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术论文和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4 04:53:12

学术论文和论文集

代表类型如下:

1、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指的是针对某一专门研究题材的,是著作的别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2、C——论文集。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集合在一起。比如说: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用以区别学术期刊。论文集也可以是综合多种形式的论文集结在一起,合订成的一本书。

3、J——期刊文章。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1、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

2、具体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学术期刊是正式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往往是内部交流用,很少正式出版。有些论文集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期刊按刊载内容可以分为:新闻类期刊、科普类期刊、休闲类期刊、知识类期刊、学术性期刊....学术期刊应该是以刊载学术研究性论文或学术讨论性论文为主的期刊。

学术期刊是正式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往往是内部交流用,很少正式出版。有些论文集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期刊按刊载内容可以分为:新闻类期刊、科普类期刊、休闲类期刊、知识类期刊、学术性期刊....学术期刊应该是以刊载学术研究性论文或学术讨论性论文为主的期刊。现在有些休闲知识类期刊为了满足一些人评职称的需要,也是为了编辑部经济利益等原因,偏离了原来的办刊宗旨,偶尔发表一些质量不高的所谓论文。实际上不能算作是学术期刊。如果有些期刊在原刊的基础上又出版了所谓的“学术版”,依据国家出版总署的规定,应该属于非法出版物。

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是收集和利用的重点。学位论文代表不同的学识水平,是重要的文献情报源之一。

代表类型如下:

1、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指的是针对某一专门研究题材的,是著作的别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2、C——论文集。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集合在一起。比如说: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用以区别学术期刊。论文集也可以是综合多种形式的论文集结在一起,合订成的一本书。

3、J——期刊文章。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学术论文和论文集的区别

“论著”指的是“议论性著作”,是医学论文体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特定的概念。它是作者将自己的科研、临床、教学的成果、经验、体会,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规范形成的文字作品,是医学论文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体。“论文”则是讨论、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较为系统地和专门讨论、研究某些学问的文章”;“科学论文应该论述一些重要的实验性的理论性的或观测性的新知识,或者一已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进展情况”从表面上看,没多大区别,尤其是医学方面的期刊,这两者连编辑都很难区分清楚。论文的文体结构具备“论著”所要求的各项规范内容及特点,同时刊载于公开发行的合法主流期刊(非增刊或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不论刊载期刊是否设置“论著”栏内,均认定该论文属“论著”。如果该论文不具备“论著”所要求的各项规范内容及特点,即使该论文被编排于刊物(特指“合法”刊物)的“论著”栏目内,也不能认定该论文属“论著”。

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区别如下:

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文做好准备,它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层次性: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相比要求比较低。专业人员的学术论文,是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写的论文,一般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文章的质量方面要求相对低一些。

这是因为:第一,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

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时积累和充分准备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是正式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往往是内部交流用,很少正式出版.有些论文集也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期刊按刊载内容可以分为:新闻类期刊、科普类期刊、休闲类期刊、知识类期刊、学术性期刊.学术期刊应该是以刊载学术研究性论文或学术讨论性论文为主的期刊.一般学位论文的篇幅较期刊长,而且论文的全部内容是仅仅围绕题目进行阐述、论证的,且学位论文都有固定的格式,参考文献一般都超过了25个.期刊字数相对较少,围绕某一专题开展,实质性较强,内容简短精悍.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区别详细:1、会议论文一定是针对某个学术会议投稿,并且由学术会议的会务组决定是否录用,期刊论文肯定是针对某学术期刊投稿,而且是期刊编辑部决定是否录用,而不是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只是审稿并返回意见,真论文的参考文献包括:图书、新闻、报纸、期刊、学位论文、会议集要 等!!而期刊 ,只能指学术期刊!!估计你问的是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的文献类型描述符是什么含义.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参考文献类型都有专门的符号代替的: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论文集与期刊有哪些区分呢?可能没有发表过论文的人员对这个方面不是很了解,不了解的人员可能觉得都是一种意思。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就会根据他的特点来判断什么是论文集,什么是期刊。论文集与期刊有哪些区分从字面上来看论文集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是类型相同文章集中的地方。期刊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可以分为科普类期刊、休闲类期刊、知识类期刊、学术性期刊等,我们国内比较常见的期刊有普刊、核心期刊,期刊级别不同对论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论文集有的也是增刊的一种形式,有的是由某出版社出版的出刊,是没有ISBN号的。很明显的区别是期刊可以发表论文,而论文集上的论文是不能出版的。有的职称单位是不认可论文集的文章,职称单位一般会要求作者发表在普刊或者是核心期刊上,所以想要评职称或者是使用论文的话,还是在正规的期刊上发表比较好。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需要发表论文,有的杂志为了牟利,一期会发表好多文章,这便形成了论文集,很多作者可能着急发表论文就会选择论文集发表。这样是会直接影响职称评定的,而且有的论文一旦在论文集上发表了,之后就不能选择别的期刊发表了,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允许的。所以小编还是建议作者要选择正规的途径发表论文,不要轻易的发表。以上是针对论文集与期刊有什么不同的内容介绍,仅供相关人士参考,如果有人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咨询本站的在线编辑为您解答。

apc学术论文集

【太平洋汽车网】凯迪拉克火花塞是铱铂金材质,铱金和铂金都是贵金属,具有高熔点、高强度和高硬度的特点,用在制作火花塞上是有很大的优势。

学术作者发表论文不但没稿费,可能还会被期刊收取"论文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s,简称APC)是科研出版界的常态。

学术论文集1960

陈国达教授的主要论著:《广东之红色岩系》(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5年,6(1):55—78)、《广东灵山地震志》(两广地质调查研究所特刊,1939年第17号1—112)、《中国岸线问题》(中国科学,1951年1(2—4):351—373)、《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论“华夏古陆”问题》(地质学报,1956年36(3):239—272)、《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科学通报,1959年(3):94—96)、《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地质学报,1959年39(3):227—241)、《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地质出版社,1960年)、《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所谓“准地台”的比例》(地质学报,1960年40(2):162—186)、《大地构造的哲学问题》(科学通报,1963年(2):1—17)、《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科学出版社,1965年)、《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1977年)、《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977年)、《成矿构造研究法》(地质出版杜,1978年)、《南北地洼区及其与中国地壳演化分异及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79年3(3))、《地洼学说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第1册,地质出版社,1980年45—54)、《中国地洼型油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0年1(3):167—176)、《天山的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性质问题》(地质论评,1983年29(1):26—30)、《古潜山油田的基本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5(4):241—249)、《地洼区在国外的分布及研究现状》(湖南地质学会会讯,1984年(3—4):1—5)、《地洼学说文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

正如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所说,哲学的意义在于“不将自己交给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不间断地探索本原”,汤用彤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出。 佛学领域汤用彤在中国佛教方面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出版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其《跋》中自云:“十余年来,教学南北,常以中国佛教史授学者,讲义积年,汇成卷铁”。但他每次讲课都要对原来的讲义作出修改。从20年代初就开始撰写,20年代末完成初稿,30年代又全部修改和补充了一次,再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完成。其原因正如他对钱穆先生所说,总是心感不满。直到芦沟桥事变,由于担心手稿遗失,才考虑将其中一部交付出版。因此本书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这部著作,开辟了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纪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胡适在校阅该书稿本第一册时,称赞此书极好,“锡予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故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贺麟评论现代中国哲学亦有云:“汤用彤得到西洋人治哲学史的方法,再参以乾嘉诸老的考证方法。所以他采取蔡勒尔(ze11er)治希腊哲学史一书的方法.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材料丰富方法严谨,考证方面的新发现,义理方面的新解释,均胜过别人。”抗战期间,此书与陈寅格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获前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评奖哲学类一等奖。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印度哲学汤用彤回国后在各大学一直讲授印度哲学,1929年编成讲义,1945年修改后以《印度哲学史略》为书名,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这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一部极重要的著作,其内容恰为他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必要和丰富的印度历史知识。此外还有遗稿两部:《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汉文印度佛教史料选编》。前一部由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印度古代哲学相当丰富,但资料多已失散。公元一世纪后佛教传人中国,以后译经不断,其数量之多和时间之长是少有的,特别是中国所译佛经大部分都保存下来。这些史料多为欧美学者所未见,却使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 魏晋玄学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 专著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书局,1955年,1963年,1983年,1988年;台北弥勤出版社,1982年。2、《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62年,1983年;台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收入《玄学·文化·佛教》。3、《印度哲学史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年;中华书局,1960年,1988年。4、《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文集1、《往日杂稿》,中华书局,1962年。2、《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3、《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纂著1、《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2、《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商务印书馆,1994年。论文(本栏按年代罗列)1914年《理学谵言》,《清华周刊》第13-29期。《孤嫠泣》,《清华周刊》第13、15、16期。《理论之功用》,《清华周刊》第15期。《新不朽论》,《清华周刊》第20期。《植物之心理》,《清华周刊》第27-29期。1915年《快乐与痛苦》,《清华周刊》第30、31期。1916年《谈助》,《清华周刊》第65、66、68、70期。《说衣食》有四篇短评,《清华周刊》第75期。1922年《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1923年《叔本华之天才主义》,《文哲学报》第3期。《释迦进代之外道》,《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1辑。1924年《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学衡》第26期。《印度哲学之起源》,《学衡》第30期。1925年《释迦时代之外道》,《学衡》第39期。1928年《南传念安般经译解》,《内学》第4辑。《与胡适论禅宗史书》,《胡适文存》第3集。1930年《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史学杂志》第2卷第4期。1931年《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史学杂志》第2卷第6期。《唐太宗与佛教》,《学衡》第75期。1932年《竺道生与涅槃学》,《国学季刊》3卷1号。1933年《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哲学论丛》。1934年《评〈唐中期净土教〉》,《大公报》3月17日。《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国学季刊》4卷2号。1935年《读〈太平经〉书所见,《国学季刊》5卷1号。《释法瑶》,《国学季刊》5卷4号。1936年《The Editions of t-he SSǔ-Shin-ˇErh-chang-ching》(Transla-tion by J. R. Wa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ume I number I《汉魏佛教的两大系统》(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1期。《关于〈肇论〉》(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2期。1937年《中国佛教史零篇》,《燕京学报》第22期。《大林书评》:《评〈考证法显传〉》,《唐贤首国师墨宝跋》,《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第3期。《大林书评》:《评日译<梁高僧传>》,《评〈小乘佛教概述〉》,《微妙声》第8期。1939年《读〈人物志〉》,昆明《益世报》读书双周刊第119期至121期。1940年《读刘劭〈人物志〉》,《图书季刊》第2卷1期。《魏晋玄学研究两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2年《王弼大衍义略释》,《清华学报》第13卷第2期。1943年《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学术季刊》第1卷第2期。《王弼圣人有情义》,《学术季刊》第1卷第3期。《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图书季刊》新4卷1、2合刊。《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哲学评论》第8卷第4期。1944年《隋唐佛教之特点》,《图书月刊》第3卷第3、4期。1946年《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天津《大公报》10月23日《文史周刊》第2期。1947年《Wang p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 Ching and Lun-Yü》(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walter Liebentha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es》voiwme 10 number 年《康复札记四则·“妖贼”李弘·云中音诵新科之诚·何谓“俗讲”》、《佛与菩萨》,《新建设》6月号。《针灸·印度古医书》,《新建设》7月号。《谈一点佛书的“音义”》,《光明日报》10月19日。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哲学研究》第3期。《关于慧深》,《文汇报》10月14日。《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光明日报》11月21日。1963年《给巨赞的信(关于东汉佛教的几个问题的讨论)》,《现代佛学》第2期。《中国佛教宗派补论》,《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5期。1964年《读〈道藏〉札记》,《历史研究》第3期。1980年《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期。《贵无之学(下)——道安与张湛》,《哲学研究》第7期。《〈高僧传初集〉按语选录》,《文献》第1辑。《隋唐佛教史稿》(一),《中国哲学》第3辑。《隋唐佛教史稿》(续一),《中国哲学》第4辑。1981年《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国哲学》第5辑。《隋唐佛教史稿》(三),《中国哲学》第6辑。1982年《隋唐佛教史稿》(四),《中国哲学》第7辑。译作《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译Edwin Waddace:Outlies of philo-sophy of Aristotle),《学衡》第17、19期,1923年。《希腊之宗教》(译W. R. Inge: The Legacy of Greece[1]Reli-gion ),《学衡》第24期,1923年。

中华学术论文集

1【著作部分】本人著作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第1 版,1978年4月第4次印刷。唐书兵志笺正科学出版社1957年10月版。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第1版,1978年11月第2次印刷。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中国古代史讲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部分)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版(196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讲授稿)。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3 月第1版主编魏书、北齐书、周书标点校勘(与陈仲安先生合作)中华书局1971一1974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 期内部发行1979年5月版。吐鲁番出士文书1一10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1990年版(第10册待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3册(修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2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2论文部分蔑儿乞破灭年次考证齐鲁学报,第2期, 1941年7月。辽史天祚纪证释史地教育特刊(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编),1942年10月,《山居存稿》收入。金代行省建置述(一)、(二)、(三)湖南中央日报史地副刊,1944年3月、4月。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记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6年12月9日、16日。敦煌所出郡姓残叶题杞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3月14日。记阻卜之异译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5月16日。《山居存稿》收入。论金代契丹文字之废兴及政治影晌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6月23日《山居存稿》收入。评《中日经济史纲》(朱伯康、祝慈寿著)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7月16日。论五朝素族之解释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12月8日,经修改后名《素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第249页一253页。清淡与清淡申报文史,1948年2月28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收入。红楼梦中的几出冷戏与南府剧本申报文史,1948年5月1日。 蒙元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学原,第2卷第7期,1948年11月,《山居存稿》收入。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复刊后第9卷第1 号,1948年12月。白衣天子试释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读《帝日主义与中国政治》(胡著著)长江日报,1952年10月31日。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占领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收入。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西晋田制试释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杂胡考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拓跋族的汉化过程历史教学,1956年第1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收入。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9月)转载。西晋占田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历史教学,1957年第1期。南朝士族的衰落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跋西安出土唐代银铤学术月刊,1957年第7期。西晋户调式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北魏均田制中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关于评价曹操的几点意见文汇报,1959年5月8日。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8期。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8月,《山居存稿》收入试论魏末北镇慎民暴动的性质(与黄惠贤合写)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朝,《山居存稿》收入。北魏末期的山胡勅勒起义(与黄惠贤合写)武汉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高昌郡县行政制度文物,1978年第6期,《山居存稿》收入。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期,《山居存稿》收入。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期,1979年5月。二秦城民暴动的性质和特点——北魏末期人民大起义研究之三(与黄惠贤合写)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北魏沃野镇的迁徙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唐肃代期间的伊西北庭节度使及留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所见的课田与庄田武汉大学学报, 1980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贞观十四年(640 )手实中的合受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期, 1980年12月。《汪笺隋唐史论稿》序言汪笺隋唐史沦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考(与李涵合写)文史,第11辑, 1981年3月。魏晋南北朝の客と部曲(日)东洋史研究,第40卷第2号,1981年9月)川胜义雄译,汉文稿名《魏晋南北朝的客和部曲》,《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修改后名《唐西州差兵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收入。高昌郡纪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隋唐客と部曲(日)东方学,第63辑,1982年,竹内实译。新出吐鲁番文书简介(日)东方学报,第54期,1982年3月,《山居存稿》收入。吐鲁番文书中所见高昌郡军事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跋《敬史君碑》魏晋南北隋唐史资料,第4期,1982年12月,《山居存稿》收入。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北魏和青齐土民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路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史藉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读史释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唐贞观十四年手买中的受田制度和丁中问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唐西州诸乡户口帐试释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6期,1984年12月。以上两篇修改后名《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山居存稿》收入。跋明张璁书扇学林漫录,第11集,中华书局,1985年8月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 1985年12月。读陶渊明赠长沙公诗序论江南风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丛刊,1986年。《旧唐书》中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唐史学会论文集,1986年。王梵志诗校辑偶得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木兰诗》补正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晋郭休碑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期,1986年12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江汉论坛, 1988年第8期。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北朝研究, 1989年第1期。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日)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年3月版,襄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转载《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序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转载。北魏南境诸州的城民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的客户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色役管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修宪穆敬文四朝实录与牛李党争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读隋书札记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吐鲁番文书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原载《出土文献研究》1985年第1期。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敦煌所出郿县尉判集中所见的唐代防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金初皇位继承制度及其破坏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金代收继婚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张万公谏开筑界壕及东北壕堑毕工年月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贞祐南迁后的河北砦寨与九公分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补元史张易传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宦官籍贯与南口进献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的西州府兵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唐先天二年(713 )西州军事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太平经》与太平道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

自198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其重要者有:《“去来”释义商榷》(《中国语文》1981/3),《古汉语词义琐记》(《中国语文》1983/4),《再说“烂漫”》(《中国语文》1984/6),《宋书语词拾诂》(《中华文史论丛》第51辑),《离骚考异补》(《文献》1996/1),《唐诗异文讹字例释》(《文献》1996/2),《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1998/1),《九歌解诂》(《文史》第15辑),《离骚“陟升皇”“游目”“难”“惩”“节中”“先戒”解》等三篇(《文史》第22辑),《离骚“阊阖”、“望予”、“怀”“仆夫悲余马怀”解》等二篇(《文史》第23辑),《楚简札记》(《文史》第43辑),《九歌考异补(上)》(《文史》第45辑),《九歌考异补(中)》(《文史》第47辑),《九歌考异补(下)》(《文史》第48辑),《魏晋六朝至隋唐史书俗语词札记》(《文史》第50辑),《楚辞词义简帛释证》(《文史》第59辑),《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离骚先导形象与情节结构》(《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离骚悲剧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离骚“汤禹”构词例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4),《离骚诂义》(《楚辞研究专刊》(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唐诗异文假借释例》(《语言研究》1994/1)《释“窟窟”》(《辞书研究》1997/3),《释“信宿”》(《古汉语研究》1997/4),《五灯会元标点正误》(《古汉语研究》1998/1),《论屈原之死》(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第8辑),《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2002年第2期)等。《也说冰矜》(《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学》,2001年第1期),《太平广记词语考释》(《古籍整理研究》1999年第3期),《九思序及注非汉人所作考》(《古籍整理研究》2002年第2期),《楚辞补注标点正误》(《中华书局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8月版),《唐宋类书与〈楚辞章句〉校理》(《两岸学术交流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1995年以来,多次出席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当今著名学者如汤炳正、饶宗颐等均给予很高评价。 公开出版和将出版的著作九部:⑴《离骚校诂》(专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⑵《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⑶《楚辞要籍解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⑷《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合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⑸《宋濂全集》(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版。(7)《唐诗异文义例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9)主编《吕祖谦全集》,900多万字,二八种书,分27册,中华书局2004全部出齐。 1999至2000年,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一项:《楚辞词义研究》,2001年3月通过结题。2002年又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项:《楚辞章句研究》。2002年获浙江省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研究。2002年获香港大学年度课题一项(与李家树先生合作):《唐诗异文研究》。2000年获省立项课一项:《唐诗异文研究》,已结题。2002年获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文献研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