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科院研究生论文被署名的人

发布时间:2024-07-08 00:19:38

中科院研究生论文被署名的人

马祖光简介 马祖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首席教授。1970年,他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1981年,他从德国回国后,任光电子教研室主任、教授,同时担任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1994年,他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5岁。 马祖光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他的“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研究,是国际上的一大热点,他寻找到了新激励途径,首先观察到荧光辐射。他领导的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对国防光电子应用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多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 2004年9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5000余名听众,绝大多数人的眼眶里都噙着泪花。人们的心中因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满怀崇敬,人们的心中被一个学者所具有的人格光芒所照耀。 这天,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马祖光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家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马祖光“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国防科工委授予马祖光“国防科技工业战线楷模”荣誉称号。 马祖光,这个名字唤起了熟悉他的人对他的无限追忆。 中国人的发现,荣誉应属于中国 1928年春,马祖光出生于北京。 1945年,他开始了在山东大学的求学历程。1950年,年轻的马祖光怀着一腔热血,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物理教师。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马祖光创办了核物理专业。 1970年,马祖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使命感创办了激光专业。这是马祖光创办的第三个专业,他从此为之奋斗了一生。 哈工大激光专业的创建有几大特点: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在建专业10多年后的一次回忆中,马祖光很激动地说:“难哪,真难啊,我们是在没资金、没设备、没资料,甚至没有一颗螺丝钉,连桌椅板凳也没有的条件下开始干起来的……” 创业之初,为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的许多激光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1976年,他们接受了第一个国防重大项目——“某型号导弹加装激光半主动制导”。1981年,他们研制的激光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好评并获了奖。 马祖光带着明确的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德国的科学家说:“美国、苏联、法国、德国等国家对这个难题已探讨多年,都没有成功,你就不要做了吧。”马祖光暗下决心:“这口气一定要争!”他平静地对德国人说:“请允许我试一试。” 别人白天用实验设备,他只能在早9点上班以前,晚6点下班以后才能用设备。52岁的他,拼命地干着。半夜,他常常赶不上12点的末班车,只能步行数里回到住处。3个月过去了,只有失败。实验室的负责人要求他改课题,马祖光坚决而礼貌地说:“希望再有10天时间。”德方同意了。 10天,只有最后10天的早晨和夜晚!苦战了7个晚上的马祖光,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夜色茫茫,整个汉诺威城在沉睡。此时,马祖光却兴奋地流下热泪。他激动地面向东方:“祖国啊,您的儿子向您汇报……” 德方认为马祖光用的是德国的设备,所以在论文中,把他的名字写在了第三位。在国内从不争名利的马祖光跟主任争得很厉害:“这个发现,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中国。”最后,汉诺威大学研究所所长不得不写下了书面证明。马祖光说:“在国外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中国人的尊严。在国内我可以不要名,但在国外,国家的声誉、民族的利益是一定要争的。” 回国后,海关的人惊讶地发现,他除了出国时带去的衣服和鞋子,还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买回来的小型仪器。 在德国,他为节省时间,也为节省外汇,两年竟吃了150斤挂面。节约的外汇1万多马克,这些本属于自己的钱,归国后他全部上交给国家了。他说:“出国的机会和钱是国家给的,我不能用它买自己家的东西,能节省的就要节省啊!” 一位曾跟马祖光打过交道的市委书记说:“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老马列结合起来的人。” 与世界科技界同等对话 激光专业成立之初,马祖光就提出一个口号:“我们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对话的权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激光专业改名为光电子技术专业。1994年,哈工大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马祖光为这个实验基地建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在实验室建设上,他精打细算。到1996年,他们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1600多万元,科研经费固化率达50%以上,占当时全校70个实验室的1/10。目前哈工大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研究基地之一。 一流的实验室基地和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激光专家先后到实验室参观,有的和他们进行合作。 马祖光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先后提出和凝练了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X光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红外激光技术和激光空间信息技术等多个具有创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带领学科组以多项创新工作和一流成果,奠定了这个学科在国内外同领域的地位。 光电子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马祖光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博士点、光电子技术研究所;马祖光开拓了四原子准分子激光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国际空白;1986年,马祖光提出开展“小型化X光激光”研究,这是国内最早提出该研究方向的单位之一,这个研究方向被列入“863”计划;课题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做出离子准分子短波长激光。 教师千万不能误人子弟 马祖光常跟学生说:“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顾大局,让荣誉,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 在学术研究上,马祖光对虚假、腐败的现象深恶痛绝。学生们都知道,要想在马老师那里搞歪门邪道,是绝不可能的。 2002年,马老师已74岁,他和一个博士生连续做了6个小时的实验,那位学生被导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所感动:“马老师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实验室,眼睛时刻盯着测试仪器,数据出来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多了。天下着雨,我搀着马老师,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到他家门口时,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一阵发酸:导师啊,多像我的父亲。” 电子工业部委托马祖光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他多次召开编者会,再三嘱咐:“千万不能误人子弟。”25万字的书,他对每一章、每一节,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他说:“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 马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每位博士生开题,马老师必须参与。学生们常说:我们要做课题所掌握的材料,还不如马老师掌握得多。 马祖光妻子说:“老马常常在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还坐在床上看学生的论文。每个不准确的数据,不准确的英文翻译,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他都用红笔圈出来。有好多次改论文,他夜里都犯了病。唉,他太累了……” 凡是和马祖光接触过的人都说:“马老师是个真正的好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他一生都在办专业,一生都在培养人。” 事业重要,我的名誉不算什么 评院士,中科院在审阅马祖光的推荐材料时,却有这样一个疑问:马祖光作为光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在他的许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在最后。在航天学院关于马祖光的论文署名一事,早已成为美谈。 马祖光的同事说:教研室的许多课题他都亲自定方案,亲自指导,定期检查,按理说,他的名字署在第一位,这是很正常的。但马老师说:“事业重要,我的名誉不算什么。” 知道马祖光评院士过程的人,都为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从1997年开始,哈工大为马祖光申报院士。他不但不同意申报,还让人把申报材料从校人事处追回来。1999年,推荐院士不需本人签字,学校将材料寄出。马祖光知道后,竟十万火急地用特快专递给中科院发了一封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2001年,评院士要求必须有申请者本人签字,他坚决不同意签字。在申报期限的最后一天,校党委书记李生以校党委的名义出面做他的工作。 李生回忆那一次的情景,当时马老师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我一生只求无愧于党就行了。”李生跟他谈了很多,告诉他,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做出的决定,你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党委的安排。马老师说:“我一生都听从党的安排。”李生马上接着说:“那你再听从一次。”就这样他不得不签了字。 党员在利益面前不能伸手 房子、票子、车子,这是很多人放不下的,而马祖光全放得下。 “文革”之初,全家三代人被撵到一间仓库里,只有一个炕,书架还放在炕上。落实政策后,学校分给马祖光两间房,这两间是分别在两个单元与人合住的房子。住房条件虽不好,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学校又盖了一批新房,这时马祖光正在帮同事跑房子。学校照顾有影响有贡献的教授,要给马祖光调房子。他摆摆手说:“我是党员,不用照顾。” 那些年他需赡养长年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岳母,再加上给患病的爱人、儿子看病。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马祖光却把钱看得很轻。带回国的德国马克全部上交,而他作为“863”领域第一批专家,第一次得到4000元津贴,也当奖金分给大家,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马老师自己的钱。 1986年,马祖光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大会发给他500美元奖金,他当即用这笔钱给实验室买了一套“中性衰减片”带回国。 马祖光的妻子说:“那年,我儿子突然决定考托福,当时我拿不出30美元的报名费,家里没有,我为难地到处去借,人家都不相信,说老马经常出国连这点儿美元都没有?” 马祖光评上院士后,按院士的待遇,学院给他配办公室,配车,他坚决不同意。 他曾在一份总结中写道:“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 我这个蜡头不高了,要尽量燃烧 “从物理、核物理到激光专业,他一生都在办专业,他是累倒的。” 75岁的马祖光是2003年7月15日去世的。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他做的事太多了!在他的岗位上有这样一组记录: 5月22日,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 5月23日,马祖光主持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简章。 5月25日,他参加学校“凝练重大科研方向”会议。 5月27日,他组织本学科讨论“凝练重大科研方向”问题。 5月30日,他组织学科进行关于“激光推进技术”课题协调会。马祖光认为,激光推进是激光领域出现的新研究方向。 6月10日,他组织讨论“激光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6月11日,他参加本单位学科岗位聘任讨论。 6月13日,他主持学科论证“激光推进技术”。 6月16日,他参加了学院召开的由专业教师参加的关于物理电子学学科建设座谈会。 6月24日,他参加博士生张新陆、陈云亮、哈斯乌力吉的开题报告会。 7月1日,他主持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会,讨论本科生和硕士生选题。 7月3日和4日,他参加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7月7日,他参加2001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7月11日,也就是他去世的前3天,他给和他一起创业的老教师王雨三打电话。王雨三一提起这件事就泣不成声:“马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说,希望我在教学上辅佐一下年轻教师,把他们带上来。他说,他还亲自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下周一起讨论。他对专业在21世纪前30年内如何发展,均有设想。我们在电话里谈了很长时间,他嘱咐又嘱咐,就是对学科发展放不下心,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和马老师交谈……” 有人劝马老师别这样拼命了,身体要紧。马老师回答说:“这把年纪,就像蜡烛要燃尽一样。我这个蜡头不高了,今后能做点儿事的年头不多了……” 2003年7月15日这天,马祖光这位75岁的老人,放下了正在做的光电子学科30年内的学科规划,放下了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也撇下了瘫痪在床、相濡以沫50载的妻子,永远地走了…… (陶丹梅 任晓萍 黄峰 邹波 黄超) 亲人朋友的话 -如果不是生活和工作在马老师的身边,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像马老师这样的人。 -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他是做人的楷模,做事的榜样,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马老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老马列结合起来的人。 -老马啊,一点儿私心都没有,是真正为事业着想的人。他高尚的学术道德不是现在的学术带头人都具备的。 马祖光的话 -这把年纪,就像蜡烛要燃尽一样,我这个蜡头不高了,今后能做点事的年头不多了。 -在国外,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中国人的尊严。在国内我可以不要名,但在国外,国家的名誉、民族的利益是一定要争的。 -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前面,更不能伸手。 -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有一位事业有成、为人敬佩的青年女科研人员,她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善于协作,工作极为刻苦,学风特别严谨,酷爱科研,精益求精,工作中勇于创新、业绩显著,是生态环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她就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循华博士。出身贫寒,发奋读书,立志成才郑循华出生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小学毕业,她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县重点初中班录取。初中毕业时,她独自做了和班上的农村同学不同、令老师感到意外的选择:没有报考中专,而是选择了上高中,准备考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农村学生中是相当稀少的。上高中,因为开支大,更让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但是,在学校提供的甲等助学金和补助粮以及老师们经常解囊支持下,她克服了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刻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入初中时班上入学成绩排名最后,到初中毕业那年曾经上升到前十名,这样的前进势头在紧接着的两年高中学习中一直保持,直到预考全校第二和高考全县第一,甚至在大学也一样,从大学班上入学成绩中下等到毕业时因成绩特别优异而免试直接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郑循华性格中的坚毅、执着、刻苦、以及从小树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她逐步走向成功的基础。初中最初阶段,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尚不好,好几次考试曾经不及格,大考成绩在班上靠后。当时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的,另一类则是考中专“脱农皮”的。老师为她制定的初中学习目标自然是争取毕业时考上中专。有一回,老师弄来几本《小英汉词典》(当时的词典非常少),明确只给准备考大学的学生。她当时要求老师也给自己一本,老师说:“你又不考大学,要它做什么?”而她还是坚持要了一本。事实上,这本词典对她后来初、高中英语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概是初中三年级,有一回写作文,她一想到自己一上物理课就控制不住地打磕睡就非常生气,随手就写上“成天一上课就打磕睡,还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呢!”结果没想到,老师居然把那篇作文在班上念了一遍,还在同学们面前夸她有当科学家的抱负。这下可糟糕透了,有好几位女同学一见她就嘲笑道:“科学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嘲笑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甚至到上大学了有的同学一见面还这样嘲笑。上大学以后的很多年里,一回想起同学们嘲笑时的音容相貌,心中就不是滋味。每当这个时候,她总告诫自己,一定要当上科学家!从上大学开始,当科学家真正成了她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阻挡不住她追求名副其实的科学家称号的步伐。就这样执着地追求、苦苦地耕耘,十几年过去了,她终于当上了在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而且成为佼佼者!抱着为农业献身的理想,在上大学时,郑循华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她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土壤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人之一曾昭顺研究员,攻读农业生态学硕士学位。尽管曾先生已于1993年与世长辞了,但他那严谨治学、忘我奉公的作风却对郑循华的人生观和科研作风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990年毕业后,郑循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她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大气化学的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留在大气物理所里从事温室气体生物源排放研究。经过几年埋头苦干、潜心钻研,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聘为博导,是该所目前仅有的两位女研究员之一。在她人生37岁的时候当上研究员,这对于她这个农村出生的女性来说,是对她这些年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眼下,德国方面正在为她申请一个德国教授职位,她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而她呢,却是一个立志为祖国效力的中华赤子,拳拳之心令人敬佩!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绩卓著郑循华承担着多项重要的科研课题,她所进行的大气化学方面的研究与常规的气象工作不同之处就是,从最初的观测数据开始到之后的数据分析以及得出科学结论,每一步都需要亲历亲为,尤其是基础的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进行,而野外观测的条件又很艰苦,工作也非常辛苦。但为了收集更多更准确的实验数据,她经常在野外连续一呆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早出晚归,认真实验,从不抱怨。为了使得观测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她与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还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观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与国际高水平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中,她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广泛查阅资料,不断改进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观测数据,攻克每个疑点和难点,从而撰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作为课题组和研究室的主要成员,只要是需要她干的,不管困难多大,她都努力地去完成。在200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时,她既要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又要代表实验室作学术报告,时间十分紧张,准备过程十分辛苦、繁琐,她一连几星期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彻夜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填写表格,与此同时,还认真准备实验室有关大气化学的研究进展报告和口头学术报告。最终实验室评估材料和她的报告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而她却因过度劳累而哮喘发作病倒了。在美国New Hampshire大学访问工作期间,为了编制模型,她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掌握了一门新的计算机语言,编制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模型模块。为了调试好模型,她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在实验室加班至深夜两点左右,认真校对每一个数据,直到把整个模型调通并计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她的工作精神和聪明才智使与她在美国一起工作的一位德国科学家深受感动,回到德国后很快就提出与她进一步进行合作研究。1994年以来,郑循华率领她的课题组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学习交流先进的知识,不仅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也向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展现了我们中国科学家的优秀风采。郑循华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在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研究方面,她将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一个可以同时描述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进程的化学动力学经验方程。她关于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两篇研究论文几乎同时被国际著名刊物Gkobak Chang Biokogy正式发表。她在农田氧化亚氮地气交换的土壤湿度效应方面的发现被国际刊物Chemosphere-Gkobak Change Sciences的主编特邀发表。目前郑循华还以其出色的科研成就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主持开展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不仅面向国际该领域的学科前沿,同时还直接服务于国家环境外交的紧迫需要。国内外有影响的同行专家对于郑循华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如“文章提供的研究结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做出了有实质性的贡献”、”论文记录的数据集是独一无二的”、“对了解全球和区域氮的状况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包含有多个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将会激发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等等。郑循华所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是第三完成人)、曾获北京气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气科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4篇代表作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被他人广泛引用达近70次。郑循华经常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发起和主持了几项与德国、美国、日本相关研究单位的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德双边学术会议,还被日本邀请作为唯一的外国科学家出席日本2002年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年会,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这些情况不仅充分显示出郑循华不但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国内外影响。也显示出她出色的学术组织才能和杰出学术带头人的良好素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人才。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淡薄名利为了课题组的长远发展,郑循华毫不犹豫地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同行人才,并协同工作,甚至甘为人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通过“百人计划”项目引进到课题组的黄耀研究员说:“要不是1999年在美国认识郑循华,我不可能到大气所来工作?我很荣幸我们有缘合作,郑循华对其研究工作的浓厚兴趣和从不患得患失的品格是我们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的基础。”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郑循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家只有紧密团结、相互帮助,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大”。每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她总是说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她自己什么也做不成。当别人有事需要她帮助时,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自从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对外交流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经常有接待外宾和国内来访学者、写成果宣传材料和科普宣传等义务工作,无论科研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所领导或部门领导布置给她的工作,她都毫无怨言将工作圆满完成。野外实验需要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她常常自己掏钱采购食物,并热心地给大家做饭。当同事或学生有难处、不开心时,她不但劝慰,还经常提供钱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事们都夸她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通过多年非常卓有成效的合作,如今,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三位中青年研究员共同领导的一个研究组。这个研究组由大约4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以及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这样的研究组在国内外均是少有的,因为通常科研人员一旦自己成为研究员或教授以后,就自己独立领导一个研究组。而他们三个研究员都不愿意各自分开,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共识:今天的科研,靠散兵作战是做不成事的,只有大家优势互补地交叉协作,才有可能做出大的科研成果,就好比一个足球队,尽管各个队员的个人技术都很高超,但如果配合不好是很难赢球的。尽管这个研究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了,但他们的目标是:再经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研究群体,使其研究工作始终站在国际同领域的最前沿。郑循华不仅科研工作认真、刻苦,更具有为人称道的人品。去年所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推荐她作为所党委委员的候选人,她得知后,觉得所里还有别的同志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就主动推荐别人,自己退出选举。同事知道后,直替她惋惜,她却说,应当让更有能力、更适合做此项工作的人去担任有关职务,无论她本人是否担任党的干部,她都会认认真真地把需要她做的一切工作做好。科研之余,她经常找部门的科研骨干谈心,谈对国家、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提醒科研人员在取得科研成果之时不要忘记自己国家和人民多年来的培养之恩。她常对研究生们讲,一个人人品过硬,才能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会患得患失、在自己个人的利益之内绕圈子。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1996~1998年,因课题经费较十分紧张,课题组的计算机不够用,她在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方便科研,自己掏钱买微机用于野外实验工作。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她从不为个人经济利益计较,每一个与她合作的人都感到非常愉快。她总是把自己取得的工作成绩归功于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她常常说:“我非常幸运地在工作中遇到了既志同道合又优势互补还人品高尚的几位同事。”由于郑循华在工作上一贯勤奋努力,使她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但她对名利却看得很淡,总是把对科学目标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她第一次申报研究员,评审规则由评审人员总数2/3票通过临时改为3/4票通过,她刚好差一票没能通过,同志们都非常同情她,建议她申报所长特批,因为评选规则规定所长可以特聘1~2名优秀人才为研究员,如果被聘为研究员,当年就可以分配三间住房,改善她十分困难的家庭住房条件。而她自己却能很平和地对待此事,说不必去麻烦所长,只要把工作做好,下次再争取。爱护学生、培养新人、注重亲情郑循华同志十分注意对更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三十八岁的年龄,正是在事业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但郑循华认为一个人再能干,也不如一个集体的力量,一个集体就应该时刻考虑补充年轻的力量。因此,一有机会,她就鼓励年轻同志积极申请课题,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她曾多次给大家讲解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和想法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2002年2月,她利用春节休假时间,为组内的年轻同志修改了三份申请报告。作为导师,她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使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她得知一位在野外工作的研究生的父亲生病需要医治时,她立即赶往野外实验站接替他的工作,让该研究生赶快回老家带父亲治病。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她总是细心指导,认真地审阅和修改他们所写的论文,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科研论文写作水平。在观测站,除了指导实验工作,就是帮助研究生写学术论文。2002年5月在野外出差两周,每天早晨4:00点钟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休息,这期间除正常的实验工作,还为研究生们共修改了4篇论文,目前已全部被国内CSCD收录的刊物正式发表,而这4篇论文,均是研究生们为第一作者。她对自己规定:研究生本人也需要发展,她不要研究生为她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因为在她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为她的导师发表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她现在经常向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讲述自己过去的老师是如何教书又育人的。她常把老师们比作自己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过分。她认为,自己今天的富有特点的为人处事方式也是科研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是从她的老师们那里继承来的。她常说自己很幸运,在学习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自己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她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她时时都在努力用过去老师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研究生们。她非常希望能把老师们的优良品德传下去。由于工作非常繁忙,需常年野外出差,即使不外出,除正常上班外,也因家里没有工作条件,她每天晚上和周末都要在办公室加班,这使郑循华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的家人。1994年,正当郑循华正负责实施一个野外站的实验研究工作时,孤身一人在老家生活的父亲患脑溢血病危,她急忙赶回去将父亲抢救过来,但由于工作脱不开身,她仅仅在医院里照顾了父亲两个星期,就不得不将父亲托付给老家的邻居照看,自己返回实验站继续实验工作。因缺乏精心护理,父亲未能恢复,完全丧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给日后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痛苦。为此,郑循华无比内疚与自责。因郑循华是独生子女,老家没有任何亲人,只能把父亲从四川老家接到北京来一同生活,加上一个小女儿,一间一套34平方米的住房,一家四口挤在里面一住就是六、七年。家里生活琐事基本上全压到了丈夫一个人的身上,为此她经常感到自责。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她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责任,一有空在家,她或是做家务,或是指导女儿作业,或是为生病的父亲和工作也十分繁忙的丈夫洗洗涮涮。有时候晚上女儿实在离不开她,她就先把女儿哄睡觉,再到办公室加班工作,有时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到大气物理所视察工作,郑循华博士代表大气所青年科学家向院长汇报工作。由于她扎实的科研功底和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出色的演讲,报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汇报会结束后,院长高兴地握着她的手,问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她骄傲地说:“我的所有学位都是在国内取得的,是祖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培育了我!”

中科院研究生论文被署名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

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那么具体的格式要求是怎样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希望大家喜欢。

1、署名和单位地址

在期刊论文上署名能表明署名者的身份,即拥有著作权,并表示承担相应的义务,对论文负责。署名和地址的编写是检索工具编制作者检索途径、单位检索途径的需要,是引用、引文统计的需要,是评价作者水平和学术地位、影响等的需要,是出版社及读者与作者联系的需要。

2、署名对象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 排于篇首页脚注”。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集体署名时, 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3、署名的权利与义务

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作品上署名即表明作者身份,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其他任何人不得占有、控制和使用其作品。一般期刊社在“作者须知”有关条目说明论文著作权的转让、归属等事项,作者向其投稿即表明接受期刊社的约定,国外期刊社一般要求作者填写《版权转让证书》。

文责自负

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应对论文负责。负有政治上、科学上的责任和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政治上、科学上和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者就应完全负责,署名即表示作者愿意承担这些责任。

解答读者疑问

署名也是为了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 也为读者同作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署名和单位地址编写

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相关资料:学术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规范

第一,标题

第二,作者署名

第三,摘要

第四,引言

第五,材料与方法

第六,讨论

中科院院士是一个名誉称号,并不表示他就是中科院的员工,中科院只是作为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单位而已。如果你本身并非中科院的员工,又有什么可能以中科院的名义去发表文章呢。

中科院研究生论文署名顺序

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

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那么具体的格式要求是怎样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希望大家喜欢。

1、署名和单位地址

在期刊论文上署名能表明署名者的身份,即拥有著作权,并表示承担相应的义务,对论文负责。署名和地址的编写是检索工具编制作者检索途径、单位检索途径的需要,是引用、引文统计的需要,是评价作者水平和学术地位、影响等的需要,是出版社及读者与作者联系的需要。

2、署名对象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 排于篇首页脚注”。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集体署名时, 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3、署名的权利与义务

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作品上署名即表明作者身份,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其他任何人不得占有、控制和使用其作品。一般期刊社在“作者须知”有关条目说明论文著作权的转让、归属等事项,作者向其投稿即表明接受期刊社的约定,国外期刊社一般要求作者填写《版权转让证书》。

文责自负

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应对论文负责。负有政治上、科学上的责任和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政治上、科学上和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者就应完全负责,署名即表示作者愿意承担这些责任。

解答读者疑问

署名也是为了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 也为读者同作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署名和单位地址编写

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相关资料:学术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规范

第一,标题

第二,作者署名

第三,摘要

第四,引言

第五,材料与方法

第六,讨论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中科院研究生论文署名顺序是什么

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

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那么具体的格式要求是怎样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希望大家喜欢。

1、署名和单位地址

在期刊论文上署名能表明署名者的身份,即拥有著作权,并表示承担相应的义务,对论文负责。署名和地址的编写是检索工具编制作者检索途径、单位检索途径的需要,是引用、引文统计的需要,是评价作者水平和学术地位、影响等的需要,是出版社及读者与作者联系的需要。

2、署名对象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 排于篇首页脚注”。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集体署名时, 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3、署名的权利与义务

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作品上署名即表明作者身份,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其他任何人不得占有、控制和使用其作品。一般期刊社在“作者须知”有关条目说明论文著作权的转让、归属等事项,作者向其投稿即表明接受期刊社的约定,国外期刊社一般要求作者填写《版权转让证书》。

文责自负

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应对论文负责。负有政治上、科学上的责任和道义上的责任。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政治上、科学上和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者就应完全负责,署名即表示作者愿意承担这些责任。

解答读者疑问

署名也是为了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 也为读者同作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署名和单位地址编写

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相关资料:学术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规范

第一,标题

第二,作者署名

第三,摘要

第四,引言

第五,材料与方法

第六,讨论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署名权利:

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

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论文署名上海研究院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作者】 .【文章题目名(中文文献)】 .【期刊名】 ,【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中文文献)】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作者】 .【文章题目名(外文文献)】 .【期刊名】 ,【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外文文献)】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格式基本这样

在写页码的时候,比如是第101页到103页,还有140页 可写成 101-103,140

百度学术找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输入年份能找相对应参考文献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出来了 其:作者。

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 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效[J]。

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胡雁。

护理研究[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

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

国青年报,2000-11-20(15)。作者。

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10事实 [EB/OL]。

其: [R]、[P]、[A]、[C]、[Z]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论文主要段落简表(短篇论文必列目录) 3、提要:文章主要内容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几十字多超过三百字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从论文题名、提要和正文选取出来对表述论文心内容有实质意义词汇关键词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般选取3-8词汇作关键词另起行排提要左下方 主题词经过规范化词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论文开头 引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目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论文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下内容: a。 提出-论点; b。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

结论 6、篇论文参考文献论文和写作参考或引证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要求: (1)所列参考文献应正式出版物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正文一般包括:导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学术成果。

一、基本规范要求的内容(一)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规格为A4纸。(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结构规范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中、外文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

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4个,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3、目录;4、正文(理工等类);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1)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3)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

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4) 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5、致谢;6、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7、参考文献。

(三)工作量要求:1、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应少于2万字;2、查阅文献15篇以上;阅读并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译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四)文字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五)图纸、图表要求:1、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整洁,线条粗细均匀,标注规范,注释准确,使用工程字书写;2、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3、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六)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七)其他:毕业设计(论文)封皮统一印制,其他资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阅意见书、答辩委员会评语等,从网上下载填写完毕后打印,或从网上下载打印后用钢笔填写。 二、基本规范要求的执行1、各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本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规范内容进行审查。

2、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规范内容的审查在毕业答辩前完成,审查合格者经专业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组长(主任)签字后方可参加答辩。3、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其论文审查一律回校后进行。

4、论文经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才能参加答辩。5、学生提交的应是经指导教师审阅过的并装订好的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否则答辩小组有权不予其答辩。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希望对你有用~呵呵~这下面都有举例的~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志;英文文章后的参考文献表上以“References:”(左顶格)作为标志;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作者】 .【文章题目名(中文文献)】 .【期刊名】 ,【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中文文献)】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作者】 .【文章题目名(外文文献)】 .【期刊名】 ,【年】 (【期】 )

【作者】 .【图书名(外文文献)】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每条文献只与一个序号相对应;当文献题名等内容相同而仅页码不同时,可将页码注在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后。如[1]85, 如[1]153, 如[1]226

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9] A. J. Oakley, 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M]. London:Sweet& Maxwell ninth edition, 2008:13.

在写页码的时候,比如是第101页到103页,可写成 101-103.

科研获奖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国家级获奖获奖名称项目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重要生理性状的调控机理与分子育种应用基础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2009资料来源: 项目承担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亿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41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51项,面上项目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9项,重大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6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6项,新增的253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达亿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4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57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4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48项,面上项目210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1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1项,新增的230余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52亿元。 论文发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7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2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4项,其中国际专利26项,专利授权7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4篇,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分的52篇, 在《细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128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专利授权69 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 签订合同金额3152万元,到账金额2597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金额113 万元。 论文发表情况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Science111113Nature12124Nature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计9资料来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编辑和发行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 2013年7月30日,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处于q1水平,在sci收录的196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该杂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录,被SCI收录,其研究领域为: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4年SCI影响因子:。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4年SCI影响因子:,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 处于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SCI影响因子:。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被美国“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兰“Excerpta Medica”、“Scopus”、波兰“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和“俄罗斯文摘”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 《生理学报》在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5~2012年多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国际上,被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同时,该刊被列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之一。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植物生理学通讯》由2011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荣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录;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2012年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8年创刊,原刊名为《生物学信息》内部发行;1992年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公开发行,CN31-1600/Q,大16开,96页,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综合类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即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学》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收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数据库收录。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