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突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6:39:39

突厥研究论文

【2003年8月3日至16日,以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课题组为主,得到蒙古国立大学和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的支持,组成了北京大学蒙古历史文化考察队,走访了蒙古国中部土拉河与鄂尔浑河流域的部分历史遗迹,最后驱车绝漠而归。这里分专题对此次考察作一点介绍。】 我们于8月4日下午抵达乌兰巴托,第二天早晨就出发去看暾欲谷(Tonyukuk)碑。暾欲谷碑是著名的突厥三大碑之一,另外两大碑是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这三大碑共同构成了近代欧亚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突厥学的基础。虽然漠北发现的突厥文古碑另外还有几个,但在文字丰富、保存完好、内容重要等方面比较,都远远不及这三大碑,所以谈到古突厥碑铭时,一般就以这三大碑为代表,有时甚至更简化为“鄂尔浑碑铭”。这三大碑是我们考察计划中的重要目标。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俄罗斯和瑞典的一些学者、旅行家,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Talas River)河谷,先后在石头、墙壁和陶器上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陌生的文字。当时把这种文字的字母与起源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后来进入到古日耳曼文的鲁纳(runa、runs)文字的字母联系起来,认为是鲁纳文的一个分支,遂称之为鲁尼文(runic)字母。当然这是一种误解,后来学界已经知道这些字母其实是古粟特文字母的变体,但人们久已习惯这一称呼,到现在“鲁尼文古突厥碑铭”的说法仍然很常见。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所谓的鲁尼文,是7~10世纪突厥、回鹘、黠戛斯等族使用的音素与音节混合型拼音文字,字母一般认为有38~40个,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直接来自粟特文字母。与常见的粟特文字母不同的是,由于书写工具和铭刻而造成字母书写的变化,如线条僵硬、劲直,这也是人们最初没有把这些铭刻文字与粟特文字母联系起来的原因。 如果没有突厥三大碑的发现,那些奇异的铭刻文字的解读也许仍然处于蒙昧阶段,甚至仍然迷失于错误的方向。19世纪早期在南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些刻有同样文字的石柱,尽管风化严重,但显然揭示了一种未知的草原文化。这首先引起了探险家的兴趣。据说最早发现鄂尔浑碑铭的是芬兰人,他1890年来到蒙古鄂尔浑河东岸和硕柴达木(Khoshoo-Tsaydam)地方,发现了两座巨型的、刻有不认识文字的石碑(即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另有一种说法,1889年夏天,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就发现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最早解读古突厥文的丹麦学者汤姆森(Vilhelm Thomsen),就是依据了Geikel于1892年在赫尔辛基出版的有关报告。 汤姆森(1842-1927)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比较语言学教授,他此前已经学习和研究了数十种欧亚语言和文字,他的有关古俄罗斯语言文化与北欧关系的研究,在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偶然的机会下,汤姆森接触到Geikel的报告,就着力解读这些古文字。首先,他确定了铭刻文字的书写和阅读方向,不是由左而右,而是如中文一样自右而左。其次他清点了字母的数目,并确认这是不见于史籍记录的古老文字。最后,他开始解读和辨认单词,第一个被读出的单词是“天”(tengri),后来这被看成一个神秘的巧合。1893年12月15日晚间,汤姆森向丹麦皇家科学组织提交了一篇寥寥数页的论文来报告他的发现,后来人们把这个时间,称作“突厥再生”(Rebirth of the Turks)的时刻。在汤姆森完成这一伟大工作的同时而稍晚,俄罗斯学者拉德洛夫(W. Radloff)也独立抵达了几乎同一个目标。古突厥文的解读和古突厥史的重建,使近代突厥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三年后汤姆森的名著《鄂尔浑碑铭译解》(Deciphered Orkhon Inscriptions)出版,标志着突厥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暾欲谷碑就是在突厥文刚刚解读、突厥学正在建立的时候,于1897年,由克莱门茨()率领的俄国探险队发现的。虽然位于土拉河流域,但由于立碑时间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相近,内容也基本相关(暾欲谷是毗伽可汗的岳父),所以被一并纳入鄂尔浑碑铭中研究,甚至被称为鄂尔浑碑铭。幸运的是,和阙特勤、毗伽可汗一样,暾欲谷碑的主人暾欲谷,在中国唐代史籍里有不少地方提到,这对于学者解读和研究古突厥碑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此碑的出现,有很多学者相信暾欲谷与史籍中另一个突厥要人“阿史德元珍”,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用名。中国学者对古突厥的解读基本不曾发挥作用,但是借助欧洲学者的转写、翻译,一些中国学者利用中国唐代文献加入了对突厥碑铭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还没有人能够亲身远赴漠北拜访三大碑。现在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其激动与兴奋就可想而知了。 2004年8月5日清晨9点(蒙古实行夏时制,9点即中国8点),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中上车,溯土拉河东行,前往暾欲谷碑所在的草原。全体队员加上蒙古国立大学的钢巴特尔和博物馆的一个小伙子,分乘两辆俄国“普洛冈”越野型中巴车(这两辆车外加一辆三菱中巴,就成为后来我们西征哈拉和林的全部运载工具)。土拉河蜿蜒西流,河谷里成片成片分布着白桦和白杨。暾欲谷碑位于乌兰巴托以东60公里的巴彦楚克图地方,属于土拉河河谷地带,西距鄂尔浑河东岸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460公里。上午10点多,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青翠草原上,远处零星地分布几座毡包,更远处在如波起伏的草地上,有羊群和牛群。汽车停在一处铁栅栏围起来的很大的略有缓坡的方形台地上,这里就是暾欲谷碑的所在。 和报告中所见的情况接近,暾欲谷碑立于一片开阔的草原缓坡上,一大一小,都基本完好。两碑的西面,有青砖地基,可见当年本有大型地面建筑。周围零乱地堆放着石头和石像。栅栏范围内的西南角,有明显发掘大坑的地方,散乱地堆放着原来应是树立成石穴或石室的六块大石板,石板的一面有线雕的宝相花图案。两碑的东面,在铁栅栏以外,有数百块石条排列成的一条数百米的长线,向东方的草地伸出。这种形式的突厥墓葬在中国境内似乎尚未发现,但在蒙古境内还有很多。8月12日上午我们在中央省忽斯台国家公园(Khustai National Park)内土拉河北岸翁哥特山(Ongot Uul)的东麓,参观一处突厥古墓葬,也见到同样的石头排列的长线。鄂尔浑碑铭里提到balbal,学者们认为即是《北史》提到的“尝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至千百者”的突厥丧葬制度,名之曰“杀人石”。 中文不同材料对暾欲谷碑的介绍颇有谬失。比如有中文著作介绍暾欲谷两碑,一为米,一为米,实际上到现场一看,那块大碑至少有米高,小碑也不可能低于2米。对两碑碑文的翻译介绍,国内有韩儒林、耿世民和芮传民三种,但基本上是由西文译本再翻译而来。现在通行的英文译本与文法研究,是土耳其学者Talat Tekin在美国出版的《鄂尔浑突厥文法》(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这是代表古突厥文研究的重要作品。 暾欲谷墓地所作的清理发掘,看起来相当草率,地面随地堆放的石像、石条、石板可以证明。已经扰乱了的原墓地诸石刻排列秩序,现在只有根据早年的考察报告才能知道。一部分残破的石雕被搬迁到附近的仓库里,我们还到仓库里仔细观摩。掌握墓地铁栅栏大门钥匙和仓库大门钥匙的,是附近一个牧民家庭,他们家的小男孩远远见到我们的汽车,很主动地骑马跑来开锁,还打开仓库大门。 我们在暾欲谷墓地逗留约两个小时,因要前往曼珠锡林寺,不得不上车离开,前往中央省的省会宗莫德(宗莫德,其实就是康熙三十五年那场著名的昭莫多大捷的战场)。离开暾欲谷碑之前,全体考察队员在大碑东侧合影留念。匆匆而来,匆匆又去,心中实有一种无可言说的怅惘。 见到三大碑中的另外两个大碑,是在8月8日下午。 8日这天中午,我们从布尔干省(Bulgan Aimag)的达欣其楞县(Dashinchilen Sum)附近的哈尔布哈古城(Har Buhyn Balgas)出发,向西翻过一道平缓的山梁,就告别了土拉河,从土拉河流域进入鄂尔浑河流域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下午3点,抵达鄂吉湖(Ogiy Nuur)畔。从早晨起来,就难得看到太阳,越向西行,云色越重。在鄂吉湖边停车时,开始下雨了。鄂吉湖显得很不安静,风吹雨斜,波澜翻卷。只好在车内生火烧水,照例是泡方便面。3点45分吃完饭,冒雨继续赶路。从鄂吉湖西端折向南行,走了半个小时,到达Chilin Hiyd古城,一般认为这里是突厥毗伽可汗的夏宫,但也有人认为是辽代的招州。从Chilin Hiyd古城向南,在和硕鄂尔浑河东岸行驶一小时,下午5点半,我们来到和硕柴达木(Khoshoo Tsaydam)地方,这里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所在地。 雨越下越大,汽车雨刷在玻璃上划出急促的声音,草原被雨雾遮掩得只剩汽车周围很小的一片。尽管如此,当汽车停下时,我们从车窗向外张望,还是很快就看见了那座黑色大理石石碑。这就是著名的阙特勤碑。风吹雨骤,车外气温只有摄氏10度左右,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冒着大雨冲下汽车,扑到阙特勤碑下。 和暾欲谷墓地一样,阙特勤的墓地也被圈在绿漆铁栅栏之内,被圈起来的墓地面积约有三百平方米。除了大石碑之外,还有很大的石构件,散乱地分布在铁栅栏内外。石碑无疑是墓地现存最主要的遗物,雨水冲刷之中,大碑自有一种略带忧郁的庄严。“故阙特勤之碑”的汉文碑额十分醒目,碑阳的汉文部分也大致可以辨认。碑阳汉文部分,史籍记载是唐玄宗亲自写的。《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开元)二十年,阙特勤死,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齎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唐玄宗写的碑文里有“故制作丰碑”的话,而突厥文碑文里毗伽可汗说自己请求中国皇帝派人来建造永久的石碑和宏伟的建筑物、画上动人的画等等,与史籍基本相合,可见阙特勤的墓地基本上是由唐朝工匠建造和装饰的。现在那些建筑物都已荡然无存,只有那些石构件和地上的青砖,还可以令人略存遐想。对于研究突厥史最有价值的是石碑四面刻写的突厥文。突厥文以毗伽可汗的语气,详述其弟阙特勤的历史功绩,也追溯了突厥汗国衰而复兴的历史。碑文中有一段毗伽可汗自陈丧弟之恸,韩儒林先生用半文言翻译出来,别有意味:“今弟阙特勤死矣,余甚哀之!余目光虽能视,已变如瞽;思想虽有知,已同于聩……泪从眼出,悲从中来!” 在风雨和寒冷中告别阙特勤碑,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毗伽可汗墓地。毗伽可汗碑早受雷击而碎裂,所以我们过去并没有见到完整的全碑照片。2001年土耳其与蒙古联合考古队在这里作了细致发掘,发现大量珍贵的文物,特别是发现多件金银器物。据说,最令人震惊的文物是一件金冠,冠上有一只金鸟。这个带鸟的金冠,是否与阙特勤头像带鸟形饰物的冠有关呢?这还有待研究。这个头像已经从阙特勤墓地搬到乌兰巴托的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陈列。从毗伽可汗墓地出土的文物,现在都送到土尔其去作修复和研究,我们也没有见过照片,只在网上读过简短的报道。毗伽可汗碑碎裂的碑身,都被移到附近的仓库里重新拼接,原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毗伽可汗的墓地,发掘之后都回填了。站在回填了的墓地上,看着新鲜的黄土被雨水敲打出一个个泥窝,不禁有一种“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感慨。 从毗伽可汗墓地来到附近的仓库,首先看到的是被重新拼接起来的高耸的毗伽可汗碑。由于碑身碎裂严重,现在被拼接起来的碑身并不完整,特别是许多刻有文字的表层严重残损,保存情况与阙特勤碑比起来就差得多了。不过,对我们而言,看到一座树立起来而不是碎裂在地的毗伽可汗碑,仍然是相当幸运的。史书记载,毗伽可汗死,唐玄宗“诏宗正卿李诠往申吊祭,并册立伊然,为立碑庙,仍令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为其碑文”。毗伽可汗碑也是唐朝工匠建造的,碑阳的汉文部分由李融撰文,现在可以识读的文字已经不多。毗伽碑的突厥文部分,和阙特勤碑一样,是毗伽可汗与阙特勤的侄儿药利特勤所写。 仓库中还堆放着从阙特勤墓地及毗伽可汗墓地搬来的大量石像、石板等物。根据2001年发掘前的报告,这两处墓地都有暾欲谷墓地前那种长列石像,毗伽可汗墓地前还有四座较大的石雕人像。可惜原有布局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研究突厥墓葬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在我们即将离开仓库的时候,堆放在仓库一角的、出自阙特勤墓地的石板上的浮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多人共同观察,我们认定这个浮雕与中国近年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所见祆教祭司图像相同。这真是令人兴奋的发现。据蒙古历史博物馆馆长敖其尔先生说,蒙古境内发现的相同浮雕,一共有三处。 在这里参观一个半小时后,下午7点,为保证天黑前到达哈拉和林,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两座显然注定要继续成为我们关注对象的突厥古碑,启程向南直奔哈拉和林。雨停了,天慢慢晴起来。鄂尔浑河谷草原是如此美好,我们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形容她。晚7点40分,前方远远看见了哈拉和林。和林背后那一脉青山,就是著名的杭爱山(燕然山)了。 古突厥文字母表: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兰陵忠武王高长恭墓志碑阳圭额四行篆字:“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下为碑阳正文:18行,行36字。“王讳肃,字长恭,勃海蓚人,高祖神武皇帝之孙,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神则龙首,元火师而成帝,兵称虎翼,拧水母而称雄。王命守巨宝,惟卿族均大名而复始,逾盛德之后昆。抚天潢而焕落,临地轴而彪明,祝祭孔明,史词无愧。王应含宝之粹气,体连譬之英精,风调开爽,器彩韶澈,譬兹尔不跨,玄指而扬荣,若彼高鸿,摩天霄而远翥。天保八年,起家通直散骑侍郎。王满观兵,实惟绮岁,扶风待谓,兆复黄中,落甚不明,虽容顾问,感兴恒贯,伦望允归。九年封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爱应利建,选荒邑社,求带厉之书.游山川之锡。十年,除仪同三司。象服画龙,辎车倚厩,(冒夫)钟犹予之爱,亦推尚德之无。其年,进上仪同三司。游息锦组之味,云月沛辅,推其对易准安耻其传骚石。岭外河地穷虞汉,紫津玄塞,闲以边营,刃以屡惊。桔槔时动,将循条务,良在懿亲。仍以本官行肆州事。王少览治章,北闲敕术束经期,乃复著民谣。又进仪同三师。乾明元年,除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陟降朱墀,统兹近习,去来青屋,勤深卫奉。其年三月,除兰陵郡王。逾往上乘,更(足柬)高官,响白京而洧钺,振绦绶而交彩。皇建元年,增邑通南一千五百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爰董荣戍,广命僚属,门有玳瑁之簪,庭蹑珠綦之履。雄儿抚剑,兆止莲花,交人荻藻,动成雪气。肃宗大渐,顾托受遗,丧君有君,清宫夜拜,乃至龙山作镇,俯瞰双流,虎落旁通神□珍思,□营栉比,戍役相寻,筑逮能迩,咎难逃其选天。世祖武成皇帝践祚,除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余官昔如故。而王乃勉其耕桑,又能均其劳逸,朝夕思念,哀矜勿喜,虽复宣光寒食之请,细饮劝马之谒,其为官效,无以过也。二年,别封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令命在?实厅武府契问,夷险在诚,弥亮既而半驰,煌羯奔狐杂种肉阗,下都矢及离殿,天兵雷动,舆羁□□往道□□□□□□□剥□需而□也。”(二碑阴文字多已风化,刻26行,满行52字。)——刘心长先生主编的《邺城暨北朝史研究》《乐府杂录·序·鼓架部》 段安节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案:《御览》五百六十九引《乐府杂录》云:“大面出于北齐。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声以效其指捴击刺之容,俗谓之《兰陵王入阵曲》。疑此有脱误)。

说到这个突厥十姓还是极其的复杂的,最近很多人再问这个突厥九姓部落,突厥贵族姓,突厥河东九姓,还有突厥和草原十八部这些问题,这问题都挺有意思的,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这个突厥了,所以下面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慢慢解析了,大家一起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提到西突厥的“十姓部落”时大都认为即指五弩失毕部和五咄陆部,而且有专家断言,此“十姓部落”自始至终是不变的,均指的是五弩失毕部和五咄陆部。现在仔细勘查史料,却发现此“十姓部落”的内涵和外延则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并不是自始至终固定不变的。 史料记载西突厥由亮相部落组成,碎叶川以东称左厢咄陆部,以西称右厢弩失毕部。东西两厢各辖五姓:左厢五姓酋首称啜,右厢五姓酋首称俟斤。每姓各授令箭,合称两厢、十姓,也称十箭、十设。于是十姓、十箭竟成为西突厥的代名词。于是查阅了资料产生了如下问题:西突厥开国之初就存在着两厢的区别吗?两厢是否自始就各辖五姓呢?西突厥定制的十姓或十箭起源于何时?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以及教材一直认为两厢同十姓皆同时起源与室点密可汗。其所依据无非是《旧唐书》卷194那段文字:“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可是我读完这段史料,仅看到的只有“十姓部落”,而没讲“十姓部落”的部落组成,更没讲即弩失毕五部和咄陆五部。沿此史料往前查找,在读到刘锡金写的一篇关于西突厥十姓的论文里,发现里面有记载到:“其人杂有咄陆及弩失毕、葛逻禄、处月、处密、伊吾诸种。”可以看出以上所讲的“十姓部落”只包括此六部,因而构不成“十姓”,还需要另寻史料,发现沙陀部,契苾部、薛延陀部与此有某些关系。而关于薛延陀,史料有记载:“薛延陀者,先于薛种杂居,后灭延陀部有之,号薛延陀,……在铁勒诸部最雄张。”薛延陀二部原游牧于金山西南,曾受柔然统治,因不堪蹂躏而起义。时突厥将兴,乘机邀降其众,“时铁勒将伐柔然,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薛部与延陀部都参与起义,从而被土门所破,土门遣室点密西征,此二部相随而至贪汗山与契苾部为邻。在此二部合二为一,发展成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可见,室点密时期的“十姓部落”应是弩失毕部、咄陆部、葛逻禄部、处月部、处密部、伊吾部、沙陀部、契苾部、薛部和延陀部。在我看来,如果在室点密时期就有了两厢十姓的话,那就不存在两厢的区别,再说两厢是由两个不同的汗系统领,矛盾一直很尖锐,不可能让室点密随便分散自己的实力,以此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我仔细了解两厢十姓部落时期的诸部酋长的爵称的来历后,可以肯定的说两厢的诸部酋长的爵称是有区别。左厢咄陆诸部的酋长皆以“啜”为爵位,右厢弩失毕诸酋长则仅世袭“俟斤”爵位。凡异姓突厥部落酋长,乃至未采用突厥族名的九姓铁勒酋长皆可称俟斤,而只有阿史德氏或其它较早加入突厥共同体的部落酋长才可采用啜的称号,可见啜之品阶高于俟斤。这种两厢地位的不平等,可以证明我前面提到的两厢是有不同的可汗所辖的,也就是说室点密时期还没有两厢的存在。 (三)根据课上我所列出的两厢所辖的十姓部落并非有真正的十部。据《旧唐书》卷149所载此十姓为:“其咄陆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阙啜;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突骑施·贺逻施啜;五曰鼠尼舒·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二曰哥舒·处半俟斤;三曰拔塞干·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阙俟斤,属于部落名称者乃处木昆、胡禄居、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阿悉结、哥舒、拔塞干等,数止于八。此八部分而为十,始见于咥利失可汗之世,继见于沙钵罗可汗即阿史那贺鲁之世,至唐置西突厥诸羁縻州府则其总数又超出十部(如突骑施部又析为贺逻施啜、索葛莫贺啜两部,此外又补充了葛逻禄、处月、处密等)。可见十姓并非定制,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的。 (四)在薛宗正《突厥史》有提到达头可汗致书东罗马皇帝自称“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王”,以及突厥儒尼碑文记骨咄陆创业之初只有十七人从匿总材山,继而聚为七十人,再进而发展为七百人,这可能与突厥的传统的神圣数字并非是“十”,而是“七”而这一圣数观念一般都与其特殊的天象、历数观念相联系,而突厥人最早认识的星宿乃北斗七星。查阅《突厥语大词典》土耳其文本页40称之为七兄弟星为佐证。而汉字的“七”、“十”两字形近易伪,薛宗正先生认为,引用《旧唐书》中的“十大首领”应为“七大首领”之误。 综合以上所说的,西突厥的开国之初只有七姓,进而发展为八姓,直到壮大为十姓,各部皆授权、授箭,合称十箭,这是经过一段时间演变的历史产物,它不足于概括西突厥境内的所有部落。但是,两厢的区别却是自始有之,它起源于西突厥两支不同的汗系所统部落,而且咥利失可汗时期的十姓改革完全是解决两厢之间的矛盾以及异姓突厥势力的强大,以此来保证和巩固自己的作为大可汗的统治地位。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突厥人研究论文

问题一:唐太宗李世民是汉族人还是鲜卑人? 是汉族,现在史学已经定论了,按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说法,他家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注意,这个史学家可不是现在的专家教授,他是建国前就已经成名的学者。 赵郡李氏在唐代属于五姓七望,五姓七望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因为汉族是以父系论,无论母系是什么民族,他就是火星人,只要父亲是汉族他就是汉族。 李世民的家族是崛起于李虎时代,因为李虎寒门出身,所以他的出身现在颇受争议,另外,李世民的鲜卑血统非常浓厚,目前除了不知道李虎的妻子是什么民族外,李氏家族基本上正妻都是鲜卑人。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鲜卑人,因为鲜卑人已经融合进了汉族。 问题二:李世民是鲜卑后裔吗?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贤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议论,李世民是鲜卑人吗?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然而再进一步的研究却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楷模,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据:第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这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倾向。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 *** 。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第二,从唐太宗的性格来判断他的血统。李世民性格凶残、野心勃勃,为李唐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时,唐太宗战志犹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 *** 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独特的墓葬显示了少数民族习俗。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称为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酉”的石雕像,现在已不知何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现在已是无人知晓。但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鲜卑的习俗?李世民的坟墓昭陵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现在只是猜测,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问题三:李世民是鲜卑人还是突厥人还是汉族人 依二十四史中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民族,是西凉武昭王李的直系后裔,他的曾祖李虎是西魏北周开国功臣,李虎的儿子李被封唐国公娶了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李的儿子就是李渊了,娶的老婆(李世民的妈)是鲜卑贵族窦氏,窦氏生了李世民。所以若单说父系李世民是汉民族,若以遗传学比例上来说,他的鲜卑比例更大(奶奶,妈妈都是鲜卑人,故李世民3/4是鲜卑血统,1/4是汉血统)。实际上,为了更好统治,帝王多伪造家谱,李世民的父系只能推到李虎可以说是事实,再之前就存疑了,依照北朝将领多为鲜卑来看,李虎也有是鲜卑人的可能.顺便说一句,李世民的老婆饥唐高宗的妈,长孙皇后也是鲜卑贵族。所以高宗的汉血统比例就更低了。 问题四:李世民有鲜卑人的血统吗 他们家族有着胡人的血统。世民的祖母是北周鲜卑大将独孤信的女儿,她的母亲窦氏也是北周皇族,鲜卑人,严格的说,他们都是很汉化的鲜卑人,可以说李世民身上有鲜卑血统,但汉族血统还是大于鲜卑血统的,而且中国传统上还是以父系民族定的。 唐朝李氏是住在陇西郡的鲜卑族人,是汉化胡人。可在一些文章中读到,文人如鲁迅、柏扬、李敖等都提到过。宋人黎靖德编的朱熹言论集历代三有一条录:“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说明李唐皇族在伦理习俗上还是受到胡人风俗的很大影响。所以李氏到底汉化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还是可以问得。以下历出我所知的几点,给大家一个理性认知。 一:陈寅恪第一篇(本纪第一高祖)文中论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高祖李世渊同名(同一字)。后来,高祖名中世子被册去。陈评曰:“此例足证李氏习于胡俗”。此习当作习惯,习性解。 二:唐太宗纳巢刺王妃,奸嫂;高宗纳太宗妃武则天;玄宗纳其子李寿正室妻子杨贵妃。此数例印证朱熹言。李氏皇族在伦理思想上汉化的程度并不高,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教后,汉风俗已难接受此事。骆宾王声讨武则天文中有“陷吾君于聚鹿(加七)”。实是以汉文化的伦理来评论李氏。而李氏所持的伦理道德大底上还是胡人的习俗。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历武氏之变的惨痛的唐玄宗仍然做出迎娶其子正室妻子杨贵妃的臭事,就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荒诞,和不可理解了。 唐朝国风民俗礼教之开放前比之汉晋,后比于宋明清,都过之,我想应该是得益于胡人风俗。当你感受雄浑壮阔的大唐气象时,你是否有秋风骏马原野的联想。 三:朱子语类:唐代夷狄来附者都赐汉性,唐皇族的女子多不出阁。唐时士族的共识是并不把李氏皇族立在最名门望族之类的。当时通婚作为承认门第的最大指标。名门望族对李氏皇族的态度是即不热心嫁到皇族,也不热衷娶皇族的来。其中的一大原因当时李氏的胡人背景。 问题五:李世民母亲是鲜卑族吗? 杨家和李家都有鲜卑血统 问题六:李世民祖先是少数民族人吗 李世民祖母有鲜卑血统(父鲜卑族母汉族),李世民母亲也有鲜卑血统(父汉族母鲜卑族)。 问题七:李世民的鲜卑血统怎么来的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据: 第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 *** 。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做法是不是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第二,从唐太宗的性格来判断。李世民性格凶残。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阙,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晚年时,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独特的墓葬显示了突阙习俗。“昭陵六骏”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根据《突阙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阙人不可离开的伴侣,然而李世民的坟墓昭陵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现在只是猜测,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摘自《历史密码》) 问题八:为什么唐太宗有鲜卑血统 第一,从唐太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点上来看,印证了唐朝鲜卑族人的风俗。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唐太宗像鲜卑族人一样,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根据鲜卑族人的风俗,父死子娶母为妻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一家的男人可以共用一妻。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尴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认为唐太宗系鲜卑族血统的学者从唐太宗的性格上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无论在跟随其父李渊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那种与鲜卑族人一样凶残、野心勃勃的性格特征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时期,鲜卑族人那种喜欢战争的秉性都可以在唐太宗身上找到踪迹,唐太宗晚年亲征高丽便是最好的明证。除此之外,与绝大多数的汉族皇帝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极善骑射,这与少数民族的传统如出一辙。如果说他是汉族血统,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三,这些学者还从今天存留的李世民的陵墓唐昭陵独特的墓葬外形中对李世民的鲜卑族传统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如果李世民系汉族血统,为何还将陵墓按照鲜卑族人的传统墓葬风俗进行布置?为何会在陵墓之前筑有战马?很显然,他的陵墓并非按照 *** 的墓葬风俗进行设计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李世民系鲜卑族血统无疑。 这种观点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身上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如果从史料之中也可以找出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亦属鲜卑族人的话,那么李世民的鲜卑族血统将不会有任何异议。但是从现存的资料之中,我们很难对李世民之父李渊的血统进行探寻,这就给后世史学家们的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建立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历史学家们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其实,要想对李世民的血统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极为少见的一代明君,可谓是历代帝王的楷模,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一定会尽可能地模糊其民族血统,这也是为何有关唐太宗李世民血统问题的研究,在今天史学界还是一个陌生领域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请采纳谢谢 问题九:既然李世民有鲜卑血统,为什么还说唐朝是汉族的王朝? 楼主,可能你不大爱听,但我还是要说。 首先,你的问法就有问题。我给你指出来 谁说唐朝是汉族的王朝?唐朝时期,民族众多,而尤以汉族最甚,毕竟 *** 最多嘛。但是,羌族、朝鲜族等少数名族,亦是大唐帝国的民族组成部分。 所以准确说的,唐朝是个多民族的社会,以 *** 为主。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唐朝时期,朝堂上的文官武将,能看到各种服装和肤色的人种。 唐朝地域广阔,远甚当今的中国疆土。盛唐时期,北起‘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南至南海,西至‘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东至日本海、东海,(朝鲜是臣属国)。大概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吧! 盛唐时期,中国何其强大!现在中国提倡“振兴中华、复我荣光”,就是追忆当年先人们的伟大。 问题十:到底李世民的父系是不是鲜卑族的,他为什么要说老子是他的祖先这种荒唐的话 谁说唐朝是汉族的王朝?唐朝时期,民族众多,而尤以汉族最甚,毕竟 *** 最多嘛。但是,羌族、朝鲜族等少数名族,亦是大唐帝国的民族组成部分。 所以准确说的,唐朝是个多民族的社会,以 *** 为主。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唐朝时期,朝堂上的文官武将,能看到各种服装和肤色的人种。 唐朝地域广阔,远甚当今的中国疆土。盛唐时期,北起‘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南至南海,西至‘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东至日本海、东海,(朝鲜是臣属国)。大概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吧! 盛唐时期,中国何其强大!现在中国提倡“振兴中华、复我荣光”,就是追忆当年先人们的伟大。

说到这个突厥十姓还是极其的复杂的,最近很多人再问这个突厥九姓部落,突厥贵族姓,突厥河东九姓,还有突厥和草原十八部这些问题,这问题都挺有意思的,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这个突厥了,所以下面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慢慢解析了,大家一起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提到西突厥的“十姓部落”时大都认为即指五弩失毕部和五咄陆部,而且有专家断言,此“十姓部落”自始至终是不变的,均指的是五弩失毕部和五咄陆部。现在仔细勘查史料,却发现此“十姓部落”的内涵和外延则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并不是自始至终固定不变的。 史料记载西突厥由亮相部落组成,碎叶川以东称左厢咄陆部,以西称右厢弩失毕部。东西两厢各辖五姓:左厢五姓酋首称啜,右厢五姓酋首称俟斤。每姓各授令箭,合称两厢、十姓,也称十箭、十设。于是十姓、十箭竟成为西突厥的代名词。于是查阅了资料产生了如下问题:西突厥开国之初就存在着两厢的区别吗?两厢是否自始就各辖五姓呢?西突厥定制的十姓或十箭起源于何时?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以及教材一直认为两厢同十姓皆同时起源与室点密可汗。其所依据无非是《旧唐书》卷194那段文字:“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可是我读完这段史料,仅看到的只有“十姓部落”,而没讲“十姓部落”的部落组成,更没讲即弩失毕五部和咄陆五部。沿此史料往前查找,在读到刘锡金写的一篇关于西突厥十姓的论文里,发现里面有记载到:“其人杂有咄陆及弩失毕、葛逻禄、处月、处密、伊吾诸种。”可以看出以上所讲的“十姓部落”只包括此六部,因而构不成“十姓”,还需要另寻史料,发现沙陀部,契苾部、薛延陀部与此有某些关系。而关于薛延陀,史料有记载:“薛延陀者,先于薛种杂居,后灭延陀部有之,号薛延陀,……在铁勒诸部最雄张。”薛延陀二部原游牧于金山西南,曾受柔然统治,因不堪蹂躏而起义。时突厥将兴,乘机邀降其众,“时铁勒将伐柔然,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薛部与延陀部都参与起义,从而被土门所破,土门遣室点密西征,此二部相随而至贪汗山与契苾部为邻。在此二部合二为一,发展成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可见,室点密时期的“十姓部落”应是弩失毕部、咄陆部、葛逻禄部、处月部、处密部、伊吾部、沙陀部、契苾部、薛部和延陀部。在我看来,如果在室点密时期就有了两厢十姓的话,那就不存在两厢的区别,再说两厢是由两个不同的汗系统领,矛盾一直很尖锐,不可能让室点密随便分散自己的实力,以此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我仔细了解两厢十姓部落时期的诸部酋长的爵称的来历后,可以肯定的说两厢的诸部酋长的爵称是有区别。左厢咄陆诸部的酋长皆以“啜”为爵位,右厢弩失毕诸酋长则仅世袭“俟斤”爵位。凡异姓突厥部落酋长,乃至未采用突厥族名的九姓铁勒酋长皆可称俟斤,而只有阿史德氏或其它较早加入突厥共同体的部落酋长才可采用啜的称号,可见啜之品阶高于俟斤。这种两厢地位的不平等,可以证明我前面提到的两厢是有不同的可汗所辖的,也就是说室点密时期还没有两厢的存在。 (三)根据课上我所列出的两厢所辖的十姓部落并非有真正的十部。据《旧唐书》卷149所载此十姓为:“其咄陆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阙啜;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突骑施·贺逻施啜;五曰鼠尼舒·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二曰哥舒·处半俟斤;三曰拔塞干·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阙俟斤,属于部落名称者乃处木昆、胡禄居、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阿悉结、哥舒、拔塞干等,数止于八。此八部分而为十,始见于咥利失可汗之世,继见于沙钵罗可汗即阿史那贺鲁之世,至唐置西突厥诸羁縻州府则其总数又超出十部(如突骑施部又析为贺逻施啜、索葛莫贺啜两部,此外又补充了葛逻禄、处月、处密等)。可见十姓并非定制,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的。 (四)在薛宗正《突厥史》有提到达头可汗致书东罗马皇帝自称“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王”,以及突厥儒尼碑文记骨咄陆创业之初只有十七人从匿总材山,继而聚为七十人,再进而发展为七百人,这可能与突厥的传统的神圣数字并非是“十”,而是“七”而这一圣数观念一般都与其特殊的天象、历数观念相联系,而突厥人最早认识的星宿乃北斗七星。查阅《突厥语大词典》土耳其文本页40称之为七兄弟星为佐证。而汉字的“七”、“十”两字形近易伪,薛宗正先生认为,引用《旧唐书》中的“十大首领”应为“七大首领”之误。 综合以上所说的,西突厥的开国之初只有七姓,进而发展为八姓,直到壮大为十姓,各部皆授权、授箭,合称十箭,这是经过一段时间演变的历史产物,它不足于概括西突厥境内的所有部落。但是,两厢的区别却是自始有之,它起源于西突厥两支不同的汗系所统部落,而且咥利失可汗时期的十姓改革完全是解决两厢之间的矛盾以及异姓突厥势力的强大,以此来保证和巩固自己的作为大可汗的统治地位。

突厥语词典研究论文集

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三部分。在《突厥语大词典》,上秦为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为喀什噶尔一带,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相应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的直译为中国回鹘人。在喀喇汗王朝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呼,标示是中国的一部分。《突厥语大词典》书成于1071-1073年,1074年经修订后献给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第二十七任哈里发穆格泰迪(1075~1094在位)。《突厥语大词典》全书用阿拉伯字母标音,用阿拉伯文注释,共收词7500多条,其中所收民歌有242首,格言、谚语220余条。《突厥语大辞典》为我们提供了11世纪时,包括维吾尔在内的突照语诸民族的语言、文字、人物、历史、民俗、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医学以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甚至连神话传说、儿童游戏与娱乐体育等等也是应有尽有。

1914年,在伊斯坦布尔,有一位出身于奥斯曼帝国大臣纳吉甫·贝伊家族的妇女,迫于穷困,把一部《突厥语大词典》的抄本通过书商卖给了一个名阿里·埃米里的人。这个抄本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唯一抄本,现珍藏于伊斯坦布尔图书馆,它是在词典纂成190年之后,根据作者的手稿缮就的。土耳其学者克里斯利·里弗埃特把词典再度转抄,交付铅印。

据《突厥语大词典》作者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突厥语大词典”课题组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11 选集、文集A12 单行著作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14 诗词A15 手迹A16 专题汇编A18 语录A2 列宁著作A3 斯大林著作A4 毛泽东著作A49 邓小平著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思维科学B81 逻辑学(论理学)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3/37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D90 法的理论(法学)D91 法学各部门D92 中国法律D93/97 各国法律D99 国际法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 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科学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 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质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建设经济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 F3 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6 邮电经济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世界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3 科学、科学研究G4 教育G64 高等教育G8 体育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洲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著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 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1 世界史K2 中国史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5 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41 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N945 系统工程N949 系统科学在各方面的应用[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O32 振动理论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31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P33 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P35 空间物理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51 动力地质学P52 古生物学P53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P54 构造地质学P55 地质力学P56 区域地质学P57 矿物学P58 岩石学P59 地球化学P61 矿床学P62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P64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P65] 地震地质学[P66] 环境地质学[P67] 海洋地质学P68 宇宙地质学P691 行星地质学P692 灾害地质学P7 海洋学P71 海洋调查与观测P72 区域海洋学P73 海洋基础科学P74 海洋资源与开发P75 海洋工程[P76] 海洋环境科学[P77] 潜水医学[P79] 军事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P91 数理地理学[P92] 古地理学P93 部门自然地理学P94 区域自然地理学[P951] 环境地理学[P954] 灾害地理学P96 自然资源学[P97] 地理探险与发现P98 自然地理图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2 细胞生物学Q3 遗传学Q4 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7 分子生物学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B1 工程基础科学TB2 工程设计与测绘TB3 工程材料学TB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5 声学工程TB6 制冷工程TB7 真空技术TB8 摄影技术TB9 计量学TD 矿业工程TD1 矿山地质与测量TD2 矿山设计与建设TD3 矿山压力与支护TD4 矿山机械TD5 矿山运输与设备TD6 矿山电工TD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TD8 矿山开采TD9 选矿TD98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E0 能源与节能TE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TD2 钻井工程TD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TD4 油气田建设工程TD5 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TD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TD8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TD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TD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TF 冶金工业TF0 一般性问题TF1 冶金技术TF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TF4 钢铁冶金(黑色金属冶炼)(总论)TF5 炼铁TF6 铁合金冶炼TF7 炼钢TF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TF8 有色金属冶炼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G1 金属学与热处理TG2 铸造TG3 金属压力加工TG4 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TG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TG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TG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TG9 钳工工艺与装配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H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TH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TH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TH14 机械制造用材料TH16 机械制造工艺TH17 机械运行与维修TH18 机械工厂(车间)TH2 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TH3 泵TH4 气体压缩与输送机械TH6 专用机械与设备TH7 仪器、仪表TJ 武器工业TK 能源与动力工业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M0 一般性问题TM1 电工基础理论TM2 电工材料TM3 电机TM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TM5 电器TM6 发电、发电厂TM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TM8 高电压技术TM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TM92 电气化、电能应用TM93 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0 一般性问题TN1 真空电子技术TN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TN3 半导体技术TN4 微电子技学、集成电路(IC)TN6 电子元件、组件TN7 基本电子电路TN8 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TN91 通信TN92 无线通信TN93 广播TN94 电视TN95 雷达TN96 无线电导航TN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TN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TN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0 一般性问题TP31 计算机软件TP311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TP313 汇编程序TP314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TP315 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6 操作系统TP317 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9 专用应用软件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TP35 混合电子计算机TP36 微型计算机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TP38 其他计算机TP39 计算机的应用TP391 信息处理TP392 各种专用数据库TP393 计算机网络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TP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TP7 遥感技术TP8 远动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U1 建筑基础科学TU19 建筑勘测TU2 建筑设计TU3 建筑结构TU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TU5 建筑材料TU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TU7 建筑施工TU8 房屋建筑设备TU9 地下建筑TU97 高层建筑TU98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TU99 市政工程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社会与环境X3 环境保护管理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百科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Z5 年鉴、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突厥语大词典》书成于1071-1073年,1074年经修订后献给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第二十七任哈里发穆格泰迪(1075~1094在位)。《突厥语大词典》全书用阿拉伯字母标识音,用阿拉伯文注释,共收词7500多条,其中所收民歌有242首,格言、谚语220余条,现在保存在伊斯坦布尔图书馆,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无遗漏保存的,还是会有一些已经缺失不见的。

冲突研究论文

又是周末,沉重地收拾好书本,耳边又响起老爸的声音“一定要带书本回家学习”。其实有哪周不带东西回家学习的,仅仅是一次月考语文失手了,爸的疑惑就满脑子:是不是学坏了,跟坏同学一起玩;是不是骄傲了,变得目中无人了,还是另有原因。一回到家,就“糖衣炮弹”般地向我砸来,不停地追问,不停地讲教育经。从小听到大,想起来就有点心有余悸呀。烦啊……回到家,回到那个在熟悉不过的家,那个闭着眼也能走遍的家,依然透着那股温暖的气氛,透着一股关怀的暖流。视线里出现了爸妈慈祥的面容,那两张被岁月镌刻得满脸皱纹的脸,深凹的皱纹就像那黄土高原的沟壑,是那么的憔悴,那么的枯黄。我恨自己为什么那么不争气,为什么考试前口口声声对自己说一定会考好,而最终的结果是那么令人失望?为什么生活总是对我那么残酷,总是认为很美好的事,总会变得是那么悲惨的后果?我指着天大声告诉天:这不是我的错,你托梦给我爸妈,这不是我的错,“人生在世,孰能无错”,这是古人的话,我知错能改还不行吗?难道你就一生没犯过错?我不信!语文,令我发恶梦的语文,为什么你就不像数理化那么容易学,作文时常令我失败,胸有华丽之言辞,却难以笔下生花,不是题材不够新,得分不高,就是离题,还有就是句子不同顺,可悲可叹……岁月的折磨使父亲很少露出笑容,那忧郁的脸,紧皱的眉头曾经令儿女多么的心疼,无奈,年幼的我们还没有能力从父亲沉重的负担中走出来,无法为父亲分担一下那沉重的家庭负担。以前总以为长大了的经历就像儿童般地无忧无虑。但是,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几件复杂的事向我一起袭来,让我气喘吁吁,分外忧愁,真的像心中挂着一块大磐石,无比沉重地挂在心头。那段日子,我终于明白了当一个大人所面对地种种事情,种种复杂的事情,是需要多么老练,需要多么大的忍耐去解决。更明白了一个当父亲的负担是多么的沉重。老爸,尽管我还是一个初中生,还需要你的抚养,但我能深深体会你对我的爱,你一切都是为了儿好,儿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期望。爸迎面走来,又在我耳边讲起了他那一套独创的教子经,听到的不再是唠叨,而是顺耳忠言……

冲突在组织中发生的程度,管理者对于冲突处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组织的管理绩效。下面是我整理了冲突管理论文 范文 ,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冲突与冲突管理策略

摘要: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冲突在组织中发生的程度,管理者对于冲突处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组织的管理绩效。本文从冲突的类型、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处理的策略等方面对冲突与冲突管理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冲突 管理 策略

一、正确认识冲突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生活方式、利益、性格、 文化 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导致的彼此抵触、争执、甚至于相互攻击等行为。

组织冲突的动因与危害,不同的管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是传统的冲突危害论。这种观点认为组织出现冲突,本身就意味着组织内部的机能失调。由于组织机能失调、非理性、暴力、进而产生更多的破坏性的冲突,同时冲突又给组织带来消极因素与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组织要尽可能避免冲突。另一种是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管理学家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产物,冲突不可能消除,有时冲突甚至还会给组织带来好处,因此应该坦然接纳冲突。这一观点承认冲突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三种观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冲突矛盾论观点,即相互作用观点。与人际关系观点相比不是被动接纳冲突,而是强调管理者要鼓励有益的冲突。

二、冲突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冲突与组织管理绩效之间存在十分重要的关系。管理者掌握和尽可能地控制组织中的冲突水平,对于组织管理绩效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下图中冲突程度处于A点时。如果一个组织中冲突的水平从少有上升到相当的合适程度时,则说明管理者可能比较开放,在想方设法努力改进组织的管理功能与效果,鼓励争论和争议得以获得有效决策,证明组织的管理绩效在通过对冲突的处理中不断地得以提升;如冲突程度处于B点时。但当组织中的冲突多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则组织内部肯定是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组织的管理绩效也就无法考量了,这种过度的冲突导致组织管理功能失效和组织管理混乱。如冲突程度处于C地啊时。绩效与冲突频率程度如下图所示:

对于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者来说,冲突需要适当的控制与利用。管理者不可能避免所有的冲突,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冲突,但应当努力将冲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可控制的水平,以促进组织的变革并且使得组织受益,通过冲突的处理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认识冲突的性质。对于建设性的冲突而言,它可以使组织中存在的不良功能和问题充分显露出来,通过处理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和对组织自身弱点的检讨,使组织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更有利于促进和鼓励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但对于因认识等方面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而引发的员工、管理者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冲突,则会对组织造成组织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破坏性冲突是组织内部极其严重的内耗,这种内耗对组织的管理绩效带来的伤害也是严重的。所以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冲突,一方面还要防止和控制出现后果严重的冲突。

三、冲突的类型

(一)角色冲突

由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成员是交叉混合的,就必然出现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的角色冲突。出现角色冲突的正面影响可以满足员工在友谊、兴趣、归属、自我表现等方面心理上的需要,使得组织内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与融洽,从而增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自觉维护组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但一旦出现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冲突,则会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强调竞争的情况下,非正式组织可能会认为这种竞争会导致成员间的不合,从而抵制竞争。正式组织往往会要求成员行动保持一致,这很有可能压抑个人才智,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最终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

(二)权力冲突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一般以直线主管或者智囊参谋两种不同身份出现。管理实践中这两类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直线关系是简单的指挥与命令关系,具有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智囊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具有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在管理活动中保证命令的统一往往会忽视智囊参谋作用的发挥,这种智囊参谋作用的失当,又会破坏统一指挥原则。权利冲突容易导致出现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互相指责,相互推诿责任。

(三)目标冲突

组织活动和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团队,因此团队起汇聚各种信息、加强人员交流、协调部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而这些成员既有个人的行为目标,也会代表不同集团或者部门的利益。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组织中,利益目标又很难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会直接导致和影响团队的统一行动,致使组织的管理效率严重下降。

四、冲突的原因分析

分析组织冲突出现和发生的原因,就是分析和认识组织中冲突产生要素之间的差异。只有明白了冲突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冲突。管理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冲突是目标差异、权力争夺、相互牵制和资源稀缺。

(一)目标差异

在组织活动特别是在 企业管理 活动中,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由于利益基准取向方面的差异、相同部门的人员由于价值标准的差异,都可能对组织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观念并且由此产生冲突。产生部门会因为关注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市场部门则可能关注的是销售与对客户的响应。这些目标差异是导致市场部门和生产部门经常性产生冲突的根源。

(二)权力冲突

权力冲突一般容易在组织中的多个部门与个人之间形成。在管理实践中,组织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管理者和部门为了强调对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影响力而发生冲突。在组织中很多情况下权利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资源以及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多的权力就同时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为利益为目的最终获得更大权力而产生的冲突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三)相互制约与牵制

在一个组织中任何个人与部门都不是独立的,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个人、群体、团队、部门之间相互关联,潜在的冲突就必然存在。在一个团队,只有所以成员的任务完成才表明团队的项目完成,如果个别成员出现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的情况,那么其他成员的工作任务就会受制于最慢的个别成员,就会在团队内产生冲突。

(四)资源短缺

管理活动是一个充分利用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使得组织活动有序运行的过程。当组织内、外部资源越来越少的时候,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复杂、矛盾也会越来越集中,管理难度相对增大,冲突必然越来越多。

五、冲突的管理策略

充分认识冲突类型和分析冲突产生原因的目的,是做好冲突的管理和控制。从冲突发生的原因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来看,冲突控制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人冲突的控制策略与组织冲突的控制策略。

(一)个人冲突控制策略,

1.分析冲突原因

在管理实践中大部分的冲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或者相互误解而引起。如一个班级中农村同学与城市同学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同学之间多少都存在差异,交流不当就会发生冲突。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加人们对冲突原因的认识而有效化解冲突。一旦冲突双方认识到他们冲突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同的表达习惯,他们可以想办法使交流更加有效。组织中也会存在个性差异的冲突。如风险厌恶型的员工可能会对那些风险偏好型者的行为不可理喻,而喜欢冒险的员工则抱怨对方古板不思进取。

2.充分了解冲突当事人

管理者处理冲突问题时认真调查冲突当事人非常重要。卷入冲突的都是什么人?冲突的兴趣和利益是什么?双方价值取向、人格特点怎么样?资源因素如何?管理者如果能够花费一定的功夫看清楚这类问题,并且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秉公处理,则成功化解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3.选择自己的立场

根据冲突的不同情况管理者要妥当选择自己处理冲突的立场,同时还要正确选择有效的方式、 方法 来处理冲突。当冲突不可避免时,管理者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以漠视或者无视冲突的态度,暂时从冲突中抽身、或者置身事外,等冲突双方冷静下来后或者当时机成熟时再处理。当冲突双方情绪激动需要时间恢复平静或者处理冲突带来的潜在危害超过冲突解决后获得的利益时,采用这一策略非常有效。

当冲突的核心问题不是太重要,或者需要为以后的工作树立信誉时,可以采取迁就的策略来处理冲突。即放弃冲突一方利益满足另一方的需要来维持双方的关系,使冲突得以化解。有的冲突发生时在处理和化解时,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行政、权力等强制手段,迫使一方或者双方让步,以满足组织需要。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职权,当需要对重大事件迅速做出决策、决断,或者处理冲突的方法别人赞同与否并不重要时,这种强制的方式往往会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个人之间的冲突一般都是在双方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得以解决。所以处理冲突问题时要目的性明确,通过处理冲突最后达成一致,妥协和合作的方式也是在处理冲突时常用的策略。妥协是要双方都做出让步的一种权宜之计;合作则是通过双方认真分析,深入沟通,最后重新选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双方都满意的方案,这是一种最好的冲突处理方法,即双赢。这种策略就要冲突双方理智的对待冲突。

(二)组织冲突的管理策略

冲突能反映组织的结构或者组织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变革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冲突。

1.改变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变革来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体系,重新组合工作团队,以提高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保证组织内部顺畅的沟通,增强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如当原来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时,也可以采用项目小组等形式来进一步缩小组织规模,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减少组织的内部冲突。

2.重塑组织(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很多情况下是导致严重冲突的根源,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改变组织文化来解决冲突。如要创建一个自我管理的团队,就需要相对的淡化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和权力意识,如果还要继续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的规范,则必然引起冲突。在解决冲突过程中,需要个人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时逐步改进组织规范和价值观是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

我们认识与处理冲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因此对于冲突的解决、处理,一定要从组织的全局共同利益出发,从有利于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公正、公平的心态出发,理性地去解决冲突。管理者一定要通过对冲突的处理,全面提升组织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对冲突的解决真正达到管理绩效上水平、上台阶的目的,使组织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旭升.《冲突管理》.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作者简历:

赵银(1960- ),男,甘肃敦煌人,大学本科,长期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现就职于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冲突管理论文范文

俄乌冲突研究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讨论(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结论(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参考文献(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俄乌冲突的小论文可以帮 出提纲,完成正文全文,格式自己处理哦

这两天网络上都是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的新闻,网友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网络舆论虽然左右不了政治,但却对现实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观点往往是受立场影响的,但立场本身说起来简单,而真要在认知上厘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谓立场就是利益,首先是个人的利益,然后可以依序扩大到家庭的利益,亲友、团体的利益,故乡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当然还可以上升到人类的利益,地球的利益,如果有外星人入侵的话…… 在这些个利益中间,个人的利益似乎是我们最不容易搞错的,但事实上也未必。因为现实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我们依据有限的信息并不能清晰地判断怎样的选择对我们是最优的。 比如,对学生来说,如何选择文理科;大学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我们的人生伴侣更是关系到后半生的幸福。但是,所有这些,我们很难说都做出了最优的选择。 但是,不管我们做了怎样的选择,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遵循了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标准。 这正是我不同意许多网友观点的地方:当对方的观点和我不一致的时候,就认为对方的立场有问题。当然,不排除有这种情况,但不能对此泛化。 有的人也许领了外国人的“工资”。有的人也许亲朋好友在俄罗斯或乌克兰,或者自己就在这些国家读书、工作,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渊源……。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就真的是罪不可恕了。如果是其他情况,那还是可以体谅的。 除了这些少量的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相信,利己是人类的天性,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小团体、大团体,以及我们的祖国是绑在一起的。 但是,即便立场是一致的,观点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 首先,对于俄乌战争这个事,我是站在俄罗斯一边的,但是先让我们来看看另一边的观点。 不考虑那些过于偏激的观点,反对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条理由: 1、俄罗斯欺侮过中国; 2、乌克兰帮助过中国; 3、俄罗斯在二战及以后欺侮过东欧及原独联体的一些国家,意思是它的本性有侵略性; 4、乌克兰是主权国家,入侵主权国家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是一种恶,因为它给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 5、战争本身是一种恶,它体现的是一种强权,强权本身也是一种恶。 这些理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益上的,主要是历史上曾经对中国造成危害;另一个是道德上的,道义上侵略就是一种恶。 相反的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从道德上去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利益上去分析问题,凡是对目前的中国是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去主张。 这种观点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它的问题是将道德观点与利益观点对立起来了。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致力于推行人类共同体建设,因此外交政策必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或者说拥护道德正义符合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一战争行为与我们国家一向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完全相背的。 但同时,近年来,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这种竞争压力在美国直接表现为现实冲突,从贸易战到技术战,再到金融战、舆论战、网络战,甚至有引发热战的风险…… 俄罗斯虽然没有与中国结为盟友,但很明显我们具有共同的敌人。俄罗斯的存在为我们大幅减轻了西方的压力,使得我们在应对美国及西方势力挑战中有了更大的底气。 在这里,现实利益似乎与道德正义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因此,很多网友,甚至一部分学者公知公开倡议,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我们先从道德上进行分析,俄罗斯发起的这场战争到底是不是正义的? 用一部分网友的观点来看,只要是战争就不是正义的,何况是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关键是这也和我们国家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悖。 但是,如果俄罗斯没有发起战争呢,如果我们回到五天前,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俄乌之间的这场冲突。 很多并不怎么关心时事的网友也许并不清楚这场冲突的来龙去脉,但这两天的报道铺天盖地,只要是稍微持正一点的网友应该都能了解,这场战争其实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逼出来的。 苏联在解体之前同意两德统一,美国同意北约绝不向东扩展一寸。但事实上,苏联解体,北约五次东扩,导弹已经架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对这一点,我们是深有体会的。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尽管他号称不针对中国,但这在国际社会上也就是一个笑话,哪怕是最幼稚的公知也不会真的相信吧。 俄罗斯在国家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时候,它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有点像国内这几年在网络上讨论得比较热闹的正当防卫一样。什么是正当防卫?要受到怎样的侵害程度才可以正当防卫?怎样的防卫才属于正当的范畴,而不会被指责为防卫过当? 这些问题,法律上自然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作为国家之间的争端却很难有公论,尤其在话语权由西方所掌控的情况下,俄罗斯要通过谈判获得正义是非常困难的。 看看西方国家的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我们就应该明白,如果没有实力,你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情俄罗斯的处境,但它究竟应不应该发动战争呢?我们应不应该谴责它的这种行为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最经典的版本还是我们外交部的观点,“各方应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 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看上去是批评俄罗斯,但实质是批评美国,因为要和平,所以国际社会应该多做有利于和平的事,而美国和部分西方势力却不断火上浇油,巴不得战争打响,可以拖垮俄罗斯。 二是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应该得到重视。这是直接对俄罗斯的支持,但也是在提醒俄罗斯,不要关闭和谈的大门,因为事实上战争对俄罗斯而言也是最坏的一种选择。 这个观点既避免了跟随美国等西方势力,直接批评我们的伙伴,同时也再次清晰地表明了我们热爱和平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避免了与乌克兰的直接对立。 那些大谈道德的公知,真应该好好学学。我真希望他们的立场是没有问题的,而仅仅是因为政治的不成熟。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