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文学作品人物对比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1:36:24

文学作品人物对比论文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先看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再来看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綄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处,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别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其实,岂止二李,放眼历史,愈是在乱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或许这已成为了一条规律?由是,则“幸”与“不幸”如何界定?人们应该为那些苦难生活浸泡出的佳作而击节称赞,但如果稍稍偏离一步,认为亡国亡家、孤苦飘零成全了李后主、李易安,那又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的残忍!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对要素A和要素B 之间关系的研究。所谓“自见者不明”(《老子·二十四章》),认识“自我”需要借助将“他者”作为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n n 2、“比较”的意义: n 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n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n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

你主要想写李煜历史上的还是诗文上的(同李清照对比,应该是文学上的吧)两个人主要就是思想政治上的诧异(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但是从《相见欢》和《虞美人》等名篇看来,他只是无度的怀恋过去的奢靡生活。而李清照的则属于“爱国义士”类型的人物(例如:《夏日绝句》)而且,李清照南迁后的词风打有转变。

三部作品人物对比论文范文

相关范文:论《三国演义》中美女与政治的关系【内容提要】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侯与诸侯之间连年争霸,为了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美女成了统治者攻击和防御的肉器,美女在改变历史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绝代佳丽自身的不幸遭遇。笔者从当今人们感兴趣的“美女”入手研究《三国演义》中放映的美女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露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关键词】 《三国演义》;美女;研究《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的介绍,小说中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名可考证的大约有1000个,出现的女性却只有50人,50人中绝色美人占15人。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女在《三国演义》中的生活情况。在宏观方面,一方面从美女对《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影响入手研究;另一方面,从《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美女的影响入手研究。在微观方面,分别从“门当户对”封建婚姻本质,美女的个人素质,与其他文学作品美女形象的比较来展现《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描写美女的独特性。一、从宏观角度看美女1、 美女对《三国演义》政治、军事的影响三国时代的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卷入了战争,各种事情几乎都与政治色彩沾上了边。《三国演义》叙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接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其中数名美女“以纫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以统治者达到政治目的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美女的介入,政治格局为之一变。首先说貂禅。貂禅出山前,董卓权势熏天,不可一世,鸩酒杀少帝,白练绞唐妃,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汉献帝完全成了他的傀儡,自号“尚父”,兄弟宗族皆封列侯,别筑楣坞收刮钱财。对内实行残暴统治,“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大臣对之都是敢怒不敢言,有敢怒敢言的丁原、伍孚、周蓖、任琼、丁管等人全都死于非命。董卓掌握军政要权,更有吕布帮助,一代枭雄曹操刺之,十七路诸侯伐之,都没有成功。司徒王允有报国之心,看穿董卓吕布二人好色,以貂禅之色离间而人。貂禅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导致父子二人反目,吕布一枪戳穿了董卓的喉咙,结束了董卓的统治。正是读书人说云: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再来说孙尚香。在刘备的众多夫人中,论对蜀国的功劳,当属孙尚香最高。刘备借了荆州不还,让有勇有谋的关羽守之,孙权千方百计想讨要回来都没有结果,最后用“美人计”——让妹妹孙尚香当诱饵引刘备入赘。眼看大耳朵沉醉温柔乡不知返之时,赵云用了诸葛亮先前给他的三个锦囊,刘备才有回家的准备。孙权知道若放刘备回家无异于放虎归山,毅然授剑于蒋钦、周泰二人,并说:“汝二人将这把剑去取吾妹与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是孙尚香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三次挡回了吴国的追兵,使刘备得以安全返回。没有她的得力相助,哪有后来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当时曹操势力如此强大,各路诸侯都被他消灭,最后只有吴蜀两国走联合路线跟他相持多年(从赤壁之战到吴蜀联合,两国虽有矛盾,但没有战争打响),但两国为什么能够联合这么多年呢?除了战略上的需要外,另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孙尚香的功劳。我们可以举例子对比说明:第六十一回写顾雍进计趁刘备远行,未易往还,差一军先截断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正当孙权准备用此计时,屏风后闪出来孙尚香的亲生母亲,吴国太大喝:“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大骂孙权狼子野心而不念骨肉亲情,孙权是至孝之人,只好依着国太。而当孙尚香回国以后,孙权要对蜀国用兵就全然没有顾虑,一个小小的周善被杀都成了战争的借口,正如孙权所言:“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余周善之仇,如何不报!”从这两个事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孙尚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最后来说说甄氏。曹操大破袁绍之后,曹丕在袁绍家发现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面,发现了甄氏,身边袁绍之妻刘氏为了保全家姓名,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儿媳妇让给了别人:“非世子不能保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后家长曹操见了甄氏后,十分满意,发出:“真吾儿媳也!”的感慨,并令十八岁的曹丕纳下为妻。《三国演义》中甄氏未发一言而全家命运甚至河北命运为之一变,可见她的魅力是多么大。袁绍与曹操交战多年,自是有不共戴天之仇。袁绍战败后,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传统,袁家老小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冲军,要么被塞到厨房当丫鬟用,曹操却没有动袁家一根毛,而是把持着怀柔政策,后来曹丕进位,甄氏还当了皇后。曹操可不是什么心胸广阔之人,当年为绝后患董妃肚子里的六个月孩子都没有留下,足见其心胸狭窄。要不是出现了甄氏,曹操必视败军之命如同草芥。2、《三国演义》政治、军事对美女的影响首先,政治婚姻导致了个人爱情缺失。在统治者的眼睛里,政治利益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美女只是他们的一件得力肉器:在遭遇政治危难时,美女就是防御的盾;在处于政治优势时,美女就是进攻的矛。一切围绕的政治利益转的婚姻导致了真爱的丢失。孙尚香自是少有的痴情女子,吴国的郡主,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择偶观念是“非天下英雄不事之”,当嫁给天下英雄刘备后,便是对刘备忠贞不二:“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与刘备生死与共,逃回荆州,苦苦追随多年,当听闻刘备军中而亡,她望江西遥哭,投江而死。为他所忠守的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无所后悔。在后人看来,孙尚香俨然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他苦心追随的大英雄也在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时,放弃了吴蜀两国重新联合,共灭曹魏的大好时机,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便放弃了他们的结发之恩。貂禅与吕布,美女配英雄,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女中貂禅”刚好是般配的一对。吕布杀董卓,英雄和美女走到了一起,结局本来足够告慰人心。实际上,貂禅只不过是吕布的小妾,家中地位很低。曹操包围吕布,吕布入告貂禅,貂禅害怕吕布死后自己无所依靠,劝吕布“将军与妾做主,勿轻骑自出”。结果吕布命殒白门楼,貂禅果然成了寡妇。相传曹操念其杀董卓有功,封其为“护国圣女”,修圣女殿终日奉养。又相传貂禅后来被关羽所获,但关羽不近女色,怕她成人间祸水,把她头砍了。赵范之嫂樊氏算是最有爱情观的人——她宁愿当寡妇也不愿意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樊氏对赵子龙一见钟情,委托小叔子赵范传达自己的择偶标准:1、文武双全,名闻天下;2、相貌堂堂,威仪出众;3、与赵范同姓——这明摆着是非要你赵云不可了。这樊氏也不是寻常角色,书中记载其“有倾国倾城之色”、“丹阳太守赵范之嫂”,然而这桩连诸葛亮都称作“此亦美事!”的婚姻却被赵子龙拒绝了:“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又道:“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听后发出:“子龙真丈夫也!”的感慨。我们可以看出并非赵云不喜欢大美女樊氏,也不是嫌弃人家是寡妇,而是咱们的大英雄为了忠君之事,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人类婚姻的目的,本为结二性之好,应以人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为基础。然而三国美女们的婚姻都是由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任由政治利益摆布,个人意愿完全被扼杀,从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悲剧是彻底的。其次,政治关系的尔虞我诈,决定了美女们的命运悲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这种政治婚姻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封建社会里,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事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结婚违背个人意愿倒也算了,导致命运不幸才叫大悲大惨。貂蝉的命运传说纷纭,有的说是自刎而死,有的说曹操为笼络关羽连同赤兔马一起把她送给了关羽,关羽留下骏马却让貂禅走了。民间有不少戏剧、评书和传说述说着的貂禅命运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倒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貂禅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禅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孙尚香疼过的阿斗在即位后对先主的几位夫人也进行了封缢:皇后吴氏为皇太后,甘夫人为昭列皇后,靡夫人也被追封为皇后,但独独落下了孙尚香。论功劳,孙尚香远远在三位夫人之上,没有她刘备当年早死于乱刀之下,安能有后来进位汉中王。没有她,吴蜀两国或许早已战火不断,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究其原因,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便可知晓:阿斗即位是章武三年,当年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先主白帝托孤,正是吴国和蜀国关系发展到最低谷之时——这种情况下,孙尚香没有被封是必然的。甄氏自被曹丕纳下为妻,深得曹丕宠爱,更兼生下曹睿,自幼聪明,夫妇俩喜欢得不行,这样的结果自是夫荣子贵,足慰人心。然而郭永之女出现后,与甄氏争宠,郭贵妃买通近臣张韬。“时丕有疾,韬乃诈称于甄夫人宫中掘得桐木偶人,上书天子年月日时,为魇镇之事”,丕大怒,遂将甄夫人赐死,立郭贵妃为后。把两个美人放在后宫争斗中是多么一件残忍的事情,洛神就此烟消云散,可悲,可怜。吕布的女儿,当年吕布为了保住徐州,欲把女儿送到袁术处成亲,但后来曹操从中作梗,袁术父子丧命,她连夫君的面都没见着就成了望门寡。曹操女儿,当年曹操为了取河北之地,不顾“仇家不婚”之大义,许配给袁谭,后来袁谭被曹洪杀死,也成了寡妇。封建社会封疆大吏的女儿远远没有当代社会达官显贵子女般万千宠于一身,她们只是父王的一件礼物,父王有用,随时可以送给别人。我们曾经痛声疾呼刘兰芝被婆婆强行夺走了恩爱,赵五娘被丈夫抛弃,林妹妹没有嫁给贾宝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不得善终,唐明皇身为皇帝与杨贵妃也不得善果,却忽略了三国女子们更悲惨的命运。他们连起码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都被扼杀,他们不是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连选择自己向往对象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都得不到,三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惊滔巨浪下不可能有他们平静的婚姻生活。二、从微观上分析美女1、 倾城倾国的美丽佳人。美女之所以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们的审美价值高,《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被罗贯中放置于英雄豪杰审美取向和群雄逐鹿的政治斗争中显得格外突出。美人不同体而皆悦于目,罗贯中刻画美人形象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使形象栩栩如生。貂禅。《三国演义》中描述美女着墨最多的莫过于貂禅了。“闭月修花”一词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则“闭月”典故就出自貂禅。有词赞道:“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婉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王允见了貂禅以杖击地曰:“谁想天下却在汝手中耶!”;吕布见了貂禅“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禅”;董卓见了貂禅,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纳貂禅后更是“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真也难怪,人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大乔和小乔。都说这一对姐妹花漂亮,《三国演义》里面却没有具体的描述,二人之绝色有何依据?《三国志》中《吴书·周瑜传》里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作注,跟二乔有关的也只有一句:“桥公二女虽流离(理解为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曹子建《铜雀台赋》表达了曹操的想法:“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孙策和周瑜对大小乔这对姐妹花是满意的;2、曹操对这对姐妹花也是很有想法,更有人曹操说曹操进攻江南只是为了夺取这对姐妹花——以曹操、孙策、周瑜之类的大英雄何愁天涯无芳草?但对这对姐妹花情有独衷,足见大小乔的魅力。甄氏。甄氏绝对是惊艳型的女子,这点从曹氏三父子对甄氏的觊觎之心可以看出。袁绍新败,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本欲杀之,但看到甄氏的脸“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就决定做下英雄救美的事;曹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如果不是甄氏美貌,曹操会让曹丕娶一个没有了依靠的寡妇,当时曹丕只有十八岁,常人父母善不肯,更何况神通广大的曹操!曹植对甄氏完全是小弟弟对神仙姐姐的崇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直接把甄氏写成了洛水女神,通篇充满了曹植对洛神的向往和爱慕,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情书。孙尚香。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描写孙尚香就只字没有提及其外表,但周瑜先前有言,用的是“美人计”,可见孙夫人姿色应该不会太差。还有两点是《三国演义》中其他美女所没有的:首先,孙尚香家庭背景好,孙氏家族三分天下有其一,古代女性很少有字,然而却在历史上留下全名,足见其贵重;其次,孙尚香十分尚武,闺房内“刀枪簇满,侍女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另外”,足见其个性十足。第五十五回中有一句话:“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备可是作梦都想收复汉室江山的人物,此番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惊人之举,全仗孙尚香的美丽姿色。步夫人。《三国志·吴书》有记载:“吴主权步夫,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荹同族。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后庭。”步夫人是孙权众多夫人中最漂亮的一个,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爱吃醋(《三国志·吴书》中有记载“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近,故久见爱待。”),经常介绍女孩子给孙权认识,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后来还追封她为皇后。甘夫人。刘备的偏房太太。《三国志·吴书·甘皇后传》记载:“(兴平元年194)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其时纳为妾则尚应有嫡室夫人)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据说甘夫人皮肤甚好,刘备夜晚喜欢把她与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怜一代美人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四处逃亡,寸福未享。刘备打起战来老婆乱丢,被吕布、曹操夺了去。刘备刚刚安顿下来,她就香消玉殒了。邹氏。张济之妻,在宛城攻略战中被曹操看上,结果送了典韦一条性命,可见红颜祸水,为害之甚。书上说:"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推算一下,那曹操也是个好色之人,天下美色又任其取舍,想必品位不会差,而这邹氏,从年纪上算至少也有三十岁了,居然还能迷住曹操,可见一是平时保养得好,二是确实貌美。这个是成熟型的。胡氏。胡氏为后蜀大臣刘琰之妻,极有颜色。因入宫面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刘禅私通,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这是《三国演义》第一个因为打老婆被杀的,都怪他老婆太漂亮了。两个少数民族的美女:祝融夫人和马云璐。一个是南王孟获的老婆,一个大将赵云的老婆。祝融夫人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世居南莽,善使飞刀,百发百中,看样子是个野性十足的大美人;马云露是马超的妹妹,汉胡混血健美女郎,个子应该是很高的模特身材,白马王子赵云舍弃倾国倾城的樊氏不要,娶了她过门,模样儿自然难以用言语形容。其他诸如芙蓉娇艳般的樊氏,被张飞看中的夏侯氏,后宫之争逼死甄氏的“女中之王”郭永之女,第一才女蔡文姬等等,三国美女何其之多。2、 男权世界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显然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社会的男性作家习惯于以男权价值为中心,站在自我性别的立场去描写女性形象,命名女性的文化符号——伟大的罗贯中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上疏,将种种不祥天象归咎于“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所致”,到第十九回猎户刘安杀妻取肉以食刘备,再到一百三回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无不体现着对女性的歧视。虽然用墨不多,但《三国演义》中女性的出场对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完整性,对推动情节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出现的美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肉体为男性消灭政敌;二是成为英雄本色的试金石。笔者在写作之前,试图在《三国志》、《后汉书》这些正史上找些关于貂禅的资料印证观点,但没找到关于貂禅的一言一语。只有《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头提及“布与卓侍婢私通”,但也并没有指明是貂禅。罗贯中大胆采用了“于史无征,采用传说”的写法,并且根据情节需求,舍弃了貂禅原本为吕布妻子,于战乱中失散,流落他乡,被王允收容,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是与远在长安的吕布团圆的艺术真实。这位年方二八、色技俱佳的小女子为报王允的教养之恩,毅然决定出山平乱,冒一身事两男的失贞之污,巧妙地周旋于两个好色男人之间,出色完成了“令布杀卓,以绝大恶”的任务。一个自幼养在幕府,涉世未深的少女何以如此老练成熟,风尘味为杜十娘,宋引章,赵盼儿之流所不能及?其不合情理处显而易见。其实,罗贯中的艺术处理从根本上源自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误解。在男性的眼中,天生丽质的大美女具有祸水的一面,会瓦解男性的权利和事业,也可以随时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首赞歌,明白无误地表现了罗贯中的立场:维护男性的权益,男性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女性的美貌和肉体。《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后关公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此处十名美女完全被当作礼物送来送去,作为曹操拉拢关羽的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关羽一世英雄,非女色所能征服。又如有倾国倾城之色的樊氏倒追白马王子赵子龙,赵子龙拒绝了,表现了赵子龙“真丈夫也”的气概。孔明之妻黄氏,其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相赞助焉。娶个丑老婆并没有显得诸葛亮品位低,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他智慧的一面。罗贯中的原版《三国演义》本来就很强的“尊刘贬曹”思想,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尊刘贬曹”思想更加突出。像关羽、赵云、孔明这些人就没有性格缺陷。与这些正面人物相对,董卓则是一副反派的逆贼嘴脸:残暴、贪婪、专权、外表上也是胖子一个,不如关羽、赵云这班正面人物般气宇轩昂(《三国演义记载“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三国演义》第八回写董卓离长安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万人筑只;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同样写美女,此处又表现董卓好色,横征暴敛的罪行。对待这样的人物,作者也给了他一个很差的结局:财产被没收,美女都被释放,全家被杀光,自己死后“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甚至无法下葬,“临葬之期,天降大雷,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好色与否实际上已成为罗贯中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塑造的类型化人物形象都是有很深的高度的:写英雄豪杰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写大将之才则有勇冠三军,武艺高超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人;写贤臣良相则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孔明、姜维、司马懿等人。写美女娇妻则有貂禅、甄氏、大小乔这些绝世美人,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后人只可观赏,无超越可能。参考文献: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9月②陈寿,《三国志》③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④《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艺术赏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性形式的优势,以情切入,以理导引,情理并重,才能引导学生以切实的内心体验参与艺术的感悟,以情感激发理性,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1 试谈《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艺术的应用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疯狂向往。其中,应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让“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美国社会的代名词。本文拟对《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一、《镀金时代》的创作背景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展现是美国经济膨胀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镀金时代》完成于1873年,当时南北战争结束,为经济的发展扫平障碍,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国,希望可以趁机发笔横财,而当时美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者,整个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膨胀,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工业生产效率,让美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镀金时代》。 二、《镀金时代》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笞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的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小说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难道所有戴着大钻石胸针的人,都是这样在餐桌上挥舞刀叉,讲话时语法错误百出的来欺么?” 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表达方式给读者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心理的畸形,其中应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让马克?吐温氏的黑色幽默更加直逼人物内心。 三、以反语、讽刺表达手法为基础的黑色幽默艺术 《镀金时代》语言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反语与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这种表达手法,在《镀金时代》的卷首语中便得到了体现。马克?吐温在描写亨利与参议员的交往时,就应用可这样的表达手法: “参议员热情好客,喜欢在自己的家中招待朋友,亨利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参议员听起来觉得非常有趣,连最忙碌的政治家们、最虔诚的人,都会抽空来散散心。”然而,亨利的虔诚,是对自己利益和金钱的虔诚,参议员所谓的忙碌,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忙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畸形的虔诚与忙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屡见不鲜,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克?吐温反语、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极为成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源自与小生活环境的黑色幽默语言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美国社会,相当一部分的民众都是早期建设开荒者,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只能够苦中作乐,后期移民时代中又到处充斥着文化冲突,因此,幽默也开始成为人们化解生活烦恼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幽默主义是早期美国人缓解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在艰难的环境下,美国社会中大量充斥着幽默、乐观的精神。马克?吐温《镀金时代》的最大价值就是多元化的幽默讽刺艺术,这种艺术的应用与马克?吐温的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马克?吐温黑色幽默艺术的诞生正是来源于他对于美国太平洋沿岸、边境矿区与西南部的深刻感悟,当时的边疆生活异常艰苦,文娱活动匮乏,面对着生活的苍凉与冷瑟,马克?吐温产生了深刻的悲观主义情绪,交织着憎恨与愤怒的情绪。一个长期悲观的人,需要用乐观的情绪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于是马克?吐温开始用独特的幽默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黑色幽默能够将憎恨、愤怒和乐观的情绪融为一体,有的时候,他会用乐观的语言来描写血腥的流血事件,令人人俊不俊的同时却又毛骨悚然。马克?吐温由于对边疆生活的绝望和失落,用幽默的表达方式为人们讲述这一个个的故事,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生活,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中既有讽刺,也有哀怨。 总而言之,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大量使用黑色幽默语言,不仅为了逗人发笑,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他曾经说过:“幽默本身的来源并非快乐,而是悲伤”。《镀金时代》中的人物和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笑料,但是却能够从中透视到社会的荒诞。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2 从电影《大鱼》看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 《大鱼》是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于2003年出品的一部奇幻片。该影片由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由伊万?迈克格雷戈、阿尔伯特?芬尼、杰西卡?兰格主演。故事改编自丹尼尔?华勒斯于1998年创作的小说《大鱼老爸》,从儿子威尔?布鲁的视角叙述其父爱德华?布鲁的传奇一生。 一、影片名称的隐喻 影片名称“大鱼”的多重隐喻已为人所知,本文据此探讨这些隐喻中的文化内涵。 首先,最直观的是,爱德华讲述的故事中有一条黑色的大怪鱼,它不会被任何人钓到。爱德华说:“有些鱼人们抓不到,不是因为他们壮硕敏捷,而是因为它们拥有别的特质。”这里的鱼可以理解为文化:文化是自由的,是没有国界的,也是不可捉摸的。 其次,影片的英文名“big fish”可以通过“big fish story”的语境进行理解。“big fish story”是美国俗语,意为有趣的或夸张的童话,弥天大谎。这一名称暗示了爱德华讲述的奇幻故事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经过修饰的。事实上,承载各民族文化意象的神话传说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编造出来的,而这些传说正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它们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大鱼也可以指代爱德华本人。影片中爱德华读到百科全书里“养在小鱼缸里,金鱼就会一直维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间,金鱼就会数倍化地成长。”这句话时,认为自己在艾许镇里是“小池塘里的大鱼”,因此要出走寻找更大的世界。这一隐喻暗示了文化不能固守一隅,而需要在交流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主人公的经历与美国文化 《大鱼》作为一部美国奇幻片,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的特点。爱德华的传奇一生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美国梦”,即美国文化,的体现。自美国宣布独立以来,美国人深信只要经过自身不懈的奋斗就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影片中的爱德华正是这样一个乐观并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向往的人。他心中虽有畏惧,但仍旧提起勇气走到女巫门前。他不满足于自己在家乡艾许镇的成就,满怀雄心抱负探索镇外的世界。他偶然来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绿草如茵的丰都镇,却不打算在这世外桃源中安度一生,而是对镇民说:“我还没准备要落脚在任何地方。”他为马戏团免费干活三年之久,仅仅为了获取他心爱的姑娘的消息。他用尽一切浪漫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姑娘。他在他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仍旧乐观地面对一切。美国文化深深地潜藏在这些美好的故事中,正如爱德华的一生笼罩在为自己编织的梦境中。 但也应清晰地认识到,“美国梦”只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和幻想。资本主义世界更多地是在为人们编织一个个梦境,让人们沉迷于虚假的满足之中,而缺乏实现梦境的现实路径。我们应警醒这样的美国文化。 三、作为文化载体的影视画面 画面作为视觉符号,是电影语言符号的表现载体,也是影视文化的载体。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对影视作品而言,“能指”指电影画面,“所指”指电影画面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与内涵。因此,电影画面往往有其内在的含义,即文化的体现。通过分析电影画面,可以解读电影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电影《大鱼》中,当巨人卡尔出现在艾许镇时,导演并非直接将他的真容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几个镜头――墙上的洞、巨人偷羊羔时的影子和大手等,让观众想象巨人的身形。这种充满悬念的画面正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危机与冒险。当爱德华从阴森的树林中来到丰都镇,画面色彩由灰暗变成亮绿。这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爱德华“绝处逢生”的惊喜。这一系列画面不止与美国文化中的乐观色彩有关,也与中国文化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概念产生交流。 影视画面之所以成为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因为电影的制作者本身便是某个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必然处处体现该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因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影视作品即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荧幕展现,同时它也加强并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四、音乐与文化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一部分,无疑具有文化的属性。包含在音乐中的文化属性必然外化为具体的音乐形式。电影《大鱼》的配乐在这种意义上讲,正蕴含着美国文化。《大鱼》的配乐由好莱坞著名电影作曲家丹尼?艾夫曼创作,并于200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提名。配乐或优美动听,或紧张诡异,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理暗示作用。当爱德华内心忐忑地走向女巫的房间时,音乐颇为诡异,有着明显的节拍,好像他的心跳,又像他一顿一顿的脚步声。当女巫打开门蓦地出现时,声调立即变高,符合爱德华瞬时惊恐的情绪。这是美国悬疑文化的体现。爱德华坐在马戏团的观众席时,音乐节奏欢快活泼,则表现出他离开丰都镇后准备探索世界的愉快心情。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正像音乐所描绘的那样。这正是美国文化的体现――年轻人应该出游世界去冒险。当爱德华追求他的爱人珊卓提普顿时,音乐是梦幻轻柔的,体现了美国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音乐是人类世界共通的语言,它不受时空限制而为全人类所理解。这些与画面内容相符合的配乐能够帮助受众理解人物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影视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五、小结 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类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影视作品可以不受语言和国界限制被解读。文化便通过影视这一载体在世界范围进行沟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的,我们生长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应该懂得欣赏自己文化中的韵味。同时,人们常常有崇拜自己文化的倾向,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又是巨大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很可能对外来文化产生不解和偏见。当处理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其他文化,尝试以另一种思维方式理解其他文化。如果说爱德华象征浪漫主义文化,威尔则象征现实主义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正像影片中威尔与父亲经历思想碰撞后相互理解的过程。文化最终会在交流中得到融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正像威尔最终融入了父亲的故事,与父亲达成和解。 猜你喜欢: 1. 艺术类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2.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论文 3.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4. 有关艺术鉴赏方面的论文参考

浅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浮士德德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这样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

(3)浮士德这个形象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歌德历时61之久创作了《浮士德》,从年少轻狂,到其暮年,这宏天巨著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洗礼,光阴的`打磨才分外耀眼! 我是在欧美文学老师的安排下才接触《浮士德》的,其实自己已经读过很多文学名著,同时也对很多小说印象很深,而《浮士德》给我的却是另一个世界,像是一个 dream,如果我是浮士德我也会和他一样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世界。

全剧分为两部,是由感性到理想的过程。由两个赌局开篇;一是魔鬼与上帝的打赌,上帝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达到真理,“在他摸索中不会迷失征途”,而魔鬼认为人类无法满足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打赌,签定契约条件为魔鬼满足浮士德一切的欲望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接着主要叙述了浮士德本人的五个悲剧:

一知识悲剧

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博士,人到暮年才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所在的书斋就像一座牢笼一样把自己紧紧锁在其中,于是他想到了死,但复活节的钟声唤醒了他,他走到郊外,看见人们在跳舞,开心的样子 再回到书斋时有一条卷毛犬碎其身后,转眼就变成了魔鬼(梅菲斯特),在签完契约后,他们就踏上了梦幻之旅。

二爱情悲剧

梅菲斯特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给他喝下了魔汤,从一个白发老人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他们来到小镇邂逅了少女玛加蕾特两人在魔鬼的撮合下fall in love 为了幽会浮士德把魔药给了玛加蕾特下于其母的杯中,由于药量过重其母长睡不醒一命呜呼。这时玛加蕾特的哥哥瓦伦丁当兵归来,得知一切,与浮士德进行了决斗,结果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杀死了瓦伦丁,魔鬼带浮士德逃离了现场跑道山中与魔女们歌舞鬼混。但当他得知心爱的玛加蕾特被关进监狱,却又不顾安危前去相救,而此时的玛加蕾特已经神智不清,她亲手溺死自己与浮士德的孩子而被捕根本无求生的欲望只想用自己的死来赎罪,乞求上帝的原谅,浮士德因此含恨离去。。。。。

比较文学作品对比论文

两部文学作品对比论文内容摘要:自然生活是文学作品中常表现的题材,《千曲川风情》与《瓦尔登湖》同为表现自然生活题材的经典之作,两者均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但又因作者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探究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关键词:《千曲川风情》;《瓦尔登湖》;自然生活;主题学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也是自古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之一。自然因其独具的生态美及与人类密不可分之关系,常成为人类远离世俗烦扰的心灵寄居地,在文学上,许多作家都曾将自己所经历过的“自然生活”写在作品中。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与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的作品。同为作者记录自身“自然生活”经历的散文集,两部作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作者的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就两者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形成原因,以探求作家在处理“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展开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两部文学作品对比...全文限免导长图分享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民族文化 交融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各民族的文化也随着贸易往来、战争、迁徙而相互渗透、融合、影响。但是,这种渗透、融合以及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初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缓慢的。一个民族吸取外民族的文化也是感性的,不自觉的。自从1816年法国在大学课堂开设比较文学教程后,人类才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将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与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比较出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品,从而辩证地快捷地吸取前人创造的文化精髓。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文明与落后的差距越来越大,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于是,吸取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和外民族的精品文化,使本民族强盛、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务之急,创造世界性文学将纳入议事日程。为此,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比较的比较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各国大学开设和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有利于我们对外民族文化去伪存真,他为我用,创造世界性文学。一个民族的文学总离不开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地域环境。文学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各民族文学都有相对稳定的阵地,起初接受外来文化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这是因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支配着自己。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汉魏六朝时的佛教,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而蒙古族统治时的元朝,满州族统治时的清朝,中原人虽然成了他们的“俘虏”,但他们却成了中原文化的俘虏(汉化)。“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体现了中国文化非同寻常的坚韧性,向心力,化合力。正因为这一特点,才使国人盲目地处在“举世皆浊,惟我独尊”的自我陶醉之中,使得一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已经走过了辉煌时期,走进了死胡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艰难期,渐进期,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紧闭的国门时,有识之士认为应向西方人学习现代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尽管这种出发点是报仇雪恨的“制夷”,在某些国人看来过于委屈,但这却是思想意识的一次解放,它至少让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了因自身落后惨败的甲午中日海战,泱泱大国输在历来向自己学习的弹丸小国手下,使国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足以拯救国家的,要富国强兵还必须从制度上变革。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国人再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上变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反省的过程中,鲁迅挖掘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国民的劣根性;柏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它很容易让人变成“酱缸蛆”。二十世纪上半叶翻译文学的兴盛,正是国人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力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文学,除了少量的苏联文学翻译外,又迈入了闭关自守的误区,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解放,翻译界才又活跃起来。

从二十世纪初到世纪末,不管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广大读者以及国民的思想意识无不受西方文化强劲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无一不在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借狂人之口发泄内心的激愤;郭沫若的《女神》形式上受美国自由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在思想上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泛神论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影响。王蒙五十年代曾说:“我们这一代是吸苏联文学的奶长大的。”就王蒙等人当时的创作来说无不在模仿苏联文学,而王蒙新时期的创作《春之声》、《蝴蝶》等一系列作品受到西方意识流作家作品的影响,这些关系与其说是中国作家在跟进摹仿外国作家的创作方法,不如说外国作家作品为中国作家提供了观察审视社会现实人生的新视角,他们不但为国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启迪了国人的思想。不过,作家也好,读者也罢,他们生存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壤,在吸取外来文化精髓时不可能完全西化,因为还有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他们。他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吸取有价值的.养料。

比较文学正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对各民族文化进行客观的比较,让作家继承借鉴有价值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让读者去伪存真,吮吸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各民族在共同吸取前人文化的过程中对生存、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会逐渐趋于一致,时间一长,作家自然会创作出人类共同关注关心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的大同时代也就不远了。

其次,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格局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民间往来、商品贸易、政治外交日趋频繁,互助互利的合作得到不断加强。但是,团结与合作的前提是了解,由于民族、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的差异,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要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互相了解对方的特质,进而理解包容他们的这种特质,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日本大和民族,他们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但是,我们在不忘耻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看到大和民族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一步一步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因此,我们不要停留在痛恨仇视的民族感情上,应找准契机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文学上,日本平安和江户时期曾大量吸取中国的古典文化,但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已走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面。日本江户时期的文学――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俳句,与中国的唐诗宋词在创作上的音韵格律意境有惊人的相似。

再次,开展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研究开辟新道路,有利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深入。这里比较文学已超过了这门课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研究更为深入、成就更为显著。以前,我国是文学与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历时性的单线条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之中,极少把它放在世界文学及理论的大背景下考察,忽略了各国文学及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使我国的文学研究难以取得新的成果。我们的文学批评多是感性的直观的,缺乏西方文学批评的逻辑性、思辨性和理论深度。在这方面晚清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国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大胆运用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研究宋元杂剧时自觉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学术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剧史》。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更不能只是纵向研究,而应将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立的研究,使研究更为深入、客观。

两部文学作品对比论文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对要素A和要素B 之间关系的研究。所谓“自见者不明”(《老子·二十四章》),认识“自我”需要借助将“他者”作为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n n 2、“比较”的意义: n 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n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n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

个人感觉可以比较..可以由情节,用语,人物性格等内容方面来比较撒

两部文学作品对比论文内容摘要:自然生活是文学作品中常表现的题材,《千曲川风情》与《瓦尔登湖》同为表现自然生活题材的经典之作,两者均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但又因作者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探究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关键词:《千曲川风情》;《瓦尔登湖》;自然生活;主题学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也是自古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之一。自然因其独具的生态美及与人类密不可分之关系,常成为人类远离世俗烦扰的心灵寄居地,在文学上,许多作家都曾将自己所经历过的“自然生活”写在作品中。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与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的作品。同为作者记录自身“自然生活”经历的散文集,两部作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作者的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就两者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形成原因,以探求作家在处理“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展开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两部文学作品对比...全文限免导长图分享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潜伏珍珠港》 《伊戈尔远征记》 《战争与和平》 《恰巴耶夫》 《铁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静静的顿河》 《青年近卫军》 《生者与死者》 《围 困》 《艾凡赫》 《罗兰之歌》 《柏林之围》 《西线无战事》 《伊利亚特》 《熙德之歌》 《斯巴达克思》 《牛虻》 《十字军骑士》 这是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

人物对比论文题目

一级标题的写法非常重要,因为它将为论文的内容提供一个总体概括。一级标题应紧贴文章的核心主题,并且要能清楚地展示出文章的重点、主旨和视角。举例来说,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人物形象的文章,你可以用“罗密欧:一个充满渴望和执着的英雄”作为一级标题,这样能清楚地表明文章的主题是关于这位英雄的渴望和执着。另一个例子是,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的文章,你可以用“哈姆雷特:一个充满矛盾和深刻思考的人物”作为一级标题,这样能清楚地表明文章的主题是关于这个人物的矛盾和深刻思考。以上就是一级标题的写法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级标题应该直接、准确地表明文章的主题和重点,而不是模糊、抽象或过于宽泛。

要原创,找国淘论文写作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加Q党?!一般来说,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评论性文章,标题部分一般可以采用几类方式1,歌颂功绩,以正面形象撰写,如孙中山,可以写:民主之父----一代伟人孙中山,也可以写国父与中华民族(孙中山亦被称为国父)等等2,批判人物,这是一种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有支持就有反对,有歌颂就有批判比如针对蒋介石东北的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可以写做:九一八,国之耻之类的,一般批判类多数是针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影响,多数不写名字3,综合类,基本上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如孙中山可以写:孙文的一生,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民主与民族等等 题目方面,一个可以一目了然,直接表明主体所评述的人物,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要说谁;二个可以不写名字,但提到的历史事件让人能直接联想到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利用开篇来引出正题

一级标题通常是文章的主题或者章节,因此在写论文人物形象一级标题时需要准确表达该部分内容的核心意义。以下是两个举例:1.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研究这个一级标题明确指出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红楼梦》中一个重要角色贾宝玉的形象。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标题快速了解到本文将围绕哪些方面展开研究。2. 莎士比亚剧作中女性人物塑造分析这个一级标题涵盖了整篇文章所要探讨的范围和目标,即对莎士比亚剧作中多位女性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通过这样清晰明了的一级标题,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全文结构和主旨,并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总之,在撰写论文时,合适、简洁、精准地命名每一个章节都非常重要。良好的一级标题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有效导向,还能增强文章整体框架与逻辑性。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