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议论文素材苏子

发布时间:2024-07-06 17:01:56

议论文素材苏子

全国卷是如今很多身份都采用的高考试题,而参与全国卷考试的考生又可以积累哪一些作文素材呢?下面是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苏轼,欢迎参考阅读!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7.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8.朦胧中,似乎在梦里,我看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月下,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然用他的热血,在历史的殿堂,挥毫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9.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旷达与豪迈……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议论文作文素材苏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更是语文考试中的得分大项。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却难以下笔或得分不高,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合适的写作素材。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苏轼的万能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内心有什么便看到什么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但他们两个经常喜欢互相讽刺,各不相让,经常是苏东坡占下风。

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

“我看你像尊佛。”佛印说。

苏东坡暗喜,随即就问佛印:“那你可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呢?”

“像什么?”

“像----一堆屎!”

佛印无言但神色坦然。苏东坡哈哈大笑。

回家后,苏东坡面带笑容哼哼唧唧。苏小妹见状问道:“哥哥,什么事这么高兴呀?”

“哼,佛印这次总算栽在我手里了!”苏东坡得意地说。

问明原委,苏小妹大叫道:“哥哥,这次你输得更惨!”

“为什么?”苏东坡急忙问。

苏小妹说:“因为内心里有什么,外在才能看到什么。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别人就是屎啊!”

苏轼带儿游石钟山求实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苏东坡也练瑜珈

实在难以想象,豪放派大词人苏东坡会与瑜伽联系在一起,因为瑜伽需要的是一种宁静的心境,这与走山访水、驰骋词坛的大文豪的日常表现似乎有天壤之别。可据历史记载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乃贬黄州,筑室于东坡,从此这位大文豪有了“东坡居士”之称,名传千秋。其时,苏东坡生活很艰辛,身体状况不如以前,因此他告诫自己要养好身体。也就在这时,苏东坡在每天深夜练起瑜伽,其要点是“子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赤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惟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进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案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苏东坡的修身养性之举,与瑜伽这种运动体系有相似之处。从苏东坡“练习瑜伽”的要点中可以看出,他偏重于运气及咽津,并且运动齿、腹、腰、脊、眼、耳、鼻、脚心等身体诸部位。通过中气运行,气脉调和,达到“动则健”的效果。看来,瑜伽不仅仅是年轻女性的“专利”,老人也可涉足。

要说苏东坡钟情瑜伽,或许与几经官场沉浮有关。而瑜珈又让他对自己的仕途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仕途坎坷中仍能身手矫健,并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轼写作素材集锦

苏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素材连接:名人教子之苏东坡铭教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作文素材议论文

喜欢苏轼,喜欢他气定神闲的淡泊与坦然,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的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又有何人能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他的词婉转,空灵,却也很豪放。奔腾的大江滚滚的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风流千古的人物,他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他说,千古风流人物即使身名惧灭,但江山在,江月长留,当举酒当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整整十年,唯有相思伴终生,可惜相思比梦长,望也望不到尽头……凄美的感慨,永明深处的是一份执着的感情。满腹的凄凉,唯有对千里之外的孤坟倾诉,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泪千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披一身蓑衣任海湖中度平生,等到老的时候,再回首来程风雨潇潇时的情景,早已不管它是风雨或是晴,只要飘摇一生,长夜漫漫也不会觉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暗中流年偷换。”流年似水,抓也抓不住,漫步在寂院中,时而可见稀疏流行度过银河,夜色已过,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是的,苏轼在感慨,年华似水,岁月如此轻易的逝去。因思秋风而感念流光飞逝的胀惋之情,无一显露。

“墙里秋千墙里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笑,便让墙外行人枉自多情,而徒加惆胀,不知这些“愁”是不是诗人的一番情操。

《水调歌头》、《蝶恋花》、《念奴娇》、《江城子》都是他留下的宝物,婉约清丽的词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无论怎样,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诗词家,谁又会忘得了……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叟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文章阅读网: )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

“扬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茫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写作素材集锦

苏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素材连接:名人教子之苏东坡铭教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议论文素材300字

最喜东坡词,品苏轼之词,如品烈酒,不似清照词之婉约,亦不似后主词之凄苦。苏轼之词,如大江东去,引人吊古伤今。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苏轼的 作文 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一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 国画 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把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了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二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每次读到乐府神弦曲的《白石郎曲》中的这句话,一下子就想到嵇康和苏轼。 其实,是我想宽了。《白石郎曲》不是写嵇康也亦不是写苏轼的。《神弦歌》是江南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神弦歌》也杂有人神恋爱的内容。曲词中,有的赞叹男神的美貌,表现为“女悦男神”,如《白石郎曲》中“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有的则表现为“男悦女神,”如《青溪小姑曲》中“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这两首歌辞通过对神的赞美,流露出爱悦之意,颇有《楚辞.九歌》的余韵。 而这个“小姑”只是因为哥哥被封神,妹妹也跟着沾了点光,的确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我想,连小姑那样没什么作为的女流都可封神,那么嵇康,一个有着三千人愿拜在他门下,为其求免死,生前后世为无数人景仰膜拜的嵇康,他为什么不可以是神呢? 嵇康是文人中的神。一个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清洁的足不沾尘。在他的生活里很难找到活的那么精彩那么纯粹那么激烈的人。 更尤为难得的是,将老庄哲学生活化的他,追寻的是自然之道,即使激烈也是从容,“片云行过千山去”的从容。 山涛曾这样赞美嵇康:“叔夜之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没错,正是这个山涛,嵇康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原因很简单,只不过因为山公要从吏部郎的职位上离任,准备推荐嵇康担任这个职务,嵇康就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绝了与山涛的来往。 你看,嵇康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人,直接到无理蛮横,更是一个彻底厌恶官场的人,他认为“一杯浊酒,一曲琴歌”也就够了,何必要把他往火坑上推呢。但这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封绝交书,而是嵇康对山涛的倾诉,更是一个精妙的设局。嵇康知道自己的行为必会招来杀身之祸,他要保全山涛,所以在临死前他才会对儿子嵇绍说:“去你山伯伯那儿,他会替我好好照顾你。” 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意,我相信忠厚的山涛是明白的,多年之后他实现了对亡友的承若。山涛与嵇康是一生的挚友,但司马昭却不是,而这位当时 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三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 总结 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 散文 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苏轼写作素材集锦

苏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素材连接:名人教子之苏东坡铭教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的议论文素材

苏轼写作素材集锦

苏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素材连接:名人教子之苏东坡铭教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东坡送给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所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视点】⑴虚心;⑵傲气;⑶个性;⑷有错即改。

6、旷达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期,这种幽默对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东坡晚年被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耳。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惠州一绝》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反映了东坡晚年被贬岭南一带时的幽默诙谐精神和乐观旷达情怀。他不想去岭南的蛮荒之地,亦非终日陷入能否生还故里的忧患痛苦之中,而是善于采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生动细节作“幽默观”,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苏轼的性格豪迈,诙谐幽默,旷达洒脱,这是他更是后代人对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的特征。

【视点】⑴旷达洒脱;⑵诙谐幽默;⑶笑面人生;⑷自我调整。

二、诗词佳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5、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

9、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10、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1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寺画像》

1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9、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诗豪放洒脱,苏轼的哲学观念和经历的坎坷,令我们惋惜不已,但他的精神和才华流传下来了。下面我精心整理了有关苏轼的范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天涯何处无芳草。 —— 苏轼《蝶恋花·春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苏轼《食荔枝》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