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地质研究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5 03:28:51

地质研究论文集

Xiaoying, Meishilong and Chen Jianqiang, 1998. Cambrian sequenc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sea-level cycl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Jour. China Univ, 8(3):2.王鸿祯,史晓颖, 1998. 沉积层序及海平面旋回的分类级别---旋回周期的成因讨论. 现代地质, 12(1):.陈建强, 史晓颖, 张国仁等, 1998. 华北地台中寒武统张夏组上部高频层序研究. 地层学杂志, 22(2):.史晓颖,陈建强,梅仕龙,1997. 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 地学前缘, 4(4): .陈建强,史晓颖,1997. 华北地台张夏组上部高频沉积层序与米兰柯维奇周期. 地学前缘, 4(3): Xiaoying, 1997: 35Ma- An important periodicity in Geological History - Concept of Natural Crises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Jour. China Univ. Geosci. 7(2): Hongzhen and Shi Xiaoying, 1996: A Scheme of the Hierarchy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 Jour. China Univ. Geosci., 7(1): .史晓颖,1996: 35Ma -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自然周期: 自然临界的概念及其成因. 地球科学, 21(3): 235-242页. Xiaoying, Yin Jiarun and Jia Caiping 1996: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of the North Himalayas, South Tibet, China. Newsletter on Stratigraphy, 33(1): 15-61, Berlin, Sttutgart, Xiaoying, Wan Xiaoqiao and Jia Caiping, 1996: Paleogen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ycles of Sea-level Changes in South Tibet - Last Stage of Eastern Tethyan evolution. Jour. China Univ. Geosci. 7(1): .史晓颖,雷振宇,阴家润, 1996: 珠穆朗玛峰北坡下侏罗统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 地质学报, 第70卷1期: 73-83页. Xiaoying and Jia Caiping, 1996: GeologicalCyclicity and Oscillation of Solar System above Galactic Plane. In Wang Hongzhen and Wang Xunlian eds., Pala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 Centennial Memorial Volume of Professor Sun Yunzhu (Y. C. Sun), p. 180-187, China Univ. Xiaoying, 1996: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Himalayas - Evidenced from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2/3: 16, Beijing, Xiaoying, Lei Zhenyu and Yin Jiarun, 1996: Lower Jur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North Slope of the Mt. Qomolongma. Acta Geologia Sinica, 9(3): Xiaoying, 1996: The Natural Periodicity in Geological History.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2/3: 3, Beijing, Hongzhen and Shi Xiaoying, 1996: A Scheme of the Hierarchy for Sequence Stratigraphy.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2/3: 16, Beijing, Xiaoying, Meishilong and Chen Jianqiang, 1996: Cambria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3/3: 27, Beijing, .史晓颖, 1996. 喜马拉雅北坡中-新生代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旋回.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十周年纪念专刊”,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9页. Xiaoying and Yin Jiarun, 1995: An outline of the Mesozoic and Paleogen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Xizang (Tibet). Jour. China Univ. Geosci., 6(1): .史晓颖, 1995: 藏北羌塘-唐古拉地区侏罗纪生物群演替与古地理变迁. 地球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进展, 第2卷: 74-75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4.阴家润、史晓颖, 1994:侏罗纪菊石Neuqueniceras在西藏聂拉木的发现及其经始大西洋海路向东特提斯的迁移。地球科学,第19卷6期,727-738页。27.史晓颖,杨遵仪,1994:藏北中侏罗世早期腕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24卷,1-24页,3图版,12插图,地质出版社。 Xiaoying, 1994: An Outline of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of the North Himalayas, South Tibet, China.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edimentological Geology Abstracts, p. E-34, IAS, 1994. Racife, Xiaoying and Yang Zunyi, 1993: The Aalenian to Early Bajocian Brachiopods from the Northern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aleogeography. 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China, vol. 2: 70-95, 3pls., 23text-figs. Geological Press, .阴家润、史晓颖、周志广, 1993:青海唐古拉地区侏罗纪非海相双壳动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地球科学,第18卷4期,369-380页,6插图,2图版。31.杨遵仪、史晓颖, 1993: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研究中系统观的再认识。见:赵鹏大、王亨君主编,地质科学思维,33-48页,地震出版社。32.阴家润、史晓颖、苟金等,1993:唐古拉山中侏罗统缅甸光牡蛎壳层的事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现代地质,第6卷3期,254-266页,7插图,2图版。33.史晓颖、杨遵仪, 1992:青南、藏北中侏罗统的缅甸贝, 内部构造的研究及修订。古生物学报,第31卷5期,340-363页,2图版,11插图。科学出版社。34.阴家润、史晓颖, 1992:青藏交界地区中侏罗统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见:《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论文集》,83-91页,海洋出版社。35.史晓颖、杨遵仪, 1992:关于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研究中的系统观。地球科学,第18卷1期: 13-25页。 Xiaoying, 1991: The Jurassic Terebratullids from the Northern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A study on Loops.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1: 95-164, 3 Tabs., 30 Text-figs., 6 Pls, Geological Publisging House, Xiaoying and Yang Zunyi, 1991:Jurassic Brachiopod Sequenc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Mackinon al ed. Brachiopods through Times, , Rotterdam, Xiaoying, 1991: Some New Liassic Rhynchonellids from Calama, North Chil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aleogeograpgy.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74(2): 134-151, Tulsa, Zunyi and Shi Xiaoying, 1990: The Jurassic Brachiopods and Paleogeography of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niv. Geoscience. 1(1): 13-33, 6 Text-figs., 1 Pls., Xiaoying, 1990: Some Brachiopod new Genera from the Jurassic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In Huang H. & Qu Z. eds., China Postdoctoral Thesis, vol. 4: 298-319, 6 Text-figs., 1 Pls. , Xueyuan Press, Xiaoying and Yang Zunyi, 1990: The Jurassic Brachiopod Sequenc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Brachiopod Congress, 24-29. Dunedin, New .杨遵仪、史晓颖, 1989 :青藏高原北部中侏罗世早期腕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地球科学,15(3),250-257页。44.史晓颖, 1988:湖南中部早石炭世腕足动物组合及几个有关地层问题讨论。现代地质,第2卷3期,341-355页,2图版。45.杨遵仪、史晓颖, 1987:青南、藏北中侏罗统沟孔贝--内部构造的研究及修订。古生物学报,第26卷1期,30-49页。46.史晓颖, 1987: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中侏罗统的腕足动物群。青藏高原地质论文集,第18卷,44-69页,4图版。47.史晓颖, 1987:藏东侏罗系柳湾组的腕足动物群。青藏高原地质论文集,第18卷,14-43页,4图版。48.史晓颖、童金南, 1985:西藏东部洛隆马里的海相侏罗系及动物群特征。地球科学,第10卷3期,175-186页。49.史晓颖, 1983:湘中下石炭统地层及其腕足动物群特征。地质研究, 第3期,163-166页。 Hongzhen and Shi Xiaoying (eds), 1999.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Earth’s rhythems. Jour. China Univ. Geosci., 10(2): Xiaoying 2000.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the Qomolongma (Mt. Everest) Area, Southern Tibet, China - From Epicontinental Sea to Rift Basin. Jour China Univ Geosci, 11 (3.): Xiaoying Mei Shilong, C. Henderson, 1999. Carboniferou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southern Guizhou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15th ICCP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p. 134, Calgary, Alberta, Xiaoying Mei Shilong, Chen Jianqiang and Yang Xinde, 1999. Cambr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ycles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Jour China Univ Geosci, 10(2): Xiaoying Mei Shilong, Li Bin et al., 1999. Permia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slope facies in southern Guizhou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fining chrono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In: Yin H F, Tong J N eds. Pangea and the Paleozoic – Mesozoic Transition. Wuhan: China Univ. Geosci. Press, Xiaoying, 2000.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 and basin evolution of Mesozoic in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7(1.): Xiaoying, Mei Shilong, Sun Yan, 2000. Perm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slope facies in southern Guizhou and chron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 D, 43(1): Xiaoying, Nicol Morton, 2000.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round J/K boundary in the Qomolongma Area, southern Tibe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7(suppl.): Xiaoying, Sun Keqing, 2000.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Qomolongma Area, south Tibe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7(suppl.): 67-6860.陈丛林,史晓颖,张兴, 2001.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古生态学的研究. 15(4): 354-36261.史晓颖, 2000. 藏南珠峰地区下白垩统发现海底扇沉积. 现代地质, 14(2): 243-24462.史晓颖, 2000. 藏南珠峰地区侏罗纪晚期至白世纪早期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化.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汇编, 全国地层委员会.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60-26564.史晓颖, 陈建强, 梅仕龙, 1999. 中朝地台奥陶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对比. 地球科学, 24(6): .史晓颖, 孙克勤,姚素峰, 1999. 宁夏北部沙巴台地区太原组沉积层序及其年代地层对比. 现代地质, 13(4): .史晓颖, 杨遵仪, 1999. 中国无脊椎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五十年的回顾. 见: 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167.史晓颖,1999. 中朝地台寒武系层序地层对比及寒武/奥陶系最佳自然界线. 现代地质, 13(2): 198-20068.史晓颖,2001. 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从陆表海到大陆裂谷。地质学报,75(3):292-30269.史晓颖,梅仕龙,孙岩等, 1999. 黔南斜坡相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序列及其年代地层对比. 现代地质, 13(1): 1-70.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等,2001,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457页,26图版。71.王训练,史晓颖,2002,从国际地质大会看地层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地质科技情报,2002,第3期,35-42页。72.王训练,史晓颖,2003,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见黄宗理,董树文,张洪涛,吴淦国主编,跨越新千年的地质科学,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进展综述,103-112页。北京:地质出版社73.杨欣德,史晓颖,陈建强,2000,中朝地台南部下、中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现代地质,14(1):9-1574.岳来群. 史晓颖. 王鸿祯, 2003.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古地理学报, 5(4):391-403梅仕龙,史晓颖,陈学方. 1999. 黔南桂中二叠系Cisuralian统和Guadalupian统层序地层及其与牙形石演化的关系。地球科学,24(1):21-3275。梅仕龙,史晓颖. 1999. 试论地层学的新体系与建立新一代年代地层表. 地球科学,24(2):167-17276,梅仕龙,史晓颖. 1999. 层序地层研究产生的地层学新观点、新概念和新方法。地层学杂志,23(3):,Shi Xiaoying, Mei Shilong, Chen Jianqiang and Yang Xinde. 1999. Cambr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ycles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Jour China Univ Geosci, 10(2):110-11878.史晓颖, 2002.“中国层序地层研究”评介。 中国图书评论, 2002年10期:63

主持承担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1978—1980年主持承担北京密云地区地震地质研究,即墙子路-喜峰口、马坊断裂,密云水库东侧葡萄园断裂的活动构造研究,成果获北京市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6年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和南方碳酸盐岩找油第20-1项,为三级课题W-5-7(D)项目负责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1991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资源评价项目“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果《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由国家科委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正式登记,颁发证书(证书编号:017094),获199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入编1998年度《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成果公报》,并颁发证书(登记号:202766);1990—1995年参加主持地质矿产部“八五”重大专项项目《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85-06-202),为项目副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技术工作实施与管理;1993—1996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委托项目《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复位研究》,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9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97—2000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科学部编号49772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带运动学变形年代学研究》(99国科金外资助字49910130800号;2000国科金外资助字40010131363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项目《格斯断槽与柴西地区含油气评价》;2001-2004年主持承担吉林大学、青海油田分公司、奥地利 萨尔茨堡大学 地质-古生物系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昆仑山前推覆体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形成的控制及柴西地区有利Ⅱ级油气聚集带的预测》,为项目总负责人;2003-2005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的时代耦合研究》(科学部编号:40272099)。发表的论文/专著:1.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等,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地学前缘,2006,13(6):118-1302.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地质通报,2006,25(9-10):1022-10273.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等,36Cl 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地质学报,2006,80(8):1110-11174. Liu, ., Neubauer, F., Genser, J., Takasu, A., Ge, . and Handler, R. 40Ar/39Ar ages of the blueschist facies pelitic 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Island Arc, 2006, 15(1), in . . Rieser, Y.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R. Handler, X. Ge. Uniform Permian 40Ar/39Ar detrital mica age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where is the source? Terra Nova,2006,18:79-87, doi: . 葛肖虹、任收麦,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第四纪研究,2005,25(4):484-489;7. . Rieser, F. Neubauer, Y. Liu, X. Ge. Sandstone provenance of north-western sector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Cenozoic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Tectonic vs. climatic control. Sedimentary Geology,2005,177:. 王亚东,刘永江,常丽华,Andrea , 计桂霞,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2), 155-1629.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第四纪研究,2004,24(1):67-73;10. 任收麦, 葛肖虹, 刘永江, 常丽华, 吴光大, 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地质通报, 2004, 23(9-10): .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86-39112. Y. Liu, J. Genser, X. Ge, F. Neubauer, G. Friedl, L. Chang, S. Ren, R. Handler. 40Ar/39Ar age evidence for Altyn Faul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48(18): . 刘永江, 葛肖虹, J. Genser, F. Neubauer, G. Friedl, 常丽华, 任收麦, 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科学通报, 2003, 48(12):.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中国地质,2002,29(4):346-350;15.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叶慧文、刘俊来等,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地质科学,2001,36(3):319-325;16.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刘俊来等,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石油学报,2001,22(5):1-5;17. 葛肖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新认识,第二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会议文集,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2000,A369-A371;18.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香港大学,2001,67-69;19.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刘俊来、N. Franz、J. Genser、潘宏勋、任收麦,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地球学报,2001,22(1),23-28;20. Yongjiang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and Ge Xiaohong. Blue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China.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21.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Yongjiang Liu, Xiaohong Ge. The Aka´sai basin: an activ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to the Altyn orogen, China? Geologische Rundchau;22.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陈文等,阿尔金断裂变形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科学通报,2000,45(19):2101-2104;SCI检索23.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Ge Xiaohong, Liu Junlai, Pan Hongxun, Chen Wen,Laser Probe 40Ar/39Ar Dating of Micas on The Deformed Rocks From Alty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ons,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33-234;24. Ge Xiaohong,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Liu Junlai, Pan Hongxun, Ren Shoumai,Research Progress of Altyn Fault in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43-244;25. 葛肖虹、刘俊来,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岩石学报,2000,16(1):59-66;SCI检索26. 潘宏勋、葛肖虹、刘俊来,对祁连山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1):9-13;27. 陈文、葛肖虹、刘新宇、刘永江、张思红、叶慧文,用激光微区40Ar/39Ar定年技术研究阿尔金断裂系变形作用时代,2000 Extended Abstracts with Program-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2000,A351-A355;28. Liu Junlai, Pan Hongxun、Ge Xiaohong et al.,An early stage faulting along the Altun mountain range-microstructural evidences.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999,2(2):160-165;29. 葛肖虹,中亚大陆一次重要的板内会聚事件,地学前缘,1999,6(4):330;30. 葛肖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若干问题的新认识,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34-35;31.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朱晓军、柳平,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3-104;32. 葛肖虹、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地学前缘,1999,6(4):223~230;33. 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现代地质,1998,12(3):295~301;34.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第6集:12-18;35.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思考,勘探家,1997,2(3):53-59;36.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柳平,试论吐鲁番-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地质论评,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43(6):561-568;37. 葛肖虹、段吉业、刘先文、王锡魁,中国西北的大陆构造,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18;38. Ge Xiaohong,Zan Shuqin and Wang Changgui,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urfan-Hami basin,,Geological Beijing,1996,;39. Ge Xiaohong,Duan Jiye,Liu Xianwen and Wang Xikui,Continental tectonics of northwest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40. Ge Xiaohong,Wang Xikui,Zan Shuqin,Dong Qingshui and Liu Ping,The piggyback Turfan-Hami basin,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41. 葛肖虹、王锡魁、 昝淑芹、董清水、柳平,吐鲁番-哈密背驮式盆地的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1995,2(4):241-244;42. Ge Xiaohong,Mesozoic collision tectonics in eastern 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a coexistence of two tectonic regimes,IGCP-321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43. 刘先文、申宁华、葛肖虹,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4:385-389;44. 段吉业、葛肖虹,论塔里木-扬子板块及其古地理格局,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3):260-268;45. 葛肖虹、段吉业、李才、杨惠心、田玉山,阿尔金断裂与西北大地构造格局的新认识,《地球科学进展》:39,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46. 张贻侠、葛肖虹、陈琦,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简介,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41-47;47. Ge Xiaohong,A new recognition of the Altun fault zone and geotectonic pattern of north-west China,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48. ,publishing house:1991,125~128;49. 葛肖虹,吉林东部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现代地质》,1990,4(1):107-113;50. Ge xiaohong,Recognition of the Yanyuan nappe terrane,western Sichuan, China,Earth Science series, 1990, ;51. 葛肖虹,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地质论评:地质出版社,1989,35(3):254-261;52. 葛肖虹,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形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17(2):143-154;53. 葛肖虹,川西盐源推覆构造初探,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4,1期:36-43;54. 崔盛芹、杨振升、仇甘霖、葛肖虹,燕山地区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古构造演化史,26届世界地质大会交流论文集(构造地质),1980,117-127

地质研究杂志

你好。Journal of Geological Research翻译成中文是地质研究杂志,这个杂志的内容是关于地质研究的。——————希望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地质学核心期刊研究 刘立学,赵淑琴,徐卫红,王冬翌 地质学核心期刊研究刘立学,赵淑琴,徐卫红,王冬翌(图书馆)期刊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知识信息的一种最迅速、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期刊的出版品种迅速增加。从本世纪50年代起到60年代,发达国家出版的期刊品种几乎是每10年以倍增速度上...【分类号】:P5-5【DOI】:cnki:ISSN:【正文快照】: 地质学核心期刊研究刘立学,赵淑琴,徐卫红,王冬翌(图书馆)期刊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知识信息的一种最迅速、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期刊的出版品种迅速增加。从本世纪50年代起到60年代,发达国家出版的期刊品种几乎是每10年以倍增速度上升。70年代起,增长速度虽然趋缓,但每年新创刊数量多于停刊数量。80年代以来,新刊增长速度尚在进一步加快。以空前的速度和数量涌来的期刊,给阅读、馆藏和经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世界上任何情报所、图书馆、文献馆都不可能对所有期刊进行全面收藏,即使国际…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中国区域地质》首次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J];地质通报; 1992年04期; 89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应指专业核心期刊,即属于某专业或行业的核心性刊物。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为了避免马太效应,还要看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 地质类的期刊: 采矿技术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质与勘探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工程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 地球科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物探与化探 世界有色金属 国土资源情报 工程勘查 等等

地质公园研究论文

附件已上传,请及时下载附件,还望采纳

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_吴维平.pdf

19世纪末,(1899年)、(1903年)、(1902年)等人曾描述过寒武纪地层中的一些三叶虫化石。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在张夏、崮山等地测量了剖面,采集过化石,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发表,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两位教授重新观察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系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所划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统,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和长山组,将张夏和崮山地区的寒武系确定为7个地层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1959年,位于泰山北侧的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全国地层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在泰山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将泰山变质岩命名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雁翎关、山草峪组等。1960-1962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开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万区调联测。1963-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进行1:5万泰安幅区调,将泰山变质岩称为泰山杂岩,划分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庄、盂家庄、冯家峪等五个岩组。1980年,应思淮研究员对泰山变质岩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泰山杂岩》。1981-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对泰山的形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发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龄》一文。1982-1984年,赵世英等进行红门“桶状构造”的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红门“桶状构造”成因的探讨》论文。1983-1986年,法国雷恩大学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韩等,山东地矿局董一杰等对中国太古宙地壳演化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泰山杂岩的大部分为变质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称之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1986-1990年,山东区调队王世进等进行1∶20万泰安、新泰幅修测。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东地质一大队董一杰等人对山东鲁西太古宙绿岩带和鲁西太古代地层等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层序、变质作用的特点,并出版专著。1989-1990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等对泰山周围重力滑动构造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泰山周围太古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论文。1990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董一杰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1990-1993年,山东地矿局曹国权等人发表《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专著。1993-199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山东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泰安市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4-1995年,吕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论文,并对泰山地质地貌进行总结,撰写《泰山大全》之地质地貌篇。1997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学报》发表论文《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地壳演化》。1998年,山东地勘局地质调查研究院吕发堂等就其研究成果发表《泰山地区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稀土地球化学演化》论文。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末韧性剪切作用在陆壳演化中的意义》论文。2000年,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张明利等发表《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论文。2002-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吕朋菊教授等、泰山风景区管委会牛健等人进行泰山地质地貌特征及地学价值评价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的地学价值及其意义》论文。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军事地质研究论文

镇江素以“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著称,一些著名学者到镇江考察后认为镇江具有发展基础工业的五大优势条件,即港口、能源、水源、用地、城市依托等,人们称之为“五子登科”。下面就镇江优越的地理环境极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自然地理区位(1)镇江地处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全市介于北纬-,,东经-,之间。使镇江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生物、土壤等方面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东离大海约200公里。地球上同纬度的非洲中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北美洲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而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影响大,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镇江是长江下游(扬子江)南岸的一座滨江城市,在全国也数量不多的。滨临长江的区位条件对镇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古以来,镇江成为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镇江城市沿江东西发展,呈长条状分布的形态。镇江凭借长江南岸滨江城市的区位优势,在江苏省新一轮沿江开发中,成为重点开发的城市之一。(3)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北临滔滔大江,境内多低山丘陵。临江依山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镇江 “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自然景观,沿江的“三山风景区”已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镇江的江防形势十分险要,“镇江”就有镇守长江之意。宋代汪藻称京口“气概之雄,形势之险,实足以控制大江南北”。南宋爱国诗人陈亮也说:“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镇江在军事上处于可攻可守,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江防要地。2、 交通地理区位(1)镇江位于江河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中国最大的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流经镇江市区北部,在此与贯穿中国南北、世界最长的京杭大运河交汇,使镇江形成了优越的“十字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镇江就是我国“以港兴城”的典范。镇江沿江西上,可达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顺流而下可达上海,并可直接出海,腹地广阔。镇江港货物综合吞吐能力已经超过3200万吨。镇江沿运河北上可达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南下可达钱塘江流域,目前已与国内17个省市60多个港口有运输联系。与海外71个国家和地区的288个港口建立了海上外贸业务关系。江南运河1997年全线修浚后,可通航500吨级的轮船,达到四级航道标准,成为江南运河最重要的入江口。所以,镇江有“南北之要津”和“九省通衢”之称。(2)镇江陆上交通便捷。秦始皇为了便于东幸巡游和加强对中国东南地区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公元前210年,在镇江开凿运河的同时,也建筑了从南京经镇江直达浙江的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从此,镇江水陆交通的重要地位基本确立。明清时镇江驿道(国道)四通八达。镇江驿站有陆驿、水驿和水陆驿三种,供官方使用。四通八达的驿道,成为各地货物运输和旅客旅行的重要通道。明代驿道自京师(北京)经南京、镇江直达杭州。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如312国道、104国道、沿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使镇江与苏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1908年通车的沪宁铁路横贯镇江市区。省内第一条地方铁路----镇大铁路加大了大港港区与沪宁铁路及全国铁路网的联系,使镇江形成了铁、公、水,江、海、河综合运输的格局。沪宁城市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镇江的交通区位将进一步增强。 (3)航空运输方便。镇江目前虽然没有机场,但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及常州机场不远,并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相通;使镇江具备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条件。3、 经济地理区位(1)镇江位于我国沿海地带、长江沿岸地带构成的“T”字型重点开发轴线的交汇处。“黄金海岸”、“黄金水道”这两条轴线是我国21世纪经济的增长极,是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吸引外资和技术,开拓和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领先地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这一经济区位优势更为显现。这一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镇江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2)镇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密集的集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开发开放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镇江离上海仅22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有利于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和技术支持。(3)镇江又是宁镇扬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镇江与南京、扬州三市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它们地域相邻,三个中心城市相距仅几十公里,共同构成了宁镇扬都市圈。宁镇扬都市圈东接经济发达的苏锡常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北与相对后进的徐州都市圈相连。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可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促进宁镇扬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二)独特的山水城市1、两大山系镇江全市丘陵山地占,镇江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宁镇山脉横陈,长100公里;南部有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绵延140公里。宁镇山脉在镇江地区呈稍向北突出的反射弧状,弧顶拐点在市区南山一带。在拐点以西山体宽大,高度较大,如紫金山448米,大华山437米、宝华山396米。拐点以东山体窄小,并逐渐倾伏,止于丹阳嘉山、常州孟河一带。是燕山运动褶皱,薪构造运动隆起形成的山脉。茅山山脉突起于句容、丹徒与金坛、溧水、溧阳、高淳之间。整个山体成马鞍形。北段最高,主峰大茅峰372米;中段低落为100米左右的缓丘;南段再度隆起,如丫髻山高达410米,是茅山山脉最高峰。茅山山脉的山体全由石英砂岩组成,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它是泥盆纪发生断裂构造,西盘逆掩上升形成的山脉。2、 五大地学发现宁镇山脉是我国地质研究最早、研究最深、内容最广泛、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科学家在镇江就有五大地学科研成果。使镇江成为地质学的实行基地。 一是发现了山字型构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镇江南山发现宁镇山脉在镇江之西为北东——南西走向,到镇江之东转为南东——北西走向。形成向北凸起的弯弧,镇江就是弯弧的转折点;而句容和金坛县之间近南北走向的茅山又直指这里,两者似乎组成了一个倒写的“山”字。通过进一步研究,他还发现了这是受扬子准地台控制的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反射弧部分。李四光由此创立了“山字型构造”学说,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二是发现了沿江大断裂。焦山、象山之间的断裂作用发生在大约亿年前的侏罗世末期的燕山运动,称为“长江大断裂”或“沿江大断裂”。焦山、松山、寥山和象山原本是一个隆起的背斜,长江大断裂发生后,这个东西背斜的北翼沉降陷落下去,平均陷落40米以上,现在长江南岸的镇江象山、南京的幕府山等基本上是这个背斜的南翼。距今200万年到70万年的前早更新世,在长江大断裂破碎带的基础上,经过江水长期侵蚀,发育成了长江河道。三是发现了古冰川遗迹。在7亿年前的早震旦世晚期,镇江、南京及周围地区处于滨海环境,气候异常寒冷。海面上有冰山漂浮,陆地上有大面积的冰川覆盖。丹阳埤城一带是冰海中的一座古岛,岛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川。这是地球史上最早的冰川期,地质上称为“南沱冰期”。地质学家在丹阳建山乡嘉山高桥中学附近和埤城尧巷的钻孔中找到这个时期的冰川沉积物------冰川砾岩,又有大陆冰川作用的痕迹。四是发现了巨型石灰石矿藏。1919年丁文江教授在丹徒赣船山发现了大面积厚层优质石灰岩----黄龙灰岩。厚度大多在80—90米之间,质地很纯,是上好的水泥原料和炼钢的熔剂。1931年李四光教授命名的船山灰岩厚度也很大,质地也很纯,为特大型的石灰石矿藏。五是发现了标准地层。如1877年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就以句容仑山的名字命名了“仑山灰岩”。1919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丹徒赣船山,以当地地名将这种岩石命名为“黄龙灰岩”。后来李四光命名了另一类石灰岩为“船山灰岩”。高家边页岩和茅山砂岩的创名地点就分别在句容的高家边村和句容的大茅山,那是1935年由李毓尧命名的。1931年朱森把句容高骊山南坡的地层创名为高骊山砂岩。此外,1935年还有李毓尧以句容下蜀命名的下蜀黄土。2、 两大水系镇江辖区内的主要河流为长江干流,其次为大运河。长江镇江河段长公里,有三湾四汊,河床南北摆动,受潮汐影响,感潮较强等特点。大运河在镇江境内公里,是一条引、排、航等功能相结合的骨干河流。3、 城市特色 镇江位于美丽富饶、河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顶端,镇江北临滔滔大江,金山、北固山、焦山沿江耸立,气势雄伟。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波状起伏,山岭高低错落,多风景名山,“一水横陈,连岗三面”,是一座具有真山真水特色的天然山水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城市特色。(三)丰富的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镇江全市面积3843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沿江和湖滨多平原。全市土地中,农业用地占%。镇江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镇江还有可观的江滩资源,它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在丘陵岗地发育了地带性的土壤---黄棕壤,它是暖温带棕壤和南亚热带红壤、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平原地区多为水稻土。2、气候资源在气候上,镇江属于温带和热带之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特点明显:春季风和日丽,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微寒少雨。全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平均气温为℃;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为℃。全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5%,6、7月份有梅雨。镇江光照和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雨热同季,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3、淡水资源镇江江河交织,市境内河流有63条,总长702公里。本区地表径流丰富,人均拥有水量460立方米,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镇江区内水质优良,大部分水体为Ⅱ—Ⅲ类水,适宜发展造纸、电力、化工等大运量、大耗水的大型基础工业,是镇江投资环境的优势所在。较大的湖泊有丹阳的练湖和句容的赤山湖。全市中型水库有101座,水库、塘坝容量5亿多立方米,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镇江地区共有65座镇以上水厂,市区有五座地表水公共水厂,全市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每日为万立方米,其中市区日供水能力万立方米,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水质优于国家标准。镇江地下水蕴藏量也很丰富,年可开采量1058万立方米。全市共有深井170余口,目前年开采量近230万立方米。 4、长江岸线资源 长江镇江段自然岸线长达25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85公里,占全省深水岸线总长的,是江苏省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市,是建设深水良港的最隹地区。长江镇江河段是一处具有良好水上通航、避风、停泊条件的优良天然港湾。从南京的龙潭到镇江的河段基本为顺直、微弯的分汊河段,河岸的抗冲击能力较强,受其控制下的河岸深槽长期保持稳定。镇江是“以港兴城”的典范。自隋唐起,京口成为“当南北要冲、控长江之下游”的交通咽喉。成为江南以商业、手工业和运输业著称的“商贾并凑”的商贸城市。宋代镇江府的商税额占全国第11位。明代镇江是全国33个商业发达的城市之一。清代,镇江商业空前繁荣,漕运发达,有“银码头”之称。现在已建成港口、码头209个,4个港区、139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19个。良好的深水岸线为镇江依江建港,依港兴市,发展沿江产业带提供了优越条件。 5、矿产资源 镇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44种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钼、金、银、硫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岩盐、粘土、石膏、硅灰石、煤、泥炭、硅石、磷、石墨、花岗岩、玄武岩、透辉石、红柱石等,分布在200余处矿产地,占江苏省矿产总数的,其中30余种已探明储量,25种矿产已开发利用,占江苏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总数的。矿产资源综合储量列全省第三位。 镇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储量大、矿种多,其中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闻名遐迩,素有“石三宝”之称,是省内主要建材工业基地。膨润土矿为特大型矿床,储量位于全国第三位,句容郭庄甲山的膨润土矿储量达亿吨,是全省首屈一指的大型膨润土矿。珍珠岩、沸石为省内唯一产地。丹徒荣炳有丰富的岩盐资源,储量近亿吨,这里将成为盐化工基地。硅灰石产于句容宝华镇石砀山一带,品位很高,是我省唯一的硅灰石产地。镇江还有许多造园石材,如太湖石、斧劈石、黄石和雪石等。太湖石形状各一,千奇百怪。斧劈石造成的盆景有鬼斧神工之奇,在丹阳建山、常州孟河有较大规模的开采。黄石在十里长山、茅山都有采掘。黄龙灰岩经轻微变质而大理石化,质地纯白,称为雪石,也有人称洞穴中的碳酸钙沉积物称为雪石。镇江有色金属品种多。铁矿石品位较高,韦岗铁矿为一中型矿床,储量达2185万吨。铜、钼、铅、锌矿多集中分布在宁镇山脉中部的句容北部及镇江郊区一带,都是中小型规模,但矿床(点)多,也是镇江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亭子乡的老人峰铅、锌、铜多金属矿总储量30万吨,是镇江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镇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冶金、建材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6、生物资源镇江过渡性的气候反映在植被上出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混交林。植物资源丰富,既有温带、暖温带的植物种属,也有亚热带的植物种属。镇江已建有南山和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珍贵树种有宝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宝华玉兰,药用植物有700多种。意杨等速生树种和沿江滩涂低地的芦苇,是很好的造纸原料。竹子、杞柳是扬中竹编和柳编工艺品的原料。镇江水产品丰富多样,长江鱼类就有90多种,刀鱼、鲥鱼、 鮰鱼、河豚为名贵鱼类。白鳍豚、中华鲟、白鲟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7、旅游资源 镇江具有数量众多、级别较高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镇江有三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江苏省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镇江有三个(南山、茅山、瓦屋山),金山、焦山、茅山、宝华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省两个自然保护区中,镇江有一个----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有南山和宝华山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镇江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处(焦山碑林、六朝陵墓石刻、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镇江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组合很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发展镇江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物质条件。二、 地理环境对镇江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东西走向的大江和南北走向的运河不仅仅是物资和商品交流的途径,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镇江特有的临江近海、江河交汇的地理区位,有利于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流,对镇江多元文化的形成有很大作用。1、南北兼融镇江地出2江南,其地域文化原属吴文化,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东晋王朝建都建康(建邺)后,许多北方人纷纷南迁,很多人在京口定居。从永嘉元年至南宋泰始二年的140年间,约有九十万北方人南下。在“全国侨寓人口中,侨寓在今江苏省范围内的有二十六万余人,而南徐州(京口)一州领有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人,几占全省侨寓人数的十分之九。”超过了镇江本地居民(20万)。南朝宋时,设立南徐州,治所设在京口。大量北方移民南下,使南北文化的强烈碰撞,镇江逐步形成了南北兼容的移民型文化的特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镇江,位于北方话板块与吴语板块的交界地带。镇江居民原来为吴方言,大量北方居民南下,使镇江居民的方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镇江吴方言的属性发生剧烈变化。由于长江与运河在这里交汇,运河发达的漕运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和人员的频繁交流,加深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南宋时宋室南渡,这里又受到北方方言的再次影响,基本完成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清代初期,有一批旗人(满人)迁入镇江,他们的旗腔(类似京腔),对镇江方言的北化有也有一定影响。可见,经过长期的融合,镇江方言由吴方言逐步演变为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镇江地区也成为北方语系与吴语系的结合部,居民语言复杂。但镇江的北方方言中夹杂了一些吴语成分。因此,镇江居民的语言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北固山诗》中说“风俗太伯余,衣冠永嘉后”,就是对镇江民俗文化深受商末泰伯、仲雍率领周人南下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大量居民南迁深刻影响的最好总结。自古以来,镇江居民有“饭稻羹鱼”的生活习俗。六朝从北方引种了小麦,镇江的主要粮食作物也以水稻为主变为稻麦兼作,使镇江农作文化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在菜肴的口味上,镇江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如江南的沪菜、无锡菜和苏邦菜偏甜,北方的鲁菜偏咸,而镇江一带的淮扬菜既清淡又加一点糖。此外,镇江人的性格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既有北方人豪爽刚直、勤劳崇实的特点,又有南方人精明能干、脑子灵活的特点。2、东西并蓄 唐代,镇江是长江下游南岸丝绸贸易的海上货运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波斯及阿拉伯(大食)国家的商人前来经商,有的还把家眷带来留居。元代军队除蒙古军外,还有由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其中有的在镇江留居。他们和原来留居在镇江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都信奉伊斯兰教。1861年5月,根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镇江成为长江下游最早开辟的通商口岸。镇江先后有英、美、德、日等几十家洋行和轮船公司,他们经营江海航运,开设工厂,设立商栈。镇江人也吸取了西方的近代文明,促进了镇江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镇江对外通商,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商品进出口业务大增,促进了镇江金融业的发展。最盛时镇江有钱庄60多家,故有“无镇不成庄”之说。 1861年2月,英国在银山一带设立租界,建立领事馆、海关、工部局、巡捕房等,他们用近代管理方法管理租界。镇江也是我国利用近代西方通讯技术最早的城市之一,光绪年间镇江先后成立了电报分局和邮电总局,其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1912年镇江开设电话局,1919年1月在全省第一家开通了长途电话。 镇江优越的水陆交通、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前来进行文化交流,加速了镇江地域文化东西并蓄进程。如元初日本僧人古源邵元、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都到过镇江。 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1894年到镇江,在此生活、学习、教书达18年之久。她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成功地体现了她对中西文化沟通融合的理想追求,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权威人士评价说:“赛珍珠女士以她的文学作品促进了西方世界和中国的相互理解与欣赏。”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3、 宗教多样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镇江的茅山道院是由矛盈三兄弟于西汉创建的,它是中国道教正一道上清派的祖庭,被道教列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道教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养身理论。道教的养生之道深入人心,如太极拳、气功等。镇江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孙禄堂先生编创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成为中国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尊为“儒教”。古代镇江的府学、县学内都有“先圣庙”,祭祀圣师孔子。 随着中外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先后传入镇江。东汉时佛教传入镇江,在焦山建普济寺。东晋在金山建泽心寺,南山建鹤林寺(原名竹林寺)。唐宋时,佛教十分盛行,镇江寺庙不仅对内受戒,还有大量外国僧人前来受戒、参禅。如被称为“律宗第一山”的宝华山隆昌寺,是明代以来我国影响最大的律宗传戒场所。据说明清时全国70%的僧尼都来此受戒,东南亚、日本等地到此受戒的僧人也很多。早在唐代时,就有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留居镇江,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为满足他们宗教信仰的需要,625年镇江阜民街就建有清真寺。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镇江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纷纷来此传教,他们在镇江建立福音堂、妇幼医院、基督医院、崇实女子中学、润州中学等,客观上也传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镇江都存在。因此,镇江的宗教文化具有多元化、儒道佛三教相互渗透等特点。(二)旅游业发前景广阔1、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镇江不仅有三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组合很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是发展镇江旅游业的物质条件。 ( 2)发达的交通 镇江的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镇江是我国重要的“十字黄金水道”。沪宁铁路横贯市区,沪宁高速铁路正在筹建之中。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及沿江公路、镇澄公路等通过市境,县乡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稠密的公路交通网络。目前镇溧(阳)高速公路、宁(南)常(州)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与沿江高速公路等正在筹建之中。沪宁高速公路和镇溧高速公路将构成镇江“新黄金十字”构架。镇江目前虽然没有机场,但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常州机场不远,使镇江具备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条件。市区交通方面,镇江中心城市“一环、三横、四纵”和主城区“十字双环甲字型”路网将构建形成,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构筑镇江中心城区到各市(县)城镇1小时车距的目标。(3)配套的接待设施镇江现在已有40多家旅行社,负责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业务。已建成星级饭店9家,其中镇江国际饭店、镇江宾馆和镇江大酒店为四星级宾馆,还有4家三星级宾馆和3家二星级宾馆,拥有床位1600张。有13家国际旅游定点单位,12家旅游涉外饭店,1家文物商店,1256辆出租汽车,425台公交客运车辆。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旅游工艺品商店、连锁超市以及娱乐休闲等各种服务设施,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百年老字号。形成了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4)齐全的通讯设施镇江电讯已建成较完善的DDN网,为加快DDN节点机处理能力,将DDN业务移植到了ATM网络平台。镇江电讯于2000年建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市的FR∕ATM本地网。宽带多媒体通讯网络建设和接入网已有较大发展。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6处,邮政总长度达3628公里。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迅速,为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通讯保障。(5)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镇江市卫生战线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创建特色”的原则,使全市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地方病、非传染病和寄生虫防治,药品、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卫生法规监督、监测等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医院病床7596张,卫生技术人员10460人,全市平均千人拥有病床张,卫生技术人员人,添置了不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水平较高的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医疗保健。 (6)充足的物资供应 镇江的外向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趋势,有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旅游者。镇江旅游商品供应也较充足,具有地方特色,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食品中镇江恒顺香醋、肴肉和锅盖面被称为“镇江三怪”。丹阳封缸酒、百花贡酒、镇江小磨麻油也是镇江特产。淮扬风味的镇江菜肴,很具地方特色。名特产品还有制作精细的竹编、柳编工艺品,汉白玉插屏、玉雕、长毛绒玩具、可折叠的宫灯、机制绣品、裘皮制品、金山灯彩、镇江“金山”牌膏药、陶瓷娃娃、丹阳的眼镜、打火机、戏剧服装等。此外,镇江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旅游环境,增加投入,大规模进行景区开发与建设,积极招商引资,进行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使镇江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市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较深刻,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主要问题(1)缺乏全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镇江市至今尚无一个科学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开发的随意性较大,一些旅游项目仓促上马,没有收到良好的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旅游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对各市(区)的旅游开发也缺乏通盘考虑,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未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使镇江旅游业落后于周边地区,缺少拳头产品,直接影响了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2)管理体制不顺 镇江市有些景区形成了旅游局、园林局、宗教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单位的多头管理,影响了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也势必影响该景区的长远发展。(3)资金投入分散,缺乏名牌产品 由于镇江市缺乏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特色、市场定位和开发序位缺少认真研究,使各地区、各景区分散进行建设,使

答:军事地质学就业前景是很好的,毕业后可以在军事方面,地质在战场环境保障上,有着重大的研究作用。

宁夏地质研究论文

镇江素以“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著称,一些著名学者到镇江考察后认为镇江具有发展基础工业的五大优势条件,即港口、能源、水源、用地、城市依托等,人们称之为“五子登科”。下面就镇江优越的地理环境极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自然地理区位(1)镇江地处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全市介于北纬-,,东经-,之间。使镇江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生物、土壤等方面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东离大海约200公里。地球上同纬度的非洲中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北美洲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而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海洋影响大,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镇江是长江下游(扬子江)南岸的一座滨江城市,在全国也数量不多的。滨临长江的区位条件对镇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古以来,镇江成为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镇江城市沿江东西发展,呈长条状分布的形态。镇江凭借长江南岸滨江城市的区位优势,在江苏省新一轮沿江开发中,成为重点开发的城市之一。(3)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北临滔滔大江,境内多低山丘陵。临江依山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镇江 “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自然景观,沿江的“三山风景区”已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镇江的江防形势十分险要,“镇江”就有镇守长江之意。宋代汪藻称京口“气概之雄,形势之险,实足以控制大江南北”。南宋爱国诗人陈亮也说:“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镇江在军事上处于可攻可守,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江防要地。2、 交通地理区位(1)镇江位于江河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中国最大的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流经镇江市区北部,在此与贯穿中国南北、世界最长的京杭大运河交汇,使镇江形成了优越的“十字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镇江就是我国“以港兴城”的典范。镇江沿江西上,可达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顺流而下可达上海,并可直接出海,腹地广阔。镇江港货物综合吞吐能力已经超过3200万吨。镇江沿运河北上可达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南下可达钱塘江流域,目前已与国内17个省市60多个港口有运输联系。与海外71个国家和地区的288个港口建立了海上外贸业务关系。江南运河1997年全线修浚后,可通航500吨级的轮船,达到四级航道标准,成为江南运河最重要的入江口。所以,镇江有“南北之要津”和“九省通衢”之称。(2)镇江陆上交通便捷。秦始皇为了便于东幸巡游和加强对中国东南地区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公元前210年,在镇江开凿运河的同时,也建筑了从南京经镇江直达浙江的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从此,镇江水陆交通的重要地位基本确立。明清时镇江驿道(国道)四通八达。镇江驿站有陆驿、水驿和水陆驿三种,供官方使用。四通八达的驿道,成为各地货物运输和旅客旅行的重要通道。明代驿道自京师(北京)经南京、镇江直达杭州。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如312国道、104国道、沿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使镇江与苏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1908年通车的沪宁铁路横贯镇江市区。省内第一条地方铁路----镇大铁路加大了大港港区与沪宁铁路及全国铁路网的联系,使镇江形成了铁、公、水,江、海、河综合运输的格局。沪宁城市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镇江的交通区位将进一步增强。 (3)航空运输方便。镇江目前虽然没有机场,但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及常州机场不远,并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相通;使镇江具备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条件。3、 经济地理区位(1)镇江位于我国沿海地带、长江沿岸地带构成的“T”字型重点开发轴线的交汇处。“黄金海岸”、“黄金水道”这两条轴线是我国21世纪经济的增长极,是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吸引外资和技术,开拓和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领先地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这一经济区位优势更为显现。这一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镇江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2)镇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密集的集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开发开放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镇江离上海仅22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有利于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和技术支持。(3)镇江又是宁镇扬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镇江与南京、扬州三市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它们地域相邻,三个中心城市相距仅几十公里,共同构成了宁镇扬都市圈。宁镇扬都市圈东接经济发达的苏锡常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北与相对后进的徐州都市圈相连。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可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促进宁镇扬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二)独特的山水城市1、两大山系镇江全市丘陵山地占,镇江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宁镇山脉横陈,长100公里;南部有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绵延140公里。宁镇山脉在镇江地区呈稍向北突出的反射弧状,弧顶拐点在市区南山一带。在拐点以西山体宽大,高度较大,如紫金山448米,大华山437米、宝华山396米。拐点以东山体窄小,并逐渐倾伏,止于丹阳嘉山、常州孟河一带。是燕山运动褶皱,薪构造运动隆起形成的山脉。茅山山脉突起于句容、丹徒与金坛、溧水、溧阳、高淳之间。整个山体成马鞍形。北段最高,主峰大茅峰372米;中段低落为100米左右的缓丘;南段再度隆起,如丫髻山高达410米,是茅山山脉最高峰。茅山山脉的山体全由石英砂岩组成,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它是泥盆纪发生断裂构造,西盘逆掩上升形成的山脉。2、 五大地学发现宁镇山脉是我国地质研究最早、研究最深、内容最广泛、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科学家在镇江就有五大地学科研成果。使镇江成为地质学的实行基地。 一是发现了山字型构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镇江南山发现宁镇山脉在镇江之西为北东——南西走向,到镇江之东转为南东——北西走向。形成向北凸起的弯弧,镇江就是弯弧的转折点;而句容和金坛县之间近南北走向的茅山又直指这里,两者似乎组成了一个倒写的“山”字。通过进一步研究,他还发现了这是受扬子准地台控制的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反射弧部分。李四光由此创立了“山字型构造”学说,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二是发现了沿江大断裂。焦山、象山之间的断裂作用发生在大约亿年前的侏罗世末期的燕山运动,称为“长江大断裂”或“沿江大断裂”。焦山、松山、寥山和象山原本是一个隆起的背斜,长江大断裂发生后,这个东西背斜的北翼沉降陷落下去,平均陷落40米以上,现在长江南岸的镇江象山、南京的幕府山等基本上是这个背斜的南翼。距今200万年到70万年的前早更新世,在长江大断裂破碎带的基础上,经过江水长期侵蚀,发育成了长江河道。三是发现了古冰川遗迹。在7亿年前的早震旦世晚期,镇江、南京及周围地区处于滨海环境,气候异常寒冷。海面上有冰山漂浮,陆地上有大面积的冰川覆盖。丹阳埤城一带是冰海中的一座古岛,岛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川。这是地球史上最早的冰川期,地质上称为“南沱冰期”。地质学家在丹阳建山乡嘉山高桥中学附近和埤城尧巷的钻孔中找到这个时期的冰川沉积物------冰川砾岩,又有大陆冰川作用的痕迹。四是发现了巨型石灰石矿藏。1919年丁文江教授在丹徒赣船山发现了大面积厚层优质石灰岩----黄龙灰岩。厚度大多在80—90米之间,质地很纯,是上好的水泥原料和炼钢的熔剂。1931年李四光教授命名的船山灰岩厚度也很大,质地也很纯,为特大型的石灰石矿藏。五是发现了标准地层。如1877年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就以句容仑山的名字命名了“仑山灰岩”。1919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丹徒赣船山,以当地地名将这种岩石命名为“黄龙灰岩”。后来李四光命名了另一类石灰岩为“船山灰岩”。高家边页岩和茅山砂岩的创名地点就分别在句容的高家边村和句容的大茅山,那是1935年由李毓尧命名的。1931年朱森把句容高骊山南坡的地层创名为高骊山砂岩。此外,1935年还有李毓尧以句容下蜀命名的下蜀黄土。2、 两大水系镇江辖区内的主要河流为长江干流,其次为大运河。长江镇江河段长公里,有三湾四汊,河床南北摆动,受潮汐影响,感潮较强等特点。大运河在镇江境内公里,是一条引、排、航等功能相结合的骨干河流。3、 城市特色 镇江位于美丽富饶、河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顶端,镇江北临滔滔大江,金山、北固山、焦山沿江耸立,气势雄伟。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波状起伏,山岭高低错落,多风景名山,“一水横陈,连岗三面”,是一座具有真山真水特色的天然山水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形成了“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城市特色。(三)丰富的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镇江全市面积3843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沿江和湖滨多平原。全市土地中,农业用地占%。镇江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镇江还有可观的江滩资源,它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在丘陵岗地发育了地带性的土壤---黄棕壤,它是暖温带棕壤和南亚热带红壤、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平原地区多为水稻土。2、气候资源在气候上,镇江属于温带和热带之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特点明显:春季风和日丽,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微寒少雨。全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平均气温为℃;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为℃。全年平均降水量106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5%,6、7月份有梅雨。镇江光照和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雨热同季,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3、淡水资源镇江江河交织,市境内河流有63条,总长702公里。本区地表径流丰富,人均拥有水量460立方米,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镇江区内水质优良,大部分水体为Ⅱ—Ⅲ类水,适宜发展造纸、电力、化工等大运量、大耗水的大型基础工业,是镇江投资环境的优势所在。较大的湖泊有丹阳的练湖和句容的赤山湖。全市中型水库有101座,水库、塘坝容量5亿多立方米,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镇江地区共有65座镇以上水厂,市区有五座地表水公共水厂,全市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每日为万立方米,其中市区日供水能力万立方米,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水质优于国家标准。镇江地下水蕴藏量也很丰富,年可开采量1058万立方米。全市共有深井170余口,目前年开采量近230万立方米。 4、长江岸线资源 长江镇江段自然岸线长达25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85公里,占全省深水岸线总长的,是江苏省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市,是建设深水良港的最隹地区。长江镇江河段是一处具有良好水上通航、避风、停泊条件的优良天然港湾。从南京的龙潭到镇江的河段基本为顺直、微弯的分汊河段,河岸的抗冲击能力较强,受其控制下的河岸深槽长期保持稳定。镇江是“以港兴城”的典范。自隋唐起,京口成为“当南北要冲、控长江之下游”的交通咽喉。成为江南以商业、手工业和运输业著称的“商贾并凑”的商贸城市。宋代镇江府的商税额占全国第11位。明代镇江是全国33个商业发达的城市之一。清代,镇江商业空前繁荣,漕运发达,有“银码头”之称。现在已建成港口、码头209个,4个港区、139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19个。良好的深水岸线为镇江依江建港,依港兴市,发展沿江产业带提供了优越条件。 5、矿产资源 镇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44种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钼、金、银、硫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岩盐、粘土、石膏、硅灰石、煤、泥炭、硅石、磷、石墨、花岗岩、玄武岩、透辉石、红柱石等,分布在200余处矿产地,占江苏省矿产总数的,其中30余种已探明储量,25种矿产已开发利用,占江苏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总数的。矿产资源综合储量列全省第三位。 镇江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储量大、矿种多,其中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闻名遐迩,素有“石三宝”之称,是省内主要建材工业基地。膨润土矿为特大型矿床,储量位于全国第三位,句容郭庄甲山的膨润土矿储量达亿吨,是全省首屈一指的大型膨润土矿。珍珠岩、沸石为省内唯一产地。丹徒荣炳有丰富的岩盐资源,储量近亿吨,这里将成为盐化工基地。硅灰石产于句容宝华镇石砀山一带,品位很高,是我省唯一的硅灰石产地。镇江还有许多造园石材,如太湖石、斧劈石、黄石和雪石等。太湖石形状各一,千奇百怪。斧劈石造成的盆景有鬼斧神工之奇,在丹阳建山、常州孟河有较大规模的开采。黄石在十里长山、茅山都有采掘。黄龙灰岩经轻微变质而大理石化,质地纯白,称为雪石,也有人称洞穴中的碳酸钙沉积物称为雪石。镇江有色金属品种多。铁矿石品位较高,韦岗铁矿为一中型矿床,储量达2185万吨。铜、钼、铅、锌矿多集中分布在宁镇山脉中部的句容北部及镇江郊区一带,都是中小型规模,但矿床(点)多,也是镇江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亭子乡的老人峰铅、锌、铜多金属矿总储量30万吨,是镇江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镇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冶金、建材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6、生物资源镇江过渡性的气候反映在植被上出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混交林。植物资源丰富,既有温带、暖温带的植物种属,也有亚热带的植物种属。镇江已建有南山和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珍贵树种有宝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宝华玉兰,药用植物有700多种。意杨等速生树种和沿江滩涂低地的芦苇,是很好的造纸原料。竹子、杞柳是扬中竹编和柳编工艺品的原料。镇江水产品丰富多样,长江鱼类就有90多种,刀鱼、鲥鱼、 鮰鱼、河豚为名贵鱼类。白鳍豚、中华鲟、白鲟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7、旅游资源 镇江具有数量众多、级别较高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镇江有三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江苏省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镇江有三个(南山、茅山、瓦屋山),金山、焦山、茅山、宝华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省两个自然保护区中,镇江有一个----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有南山和宝华山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镇江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处(焦山碑林、六朝陵墓石刻、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镇江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组合很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发展镇江旅游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物质条件。二、 地理环境对镇江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东西走向的大江和南北走向的运河不仅仅是物资和商品交流的途径,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镇江特有的临江近海、江河交汇的地理区位,有利于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流,对镇江多元文化的形成有很大作用。1、南北兼融镇江地出2江南,其地域文化原属吴文化,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东晋王朝建都建康(建邺)后,许多北方人纷纷南迁,很多人在京口定居。从永嘉元年至南宋泰始二年的140年间,约有九十万北方人南下。在“全国侨寓人口中,侨寓在今江苏省范围内的有二十六万余人,而南徐州(京口)一州领有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人,几占全省侨寓人数的十分之九。”超过了镇江本地居民(20万)。南朝宋时,设立南徐州,治所设在京口。大量北方移民南下,使南北文化的强烈碰撞,镇江逐步形成了南北兼容的移民型文化的特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镇江,位于北方话板块与吴语板块的交界地带。镇江居民原来为吴方言,大量北方居民南下,使镇江居民的方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镇江吴方言的属性发生剧烈变化。由于长江与运河在这里交汇,运河发达的漕运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和人员的频繁交流,加深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南宋时宋室南渡,这里又受到北方方言的再次影响,基本完成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清代初期,有一批旗人(满人)迁入镇江,他们的旗腔(类似京腔),对镇江方言的北化有也有一定影响。可见,经过长期的融合,镇江方言由吴方言逐步演变为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镇江地区也成为北方语系与吴语系的结合部,居民语言复杂。但镇江的北方方言中夹杂了一些吴语成分。因此,镇江居民的语言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北固山诗》中说“风俗太伯余,衣冠永嘉后”,就是对镇江民俗文化深受商末泰伯、仲雍率领周人南下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大量居民南迁深刻影响的最好总结。自古以来,镇江居民有“饭稻羹鱼”的生活习俗。六朝从北方引种了小麦,镇江的主要粮食作物也以水稻为主变为稻麦兼作,使镇江农作文化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在菜肴的口味上,镇江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如江南的沪菜、无锡菜和苏邦菜偏甜,北方的鲁菜偏咸,而镇江一带的淮扬菜既清淡又加一点糖。此外,镇江人的性格也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既有北方人豪爽刚直、勤劳崇实的特点,又有南方人精明能干、脑子灵活的特点。2、东西并蓄 唐代,镇江是长江下游南岸丝绸贸易的海上货运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波斯及阿拉伯(大食)国家的商人前来经商,有的还把家眷带来留居。元代军队除蒙古军外,还有由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其中有的在镇江留居。他们和原来留居在镇江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都信奉伊斯兰教。1861年5月,根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镇江成为长江下游最早开辟的通商口岸。镇江先后有英、美、德、日等几十家洋行和轮船公司,他们经营江海航运,开设工厂,设立商栈。镇江人也吸取了西方的近代文明,促进了镇江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镇江对外通商,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商品进出口业务大增,促进了镇江金融业的发展。最盛时镇江有钱庄60多家,故有“无镇不成庄”之说。 1861年2月,英国在银山一带设立租界,建立领事馆、海关、工部局、巡捕房等,他们用近代管理方法管理租界。镇江也是我国利用近代西方通讯技术最早的城市之一,光绪年间镇江先后成立了电报分局和邮电总局,其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1912年镇江开设电话局,1919年1月在全省第一家开通了长途电话。 镇江优越的水陆交通、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前来进行文化交流,加速了镇江地域文化东西并蓄进程。如元初日本僧人古源邵元、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都到过镇江。 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1894年到镇江,在此生活、学习、教书达18年之久。她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成功地体现了她对中西文化沟通融合的理想追求,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权威人士评价说:“赛珍珠女士以她的文学作品促进了西方世界和中国的相互理解与欣赏。”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3、 宗教多样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镇江的茅山道院是由矛盈三兄弟于西汉创建的,它是中国道教正一道上清派的祖庭,被道教列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道教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养身理论。道教的养生之道深入人心,如太极拳、气功等。镇江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孙禄堂先生编创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成为中国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尊为“儒教”。古代镇江的府学、县学内都有“先圣庙”,祭祀圣师孔子。 随着中外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先后传入镇江。东汉时佛教传入镇江,在焦山建普济寺。东晋在金山建泽心寺,南山建鹤林寺(原名竹林寺)。唐宋时,佛教十分盛行,镇江寺庙不仅对内受戒,还有大量外国僧人前来受戒、参禅。如被称为“律宗第一山”的宝华山隆昌寺,是明代以来我国影响最大的律宗传戒场所。据说明清时全国70%的僧尼都来此受戒,东南亚、日本等地到此受戒的僧人也很多。早在唐代时,就有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留居镇江,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为满足他们宗教信仰的需要,625年镇江阜民街就建有清真寺。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镇江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纷纷来此传教,他们在镇江建立福音堂、妇幼医院、基督医院、崇实女子中学、润州中学等,客观上也传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镇江都存在。因此,镇江的宗教文化具有多元化、儒道佛三教相互渗透等特点。(二)旅游业发前景广阔1、优势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镇江不仅有三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组合很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是发展镇江旅游业的物质条件。 ( 2)发达的交通 镇江的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镇江是我国重要的“十字黄金水道”。沪宁铁路横贯市区,沪宁高速铁路正在筹建之中。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及沿江公路、镇澄公路等通过市境,县乡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稠密的公路交通网络。目前镇溧(阳)高速公路、宁(南)常(州)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与沿江高速公路等正在筹建之中。沪宁高速公路和镇溧高速公路将构成镇江“新黄金十字”构架。镇江目前虽然没有机场,但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常州机场不远,使镇江具备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条件。市区交通方面,镇江中心城市“一环、三横、四纵”和主城区“十字双环甲字型”路网将构建形成,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构筑镇江中心城区到各市(县)城镇1小时车距的目标。(3)配套的接待设施镇江现在已有40多家旅行社,负责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业务。已建成星级饭店9家,其中镇江国际饭店、镇江宾馆和镇江大酒店为四星级宾馆,还有4家三星级宾馆和3家二星级宾馆,拥有床位1600张。有13家国际旅游定点单位,12家旅游涉外饭店,1家文物商店,1256辆出租汽车,425台公交客运车辆。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旅游工艺品商店、连锁超市以及娱乐休闲等各种服务设施,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百年老字号。形成了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4)齐全的通讯设施镇江电讯已建成较完善的DDN网,为加快DDN节点机处理能力,将DDN业务移植到了ATM网络平台。镇江电讯于2000年建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市的FR∕ATM本地网。宽带多媒体通讯网络建设和接入网已有较大发展。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6处,邮政总长度达3628公里。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迅速,为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通讯保障。(5)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镇江市卫生战线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创建特色”的原则,使全市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地方病、非传染病和寄生虫防治,药品、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卫生法规监督、监测等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医院病床7596张,卫生技术人员10460人,全市平均千人拥有病床张,卫生技术人员人,添置了不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水平较高的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医疗保健。 (6)充足的物资供应 镇江的外向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趋势,有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旅游者。镇江旅游商品供应也较充足,具有地方特色,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食品中镇江恒顺香醋、肴肉和锅盖面被称为“镇江三怪”。丹阳封缸酒、百花贡酒、镇江小磨麻油也是镇江特产。淮扬风味的镇江菜肴,很具地方特色。名特产品还有制作精细的竹编、柳编工艺品,汉白玉插屏、玉雕、长毛绒玩具、可折叠的宫灯、机制绣品、裘皮制品、金山灯彩、镇江“金山”牌膏药、陶瓷娃娃、丹阳的眼镜、打火机、戏剧服装等。此外,镇江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旅游环境,增加投入,大规模进行景区开发与建设,积极招商引资,进行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使镇江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市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较深刻,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主要问题(1)缺乏全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镇江市至今尚无一个科学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开发的随意性较大,一些旅游项目仓促上马,没有收到良好的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旅游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对各市(区)的旅游开发也缺乏通盘考虑,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未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使镇江旅游业落后于周边地区,缺少拳头产品,直接影响了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2)管理体制不顺 镇江市有些景区形成了旅游局、园林局、宗教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单位的多头管理,影响了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也势必影响该景区的长远发展。(3)资金投入分散,缺乏名牌产品 由于镇江市缺乏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特色、市场定位和开发序位缺少认真研究,使各地区、各景区分散进行建设,使

你去名城镇江网站找啊

林向军

(宁夏国土资源地理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针对宁夏的现状情况,充分利用地质资料,开发生态移民服务产品,为政府生态移民建设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态移民 地质资料 开发利用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有可重复利用、不断开发、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功能。宁夏馆藏各类成果地质资料3453种(截至2013年底)和数据库,其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各类地质资料的发掘,开发出丰富、多元的服务产品,为改善民生、生态移民区选择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0 前言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富裕新宁夏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中南部地区扶贫开发进程,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合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对贫困地区群众实行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工程科学选址是关键。选址包括迁出区和迁入区的选择。迁出区的选择主要考虑落后贫困地区、干旱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迁入区选择适宜生活和经济产业相对发达地区。自然灾害和地震断裂带是迁出区、迁入区选择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了丰富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矿产地质等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区域分析,研究和开发宁夏生态移民服务产品,对于搬迁出入区,查明区域地质结构,排查地质灾害险点,为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的选择提出可靠的依据,为生态移民建设提供可靠的建议。

1 生态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情况

利用生态移民区内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灾害、中南部缺少地区地下水勘查等相关地质资料,收集生态移民区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叠加1:25万宁夏基础地理地图,编制宁夏生态移民区总体分布图、生态移民区水资源分布图和生态移民区地质灾害状况图等图件,为生态移民工程的规划,提供决策性指导意见。

编制生态移民区总体分布图

在1:25万基础地理地图上叠加生态移民区工作底图、水资源、地质灾害、矿产分布地质资料专题要素,以图、表为主的,录入相关属性,包括规划移民项目区、所属行政区、项目区面积、移民人数、土壤含水量、矿产资源量等,编制宁夏生态移民区总体分布区图和属性数据库。

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总体分布图中移民区的分布范围、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移民迁出区、迁入区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100个项目区(迁入区),分布于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生态移民迁出区地处干旱地带,矿产资源贫乏,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现象;迁入区所在地理位置都地处水资源分布丰富,地势平坦,没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有便利的交通设施,适合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移民区水资源分布产品

水是人赖以生存和生活必需资源,是生态移民区选择的关键因素。利用馆藏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9幅),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提取水文地质信息,经过拼接、整饰,集群成全区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图。将水资源状况图与生态移民工作底图、地理地图叠加,加工成生态移民区水资源分布图。

通过对水资源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宁夏中南部地区,尤其是固原市的原州区和彭阳县、西吉县的全部及海原县的部分地区,属于缺水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水资源严重匮乏,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资源奇缺,水质很差。人口和牲畜的饮水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农田灌溉,群众的生活、生产长期没有稳定可靠的水源保证,不适合人居住,需要搬迁移民到有降雨量大、水质优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生态移民区水资源分布图为生态移民工程迁入区的选择提供参考。

生态移民区地质灾害分布产品

用宁夏地质灾害点数据库为数据源,提取不稳定斜坡灾害点、地裂缝灾害点、地面塌陷灾害点、泥石流灾害点、崩塌灾害点、滑坡灾害点和易发程度分区等属性信息,用ArcGIS软件将地质灾害信息投影叠加到生态移民工作底图上,开发制作地质灾害分布区图。对地质灾害分布区进行分析查询发现,宁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和中北部矿区。生态移民区的选择,就是考虑把贫困落后、易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居住区迁往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使移民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

生态移民区矿产资源分布产品

使用ArcGIS软件把宁夏矿产资源分布图叠加到生态移民区工作底图上,对自治区的生态移民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做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自治区南部多有小型铜矿,中部太阳山和北部大武口多有中大型的煤矿。矿业开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促进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产业波及效应。但是矿业开采多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质塌陷等地质灾害。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迁入区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矿业区矿业开采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应,矿业发展兼顾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才能使生态移民能够住得长,住得稳。

2 结束语

收集整理宁夏生态移民区的地质资料,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聚集,进行信息的采集与集成处理,形成了宁夏生态移民区专题信息产品,并利用专题产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为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