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妇女经济地位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3:13:04

妇女经济地位的研究论文

从不同时期的称呼看妇女地位变化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和时代风貌,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实际地位。 由于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文化和尊卑主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妇女一旦结婚必居夫家、改随夫姓,从此丧失一切个人人身自由,终其一生在家照顾公婆、丈夫和子女。一般而言,这个时期是男权社会对妇女压迫的最黑暗期。 这个时期,在普通百姓家庭中,妇女的丈夫对外称呼妻子为:荆妻、荆人、荆妇、荆室、拙荆、山荆、贱荆、贱内、内人、浑家、家里的、做饭的、屋里人、婆娘、婆姨、老马子、后头人、堂客、糟糠、老婆等等。好不容易熬到有了孩子,又被称呼为:孩他娘、娃他妈。整个称呼中无不充斥着男权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轻蔑。 稍微有些社会地位的官宦人家按说识书达理,虽然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太太、娘子、良妻、贤妻、仁妻、娇妻、令妻等等,但由于男方常常可以娶三妻四妾,所以,其他娶进门的妇女则称为:侧室、小妾、偏房、小星等等,妇女们的地位仍然不高,有的下场比寻常百姓家还惨。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一九五零年五月一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全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时期,男权社会基本上土崩瓦解,这时,男人对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内掌柜、内当家、妻子、爱人、伙计、搭档、参谋长、后勤部长等等。不仅如此,几乎一夜之间,“妻管严”现象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男人们见面,大多都失去往日的神气,除了无奈的苦笑几声,撂下一句“怕老婆不丢人,老婆其实还是疼我的”。然后又象没事人一样,又去忙着完成妻子交办的任务了

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论文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大都具有表现出独特个性的时代风格。而在大汉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更为完备。其女子的地位,女子的作用,女子的权利保障,与其他若干历史时期,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汉代女性相对还是比较开放的,儒家礼教的对女性的禁锢教条尚在初级阶段,汉武帝时期不分尊卑任用人才也是一大执政特色。汉代女人可以协议离婚,寡妇可以再嫁、情侣可以私奔。说到女子的地位,不能不说如今早已家喻户晓的吕后专政故事。吕后多谋而果断,汉并天下后,曾经努力协助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她处死韩信,力促刘邦夷灭彭越宗族。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八年,擅权用事。汉朝这种所谓“母党专政”,“权在外家”的情形屡有发生,从而大大提升了女子的社会地位。于是,就出现了汉朝女子尊贵的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在汉朝,有名的女子不但可以封侯,还可以拥有爵位和封邑。如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兄伯妻为阴安侯,吕后当政后,也曾封萧何夫人为酂侯,樊哙妻吕媭为临光侯。汉宣帝刘询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以博平、蠡吾两县户万一千为汤沐邑。汉朝女子尊贵现象也使女子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占据较高地位。汉朝的公主蓄养面首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刘嫖寡居,宠幸董偃,一时“名称城中,号曰‘董君’”。即便是汉武帝还要尊称董偃为“主人翁”,一时“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 “其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由于皇帝的姑母寡居时候可以肆无忌惮的与情夫同居,因而使当时寡妇再嫁成为自然而合理的事情。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初嫁曹时,再嫁卫青;汉宣帝的女儿敬武公主初嫁富平侯张临,再嫁临平侯赵钦,赵钦死后,又嫁给高阳侯薛宣;汉元帝的冯昭仪母初嫁冯昭仪父,再嫁郑翁;汉桓帝刘志的邓皇后之母初嫁邓香,再嫁梁纪等等。可见,在汉朝的皇家内院,寡妇再嫁犹如家常便饭。据《后汉书·宋弘传》记载,汉光武帝时,湖阳公主新寡,刘秀便问起心中可有中意郎君。湖阳公主说:“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表示对大司空宋弘德才与仪表的爱慕。刘秀尽管愿意谋求撮合,但宋弘则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加以拒绝。湖阳公主的婚事虽遭夭折,但她敢于主动追求有妇之夫的行为,真实反映了当时寡妇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社会风尚。西汉初年名臣陈乎之妻,嫁陈乎以前已五嫁;新寡的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可以想像当时社会实不完全以再嫁为非。在日常生活中,直至东汉初年,男女交往仍是相当自由的。民间因日常工作的需要,也不可能严行男女之防。但是自东汉安帝开始,朝廷每每褒奖「贞妇」,安帝、顺帝和桓帝在改元赐民爵、粟、帛时,贞顺都是褒奖之列。西汉成帝时,着名儒家学者刘向编校《列女传》一书,力主女子不宜专擅,应以三从为尚,同时刘向亦认为女性须「明是非,懂礼仪」,他在书中列举汉代以前足资女性效法或鉴戒的女子,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节、辩通、孽娶等类,可见以刘向为代表的汉儒是要求女性修善去恶,培养多方面才德的看法。公元119年汉安帝“诏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一次贞洁,全族荣耀。女子的克己牺牲可以换来家族虚荣心的满足。 上行则下效,硕儒显宦为了迎合当权者的贞操观念,大书特书,推行贞洁。 东汉的女性学者班昭(又称曹大家,即《汉书》作者班固之妹)着《女诫》一书,认为女子应当以协助夫家为先,又拟出一套为人妇者应以「敬慎」、「曲从」的态度来事奉舅姑和丈夫的行为准则。《女诫》一书,对女性的要求及其在家庭、社会中的身份工作更为明确。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汉代,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男女之间的恋爱也比较自由,但是毕竟是封建社会,男权占绝对的主流,儒家学说也对妇女地位一再压制。到宋朝的时候程朱理学已经把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的思想灌输到整个社会,相对于宋朝以及以后的明清两朝来说,汉代女子还是比较幸运的。

清朝妇女地位论文格式

清代妇女不论是以明媒正娶的形式,童养的方式,再婚的过门,其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妻子以丈夫的附庸面貌出现在家庭;(二)妇女在“别内外””、“勿听妇言’训条下,被排斥和限制参予家政;(三)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类似于“家庭女仆”(四)女子成为“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五)妻子时或被当作财产出卖总之,妇女在家庭内部,被排斥和限制参与家政,屈居附从地位,实质上是“家庭奴隶”及丈夫的“生育器具”,甚至还被剥夺了基本的人身权利,被当作财产出卖。在家庭中已是如此,在社会上更不必言,女中必须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的教训,深居简出,更不能参与社会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男性由于在生理和体力上存在优势,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去点母系社会,自从原始社会中父权制确立,男子成为家长,开始了奴役女子的历史。2、古代封建礼法制度对女子的束缚。理学家们提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成为禁锢妇女思想的枷锁。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古代男性可以纳妾,却要求妇女们从一而终。因而这些女人们的婚姻都毫无保障,所以说她们都是很可怜的。

必须遵从三从四德..这应该是在母系氏族结束后...一直就处在男子处于主导地位..

非常的低, 就是一个男人玩他的工具。

中国解放初期 中国女人 真的能顶半边天!现在女人 喜欢喝鸡汤 吃性别红利 能吃几年。

妇女史的研究论文

1.《后殖民移民文学中家的再现》《中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6年第4期,CSSCI2.《从六位获奖诗人看印度英语诗歌》《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第3期 CSSCI3.《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叙事》《世界民族》20007年第1期CSSCI4.《后殖民书写的抵抗与颠覆-<肯萨村>的叙事策略分析》《同济文科学报》2008年第1期 CSSCI5.《庶民学派论民族与前现代社区》《世界民族》2009年第6期 CSSCI6.《第三世界妇女的现实经验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张力》《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CSSCI7.《庶民学派查特吉对于民族主义与后启蒙价值的再审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CSSCI8.《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的后殖民性》《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9.《庶民学派对知识生产范式的重构》《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CSSCI10.《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经验与学术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CSSCI11.《斯皮瓦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CSSCI12.《<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中的重复及其功能》《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CSSCI, AHCI13.《从印度文学经典看寡妇社会地位的变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CSSCI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查特吉的后殖民大众文化批评》《同济文科学报》,2013年第5期CSSCI15.《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臣属者”视角》《暨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CSSCI16.《查特吉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世界民族》 2014年第5期 CSSCI17.《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CSSCI,AHCI18.《狄更斯的童年与其小说的教育主题》《翻译与文化》04年第3期19.《走出身份阐释的焦虑——从“与世界接轨”等口号说开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20.《<坎撒普拉>中的后殖民叙事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1.《贱民研究学派与后殖民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5期?22.《箕豆相煎-狄德罗的悲剧观》《高等教育研究》03年第4期?CSSCI23.《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年第4期,CSSCI期刊扩展版?24.《印度后殖民时期妇女史与妇女研究的互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06年第4期?25.《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6.《聆听“他者”愤怒的呐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3期27.《身体与灵魂的斡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05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8.《文学经典建构的政治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3期29.《权力斗争的场域-印度早期历史学意识形态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30.《民族与宗教冲突根源的思考-解读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限〉》《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1.《关注庶民文化表达,恢复庶民历史地位》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32.《19世纪西方小说黄金时代的领航者-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日33.《查特吉谈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2日34.《构建本土经验理论研究后殖民国家政治社会:查特吉论原始社区的现代处境》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9日3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派及其空间理论》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6日36.《空间批评:文学研究新的理论视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日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和学术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妇联组织也恢复了;进入80年代,新一轮的现代化热潮引发了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眼睛向外看世界,外界的各种思潮、理论和新兴学术被引进,翻译热、建“学”热、丛书热,使得当时的学术思想界呈现热闹非凡的局面。妇女史的再度复兴并再度掀起一个高潮正是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有几个因素引发的:国外70年代兴起的妇女学(研究)80年代初传到中国,妇女研究在中国得到学界和妇联界双方的接纳,当然接纳的背景和动机在学界和妇联各有同异:在为因社会转型出现新的妇女问题寻找出路方面二者都抱有热情,而在学科建设进而开展文化反思是学界中少数妇女学者的兴趣和自觉;在对妇女史研究动机、重点方面,妇联更注意总结妇女运动的历史,大量的地方和全国的妇女运动的史料征集、整辑出来,而学界起初更侧重出于文化反思对文本妇女史的探究。4 《唐代妇女》成为史学界社会史研究传统复苏和年鉴派的影响最早发表的断代妇女史。5 其后,延续二、三十代社会史关注婚姻家庭,奴婢、娼妓和妇女不同阶层生活的描绘的大量著作文章,成为延续到今天的史学界所理解的妇女史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范式。具有创新意义的80年代以来受法国年鉴学派关注下层大众群体的社会史没有排斥妇女,也只是将妇女视为下层群属之一如土匪、青红帮、流氓和流民等边缘群体与老年、儿童等弱势人群来关照。可见,这一时期的妇女史关注在三个方面——妇联的政治史(或曰党史)框架的妇女运动史、妇女研究界的文化反思或曰文化重建的妇女史和史界中社会史切入的妇女群体的历史。90年代初,伴随“经济热”的“文化热”——弘扬传统文化声浪,妇女关注也日益加强;今日的“弘扬”,和世纪初的文化史涉及到妇女,既有承续关系,又独具商业炒做色彩。“弘扬”与“炒做”在女性主题的结合上表现在如下方面:“宫廷文化热”中的“风流艳后”、宫闱秘事和后妃争宠倾轧连篇累牍;“青楼文化热”、“美女文化热”(包括宫廷美女)都是以女性的美艳风流放荡红颜薄命祸水为主题的,出了“四大”、“十大”系列的美女、才女和名妓的书(在那时“才女”和“名妓”几乎划等号),尼姑文化,还有历代“风流寡妇”之类;更为炙手可热的是弘扬“性文化”,是打着解放思想反对封建追求生活质量的旗帜,还挂着“科学”的招牌;其做法除了照搬高罗佩的将中国房中术作为性艺术的一系列著作之外,又整辑著述了不少性的文化史的书籍。由于这些不加分析研究阐释只是重复古典或照搬外国的做法看来不久就在出版物中失去读者,有良知的学者把这种出版物斥之为“文化垃圾”,但是,在今天看来,还有一个正面的价值——化腐朽为神奇——这些出版物可以成为分析研究的史料。笔者一贯认为,不是以上列举各类妇女人物“不应写,而是为什么写,怎样去写”。6 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恰当的视角和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看出,80年代到90年代初,涉足妇女史的是几支不同社会学术背景的团体人群——妇女学学者,历史学者,各种追逐时髦的文化人和出版商的结合,妇联系统,目标也不尽雷同:或为填补妇女的历史,建构妇女学领域中关于妇女历史的经验;或为摆脱史学危机,为历史视野拓展另辟蹊径;或在回归传统与商业文化之间寻找出路;或为了书写新近的胜者和名人的丰碑……在看似繁荣的景象中实际蕴涵着学理、学术背景的差异和队伍整合的困难。 90年代中期出现一种新变化:在史界当“弘扬传统”中的妇女业也穷尽——本来史书记载的女性就少,重复史书的宫廷妇女、笔记文集中的才女美女名妓记载不作研究,即使研究也跳不出旧史家文人的窠臼,读者厌倦倒胃口的时候,一些对外部史学发展趋势了解较多的严肃史学家开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加上“性别”的变量,认真将妇女纳入史学视野,严肃的有分量的实证研究日渐多了起来;7 某些断代史如名家辈出的唐史,材料和题目似乎用遍写尽,历史专业的女研究生在做论文时也转向妇女的题目;社会史中研究婚姻家庭史的学者开始更多关注妇女和性别关系;新视角(如民族妇女,定宜庄等)、新材料(如墓志、出土文书、档案的运用)和新方法(如口述访谈)的使用,也给妇女史的写作带来新的生机。8近代妇女史一改政治史中心的路数,对下层民众生活给以更多审视关注。9在妇女学背景下的史学关注中,开始从90年代初期引入社会性别(gender),经过几年的消化与本土接轨的过程,中期开始运用于妇女史研究,一面具体落实到中国探寻本土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变化过程和表现特点,一方面在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建设方面进行思考,从90年代初的“发现妇女的历史”的阶级—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过渡到本土的“社会性别历史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1998)从单纯的研究转变到学科—课程建设与学术传承。(蔡一平等,1999)这标志着国内妇女史研究和学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开始向长期作为政治的附庸、历史的点缀和商业的卖点的妇女史的尴尬地位的断奶和发育成长。(见蔡一平序,1999)回顾中外妇女史历程,正是为今天的学科建设提供继承和借鉴的资源。妇女史的学科化,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要在确定学科坐标系(尽管妇女史研究也是跨学科的,但只有确立本身的学术坐标,才能向其他学科跨出去;今天的妇女史应是妇女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而不能只是传统史学甚至社会史中的一个分支)的基础上建立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以实现包括史学知识的重建、历史研究模式的变革和将知识传承纳入机制化的目标,也就是说,学科化包括了研究(知识生产)和教学(培养人才)两个方面。妇女学背景下的妇女史学科建设必须是由一批具有自觉的性别意识的学者自觉来推动,在继承与借鉴中超越与创新,在全球视野下探索本土妇女史学科发展之路。 走出理论方法之困境面对妇女史研究趋势和我们的史学遗产,国内妇女史学者在继承、借鉴、创新以建立本土妇女史学科中,面临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重困惑,如:社会性别能否以及怎样运用本土研究?唯物史观和性别视角到底怎样结合?有哪些新的方法可以借鉴运用?……新旧交替,中外相遇,在困惑中焦虑守成,在探索在“挣扎”“突围”。困惑之一、是急于“超越”性别,回归“中立”、“客观”的“人的大历史”,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期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妇女史?当二、三十年代男性学者提携“妇女”浮出历史地表,是怀着一种改造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豪迈志向来呼吁、警醒世人的;而今天史界对妇女史的漠视歧视却让人吃惊。原因之一是对史学的等级建构和价值取向缺乏反思,学术上的自我封闭和史学家人文关怀的倒退(甚至缺少维新、五四时期那种热切深沉的妇女-民族-现代化的关怀),造成了正统史学的性别盲视与偏见。传统史学把政治史、外交史、经济史及其后的社会史视为史学正宗,妇女史则为小历史、问题史、边缘史,不能单独立项,充其量只是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原因之二是对西方妇女史理论片面理解,特别是对以社会性别作为核心分析范畴的女性主义史学存在误解,认为女性-性别视角具有片面甚至偏激性,有背史学的客观性原则,甚至有意制造性别对立等等,对女权主义的“妖魔化”和“污名化”接受起来若水之就下,更不屑了解女性主义史学的当今发展,包括国外妇女史进程与汉学界最新成果。主流史界对妇女史的歧视,直接导致妇女史学者(女学者居多)被边缘化的焦虑与恐惧,所以,“添加”妇女尚未完成,就急于“超越”女性和性别了,更不要说社会性别视角的本土化和再创造了。任何新学科都需付出代价和承担风险才能有所建树,自觉为妇女、和妇女一起来书写关于妇女以及性别的历史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超越”性别,回归“人”(或曰“有性人”)的“大”历史必须在妇女与性别史完成学科建设使命之后。23其二、是天人合一的“阴阳和谐”,还是人为的等级中的合和?全球化对应的是区域和本土性,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在妇女史研究中,社会性别作为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和分析范畴,实质上是在凸显历史上的性别权力结构关系。在这一点上,国内一些研究者常常以本土的特殊性来拒斥,认为“舶来品”不能解释中国情况,而“阴阳和谐”就是经常用来抵御“权力”的“等级”的分析的根据。事实上,很少有人来解构“阴阳乾坤”一类的伦理哲学假设的建构过程和等级实质,国人对性别关系中的尊阳卑阴、益阳损阴的实质缺乏起码的审思批判;妇女史学者本来应该担当解构性别文化的等级权力架构的任务,如果不加分析批判地用“阴阳合和”的假设来拒斥性别分析、否认性别权力关系,实质是在抽空近代以来学者建构的“压迫-解放”模式,甚至美化糟粕,也就否定现代化背景下的妇女史研究成果。其三、是单一的“地位”分析,还是引入和创造更多的概念范畴?由于妇女史长期以来受政治史、社会史的影响,“地位”分析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概念范畴。分析范畴实质是什么是史学关注和价值问题,即什么构成妇女史的内容。以往的研究,要么认为妇女作为受害者、被压迫者拖累了社会才变成问题才受到关注,要么认为妇女是家庭中人才被社会史纳入,这都涉及到妇女的“地位”——社会的与家庭中的;而从妇女本体和性别关系的角度来做全方位的社会性别扫描被弃置一旁。这是以往的理论和方法局限所致。今天,当“社会性别”、“差异”、“能动”等多种概念范畴引入妇女史的时候,单一的地位分析就显得苍白无力。其四、是继续坚守实证主义,还是运用多种新方法?中国史学界似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自20世纪初以来建构的一套实证主义史学传统本来引自国外,但在树立起自己本土权威后不但忘其所从来,而且陈陈相因,不再求变求新。具体表现为:过于迷信史料,缺乏对作为再表现的文献材料的审视、解读和分析;用描述、归纳代替具体复杂的分析阐释;对前代史学大师过于膜拜。在这一学术传统习染下的妇女史研究,一方面缺乏新意,因袭前人,同代重复,仅以宋庆龄研究为例,在出版的40多部著作和500多篇文章中,多数缺乏新意和重复。24 重复和无新意反映出方法的陈旧和视角的单一。跨学科、多视角、多种方法的运用,特别是社会性别视角的引入,对妇女史学科建设来说已刻不容缓。 本土化·主流化如前所说,妇女史在妇女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确立自己的学科定位,继承优秀传统和引入新理论方法运用于本土研究,在进行知识生产的同时进入教育主流。1.继承、引进和本土化:毕三功于一役继承什么?过去所有研究成果都应该作为从性别角度审视、考察的起点,包括原始的史料。对20世纪以来的关涉到妇女的历史研究更要加以继承,包括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成果,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关于性别制度和关系的著作,但需要站在时代高度予以超越。至于实证史学的严谨的治学传统,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还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应该继续探索唯物史观、阶级分析和社会性别视角的沟通结合,增加观察维度和解释效度。引进什么?社会性别概念目前已不是纯西方的舶来品,也不是在个别地区使用,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全球意义的社会关注和学术关怀,这种关怀和关注在被赋予具体的文化(国家和民族等)意义时才变得有意义,对妇女史学科的全球化和本土性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前提之上。作为中国的妇女史学者,要做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将社会性别以至父权制的概念尝试运用于中国,观察、理解中国的社会性别 制度的表现与运作。再如“差异”的概念,搞清在中国的表现是什么?诸如妇女作为家庭中个人身份的差异——家庭角色的女、妻妇、母……,名分中的妻、妾,嫡母、庶母、继母……,年辈中的长幼尊卑……各被赋予什么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作?作为群体的妇女的差异——阶级、民族、区域、城乡、教育……各方面的表现又是什么?还有搞得非常生物学化和本质主义化的性别差异……都需要进行本土的探索并做出回答。如何本土化?要将“社会性别”、“差异”等分析范畴运用于中国历史,以华夏族为例,就可以做多层次的探索:第一层:看制度规范——关于两性分工、姻家庭家族、性的制度是怎样被人为规范的?内容是什么?25第二层:看构筑性别制度的有关主体分别对性别制度的建构做了些什么?他们分别在社会性别制度的生产、流通与接纳扮演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如父系-父权的家庭(族)、男权-皇权的国家和家国不分(同构)的上层阶级的男人,最初怎样成为同谋建筑了男权制性别制度?又是怎样据时而变的?具体而言,“家”如何严格界定、制定了性别的身份、名分、礼教、规范等等? “国”如何设定了关于性别的法、律、令和倡导“美德”与惩戒“恶行”的标准的办法?主宰“话语权”的文化人怎样进行性别话语的生产——包括制度性的话语生产和阐释、男女气质的界定和好坏男女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以及关于女性的观念和性、身体 医学、情欲和美色的话语?以及这些话语是如何投入具体运作并继续构建现实的性别?还要探索作为主体的男女,他们是怎样形成了自己关于性别的身份、分工、气质等方面的全面认同、局部的出轨甚至反叛的?第三层:看性别制度的实际运作与表现。制度和规范的设立制造并不完全等于实际生活中的存在。这里有时间、区域、阶层等各方面的因素,就社会性别制度本身而言,存在着“经权”的关系的存在。所谓“经”,这里指制度和价值中不变的基本原则;“权”,是指“经”的语境化(情境化)和通变灵活性。经和权的关系,近似于目的与手段,战略与策略的关系。26 由于性别制度的经权关系,使得作为具体或群体的妇女(男人)身份和实际处境变得复杂起来;再加上阶级、代际——年辈与性别构成的复杂关系)权力的分散性使妇女在男权制性别制度中得以寻找生存的空间和进而发挥一定的能动性。27 在性别制度制约的性别关系中,男女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包括生产、日常情感的、性、生育的、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究竟是怎样的?需要一一探究,给以回答。而原来狭窄的家庭范畴和单一的地位分析是难以涵盖如此丰富复杂的妇女生活和性别关系的。还有,社会性别范畴在中国有哪些更值得关注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社会性别制度演变的断代分期在中国数千年应该怎样考察?有哪些已有的妇女史的材料和需要发现的新材料?怎样解读阐释已有的和有待开发的材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继承、引入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2.“单独立项”和“两个进入”:主流化运作如前所说,妇女史的学科定位必须在妇女学与史学之间寻找平衡和连接点,那就首先需要妇女史的单独立项,在一定的时间内作为独立的门类给以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开展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向主流史学的进入-合作-对话。目前的做法是在妇女学学科建设中为史学单独立项,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妇女史不可能在史学中立项。在“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中“妇女史”子课题立项启动以来,进行的翻译引进、梳理成果、读书研讨、培训队伍、编写教材、出版专辑等一系列活动初收成效。28 特别是2001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唐宋妇女与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有力证明妇女史进入主流史学并对史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是可能的,更是必须的。29关于进入教育主流,即在高等学校开设妇女史各级各类的课程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做法或在高校通选课中增设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将现实中熟视无睹的性别歧视现象与历史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以提高性别敏感度;或在历史系的学位教育中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课程,如从断代史或专门史加入妇女和社会性别的内容,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维度、新方法传授给学生,再过渡到妇女史的独立招收硕士和博士生。30 这条道路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可以预见,只要妇女史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妇女史进入史学和教育的主流不仅仅是一种梦想。

妇女研究论文

清朝汉人的地位都低,还说女性?家中,除了一家之长,其他的都得像奴隶似地(这种意识是清朝有意培养的!)女的就更不要说了!完全没有人权的时代!只有被休的权利,而没有反抗的权利(法律不允许!)也没有再嫁的权利···其实说妇女地位高,古代的妇女地位除了清朝,其实其他各朝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的!甚至于相对的,还是当时世界上对比最好的!你看看同商周到秦汉,再到隋唐宋元,其他世界的妇女过得完全不叫人过的日子!裹小脚恐怖?那西方的金属带呢?以及七七八八的呢?相对的,我们这边可以随意改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也不必时时遮面,甚至不准出门(雅典妇女,出门就是耻辱,除开每年一度的妇女节,否则出门就得包的严严实实,还会被人嘲笑!而且雅典妇女也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人身权,没有产权——一切都是家中男性掌握,甚至包括你的迁徙····!)正因为古代妇女没有我们现在宣传的那么惨,所以,也就不存在那个朝代的妇女过的最好了,过的最不好倒是有,那就是满清了!各位,什么叫做“古代”?一般人这样不负责任地混叫一气也就罢了,这个古代汉语小组的成员难道也这么糊涂吗?几千年历史,世事更迭,起伏不定,难道可以用一个“古代”就概括所有时代的情况? 各个朝代妇女的地位都有不同,封建制度建立之前的那些就先不说了;之后的,有好几个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的朝代里,女子的地位都异常之高,唐朝妇女可以除去面纱单身骑马上街、自由离婚、再婚、养面首就不必提了,哪怕连宋朝这种被普遍认为压抑人性的朝代里,女性也比我们想象得有尊严。 关于女性的地位,建议大家看看萧虹的书:《阴之德——中国妇女研究论文集》 。很薄,一会儿就可以看完。 另外,到底怎么样才叫做“有地位”,也要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假如都用现代的摩登思想看去,那除了武则天简直没一个有地位的女子了。

各位,什么叫做“古代”?一般人这样不负责任地混叫一气也就罢了,这个古代汉语小组的成员难道也这么糊涂吗?几千年历史,世事更迭,起伏不定,难道可以用一个“古代”就概括所有时代的情况? 各个朝代妇女的地位都有不同,封建制度建立之前的那些就先不说了;之后的,有好几个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的朝代里,女子的地位都异常之高,唐朝妇女可以除去面纱单身骑马上街、自由离婚、再婚、养面首就不必提了,哪怕连宋朝这种被普遍认为压抑人性的朝代里,女性也比我们想象得有尊严。 关于女性的地位,建议大家看看萧虹的书:《阴之德——中国妇女研究论文集》 。很薄,一会儿就可以看完。 另外,到底怎么样才叫做“有地位”,也要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假如都用现代的摩登思想看去,那除了武则天简直没一个有地位的女子了。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清朝汉人的地位都低,还说女性?家中,除了一家之长,其他的都得像奴隶似地(这种意识是清朝有意培养的!)女的就更不要说了!完全没有人权的时代!只有被休的权利,而没有反抗的权利(法律不允许!)也没有再嫁的权利···其实说妇女地位高,古代的妇女地位除了清朝,其实其他各朝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的!甚至于相对的,还是当时世界上对比最好的!你看看同商周到秦汉,再到隋唐宋元,其他世界的妇女过得完全不叫人过的日子!裹小脚恐怖?那西方的金属带呢?以及七七八八的呢?相对的,我们这边可以随意改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也不必时时遮面,甚至不准出门(雅典妇女,出门就是耻辱,除开每年一度的妇女节,否则出门就得包的严严实实,还会被人嘲笑!而且雅典妇女也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人身权,没有产权——一切都是家中男性掌握,甚至包括你的迁徙····!)正因为古代妇女没有我们现在宣传的那么惨,所以,也就不存在那个朝代的妇女过的最好了,过的最不好倒是有,那就是满清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