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7 00:35:03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出处: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参考:吴双 ,《论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仪式》,《中国文化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秋之卷. 1999。

北京语言大学是二本大学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不是c刊。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中国文化研究》是普通期刊,不属于c刊物,《中国文化研究》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名称:1、越南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广西教育厅;2、南宁市政务信息网英文翻译和版面设计,南宁市政府(横向项目);科研论文:1、“心”的传播——《碧岩录》公案“顿悟”策略探,《中国文化研究》(季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2、向我们的处境发问:可比性的当代辨析,《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3、认识“自我”与“他者”: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特色之探讨,《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教学论文);4、《碧岩录》佛道禅之关系探微,,《广西社会科学》;5、基督语境下解读《简爱》与《呼啸山庄》,《阅读与写作》;6、浸透后现代气息的网络文学,《阅读与写作》;7、网络情境下文学和虚幻与真实,《阅读与写作》;教材建设:1、《比较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三章,24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2、《艺术与文化》(Art & Culture),翻译第22章,第24章,共31000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文化研究期刊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并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等;全面培养“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招收“电影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和“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硕士(电影学)”、“艺术硕士(戏剧戏曲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文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500多人,其中中国学生925人(本科生344人、硕士生488人、博士生93人);另外来自国外的留学生600多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期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语言文学系列”的七种学术月刊,主办《文学论集》、《语言论集》、《马列文论研究》、《中国苏轼研究》、《文化研究》、《问题》、《基督教文化学刊》等七种学术辑刊。同时还与海外80多所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联系,正逐步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国际学术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文艺学学科是由何其芳、何洛、马奇等先生开创;语言学学科是由吴玉章先生亲手建立、胡明扬等教授长期主持;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由谢无量、冯其庸等名家奠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任教多年的有汪金丁、林志浩等资深教授;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初具规模的则是缪朗山、赵澧等中西会通的老一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还有朱靖华、陈复华、蔡钟翔、周生亚、陆贵山、陈传才、黄晋凯、成复旺、章安祺、林杏光、陶沙等著名专家,以及现任的博士生导师群体:刘小枫、金元浦、张永清(文艺学),贺阳、劲松、李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王贵元、殷国光、张卫国(汉语言文字学),张国风(中国古典文献学),李炳海、叶君远、冷成金(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程光炜、马俊杰、李今、孙郁、王家新(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慧林、耿幼壮、杨恒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一) 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年创办的“文研班”,当时由周扬任名誉主任,何其芳、何洛为主要负责人。“文研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理论学术骨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体系做出了努力。本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度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1年以来还招收、培养了6届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几代学人的长期努力,本学科立足于自己的传统、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以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审美文化两个研究方向为延伸,使整个学科通过优势互补的学术格局达到了新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基础研究方面,本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发展纳入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构。我们在海德格尔诗学、哲学解释学文论、神学解释学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美学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同时,我们也着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艺思潮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拓展。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学科参与了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起草工作,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学术平台的建设方面,本学科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本学科还长期主办《马列文论研究》、《问题》、《文化研究》等三种学术集刊,并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两种学术月刊。(二)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20世纪50年代亲手创建,并由胡明扬教授长期主持。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胡明扬、瞿霭堂、郭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科自创建以来,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与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一起主办学术辑刊《语言论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该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主编)、《格辨》(译著)、《词典学概论》、《语法和语法体系》、《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词类问题考察》(主编),郭锦桴《综合语音学》、《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瞿霭堂《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劲松合著),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骆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等。该学科方言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北京话研究》(主编)、《海盐方言志》、《海盐方言的存现句和静态句》,谢自立《天镇方言志》,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吴永焕《临沂方言志》等。该学科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瞿霭堂《双语和双语研究》,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张卫国《汉语研究基本数理统计方法》、《ICON教程》、《三种意义、三类定语和三个槽位》、《定语类型和槽关系类型的对应及其对名词语义分析的作用》等。该学科目前有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科研规划项目1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三)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928年,吴玉章在苏联和瞿秋白、萧三、林伯渠等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订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产生后,吴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苏联远东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不久,新文字传入国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新文字的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玉章回国,在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和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用新文字扫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吴玉章在数十年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论,在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校属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吴玉章校长一度亲任所长,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语言文字研究所,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现归属文学院。该学科已形成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语法学研究四个分支方向:文字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汉字与历史文化》、《<说文解字>校笺》,冀小军《说甲骨文中表祈求义的“ ”字》、《“刑天”补释》,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试论现代汉字字素》。音韵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陈复华《古韵通晓》(合著)、《汉语音韵学基础》,刘广和《音韵比较研究》,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词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说文〉与文献词义学》、《〈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汉语词汇论稿》、《汉语借代义词典》,朱冠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视界》、《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语法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古代诗歌语法》,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获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等。该学科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一起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月刊和《语言论集》辑刊。(四)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在1998年以后成为独立建制,逐步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该学科包括两个研究方向:1、传世语言文学文献研究。重要成果有《<说文解字>校笺》、《<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吴梅村年谱》、校注本《欧阳修全集(1-6)》、《古籍阅读基础》等。2、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时代、内容、传承关系的研究;出土文献的校勘、标点、注释;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字典、词典和字形表的编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等。重要成果有《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出土文献文字的整理》、《战国楚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汉代简牍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与<说文>合证》、《吐鲁番文书〈苍颉篇〉研究》等。(五)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等。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冯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编的《历代文选》本来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后风靡一时,不断再版,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古代文学读本。1980年代以后,该学科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冯其庸教授的《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一批红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红学大师的地位。朱靖华教授则成为苏轼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苏轼新评》、《苏轼论》、《苏东坡寓言大全诠释》等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外,李永祜教授点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最好的整理本;其论文《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1987年获中国《水浒》学会优秀论文奖。吴小林教授则在唐宋散文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艺术》、《王安石传》等。2000年以来,该学科逐渐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日趋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该学科“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有蔡锺翔、黄葆真、成复旺历时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该书获得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蔡钟翔、成复旺等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成复旺的《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艺文理论志》、《神与物游》,袁济喜的《六朝美学》、《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两汉精神世界》,詹杭伦的《清代赋论研究》、《方回的唐宋诗律学》,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与道家文学》(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优秀社科一等奖)、《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诸葛忆兵的《宋代文史考论》、《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述》、《漫说三言二拍》等。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张国风的《<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试论》、《<儒林外史>及其时代》、《传统的困窘》,叶君远的《吴梅村年谱》、《吴伟业评传》、《清代诗坛第一家》、《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等。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创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仪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学讲话》,它是全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一批文学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两位教授为学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编、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问世;1979年,经过修订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当时国内大学采用最多的教材。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同专业中少数几个专业方向齐全、梯队整齐并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群体。1981年,该学科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招收了二十余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来自日本、韩国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后,开始招收“现代文学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后,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思潮”三个专业方向。1960-1980年代,该学科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是“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是林志浩的《鲁迅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另外,还有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徐志摩传》、张慧珠的老舍研究、阎焕东的郭沫若研究、马德俊、王清波的中国新诗史和当代诗歌研究等等。这些成果,都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95年后,该学科开始进行新老队伍的交替,在任教师全部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该学科又增设了“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中国新诗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囊括本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且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19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程光炜《艾青传》、《文化的转轨》、《中国当代诗歌史》,李今《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三十年代俄国文学“汉译”》等著作,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许多相关论文经常引用和转述;孙民乐、姚丹和张洁宇等年轻学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变革》、《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活动》、《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另外,该学科老师联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几位学者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和多所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教材和考研参考书,并被日本、韩国、台湾的一些大学列为教材和参考书。王家新教授为全校学生和本系研究生开设的“中外诗歌欣赏”、“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成为该学科新近增加的“创造性写作”课程中的亮点之一。该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含重点)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核心学术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2项。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由缪朗山、赵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学者在1960年代建立,当时是国内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外国文艺理论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世界文学”硕士点之一。1996年以后开始招收“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或专业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独立的博士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该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等三个研究方向已经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等语种)、学有专攻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该学科在任全部教师,均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其中3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检索论文5篇。同时该学科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主办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已出版18辑并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对话》(已出版2辑),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该学科在西方原典译介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编订的《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四卷),赵澧、徐京安、黄晋凯等主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章安祺、杨恒达翻译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以及近些年杨恒达主译的《尼采文集》,杨慧林主编的“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系”、“当代诠释学译丛”,王以培翻译的《兰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编译的《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等。该学科在文学史与文论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赵澧、黄晋凯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章安祺、梁坤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杨慧林、黄晋凯合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外国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坤《20世纪俄语作家史论》、《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范方俊《20世纪中外现代戏剧》,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在此基础上,杨慧林、章安祺、黄克剑、耿幼壮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课程建设”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学科还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相对优势,分别从艺术学和宗教学的视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题研究论著系列。如杨慧林《神学诠释学》、《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废墟中的记忆》,杨恒达《诗意的叛逆》,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的神话》,雷立柏《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论基督教的大与小》,夏可君《幻像与生命》等。在专题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则有杨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国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杨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国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国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八)电影学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的新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有文艺学学科基础上重新整合影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力量,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该学科在2007年2月正式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学科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该学科是文学院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和新媒体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天强、许鹏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陈阳博士、孙柏博士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科研究立足于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在坚实的史论以及批评研究基础上,关注并追踪当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注并追踪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候、特性并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上给予深入的总结。该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有《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教育部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新媒体艺术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电视剧:文学与艺术间的行走——90年后电视剧问题研究》,《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等。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如:“电影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等。本学科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该方向涉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体系,电影史包括中国电影史以及港澳台华语电影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及当代的美学特征,外国电影史包括西方电影史以及国别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和当代电影的发展状态,东方电影史及其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电影的研究作为空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电影理论涉及电影自身的理论阐释和争论以及相关学科对电影理论的美学阐释。* 研究方向二 影视批评与制作研究 该方向一、从美学、文学、思潮、图像、受众等不同视角对电影电视批评、鉴赏作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并探讨其美学标准和审美特性。二、制作理论包括:(1)电影电视的剧作理论如文学性、原创性、叙事性、剧作构成、视像剧作的特性等。(2)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包括管理、法规、宣传、策划、生产、销售、统计等。* 研究方向三 影视与新媒体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表明该方向以影视为基础关注更高和更广义的研究层面,如意识形态、政治学、历史学、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影视与新媒体表明该方向的研究范围着重以影视的新的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网络、数码技术、动漫、游戏、语言转换、双向互动等。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德才并重,以学人为本、知行合一,以学术为本、教学与科研互动——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

中国文化期刊

文化与传播杂志》省级期刊Culture & Communication《文化与传播》杂志是省级期刊,创办于2012年,发行周期是双月刊。广西大学主办,广西大学主管。主要栏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媒介文化与传播、书评、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投稿咨询 加急咨询 杂志订阅基本信息主管单位:广西大学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审核时间:1个月内全年订价:¥ :2095-459XCN:45-1383/G2创刊时间:2012发行周期:双月刊杂志简介《文化与传播》(双月刊)于2012年创刊,由广西大学主管,广西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刊物设置有传统文化与传播、设计欣赏、当代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国际文化与传播、广告文化与传播、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等栏目。《文化与传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反映文化、文学、语言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须知[1]每篇论文的作者数最好不超过6位,若超过请投稿时附必要的说明,其他对研究有贡献者列入志谢部分。作者署名居中、英文题名下方,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2]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3]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具有检索价值的名词性术语,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关键词一般为3-8个。[4]文稿标题层次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用1……,二级标题用 1. 1……,余类推。通常不超过四级。[5]本刊稿件处理期限为1个月,如果1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数据分析综合影响因子:暂无期刊他引率:暂无被引半衰期:暂无平均引文率:暂无立即指数期刊他引率名词释义:立即指数: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该期刊在评价当年刊载的论文,每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 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影响因子:指该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影响因子杂志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分析机构名称 发文量 主要研究主题广西大学281 新闻媒介媒体文化文学中国传媒大学36 文化媒介媒体游戏电影《传播》编辑部30 投稿文化投稿须知办刊办刊宗旨广西师范大学20 文化文学音义语图语言中南民族大学15 文化媒介媒体新闻广告广西民族大学13 语言战时诗歌宗教媒体南京大学12 文化哲学媒介哲学家中国电视中国人民大学12 新闻列宁主义文化传播列宁主义复旦大学11 语言诗歌媒介媒体话语兰州大学10 改编娱乐化电影赵执信政治我们的服务期刊咨询学术文章助力职级晋升文秘服务1对1服务,量身定制文案论著出书利于履历加分,提高个人知名度网友评论zhongka**2018-10-11 15:14:40文化与传播杂志编辑部速度很快,效率很高,差不多20多天就返回了修改意见,外审专家很认真,提了好多意见,总之这个杂志给人的感觉尽心尽责,审稿也很认真,一看就是很认真看过的,提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是一个很好的杂志。发表评论......*评论无需审核,评论内容不代表汇发表网站意见免责声明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零售和咨询服务,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任何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本站提供的期刊信息均来源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网络,仅供参考,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拨打电话,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03室,邮编:530004。相关杂志人文之友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广告大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管网络财富国家海洋局主管新闻前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视听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管传媒评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湖南省教育厅主管传媒观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新闻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声屏世界江西广播电视台主管东南传播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管今传媒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主管中国文化传媒网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大型综合类文化资讯网站。网站名称中国文化传媒网别名文化传播网总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1]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历史沿革主要职责频道栏目TA说参考资料历史沿革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于2000年创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新版自2006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至今,网民IP覆盖国内包括港、澳、台,沿海地区和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在内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IP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访问量占境外IP比例50%。2008年5月16日,由文博会公司具体建设运营的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投融资项目网上交易平台”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依托行业媒体强大的采编资源优势和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网站近年来在各类文化资讯网站中脱颖而出,占据权威性地位。随着2009年底中国文化报社作为第一家中央部委主管报社整体转企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0年3月,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名称正式启用。由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中国文化传媒网承办的《中国文化手机报》于2010年7月26日正式创刊。这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是全国文化工作者拥有的第一家文化类新型无线媒体。它将依托国内联通、电信、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几乎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的电信网络,将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最新发生的文化新闻事件、社会焦点、新鲜文化资讯等送达全国文化系统工作者及全社会关心文化事业的普通用户,特别是最基层的文化馆(站)工作者。中国文化手机报包含焦点新闻、文化大观、文博快讯、演展看台、文化时评、特别关注、地方新闻等十余个栏目。主要职责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秉承大文化视野,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文化资讯。网站以原创文化类新闻见长,突出文化艺术领域焦点新闻的深度、广度报道,内容包括权威发布国家文化政策,快速报道全球文化动态,国内外突发文化事件独家报道,文化热点、文化现象解析透视,专家访谈等。树立了坚实的公信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行业首选的信息资讯媒体。频道栏目中国文化传媒网是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文化门户类网站,它包含文化要闻、地方新闻、环球视野、剧团院校等26个频道,130个子栏目。通过文、图、音、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娱乐、历史、艺术、美术等文化信息。为文化管理者、经营者、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以及各界人士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全方位服务。提供海量文化类咨询,实时反馈当今热点文化现象、解读文化产业、文化法规政策、多形式网民互动、大量原创视频信息报道等都是中国文化传媒网的特色。尽揽天下文化新闻。中国文化传媒网(文化传播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的有力领导下,以丰厚的媒介资源和扎实的技术资源、以拼博向上的团队精神,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全的文化资讯平台,为更多的网友及读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中国文化传媒网提供中文、英文两种版本。包括资讯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网上文博会、文化大观园五大板块。内容范围涵括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各主要行业,体现了独家、专业、权威的特点,而交易方面开放式的互动平台的推出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各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建设一直是网站的重点与热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项目库和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库正不断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关注。网站每天24小时为海内外文化企业提供专业诚信交易服务,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正日益深化。分享你的世界

文化研究期刊是国家期刊吗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是省级、SCD目录期刊 , 国内刊号:41-1426/C,国际刊号:2095-5669。是一本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优秀文化类期刊。

中原》文学杂志是省级期邗《中原》是注重文艺理论的刊物。同时兼发翻译作品,主要作者有茅盾、阳翰笙、闻一多、蔡仪、徐迟、力杨等人。

文化学刊是省级期刊。

《文化学刊杂志》创刊于2006年,辽宁地区出版,国内刊号21-1545/C,期刊级别:省级期刊。该刊观点新、实践性强、信息量大,综合影响因子,是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辽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期刊。

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以下为本刊的基本信息,可供作者参考。

《文化学刊》杂志收录和荣誉:

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优秀期刊

名词解释: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文化学刊》杂志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文化视点、地域文化研究、传媒文化、文化哲学、文化产业研究、文学评论、传统文化、文化与教育、法律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史论苑

中国文学研究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为文学理论刊物。刊载有关中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

主要栏目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编:赵炎秋

ISSN:1003-7535

CN:43-1084/1

地址: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41008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吴义勤温儒敏2010年11月27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