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魅影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6 22:03:29

关于魅影论文范文资料

《妮柯菩拉》:融入民族元素的音乐剧 妮柯菩拉,彝语意为“春暖花开”。在美丽的彝家山寨中,彝族女孩阿西在“一天”中经历了人生的悲喜,通过她的不幸与幸,诠释了“奉献与感恩”的无穷力量。 4月7日晚,由市委宣传部、马边彝族自治县共同打造的彝族音乐剧《妮柯菩拉》在中心城区大佛剧院进行首次正式彩排。在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中,数百名观众跟随剧中主人公——美丽的彝族女孩阿西一起经历人生的悲喜,感受奉献和感恩的力量。 主线:美丽的彝族女孩阿西 背景:中纪委倾情帮扶马边 彝族音乐剧《妮柯菩拉》讲述在马边彝家山寨中,美丽、聪慧的彝族女孩阿西“一天”中经历的人生沉浮。通过故事的细节,诠释了奉献和感恩的动人故事,反映了近年来中纪委对马边的帮扶和关怀,表达了马边人民真诚的感恩之情,谱写了党心连民心的动人篇章。整部音乐剧由《谁最美》、《大灾难》、《谁帮扶》、《大欢喜》四个单元组成。 阿西是山寨中第一个女大学生,就在她满怀希望地憧憬着大学校园,就在乡亲们载歌载舞的为她庆贺时,无情的病魔却突然降临,夺去了阿西的健康和希望,把她推向痛苦的深渊。 “阿西因风湿病痛无法行走,只能在轮椅上苦苦挣扎,她无数次想站起来,却又痛苦地跌倒。”看到此时,许多观众都忍不住落下眼泪。就在阿西陷入绝望时,中纪委下派干部得知了此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专程从北京请来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为她看病。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家人、乡亲们的鼓励下,阿西战胜了病魔,重新站了起来,她又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和梦想…… 整部音乐剧充满了民族风情,华美的民族服装、欢快的彝族舞蹈、变化丰富的灯光和舞台效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部音乐剧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彝族音乐元素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感,传统与现代在音乐中紧密结合。剧中有不少新的唱段,有咏叹调、有合唱……还有一段彝族的RAP,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台下观众都跟着节奏一起拍手,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该剧充满帮扶、关爱和感恩,“奉献,大爱无边;感恩,真情无限。”该剧总编剧商欣这样评价。 幕后:业余演员倾情排练 亮点:原生态演出引起共鸣 马边彝族自治县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收集、整理、提升民族民间文化,与四川天地人艺术策划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这部音乐剧《妮柯菩拉》。音乐剧于2007年10月份开始策划,剧本创作五易其稿,最终确定故事的主线。 记者了解到,在参与演出的演员中,除了市歌舞剧团的专业演员外,还有20多位来自马边当地的业余演员,他们的倾情演出为本剧增色不少,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这些业余演员来自机关、学校、企业等,他们中大多数是首次出演音乐剧。其中,绝大部分演员从未经过专业舞蹈训练,因此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让他们吃够了苦头。 为了排练好这台音乐剧,他们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去年冬天排练时,一站就是2—3个小时,冷得直打抖。为了让这些业余演员尽快进入角色,导演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出错了就得重复20次、30次,排练时不小心受了伤仍然坚持到最后……每天高强度的紧张训练,没有一个人放弃,大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每个人都把自己当做马边的形象,用“以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展现给观众”的想法来激励自己,再苦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 商欣对业余演员们的表现非常肯定。他说,让马边当地的群众来演出马边自己的音乐剧,他们有着更深刻、更直接的感受,他们就是剧中人物的原形,是原生态的演员,他们的本色演出,也更能带给观众身处其境的真实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据悉,《妮柯菩拉》将于本月底举行首演。

^_^……祈祷老师不会仔细看吧 否则几百号人 都写同一份……所以我决定……跑题写论文 及格就行拉

自己刚刚写的一篇期末作业,不过没有3000字。主要侧重于对音乐的赏析。《歌剧魅影》是一部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它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它的剧情有多么的曲折离奇,而是因为其中的音乐能够经久不衰,成为永恒的经典。剧中的音乐大都是人物之间感情的表达,是人物情感交流的一个方式。音乐赋予了每个特定人物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也就是说,观众不仅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剧中的人物,还能够听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魅影和克里斯汀第一次见面时对唱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配以管风琴的宏大音效和弦乐的强烈碰撞,营造出了紧张而又令人兴奋的氛围,烘托出克里斯汀第一次见到魅影时心中的忐忑不安,既期待又畏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inside my mind “. 魅影一直在克里斯汀的心中,作为老师、伙伴,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而魅影则是认为克里斯汀是自己的。“ 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 “魅影的声音充满磁性,强大而不可抗拒,在歌曲的最后,克莉斯汀凝视魅影的眼神仿佛着迷一般,“Sing, my Angel of Music!“她在魅影的催眠下陷入疯狂, 她开始像练声一样 不断演唱同一段旋律, 不断升调。这段音乐就是为了魅影和克里斯汀而生。从这段音乐中可以听出魅影的声音已经深深的进入了克里斯汀的灵魂。他想要控制她,他自负骄傲。因此后来当克里斯汀爱上拉乌尔后,魅影才会疯狂的报复。这段音乐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表现魅影和克里斯汀之间的羁绊。矛盾已经展开,从而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歌剧魅影》中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影片在时间、空间给人充分地想象,增强了叙事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产生的艺术魅力,使这部电影或者是音乐剧变得更为诱人,更能使观众回味无穷。

我刚刚找到一篇,学习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作者:陈雅 质量推进年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38 更新时间:2006-2-23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红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叁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产生我国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原因有: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 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章内容。 一、 民族与歌舞 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书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特点。民歌的体裁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节奏紧密结合。山歌则产生山野劳作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二、民族器乐 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三、曲艺音乐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中国曲艺有200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8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一种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样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戏曲的艺术特点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三点。戏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特征。戏曲的器乐特点大多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的地位。戏曲的剧种全国性剧种有昆剧、京剧、两种。我对京剧特别喜欢,对其中内容了解较详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举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与北京而得名。由于京剧名师辈出,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有了谭鑫培等一带新人出现,谭鑫培是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张、程等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带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从此,建国前后,老生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武生有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等;净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龚云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长华、刘斌昆等;琴师有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他们在各个行当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自成一派,将京剧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广泛。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二黄强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愤之情,有正、反二黄之分;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皮黄腔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京剧演唱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时还用笛、笙、唢呐、海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用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京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其他的戏曲剧种如北方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赣剧、川剧、湘剧、黄梅戏、越剧、湖南花鼓戏、锡剧等,各个戏曲剧种的唱腔都有分别,也各有自己的长处。 学习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后,感触颇多,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欧洲音乐是最优秀的,而我们民族音乐是不足以登入大雅之堂的,现在知道了民间音乐浩瀚如海,并不比欧洲优秀的音乐差了多少,也是那样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我们更应为我们民族音乐能够走向世界多做贡献。

关于个人魅力论文范文资料

个人优势有哪些的范文

个人优势有哪些的范文,每一个人都会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每一个人的优势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写出来继续发扬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个人优势有哪些的范文的相关资料。

个人优势(一):

1、沟通协调本事强,善于团队合作。大学四年的工作经历能够证明我这一点,尤其是学生会和社团的工作经历,我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有自我的主观确定,具有与团结合作协调本事。

2、坚持不懈、自立自强。2011-2014年的每年暑假在广州中大布匹市场做布料推销,与不一样的打交道,锻炼了自我的胆量,学会了必须的销售技巧并分辨不一样布料的本事。我的人生信念: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办法永远比困难多!路是走出来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个人优势(二):

1、学习本事强大,专业知识过硬。本人曾多次获得各类专业奖学金,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省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等;最近被学院提名参评2014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

2、踏实肯干,不畏艰难,能吃苦能抗压。在暑假期间,我在广州、深圳等地摆摊做小贩子,多次经历过城管的追赶;公交车司机排斥;地铁乘务人员驱赶;让我深刻理解并领悟生活二字不易;学会了与不一样人群交流,并取得他人信赖;在此期间,我能够快速赚到高额生活费,并且在期间身份转变让我清楚认识到:身份就是一张白纸,取胜与否在于心态。

个人优势(三):

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平时坚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心,甘当人梯,对教育事业挚爱,无怨无悔,善于用良好的师德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同事坦忱热情,对学生真诚爱护,能与同伴团结协作,能主动关心他人,先人后己,能与时俱进,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能进取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积累了必须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向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我的,答应别人的事必须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教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向与同学和教师相处得很好,并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研究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我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向都是在跟自我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我的意志战斗。此刻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当继续坚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我奋发向上。

个人优势(一):

1、真诚、不重利:愿意靠实力来获取财富,不贪慕虚荣,不盲目攀比

2、适应本事强,对生活不抱怨,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3、有较好的辨别力、观察力和敏锐性

4、做事认真、主动、有条理

5、喜欢理解新鲜事物,勇于挑战

个人优势(二):

1、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

2、本人性格开朗,思想正直,诚信,稳重。工作认真踏实,职责心强,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强烈的团体荣誉感,较强的社会适应本事,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吃苦耐劳,愿意尝试各种挑战。

3、自学本事强,善于思考,吃苦耐劳,有良好的沟通本事,善于与他人相处,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热爱运动。但人非完人,自我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必须的不足,比如知识,社会经验等;可是我相信这些都是能够经过自我努力的学习来提高的,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个人优势(三):

1、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2、我是一个比较实在的年轻人,对要做的事情很执着。

3、喜好书法并有必须的书写本事。

4、对待自我的事业有上进心有职责心有耐心。

人生观800字论文范文

人生观800字论文范文,每一个人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观,而且不一样的人人生观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人生观800字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每个的人生其实都是耀眼夺目,春光灿烂。主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人生,对你自己人生的观念,人生的价值的理解。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沧桑;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聊,总是想冲破他以前美好的憧憬;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如同朝露一滴一滴的积累而成为滋润万物的元素,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怀着一种执着的追求,好像就是他从小怀着的一份梦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无数次,而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生活的路虽然不平,但心是平的,用心去填平那生活的路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导航器。要学会谦让,学会关爱,要学会用一种博爱的心胸去对待宇宙的一切。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它是关于人生本质、目的、价值、意义和道路等诸多观念的总和。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就是这样,面对种种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勇敢,有的人选择了懦弱;有的人选择了伟大,有的人选择了渺小;有的人选择了高尚,有的人选择了卑劣。从个人角度来说,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作为客体,人对社会尽义务作贡献具有社会价值。作为主体,在改造社会自然的过程中,又要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从表面上看似乎只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实际上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的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限度的实现,个人在物质上特别在精神上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人生观的思修论文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误区及对策分析》

[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论文摘要]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等误区,学校要积极 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 社会、家长的 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 发展 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 教育 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当今我国正处于 计划 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的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有的同学则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观为他人”未必总是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钱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以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4、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 政治 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 教育 要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 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要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 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 网络 ,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 环境。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 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 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 科学 地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关于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

摘要: 人生理想,在古代称为人道。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在《论语》中的“道”也专指“人道”。在人生论上,“道”有应当的意思。人生的最高准则,就是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修养的部分,确实有很大也很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中国哲学;人生理想论;仁

中国哲学和其他哲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生的“道”,每一个中国哲学家的理论里都有教导人们怎么去提高自身的修养,怎么样去最求人生理想中的“道”。所以,中国哲学就像酒一样,在年份越来越古老的时候,味道也最甘醇。

一、中国哲学中的孔子人生理想论

人生理想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关于人生的最高准则,中国哲学里是最为丰富渊博的。

1、孔子的“仁”的人生理想论。

在中国哲学中,第一个提出完整的人生理想的人是孔子,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仁”,孔子讲“仁”,他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在孔子的理论中,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最神圣的境界,甚至比“仁”的境界还要高。“立”就是可以独立生活而不是依靠别人。“达”就是在一方面能有所精通,可以展示给大家,帮助到别人。一个人自己追求独立,也要使身边的人去独立,自己去追求腾达,也要帮助别人慢慢好起来。“能近去譬”,就是说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入手,从我做起,由己推人。已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爱人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只是孔子说的爱人,他心中所认为的爱,是要爱那些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也就是有实益于人的人。仁者本来就是爱人的,他们爱惜的是品德高尚的、自己能够自强不息,也能够帮助别人渡过难过的君子。“仁”是成己成人的,并不是姑息的爱,这样的爱只能是耽误了。

“克己复礼”,在孔子的思想中,要立己立人,必须遵循礼。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②,实行仁德,还要遵循礼的要求,也必须自己约束好自己。”“克己复礼”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觉自愿,自觉自愿的用礼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仁,是立人达人的,所以,要做到或者说要追求“仁”必须的是要真心实意的、实实在在的去亲力亲为的,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为人。不是有勇无谋,也不是刚毅木讷,更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一个“济众”,人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论大小,只论是否真诚以待,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对于帮助别人是力不从心,而是我们有力却舍不得去出力。

只要能利天下,就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为彼,犹为己也。”

二、人生理想不遥远,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思想的发展过程,有的时候就是将分散的集合在一起,由肯定的理论变为否定的理论。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变之无穷。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哲学是“爱智慧”,是帮助人们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学问。但是,在生活中,哲学没有融入生活,或者说我们这些学习哲学的人,大部分并没有好好的去运用哲学到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学习哲学的人看待学习哲学的人,眼中带着神秘和羡慕,又觉得深不可测。单纯的从这一点来说,哲学在众多人的心中,还是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可望而不可即。可是,我们是普通的凡人,我们置身于社会之中,我们的生活也是依赖着社会,我们要怎么去运用我们的知识,让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告诉世人,人生活在世都应该有一个最高准则,虽然这个准则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时间段里,但是都是要求每一个人首先自身要有很高修养,要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觉悟。修身、立志、为学、重行、改过、自省、慎独。单从自身修养来说,不过也是纸上谈兵,还不是仁,不是兼爱。也只是独善其身。生活的魅力在于未知,我们置身于生活之中,每一时刻都是直播,我们无法预料下一秒我们面临的是什么。而生活的乐趣就是当我们面对这一秒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去很好的解决。难题也就自然的出现了,我们要怎么去将哲学揉进生活之中呢?真正的哲学家不应该去埋怨时代忽视了哲学的存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特有的前瞻能力是可以成为引导力量的。

有人说中国哲学在现在是最没有用的,沿用着历史的做的舞台,一直一直上演着古老陈旧的研究戏码。不是孔子到朱熹,就是从老子到庄子,是最没有前途的。这个观点是我听到最犀利的指责,我也不能认同。中国哲学不是乘着“文、史、哲不分家”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中国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就已经看的透彻,人生一世,活着不是只为自己,我们自身的力量的有时候大到我们自己都惊讶,古人早已智慧的总结了人的一生怎样过的有意义,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中国哲学里,所有的人所追求的都是忧国忧民、将家国天下装在心里,这样的心胸只有在慢慢的领悟中才能体会到。现在的生活中哲学看似好像身在天堂,孰不知,它一直都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每个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来分辨是非。在进入哲学殿堂的这些日子里,我也有所反思,是我们自身将“得”与“失”牵绊的太紧,从而我们自身就被这些纷扰所紧紧束缚。谈论哲学的关怀,这个话题确实太大太空。那么,就从我们自己的自身修养开始,痛苦的时候变的坚强起来,把苦难当成是人生的财富,在心中装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愿望。认真做事、真诚待人,把自己生存的每一天都踏实负责任的对待。不要伤害别人,爱护自己,关心别人。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求“仁”的方式可能和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从而感染到我们周边的人。

我记得赵玲玲的书《一生至少一次哲学浴》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无法摆脱困惑与烦恼,也必须直面生死,而周围世界仿佛是浓雾锁重关,常常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哲学就是给你一双慧眼,就是给你一盏指路明灯,让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自己手中。

关于老舍话剧魅力论文范文资料

老舍文化人格论 -------------------------------------------------------------------------------- 作者:郭锡健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6日 一 引言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常论不息的话题。科恩说:"拉丁语的personaiitas——'人格'一词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是'persona'一词的派生词。 托马斯·阿奎那已经用这个词表示人身存在的条件或方式。"[1]而在托马斯之前700多年,波伊悉阿斯(约480—524年)已有这样的定义: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2]33-34。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人格研究更是经久不衰, 从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萨特的人格哲学,到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本尼迪格特的人格心理学,可以说,人格研究始终备受关注。以人格的内涵研究来说,本世纪30年代有人归纳出人格的定义50多个,到80年代就达到100多个, 以致美国学者赫根汉在遍查了人格的种种界说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只存在一种正确的人格理论将是错误的。"[3]如同我们今天研究文化或现代化,尽管对其内涵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探幽求胜。我们完全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人格研究中窥见研究之必要和成果。 在中国,"人格"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不能据此说中国没有深远的人格研究。这是因为中文"人格"一词虽是近代从日文中引进的,但在古代中国却有很多词在意义上同"人格"相近或相关,如"品格""品节""人品"等。唐代李中《庭苇》诗中有"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的句子,宋代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称赞"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人格意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人格呼唤成了众多有识见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1916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人格之谓也。"李大钊在《介绍哲人尼采》一文中对尼采"高唱人格之权威"给予热烈赞扬。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说:"自治的社会、共和国的国家,要个人有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自己的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独立的人格。"老舍,这位惯于对人的灵魂进行鞭辟入里透视的现代文学大师,也特别关注于人格的塑造。他自身,以独特的人格力量打动人;而他的作品,又常常遣笔于人格的多维展示。可以说,走向老舍,首先走向的就是他构建的人格天地;接受老舍,首先接受的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人格理想。 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一文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更是他对作家伟大人格的真切呼唤。正是基于对自我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老舍的人格才显得特别丰满厚实,光彩动人:既随和友善,又刚正耿直;既一丝不苟,又豁达磊落,既严谨稳实,又幽默诙谐;既有"温良恭俭让"的柔韵,又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壮。 在老舍的作品中,也深深寄寓着老舍对人格的探寻和追求。打开他的作品,震颤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幕幕人格悲剧的上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正直、要强、纯朴人格的被扭曲,《离婚》中掩藏在张大哥热心、精明、谦卑之后人格的庸常、灰暗和苟且。在《猫城记》中,老舍不时地将笔锋指向"猫国"人格的解剖:揭露"猫国"教育失败时,作者借小蝎的口说:"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十八)在挖掘"猫国"政治、经济崩溃的根源时,作者又借大鹰的口说:"打算恢复猫国的尊荣,应以人格为主;可是,人格一旦失去,想再恢复,比使死人复活的希望一样的微小。"(二十三)据笔者统计,仅在《猫城记》中,"我"(地球先生)和"猫国人"直接议及人格的就达20多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在"人格"词条下特举老舍《四世同堂》中一段话作为用词例证,这段话是:"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二十五)由此也可见,老舍的人格追求实在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值得提及的是,人格研究可以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里展开,无论是从哲学的、心理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伦理的角度,都可以领略人格天地的独特景观。叔本华说:"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4]这里,叔本华将人生的本质意义同人格联系起来,这是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人格。马斯洛则不同,他认为:"完整的人格不仅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的积极表现,而且包括他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现。"[5]这里, 马斯洛把人们的情感和类本能作为考察人格的重要方面,显然,这就将人格与心理学密切联系起来。如果考察中国历史上"人品""品性""品节"等概念的人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始终与道德信念融为一体。《宋书·孝武帝纪》中说:"庶简约之风,有孚于品性。"曾国藩《钞朱子小学书后》有言:"盖先生之治人,尤重品节。"这里的"品性""品节"显然看重于道德价值。也有从政治意义上考察人格的,如陈独秀疾呼"自主自由人格",又说:"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在社会生活的进步的实际需要。"[6]245"人格为权利之主,无人格则权利无所寄。"[6]34很明显, 陈独秀这里所说的人格已不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问题,而是强调人从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解放出来,以获得尊严和平等的权利。但随着东西方各种学说的冲撞、演进,随着古今文化成果的融通、聚汇,随着众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人格研究有综合发展的趋势,其突出表现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格研究(即文化人格研究)占据了很大优势。马尔库塞说"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7],这就可以看出,一定人格总是一定文化的折射,人格建设实际是文化理想的构造。本世纪30年代,在美国曾诞生了"文化与人格学派",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人以人格与文化变迁为主题,探求个人人格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文化模式",尽管该派的理论有许多缺陷,但它将人格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其方向却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国,以道德度量人品的传统使人格评价自然地打上文化烙印。近代以降,抨击奴性人格,呼唤人的尊严,寻求人文精神,企盼人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铸造"人魂"工程把完美人格推到文化反思的前台。老舍长成的年代,正是东西文化剧烈碰撞、古今文化风云际会的年代;而他自身,一方面是在北平浓重的古文化传统中泡大的,另一方面又在英伦等国直接感受了异域文化的滋味。这就促使他能以一种比较开放、公正的眼光审视文化、剖析文化;当他追求一定的人格理想时,也就能自觉地从文化意义上选择人格范式、把握人格真义。正因为如此,研究老舍的文化人格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文化人格的要义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文化人格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在内心体验过程中流露的主导倾向,着重包含个体构建生活的信念、价值判断的标准、为人处世的态度、冶情养性的习惯等,它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对文化作出反应的结果,也是人的性格、气质、智力、能力有机统一的表现。有学者说:"文化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化人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现代人格建设。"[8]由此可见, 人格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找精神寄托,它是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崇高精神活动,也是中国在奔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面对的艰难而辉煌的工程。老舍以他对社会的全部热忱、对生活的全部真情,以他的生命为本色,汇聚起他人格的风采,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塑造,乃至对整个民族精神的高扬,将持久地显示出独特魅力。二 老舍文化人格的形成 马克思说:"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质,而是人的社会特质。"[9]因此,个体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老舍的人格直接发端于他生活的具体环境,其中突出包含他的家庭、主要是他的母亲给他以"生命的教育",与他血脉相通的满族文化在时代潮流冲击下带给他沉痛的思虑,古都北平固有的文化氛围、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等传统美德给他以心灵的洗礼,从而确定了他健康人格的基调,使他能在以后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为自我人格的完善增辉添彩。 (一)在"感受生命的教育"中自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接受一定文化的熏陶,往往是从家庭开始的;最初在家庭中养成的某些习惯、兴趣、态度、情感等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老舍人格中的许多迷人之处,如既温和又刚正、既多情又豪爽的处世态度,既乐观又沉郁、既严谨又旷达的心向结构,既含蓄又直率、既幽默又庄重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可以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家庭影响中找到"本原"。 首先,母亲那种中国劳动女性特有的优秀品格对老舍人格带来巨大的感化。老舍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火中阵亡,此后全家就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做佣工苦度生活。然而母亲滋养老舍的绝不仅是物质上的粗茶淡饭,还有宝贵的精神食粮。据老舍在《我的母亲》、《宗月大师》、《抬头见喜》等文章中记载:母亲是那么勤劳,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要洗一两大绿瓦盆衣服,晚间还要抱着一盏油灯缝补衣服;母亲是那么诚笃,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母亲是那么热情待人,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母亲是那么宽厚,她最会吃亏,吵嘴打架的事永远没有她;母亲又是那么坚强,八国联军打进城的时候,皇上跑了,丈夫死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还有爱花、爱清洁的好习惯,她的手会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件发着光,院中的石榴和夹竹桃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母亲的这些优秀品格,是无声的教诲,点点滴滴滋润着老舍的心田,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10]纵观老舍一生,他那种绵中藏针、内圆外方、善待亲朋、急公好义的性格,都潜藏着他母亲的个性。 其次,父亲的战死在老舍幼嫩的心田里埋上了爱憎的种子,同时也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深沉影响。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逃往西安,但许多兵士却是和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老舍的父亲就是在一场抗击侵略者的恶战中因火药着火被严重烧伤而死亡的。对于这一家庭灾难及灾难的原因,老舍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他说:"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多少多少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11]家仇连接着国恨。从父亲的死中,老舍渐渐领悟了有国才有家。从此,他心中埋上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火种,同时也升腾起炽热的爱国情怀。这爱和恨的交织,培育起他敢于抗争、宁折不弯的人格因素,在以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中,他这一人格因素越发鲜明:他初涉人生就誓为"民主政治"和"国民的共同福利"而负起"两个十字架";他身在英伦却全心关注着北伐军前进的步伐;国难当头时,他毅然告别妻子儿女奔赴抗日中心;直到在阴霾蔽天的年月,他昭示着"士可杀而不可辱"的风骨、以屈原沉江般的从容悲壮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都凸显着他直面人生、不避邪恶、守正不移、崇尚气节的人格之美。 再次,童年的苦难磨练了老舍的意志,也养育起他质朴勤勉、不慕虚华的人格取向。老舍曾不止一次地回忆他童年的苦难。在《吐了一口气》一文中,他说:父亲死后,母亲"日夜操作,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据《宗月大师》记载,老舍因家贫,自小就体质虚弱,加上交不起学费,直到九岁尚未入学,只是后来偶然地受到宗月大师的帮助,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又据《我的母亲》一文记载,老舍小学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老舍"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但入学要交十元保证金,老舍说这对他们全家来说"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把这巨款筹到"。"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语)。贫穷,带给老舍许多痛苦,但也砥砺了老舍敢于和命运抗争、甘于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培养起他富有同情心、勤奋耕耘的人生态度。抗战时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就突出体现了他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经费,他四处筹集;没有办公地点,他因陋就简地租借;没有车,他就拖着病弱的身子徒步奔波;没有安静的创作环境,他就见缝插针创作。就是凭着一股韧劲,一腔热忱,他使"文协"在抗战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自己也创作出大量作品——七个剧本,两部长篇小说,一首长诗,另外还有大量散文、杂文、鼓词、快板等。就自己的创作,他曾说:"我们的命与笔就是我们的资本,这资本的利息只是贫困,苦难,疾病;可是它是投资于正义,而那些不利的利息也就完成了我们的气节。"[12]他曾把"写家"同木匠相比,也曾把自己比成"文牛",认为"干文艺并不比作木匠高贵,可是比作木匠还更艰苦。""一位写家既已成为写家,就该不管怎么苦,工作怎样繁重,还要继续努力,以期成为好的写家,更好的写家,最好的写家。"[13]226-228他告诫青年朋友们:"假使你没有变成一头牛的把握,请不要干我这一行事吧"[14]。于此,我们也可见老舍精神世界里的那份执着,那份"哀生活之多艰"而又"九死不悔"的坚韧。 (二)在体悟满族文化中自省 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满族文化同汉族文化已日益融为一体。但不管怎么说,满族文化毕竟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风格和内容。老舍出身于满族,又和很多旗人有过接触,还在作品中写了许多旗人,如此,满族文化就不能不对老舍的人格养成产生影响。 满族曾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它的远祖肃慎商、周时就居于"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以后,与它有渊源关系的挹娄、勿吉、女真在历经沧桑中不断繁衍,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至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族的强盛之势已不可阻挡;到了康熙年间,"满汉合流"更是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广大旗人也与整个民族一起遭受劫难,被抛入痛苦不堪的深渊。这种历史的落差必然在旗人的精神中留下印记,对昨日辉煌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回天无力也必然会带来异乎寻常的文化氛围。老舍小说中描写旗人所用的自嘲和冷讽就是这种氛围的注解和宣泄,如用第一人称写的《正红旗下》中有这样的话:"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以"我"大姐的公公和丈夫来说,"他们在蛐蛐、鸽哨、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15]这是老舍对末世王朝统治下的病态社会的形象刻画,也展示了老舍对旗人文化的深刻洞察能力。 老舍对旗人文化的洞察力源于他对旗人文化的切身感受。他身处社会底层的旗人家庭:父亲属正红旗,是个月领三两银子的穷马甲;母亲也是旗人,属正黄旗,是位靠缝补浆洗苦撑家庭生活重担的勤劳女性。老舍童年生活的小羊圈胡同位于北京西北角;而"在清朝,北京的最西北角属于正红旗。"[16]旗人有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习惯,老舍喜欢清唱、说相声,创作出不少曲艺作品,可以说也是这种习惯的传继吧。老舍夫人说:"也许是由于老舍出身在满族家庭里的缘故,他从小对曲艺就很爱好。老舍小的时候,满族人中还有很多人会吹拉弹唱,不少家庭中有三弦、八角鼓这类简单的乐器。友人相聚的时候,高兴了就自弹自唱起来,青年人也往往以能唱若干段大鼓或单弦而自傲。当时的茶馆里,曲艺节目是必不可少的,大都常年邀请艺人表演曲艺节目。"[17]而老舍对茶馆是熟悉的,他少年时住的小胡同口上,就有一家茶馆,放学后到茶馆去听说书是他的一大喜好;他后来创作《茶馆》,就跟他亲身体验过"茶馆生活"有关。这样说来,老舍的童年可以说是在一个特有的旗人文化区中度过的,尽管当时的"旗人汉化"和"满汉杂居"已成定势,纯粹意义的旗人文化区在北京已很难见到。 对旗人文化的深切感受使老舍的人格时常折射出哀惋、痛惜的色彩。这种哀惋、痛惜绝不是对一个王朝失去昔日的兴盛表现出懊恼和伤悲--紫禁城内的一切毕竟离老舍太远--而是对广大的中小层旗人表现出同情和忧愤,正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茶馆》里有两个旗人--常四爷和松二爷。他们原先仗着旗人的特殊地位,穿戴讲究,谈吐非凡,好不风光。但他们毫无劳动技能,"大清"王朝崩溃后,他们几乎找不到自己还有什么谋生能力。人本来是以能劳动而彰著自己之所以为人的,一旦失掉劳动这一本质特征,人就回到兽类中去了。这是人的衰落,更是一定文化的颓败。老舍在作品中写了许多精神颓废的旗人,如在《正红旗中》,大姐的公公是个佐领(清朝一旗之下统领部分兵力的军官)却不会带兵打仗,"无论冬夏,他总提着四个鸟笼子","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个武官,而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有高度的艺术性,从而随时沉醉在小刺激与小趣味里。"大姐夫则是个"不会骑马的骁骑校","英雄气概地玩鹞子和胡伯喇,威风凛凛地去捕几只麻雀"。老舍的创作以敏锐的文化穿透力著称,对愚弱、麻木的"国民性"曾给予无情揭露,说"国家的灭亡是民族愚钝的结果。"[18]这种认识, 应当说首先来源于老舍对旗人世界的"看透";也可以说,老舍是从一部分旗人变成行尸走肉中认识到"有毒"的文化会造出怎样的恶果。当然,老舍也写了一部分有能耐、有志气的旗人,如福海二哥,"他是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论学习,他文武双全,论文化,他是'满汉全席'。"[19]这里,老舍把文化的交融、互动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展现了宽阔的胸怀,作出了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 总之,老舍与满族文化保持着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地缘、情缘关系,这种关系吸引他对满族文化的兴衰荣枯作出思考,同时也对他自我的人格塑造起着隐性的感染作用。他那种不敢屈辱、自激自励的精神,他那种冷峻的幽默、带泪的微笑,他在温和多情中保持独立不倚的处世态度,都是他在特定境遇中作出的清醒选择。这种境遇与旗人生活的沉浮、甘苦连通在一起,这种选择与他的人格熔铸于一炉。 (三)在扬弃中华文化中自强 古都北京,在承载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它古老,可以说它连通着华夏文明的源头——当几十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敲打出粗糙的石器,它就昭示着文化奇迹;说它恢宏,可以说它吐纳着长城内外的烟云、黄河上下的风雨——无论是传统中黄帝征战于涿鹿,还是春秋战国时燕定国都,无论是辽设陪都,还是金建中都,无论是元世祖忽必烈以席卷天下之势挥鞭南下建大都,还是明、清两代隆京城而使之成为万民瞩目的中心,北京都以厚重的文化而著称于世。到了老舍成长的年月,清王朝虽已到了残灯末庙之际,但历经悠悠岁月沉积于宏门大宅或寒舍陋巷的文化却是不会隐退的。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耳濡目染,其精神世界也必然受到古都文化的熏染。这是毫不足怪的,人生活于文化中间,就必然接受文化的洗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舍与其他同时代作家相比,受到的文化熏陶似乎更为复杂,市民文化、民俗文化、书本文化、野史文化、北平文化、旗人文化……等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纵横交错,兼容并包,都给老舍以熏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有正向作用,又有负向作用。对负向作用,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以犀利的笔锋予以揭露,其思考之深邃,剖析之透彻,可以说与鲁迅是相通的。但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老舍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认同和倡扬。与同时代的一般知识分子相比,老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少情绪上的偏激,他痛切地揭露"老"文化身上的痈蛆,但他也真诚地肯定:"对过去,我们没法否认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敢轻视中国文化的。"[20]抗战中,面对着强敌的肆虐,老舍从血与火中看到有骨气中国人的自尊和从容,于是,他挥笔歌颂道:"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火与血中表现出它的无所侮的力量与气度!"[21]他为"五千年的文化教养"而自豪,并把它当作强敌不可征服的伟力,这是老舍对抗战力量的赞美,也是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钦佩。正因为如此,老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为他的人格养成提供精神动力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老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是多方面的。除了从小从家庭中、从社会低层的人们身上,特别是从母亲身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劳动人民特有的热爱劳动、真诚朴实、心地善良等传统美德以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老舍自幼就受到民间文学、尤其是北方市民文学的影响。由于北京很久以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市民文学也就显得特别发达,其突出表现就是市井的繁荣带来了街头说唱文学的兴盛。老舍生活在普通市民中间,这就使得他有大量机会接触市民文学。在《悼念罗常培先生》一文中,老舍记载道:"下午放学后,我们每每一同到小茶馆去听评讲《小五义》或《施公案》。"在《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一文中,他还写到,"二十年前我听过没落的王府供奉("供奉"原为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如清代称南书房行走官员为内廷供奉--笔者注)到街头来卖艺"。老舍在文章中还常常信手拈来地品谈民间文艺作品, 如在1938年他为了鼓励作家多运用民间文艺的样式鼓舞人们投身抗战,写了《关于大鼓书词》《谈通俗文艺》《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等文章,文中他就论及《单刀赴会》《长坂坡》《宁武关》《取荥阳》《草船借箭》《三侠五义》《济公传》《铡美案》《彭公案》《秋胡戏妻》《儿女英雄传》等许多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老舍对民间文艺是相当熟悉的,而这与他从小就经常接触民间文艺是分不开的。 民间文艺通常积淀着浓厚的传统价值观念,对社会心理的形成往往起着强烈的教化作用。老舍自己在谈到利用通俗文艺"旧套子"把民心引到抗战上来时就说过:"你利用旧套子来装故事,也得利用旧思想把民心引到抗战上来。从事实上看,……真敢拼命的还不是士兵与民众?假若他们素日没有那些见义勇为,侠胸义胆等旧道德思想在心中,恐怕就不会这么舍身成仁了。"[22]356-357可见,"旧的"民间文艺对塑造"新的"心灵是有着持久而深沉的影响力的。是啊,人类文化的传继不常常就是在不见山、不显水中达到峰回路转、后浪逐前浪的境界吗?在老舍身上,传统与现代是得以完美统一的;在"传统"部分中,我们是时常洞见民间文化凝结的那份人格理想的。如老舍惯于急公好义,很具"侠"的风骨,这与老舍自小就大量接触民间文艺中"武侠"一类作品有关,上文所列老舍自己举出的作品多写侠客义士就可旁证一二。 当然,说老舍多受民间文化影响并不意味着老舍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事实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曾深深地迷住老舍。他自己说过:"在我幼年的时候,……我不能不说我比一般的小学生多念背几篇古文,因为在学堂--那时候确是叫作学堂--下课后,我还到私塾去读《古文观止》。《诗经》我也读过"。"我的中学是师范学校……多少偏重教育与国文。……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我总是读古文。我也读诗,而且学着作诗,甚至于作赋。我记了不少的典故。"[23]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时,校长方还(唯一)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古文、旧诗造诣精深,对老舍影响很大。方后来离任北京师范时和去世前,都曾挥毫赠言给老舍,对老舍的学业评价甚高;老舍自己则说:"我十六七岁练习古文旧诗受益于他老先生者最大。"[24]老舍在北京师范就读时的另一位老师--国文教员宗子威是词学权威,他也使老舍在古典文学方面获益匪浅。及至走上教坛,出于工作需要,老舍的国学功底更为加厚。他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时,曾为学生开设过关于唐代爱情小说的讲座。关于讲座的内容,他在给学校秘书克莱格小姐的信中曾有所谈论:"(1)唐代短篇小说的发展--作为我的讲座的序论;(2)唐代爱情小说的分类和思潮(有关伦理或宗教等方面的小说);(3)语言以及研究唐代爱情小说的必备书籍;(4)对元、明戏剧形成的影响。"[25] 在

这个很简单一导言老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二寻找材料①老舍生平舒庆春生于北京的一个贫穷家庭。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②老舍爱好1.打拳 2.唱戏 3.养花 4.说相声 5.爱画 6.玩骨牌 7.和孩子们交朋友 8.下小馆 9.念外文 10.写字 11.养猫 12.旅游 13.行善 14.分享 15.起名字 16.自己动手 17.给人温暖 18.收藏小宝贝 19.剖析自己③老舍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三结尾总结你自己收一下尾就好了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生105周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感到很荣幸。一,“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目的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其实,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段话证实,老舍写这个戏,拿定了“躲开政治问题”的主意,他想用这个戏专门来写中国社会“五十来年的变迁”;作家说,“躲开政治问题”,是因为自己一向“不十分懂政治”,所以,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可以用小人物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变迁”,“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写《茶馆》,老舍把写作题材重新转向他熟悉的旧时代,他说,这出戏只可能“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这点儿设想,如果放在文艺路线很“左”的时候,恐怕是要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不过,社会发展恰好在这时候给了老舍一个机会: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建设,为促进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茶馆》就是在这种气候下面问世的。之前和之后,社会条件都不行,他也就只能写一些《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类的作品。《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提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写作《茶馆》的时候,老舍对旧时代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考,他提高了运用唯物史观来反思旧中国大千世相和社会演变的能力,对深埋在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也有了精深的体会。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击中历史本质。不过,写好这个戏,不仅需要有一种穿透历史的眼光,还得找准社会生活的恰当部位,开凿一个便于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艺术窗口。这个窗口,也被老舍探囊取物般地找到了,那就是戏里的“大茶馆”。社会上不分身份、地位、行当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老式茶馆,是个最能叫人号准社会脉搏的敏感点;茶馆好比五行八作的精神纽带,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老舍依仗着茶馆在浓缩社会生活焦点方面的关键位置,把这个不可多得的人生舞台,艺术地叠印到话剧舞台上,让它从容地承载历史再现历史,这样的创意谋划,真可谓是超凡脱俗、空山足音。要用短短3幕戏精到地表现3个历史时期,对作者是个严峻的挑战。惜墨如金的老舍,使出一般作家不具备的看家绝活儿,仅用了大约 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处在3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曾经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而这么多的矛盾,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在历史大脉络的下面,这出戏的全部情节,都以人物和事件的剪影形式出现。就以第1幕来说吧,前后包括着这样一些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第一段,“鸽子”之争——京城大宅门为争一只鸽子,差点打起群架来,旗人常四爷发了几句感慨,招来善扑营打手二德子挑衅,反倒被“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话就给压下去了;这段戏,表现了清末豪门骄奢、流氓狂妄,而顶有势力的却得数跟洋人勾结的“二毛子”。第二段,农民卖女儿——饥荒年景,破产农民康六无奈要卖15岁的女儿,人贩子刘麻子趁机牟取暴利,一旁卖小物件的贫民老者偶然得见,一语说中要害:“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是用对比手法,反衬出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第三段,秦常异见——茶馆房东秦二爷来了,他踌躇满志地要拢起本钱办实业、救国难,可是他对眼前讨饭的穷人态度很冷淡,古道热肠的常四爷慷慨施舍,二人于是对是不是该周济穷人一碗烂肉面,表达了不同意见;这段戏写了国难当头,还有些中国人良心未泯,要力所能及地救助黎民,可是秦二爷和常四爷的两种热诚,都历史局限性。第四段,秦庞斗嘴——朝廷上顽固派的代言人、大内总管庞太监来到茶馆买农家女儿,正撞上有维新倾向的秦二爷,二人唇枪舌剑,各不示弱,说到被镇压下去的戊戌变法,引起茶客们一通议论,这些人对改良变法要吗麻木不仁,要吗痛恨诋毁;这段戏写出了顽固派嚣张的气焰,也让人看到维新运动脱离民众,底气不足。第五段,常四爷被捕——常四爷目睹卖儿卖女的惨状,长叹一声:“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被暗探盯上了,两个暗探借庞太监到场,把常四爷和一道喝茶的旗人松二爷抓走了,理由是“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这个情节勾画出黑暗世道下边特务密布、善良人稍有不慎就要遭殃。第六段,太监买妻——老迈昏聩、心理变态的庞太监来相看刘麻子替他买下的农家女,他又老又丑,当场把农家女康顺子吓昏过去,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正在下棋的茶客一声断喝:“将!你完了!”这是这一幕的结尾,意思是,封建末世虽然还挺唬人,却早就枯朽到家了。第1幕大致就是由这么6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组成,中间穿插了王掌柜对眼前这些事儿的微妙态度,穿插了唐铁嘴、黄胖子等社会渣滓的丑恶表现。整幕戏,内容充实,故事此消彼长,生活气息非常浓重,每一步剧情都见出深刻的历史内涵,戏虽然简短却含意无限,整个清末社会的矛盾、黑暗、荒唐、无奈,都被一股脑儿地体现出来。剧中所有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全都依赖暗无天日的旧制度而存在,这是《茶馆》的观众一看就明白的事理。老舍写《茶馆》,尊重观众的头脑,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政治见解,轻而易举地就送到了观众心里。第2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就是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嘴里道出来的“政治消息”,眼瞧着皇上是没了,可世道比前清还糟糕,当权的越是高喊“社会改良”,也就是平头百姓遭殃的时候又快到了,他以朴素的经验判断,没准儿哪一天就把个旧朝廷给改回来了呢,自己不如护着这点儿“先见之明”的好!这三两句不能再平常的平民闲聊,叫人越咂摸越有味儿,中间“侧面透露”的“政治消息”,不是既沉重、深刻,也很有说服力么?第1幕,被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抓走的常四爷,在第2幕又跟这俩人撞上了,他发现这两个家伙居然又给军阀当了特务,有点儿意外,特务们可是大言不惭:“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常四爷逼问了一句:“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特务们也不含糊:“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一番对话,也“侧面透露”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消息”:封建王朝倒是没了,封建势力却照旧主宰一切,洋人的枪炮照旧派着大用场——这不就等于是告诉观众,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一点儿都没变吗!话剧《茶馆》里类似如此这般从“侧面透露”政治信息的地方,比比皆是。老舍把政治学家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化成社会下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注入到观众的欣赏活动中间,收到的效果假如跟政治教科书相比,起码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与一般戏剧作品两样,《茶馆》不是要讲具体故事的戏,它要表现的,是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用老舍的话说,写这出戏的目的,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3幕戏里,扎扎实实地写进去了老舍对历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这让与作家同时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看看戏,心灵就会受到震撼。一部作品能达到这样的作用,它的思想价值就是不可低估的。《茶馆》刚上演的时候,有人认为它的故事性不强,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她儿子康大力参加革命,去发展剧情。老舍谢绝了这个建议,说:“这样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50年代,中国的作者和读者和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觉得,凡是写旧时代,惟一任务就应当是表现尖锐的阶级斗争,歌颂革命的胜利,不这样可不成。老舍委婉地解释,旧茶馆假使都成了革命堡垒,它的日子就延续不了几天了,又何谈让它来见证3个黑暗时代呢。至于为什么可以不以反映革命斗争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老舍在当时不愿意深谈,也不可能深谈。话剧《茶馆》因为创意上别出心裁,还没到“文革”开始,已经引来了一些指责。有人写文章,认为《茶馆》“怀旧”,宣扬了“今不如昔”,“没有揭示出惊天动地的时代巨浪,”“没有指出人民的必然胜利和远大的理想”,“归根结底还是跟作家的世界观、阶级立场和创作方法密切联系着的。”到了“文革”期间,《茶馆》更成了老舍被诬陷成“反动作家”的“罪证”。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一一反驳对《茶馆》的指责。让人们不禁想起来的倒是,《茶馆》第3幕,王利发莫名其妙地问了句:“‘罢课’改了名儿,叫‘暴动’啦?”特务小宋恩子马上揪住这句话,劈头盖脸地,说王利发跟罢课的学生们“是一路货!”久经人生阵仗的茶馆老掌柜,没让他唬住,只是嘀嘀咕咕地对付他:“我?您太高抬我啦!”看来,靠指鹿为马来陷害人,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历来就不难遇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想,许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70年代末到现在,北京人艺多次重排《茶馆》,这出戏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茶馆》还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去德、法、瑞士、日本以及香港、台湾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二,用写文化来写社会《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可是,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茶馆》恰恰体现了老舍选择了这一创作途径所获取的艺术优势。《茶馆》要表现旧中国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老舍没有把这个沉重的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头,他决定用社会上“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个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谈〈茶馆〉》),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病态的社会,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老舍的笔,就好像外科大夫手里的一根探针,每挑破腐朽社会的一块疮痂,都教人们看到一股污浊的脓血涌出来,社会从外到内的溃疡到了这样可怕的地步,用大变革来教它脱胎换骨,当然是最合理不过的了。《茶馆》的观众,不得不随时睁大了眼睛,来直视舞台上的荒诞世道:那位据说是“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庞太监,老态龙钟女声女气,却面对大庭广众不知羞耻地宣布自己就要完“婚”的消息;人贩子刘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们看穿他倒卖一个农家女就赚190两昧心银子的劣迹,他大言不惭,宣传自个儿的逻辑:“我要是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两个逃兵,钱不够,又想满足生理需求,不得不凑钱托人贩子买个合用的老婆,组成不可想象的“三个人的交情”;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市民们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却会有人“感谢这个年月”,对专靠卖卜人为生的唐铁嘴说来,“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这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被剧作家陈列到一起,就证实了一个全没有社会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会无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来。这就像《红楼梦》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茶馆》里面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让观众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叹再三。《茶馆》表现了世风败坏,江河日下。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在3幕戏里,人口贩子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卖卜装神的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干侦探的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吴祥子和小吴祥子,地痞打手二德子和小二德子,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第1幕,刘麻子利用社会贫富差异,倒卖人口,混得挺得意;可到了第2幕,他神气不起来了,不是贫富分化的社会有了好转,倒是更糟糕的现实叫他倒了运,他发牢骚:“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我干瞧着,摸不着门!”做老式昧心生意的刘麻子,眼光、魄力,都撵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乱世枭雄们成了社会新贵,恶行远远超出了前清的权贵们,他们选姨太太的标准和一掷千金的气度,让刘麻子这路纤场老手只剩下干瞧着的份了,世风日下于此可见一斑矣。到了第3幕,轮到小刘麻子这个纤场新人露脸了,他总结父亲“一辈子混得并不怎样”的教训,迎时代浊流而上,勾结横行霸道的国民党官僚,要创办把北平全城的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都组织起来的“包圆儿”公司,为美国兵和官僚们服务。小刘麻子的野心和狡诈,真可以叫他那死去的父亲小巫见大巫了,人贩子行当花样翻新、登峰造极,更证实什么样的岁月,自然就有什么样的世风。再看看唐铁嘴父子:前两幕,唐铁嘴招摇过市,虽说有兵荒马乱的年头帮衬着他卖卜行,他终归没能发迹,白喝了一辈子茶馆里的残茶,连王掌柜都敢挤对他;可是,到继承衣钵的小唐铁嘴这一辈,被封成了邪教“三皇道”的“天师”,小唐铁嘴说:“我跟小刘麻子……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在丑恶透顶的浊世,除去小刘麻子、小唐铁嘴这伙儿市井无赖、社会渣滓,肯定再也不会有什么正经人“如鱼得水”,一个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只要瞧瞧其中净是些何等样人“如鱼得水”便可以了然,这也是所谓“适者生存”吧。刘麻子爷儿俩和唐铁嘴爷儿俩,其实都是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最见不得人的哪种“文化”,只有在最见不得人的社会里才能吃得开。一方面,丑陋的东西四处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里头有价值的东西,在那样的年头当中却活不出来,甚至要走向毁灭。第3幕,评书名角儿邹福远、京剧演员卫福喜和饭庄名厨明师傅,各自述说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艺术和技艺,都是朝不饱夕,岌岌可危。明师傅是一个人能“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手儿”,到头来,为生计所迫,变卖了所有的厨具家什,给监狱里犯人蒸窝窝头去了,因为“现而今就是狱里的人多呀!”邹福远道出了这些艺人和手艺人的极度苦闷:“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茶馆》作品刚发表,就有剧评家批评过:“这个戏……对旧时代的某些旧人却有过多的低回凭吊之情。”这部作品融入了老舍相当程度的“低回凭吊之情”,应当说是事实,问题是,这种情感是否就是多余的或者不健康的呢?剧作家“凭吊”了不为丑恶时代所容的优秀文化,“凭吊”了苦苦挣扎而终于落败的善良人物,我们只要尊重历史,是不难体会老舍对这些凭吊对象的价值认定的。优秀的民族传统被恶劣文化环境无情地剿杀,当然是需要凭吊和鸣不平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有“舍予”、“老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关于皮影论文范文资料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皮影戏概述】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编辑本段【表演形式】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皮影起源的年代尚有不同的说法,较多的专家认为皮影的产生和形成与道士的“弄影还魂术”、佛教寺院中产生和盛行的“俗讲”影像配说有着直接的关联,当时寺院僧人在宣讲佛教经义时,为了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会在俗讲中配以图形,把影人当做死者的灵魂,用来荐亡超度,名为“悬灯宣教”或“劝善金科”,这时用的尚不是影人,只是一种人物像。以后俗讲分为两派,其中的一派改图像为纸人,以后又改纸人为皮人,遂演变为“皮影戏”,直到明代的风俗中,还有为死者在灵台前演出皮影戏的习俗。从而逐渐形成了以传奇内容为剧本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皮影的形成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宋代影戏已十分普及,在民间较多为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宋代铜方镜的背面纹饰就是表现几个儿童表演、观看皮影戏的情景。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

关于幽梦影论文范文资料

翻译为: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

孔子论结友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1)也日益(2),赐也日损(3)。曾子曰:“何谓也?”孔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4)处,赐好说(5)不若己者处,不知其子视(6)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7)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8),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注释:

(1)商:与后文的“赐” ,都是孔子的学生。商即子夏,赐即子贡。

(2)益:长进。

(3)损:减损。

(4)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5)说:谈论。

(6)视:看,比照。

(7)化:融合。

(8)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论结友

●幽梦影卷上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 集宜春,其机畅也。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 善无恶是仙佛。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 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 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 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 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 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为月忧云;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 萝;人不可以无癖。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 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 害之。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 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

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 处。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 不必定作人身。

愿作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鹿;愿在虫而为蝶; 愿在鱼而为鲲。 古人以冬为三余。

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 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

"洵不诬也。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 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 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草而已矣。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 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有毒。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 执着。

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 君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毕。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 取解语者也。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 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内,及谷雨节中;夏雨, 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 雨也。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 死后必多跪拜。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 长安道上。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翻译为: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孔子论结友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1)也日益(2),赐也日损(3)。曾子曰:“何谓也?”孔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4)处,赐好说(5)不若己者处,不知其子视(6)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7)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8),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注释:(1)商:与后文的“赐” ,都是孔子的学生。

商即子夏,赐即子贡。(2)益:长进。

(3)损:减损。(4)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5)说:谈论。(6)视:看,比照。

(7)化:融合。(8)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论结友。

1)原文: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月宜对高人译文:观赏花儿应有美人作伴, 月下畅饮应有诗人相伴,月下畅饮应有诗人相伴, 玩赏雪景应有高士为伴。

玩赏雪景应有高士为伴。 (2)原文:律已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译文:要求自己应该带有秋天的严厉之气﹔ (2)原文:律已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译文:要求自己应该带有秋天的严厉之气﹔ 与世人相处应该带有春天的温和之气。

与世人相处应该带有春天的温和之气。 (3)原文:莳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 (3)原文:莳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 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 植柳可以邀蝉译文:种花可以招来蝴蝶堆石可以招来云彩植松可以招来清风蓄水可以招来浮萍构筑高台可以招来明月种植芭蕉可以招来雨水栽植柳树可以招来蝉鸣植柳可以邀蝉译文:种花可以招来蝴蝶堆石可以招来云彩植松可以招来清风蓄水可以招来浮萍构筑高台可以招来明月种植芭蕉可以招来雨水栽植柳树可以招来蝉鸣 (4) 原文: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灧如水, (4)原文: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灧如水, 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译文:云所呈现的模样,有时像高俊的山,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译文:云所呈现的模样,有时像高俊的山, 有时像荡漾的水,有时像人,有时像荡漾的水,有时像人, 有时像野兽,有时像鸟的细毛,有时像鱼的鳞片有时像野兽,有时像鸟的细毛,有时像鱼的鳞片 (5)原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5)原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皆以阅历之浅深, 为所得之浅深耳译文: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窥看明月中年时读书,就像站在庭院中观赏明月老年时读书,就像立在高台上玩赏明月都因为个人人生经验的深浅多寡来决定他们领悟境界的深浅罢了为所得之浅深耳译文: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窥看明月中年时读书,就像站在庭院中观赏明月老年时读书,就像立在高台上玩赏明月都因为个人人生经验的深浅多寡来决定他们领悟境界的深浅罢了 (6)原文:楷书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 (6)原文:楷书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行书介乎二者之间, 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处. 译文:楷书需写得如文人一样,草书需写得如名将一样,译文:楷书需写得如文人一样,草书需写得如名将一样, 行书则介於两者之间,如晋代的羊叔子,缓衣带披轻裘,最是佳妙。

行书则介于两者之间,如晋代的羊叔子,缓衣带披轻裘,最是佳妙。 答案补充 (8)原文: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 译文:春风如酒,浓厚甘甜。

译文:春风如酒,浓厚甘甜。 夏风如茗,涩中带香。

夏风如茗,涩中带香。 秋风如烟,忽隐忽现。

秋风如烟,忽隐忽现。 冬风如姜芥,阵阵刺痛麻痒难止。

冬风如姜芥,阵阵刺痛麻痒难止。 (9)原文: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9)原文: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译文:花儿不能无蝴蝶采蜜,青山不能无泉水川流,石头不能无青苔点缀,水面不能无萍藻漂浮,高树不能无藤萝攀爬,人不能无自己的嗜好。

译文:花儿不能无蝴蝶采蜜,青山不能无泉水川流,石头不能无青苔点缀,水面不能无萍藻漂浮,高树不能无藤萝攀爬,人不能无自己的嗜好。答案补充 (10)原文: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 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 邱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译文:梅花会让人感到高洁,兰花会让人感到幽雅,邱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译文:梅花会让人感到高洁,兰花会让人感到幽雅, 菊花会让人感到野趣,莲花会让人感到澹泊,菊花会让人感到野趣,莲花会让人感到澹泊, 春海棠会让人感到艳丽,牡丹会让人感到豪情,春海棠会让人感到艳丽,牡丹会让人感到豪情, 芭蕉与竹子会让人感到情韵,秋海棠会让人感到娇媚,松树会让人感到飘逸,梧桐会让人感到清远,柳树会让人感到感动芭蕉与竹子会让人感到情韵,秋海棠会让人感到娇媚,松树会让人感到飘逸,梧桐会让人感到清远,柳树会让人感到感动11)原文: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 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译文:阅读经书适宜在冬季,因为精神能够专一.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译文:阅读经书适宜在冬季,因为精神能够专一. 阅读史书适宜在夏季,因为阅读的时间充裕.阅读史书适宜在夏季,因为阅读的时间充裕. 阅读诸子适宜在秋季,因为思绪情致清晰有条理.阅读诸子适宜在秋季,因为思绪情致清晰有条理. 阅读集部适宜在春季,因为生机盎然情感丰富阅读集部适宜在春季。

有一种被夸赞得很幽雅,其实是很萧索败兴的景物,就是久下不绝蒙蒙细雨; 有一种被描述得很优雅,其实是不堪忍受的境遇,那就是贫病交加;有一种被称许得很有韵味,而实则粗鄙不堪的声音,那就是卖花人叫卖声。

分析:这是作者为了讽刺一些无聊文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吟风弄月诗酒唱和故作风雅,丝毫也不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所作的愤世嫉俗的宣言。烟雨、贫病。常常是文人们呤颂的事物。他们没有经历贫病的折磨,也没有 在“烟雨”中从事农作,更没有去亲身体验卖花人成天吆喝导致喉咙嘶哑的窘况,人间的艰难与他们无关。他们的无病 *** 的文风,深为作者所诟病。所以作者在这里故意和他们唱反调。

第二句

雨这个东西,可以使白天变短,可以使夜晚变长。

分析:这是作者自己对雨的感受。他为什么得出这种感受呢?这一点我们只能猜想。下雨天光线极暗,一觉醒来已是近午时分;不知不觉,又一个黑夜又降临了。唉还是睡吧(没电灯电视互联网,不睡作甚?)。漫漫长夜,辗转难眠,窗外是不歇的雨声——何时才天明啊。

未看到原文。不知作者的身世背景,分析可能不到位。

原文在这,如再加译文太长了。

●幽梦影 卷上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 集宜春,其机畅也。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 善无恶是仙佛。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 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 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 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宗为知己;鹅以右 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 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为月忧云;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真是菩萨心肠。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 萝;人不可以无癖。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 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若耳聋也。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鳞虫中金鱼;羽虫中紫燕;可云物类神仙,正如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 害之。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 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楷书须如文人;草书须如名将。

行书介乎二者之间,如羊叔子缓带轻裘,正是佳 处。 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 不必定作人身。

愿作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鹿;愿在虫而为蝶; 愿在鱼而为鲲。 古人以冬为三余。

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 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

"洵不诬也。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 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 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才子而富贵,定从福慧双修得来。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草而已矣。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 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有毒。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 执着。

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 君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毕。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 取解语者也。

窗内人于纸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 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内,及谷雨节中;夏雨, 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 雨也。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 死后必多跪拜。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 长安道上。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 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

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

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闻其声。 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其苦更甚于哑。

并头联句,交颈论文,宫中应制,历使属国,皆极人间乐事。 《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为何不姓李。

"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 如华、如柳、如云、如苏、如乔,皆极风韵;若夫毛也、赖也、焦。

客套误事

【原文】

于啴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于火,甚炽。于啴子从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礼而致词曰:“适有一事欲以奉告,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则与人非忠。敢请,唯君宽大,能忘其怒,而后敢言。”友人曰:“君有何陈?当谨奉教。”于啴子复谦让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时火燃君裳也。”友起视之,则毁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于啴子曰:“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

【注释】

1、床:古代指一种坐榻。

2、据:靠着。

3、案:矮桌。

4、曳:拖。

5、炽:火烧得很旺。

6、谦谦:谦虚的样子。

7、唯:希望。

8、作色:改变脸色。

9、逡巡:有顾虑而欲进不进,犹疑迟缓的样子。

10、适:刚才。

11、裳:古代专指下身穿的衣服。

12、宽假:宽容大度。

13、谨:谨慎小心。

14、奉教:恭敬地听从教导。

15、陈:陈述。

【参考译文】

于啴子跟朋友坐在炉子跟前烤火。朋友专心看书,长衫的下摆被火烤着了也没有发觉。于啴子站起身来慢条斯理地抱拳作揖:“适才有一件事情想告诉您,因为您天性性急,怕您生气;想不告诉您吧,那又对朋友不负责任。请您答应我,您宽容大度,决不发怒,我才敢奉告。”朋友说:“您有什么事情就说,我一定虚心听取您的意见。”于啴子又像刚才那样谦让,又来一次,到第三次,他才不紧不慢地说:“刚才炉火烧着您的衣服了。”朋友起来看,已经烧掉了好大一块。朋友的脸都气白了:“为什么不急着告诉我,反而像这样迂腐缓慢!”于啴子说:“人们说你性急,果真如此!”

参考:

百度百科

/link?url=ZT_VdV1w3wf07TLZZgX6zbopRuGc7yxg-F-W_hul8PVfpwe32pFrCbgLIZENqJmd

原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摘要:张潮在《幽梦影》中熟练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其中包括花、月、蝴蝶等等,而本篇论文提取其中的“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月”意象的分析,与其他诗人笔下之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张潮《幽梦影》中之月审美的独特之处。关键词:月 自然美 对比 启发在幽梦影中,提到月的意象的篇目分别有:第一一则、第一七则、第二二则、第二八则、第二九则、第三五则、第三六则、第一二七则、第一四七则、第一四九则、第一八六则、第一八八则等。在这十二则中,月大多与其他意象一同出现,例如花、酒、美人等。这些意象与审美、生活息息相关,但单独出现却相对较少。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八则中有月下看美人这样的描述;第二九则中有月之色,花之香;第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月搭配的都是一些较为高雅的事物,如花、美人、箫……相互匹配、联想后便是一幅优美的画,给人以一种视觉的感受,就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幽梦影》中的诗句虽较为简短,但构图要素却是齐全的。其所描绘出的是一种生活情趣。接下来,将从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幽梦影》中月的特质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 在古典文学之中月亮意象有这样的几种用法。其一:月亮拥有自然属性,诗人们常常将它视为玩赏吟诵的对象,给人以恬静,闲适之感。其二: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月明星稀,给人一种独特的凄凉孤独之感,便通过月表达自身孤独和苦闷;其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具有独特性和同一性,便成为沟通两地、两人的精神纽带,借以抒发相思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的阴晴圆缺又暗示着分分合合,时光流逝的自然哲理。其四:月亮光偏冷,具有冰清玉洁的特点,常常成为高洁、脱俗的象征。接下来将通过具体案例并结合相关美学原理进行阐述。 我们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前者是恬静,闲适的夜晚,营造了一种清新的月下景物,后者给人以宏大之感,苍茫云海,宽广,壮阔。月在文人眼中,是可以以“景”来表述的。这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1]这是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摘录的宗白华对自然美的总结。我认为它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表面之美,对表面的外在的欣赏;二是心灵的感受,上升到了内在的层面;最后是精神,这也是最高境界。景虽是景,但景中可以融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思念注入到月中,月本无情而人有情。在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如钩应该是新月,而在五代时期冯延巳所作的《鹊踏枝》中“残月尚弯环,玉筝和泪弹”,这里是残月。在《人间词话》中对《鹊踏枝》的评析有这样的一句话:“构造孤凄幽绝的环境来衬托思妇的难眠伤感。”[2]《相见欢》的月是配以西楼、寂寞、深院等意象,共同营造悲苦凄凉的意境,而《鹊踏枝》中,残月就足以将其囊括其中。在《美学原理》中有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然美是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3]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更直观的是触景生情再容情于景。景是自然现象,也是当下的生活环境。 在传递相思方面,那月在诸多意象中绝对当仁不让。月,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穿越千山万水,将相思之情带到友人那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思乡的诗,我们可以发现会有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明月之时,月亮不但亮而且圆,有团圆之意。这是人们主观意识上赋予的,实际上也是人们的一种直接的审美感受。“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沉积在他心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作用”。[4]“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品格相似”。[5]月亮冰清玉洁,脱尽尘滓。从李白的诗中“惧坏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以看出其对理想的追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以上通过诗来分析了古人对月亮意象所寄托的审美意蕴。月作为一个意象,拥有多种审美特点和思想寄托。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的集中表现是写眼前之景,述当下之心及思所思之景,传胸中之情。 张潮《幽梦影》中月亮的特质及审美特点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人们大凡喜欢看的,看得悦目的,引起人们精神振奋的,那就成为一种美。”[6]在我看来,《幽梦影》中的月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物、韵、神。物,便是实物,看得见的东西。韵,便是韵味,看到景后将思想融会后产生的情感。神,便是已经深深刻在作者内心,并伴随着生活无处不在的。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幽梦影》的月亮意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物这个层面。在第二九则中有这样的一句“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7]山光水声月色花香,这是将山、水、月、花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让人魂牵梦绕,神魂颠倒。“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等不适物质所固有的了,而成了主观的东西”。[8]在第一二七则中“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9]这是因为月的亮度或可以与灯相比,而灯却没有月那样的品质和独特的审美特征。这是《幽梦影》月亮意象在物这个层面的表现。 其次是韵。读《幽梦影》,可以感受到月亮所构成的韵味。在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搭配和安排。琴在中国传统的乐器中,属于雅,而松给人以一种高洁之感,雅乐配高洁之松,那是再好不过。月光微冷,箫声稍稍有些悲凉,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凄美悲凉的意境。再看到第二八则:“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10]任何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韵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则是张潮视角的独特性展开的审美实践,身处其境,便更加能够感受到这般韵味。 最后是神。神这个字网名常道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我看来,诗词的神在于最终想表达的超脱于文字与景物的东西,而审美生活的神却是将审美活动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在其第一八六则中“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没骨画也”。[11]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不会把镜中的景物当做画,而在张潮眼中,镜中之画是勾勒出的人物画;影子,是没有骨架的人物画。已经产生了一种无处不是美的意识,注重观察,把握不同事物不同角度的特点。在第一八八则中“若无佳丽,花月皆虚设”。将花月作为佳丽的衬托。张潮触景而引发的联想,将相应的情感赋予到身边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从物、韵、神三个角度对《幽梦影》中的月亮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月亮具有佳丽之伴、画中之光、消愁之能、高洁孤寂之质、观赏之趣等特质,是张潮移情之处,生活之乐。 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 接下来,将用《幽梦影》中的月亮意象与其他诗人诗作中的月亮意象进行对 比,以寻找其相同及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幽梦影》第一八六则有相似之处。一个人竹柏影,一是人影。都是月光下的产物,且二人都有注意。苏轼是对这个场面进行了一个描写,而未能与身边的事物发生联想,然而张潮恰恰就有了这样的联想。这说明联想和审美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研究《幽梦影》与其他诗歌的对比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不同。是创作意识的不同《幽梦影》更多的是从生活去谈月,而其他诗歌更多是将月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的例子中去分析。 在传统诗歌中,比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关于比德的意义,在李泽厚先生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比德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自然美的观点,自然物之所以美在于它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即从其中感受或者意味到人格美。”[12]实际意思是“自然物的美与价值就是因为它们比附的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以及道德情操的价值。”[13]因此月亮的比德价值就与书写月之人的道德追求相关。例如,高洁品质,崇高精神,等等。他们吧月亮看作高洁的象征,例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此时诗人的心情俨然是淡泊致远,清新脱俗。然而月亮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另一般风景,这是张潮所不能及的。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边塞月是历史和战争的见证者。在《从军行》(其二)中“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依然是朋友之间离愁别绪的意象。但是《从军行》(其二)的秋月,无论在意象内容上还是在意象组合与安放上较其他的诗歌都深刻许多。 ”[14] 在唐宋时期,被奉为诗仙的李白创作风格放荡不羁,却又潇洒飘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光的照耀下的三人宴席,良辰美景,纵是明月不能知晓诗人开怀畅饮之间的乐趣,但是诗人心中仍然有一片朗朗乾坤,明月在这首诗词中的意象就变得更加的高远而清幽。”[15]月亮,它不仅反映了一种时间的延伸,更表示了一种空间的扩张;不仅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不仅追求着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更蕴涵着人类的历史和命运。[16] 在读《幽梦影》的过程中,很能感受到张潮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优雅的生活情调。张潮写月更多的是采用月亮的共性特点,然而其他的一些诗人会采每个时期月亮不同的“个性”去描写和抒发情感。但各诗人的诗作中,不难看出景为情生,景因可爱而美,而不是因美而可爱的美学思想。《幽梦影》中,月的审美意象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它涵盖了月亮的物、韵、神三个层次,也包涵了张潮的审美是人生。参考文献:[1][4]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93页,第139页;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043页 [5]美学原理/杨辛等著.-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7页,第129页 张丽娟,宋喜坤.月亮意象的审美特质及象征意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名作欣赏,2013(14):111-112+131. [9][10][11]幽梦影/(清)张潮著;韩中华译著.-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第049页;第166页;第049页;第241页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李延.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3):22-25. [14]钟彦亮.王昌龄七绝中月亮意象唯一性与特殊性解读[J].名作欣赏,2017(29):106-110. [15]李路芳,郭永乐.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9):153-154. [16]高原.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怀[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01):62-64.

太长了。这里有《幽梦影》的前166章。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