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8:28:03

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特色旅游的特征(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个性与主题是特色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源泉和市场竞争的核心.没有个性的旅游形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能激起旅游者的任何兴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题的设计与塑造要有个性,而个性要通过主题来体现.唯有充分挖掘与众不同的风采,独特的个性,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主题突出,才能将其特色旅游形象具体而鲜明地映人旅游者的心目中,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当今的旅游消费呈现出"求精求新"的特点,而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2].这就要求特色旅游供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特色旅游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市场而开发设计的,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性.发展特色旅游必须注意对市场和潜在客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从本区域特有的环境背景,文化传统,资源条件出发,以自身优势为依托,从旅游者的角度去透视和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具有新,奇,特,有内涵,有品位的旅游产品.(4)科技创新,前景广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机遇,对旧的旅游产品重新设计,包装,甚至有的干脆人工创造或"凭空而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为旅游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各种旅游景观和设施的建造成为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开了高科技手段,某些特色旅游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大连是中国北方着名的旅游城市,对其特色旅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以大连旅游为例,讨论特色旅游的发展对策.二,大连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一)大连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分析要发展城市的特色旅游,首先要调查研究城市独具一格的特色旅游资源.大连发展特色旅游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地缘气候优势大连是中国北方着名的海滨城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邻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腹地,与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是中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气候宜人,光照,热量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550—950毫米,生活与居住环境十分优越,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3.大连的自然环境优势不仅是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许多沿海城市也望尘莫及.2.政策环境优势大连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制定了大量的优惠与扶持政策.2003年制定的《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大大连",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全方位开发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城市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大连首批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获迪拜国际城市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有5个景区被评为4景区;200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全球500佳"城市;曾先后获得"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北方明珠

大连市组织开展了创建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工作。经过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及相关乡镇(街道)、村、农家乐业户的共同努力,相关单位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旅游住宿和餐饮及旅游安全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起到了“富村惠农又惠民”的成效。首批评出的10个特色旅游乡镇(街道)分别是:开发区金石滩街道、甘井子区红旗街道、旅顺口区铁山街道、高新技术园区龙王塘街道、金州区向应街道、金州区石河街道、瓦房店市许屯镇、普兰店市安波镇、庄河市王家镇、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同时,金州区石河东沟街道东沟村等30个村为旅游专业村、金州区迟瑾福家等100户农(渔)家乐为星级农(渔)家乐。

1、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分析国内旅行社经营情况分析国内旅游饭店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分析旅游商贸业2、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总体状况重点地区区域市场发展状况3、世界旅游总体需求预测旅游市场特点的发展趋势4、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强国的比较分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及总收入出境旅游旅游住宿和设施管理体制5、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区域对比分析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和市场格局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比较分析6、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拉动旅游消费国际城市化水平7中国旅游业与 WTO对旅游业的影响8 旅游产业大趋势旅游电子商务的趋势和市场定位建设平台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对策民营资本进入景区资源国内旅游特的新热点9、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觉得有用需要的话可以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一,学术论文的文体和分类;二,学术论文的价值;三选题与题目设计

(一)代表性科研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101008 )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主持人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2004D11 ,主持人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近现代西北城市结构演变与优化模式研究, 2000 年结题( 20003068 ):第二完成人4. 教育部骨干教师项目: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技术负责人5. 安阳殷墟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项目,技术负责人, 2001 年 12 月6. 西安市旅游“十五”计划和总体规划,技术负责人, 2001 年 6 月7. 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负责人, 2003 年 4 月8. 湖北襄阳鹿门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负责人, 2000 年 4 月9. 山西省运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负责人, 2002 年 6 月10. 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副组长, 2003 年 7 月11. 临潼区旅游发展规划与招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负责, 2004 年 12 月12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子课题负责人, 2006 年 4 月13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998-2015 ),项目经理, 1998 年 8 月(二)代表性论著1. 杨新军 ,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2. 杨新军、马晓龙,大西安旅游圈:国内客源空间分析及构建,地理研究, 2004 ( 5 ): 695-7043. 杨新军、马晓龙,旅游目的地区域及其空间结构研,地理科学, 2004 ( 5 ): 620-6264 . Cui Fengjun,Yang Xinj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eroiusly - polluted cities - Taking Benxi City as an exampl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8(4), 105-1125.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人文地理, 1998 ( 2 ) 43-466. 杨新军、祁黄雄,城市旅游开发阶段性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 1998 ( 4 ): 115-1187.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经济地理, 2000 ( 4 ): 105-109 , 1188. 杨新军,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中国软科学, 2001 ( 5 ): 95-999. 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人文地理, 2004 ( 1 ): 76-81 ,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 杨新军、李同升,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通报, 2004 ( 3 ): 74-7911. 马晓龙、杨新军,中国 4A 级景区:空间分析与产业配置,经济地理, 2003 ( 5 ): 713-716 ,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 杨新军、崔凤军,地段地理学及其实践意义,干旱区地理, 1998 ( 4 ): 9-1513 . 杨新军、张祖群,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 RMIP 拓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 19 ( 2 ): 116-12114 .杨新军、曹明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现状、类型与展望,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 24 ( 4 ): 1-4 ,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技管理》全文转载15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 SSM 分析,人文地理, 2005 , 20 ( 1 ): 49-5216 .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 19 ( 1 ): 42-4617 .杨新军、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 2001 ( 2 ): 131-13618 .杨新军、宋辉,中国西部特种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西北大学学报, 2005 ( 4 ): 463-46619 .杨新军等,我国西部省(区)旅游资源组合态势及其开发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 5 ): 115-12020. 张祖群、杨新军,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利益主体互动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 1 ): 13-1621. 张祖群、杨新军,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 4 ): 75-7922.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分析 — 兼论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4 ( 3 ): 83-8623. 马晓龙、杨新军,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关联性分析——以中国 4A 级旅游区(点)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2 ): 233-23724. 张祖群、杨新军、赵荣,西部地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重构研究,水土保持通报, 2004 ( 4 ): 88-9325 张宏、杨新军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启示,人文地理, 2005 , 20 ( 3 ): 103-10626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合作博弈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 2 ): 94-9727.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编, 2001 年 11 月28. 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材,人文地理学,参编第九、十章,约 5 万字29. 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参编第十、十一和十二章,约 7 万字获得奖励情况1. 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市 1999 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人2.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市 2001 年科技进步三等奖,集体奖,主要参加者3.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对策,中国管理科学院 2000 年度学术成果优秀奖4.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5. 西北大学第 6 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20046.中国 4A 级景区:空间分析与产业配置,中国首届《旅游管理》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57.关中星火产业带规划发展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4 完成人。8.我国西部省(区)旅游资源组合态势及其开发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该学报 2005 年第 2 期封二有公示)

序号 题名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1 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Business China 2010/022 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 Modern Enterprise 2010/043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 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man Geography 2010/04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西安古城文化的传承研究 China Business & Trade 2010/265 Research on Great-leap-forward Develepme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Xi'an Tourism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7/016 On highway traffic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107 大力发展西安体育旅游业的探索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7/218 Net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a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049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Xi'an Tangdu Journal 2006/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应提升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品味 Chinese Culture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xi'an tourism after enter WTO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3 西安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Outlook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4 The travel trade of Xi'an speed up fair contract to melt manage the pressingness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5 On Advantage Shift in Xi, an ' s Tourist Industry Journal of Xi'an Petrd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6 以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 加快西安旅游业发展步伐 Ningbo Newsreport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7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an 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8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urban tourism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西安经济发展 CHINA SOFT SCIENCE 1999/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 西安旅游业组成“联合舰队” The World of Economy and Trade 1999/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长春都市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旅游专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一、毕业论文选题注意事项

1、论文的论题切记大而空,题目要细,要有 针对性,不要 出现 太大的范围。

2、论文选题时 要经常与导师邮件、电话沟通,但电话沟通要注意时间。

3、 要熟悉 自己的 论文题目,根据题目 和 思路 列提纲,围绕提纲 搜集材料,整理成文字。

二、旅游专业选题

1、家乡所在地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2、家乡所在地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研究;

3、城市或主要景区市场供求关系及发展趋势研究;

4、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5、旅游区划等级系统的研究;

6、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研究;

7、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关系的研究;

8、不同性质旅游景区开发对策研究;

9、长春“雕塑公园”的市场研究;

10、长春“世界风景园”的.市场研究;

11、长影世纪城的市场研究;

12、长春市文化街区的研究;

13、长春市韩国街文化特色研究;

14、吉林市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研究;

15、吉林省渤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探索;

16、我省旅游资源前 瞻 性开发探讨;

17、长春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思考;

18、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19、主题公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20、关于开发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思考

21、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

22、试论当前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

23、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探讨

24、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

25、xx年吉林省(长春市或其他地区)旅游局调研成果

26、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 27、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28、吉林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27、开展旅游地理研究的意义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旅游学术论文篇一 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 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 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旅游学术论文篇二 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作者简介:朱沁夫(1963-),男,湖南华容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副教授。(海南 三亚 572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70-03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 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拔出来,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 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 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 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 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 教育的 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王永生,屈波,刘拓.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15-17. [3]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66-68.看了“旅游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 2. 旅游管理学术论文 3. 黄金周旅游学术论文 4.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会展旅游学术论文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研究的论文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内容摘要:旅游文化营销是发展我国旅游事业,获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解析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分析了旅游文化的营销运作基础;然后从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等方面探讨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 运作模式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基础旅游市场的文化需求与旅游营销。旅游购买是一种精神消费,是对旅游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认同。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内在的素质差异,必然会导致对文化需求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旅游文化营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呈现出层次性,阶梯状展示不同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旅游文化营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消费者的认识能力可通过自我的文化修养、知识和经验识别旅游产品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取向,如果旅游消费者“看不懂”、“听不明”、“瞧不惯”、“赏不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则旅游文化营销行为无异于起不到营销的效果;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即文化消费者必须能够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来支付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增值部分,毕竟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资金的回收来完成。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营销。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提供物,从营销角度对旅游产品进行划分,其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外延产品。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消费者的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产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感知度。而旅游产品各要素中的物质形式,则是消费者满足的重要基础。如果说人们的自然需要为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了自然基础的话,那么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要求则为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社会基础。与自然基础相比,旅游产品开发的社会基础领域更为广阔。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个性、名人名物、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怀旧、文化向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一)文化包装与产品设计文化包装策略是指在旅游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导,使旅游目的地的包装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蕴涵丰富的文化观念,以满足旅游者的某种心理需求。在包装时,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本身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价值,让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使用等方面。旅游景点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从命名、设计到设施的选择、空间的布局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营销文化渗透。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企业营销策略,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体现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异国他乡文化风采。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发展融合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旅游产品的魅力。(二)文化传播与广告促销营销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在经济领域有不同层次的多种表现。文化营销传播是营销传播在方式上的现代化体现,它是以系统整合的文化行为为手段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传播。文化营销传播是传播文化的系统行为,其评估标准是游客满意度。文化营销传播要通过文化广告和文化促销的方式来实现。文化广告制作的第一步是确定文化广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符合先前指定的有关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决策。文化广告关键是令人振奋、明确、直截了当,它应该强调对客户的重要旅游产品特征,语气统一,强调旅游产品或服务及公司的名称,清楚地指出目标市场,并且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促销包括各种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户较迅速和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文化促销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因为他们寻找的是低价或赠奖。在运用文化促销时,必须确定目标、选择工具、制定方案、实施和控制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估。(三)文化体验与旅游品牌体验旅游是以体验为主要诉求目标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活动和感受产生比较大、比较深、比较强烈的心理印象。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阅历的旅游者,其心理追求差异较大,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层面和水准上,向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体验旅游项目。体验旅游是旅游品牌的重要建设部分。在建设旅游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的展示过程;在旅游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游品牌更有内涵;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因此,当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旅游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未来的企业竞争是旅游品牌的竞争,更是旅游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参考文献: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2.程艳.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的现化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研究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二、目前对城市旅游文化的认识误区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目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在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仅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二)错误的认识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会大大提高,个性增强,特色鲜明。但是,在目前的城建中,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布局雷同。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也颇有感触:“今天,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以 GDP 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在不断的拆迁和复制中变成了‘千城一面’。同时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工作繁忙、生活压抑、人际关系冷漠的缺憾,很值得人们反思。”由于长期忽视对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部分城市旅游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2.城市文化沉沦,城市精神衰落城市的旅游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决定城市的未来。今天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很多中小城市不注重深入发掘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城市原本的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文化危机”问题及伴随而来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精神方面热衷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局部功效,轻长远目标,体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1.准确定位城市旅游文化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要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独特而清晰的定位,是进行城市公关活动的序曲,每个城市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本区域、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用旅游文化建设城市。对城市旅游文化定位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以防止本末倒置而忽略了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1)城市干部群众对本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定位问题解决不好,则削弱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干部群众的士气,使城市形象受到损害。(2)投资者对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城市旅游文化的活力对投资者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3)社会公众对该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4)其他相同性质城市对本城市的旅游文化评价。与相同城市的竞争、交往、保持和谐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定位时要考虑其同性质城市的品位对自己的影响和印象。(5)国际社会对该城市的旅游文化评价。国际社会对城市旅游文化作何评价是定位要考虑的。如广州市以建立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发展目标,主要是考虑其为华南的经济、文化、信息、商业中心,对外开放程度高。(6)大众媒体对本城市旅游文化的评价。城市要在主要大众媒体中树立良好形象是影响城市旅游文化定位的又一因素。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文化重在三点 :一是发展民族特色。城市旅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风情特色。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塑造城市旅游文化特色主要在于:(1)唤醒城市旅游文化意识;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提炼具体的城市旅游文化。将深厚凝重的城市旅游文化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使其显性化、具体化,使自觉运用城市文化成为可能和现实,使城市文化观念深入人心。(2)唤醒城市旅游文化机制;为避免在城市发展中偏离城市文化的轨道,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城市文化,科学运用城市文化,在准确理解城市理念文化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城市行为文化,真正按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办事。(3)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针对城市发展日趋雷同的现状,唤醒城市旅游文化的个性特征非常重要。在提炼城市理念文化时,就应侧重于挖掘独特的城市精神,把最优秀、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反映出来,这是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个性的关键。(4)唤醒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唤醒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应从最基础的搜集工作做起,逐步整理提炼出自己的城市旅游文化,用于指导今后的城市工作实践;已对城市旅游文化作了初步归纳的,应结合实践不断进行反思,使反映出的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更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避免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失误。(5)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价值;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在思想认识上应有强烈的城市旅游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研究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城市旅游文化在竞争和对比中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3.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发掘城市旅游文化应关心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4.坚持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城市旅游文化硬件建设方面,一要抓城市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二要抓城市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闲空间。要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城市本身的硬件障碍,同时还要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发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游文化格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2] 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80.[3] 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4] 诸丹.城市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5] 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6] 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2).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七、结尾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长三角投资发展长三角发展特点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其中市区万人。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历史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飞、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书画大师齐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从业,为泰州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泰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全市建有5座博物馆,珍藏文物万余件,不少为稀世珍品。千年古刹光孝律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园、崇儒祠、岳王庙、安定书院、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俱是泰州历史文化的瑰宝。泰州又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沈毅在这里发动了“五一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部挺进苏中,三进泰州,决战黄桥;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白马庙诞生。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兴化市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姜堰市被江苏省认定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姜堰市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泰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3家,形成以机电、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全市近100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56个产品的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前三位,17个产品成为“单打冠军”,涌现了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陵光集团、中丹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等一批销售突破10亿元或利税过亿元企业。其中,春兰(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50家企业集团之一,扬子江药业集团规模总量和效益指标自1996年起连续7年在全省同行蝉联榜首。泰州建筑业发展较快,目前拥有房屋建筑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3家,二级资质企业59家,多次摘取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在国内外建筑市场赢得了“神兵”、“铁军”的称号。泰州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60个,其中超亿元市场25个,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持续增长,交通、邮电、市政服务基础产业高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崛起。泰州是一个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泰州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全市拥有各类学校1134所,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高中20多所,高等院校5所。江苏畜牧兽医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南师大泰州学院和泰州广播电视大学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事业成绩斐然。泰州市被列为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市,泰兴市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姜堰市被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市。截止200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才20多万人,创办市级以上厂办科研开发机构105家,其中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8家,高新技术产品448项,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建成3个省级文化先进市、4个省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和3个计划生育先进市、1个计划生育模范市。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63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69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处,妇幼保健机构5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245人,其中,医生7497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113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0981张。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跻身于三级医院行列。建市以来,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累计获得金牌85枚,银牌66枚,铜牌65枚。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实施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社会救灾、救济、互助、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泰州是一个开发开放步伐加快的滨江城市。截止2004年9月份,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泰州投资兴业,累计兴办三资企业17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亿美元。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韩国LG公司、雅马哈、久保田公司、瑞士魏德曼、美国GMT公司、荷兰阿克苏公司等均已在泰州落户。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全市现有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256家,出口市场发展到13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市劳务输出遍及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美国纽波特纽斯市、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市、韩国阴城郡、芬兰科特卡市等4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泰州境内长江岸线近百公里,其中-10米以上较为稳定的深水岸线60公里,正成为沿江开放开发的重要板块。目前,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完毕。杨湾海螺水泥、陵光重交沥青——燃料油等重点产业项目已落户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泰州电厂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中石化(泰州)开发园区、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园区、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等重点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泰州是一个投资环境优良的美丽城市。泰州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结合部。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泰州港集装箱码头年吞吐能力达到10万吨标箱。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江阴大桥使长江天堑变通途,是泰州与上海、苏南的快速通道。328国道、宁通高速公路、广靖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新沂——长兴)铁路、宁启(南京——启东)铁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泰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古泰州城与水紧密相连,城内外水网密布,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为南北长轴,两座城池为其双翼,外城河与城内的玉带河交错环绕,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凤凰,泰州又有凤凰城之别称。泰州社会生活环境优良。民风淳朴,勤劳善良,遵纪守法。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泰州市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城市。诚信泰州扎实推进,企业诚信平台正在建立。平安泰州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保持稳定,靖江市、高港区被评为省级安全市区。泰州各级政府服务快捷高效。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以其高效的运行机制、权威的调控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政府工作模式。泰州率先在全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减426项行政审批核准事项,组建了市行政服务中心,19个部门建起“便民服务大厅”,39个部门和单位向社会作出优化服务公开承诺。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律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让外来投资者宾至如归。

(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省科技厅和科技部的关心支持下,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民营科技企业、专利保护等各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跃上了新台阶。2001-2002年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市科技局在省科技厅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综合考评二等奖。到2003年底止,全市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1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分别增长276%、316%和332%,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分别比2000年增长304%和个百分点。为加快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不断提高对科技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工作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切实解决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召开全市技术创新大会和农业科技大会,动员部署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推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对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进行全市通报。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形成了一把手抓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共识。二是制定、落实加快发展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十五”以来制定了《马鞍山市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马鞍山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技术承包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省政府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和流通三项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整合我市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产业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马鞍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马鞍山市专利申请资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已制定的政策措施和上级有关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三是将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马鞍山市“十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划(纲要)》是《马鞍山市“十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子规划,主要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市科技部门和企业将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积极组织规划项目的实施。规划项目库所列重点项目83项,到2004年10月止,已有65项已实施或正在实施中,其中液压锤、高速重载车轮等14个产品已产业化,有的已具有一定规模。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市财政用于科技发展的科技三项费用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24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853万元,占市级财政预算的2%,其中60%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五”前4年科技三项费比“九五”增长。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中型企业2003年技术开发费内部支出达到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比2000年上升个百分点。2003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信托投资公司、经贸发展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风险投资,几年来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注入资金800万元。五是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产业化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决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期工程万平方米综合楼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运营近2年来,在吸纳入驻企业、项目申报、强化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入驻企业已达38家,注册资金达8276万元,入驻项目的孵化面积5682平方米。大华机械、菲利特、星辰等企业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组建了“马鞍山高新技术创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了“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的新体制。集综合孵化园、留学生创业园和软件园、新材料孵化园、环保科技园等专业孵化园于一体的1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续工程已启动建设,朝着国家级创业中心迈进。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五”期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得到科技部资金支持。建立了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磁性材料、专用汽车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提升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材料主导产业发展,以新材料产业及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支持和帮助下,获准建设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搭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并完成了六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每年为民营科技企业安排一批科技三项费用支持项目;加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认定、职称评审工作。到2003年底,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87家,资产总额47645万元,职工总数3822人,技工贸总收54676万元,实现利税5189万元,技工贸总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11家。民营科技企业中有9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七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和产学研合作深度。科技创新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关键,为解决我市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外聘7名专家担任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聘请10位专家、教授担任市政府顾问,聘请13位院士担任市政府高级顾问,建立了我市与全国一流高层人才联系网,先后有几十位专家、教授来我市考察、指导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北科大、上海交大等全国几十所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与南京市科技局和上海市杨浦区科委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深圳高交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马鞍山863新材料项目对接会等,签订了上百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合作意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市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国家和省里的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我市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加工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依托力较强,但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还不到位。三是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科技三项费用占市财政预算比重居安徽省前列,但风险资金、创新资金均未建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贷款难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高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我市人才结构畸偏,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科技创业和经营型人才缺乏。现有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不进来。 五是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全市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只有3家,最多的只有17亿元。 六是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多为中间产品、原材料、配套产品,终端产品少,因而附加值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十一五”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在实施“双百”和“两个率先”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以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优秀人才,形成新材料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以新材料为基础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二)发展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原则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一步规划到位,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与无序调整。既要注重规划的实施,又要及时调整发展对策,抓住发展机遇,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开拓进取。2、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相结合原则将市场需求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着力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引导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3、突出重点与重点突破原则根据我市基础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整合现有科技资源,选择有限目标形成马鞍山的发展特色,不片面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大,应注重一定规模上的质的提高;着力抓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企业集群,在特色及优势行业培育几家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单打冠军”。4、可持续发展原则马鞍山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是与资源及环保密切相关的产业,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方针,形成“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5、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三)发展目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较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市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的持续吸纳能力。--建设863新材料基地。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一个具有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孵化功能、示范功能、辐射功能的新材料主体园区,同时在马钢工业区、慈湖工业园、金家庄工业园、雨山工业园、当涂工业园分别建立相对集中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形成一园五区格局;建成6大行业新材料生产基地(新型钢铁材料及深加工、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环保材料、新材料刃模具);形成中国最大的新型钢铁材料及深加工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具特色的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环保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材料刃模具等5个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350亿元以上,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马鞍山市的支柱产业。--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工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达5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加值比重提高到45%。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0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马鞍山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三、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一)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等六个层面来展开。1、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续工程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公共创新、研发、服务平台。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综合孵化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环保科技园、新材料孵化园及配套服务建筑。建设好国家级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性能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专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级车轮轮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电力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试验室、国家级矿山植被复垦实验室、省级钢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耐火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激光加工及表面处理技术中心、省级电力电子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2、加快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按照《马鞍山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实施力度,加快基地建设。重点发展4个产业(新型钢铁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环保材料),培育发展3个行业(新型耐火材料、刃模具、激光制造技术);建设功能齐全的新材料主体园区及5个相对集中的新材料产业园区。3、积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3个专项,重点发展软件产业、LED半导体发光材料、液压设备、智能仪表和微粉中药。4、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重点扶持1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亿元以上,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博望省级新材料刃模具民营科技园。5、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和生物医药专项。大力推广应用CAD、CAM、CAE、CAPP、PDM、RPM、MRPⅡ、ERP技术,专用汽车制造实现企业数字化。6、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应用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和环保专项,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农作物(水产品)良种优质化培育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矿山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应用。(二)重点项目1、研发项目(见附表)合计45项,其中新材料18项,电子信息8项,光机电一体化4项,环保8项,现代农业5项,生物医药1项,其他1项,总投资亿元。2、产业化项目(见附表)合计43项,其中新材料15项,电子信息2项,光机电一体化17项,环保3项,现代农业6项,总投资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269亿元,利税31亿元,出口创汇7450万美元。3、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见附表)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16项,其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续工程总投资亿元,863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6亿元。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9个,省级民营科技园1个。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科技发展及高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理清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重视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对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互相配合。2、建立有利于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制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构建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辅助决策、研发、孵化、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积极参与科技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3、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市、县、区各级财政科技开发与研究资金应逐年增加,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市级财政预算的比例应达到以上,县、区科技三项费占县、区财政预算的比例应达到法定规定的的比例。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中,也应切出一定的比例用于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市、县、区要建立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或科技发展资金。企业要继续加大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全社会R&D投入中,企业投入不低于50%。实行积极的税收、金融扶持政策,落实现有政策,制定科技贷款、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新的扶持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筹集资金。4、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立足扩大总量、提高素质、内招外引、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一是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定期发布高新技术人才需求信息。二是鼓励企业与北京、上海、南京的强势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孵化器或开展项目合作,提升本地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建立灵活的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即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吸引人才、实施国家863计划集聚人才、举办招才引智活动挖掘人才,建立留学生创业园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四是继续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5、加强科技管理一是加大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和科技专项的管理力度,在立项、评审、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合理配备科技资源。二是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新型的国家863计划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管理模式。三是加强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善工作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切实发挥科技综合管理职能。

因为江苏泰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城市规划也十分合理,经济发展迅速。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