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社会调查与研究法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1:13:20

社会调查与研究法学论文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对策思考摘要: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是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和谐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newly emerging things which in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 emerge.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community construct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one which of important contents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s.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affluent society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 the display. Vigorous starting which construct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obtains the fast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present paper from sociological angle embarking, from various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emphatically, and aimed at these question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word: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s目 录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2第2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的由来…………………………………………………………… 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 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 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6第3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 经费无法律保障………………………………………………………9第4章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广泛吸纳社区文化建设资金…………………………………………… 提高群众自组织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政府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制定和健全有关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12结论…………………………………………………………………..14致谢…………………………………………………………………..15参考文献……………………………………………………………..16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疑惧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现实性的对策研究和分析,这也是本人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之所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社区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伴随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早在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就发表了有关社区研究的著作,叫《社区与社会》,由此奠定了社区研究基础,“社区”一词由此流行开来了。社区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很大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纠正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情失落等社会问题。这期间产生了很多对社区研究有着深远意义的理论,如:以研究都市社区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以研究居民相互间行为为主的社会互动理论等。这些社区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社区的事要由社区政府为主来办。这是社区组织结构决定的,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也只有社区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驻社区机构和社区成员进行社区参与,建构共同的社区文化,进行社区整合。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重新起步,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对策研究上,不仅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且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面对国家进一步开放,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多样性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究竟怎么搞,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研究问题。如何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国情,又处在快速的变迁过程,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将会对世界社区研究提出很多有创新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似乎表现为:1、关于社区方面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很少,且许多理论都具有局限性或者不适应中国国情。 2、很多学者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多为表面现象。3、对策建议各抒己见,方式方法繁多,概括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本文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从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构建的目标下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意义出发,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入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探析,并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基本思路:本人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并与导师和学友深入交流,形成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第2章 社区文化的涵义为了能够开展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必须对社区、社区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几个概念作出界定。 社区以及城市社区社区的由来最先使用“社区”的是英国学者H•S•梅因,他在1871年的 《东西方村落社区》中提出。而将社区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斐迪南•藤尼斯在其1881年的《共同体社会》中,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活着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而将“社区”一词介绍到中国来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社区就是“通常指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交往。” 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中 ,因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是介于城市居民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中间层。 社区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去理解,社区文化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文化成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就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如果将社区文化作为一个建设过程,则偏重于对社区文化狭义的理解,特指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是指为社区成员所共享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有机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具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文化创造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功能。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诸多相关的社会结构要素中,由于地域性的关系,城市社区文化与城市的社会结构变迁尤,社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异质化发展的趋势,使不同的人群会向不同的地域集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同质性社区,从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取向的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要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根据我们自己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大致有以下共性。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只有拥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现代化。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社区形象文化主要指社区的外观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是提升社区品位的关键。所以,社区都应该有一到两个支撑形象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社区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社区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社区成为文明社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江汉区长年坚持开展的“五月的鲜花”、“武汉之夏”、“金桥书评”等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已成为评判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一 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居住区 ,集中了人类活动最多的部分。城市的发展中 ,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 ,单纯强调以经济增长为本 ,重视财富的积累 ,在许多城市 ,传统工业企业破产、人口过度膨胀、土地过度承载、居住条件恶化、文化设施稀少、休息场所不足、闲暇时间被占用、犯罪率上升、安全感下降等情况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病”。特别是随着现代化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大城市、特大城市中人口过度密集 ,城市环境的恶劣 ,许多城市日趋衰落。只有利用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二 文化是促进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城市 ,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以提供必要的财政来源 ,用以发展人口增加所必需的住房、道路、教育以及生活必需品 ,特别是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城市根本不可能发展。过去 ,城市发展产业主要依靠重化工业 ,但发展重化工产业 ,会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特别是会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仍然用重化工业来维系城市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实践证明 ,工业化过程中的世界大多是由于过度的发展 ,污染严重 ,交通等生活设施极度紧张 ,如英国伦敦、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墨西哥城等城市都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二十世纪后期各国都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 ,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积极发展绿色行业 ,有关资料表明 ,在美国 ,体育经济的收入 ,超过了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所的收入之和 ,至于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文化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旅游业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的最佳办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城市社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一 培养社区公德和树立良好的社区风尚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使社区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社区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而树立起居民良好的社区公德和家庭道德,养成高尚文明的社区风尚。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导进的功能 , 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 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指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们出于对自身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所在生活地域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维护、保护意识。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社区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认同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而能热爱社区,贡献杜区。社区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社区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内聚力的形成。三 融洽社区的人际关系,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社区居民在较少功利色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互相鼓励、感悟人生,从而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社区文化教育活动还可以和专业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 在个人家庭层面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个案服务, 以舒缓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增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四 传承和创新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掘和发挥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使社区成员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生活中传承社区特有文化,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创造, 为社区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成果, 使社区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的 , 是通过社区成员广泛的参与共同实现的, 因此社区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便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 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良好的社区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借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不断提供动力。塑造社区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塑造社区形象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例如,建设好社区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建构,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雕塑,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塑造社区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六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对当代社区建设的又一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社区经济发展增加明显的促成影响。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培养就业技能, 既解决社区就业问题, 又为社区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由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到更加出的位置。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动力不足目前,不少地方对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畏难情绪,以缺资金、缺场馆、缺人才为由,被动观望,消极等待。但创建经费的不足,并不能为这些地方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所作为开脱。没有改革意识,缺乏开拓精神,不积极努力去创造新的机制,漠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不到群的巨大创造力,是制约这众中蕴藏些地方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社区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误区,诸如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片面理解,认为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跳跳蹦蹦;重硬件达标,轻软件建设;重物质环境的改造,轻人文环境的营造;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矫正,社区文化建设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灌输社会价值观念、传授科学技能等重大功能,能够有效凝结来自不同区域、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这种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还是很少见到,更多的是注重通过有关部门、党的组织以及社会群众性组织来从事文化价值观的灌输和培育,而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不明显。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只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这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在动员式参与面前,要么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心态,要么造成一种逆反心理,不利于培养居民独立思考和理性评价的能力,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难以产生。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由于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部分居民(往往是有一定地位的国家公职公务员或比较富有的所谓“白领”阶层)有一种不屑与社区其它居民来往的优越心态 。他们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冷漠,从而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时间仅仅过去了9个念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未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按照现有的社区建设情况,民政局主要负责社区的划分;体育局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局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另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于是,在社区之中,工会提出要有工会之家,妇联要有妇女中心,共青团要有青年之家,老龄委要有老人俱乐部,老干部要有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局要有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残联要有残疾人活动中心,民政局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等等。而且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都规定要有多少平方米,这些中心功能复杂,设施简单。这样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谁都在管,可是谁都不能负责,造成了现有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在新体制下,街道办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重心下移,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进行的是“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街道办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架构,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利法律依据。同时,“重心下移”后,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盘子,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 经费无法律保障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当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变化而发生变化。

法学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一)搜集材料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著、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二)提炼材料,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二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三要直白,不要隐讳。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四是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五是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三)法学毕业论文提纲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法学毕业论文的初稿(一)运用逻辑思维写学术论文,逻辑上有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依靠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已的新观点,写出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他人现成的观点和材料。(二)主题突出,论点鲜明(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确、简练流畅法学毕业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一)法学毕业论文格式打印使用B5纸,便于存档,装订线在左面。法学毕业论文打印一般用宋体。文章题目用3号黑体,题名应简明、具体、恰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正文内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一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小3黑体。二级题序及标题用“(一)(二)(三)……”序号和4号黑体。三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和小4黑体。四级题序及标题用“(1)、(2)、(3)……”序号,不用黑体。正文用小4号宋体。这样,文章就眉清目透,井井有条。当然,这种分题也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实际,该怎样分,就怎样分,但要遵循分题的规则。此外,分成几级题目也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不用“1、2、3……”,改用“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其一,其二,其三”也是可以的,但是,无论用什么,都要层次清楚。法学毕业论文格式为: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封面的作用在于使别人知道这是一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是指摘录下来的要点,主要是表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一般为100—200字。摘要的写作方法,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论题的意义,二是将法学毕业论文几部分内容表述为阐述论文观点的一段话。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8个。(二)法学毕业论文注释现代学术视注释为学术规范与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论著和文章中,注释不是装饰品,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引用他人成说,注示出处,既表示相关论说非作者独造,并对他人成果给予应有之尊重,又可为读者提供该领域的文献信息,以便利后来之研究。二是反映了作者观点与其他学者观点的联系与区别,或者是对作者自己观点的进一步说明,因而,也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三是大量的引文意味着作者的研究的确是在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及所积累的资料基础上进行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注释要写得规范。最规范的,就是《法学研究》的注释方法:分为著作类、论文类、文集类、译作类、报纸类、古籍类、辞书类、港台著作、外文类等九个类别,并有注释例;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等等。详细的内容请看《法学研究》上的注释体例和文章的注释方法。为提高刊物质量和文献信息计量、评价与研究的水平,促进学术成果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的交流与传播,教育部2000年1月颁发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其中注释主要用于以文章篇名、作者等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注释序号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参考文献置于文本,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列举了其格式,详情请看《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或其它中文社科学术期刊。写法学毕业论文,上述两种注释方法,可选择一种使用,但不能交叉使用。法学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答辩法学毕业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大到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论据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表述是否简洁准确,通顺流畅,符号使用是否恰当,等等。自己修改后,再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然后定稿。为了使法学毕业论文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论文答辩制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答辩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毕业论文的全面检查。答辩首先由学生本人简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思路、主要观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让作者略作准备做出回答,从而进一步考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的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答辩提出的问题,不管作者当场是否能作出完善的回答,都是对于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法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阶级分析法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二、价值分析法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方法.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对策思考摘要: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是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社会调查方法与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对策思考摘要: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是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和谐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newly emerging things which in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 emerge.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community construct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one which of important contents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s.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affluent society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 the display. Vigorous starting which construct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obtains the fast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present paper from sociological angle embarking, from various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emphatically, and aimed at these question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word: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s目 录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2第2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的由来…………………………………………………………… 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 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 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6第3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 经费无法律保障………………………………………………………9第4章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广泛吸纳社区文化建设资金…………………………………………… 提高群众自组织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政府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制定和健全有关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12结论…………………………………………………………………..14致谢…………………………………………………………………..15参考文献……………………………………………………………..16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疑惧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现实性的对策研究和分析,这也是本人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之所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社区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伴随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早在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就发表了有关社区研究的著作,叫《社区与社会》,由此奠定了社区研究基础,“社区”一词由此流行开来了。社区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很大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纠正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情失落等社会问题。这期间产生了很多对社区研究有着深远意义的理论,如:以研究都市社区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以研究居民相互间行为为主的社会互动理论等。这些社区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社区的事要由社区政府为主来办。这是社区组织结构决定的,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也只有社区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驻社区机构和社区成员进行社区参与,建构共同的社区文化,进行社区整合。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重新起步,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对策研究上,不仅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且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面对国家进一步开放,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多样性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究竟怎么搞,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研究问题。如何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国情,又处在快速的变迁过程,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将会对世界社区研究提出很多有创新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似乎表现为:1、关于社区方面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很少,且许多理论都具有局限性或者不适应中国国情。 2、很多学者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多为表面现象。3、对策建议各抒己见,方式方法繁多,概括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本文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从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构建的目标下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意义出发,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入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探析,并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基本思路:本人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并与导师和学友深入交流,形成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第2章 社区文化的涵义为了能够开展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必须对社区、社区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几个概念作出界定。 社区以及城市社区社区的由来最先使用“社区”的是英国学者H•S•梅因,他在1871年的 《东西方村落社区》中提出。而将社区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斐迪南•藤尼斯在其1881年的《共同体社会》中,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活着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而将“社区”一词介绍到中国来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社区就是“通常指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交往。” 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中 ,因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是介于城市居民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中间层。 社区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去理解,社区文化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文化成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就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如果将社区文化作为一个建设过程,则偏重于对社区文化狭义的理解,特指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是指为社区成员所共享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有机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具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文化创造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功能。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诸多相关的社会结构要素中,由于地域性的关系,城市社区文化与城市的社会结构变迁尤,社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异质化发展的趋势,使不同的人群会向不同的地域集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同质性社区,从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取向的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要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根据我们自己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大致有以下共性。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只有拥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现代化。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社区形象文化主要指社区的外观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是提升社区品位的关键。所以,社区都应该有一到两个支撑形象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社区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社区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社区成为文明社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江汉区长年坚持开展的“五月的鲜花”、“武汉之夏”、“金桥书评”等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已成为评判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一 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居住区 ,集中了人类活动最多的部分。城市的发展中 ,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 ,单纯强调以经济增长为本 ,重视财富的积累 ,在许多城市 ,传统工业企业破产、人口过度膨胀、土地过度承载、居住条件恶化、文化设施稀少、休息场所不足、闲暇时间被占用、犯罪率上升、安全感下降等情况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病”。特别是随着现代化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大城市、特大城市中人口过度密集 ,城市环境的恶劣 ,许多城市日趋衰落。只有利用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二 文化是促进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城市 ,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以提供必要的财政来源 ,用以发展人口增加所必需的住房、道路、教育以及生活必需品 ,特别是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城市根本不可能发展。过去 ,城市发展产业主要依靠重化工业 ,但发展重化工产业 ,会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特别是会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仍然用重化工业来维系城市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实践证明 ,工业化过程中的世界大多是由于过度的发展 ,污染严重 ,交通等生活设施极度紧张 ,如英国伦敦、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墨西哥城等城市都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二十世纪后期各国都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 ,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积极发展绿色行业 ,有关资料表明 ,在美国 ,体育经济的收入 ,超过了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所的收入之和 ,至于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文化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旅游业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的最佳办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城市社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一 培养社区公德和树立良好的社区风尚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使社区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社区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而树立起居民良好的社区公德和家庭道德,养成高尚文明的社区风尚。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导进的功能 , 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 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指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们出于对自身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所在生活地域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维护、保护意识。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社区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认同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而能热爱社区,贡献杜区。社区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社区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内聚力的形成。三 融洽社区的人际关系,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社区居民在较少功利色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互相鼓励、感悟人生,从而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社区文化教育活动还可以和专业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 在个人家庭层面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个案服务, 以舒缓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增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四 传承和创新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掘和发挥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使社区成员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生活中传承社区特有文化,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创造, 为社区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成果, 使社区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的 , 是通过社区成员广泛的参与共同实现的, 因此社区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便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 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良好的社区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借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不断提供动力。塑造社区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塑造社区形象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例如,建设好社区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建构,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雕塑,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塑造社区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六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对当代社区建设的又一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社区经济发展增加明显的促成影响。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培养就业技能, 既解决社区就业问题, 又为社区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由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到更加出的位置。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动力不足目前,不少地方对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畏难情绪,以缺资金、缺场馆、缺人才为由,被动观望,消极等待。但创建经费的不足,并不能为这些地方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所作为开脱。没有改革意识,缺乏开拓精神,不积极努力去创造新的机制,漠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不到群的巨大创造力,是制约这众中蕴藏些地方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社区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误区,诸如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片面理解,认为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跳跳蹦蹦;重硬件达标,轻软件建设;重物质环境的改造,轻人文环境的营造;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矫正,社区文化建设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灌输社会价值观念、传授科学技能等重大功能,能够有效凝结来自不同区域、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这种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还是很少见到,更多的是注重通过有关部门、党的组织以及社会群众性组织来从事文化价值观的灌输和培育,而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不明显。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只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这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在动员式参与面前,要么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心态,要么造成一种逆反心理,不利于培养居民独立思考和理性评价的能力,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难以产生。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由于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部分居民(往往是有一定地位的国家公职公务员或比较富有的所谓“白领”阶层)有一种不屑与社区其它居民来往的优越心态 。他们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冷漠,从而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时间仅仅过去了9个念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未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按照现有的社区建设情况,民政局主要负责社区的划分;体育局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局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另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于是,在社区之中,工会提出要有工会之家,妇联要有妇女中心,共青团要有青年之家,老龄委要有老人俱乐部,老干部要有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局要有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残联要有残疾人活动中心,民政局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等等。而且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都规定要有多少平方米,这些中心功能复杂,设施简单。这样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谁都在管,可是谁都不能负责,造成了现有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在新体制下,街道办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重心下移,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进行的是“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街道办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架构,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利法律依据。同时,“重心下移”后,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盘子,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 经费无法律保障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当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变化而发生变化。

一、调查报告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个完整的程序,其最终成果是社会调查报告,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对数据加工、处理、研究,认识到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2.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特点:调查研究报告是调查者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而写成的一种书面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是社会调查工作的最终成果。调查研究报告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3.调查报告的特点:① 社会性:对社会具有指导作用:经验总结对社会具有警戒作用。e. g. 留守老人、儿童。流动儿童。企业问题。差老问题,②针对性:明确针对什么去做调查。什么样的群体。什么样的问题。.农民工的具体问题:婚姻、家庭、社会福利、市民化问题。③真实性: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充分的调查是最重要的。④典型性:可以是小事,放大出很多问题。⑤新颖性:新发现是很重要的。二、调查研究报告的类型1.根据调查对象反映范围①概况调查报告:是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而写的,对全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政治、文化、思想、地理、历史到政府部门②专题调查报告:是围绕某个问题撰写的,可以是典型经验、专题情况、新生事物、历史事件或存在的问题等等。.典型经验(红色七月赴青岛时的发现、济南老字号知识、文化产权、典型事逊人物巡访)2.根据调查对象反应内容①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创业教育②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政府关注,为政府参谋。.济南社区志愿服务评价③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选择问题视角、专项调研、判断真相、提供解决方案。.村民自治问题3.依据调查目的的不同①理论研究型:补充证实,讲究方法.慢性病与居民健康问题②实际建议型:重点在建议的提出.农民工的生活福利问题、关于大学生村官怎么做三、选题1.现实性①高度关注现实,是否有现实价值

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一步,找出你关心的问题,即你写的大致范围注意who,那些领域我关心这个问题,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关注的重要意义第二步么,确定问题的发展背景。问题、现象是什么?什么特征?发生的过程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参阅面访,学术文章,调查报告,政府文件,事件报道,年鉴资料第三步,别人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我研究会有什么发现?确定我关注的问题

太原电大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和小教(本科)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细则(2005)集中实践环节是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和小教教学计划所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集中实践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全面检验的必要途径。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按照中央电大、省电大相关要求,此项工作的初步按排如下。一、关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培养、考核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一手真实的素材。凡已修满50学分以上的学生,均可进入“社会调查”阶段的学习。社会调查环节时间为3周,3学分。(一)社会调查的内容与要求:1. 本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活动。2. 社会调查的内容应在学校管理、社区教育管理和社会公共部门与教育管理相关领域的范围内,选择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3.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社会调查的选题,并可与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相一致。4. 选题要有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地教育实际;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针对性;调查活动要就近进行。5. 调查报告的撰写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其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调查对象、调查过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体会等。6. 调查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调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调查完成后,要及时认真地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和全面综合分析。7. 社会调查报告要按统一版式的规范化要求撰写,字数不少于3000字。调查报告写完后要填写统一的教师评语表。(样表附后)(二)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1、指导教师资格: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2、指导教师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学生确定的选题进行个别辅导,检查制定每位学生的社会调查实施计划,并按照计划全程指导学生的调查工作,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检查社会调查所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编制调查报告的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报告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的补充调查、文献研究和最后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针对学生在社会调查全过程中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3、指导教师的工作要相对集中、数量适当,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能超过“兼职10名”、“专职15名”的要求。(三)社会调查工作程序1、集中活动,布置要求。2、分校成立指导社会调查领导小组。3、分校聘请指导教师、上报有关资料到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4、对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动员。5、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及撰写调查报告。6、指导教师进行指导。7、学生提交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指导教师上交指导过程记录。8、分校向省电大上交全部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及成绩单。9、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终审。(四)社会调查指导细则1、每个教学班由分校指定一位符合社会调查资格的教师进行一次集中的社会调查面授辅导。辅导内容:(1)使学生明确选题的范围及调查方法;(2)向学生介绍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介绍一些基本工具书及相关资料方向;(3)使学生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4)使学生明确写作的一般格式,打印要求及时间安排;2、确定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方案(包括社会调查的主题、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3、提交所撰写的调查提纲和实施方案,指导教师提出修正意见;4、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保留调查的记录材料,如问卷、访谈提纲及记录、反映调查对象的相关材料)5、撰写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要进行不低于6学时的辅导,直至最后定稿。6、由指导教师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并给出成绩。(五)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1.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教学点初审,电大分校复审,省级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2.社会调查成绩评定分为优(85—100分)、良(75—84分)、及格(60—74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获得集中实践环节规定的3学分。原则上采用百分制形成最后的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优(90—100分):积极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准确、流畅。良(75—89分):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材料与观点统一,有所发现和创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流畅。及格(60—74分):参加社会调查较认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且观点正确、层次较清晰,结构较完整、文字通顺。不及格(60分以下):社会调查走过场;调查报告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内容空洞、观点含糊、文字表述不清;调查报告字数不够;观点不正确,存在政治原则性错误;没有被调查单位的盖章。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为不及格。3.审核成绩的依据包括: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水平,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相关单位的反馈意见等。4.凡社会调查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电大分校和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二、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是全面考查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理论知识针对教育领域某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修业期间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时间为5周,5学分。(一)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指导教师资格: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2、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包括:1. 向学生讲明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及其要求;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为学生讲解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其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2.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拟定选题,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后,提交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撰写初稿。论文选题及写作提纲的指导是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重视。3.学生完成初稿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教师对论文修改并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在教师指导意见基础上,进行认真修改,直至最后定稿。4.各教学单位应使用专门的教师指导纪录表,指导教师应当做好指导流程纪录,将每一次教师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包括指导的时间、每次指导给学生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指定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教师与学生联系方法等,要将学生写作一稿、二稿直至最后定稿的情况反映在纪录中。5.检查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鉴别并纠正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6..总结毕业论文全过程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毕业论文的评语应包括:选题评价、论文结构评价、论文观点评价、写作态度评价和论文存在的不足等。7. 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8.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5小时。9.指导教师应按相关课题组成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学员应按选题来确定指导教师。各试点分校要按照规定严把指导教师的选聘、培训、监督等各项工作。,并将指导教师名单(一式三份)及学历证明复印件、职称证明复印件、所学专业情况等提前报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后,方为有效。在指导工作开始前,要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个别学员原文抄袭网上文章的问题。希望各分校引起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取消当期答辩资格,限期重做,跟下期学员参加答辩。各分校要对指导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一次发现其指导的学生出现原文抄袭时,提出批评,两次发现,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学习任务。完成社会调查环节学习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二)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1.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不重复专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2. 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问题。可以结合已学过的专业主干课程选题;或结合当前教育实践进行探讨、或结合社会调查进行分析等。毕业论文要注重选题的应用性;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确定选题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及本职工作实践经验。3.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必需多人合作的选题,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杜绝抄袭、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选题情况,填写初步选题登记表。4. 毕业论文要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结论中肯;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行文格式规范。5.毕业论文主要格式内容包括:目录、论文提纲、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所引用的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相应的出处(包括作者、著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和资料的来源。6. 毕业论文为学术论文,要有创新性。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7. 毕业论文的字数为5000—10000字,统一格式、封面,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三、市电大对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安排意见1. 社会调查从统一辅导、布置之日起,以站、班、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字数3000字,时间3-4周。学员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实际情况自选范围,自定题目。写完后和毕业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一起交回工作站。2.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上述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草稿撰写。字数要求6000—10000字以内。学员可根据老师提供题目选题,亦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所从事工作的知识领域选题,选题必须是所学专业范围,必须具有学术性,杜绝抄袭和下载行为。3.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从布置之日起即可准备收集材料、选定方向和题目。具体时间要求是:① 三月下旬—四月底为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草稿撰写时期。② 五月初到六月初为论文的批阅和修改时期。③ 六月中旬到六月底为基本定稿、打印时期。④ 按规定本科阶段的论文,在答辩时要制作演示文稿ppt,届时将安排ppt制作辅导。四、答辩时间及有关要求另行通知。太原电大社科系附: 教育管理专业(本)毕业论文推荐选题说明:这里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和指导性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如果学员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也可以自行拟定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投入草稿的撰写。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1.试论受教育者、学生和学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3.试论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4.试论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5.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6.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7.试论教育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8.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9.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学科)改革之我见10.××学科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11.××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13.××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14.××年级学生的休闲指导15.当代社会小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16.当代社会中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17.教师职业专业化之我见18.“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辨析19.试论“尊重学生”20.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1 试论课程与教学的辨证关系2 建构主义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3 新课程的价值观对××学科教学的影响4 课程设计要素的实例分析5 课程设计模式的实例分析6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7 行为目标与我校的课程实践分析8 生成性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9 表现性目标在活动课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分析10.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例分析11.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2.××实例分析:一个理想的课程实施策略13.三级课程管理在本地(本校)的实践探索14.改变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后的问题与出路1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16.××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7.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的实际效果分析18.××学校教学管理对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影响21.××小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22.××中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23.试论评价对被评者心理的影响24.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的比较研究25.试论学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观26.××学校学生评价方案研究27.试论班主任的素质结构和评价标准28.××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三、当代教育管理专题研究1.试论教育的公益性问题2.试论教育的平等性问题3.试论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4.试论家庭教育权的实施问题5.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6.试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7.试论学生隐私权的保护8.试论学生申诉制度的意义9.学校监护责任问题10.学校行政权力之我见11.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问题12.关于择校问题的认识13.试论学校的民事责任问题14.试论教师的科研权问题15.试论学校捐赠问题16.试论学校融资问题17.试论学校事故的处理问题18.试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19.试论学校义务劳动问题20.试论教师聘任问题21.试论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22.试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23.试论教师体罚学生问题24.试论学生保险问题25.政府职能转换对学校管理的影响26.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分析27.应用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分析某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策略28.论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29.公共组织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组织发展的影响30.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对学校教师管理的影响31.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教育)的影响32.××学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33.绩效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34.用户满意原则对学校管理的启示35.从行为科学看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化36.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37.运用组织再造理论提升学校整体素质38.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39.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40.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比较与借鉴41.管子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运用42.泰勒的心理革命与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模式43.科学发展观与学校人本管理研究44.知识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45.我国现今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比较与借鉴46.“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的经济价值取向分析47.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48.我国初等教育投入的政策选择及国际比较49.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透析50.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分析51.从“谋”与“断”分离的角度看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52.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审视我国重点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53.我国民办学校在收费方面解决“公益”与“效率”的矛盾的可行性研究54.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政府定价”的后果分析55.“一费制”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与分析56.国外校本管理体制改革与中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之异同比较57.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基本格局与政策讨论58.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责任限定问题59.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60.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性差异分析61.个人教育投资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62.市场经济中学校筹资行为分析63.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64.学校和社区互动与共变研究65.试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66.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学校中的应用67.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8.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中小学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69.试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70.试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办学质量71.╳╳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72.试论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73.试论学校领导应有的素质74.试论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75.校长的法律意识研究76.校长的教育资源意识研究77.校长的教育策划意识研究78.中小学校长管理风格的研究79.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80.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81.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研究8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83.╳╳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8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85.╳╳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机制研究86.╳╳学校有形资产管理的研究87.╳╳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研究88.╳╳学校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比较研究其它论文参考题1. 试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对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3.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之异同.4. 运用素质教育之理论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之改革.5. 试论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6.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7. 试论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8. 试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9. 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10.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1. 分析课程改革后的学校教育。12. 试论课改后的教科书编写13. 试论教学基本任务的时代新发展14. 试论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作用15. 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16. 结合本地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的配合现状,论述三结合教育力量的整合意义17. 试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景18. 试论对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看法及构想19. 谈谈我国目前教师职后教育政策及实施20. 试论当代学生之特点及应对教育21. 试论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完) 小教(本)论文参考题目1、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2、语文素养初探3、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6、作文教学中必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7、谈谈口语交际与口语交际教学8、口语交际的动机激发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9、浅谈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0、浅谈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11、诗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12、发展性功能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地位13、关于建立成长记录袋的一些思考14、小学生的年龄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进行有影响吗?15、试论“文以载道”16、浅谈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17、略论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18、从生活中的数学谈数学教学19、关于数学教学中的美20、数学学习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21、数学方法的学习对工作的影响22、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23、简论数学中的矛盾24、论社会科学数学化25、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26、从数学的猜想谈开去27、论《九章算术》对数学的影响28、论《几何原本》对数学的影响29、数形结合法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30、论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30.论数学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关系31从当前数学教学谈数学教学改革32、如何认识五育的辩证关系33、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34、试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5、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6、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7、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38、性别差异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39、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40、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41、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42、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43、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44、浅析班级授课制45、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46、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47、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48、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49、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50、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5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5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53、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54、浅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意义55、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56、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57、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六三制学制58、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59、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60、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61、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62、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63、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64、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65、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66、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67、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68、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69、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70、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71、试论班级常规管理72、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73、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74、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75、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76、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77、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78、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79、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80、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81、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82、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83、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84、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85、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86、论校长负责制87、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88、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89、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90、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注:仅供参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手头占有资料选题,提倡自己选题。 以上论文参考题可在太原电大主页公告栏下载)太原电大学社科系开放教育(本科)社会调查情况表(样表)姓名学号专业入学时间题目调查对象与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单位意见:调查地点:公章年 月 日指导教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论文

论文中使用观察法写法如下:

观察是社会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观者,看也;察者,思考、比较、鉴别也。 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及仪器,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其中主要的分类是:

(1)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根据是否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严格的观察程序,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到被观察者,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常用的观察法包括以下几种:

1.现场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到现场直接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如调查人员想了解某种新产品 性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可到出售该商品的现场去观察并取得第一手资料。

2.随机观察法是指按提前选定的抽样时间点记录现场状态的方法,如对某随机顾客购买某种商品的 行为进行观察。

3.迹象观察法迹象观察法是指对调查现场、对象的事后调查,调查的资料是现场、对象留下的痕 迹。如顾客在意见簿上的留言等。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所要了解的事实,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获得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观察法是观察者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现象,并将其忠实记录、加以分析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太原电大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和小教(本科)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细则(2005)集中实践环节是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和小教教学计划所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集中实践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全面检验的必要途径。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按照中央电大、省电大相关要求,此项工作的初步按排如下。一、关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培养、考核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一手真实的素材。凡已修满50学分以上的学生,均可进入“社会调查”阶段的学习。社会调查环节时间为3周,3学分。(一)社会调查的内容与要求:1. 本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活动。2. 社会调查的内容应在学校管理、社区教育管理和社会公共部门与教育管理相关领域的范围内,选择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3.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社会调查的选题,并可与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相一致。4. 选题要有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地教育实际;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针对性;调查活动要就近进行。5. 调查报告的撰写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其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调查对象、调查过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体会等。6. 调查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调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调查完成后,要及时认真地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和全面综合分析。7. 社会调查报告要按统一版式的规范化要求撰写,字数不少于3000字。调查报告写完后要填写统一的教师评语表。(样表附后)(二)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1、指导教师资格: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2、指导教师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学生确定的选题进行个别辅导,检查制定每位学生的社会调查实施计划,并按照计划全程指导学生的调查工作,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检查社会调查所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编制调查报告的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报告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的补充调查、文献研究和最后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针对学生在社会调查全过程中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3、指导教师的工作要相对集中、数量适当,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能超过“兼职10名”、“专职15名”的要求。(三)社会调查工作程序1、集中活动,布置要求。2、分校成立指导社会调查领导小组。3、分校聘请指导教师、上报有关资料到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4、对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动员。5、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及撰写调查报告。6、指导教师进行指导。7、学生提交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指导教师上交指导过程记录。8、分校向省电大上交全部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及成绩单。9、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终审。(四)社会调查指导细则1、每个教学班由分校指定一位符合社会调查资格的教师进行一次集中的社会调查面授辅导。辅导内容:(1)使学生明确选题的范围及调查方法;(2)向学生介绍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介绍一些基本工具书及相关资料方向;(3)使学生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4)使学生明确写作的一般格式,打印要求及时间安排;2、确定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方案(包括社会调查的主题、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3、提交所撰写的调查提纲和实施方案,指导教师提出修正意见;4、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保留调查的记录材料,如问卷、访谈提纲及记录、反映调查对象的相关材料)5、撰写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要进行不低于6学时的辅导,直至最后定稿。6、由指导教师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并给出成绩。(五)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1.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教学点初审,电大分校复审,省级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2.社会调查成绩评定分为优(85—100分)、良(75—84分)、及格(60—74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获得集中实践环节规定的3学分。原则上采用百分制形成最后的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优(90—100分):积极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准确、流畅。良(75—89分):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材料与观点统一,有所发现和创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流畅。及格(60—74分):参加社会调查较认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且观点正确、层次较清晰,结构较完整、文字通顺。不及格(60分以下):社会调查走过场;调查报告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内容空洞、观点含糊、文字表述不清;调查报告字数不够;观点不正确,存在政治原则性错误;没有被调查单位的盖章。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为不及格。3.审核成绩的依据包括: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水平,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相关单位的反馈意见等。4.凡社会调查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电大分校和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二、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是全面考查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理论知识针对教育领域某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修业期间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时间为5周,5学分。(一)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指导教师资格: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2、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包括:1. 向学生讲明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及其要求;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为学生讲解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其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2.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拟定选题,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后,提交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撰写初稿。论文选题及写作提纲的指导是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重视。3.学生完成初稿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教师对论文修改并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在教师指导意见基础上,进行认真修改,直至最后定稿。4.各教学单位应使用专门的教师指导纪录表,指导教师应当做好指导流程纪录,将每一次教师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包括指导的时间、每次指导给学生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指定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教师与学生联系方法等,要将学生写作一稿、二稿直至最后定稿的情况反映在纪录中。5.检查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鉴别并纠正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6..总结毕业论文全过程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毕业论文的评语应包括:选题评价、论文结构评价、论文观点评价、写作态度评价和论文存在的不足等。7. 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8.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5小时。9.指导教师应按相关课题组成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学员应按选题来确定指导教师。各试点分校要按照规定严把指导教师的选聘、培训、监督等各项工作。,并将指导教师名单(一式三份)及学历证明复印件、职称证明复印件、所学专业情况等提前报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后,方为有效。在指导工作开始前,要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个别学员原文抄袭网上文章的问题。希望各分校引起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取消当期答辩资格,限期重做,跟下期学员参加答辩。各分校要对指导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一次发现其指导的学生出现原文抄袭时,提出批评,两次发现,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学习任务。完成社会调查环节学习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二)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1.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不重复专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2. 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问题。可以结合已学过的专业主干课程选题;或结合当前教育实践进行探讨、或结合社会调查进行分析等。毕业论文要注重选题的应用性;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确定选题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及本职工作实践经验。3.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必需多人合作的选题,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杜绝抄袭、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选题情况,填写初步选题登记表。4. 毕业论文要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结论中肯;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行文格式规范。5.毕业论文主要格式内容包括:目录、论文提纲、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所引用的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相应的出处(包括作者、著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和资料的来源。6. 毕业论文为学术论文,要有创新性。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7. 毕业论文的字数为5000—10000字,统一格式、封面,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三、市电大对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安排意见1. 社会调查从统一辅导、布置之日起,以站、班、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字数3000字,时间3-4周。学员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实际情况自选范围,自定题目。写完后和毕业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一起交回工作站。2.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上述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草稿撰写。字数要求6000—10000字以内。学员可根据老师提供题目选题,亦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所从事工作的知识领域选题,选题必须是所学专业范围,必须具有学术性,杜绝抄袭和下载行为。3.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从布置之日起即可准备收集材料、选定方向和题目。具体时间要求是:① 三月下旬—四月底为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草稿撰写时期。② 五月初到六月初为论文的批阅和修改时期。③ 六月中旬到六月底为基本定稿、打印时期。④ 按规定本科阶段的论文,在答辩时要制作演示文稿ppt,届时将安排ppt制作辅导。四、答辩时间及有关要求另行通知。太原电大社科系附: 教育管理专业(本)毕业论文推荐选题说明:这里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和指导性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如果学员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也可以自行拟定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投入草稿的撰写。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1.试论受教育者、学生和学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3.试论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4.试论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5.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6.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7.试论教育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8.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9.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学科)改革之我见10.××学科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11.××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13.××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14.××年级学生的休闲指导15.当代社会小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16.当代社会中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17.教师职业专业化之我见18.“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辨析19.试论“尊重学生”20.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1 试论课程与教学的辨证关系2 建构主义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3 新课程的价值观对××学科教学的影响4 课程设计要素的实例分析5 课程设计模式的实例分析6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7 行为目标与我校的课程实践分析8 生成性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9 表现性目标在活动课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分析10.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例分析11.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2.××实例分析:一个理想的课程实施策略13.三级课程管理在本地(本校)的实践探索14.改变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后的问题与出路1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16.××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7.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的实际效果分析18.××学校教学管理对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影响21.××小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22.××中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23.试论评价对被评者心理的影响24.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的比较研究25.试论学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观26.××学校学生评价方案研究27.试论班主任的素质结构和评价标准28.××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三、当代教育管理专题研究1.试论教育的公益性问题2.试论教育的平等性问题3.试论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4.试论家庭教育权的实施问题5.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6.试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7.试论学生隐私权的保护8.试论学生申诉制度的意义9.学校监护责任问题10.学校行政权力之我见11.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问题12.关于择校问题的认识13.试论学校的民事责任问题14.试论教师的科研权问题15.试论学校捐赠问题16.试论学校融资问题17.试论学校事故的处理问题18.试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19.试论学校义务劳动问题20.试论教师聘任问题21.试论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22.试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23.试论教师体罚学生问题24.试论学生保险问题25.政府职能转换对学校管理的影响26.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分析27.应用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分析某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策略28.论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29.公共组织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组织发展的影响30.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对学校教师管理的影响31.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教育)的影响32.××学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33.绩效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34.用户满意原则对学校管理的启示35.从行为科学看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化36.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37.运用组织再造理论提升学校整体素质38.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39.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40.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比较与借鉴41.管子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运用42.泰勒的心理革命与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模式43.科学发展观与学校人本管理研究44.知识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45.我国现今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比较与借鉴46.“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的经济价值取向分析47.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48.我国初等教育投入的政策选择及国际比较49.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透析50.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分析51.从“谋”与“断”分离的角度看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52.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审视我国重点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53.我国民办学校在收费方面解决“公益”与“效率”的矛盾的可行性研究54.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政府定价”的后果分析55.“一费制”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与分析56.国外校本管理体制改革与中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之异同比较57.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基本格局与政策讨论58.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责任限定问题59.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60.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性差异分析61.个人教育投资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62.市场经济中学校筹资行为分析63.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64.学校和社区互动与共变研究65.试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66.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学校中的应用67.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8.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中小学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69.试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70.试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办学质量71.╳╳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72.试论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73.试论学校领导应有的素质74.试论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75.校长的法律意识研究76.校长的教育资源意识研究77.校长的教育策划意识研究78.中小学校长管理风格的研究79.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80.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81.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研究8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83.╳╳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8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85.╳╳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机制研究86.╳╳学校有形资产管理的研究87.╳╳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研究88.╳╳学校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比较研究其它论文参考题1. 试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对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3.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之异同.4. 运用素质教育之理论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之改革.5. 试论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6.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7. 试论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8. 试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9. 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10.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1. 分析课程改革后的学校教育。12. 试论课改后的教科书编写13. 试论教学基本任务的时代新发展14. 试论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作用15. 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16. 结合本地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的配合现状,论述三结合教育力量的整合意义17. 试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景18. 试论对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看法及构想19. 谈谈我国目前教师职后教育政策及实施20. 试论当代学生之特点及应对教育21. 试论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完) 小教(本)论文参考题目1、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2、语文素养初探3、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6、作文教学中必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7、谈谈口语交际与口语交际教学8、口语交际的动机激发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9、浅谈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0、浅谈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11、诗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12、发展性功能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地位13、关于建立成长记录袋的一些思考14、小学生的年龄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进行有影响吗?15、试论“文以载道”16、浅谈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17、略论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18、从生活中的数学谈数学教学19、关于数学教学中的美20、数学学习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21、数学方法的学习对工作的影响22、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23、简论数学中的矛盾24、论社会科学数学化25、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26、从数学的猜想谈开去27、论《九章算术》对数学的影响28、论《几何原本》对数学的影响29、数形结合法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30、论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30.论数学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关系31从当前数学教学谈数学教学改革32、如何认识五育的辩证关系33、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34、试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5、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6、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7、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38、性别差异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39、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40、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41、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42、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43、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44、浅析班级授课制45、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46、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47、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48、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49、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50、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5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5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53、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54、浅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意义55、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56、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57、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六三制学制58、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59、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60、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61、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62、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63、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64、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65、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66、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67、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68、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69、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70、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71、试论班级常规管理72、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73、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74、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75、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76、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77、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78、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79、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80、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81、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82、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83、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84、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85、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86、论校长负责制87、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88、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89、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90、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注:仅供参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手头占有资料选题,提倡自己选题。 以上论文参考题可在太原电大主页公告栏下载)太原电大学社科系开放教育(本科)社会调查情况表(样表)姓名学号专业入学时间题目调查对象与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单位意见:调查地点:公章年 月 日指导教

你是要调查什么?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小论文

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对策思考摘要: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是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调查研究类论文怎么写?相关内容如下:

1、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

目的可分为应用性、理论性和综合性3种,依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可有5种不 同类型的调查研究: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评价性和对策性研究。

2、研究前的准备。

包括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理论准备主要为查阅文献资料。实际准备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3、设计研究方案。

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理论解释、拟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问卷)、决定 研究的方式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试验研究。

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包括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和检验假设等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测法、文件法几种。 社会调查方法 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案例调查等。

选题范围适当:题目范围小一些,容易收集资料,论据充分、重点突出,便于深入探讨,同时也降低了实施的难度。

如选择“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作为课题,题目就太大了,因为学习情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要做好这个课 题就比较困难,不易把握重点,分析难以透彻,所得出的结论也难有指导意义。如能将题目改为“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学 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就要好一些。

调查时间:2009年6月10至7月26日调查地点:启明学校调查内容:关于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影响调查方式:小组讨论,问卷调查,校园内随机采访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信息时代,网络给当代中学生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希望能正确引导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这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沟通平台。调查的步骤:(一)小组讨论。确定社会调查选题,分工,进程安排,具体实施步骤,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具体题目。(二)问卷调查。分别对学校各年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保证调查的范围全,调查的对象覆盖面广,以便更能反映出信息时代网络带给中学影响。(三)校园内随机调查。选定校园内某一地点(过往人群比较多,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对过往的同学进行随机的采访调查。(四)小组总结。通过对问卷调查及校园内随机采访的结果统计,得出结论。(五)形成可行性报告。针对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拟定可行性报告,我们应采取怎样具体的对策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内容:主要针对信息时代网络带给当代中学生的影响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具体内容:1. 你经常接触到网络么?( )A. 经常 B. 不经常 C. 从不2.你认为网络有用么?( )A. 有用 B. 没有用 C. 应人而定3.你在上网时经常做什么?( )A. 查阅资料 B. 交友聊天 C. 玩网络游戏4.你认为网络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么?( )A. 能 B. 不能 C. 不知道5.在上网的时候你经常查资料或浏览新闻么?( )A. 经常 B. 偶尔 C. 从不6.你认为网络能扩大我们的人际交往圈么?( )A. 能 B. 不能 C. 没感觉7.你认为网络交友可靠么?( )A. 可靠 B. 不可靠 C. 无所谓8.你认为网络游戏有益处么?( )A. 有,可以帮我们娱乐 B. 没有,浪费了我们的时间C. 没感觉9.你认为网络对于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益处多还是弊端多?( )A. 益处多 B. 弊端多 C. 没感觉10.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调查结论:通过对各个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及不同性别同学进行调查发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引领潮流的大学生,更是无“网”而不胜,网络对于他们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中学生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正承受着网络带给他们的“煎熬”。人际交往的错位中学时期正是中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此阶段,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以便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安慰而对压抑的情绪进行调节,使心理压力得以缓和。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性别、地域、经历等的不同,相互间的交流会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障碍,但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网上,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伪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消除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的干扰,平等地与对方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求得对方最大的理解和帮助。这样长时间就会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化,引起大学生与社会分离,逃避现实世界,只满足精神需求,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映。久而久之,会走入“现代与孤独”,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矛盾与错位。对网络过分依赖网络世界的虚拟往往会使中学生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不恰当的行为,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时,有些中学生常常上网发“帖子”,招徕许多网友共发牢骚,还相互安慰一番。久而久之,明明知道靠网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还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更有甚者,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从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可以感觉到现实中感觉不到的自信,从而一头扎进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等心理疾患,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冲击社会道德在互联网上,人们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进行交流。正是网络这一虚拟性的特性,给我们的社会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上说谎可以说是这种冲击的排头兵。据对在校生同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00名同学之中有%承认向网民说过谎,或者用另外一种身份结交过网友。在访问一些聊天室时,有些同学经历了这样一些怪现象,有些自称自己正在日本的人却不知道“TOKYO”(东京)是什么。对于长期沉溺于谎言中的学生来说,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社会传统道德的继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网上黄毒泛滥、逆流渗透、黑客袭击等,这对于我们这些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危害极大,也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这些不良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对应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努力克服在中学生上网交流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教育中学生要全面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网络的作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世界里,中学生网民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让网络为我所用。另外要用理智的眼光正视网络的负面作用,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在时间上自己限制自己,不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使自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其次,加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这要求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使他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要有意识地磨练中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敢于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保持清醒客观的认识,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从而提高他们耐挫折的能力。 以上是我本次社会调查的结论,希望对我们当代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能起到一种合理的建议和督促。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你是要调查什么?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一直是零回答问题且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当然,找老师帮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三,很多时候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有自己独立完成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就算别人给你代劳,最后也不属于你的,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所以,祝愿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最终自己想要的结果!你是最棒的!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对策思考摘要: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是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和谐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newly emerging things which in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 emerge.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community construct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one which of important contents th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s.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affluent society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cannot leave the city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 the display. Vigorous starting which construct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lso obtains the fast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present paper from sociological angle embarking, from various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emphatically, and aimed at these question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word: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s目 录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2第2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的由来…………………………………………………………… 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 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 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6第3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 经费无法律保障………………………………………………………9第4章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广泛吸纳社区文化建设资金…………………………………………… 提高群众自组织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政府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制定和健全有关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12结论…………………………………………………………………..14致谢…………………………………………………………………..15参考文献……………………………………………………………..16第1章 前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疑惧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现实性的对策研究和分析,这也是本人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之所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社区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伴随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早在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就发表了有关社区研究的著作,叫《社区与社会》,由此奠定了社区研究基础,“社区”一词由此流行开来了。社区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很大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纠正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情失落等社会问题。这期间产生了很多对社区研究有着深远意义的理论,如:以研究都市社区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以研究居民相互间行为为主的社会互动理论等。这些社区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社区的事要由社区政府为主来办。这是社区组织结构决定的,是社区成员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也只有社区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驻社区机构和社区成员进行社区参与,建构共同的社区文化,进行社区整合。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重新起步,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对策研究上,不仅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且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面对国家进一步开放,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多样性要求,社区文化建设究竟怎么搞,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研究问题。如何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国情,又处在快速的变迁过程,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将会对世界社区研究提出很多有创新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似乎表现为:1、关于社区方面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很少,且许多理论都具有局限性或者不适应中国国情。 2、很多学者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多为表面现象。3、对策建议各抒己见,方式方法繁多,概括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本文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从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构建的目标下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意义出发,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入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探析,并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本文的基本思路:本人拟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并与导师和学友深入交流,形成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第2章 社区文化的涵义为了能够开展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必须对社区、社区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几个概念作出界定。 社区以及城市社区社区的由来最先使用“社区”的是英国学者H•S•梅因,他在1871年的 《东西方村落社区》中提出。而将社区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斐迪南•藤尼斯在其1881年的《共同体社会》中,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活着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而将“社区”一词介绍到中国来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社区就是“通常指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密切的交往。” 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中 ,因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是介于城市居民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中间层。 社区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去理解,社区文化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文化成果。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就认为:“文化的简单的定义,可以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如果将社区文化作为一个建设过程,则偏重于对社区文化狭义的理解,特指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是指为社区成员所共享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有机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具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文化创造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功能。 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在诸多相关的社会结构要素中,由于地域性的关系,城市社区文化与城市的社会结构变迁尤,社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异质化发展的趋势,使不同的人群会向不同的地域集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同质性社区,从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取向的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城市的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要加快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根据我们自己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大致有以下共性。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这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只有拥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现代化。构筑具有特色的社区形象文化社区形象文化主要指社区的外观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是提升社区品位的关键。所以,社区都应该有一到两个支撑形象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充分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社区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社区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社区成为文明社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江汉区长年坚持开展的“五月的鲜花”、“武汉之夏”、“金桥书评”等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已成为评判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一 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居住区 ,集中了人类活动最多的部分。城市的发展中 ,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 ,单纯强调以经济增长为本 ,重视财富的积累 ,在许多城市 ,传统工业企业破产、人口过度膨胀、土地过度承载、居住条件恶化、文化设施稀少、休息场所不足、闲暇时间被占用、犯罪率上升、安全感下降等情况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病”。特别是随着现代化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大城市、特大城市中人口过度密集 ,城市环境的恶劣 ,许多城市日趋衰落。只有利用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二 文化是促进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城市 ,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以提供必要的财政来源 ,用以发展人口增加所必需的住房、道路、教育以及生活必需品 ,特别是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撑 ,城市根本不可能发展。过去 ,城市发展产业主要依靠重化工业 ,但发展重化工产业 ,会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特别是会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仍然用重化工业来维系城市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实践证明 ,工业化过程中的世界大多是由于过度的发展 ,污染严重 ,交通等生活设施极度紧张 ,如英国伦敦、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墨西哥城等城市都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二十世纪后期各国都开始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模式 ,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积极发展绿色行业 ,有关资料表明 ,在美国 ,体育经济的收入 ,超过了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所的收入之和 ,至于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文化服务为基础的现代旅游业 ,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的最佳办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城市社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具有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一 培养社区公德和树立良好的社区风尚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使社区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社区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而树立起居民良好的社区公德和家庭道德,养成高尚文明的社区风尚。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导进的功能 , 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 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指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们出于对自身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所在生活地域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维护、保护意识。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社区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社区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认同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而能热爱社区,贡献杜区。社区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社区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内聚力的形成。三 融洽社区的人际关系,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社区居民在较少功利色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互相鼓励、感悟人生,从而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社区文化教育活动还可以和专业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 在个人家庭层面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个案服务, 以舒缓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增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四 传承和创新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掘和发挥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使社区成员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生活中传承社区特有文化,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创造, 为社区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成果, 使社区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的 , 是通过社区成员广泛的参与共同实现的, 因此社区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便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 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良好的社区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借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不断提供动力。塑造社区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塑造社区形象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例如,建设好社区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建构,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雕塑,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塑造社区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六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对当代社区建设的又一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社区经济发展增加明显的促成影响。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培养就业技能, 既解决社区就业问题, 又为社区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由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到更加出的位置。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动力不足目前,不少地方对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畏难情绪,以缺资金、缺场馆、缺人才为由,被动观望,消极等待。但创建经费的不足,并不能为这些地方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所作为开脱。没有改革意识,缺乏开拓精神,不积极努力去创造新的机制,漠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不到群的巨大创造力,是制约这众中蕴藏些地方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社区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误区,诸如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片面理解,认为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跳跳蹦蹦;重硬件达标,轻软件建设;重物质环境的改造,轻人文环境的营造;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实质。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矫正,社区文化建设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社区教育功能弱化,参与和认同意识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灌输社会价值观念、传授科学技能等重大功能,能够有效凝结来自不同区域、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它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这种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教育方式还是很少见到,更多的是注重通过有关部门、党的组织以及社会群众性组织来从事文化价值观的灌输和培育,而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不明显。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只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这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在动员式参与面前,要么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心态,要么造成一种逆反心理,不利于培养居民独立思考和理性评价的能力,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难以产生。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由于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城市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部分居民(往往是有一定地位的国家公职公务员或比较富有的所谓“白领”阶层)有一种不屑与社区其它居民来往的优越心态 。他们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十分冷漠,从而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从1999年国家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时间仅仅过去了9个念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理。有的地方并未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按照现有的社区建设情况,民政局主要负责社区的划分;体育局主要负责社区的文体活动;文化局主要负责社区的群众文化。另外,社区的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等分别由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于是,在社区之中,工会提出要有工会之家,妇联要有妇女中心,共青团要有青年之家,老龄委要有老人俱乐部,老干部要有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局要有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残联要有残疾人活动中心,民政局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等等。而且都有各自“条条”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都规定要有多少平方米,这些中心功能复杂,设施简单。这样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谁都在管,可是谁都不能负责,造成了现有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 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 新体制下的街道办在新体制下,街道办权力行使与监督没有依据。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重心下移,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实行的是“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进行的是“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的条块分割矛盾。但是“重心下移”后的各项职能,街道办并不能胜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架构,目前还难以找到街道办行使“下移”职能的权利法律依据。同时,“重心下移”后,谁来有效监督不断膨胀的街道行政权力和财政盘子,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与建设不同步是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 经费无法律保障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当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建设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