆料演员PK演技,不和,情感绯闻事件等,真真假假观众很难辨别,被利用好奇心引入影院。同时这些话题被各大门户网站采用,放在首页醒目的位置,作为娱乐新闻点击率颇高。持续炒作是公关传播的效应,类似的比如影片《刺陵》大炒周杰伦与林志玲暧昧关系,以及大牌演员曾志伟与陈道明是否不合等。利用媒体有意宣传演员形象转型,着实话题性很强,制造舆论氛围。再加上“盗墓”这个华语电影很少涉及的题材以及壮阔的大漠风情的预告片就使高票房形成必然。除此之外,在宣传中有些影星有意缺席,这种欲扬先抑地手法,更是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比如在《大兵小将》中,王力宏经常缺席,媒体就借故评论其耍大牌,和成龙不和等等。四、广告宣传出现新模式自春晚之后,电影或节目中植入广告受到非议。电影中植入广告信息将被越来越谨慎地使用。不料广告市场中植入电影宣传却方兴未艾,形成电影公关宣传的另一新途径。影片《杜拉拉升职记》,由影视红人徐静蕾自导自演,一时间形成国产宣传热门影片。进入3月份与“强生美肌”系列护肤品合作制作广告片,在湖南电视台热播剧场间隙播出。本广告片使用双关语,强调女性独立、美丽,将《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剧照直接借用,节省演员演出广告成本。将“杜拉拉升职记4月份隆重上映”字幕插播在广告之后的几秒钟,宣传电影上映时间,达到双赢。有了这样运营模式的先例,想必国产商业片必定紧随其后出现大量广告中植入电影信息的案例。五、公关沟通管理纪华强曾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中提到:“名人效应是公关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公关沟通管理中,强调传播过程与要素以及沟通各关系的说服办法与技巧。”在电影宣传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明星的感召力,借助明星们在各种宣传场合做出的电影优秀的承诺。近年来,本土贺岁电影利用群星效应增加宣传的力度,在贺岁档中,有三部电影的明星效用尤为突出,演员阵容尤为庞大,对受众的影响力和票房说服力都是重要保证。如,09年12月11日上映的《三枪》,演员赵本山,闫妮,孙红雷,小沈阳,倪大红,毛毛,都属炙手可热的娱乐明星。09年12月18日上映的《十月围城》,导演陈可辛曾执导《如果爱》《投名状》,都是票房口碑双赢的佳片,本片明星阵容齐整,甄子丹、黎明、谢霆锋、胡军、梁家辉、王学圻、李宇春、曾志伟、范冰冰、周韵、巴特尔、任达华,票房显然更有保障。明星加盟宣传时与影迷互动,沟通具有更佳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致力于从另一视角看本土电影宣传在公共关系管理上的策略使用。以上策略都具有两面性,过分投入商业化运作,必定转移受众视听。电影产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影片自身的价值和内涵才是真正的票房王牌。不能束缚文化探索,圈定在盈利的怪圈中。在公关管理中,突破“度”的限制,就会弄巧成拙。明星能够部分说服大众对影片的信服力,但明星效应具有偶然性,比如有网友就曾表示,本来对《十月围城》还是有好感的,却因为对李宇春形象不认同而拒绝观看,这和主创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又如,建国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就因明星太多而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导演平衡了戏份却使影片节奏过于松散。此外,电影人利用媒体宣传中不乏虚假成份,成就了票房也可能降低了公信力,这些弊病都是应该注意的。参考文献:[1]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摘 要 企业自身的公共关系发展,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试图构建出各种公关系统以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及个体关系的过程。而企业每发展一步,设计出来的系统的功能就越强大,结构也更复杂。本文主要分析有效沟通在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有效沟通 危机公关 管理 危机公关是从危机发生到消除的阶段:如建立强有力的危机处理班子,包括对危机发生和蔓延进行监控;展开制定的方针、政策,有步骤地实施危机处理策略;并能及时制止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主动恢复消费者、社会、政府对企业的信任;这些通过传播、广告、营销、公关活动等方式进行处理的一系列手段都是危机公关。 一、危机公关的定义与原则 (一)危机公关的定义 危机公关是指组织对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具体讲就是任何社会组织,为了处理给公众带来的损失,给企业形象造成危害的危机事件,以及预防、扭转或改变组织发展的不良状态所采取的公关策略与措施,也就是组织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危机的产生、发展、变化,采取或实施的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控制行为。危机管理的作用是:由建立预警系统,避免危机发生或者及时发现;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与技能,提高危机的处理效率;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避免再犯。制定好恢复计划,为企业的再次崛起与立足市场做好准备。总而言之,公关危机是指企业在公关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危机公关指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应采取的公关措施。 (二)危机公关的原则 危机公关是对危机的产生、发展、变化实施的有效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公关等一系列手段使危机对组织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如何进行危机公关就成为公关关系工作最重要的方面,也成为公共关系的最大价值所在。企业面临公关危机时应该果断采取应对行动,以便化解危机或把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控制到最低。危机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在公众面前怎样管理危机和在实际操作中怎样管理危机对于有效处理危机是同样重要的。危机公关为公关工作赢得了美誉,但同时它也是公关工作中最难以掌控和把握的。相对于营销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而言,企业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危机公关”。 二、企业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企业危机的产生来源于企业内外部,可总结如下: (一)产品质量危机,损害消费者利益 常见的企业危机源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猛,GDP 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产品质量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质量低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折射出国内奶粉质量问题,使消费者对国内奶粉整体市场缺乏信心,转而购买国外的奶粉,心理层面就觉得进口奶粉让人更放心,这对国产奶粉市场是个很大的冲击。 (二)由竞争对手危机所引发的行业整体危机 企业与竞争对手必定处于同行业中,如果因为行业标准更换,竞争对手的危机首先爆发,这时企业应引以为戒,因为危机很快可能蔓延到自己身上。如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发生以后,光明乳业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醒,也没有及时导入危机的预警和避免机制,使雀巢的危机故事在光明身上再度上演。 (三)媒体片面、虚假宣传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体的报道出现失误是常有的现象。一种是媒介对企业的报道不全面或失实,媒体不了解事实真相,报道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引起的企业危机。二是曲解事实,由于新科技的引入,媒体还是按照原有的观念、态度分析和看待事件而引起企业的危机。三是报道失误,人为地诬陷,使媒体蒙蔽,引起企业的危机。 三、有效沟通在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中的应用 沟通对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最好的化解作用,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及时将事件发生的真相、处理进展传达给公众,以正视听,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有效沟通在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如下: 一是有效沟通的技巧。首先,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在于倾听。积极的倾听有助于沟通者了解听众的想法,及时改进沟通方法。其次是巧妙地发问。有效的发问能使听众保持高度注意力,增强了沟通的有效性。最后还应及时处理沟通反馈的信息。做好反馈工作才能使有效沟通不断延续下去,促使沟通目标的尽快达成。二是实例分析:有效沟通技巧在健力宝危机中的运用。迅速召开发布会,企业高层出面道歉并表决心;专人专点回收金罐,送往鉴定并及时公布结果;善待媒体,加强沟通,争取获得媒体理解;在调查的同时策划危机公关活动,重新赠送金罐;邀请国内主流报刊媒体做专题采访并大量报道;乘胜追击,改变企业宣传策略,借助伦敦奥运造势。(4)预期效果。如采用以上建议,企业及时开展各项危机公关应对活动,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有效沟通,将使得危机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小。媒体报道也更加公平公正,网络报刊上多有对企业危机处理得当的褒义之辞。能够较为平稳地度过此次危机,并借助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做了一次成功的企业形象宣传。 四、结论 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机遇。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契机。 参考文献: [1]冯华魁.双汇“瘦肉精”事件“余震”未了.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1(4):3. [2]王金铎,刘艳龙.浅谈企业的危机管理.企业导报.2009(4). [3]查先进,陈明红,杨凤.竞争情报与企业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主要是研究一个企业在危机中采取的公关活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企业危机公关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采取的公关策略的总和,它不单单是危机的媒体宣传,而是应对危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制定危机应对计划,组织危机公关团队,开展危机公关宣传,制定危机应对报告,等等。案例分析论文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企业危机,来收集公关实例,研究危机公关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缓解危机影响。有效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论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有效控制危机后果,保护企业声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