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简爱女性意识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3 13:14:51

简爱女性意识论文期刊

[1]刘丽. 追求平等、幸福、自由的女性典范——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龚明德. 李霁野译《简爱》与鲁迅有关吗?[J]. 鲁迅研究月刊,1999,(3). [3]李国源. 《简爱》“妇女解放”主题浅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 [4]杜焱. 试论《简爱》中伯莎形象[J]. 丹东师专学报,1999,(3). [5]陈姝波.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8]陈小兆,萧好章.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宋燕. 简爱:自强与自爱[J]. 当代电视,1999,(8). [10]毛梅兰,胡宜兰. 论典型形象——简爱(英文)[J]. 抚州师专学报,2001,(1). [11]毛竹生. 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6). [12]马海英. 金丝鸟、菟丝和简爱——试论南朝艳情诗与“五四”爱情诗[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3]毛竹生. 简爱的成长之路及其心理机制[J]. 邯郸师专学报,2001,(2). [14]赵敏. 心灵的传承——试论《简爱》对《蝴蝶梦》的影响[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15]赵莉. 从杜十娘和简爱的形象塑造比较东西方妇女的女性意识[J]. 新余高专学报,2001,(3). [16]张艳. 走不出困惑——论夏绿蒂在《简爱》中对妇女出路问题的探索[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王一平.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8]本报记者 戴永明. 简爱之困[N]. 贵州民族报,2010-04-09(A04). [19]简i7到简爱7 以爱之名 海尔简爱7全面升级[J]. 办公自动化,2009,(23). [20]孙伟民. 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1). [21]陈淑婷. 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 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2]黄兴军.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23]王筠. 再读《简爱》:经典语言与简爱的女性形象塑造[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24]李颖娟. 从英雄、非英雄到反英雄[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10. [25]王康英. 论《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对真爱的追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6]刘丽. 一个时代的女性呐喊与追求——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27]梁晨. 宿命的选择——对《简爱》中爱与女性独立意识的重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5). [28]侯静. 浅析简爱与爱德娜的婚姻、爱情、自由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29]田恩波. 知识决定命运——论简爱作为罗彻斯特爱人的命运(英文)[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30]薛瑞东. 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简论简爱[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1]时玉珍. 简爱 人见人爱[J]. 电影评介,1996,(2). [32]赵华. 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33]易文琴.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婚姻观之比较[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3). [34]胡彦霞. 女性的力量:简爱和郝思嘉[J]. 社会科学战线,2011,(6). [35]赵竹轩. 《简爱》的叙述语言与主人公的个性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 [36]张慧莹. 一场不同寻常的大火——原型批评视角下《简爱》中的火灾[J]. 宜宾学院学报,2011,(7). [37]张默. 商务新标杆——海尔简爱7D笔记本[J]. 消费电子,2010,(12). [38]海尔简爱7G、7D双获“红棉奖”[J]. 消费电子,2010,(12). [39]林丹.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与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0]劲薄新商务——海尔简爱7D笔记本电脑[J]. 微电脑世界,2011,(1). [41]王秀娟. 《简爱》中译本语言风格比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 [42]麻秦华. 简爱性格浅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2). [43]薛梦茹. 《简爱》与女性尊严[J]. 才智,2011,(3). [44]海尔简爱7D树立商务轻薄本新标杆[J]. 消费电子,2010,(6). [45]海尔简爱三剑客寒促回馈消费者[J]. 消费电子,2011,(2). [46]尹诗文. 从自卑到自信——解析简爱性格的两个极端[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7]董睿. 生活在平凡之间——浅析简爱的独立性格及依附心理[J]. 大舞台,2011,(4). [48]吴蒙,贠哲. 我看简爱性格中的自卑心理[J]. 才智,2011,(8). [49]顾国林. 薄而不贵——海尔简爱7哥笔记本电脑测试[J]. 微电脑世界,2011,(5). [50]王若水. 叛逆者简爱[J]. 科技信息,2011,(12).

爱玛女性意识论文题目

1. A Brief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淡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2. Hamlet: His Characters as a Humanist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3. Parallelism and Contrast of Shakespeare’s Dramatic Language (莎士比亚戏剧的排比与对照用语)4.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Dickens’s (狄更斯《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5. On the Structure of Dickens’s Hard Times (谈狄更斯《艰难时世》的结构)6. Jane Austen’s Art of Irony and Its Rhetoric Effects (简•奥斯汀的反语及其修辞效果)7.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文学语言欣赏)8. 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 (《爱玛》女主人公性格分析)9. The High Class as Seen in Thacheray’s Vanity Fair (从《名利场》看上流社会)10. From Pastoral Stories to Great Tragic Novels: An Analysis of Hardy’s Novels (哈代小说——从田园故事到伟大的悲剧性小说)11. Tess: A Rebellious Woman (叛逆者苔丝)12. Remarks on D. H. Lawrence’s Psychological Analyses (浅淡劳伦斯的心理分析描写)13. Social Reality as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of William Blake (布莱克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14. Edgar Allan Poe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爱伦•坡与世界文学)15.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浅析《红字》的女主人公)16. Symbolism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的象征手法)17. Mark Twain: A Humorist (马克•吐温——一位幽默大师)18. The Tragic Color of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色彩)19. Social Significance as Reflected in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反映的社会意义)20. O. Hernry’s Artistic Animation as Seen in His Short Stories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21. A Critical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Its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ructure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支玫瑰》的叙事技巧与结构)22. Some Features of Steinbeck’s Literary Style (斯坦贝克文学风格的几个特点)23. Emily Dickinson and Her Unique Poetry (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独特的诗歌)24. An Analysis of Several Robert Frost’s Famous Poems (浅析弗洛斯特的几首著名诗歌)25. Symbolism in O’Neill’s Major Plays (奥尼尔主要剧作的象征主义艺术)26. 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2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path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里的移情比较研究)2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

她是一个比较独立自主的女性,从来不会依赖别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分析爱玛一定要多角度的,全方面的分析,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性,但是最终让自己变得坚强。

她深知自己想要什么,她是一个理智的人,她会用自己的优势去交换,这是一个执着的人。

简爱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1、“火焰在眼睛里闪烁,眼睛像露水一样闪光;看上去温柔而充满感情,笑对着我的闲 聊,显得非常敏感。清晰的眼球上掠过一个又一个印象,笑容一旦消失,神色便转为忧伤。 倦意不知不觉落在眼睑上,露出孤独带来的忧郁。那双眼睛避开了我,受不了细细端详,而 且投来讥讽的一瞥,似乎要否认我已经发现的事实——既不承认说它敏感,也不承认说它懊 丧,它的自尊与矜持只能证实我的看法,这双眼睛是讨人喜欢的。 “至于那嘴巴,有时爱笑,希望坦露头脑中的一切想法,但我猜想对不少内心的体验却 绝口不提。它口齿伶俐,决不想紧闭双唇,永远安于孤寂沉默。这张嘴爱说爱笑,爱交谈, 通人情,这一部份也很吉利。 “除了额头,我看不到有碍幸福结局的地方,那个额头表白道,‘我可以孤单地生活, 要是自尊心和客观环境需要我这样做的话。我不必**灵魂来购得幸福。我有一个天生的内 在珍宝,在外界的欢乐都被剥夺,或者欢乐的代价高于我的偿付能力时,它能使我活下 去。’额头大声说道,‘理智稳坐不动,紧握缰绳,不让情感挣脱,将自己带入荒芜的深 渊。’**会象道地的异教徒那样狂怒地倾泻,欲望会耽于虚无缥渺的幻想,但是判断在每次 争执中仍持有决定权,在每一决策中掌握着生死攸关的一票。狂风、地震和水灾虽然都会降 临,但我将听从那依然细微的声音的指引,因为是它解释了良心的命令。” 通过对简五官的描述,表现了简独立,坚强,智慧,理智的内在人格魅力,面对挫折不惧怕的勇敢,独立不依赖他人。 2、“我爱读她们喜欢读的书,她们所欣赏的使我感到愉快,她们所赞同的我也尊重。她们喜欢这个与世隔绝的家,我也在灰色、古老、小巧的建筑中找到了巨大而永久的魅力。这里有低矮的屋顶、带格子的窗户、消蚀的小径和古杉夹道的大路——强劲的山风使这些古杉都已倾斜。还有长着紫杉和冬青而呈黑色的花园一—这里除了顽强的花种,什么花都不开放。她们眷恋住宅后面和周围紫色的荒原一—眷恋凹陷的溪谷。一条鹅卵石筑成的马道,从大门口由高而低通向那里,先在蔽树丛生的两岸之间蜿蜒着,随后又经过与欧石南荒原交界的几个最荒芜的小牧场。一群灰色的荒原羊和苔藓般面孔的羊羔,都靠这些牧场来维持生命——嗨,她们热情满怀地眷恋着这番景色。我能理解她们的感情,同她们一样感受这个地方的力量与真谛,我看到了这—带诱人的魅力,体会到它所奉献的孤寂。我的眼目尽情地享受着起伏的荒原,享受着山脊上与山谷中由青苔、灰色欧石南、小花点点的草地、鲜艳夺目的欧洲蕨和颜色柔和的花岗岩所形成的荒野色彩。这些点滴景物之于我如同之于她们一—都是无数纯洁可爱的快乐源泉。猛烈的狂风和柔和的微风、凄风苦雨的天气和平平静静的日子、日出时分和日落时刻、月光皎洁的夜晚和乌云密布的黑夜,都使我同他们一样深为这个地区所吸引,都对我如同对他们一样,产生了一种魔力。” 在黛安娜和玛丽这住处周围的景色,以景抒情,通过大自然朴实的风景和在罗切斯特别塑那帮虚荣虚伪的富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简和作者对资本阶级下普通人民,和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真善美的热爱。用自然中的狂风,苦雨等等表达简不惧挫折,在挫折下成长得更加坚强美丽。 从这类段落可以看出简的独立,自主,富有思想并且带有新时代女权思想,她对罗切斯特别塑出现的虽然文才韬略一等,但都是为了嫁个贵族的俗气的富家小姐的鄙视和对黛安娜等富有人格魅力和知识女性的崇敬形成对比,表达简的新时代女权思想,主张女性独立的思想。

第三遍读《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简爱的形象算是第三遍读《简爱》,这个故事,任何稍微读过点书的女生都对这个故事熟悉并且津津乐道。我曾经极度认真的把其中的那句:“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美,你就以为我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郑重其事的抄在一个本子的首页,我今天看到这段话还会想起当初的认真态度,简单执挠的认为自己的重要。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简爱》,她有《简爱》的不同三个译本,她说,女人就应该活得想简爱那样,并且想着要找一个像罗切斯特那样的男人。我当初对于简爱的喜爱就跟这个同学的推荐不无关系。之所以认为她是一部好的小说,并且也认为:我们就应该像简爱那样生活。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钱的姑娘肯定不是多数,漂亮美丽的也只是那么多姑娘中的一部分,有财有貌又有才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都是简爱那样平凡的姑娘,所以我们都应该像简爱。当时,我像模像样的买了《简爱》的书,把它包的整整齐齐的来看。隔了多年来看,我想,《简爱》,也就是一本简单的小说和一个不现实的童话式的爱情故事。它过于完满和过于天真。其中,她教会女生怎么学会幻想,却难得自省,虽然,它多么的在强调着作为一个女性,她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和尊严。《简爱》是这样一个故事,穷苦人家父母双亡的女孩子,被送给舅妈家养大,然而得不到一点爱,然后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长大,然后到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爱上古堡的男主人,并且爱情的到成全,有了完满的结果。在十九世纪,女性写作开始展露头角。而在之前,女性的写作基本上是缺席的。在世界文坛上,只有少数的女性有简单的诗歌或者是一些书信体的作品流世。十九世纪,勃朗特三姐妹,简.奥斯丁等等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用小说体写作。女性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然而这个时候,女性的写作仍然处于一个极低的不被承认的地位,《简爱》最初也是用一个男性化名发表的。这个时候,女性主义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这个潮流中,为女性的地位寻求得到同男性一样的地位。而《简爱》也从不同的角度被人用女性主义来解读。今天,我也从女性主义的一个方面来看《简爱》。与女性主义:这本产生于女性主义前期的小说被认为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的特征,女作者,女主角,其中女性形象不再是有男性创作出来符合男性要求的理想的欲望体,而是女性自己创造的在争取着自由独立精神的女性。这部作品中的女主角,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人,特别是爱的平等。她反映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谋求自身的幸福,把自己当成自己的主体,不再是附属于男权的一个形象。但是当我们用女性主义来分析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这些发现:从简的性格表现来说,她有许多令人不舒服的地方,简爱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仍然是按照男性对于女性的需求形象来塑造的。而这个故事的结局,更是大大的削减了其中为止争取的平等。这部作品,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还是从小说的精神境界来说,是一部难得使女性自省的作品,它并没有着眼于社会对女性的现实的不平等和女性自身的现实来描写。她写的,不过是一个处处需要维护自身尊严和小心翼翼的女性。拥有严重的自卑和自恋情节。女性情节明显,即是把女性塑造得完美纯洁,符合社会对完美女性的要求,并且,给小说中的女性一个完整而完美的结局。其中的女性她有着诸多的美德和才华,有爱,有情,是你不得不爱的形象。女性主义对女性自身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是要正视女性自身的现实情况和要求社会给女性同男性一样的地位,并且女性的形象应该成为自己的欲望主体,而不再是男性的欲望客体。是按女性自身的需求来塑造人物,而不是按照男性的要求来塑造人物。但是书中的简爱,显然符合任何一个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虽然她书中一直强调的是,她不美平凡矮小,但这些都被掩盖在她完美的性格之下,她从小在不光明的环境中长大,舅妈家的冷漠和无情,寄宿学校的严苛环境,使她长成一个坚韧的小妇人形象,自尊,坚强,气度不凡,她懂得别人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和退出。她符合的是一个男人对于小家碧玉的要求,无所求和懂得适时适当的爱。不单是男主角,我想,任何男性都会喜欢和爱上这样一个形象,并且这个形象是遭女性嫉妒和爱慕的。大多数女性平凡和贫乏,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结局,得到完美的爱情,得到尊重,得到财富。而最削减这部作品的女性价值或者直接就是文学价值的部分就是她完美的结局,我不否认我对于悲剧的迷恋,但是我同时非常我喜欢的一个角色能够得到一个好的下场,一个令人微笑安心的结局。我更希望我希望的主角得到一个合理的和有助于欣赏一部作品的结局。而书中,简爱最后得到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拥有了能够和她相亲相爱的亲人。她不再是一无所有,而男主角却变得一无所有了。而作者到这个时候才来给爱情收尾。诚然,这样来说一个好的地方是,女主角爱上男主角,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地位财富声望,她爱的是他的这个人。然而这样,开始时候就大篇幅铺垫的女主角要追求的在不平等的地位下平等的爱情感的荡然无存,女主角的自卑终于可以释放,她和他是平等的,不仅是爱情上的平等,而且财富地位上,她们是一样平等的。而且这个时候,男主角失去了一切,财富,健康,年龄,位置颠倒过来了。这部作品被当作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作者艾略特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多次当过家庭教师的经历。并且一直寻求着自身地位的改变。她要写的是一部“受欢迎的,比你们(她的妹妹们)任何的作品都受欢迎的作品”。所以这部作品的主角更是像是一个讨好读者的形象。作者的自卑情结:毫无疑问,简爱是自卑的,自卑的人才要出处维护尊严,处处体现尊严。她是顾忌的,也是客气的。她在小时候的环境中敢于同姨妈针锋相对,敢于反抗表兄的欺负,敢于对学校里不人道不公正的做法反抗。而长大后的简爱,却把这种反抗变成了自知,她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懂得怎么样取悦他人的人。在菲尔德庄园,他要取悦管家,她的小小的学生,她的主人,而且这些她做的一点不差。并且懂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好自己的尊严。同时,这又是自恋的。自恋的女性作品中的女性,能够得到所有男人的爱,同时也得到女人的爱。女性不再是被损害的对象,而变成了承载女性和男性幻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是美丽的,智慧的,通常还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对男主角的必杀技是温柔体贴加上适当的小性感。男人对她们都是见光死,义无反顾的成为她们的裙下臣。《简爱》毫无疑问有这种自恋倾向,她自卑,同时自恋。她知道自己美,美在那里,并且适当的利用这种美丽。得到大家的好感,而她对别人的眼光其实是恶毒的,舅妈家一家人固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暴躁凶横的表哥,白痴无脑的表妹。,无爱心的舅妈。她的学生阿黛勒是一个不慎聪明的会讨人欢心的小玩意,头脑简单的女管家,可笑的约翰表哥,还有那个为人刻薄的英格拉姆小姐一家。在书中,简爱适当的利用了自己的才华和光彩,来对比其他人的苍白,她及变成一个有灵魂的小妇人。自恋,所以得到完满,作品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只有她,劣势也变成优势,压倒一切也得到一切。当我试图用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来分析的时候,简爱是这样一部作品。她和女性主义的一些源头有关,但她远远达不到女性主义作品的要求,同时,她也不是一部好小说。好小说的意境,特别是哥特式小说所需要的诡谲气氛和神秘变幻的氛围也荡然无存。这部作品,艺术成就上被《呼啸山庄》远远抛下,成为一部通俗小说。真的很像通俗小说,拥有无树的读者,只要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读过,并且得到追捧。塑造了千万女性幻想成为的女性形象,并且也塑造了男性喜欢的女性形象,这就是这部小说在今天我来看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地位,被抬的太高,使看小说的人都无法回避,事实上,有更多的好的小说,纯粹的小说值得我们去读。而且这个形象,也成为许多女性对自身状况无法正视的一个阻碍。以为只要保有自尊自爱就能得到一切。其实不是,女性主义兴起一百多年到今天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女性不需要的是幻想而是自省,而这,恰恰是这部作品所达不到的。==================================================================我对楼主说的话:关于简爱的论文 百度知道上就能搜出许多 相信你也能看到学术研究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你得自己查啊!!到学校学术期刊数据库去搜索啊!在网上查的资料都是非常有限的!刚帮你搜了一下,万方数据库就有,可是校外网看不到呀开题报告你得写清楚,学术界做这个研究,目前有多少篇论文,多少本学术专著,主要从哪些方面切入。你相较于学术界的研究,有那些创新点。姑娘,这样做毕业论文可不行吖!快打起精神来好好读书好好看资料~!加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但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如果说简·爱的这次离去是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的话,那么她最后的归来则是她出于坚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选择。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苍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简·爱勇敢果决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以不同语言在全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们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每个时代的女性读者更是以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来探求她们自身的人生、思想和情感。简·爱,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附:我不是天使——论简爱的新女性形象,我的本科毕业论文。2007-06-24 23:02我不是天使——论简爱的新女性形象姓名:吴共军 学号:011031319029摘要:简·爱是一个坚持不懈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完善的自尊、自爱、自重的新型叛逆女性。他不仅具有女性的温柔顺从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具有男性一样的坚强勇敢、主动积极等特征。简·爱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体现了现代新女性观。关键词:现代女性观、叛逆女性、个性解放、人格独立。1847年,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横空出世,它一举打破了19世纪前半叶的英国婚姻模式的束缚,女主人公简·爱那种敢爱敢恨、大胆反抗的精神为世人所惊叹和钦佩。她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群体中最光彩照人的叛逆新女性,这在以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难怪它一出现就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获得了永久的魅力。夏洛蒂写作《简·爱》之时,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分裂工人运动,表面上采取了某些改革的措施,例如通过了女工实行十小时工作日的法案,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即使是经历了三次高潮的宪章运动,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没有提出男女平等的问题。当时的妇女没有支配财产的权利,在婚姻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他们认为到工厂做工有失身份,因而,教书,当家庭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这种职业勉强还维持着一层体面的面纱。勃朗特姐妹先后都当过家庭教师,很显然,《简·爱》的许多情节都取决于作者个人的体验,凝聚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可以说《简·爱》就是“女家庭教师的大宪章”⑴,它是以一种“叛逆的独立性”⑵的情绪写成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女性独立的精神。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个长相一般、经历也很普通的下层社会的女子。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围绕着简·爱这个失去了双亲,又没有财产的独女,从寄人篱下受人欺凌到靠着自我奋斗终于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历程,简·爱长得不美,但她从不放弃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她贫穷,但她有强烈的自尊;她在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但她非常自力,内心仍渴望爱,也不放弃爱的权力;她从小就常常受到欺凌,但她勇于奋起反抗,显示了她自强不屈的性格,简·爱强烈的自尊,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对不公正对待进行抗争的自强精神证明她其实并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而夏洛蒂却从自己对生活真理和美的真谛的独特理解上出发,着笔于女主人公性格塑造,使之成为新女性的代表。针对简·爱这一新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和体现其“新型”的独特魅力。〈一〉从简·爱的成长历程中,表现出简·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姐妹,被其舅父里德先生收养,住在舅父的盖茨海德府。舅父在世时,尽管舅母里德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对简·爱充满了憎恨,家里的仆人甚至也歧视她,凌辱她,但小简·爱终究还有舅父的保护。在舅父过世后,她孤苦无依,更受到里德太太及其子女的虐待,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当她的表兄弟欧打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简·爱并不自卑自贱,相反她表现出了更强烈的自尊,在她幼小的心中,燃烧着反抗的火焰。当愤怒不己时,她对着里德太太控诉道:“我不人,我要是人,我就会说我爱你。可是我从没说过。我不爱你,世上我最恨的就是你!”当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这体现幼时的简·爱就已具有勇敢的反抗与独特的个性的萌芽。当里德太太再也不能容下简,她打发简去了劳渥德孤儿院,那是一所慈善性的孤儿学校,可实际上是一个人间地狱。简面临着更大的磨难。但她渴望过上一种新生活,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她所痛恨的里德太太。在劳渥德,简受到更残酷的虐待,生活条件恶劣,人人都面黄肌瘦,死人是常事。教师素质很低,对学生动辄体罚。对于这一切,简都不逆来顺受。她对好友海伦·明斯说:“我们在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该很厉害的回击,肯定得这样,狠到可以教训那个打我们的人,让他再也洗手不干了。”这和她朋友海伦·明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他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正是简·爱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得她在那种艰苦的自下而上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同时,在劳沃德学校里学会了坚忍和友爱。此后,简·爱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并赢得了尊重和爱,没有人再欺侮她,可是由于里德舅妈的谎话,她感到自己再次被打倒,遭践踏。“要是别人不爱我,那么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我受不了孤独和别人的厌恶”。⑶P73这是多么坦诚的内心独白啊,其中蕴含着多么深的自尊啊,真是“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由此可见,做人的权利和自尊是贯穿简·爱一生的生命支柱,她进行的一切抗争,都是为了争取平等,是为了维护强烈的自尊。由于简心底对自由的渴望,她“开始想到离开它,到更广阔的世界去追求新的生活”。于是她辞去教职,受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庄园罗切斯特凭着在生活激浪中几经风浪所具有穿凿力的目光,看出简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聪明才智,不久便爱上了她。而简在与罗切斯特接触中,感到他从不以主人自居,对她态度随和,令她觉得罗与其说是她的主人,倒更象是她的亲属。她同样深深爱上了罗切斯特。但当家里设宴,罗切斯特假意要娶英格莱姆小姐时,简心底特有的强烈自尊使她无法忍受,让积压的感情爆发了出来。自尊的女主人公深知自己的爱情无望,并说这种爱是将人引向泥沼,并葬身其中的鬼火。爱情难以实现的绝望心情,突出了简的自尊自爱特点。她言辞激烈地对罗说:“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爱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是平等的!”她的表白充分表明了她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以及对罗真挚的感情。这使罗证实了自己的眼光,自然也赢得了爱情。在罗切斯特府学会了爱与被爱,最后她成了一个小妻子(她丈夫这样称呼她),她真的很幸福!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上帝的垂青!〈二〉从简·爱曲折坎坷的爱情道路中,体现出了简·爱的现代女性特征。在传统的男权中心社会的划分中,女性不是天使,或是可爱的洋娃娃,娇弱的“孩子妻”,就是淫荡的魔鬼。作为当时男权社会权力的象征,罗切斯特认为阁楼上的疯妻子是邪恶的魔鬼,毫无世俗经验的简·爱是纯洁的天使,是光明,是他幸福的源泉,得救的希望。而简·爱却明明白白的告诉罗切斯特:“我不是天使,就是死也不会是,我将永远是我自己。”天使与魔鬼的划分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这称呼无法永远束缚两个不安的灵魂,简和伯莎都在对命运进行抗争,但她们代表的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抗,两种不同的命运。简的反抗就体现了女性的现代先进的一面。尽管简·爱内心深爱着罗,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全部都寄托在罗身上,因为她怕成为罗的附属品,因为她要保持她的独立人格,争取做人的尊严和平等地位。她提出在婚前要继续当家庭教师,要用自己的钱买结婚衣服,特别中她那段关于“平等”的慷慨陈词永远为世人所传颂“你认为,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就像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⑷P284这是她赤诚的心声,也是她人生追求的信念,她要求独立、自由和平等。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她性格中最可贵之处,透露着新时代女性思想的曙光。现代女性的又一特征就是理性与感性和融汇统一。简·爱的理性指导她的生活,表达她的思想,发挥她的才华,使其具有独特的内涵、独立的思想和意志。理性的光辉引导着简的觉醒,但光有理性的生活是缺少激情的,简·爱的感性生命也在要求它的权利,简·爱疯狂地爱上了罗切斯特。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诉说自己年轻时因为轻信、鲁莽、盲目而结婚,尽管他在言辞中拼命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大力渲染伯莎家族的疾病,但强大的理性力量,使简·爱并没有迷醉于异性的吸引力之中,简·爱仍然有思考的能力,没有迷失自我的方向。于是聪慧而敏感的简在听完这些经历后,在自尊、良知和理性引导下离开了桑菲尔德。出走的简在沼泽居巧遇了她的表兄妹,并在表姐妹的帮助下重新获得了女性坚强的力量。但她无法忘记曾有过的爱恋,她的感情与理性始终有激烈的冲突,尽管她的人已经远离桑菲尔德,她的心却一直向着它。当表兄向她求婚,要她以妻子和助手的身份随他一起去印度传教,简不愿意接受他的安排,不想成为他的附属品,就像当初她接受罗切斯特的求婚却并不接受他婚前的各种馈赠,不愿当被动的玩偶一样。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爱之中,简最终听从了内心感性生命的召唤,毅然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由于夏洛蒂的现代意识,使简·爱成为具有独立外在经济条件和内在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形象,大胆表达了女性的心声。简是聪明的女人,这正是她的魅力吧!我欣赏简是智慧之人,她超凡脱俗。〈三〉通过简·爱的爱情过程,体现简·爱大胆追求相对独立、自由平等的新型爱情。在这一追求中来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平等。简是一个将自由平等视若生命的杰出女性,我喜欢她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敬佩她一直追求人格独立而不畏艰苦。爱是平等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但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的自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在政治、人格上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可能。既无资产,又无门第,甚至连容貌也很平等的简,其社会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在简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当她的经济地位(继承一笔遗产)和罗切斯特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以后,她满怀深情地走向桑菲尔德庄园。在那里,简爱以自己超凡脱俗的勇气,向陈腐的观念和习惯世俗发起了撼人心弦的总攻。终于,她胜利了,她的胜利是站在异常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简·爱终于在走向自己的目标,并因此而远远地超越了生育她的那个时代。简·爱带着绚丽的光环走进桑菲尔德庄园。她昂首阔步,充满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因为罗切斯特的破产沉沦,也不是因为他肢体上的残缺,而是简·爱觉得,现在她可和他平等了。这里的平等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其时的罗切斯特已是“单身贵族”,无需要简·爱再以一种不伦不类的身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其二,是简·爱再也不需要以“受惠者”的心理和罗切斯特相处。便简·爱与罗切斯特在精神上达到相通,达到完全平等。因而她在罗切斯特身边毫无压抑感,完全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这样,简所追求的新型爱情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平等。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简·爱认为美满的婚姻是女性的最好归宿。提出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需要和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强调婚姻的内容重于形式。所以,在和罗切斯特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重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相对地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当简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二人即将结合时,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活着的妻子”她的“神经马上开始强烈地颤动了。”这时的简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是抛弃追求人格尊严,为人情妇,荀且人生;还是毅然出走。幸福的美梦破灭后,简仿佛从幸福的颠峰坠入到痕苦的谷底,她说“竟然仲夏降了一场圣诞节严霜,六月里刮起了十二月的暴风雪,成熟的苹果上结了冰凌,盛开的玫瑰遭积雪压垮,干草地和麦田里罩上裹尸布似的冰层。”在这里,冰雪成了扼杀一切美好事物的杀手。仿佛是它将简苦苦追求的自由与幸福埋葬了。当罗切斯特要求她留下时,她感到“肉体上毫无力量,犹如熊熊烈火前的一根草。”的确,在想爱与不能爱之间徘徊,是一种异常痛苦的挣扎,最终,自尊自爱的简、自强自立的简终于没有成为感情的奴仆,尽管她是那样地爱罗切斯特,她也毅然将爱情的火苗压在心底与“偷来的爱情”决裂。以撕心裂肺的代价来换取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纯洁。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但简·爱终于以险成饿殍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这其中肉体所承受的磨难苦不堪言。她失去了很多,但她得到了自我,得到了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有勇气作为一个不被恶势力所淹没的新女性;这种自尊,使她在桑菲尔德庄园以卑微的身份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这种自尊,使她觉得自己失去的不是纯真的爱情,而是一种屈辱的婚姻,因为爱情已深深地烙在她心灵的深处;这种自尊,使她实现了人格独立的理想,也使这一形象的塑造完成了最后一笔,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屈辱的婚姻不是爱情,神的恩赐也不是爱情。简·爱在人生的旅途中苦苦寻觅,她不是不爱罗切斯特,但如果仅仅以情妇的面目出现,她不堪忍受。圣·约翰能使她免受饥寒之苦,能使她得到牧师夫人的礼遇,但如果没有感情,她也宁愿抛弃。简·爱似乎失去了很多,但她失去的正是夏洛蒂在深谙人间沧桑之后要不顾一切抨击的陈腐观念,她失去的正是她所竭力挣脱的锁链。这样,简·爱成熟了。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以自己艰难的人生步履告诉我们,她所追求的,除了这种婚姻的牢固的基础,和她要使自己的经济独立的意识成为现实,还有人格的尊严以及建立在爱情平等基础之上的美满婚姻。这使我在看完《简·爱》之后,确信“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一个女人,一个不美,一个没有富贵的女人。凭着高尚的道德,坦诚的心和不在苦难面前屈服的勇气,得到了幸福!桑园是最美好的地方,天堂!〈四〉在一个社会动荡、新旧价值交锋的磨合的维多利亚时期,在充满敌意的父权社会之中简·爱积极地与命运抗争,表现强大的叛逆性。在盖茨海德,也许是“孤儿”的身份使简·爱从小免于家庭的管束,养成了她追求独立、崇尚自我的天性,可是她又偏偏在舅妈家遭遇了由自己的贫穷和性别带来的歧视和虐待。虽然家里的男主人已去世,但年幼的表兄、家里唯一的男性约翰·里德已登上家长的宝座。他虽乳臭未干,却早已熟谙父权制法律关于儿子继承家产的规定,耀武扬威地宣称:“家是我的,或者过几年就是我的了”,无情地排斥简·爱这个寄人篱下的“外人”。而幼小的简·爱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她非但拒绝喊她为“里德主人”,反而骂他是“杀人犯”和“暴君”;在遭到他的毒打时,还敢还手与他对打。势单力薄的简·爱最后被囚禁在一间冰冷恐怖的红房子里,但依然想着“以逃跑,绝食或发疯”来抗议这不公平的世道。对于恩人自居,却为儿子撑腰的舅母,简·爱大胆的揭露了她的虚伪和狠毒。在里德盖茨府深受虐待挨打被关进红房子受惊而生病后,进行了一次反抗,与里德太太产生了正面冲突,此处简有一段内心独白:“我的心好比一块荒地上的树丛着了火,气势很盛,火光四射,几乎可以吞没一切……”这句独白很直观地描绘简·爱富于反抗精神的性格特点。在盖茨里德府简的愤怒与反抗体现了她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正义感。总之,幼小的简充满了对压迫人的等级制社会的强烈不满,并倔强地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曲折爱情中,我们的女主人公不顾世俗的障碍和偏见,将自己对平等的追求溶于爱情,反对做一个被苏丹王恩宠的奴隶,要保持人格的独立。简·爱不仅具有自己的自我意识,还勇于挑战社会等级制规范,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像简·爱这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的“弱势”女性如此自觉的叛逆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所以,至此以后,简·爱成为维多利亚最典范的叛逆女性形象。综上所述,简·爱的形象融合了女性温柔顺从等基本特征,但更多的是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爱情平等、自尊自强的新特征,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女性形象。从这一艺术形象中看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走出束缚,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新生活,给女性的自我解放开辟了道路,从而使简·爱这一新女性形象获得了不朽的生命,直达永恒。参考文献:⑴扬静远《勃朗特姐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年版。⑵《简·爱》,第十一章,黄源深译,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⑶《自尊、自立、自强——简爱形象浅议》周霞,《理论与创作》;⑷《我不是天使——夏洛蒂的现代女性观》肖智立《湘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5月;⑸《从〈简·爱〉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李迎新《理论观察》2000年第6期;⑹《寻求平衡:论〈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曾雪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18卷;⑺《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郭笑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7月第17卷;⑻《简·近》“妇女解放”主题浅探,李国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⑼《重返伊甸园:超越女性生存的自卑》卢小群《株洲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3、4期。

女性意识的论文题目

不是我拦别人生意啊……不过最好别找代写的。人家就是问开题报告怎么写嘛。五个方面一共1000字,也就是一个方面才200字,其实很容易。我可以提供几个开题报告供你参考写法与格式。关于这个题目也很愿意和你共同讨论。但我不代写。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所以你的论文要分析三个方面:首先是李清照的词是女人之词,为女人立传,赞美女性的美,这不同于男人对女人的视角,无论如何赞美也缺乏了某种细腻;其次是李清照的词中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爱情的肯定,对自己生命和生存的肯定,对自由的追求;再次,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做好三方面的功课:第一是熟读并且选出一部分强烈凸显女性意识的词来;第二找一些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尤其是结婚后的一些资料,可以看一下传记和论文;第三具体分析插入的视角,我刚才给你列了具体分析的三个方面,你还可以扩展基于时间和精力我不可能给你写出全文来的。希望我的建议有用。另外这个论文题目写烂了,属于常规题,想写出新意来不妨采取吸收这样几个内容进去:当代女权运动的历史发展;选词深度(常见词和非常见词的组合选用);与李清照几乎同时的朱淑真;李清照晚年失节的历史真相以及古代女性意识抬头遭到的打击(朱淑真和李清照都惨遭打压) ;理学对女性意识的迫害

论简爱新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一、盖兹里德府——天性的反抗在盖兹里德府,幼小的简爱是一个天生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孩,对于压迫,她自然而然的反抗.当暴虐的约翰里德表兄欺负殴打她时,简·爱不畏强暴地怒斥:"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对于里德舅妈带有偏见的蛮横,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以为你是个好女人,可是你坏,你狠心."当受到惩罚而被关在红屋子里时,简·爱发出了:"不公平!不公平啊!"的呐喊.幼小简·爱的反抗来自于天性,来自于对"人应该是平等的"这一概念模糊的认识.正如压在巨石下的小苗或是在飓风中的小树,反抗是自发的但又是无力而迷惘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整个的心又多么想反抗啊!"然而,这一场精神上的搏斗仅仅是出于本性的抗争,而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二、劳伍德慈善学校——理性的思索劳伍德学校是简·爱第一次面对里德舅妈家以外的世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所谓慈善学校的黑暗、布洛克尔赫斯特这样的道貌岸然的慈善家的伪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简·爱的思想变得成熟了,这种思想上的成熟来自于知识的汲取.在眼界开阔后她声讨的不再是欺侮她的、资产阶级伪善的代表——里德舅妈,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在谭波尔小姐和海伦彭斯这样的良师益友的帮助下,她把天性中的抗争精神逐步转化为理性的思索.作者既赞扬了海伦彭斯品格的高洁善良,同时也将她的恬退隐忍与简·爱的勇于反抗形成了对比.海伦彭斯因为一点小事受到责打,简爱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她气愤地说:"我要是换了你,我就向她反抗;她要是用那个教鞭打我,我就把它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从中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表露无余.然而海伦却用《圣经》中的话教简·爱以德报怨,"既然躲避不了,那就不能不忍受;遇到命运注定要你忍受的事,你光说受不了,是软弱和愚蠢的."[2]海伦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简爱对此十分诧异,她没法理解这套忍受的学说.但此时的她不再凭本能反抗,她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并试图从本质上找到不平等的原因.当然由于作者本身的局限性,这种探究未能十分深入.另一位深刻影响简·爱的人是谭波尔小姐.海伦是简·爱的朋友,谭波尔小姐则是以一个学监、教师的身份,同时又像一位母亲、一位伴侣在八年时间里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她,这种影响是在一言一行中逐渐潜移默化的.简·爱眼中的谭波尔小姐"总是显得举止安祥,神态庄重,谈吐彬彬有礼,这使她永远不至于陷入狂热、激动和急躁."在谭波尔小姐身上简·爱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如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等.谭波尔小姐是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代表着知识与理性的结合,也直接带来了简·爱激烈个性中的理性成分.海伦与谭波尔小姐对于简·爱性格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简·爱在劳伍德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期间形成了宽容、忍耐和善于克己的美好品格,同时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她的独特个性初步形成,并外化体现在言行上.她决不愿意用劳伍德学校的种种贫乏,去换取盖兹里德府每天的锦衣玉食,并且引用所罗门的话阐述了她的思想和感受:"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这种选择体现了她渴望平等自由生活的人生观.三、桑菲尔德府——本性的自由当谭波尔小姐离开了劳伍德学校,简·爱也没有了继续呆下去的理由,"好像一根支柱被抽掉,不如说仿佛是一种动机已经失去."她在内心深处呼喊着"我向往自由,我渴望着自由,我甚至为自由作了祈祷."追求人生幸福,敢于冒险的冲动重新在心中萌发,简·爱称之为"探求人生真谛"[3].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简爱成熟了,她可以跟随本性的指引,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而桑菲尔德府使简爱真正登上了社会这个大舞台.文中这段描写中不乏对上流社会的势利与虚伪做作的嘲讽,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得纯真而勇敢.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自惭形秽,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因为她看重的不是罗切斯特先生的财富和地位,"平等"是她的首要条件.她的经典名句体现了她的这种思想:"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我们两个都经过坟墓,将同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种态度符合她一贯的反抗性格,她的爱是有尊严的,而不是乞求怜悯.虽然她的感情强烈而奔放,她却不会放弃平等的要求,因为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自由的、纯粹的爱.只有当罗切斯特满足了她平等的要求时,她才会嫁给他.对罗切斯特来说,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切斯特早已厌倦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而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爱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虽然贫穷、地位低下,却品性高洁、气质卓然不群、态度不卑不亢、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教师形象.她在面对阔太太小姐时,她在还不熟悉罗切斯特先生时,都保留了她一贯的抗争态度.但当罗切斯特先生"友好坦率"的态度消除了两人的隔阂后,简·爱放任自己的内心,深深爱上了他.同时,她的率直、纯真、不同寻常的气质、丰富的感情世界也赢得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心.两人的爱情是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文章因此进入了轻松愉快地描述,简·爱终于可以尽情挥洒自己天真的本性,自由享受爱情的幸福与甜蜜.如果故事以她和罗切斯特先生在教堂的婚礼作为结局的话,恐怕就只是一部平庸之作了.在婚礼上奇峰突起,梅森的干涉,疯女人的来历使她的幸福成为镜花水月.又一个选择摆在她面前,罗切斯特已不是她能自由去爱的人了,感到受到欺和侮辱的她的抗争精神再次抬头,她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府,选择饥寒交迫的流浪.她作出这种决定是必然的,因为她还是那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简,还是那个要求平等的简,还是那个维护个人尊严的简,她是不可能接受情妇地位的.正是在出走一幕中简·爱的抗争精神发展到了顶峰.四、圣约翰家——人性的畏惧然而当她在走投无路时被在沼泽居住的圣约翰一家收留后,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宗教狂热者圣约翰苦苦地缠着简·爱并向她求婚.天性追求幸福自由的简·爱是无法理解和顺从这种完全非人性的意志的,因为他们并不相爱,这只是一种殉道.但是圣约翰口口声声说这是上帝的意旨,在以"神权"为借口的精神压力下,她人性中的抗争精神动摇了,她人性中的勇气退却了,她甚至说,只要能相信是上帝的意旨,就可以嫁给他.这时,无助迷茫的简爱只能祈助于上帝:"把路指给我,指给我吧."那个勇于反抗、不畏任何强权的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忠诚的信徒.我们遗憾地看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正在失去.五、再回到桑菲尔德府——立场的妥协当简·爱将命运的决定权交托给上帝时,神秘主义的象征产生了,她似乎听见罗切斯特在冥冥之中传来的决定命运的三声呼唤,这在后来两者的对话中得到证实.于是,简·爱与罗切斯特似乎是在上帝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简·爱从出走到回归的过程,也是女主人公的立场由抗争转为妥协的过程.简·爱作为女性追求平等幸福的代表,作为反抗不公正社会现实的斗士的锋芒逐渐隐去.在故事的末尾,简·爱意外地继承了一笔财富,成了阔小姐.她不仅可以给圣约翰兄妹钱,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而且可以趾高气扬地回到桑菲尔德府.因为此时罗切斯特先生已经破产,而且双目失明,两人的地位发生了对调,简·爱变成了物质上的优胜者.此时两人虽历经患难得以相聚,文章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却被削弱了.作者把简爱的幸福建立在了金钱的基础上,简·爱最终进入了她本来与之抗争的资产阶级行列,向她一直控诉的社会秩序做了妥协.总的来讲,简·爱是个不堪忍受社会压迫、勇于抗争、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还是她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刻画了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形象,并对她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加以热情歌颂.《简·爱》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独立、坚强、自尊、自信

李继宏:《简爱》为什么伟大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