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青少年信仰状况与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5:03:02

青少年信仰状况与问题研究论文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 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 方法 ,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 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 兴趣 爱好 ,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现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 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 经验 。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 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乃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信仰话题的初中 议论文 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800字1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犹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犹如朝阳喷薄欲出,犹如花朵含苞待放,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犹如雄鹰展翅在蓝天,犹如猛虎呼啸在山林。青春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多少希望的种子都要在春天播种,多少美丽的梦想都要在青春实现。用理想和信念 编织 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的大厦。如果在青春不种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悔恨便伴随你有生之年的时时刻刻。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青春是汗水在挥洒,青春是热血在奔流,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涌流。拥抱青春,就是拥抱理想、信念、希望和勇气,就是拥抱激情、梦幻、浪漫和想像。人生本来苦短,青春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出来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不要踌躇,不要犹豫,赶快点起理想的灯,扯起信念的帆,紧紧抓住现在的手,努力拼搏。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青春失去了才去追求理想,那样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遗憾。要知道,遗憾这只船,载不动许多愁。拥抱青春,用青春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把尘封在心底的灰暗扫出门去,让生活随着你的脚步翩翩起舞。创新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没有创新,生命便没有活力。青春期是人生创新的最好时期。充分发挥你的智慧潜能吧,让你的生命在青春期绽放奇异的花朵。拥抱青春吧!

让七色的梦幻装点你未来的道路,吹响一支短笛,折来一枝桂花,向着远方辉煌的地平线永往直前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如果说人生是动静交融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灿烂地犹如初升太阳的面纱,灵秀地犹如崖一边的一枝百合,热情地犹如一株红色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她——让我如此深深着迷。我们的舞会邀请你,你用美妙的声音,健康的身体赶走了死寂,点燃了热情。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你,你的旺盛的精力,你的聪明的才智,你的无私的奉献,让全世界呈献一片光明,让人们的心灵一片澄澈。我们的科技进步需要你,你的对胜利的执着,你的对自己的无比的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帮助我们推进了文明。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因为有了你,在充满荆棘的坎坷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胜利殿堂阳光的照耀;因为有了你,在失败的低谷,我们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如果没有你,珠穆琅玛峰上不会有人类的足迹;如果没有你,西藏高原不会有长年驻守的绿色身影;如果没有你,人类队伍将犹如钝头的箭。真的不敢想象,没有你的世界,会多么寂静无声,多么枯燥乏味。我们不需要你满脑的智慧,满身的 经验 以及深遂理智的眼光,只需要用你的热情、无畏与干劲起航我们的帆船;只需要你的坚毅韧性,向暴风、海浪挑战,直到把它们打败。不要责怪自己的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经过岁月的打磨,你会得到满载的智慧和经验。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那犹如一滩旋涡,会将你转入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应该学会掌握方向

与信仰对话--知党情,跟党走800字2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知道党的纲领就是党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就是党的信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纲建设的历程,就是对信仰的不断充实;党的未来就是党建的美好蓝图,就是对信仰的忠贞不懈。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建信仰,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这既鉴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指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而我们这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信仰最迷茫的一代人。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所经历过的生长条件比我们以前的任何时期的先辈所经历的都优越,于是,生活安乐的我们丧失了信仰,最终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前,我们的先人把新中国的诞生做为人生的不懈信仰,所以他们可以在血泊中微笑和歌唱;解放后,虚假的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度统治了人民的信仰空间,使中国人可以一边饿肚子一边等待和遥想共产主义的美好。而现在,随着国家建设的主题和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政治和思想学习被冷落在一边的角落,我们这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丧失了应有的精神支柱,最后导致了人生的理想的丧失。因此,大学生信仰 教育 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时,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激发大学生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信仰教育与 社会实践 相结合,建立信仰教育合力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信仰教育体系。

信仰高中800字3

不论路途多远,不论暴风雨多强,不论通向山顶的路还有多少步要丈量,不论心中还剩下几毫升的阳光。我的生命里、有属于我自己的信仰。

——题记

叩开生命的大门,就会展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此,就要在这条路上有意识、无意识地走。直到精疲力竭地找到归宿睡下时,身后留下的足迹会永恒地印下你的灵魂。

未入川前见到的只是平原,正如每个人还是懵懂的孩童时,展现在面前的路,如人生的一片无限美好的土地,那样平坦、开阔、无惊无险。只要凭着身体中先人注下的好胜性格、聪颖的资质,再稍稍加以自厉的力量,在尽情地领略人生煦暖的阳光、缤纷的花朵时,就够追求到人生较好的馈赠。这时的追求只能算作一种本能、雏形,但同时在思想深处注入了新鲜丰富的营养,蕴含着一个希望,一种力量。

我无限神往的留恋童年时代,那是童话的世界。我庆幸我的天地的广阔,无边无际,充满了神气和多彩,我尽情地奔跑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着,慢慢长大了。

也许是环境的渲染,上小学时是那样主动向上、轻松、得意。可我并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只知要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进入初中时,踌躇满志的我几乎在次次考试中名落孙山--偶然?必然?这时我似乎觅到了什么--人生中未必只是平原!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些信仰。”每个人的信仰都有所不同。当我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们会听到那些自己在逃避的残酷的现实,这时的我们就需要一些信仰。它好比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到大地上总有一种暖暖的力量;它又似黑夜中唯一的一束微弱的光源,明明知道总有一天会熄灭却依然不遗余力;它还像冬日中最后一片绿叶,任寒风吹打,仍骄傲地不肯屈服。

总有人说我们90后的孩子个性太张扬,青春太浮华,做事太轻率,其实我们身上正是缺少了坚定的信仰,我们的心总是在飞,总是在追寻着什么,却忘了其实我们要的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在坚定我们的信仰。

信仰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追寻梦想。信仰,是梦想的升华。毕竟梦想只是局限于”想”,而信仰,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因为它,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因为它,我们了解了该如何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也正是因为信仰,人类社会才会拥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

聆听使我们拥有信仰,信仰让我们找寻方向。

我的信仰800字4

如果你问我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我的灵魂就是信仰,那么你的灵魂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就是我的灵魂,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灵魂。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听老师讲革命先烈的 故事 ,讲他们怎样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舍身取义,我被那惊天动地的故事感动了,流泪了,从那时起,小小的我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信仰有了一种朦胧的认识。

上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学生党校学习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党史,我才蓦然发现,八十年前的中国原来真是如此的动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心是如此剧烈。我终于明白,先辈们为什么可以为着“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共产主义信仰而执着追求,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对于信仰,我理解了。

共产主义信仰犹如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人民谋幸福”是发自对人民,对祖国最真挚、最浓厚的感情,这一共产主义信仰,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前仆后继,奋勇前进……,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的大地撕破了延绵万里的黑暗。

“为人民谋幸福”,多少年来一直代代相传,在不同的年代指引着共产党员为人民、为国家而奋斗不息。从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先生在风雨如磐中,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燃起,到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共产主义信仰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从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人民谋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佛山人民的骄傲----易新群,用患病的身躯将爱遍洒给山区的孩子。“为人民谋幸福”这盏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照亮了多少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新疆美丽的伊犁盆地,有一个女军官,远离亲人,远离故乡,二十年来将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边疆人民,她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张惠芳。虽然身为一名边塞护士,为了解除边疆人民的身体痛苦,张惠芳在边疆一扎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她与丈夫和孩子分隔两地,为边疆的病人打针喂药,端屎端尿,博大的襟怀在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1995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沉重的痛苦压得她泪雨滂沱,然而,一想到党对自己多年的教育,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泪痕未干的她,又披起白大褂,出现在医院的走廊。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的确,二十年,并不是一段短暂的岁月。二十年如一日,与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远离亲人的边疆,二十年如一日,为边疆的人民重复着那几乎是枯燥无味的工作,没有信仰的激励行吗?正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信仰激励着她二十年来默默地耕耘,正是这盏信仰的明灯照耀着她在边疆的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这也仅仅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平凡的例子,然而,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艰难险阻,走过了辉煌的九十五年。

九十五年风雨兼程,九十五年岁月沧桑,如今,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沐浴着党的光辉成长的青少年,我们在缅怀革命先辈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信仰而舍生忘死的同时,“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点燃。我们深知,建设祖国的重任,在不久的将来,将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祖国是一座大厦,我愿做一名工人,如果祖国是一个花园,我愿做一名园丁,用我小小的身躯,竭尽我的所能为她添砖加瓦,浇水培土。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或许也很苦,但我愿拿着“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执着地走下去。

我的信仰800字5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戴在胸前,象征着荣誉,但是我不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却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在学校,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上不下,就好像这个定位点永远不会改变。自从有一天,我在校园里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红领巾,他们把红领巾乱抛,此时,我感到无比惋惜。回到家之后,我看到那些小朋友拿红领巾来玩游戏,红领巾的荣誉完全被忽视了。五年级了,五年的光阴就这样被我浪费了,我感到一丝后悔、一丝悲哀,那些心向党的壮烈们为什么就可以这样爱祖国、爱时间。昨天的我是个贪玩、学习中等的女孩子,而今天,我要改变自己,向那些心向党的壮烈们学习。

在家,也要“好好学习”。一声“妈妈,我给您揉揉肩吧!”,就可以讨得父母的欢心﹔一声“奶奶,您昨晚睡的好吗?”,就可以夺得奶奶的喜欢﹔一声“外婆,您吃晚饭了吗?”,就可以得到外婆的奖励,也许奖励的是一块钱,也许是一块饼干……也许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是我还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妈妈年纪大了,我可以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奶奶外婆老了我可以帮她们洗洗脚、揉揉肩﹔爷爷外公也老了,但是他们还在工作。爷爷外公是党员,当时他们差不多20来岁,见过毛主席,有红军徽章,打过敌人,先在他们老了,但我可以继承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争取超过少先队员的机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听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我也知道不少,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后来红军长征,从国抗日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我爸爸的书桌上有一枚鲜红的党徽,它和我爸爸西服上的纽扣那般大小,红红的,圆圆的,圆盘中间有一个金黄色的图案,画有一把镰刀和锤子,图案下方有“共产党员”四个字,既精致又光彩夺目。爸爸告诉我这就是党徽。

七月一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东方红,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九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九十三年的辉煌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

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和改善民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定了许多重大决策。其中,医疗 保险 工作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初步形成了全民医保的大格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越来越多。

我们的祖国,她从历史悠久的文明中走来,带着青铜 文化 的辉煌,带着四大发明的璀璨;带着唐诗宋词的华章,带着丝绸之路的灿烂……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年新中国缤纷花季,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成一个主题:爱我中华!我骄傲,我是中...

“七一”来临,我很激动,也很振奋。我是一个基层的党员,在党旗下宣过誓,便有了我一生的忠诚与信仰。我想,一心听党的话,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便是对党的生日的最好纪念。

如果说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那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党的阳光下我们茁壮成长,竞相开放。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国共产党已经度过了95年春秋。

信仰话题的初中议论文800字相关 文章 :

1. 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2.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3. 信仰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4. 关于信仰的议论文4篇

5. 以信仰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6. 信仰的议论文700字作文

7.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700字

8.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人生的追求 和朋友交谈,无意中谈到了做人的追求,竟然也兴趣盎然。 “你说做人究竟要追求什么?”我问。 “金钱?” “事业成功?” “家庭幸福?” “身体健康?” 朋友一口气说出一大串来,但似乎还意犹未尽,“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感觉。”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对于金钱,每个人都是离不开的,无论高低贵贱。特别是身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金钱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日常生活中,除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一些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必要的大额开支,足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何况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还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个对金钱很看重的人。不会变着法子去追求拥有更多的金钱;与人相处也不会在金钱方面斤斤计较;尽管每天的工作总离不开钱,但对于不该是自己的,绝不会心生贪欲;若是遇上别人有难处,还禁不住想去尽微薄之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有人用“清高”、“正统”等词来评价我,也有人说“不开窍”,那有守着金碗缺钱花的。对此,我大可以一笑而过,因为我心里明白,我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也需要考虑必须的生存保障,也要尽为人女的义务,更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只要合理安排,还是完全可以潇洒做人的。 对于事业,我常常深感困惑。作为女性,自尊、自立是必需的,从来没有想着依靠他人的给予来维持生存。但同样的条件和环境,女性想要自立自强,的确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大的代价。特别是工作选择了财会系统,女性占了很大比例,用我们惯用的话说,男性只要差不多的就都成了“宝贝”,而女性想要显山露水,干出个样子来,则异常艰难,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人们对于事业成功的评价,往往离不开金钱和地位,因为若具备相应的能力,就会有适合的舞台予以发挥,自然就会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对于仕途,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又时刻在催促着奋进的步伐。因了不怕付出与些许天赋,倒也不落人后,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居然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单位系统内为数不多的所谓“精英”人物。工作上付出的背后,必然有生活上缺憾的代价,就连父母病了也不能守候在身边照料,有时候真的感觉很过意不去。 家庭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特别是作为女性,就更看重家的概念。有人把家比作平静的港湾,和谐、美满等一切美好的词语都可以用上,却也包含着对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对于家庭与婚姻,也曾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只一次地深思,《爱,需要表达》、《学会包容与欣赏》、《婚姻不能没有爱情》、《婚姻不仅仅需要爱情》、《珍惜会过日子的女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我对家庭幸福的理解。也有人说一个家庭中平平淡淡才是真,但作为会思想的人,又往往不甘于平淡,这也许正是生活的矛盾之处吧。 身体健康的确是首要的。一个人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那就失去了努力的条件,没有了奋进的资本,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去完成。有时候当人们拥有健康时不懂得珍惜,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懂得为健康储蓄,常常肆意挥霍,直到有一天力不从心时,才为曾经的不屑一顾而遗憾。也有一些人虽然拥有健康的身体,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合理运用。因为人非草木,无论能力大小,必然要做应当做的事情,若如同行尸走肉般生存,身体再好又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也有许多人身体虽然算不上健康,但却凭借特有的毅力、恒心和决心,克服了身体原因所带来的重重困难,仍然可以做出常人都难以做出的惊人业绩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健康的。而也有不少身体健康的人,但其灵魂却是扭曲的,为人处世无不带着有色眼镜,是非不分,更有甚者,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过激的行为危害到他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强壮的身体,也算不上健康。 思来想去,仍然在困惑之中挣扎。金钱、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生存所必需的,但幸福的程度却往往不一定与这些成正比,正如一部电影中所描述的,一位身居要职的成功人士常常烦恼,偶然到一个小村子里,看到山坡上放羊的羊官边唱山歌边晒太阳,很是悠闲、开心,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活条件不可相提并论,但条件好的有烦恼,而条件差的却很开心,这实属个人的追求不同,标准也各异,满足的感觉自然也有天壤之别。 是的,人们所追求的,的确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想明白了,似乎大彻大悟,心中便豁然开朗了。时光在不断流逝,我坚信,只要追求的脚步不停息,明天一定会更好。

当代中国青年信仰问题的研究论文

摘要:当代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又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度:上帝不在,孔夫子已远。这是一个尴尬的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信仰都是非常庞大的概念,想要凭笔者一人之力,再加之本人才疏学浅,更是无法驾弩,故写此小文实为一种冒险行为。限于篇幅、自身条件以及外界种种原因,本人许多问题也只是只能点到为止,不会深究。此外,笔者承认文中部分论点、论据有些须借鉴之处,在前人的肩膀上,我诚惶诚恐,却又心存钦佩与感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我引用的初衷,同时也希望能为传播他们优秀的思想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 信仰 宗教 政治 一、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状况初探 (一) 什么是信仰?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一个重点问题之一。要讨论社会主义中国也就是当今中国的信仰问题,或者是社会主义、中国、信仰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理当先对社会主义进行诠释,然而出于多年来我国的各种教育,使得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几乎无必要在此深究和赘述。信仰才是我首要阐述的一个问题。 按照马克思理论,信仰可以很轻易的划归为意识形态当中,紧接着又可以让它和宗教捆绑在一起,而宗教又是与唯物论势不两立的。本人所要叙述的信仰也是和宗教紧密相关的,说的直白些,本文所称的信仰主要是指宗教信仰,因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代表一种信仰,信仰宗教才是真正的信仰。当然,为了全面表达出本文的观点,笔者在一定程度上亦会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信仰一词,也就是适当扩大信仰的概念,例如: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本文所要讨论的信仰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这是主要的。二是社会主义信仰,它是一种制度信仰,是一种官方(强制)信仰,准确的说是一种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包括自然界在内的各种现象因为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幻觉,是人类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造成的历史产物,其实这是一种“有罪推定”:先认定宗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不良产物,进而使用人类有限的思维,再利用一些确凿的证据(生产力低下),推断其假设成立——即宗教“有罪”。宗教是一种信仰,所以按马克思的观点,信仰也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是一种稳定的幻觉的集合,是人类因为自身渺小、无能、无明而产生的自卑感,并由此“进化”成一种解释不可知物的内在行为。当人类自身渐渐“强大”,不再“渺小”,便可以摆脱宗教,丢弃信仰,完全理性,也就是说在完美的社会形态当中是没有信仰的存在的,也不需要信仰,比如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这都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及推论。 比较是必须的,我们再来看看宗教界人士是怎样谈信仰的:基督教思想集大成者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即始祖亚当和夏娃)是完全信仰上帝的,当时的伊甸园毫无疑问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这时候的信仰是有神信仰,也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健康的信仰。而当始祖因自由意志犯罪堕落,使得整个人类陷于无知无能无明的状态,信仰从此丢失,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信仰自己或者把世界万物(被造物)当成上帝来信仰,这是秩序的颠覆,也是一种错误“幻觉”。后来上帝道成肉身耶酥基督,与世人订立新约,重建人类新的真正的信仰。在这无须多述,笔者也只是比较两种关于信仰的观点。 信仰的另一种表述是中性的,不含阶级意识的。信仰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更为抽象和隐秘,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而言,它通常是许多信念生发的根源。信仰的本质属性就是超越性,是相对于“此在”的虚拟性的抽象存在。超越的目的就在于到达另一个自我精神满足的地带,这种地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自我解释和对世界的解释,是朦胧和模糊意识之中的火光。一切过于清晰的东西都难以成为信仰,因为它缺乏终极的诱惑力而容易使人满足或疲惫,这就是说,超越性、神秘性往往是信仰的前提。在神秘性上来说,所有的哲学都具有宗教性,而所有的宗教都具有哲学性。 (二)当今中国社会信仰状况概述 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仰状况,主要是讨论当代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有的话,又有什么信仰?之所以提出这么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是因为它简单,恰恰是因为其异常的复杂性。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美国或放到印度,它便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当它被设置到中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字面上看,“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句话显然不对,因为只要有一个中国人有信仰,这句话马上就错了,问题立即变得荒谬。所以,就所讨论的这个问题而言,学界应该是约定俗成地把“中国人”作为一个笼统的、集体的概念提出的,是“以多概全”的说法,而绝不可能是指全部。 首先必须指出,“信仰危机”指的是为集体共有的信仰的危机,而不是具有个人色彩的独特的个人信仰。个人所拥有的集体信仰和个人信仰是不一样的,严格意义上而言,个人信仰不存在“危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人类信仰的演变轨迹”部分给出详细的阐述。) 当下的中国人普遍没有信仰的观点基本上为多数人认可,但是,历史上的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则是争鸣的焦点。这一焦点集中而又具体地表现为:儒家文化(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没有大的不同)是不是中国人的信仰。在肯定的观点中,有的认为儒家可以作为宗教看待,自然是一种信仰;有的认为儒家虽然不是宗教,但作为具有宗教性的文化体系,也是中国人的信仰;持否定观点者则否认把儒家纳入宗教的体系,并且认为,即使具有宗教性,儒家也不是中国人的信仰。应该说,将儒家视为宗教的看法很难成立。 另外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不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更广泛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信仰也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没有建立!如果可以说真话的话,最起码在我的周围,无论是社会的哪个阶层,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几乎找不到几个。如果这不是事实,谁又能驳斥这样的现实存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渐渐步入法治民主的轨道,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有较大的发展,但相当来说,就普遍意义上,中国这片土地并没形成占统治地位的信仰,不论是狭义上的宗教信仰,还是广义上的信仰。无神论不是一种信仰,关于这个论点的证据可以参看关于信仰的概念部分。所以,从这个层面说,中国人(普遍)是没有信仰的。 二、当今社会主义中国信仰缺失状况原因分析 中国人是个很务实的民族,历史上没发生过对某种信仰达到狂热的程度,比如对宗教问题。这部分的应归功于儒家的世俗倾向。“信鬼神而远之”,充分体现了孔子这位东方哲人的睿智与深沉。而文革却使中国人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当那一切最后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时,出现信仰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我国即将进人公私对半的“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的社会,进而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产生。宣传和教育工作,势必会加深社会信仰危机的程度。 从理论宣传教育的, 要想重建新的信仰体系,有必要先来分析导致信仰危机的原因。我们以为,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传统思想体系瓦解,新的信仰体系未建立 我们暂且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体系主要因自两个方面的传统:一是传统文化信仰,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主义信仰(以下称作“主义信仰”)。前种信仰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受到猛烈冲击,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它已几乎被彻底击溃,而最终获得胜利的则是主义信仰,遗憾的是这种主义信仰在当代的中国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知道,传统的东西尤其是表现为社会文化的传统绝不会轻易死亡,而是内含着一种历史惯性。由此,尽管在某些特定时期,它们可能因为受到暂时的压抑而削弱其影响,但其历史惯性将导致其必将在后续社会中产生持续作用,这可称作“历史惯性的作用”。对此,我们在分析国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时曾做过分析,时至今日的社会现实已经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思想的回光反照不但表现在不少普通平民那里,甚至一些学者和“士人”也大有张扬“国学”以求再生的心态和行为。 但我们认为,以上这种传统无论怎样地回光反照,也不可能在对当代社会信仰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至今它已经遭受了三次打击,元气大伤: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二是五四运动,三是新中国运作这些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产生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更关注第二种信仰传统(主义信仰)在当代所产生的另种相反的作用——“历史惯性的反作用”:对此种信仰的强调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反而会伤害这种信仰本身。 所以,面对今天的社会现实,那种试图依靠单一信仰来“统治”人类思想和心灵,以及那种试图单纯地通过思想教育就能用大公无私的崇高信仰来提升已经回落了的道德素质的任何做法(哪怕是想法),也许根本就是“缘木求鱼”,要么就是得过且过、自我陶醉。 (二)改革政策的不配套导致“主义信仰”丧失 任何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必然存在不同政策、不同领域之次序的先后和步调的差异,必然存在新旧两种体制混合运行的情况。由于两种体制具有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就难免产生一些两不遵循的“真空”地带,导致社会成员处在无是非评判标准、无行为规范可循的心理失衡状态。这一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社会改革的必然逻辑,无可厚非。 然而,我们的现实中却突出地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不配套;二是缺乏对改革的统筹谋划(既表现在改革理论上,也表现在改革措施上);三是社会所推崇的信仰与社会现实不配套。结果,经济体制改革孤军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经济上私有化和自由化,政治上却依然要四个坚持;主观上打击腐败,客观上却又为腐败的滋长提供养分;一方面号召“五讲四美”,另方面却又给唯利是图提供便利。纵观现时代,在我们所反对的对象中总可以找寻到我们所提倡的对象的影子,反之亦然。 还必须注意到,在我们的改革进程中,大众传媒曾一度出现模糊导向,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失控,以至一度出现价值评价的颠倒和是非观念的混乱,出现淡化主旋律、过分宣传“贵族生活”、轻视文化、不要文化、抛弃文化的现象。这必将对国民精神、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等产生不利影响。值得指出,当代各种思潮也对信仰危机也有推波助澜之效,但它所负的责任却远不如以上两个方面:与其说各种思潮的泛滥是信仰危机的原因,倒不如说是信仰危机的结果。 三、当今中国社会信仰缺失造成的影响 (一) 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在此,我们有必要把信仰的含义扩大化,即不仅局限于宗教。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追求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信仰”。但问题是,当代中国还有这种广泛意义上的信仰吗?我们在又可以用到上文已经叙述过的话:如果可以说真话的话,最起码在我的周围,无论是社会的哪个阶层,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几乎找不到几个。如果这不是事实,谁又能驳斥这样的现实存在。自改革开放以降,共产主义这种信仰便在某种意义上上死亡了(当然不排除它死而重生即重建的可能),但在短期可预见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把中国共产党党章用形象的话解说就是: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是我们最后要建立的“理想国”和乌托邦。只是那具体的时间还无法知道。 真正的社会主义无疑是美好的,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这里就要澄清一点,中国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当前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假社会主义,或先天不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搞臭了,因为老百姓很直观的看:“哦,这就是社会主义?这写国家都很穷啊,还是资本主义好,你看人家多有钱,多民主。”如果硬要说,只由欧美一部份强国基本具备了迈向社会主义的一些必备条件。而实现社会主义三步能过于急躁的,我们要坚持的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像我们现在最失败的莫过于对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社会主义大加宣传,还有什么经常讲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空口号说的越多,人们对社会主义就越失望,社会主义就这样?就这水平?要知道,真是情况是中国的这种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远远比不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社会福利,生活水准,还是国家实力等等。正是这些中国=社会主义宣传,空洞浮夸的口号掩盖了真正社会主义的许多先进方面,使意识形态本就十分落后的中国人民更加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从而在与资本注意的直接对比中得出对社会主义失望的结论,从而产生社会主义信仰的危机,中国下一步走难以预料! (二)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首先,信仰是一种人的思想“行为”,对思想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信仰具有超越性,所以因为这超越性,信仰才从变化无穷的世间万象和人类意识中作为某种稳定的、持久的意志被抽象出来,指向未来,并在历史的延绵中与推移,不断地通过对自身加以调整,长期地适应岁月的变迁,成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南针。信念通常建立在很多实际的需要之上,信仰则不大直接地关注实际,而是通过转化为信念来指导实际行动;信念通常是认识事物的基点、评判事物的标准、非做什么不可的坚决态度,信仰则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行为的最终统帅。 当今中国由于旧的“信仰”(即广泛意义上的儒家思想)崩溃瓦解,而新的信仰(主要指官方倡导的共产主义信仰,亦指宗教信仰)没有建立,导致中国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信仰危机。夹杂着西方各种不良思想畸形盛行,由此必然致使我们自己在思想上一定程度上混乱,道德亦有沦丧的迹象。这与具有5000年的中华文明古国之称谓是极为不相称的。 其次,政治与宗教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从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国家形式,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出宗教与政治的太多的联系。自宗教改革以来,政教逐渐分离,但这并意味政治完全不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无不例外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人可以否认基督教文明对西方社会的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就像没有人可以否认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华文明的影响! 当代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我们似乎看不到宗教(信仰)对这个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层面有任何影响,亲身感受到的、看到的只是宪法中对宗教信仰的规定,还有各个层次的教科书上对宗教信仰近乎教条的解说,所以在当代中国似乎只有政治在影响(统治支配)着信仰,而信仰对政治似乎不起任何反作用。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反作用的论断的!任何走向极端的行为都是愚蠢而又危险的。 如果我们可以把眼光看远点的话,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的单向作用。马克思的基本哲学是值得学习研究的——反作用永远存在。从中国宪法与中国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宪法文本中宣布的信仰自由与现实中的信仰禁锢(不自由)。产生这个矛盾的原因,本人是这样推断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这个在宪法中明文规定的国家属性,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中推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无神论“信仰”、唯物论“信仰”,并进而在国家的各层面的教育、媒体等众多方面加以贯彻与巩固!这也几乎限制和断送了其他信仰的发展,也就是宗教信仰。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信仰自由的权利,按照宪法理论来说,这是对宪法的无形修改,甚至可以说是实际意义上的违宪。另外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又必须是民主文明多元化的国家,这就要求其宪法明文规定信仰自由!从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法律文本中的信仰自由与现实中的信仰不自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矛盾如果得不得解决,紧接着唯有冲突的降临,冲突带来的只能是双方利益的损益!就如基督教里一首歌曲唱到:“带着使命向前走,要唤醒沉睡的中国!”这简单的一句话,又蕴涵着多少的潜台词了?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反作用,也就是对中国政治现在或将来潜在的影响。 信仰的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例如,对民族稳定、社会团结、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历史遗产、社会艺术)、法治建设、道德教化、经济发展、国际交流、国家廉正建设等等微观与宏观方面,不一而足。 四、社会主义中国信仰问题的解决方法 众所周知,这个解决方法的实施在当前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又是一个几近乌托邦的梦想。它不是一个人所能设计的、一个政府所能完成的,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这似乎接近一个未知,解决未知的方法,只有时间,让其成为历史,或许我们还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来解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大概这是唯一的方法。 哈蔓德•J•泊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笔者冒昧模仿一句: 社会主义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有。 是为后记。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出现,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因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更多内容请浏览()。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现阶段,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分析对个人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结合有时代特点的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信仰

信仰是人类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是能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内涵,精神世界的最终寄托,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传承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信仰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21世纪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开始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希望以此推动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否有信仰?大学生的主要信仰是什么?是否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部分高校及所属城市展开调研,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用具体数据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1.大学生是否有信仰

各个专家研究的角度不同,地区性差异,高校的教育方式等,相应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认为自己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这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不稳定,个人的觉悟比较肤浅[1],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信仰,主流性与多元性状态并存。反映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信仰的坚定度不够,在精神领域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也体现出大学教育中对有关学生信仰的教育工作没有与时俱进。

2.当代大学生主要信仰什么

21世纪之初,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体是良好的,但在全球信息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宗教信仰、世俗观念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借助网络、信息通讯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始向高校蔓延,很多大学生对这类思想也不持抵制态度。而世俗功利、虚幻迷信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理性和迷茫之间徘徊[2]。2003年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多元化信仰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

3.大学生中是否存在信仰危机

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出现,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迷茫论和怀疑论。对于部分持迷茫论的研究人员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感到迷茫,加上传统教育的弊端,西方思潮的干扰等 ,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对部分持怀疑论的研究人员认为:一是高校大学生自身没有树立信仰;二是对现有的信仰体系产生怀疑、动摇,甚至走向误区。

二、信仰迷失、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校大学生信仰迷失、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外因(学校、家庭、社会)和内因(学生自身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从社会多元化变革角度进行分析

肖宗娟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多样性、世俗性、功利性、非科学性[3]。赵珊珊指出: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不良影响,对马克主义思想产生动摇,精神危机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4]。李庆真认为现代社会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源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三个方面[5] 。所以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由于文化跟不上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使高校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陷入困境。

2.从德育教育空洞、抽象视角进行分析。

伊文婷认为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力等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对道德主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6],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失,向学生们所灌输的道德规范和概念被抽去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观念,失去了方向性、没有了正确价值观。

3.从主体理性意识缺失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信仰危机与中国当今德育的教条化有关,造成信仰主体地位的缺失和非理性化,脱离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西方的信仰危机是对存在文化的反思,建立在对人的存在的完整性追求的一元价值观基础上,问题多发生在选择之前。而我国的信仰危机是在主体尚未形成理性的意识之前,就要面对多元选择的困境,存在盲目性和非理性,形成价值的失落与迷茫[7]。因此,主体理性意识的缺失是当代年轻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4.从产生宗教信仰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或有倾向的,与家庭影响和少数民族传统有关,好奇心、精神寄托是驱动力,家庭成为大学生接触宗教的引导。宗教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易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大学生去了解,部分陷入迷茫和困惑的大学生想从宗教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客观原因是:家庭及交际人群的影响、民族信仰或风俗的影响、传媒或宗教文化活动影响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传统信仰。而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宗教借助这些途径迅速扩大其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宗教的蔓延[8] 。

5.从个体的思想状态的视角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使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迷失,趋向世俗和功利,而思想的不成熟,看待的问题存在表面化、绝对化和微观化。升学、就业、家庭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诱因[9] 。

三、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重建路径

当前,针对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研究较多,观点主要分为重建派和复兴派两大模式。

重建派认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从人的主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三个维度去分析,做到与时俱进,重新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理论,建立多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系。

复兴派认为,我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雷锋精神等在当代仍具有先进性、导向性,社会变革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失误才导致了它的魅力下降,要从国内外局势、主观意识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动全社会关注信仰教育的宏观环境建设。

1.创新信仰教育方法

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丰富教育的理论内容,把握主流方向,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针对创新,专家认为倡导主流信仰、提高主体的思想认识,对个体的生命情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都需要给予关注与关怀。因此,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义深远而重大。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三方面进行创新结合,保证教育体系在教育系统的独立地位,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2.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不能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作用和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在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形成至关重要,当今大学生信仰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于需要主流信仰的人民群众来说,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景展望

1.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是主要趋势

社会的转型,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生成,存在着片面性与合理性的矛盾。在当前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主导信仰之间的关系,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成长的社会土壤和科学路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信仰,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2.研究内容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纵观近十年来的信仰问题的研究,我们对于宗教信仰作为信仰存在形式的研究缺乏借鉴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时代性和方法的研究也落后于当前形势,导致教育工作者产生工作上的困难,高校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陷入了信仰选择的迷茫与困惑。

3.对个体信仰的研究不够

我们大部分的研究重点都放在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上,却忽视了个体人生观的研究。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肯定具备一定的人生信仰。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他们未来对生命以及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要汇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信仰。

4.理论与现实关系研究应加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看,对高校大学生信仰探索的横向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利于信仰的形成,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对个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自我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由度则有助于信仰的完善。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时,理论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自身信仰。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三者关系切入,建构理论模型,以社会发展、生活满意度、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为基础,通过对理论维度的分析,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生成深层次原因,掌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信仰特点和发展倾向。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的论文

当代中国青年信仰问题研究的论文

为信仰而生活、而奋斗是最幸福的事情。金钱、房子、爱情、权利并不能够代表幸福。信仰能够帮助我们成功:一是给我们人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二是给我们以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三是让我们在奋斗中有一帮同志。新中国就是一群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的中国人创立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延续进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儒家信仰。犹太民族在国家被灭亡了几千去的情况下能够存在并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政治实体,离不开犹太教。二、 信仰的研究。(一)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几千年的主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从孔子开创儒学,经过汉董仲舒、宋朱熹、明王渊明的补充,儒家思想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经深深的扎根于我们民族。1、传统儒家伦理的形成尽管我们尊崇孔子,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但是,真正影响中国当代思想的,应该是宋明的理学。儒家与道教伦理是中国农业社会本土产生的思想。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但是汉以后佛教的引入、普及,成为下层人民的重要的精神支柱。唐朝后期,佛教的教义对于那些极度苦难而无力摆脱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经过五代十国,佛教在民间得到普及。从宋朝开始,有识之士开始对这两个教派进行结合统一,其杰出代表是程朱的理学。理学的主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2、传统儒家本位观儒家伦理的社会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这种理念正是传统儒家理念本质所在。我们一般认为儒家伦理是家庭本位观念以及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儒家伦理中有比家族观念更深的追求,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平天下”,也即王道霸业。在这三个观念中,传统儒教思想的核心是家庭本位。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信仰话题的初中 议论文 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800字1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犹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犹如朝阳喷薄欲出,犹如花朵含苞待放,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犹如雄鹰展翅在蓝天,犹如猛虎呼啸在山林。青春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多少希望的种子都要在春天播种,多少美丽的梦想都要在青春实现。用理想和信念 编织 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的大厦。如果在青春不种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悔恨便伴随你有生之年的时时刻刻。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青春是汗水在挥洒,青春是热血在奔流,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涌流。拥抱青春,就是拥抱理想、信念、希望和勇气,就是拥抱激情、梦幻、浪漫和想像。人生本来苦短,青春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出来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不要踌躇,不要犹豫,赶快点起理想的灯,扯起信念的帆,紧紧抓住现在的手,努力拼搏。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青春失去了才去追求理想,那样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遗憾。要知道,遗憾这只船,载不动许多愁。拥抱青春,用青春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把尘封在心底的灰暗扫出门去,让生活随着你的脚步翩翩起舞。创新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没有创新,生命便没有活力。青春期是人生创新的最好时期。充分发挥你的智慧潜能吧,让你的生命在青春期绽放奇异的花朵。拥抱青春吧!

让七色的梦幻装点你未来的道路,吹响一支短笛,折来一枝桂花,向着远方辉煌的地平线永往直前如果说人生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如果说人生是动静交融的,那么青春必是其中最活力四射的一份。灿烂地犹如初升太阳的面纱,灵秀地犹如崖一边的一枝百合,热情地犹如一株红色的玫瑰,散发着撩人的芬芳。她——让我如此深深着迷。我们的舞会邀请你,你用美妙的声音,健康的身体赶走了死寂,点燃了热情。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你,你的旺盛的精力,你的聪明的才智,你的无私的奉献,让全世界呈献一片光明,让人们的心灵一片澄澈。我们的科技进步需要你,你的对胜利的执着,你的对自己的无比的自信以及不懈的努力,帮助我们推进了文明。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因为有了你,在充满荆棘的坎坷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胜利殿堂阳光的照耀;因为有了你,在失败的低谷,我们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如果没有你,珠穆琅玛峰上不会有人类的足迹;如果没有你,西藏高原不会有长年驻守的绿色身影;如果没有你,人类队伍将犹如钝头的箭。真的不敢想象,没有你的世界,会多么寂静无声,多么枯燥乏味。我们不需要你满脑的智慧,满身的 经验 以及深遂理智的眼光,只需要用你的热情、无畏与干劲起航我们的帆船;只需要你的坚毅韧性,向暴风、海浪挑战,直到把它们打败。不要责怪自己的轻狂,那是年轻最明亮的标记;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经过岁月的打磨,你会得到满载的智慧和经验。但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那犹如一滩旋涡,会将你转入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应该学会掌握方向

与信仰对话--知党情,跟党走800字2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知道党的纲领就是党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就是党的信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纲建设的历程,就是对信仰的不断充实;党的未来就是党建的美好蓝图,就是对信仰的忠贞不懈。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建信仰,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这既鉴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指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而我们这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信仰最迷茫的一代人。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所经历过的生长条件比我们以前的任何时期的先辈所经历的都优越,于是,生活安乐的我们丧失了信仰,最终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前,我们的先人把新中国的诞生做为人生的不懈信仰,所以他们可以在血泊中微笑和歌唱;解放后,虚假的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度统治了人民的信仰空间,使中国人可以一边饿肚子一边等待和遥想共产主义的美好。而现在,随着国家建设的主题和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政治和思想学习被冷落在一边的角落,我们这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丧失了应有的精神支柱,最后导致了人生的理想的丧失。因此,大学生信仰 教育 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时,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激发大学生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信仰教育与 社会实践 相结合,建立信仰教育合力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信仰教育体系。

信仰高中800字3

不论路途多远,不论暴风雨多强,不论通向山顶的路还有多少步要丈量,不论心中还剩下几毫升的阳光。我的生命里、有属于我自己的信仰。

——题记

叩开生命的大门,就会展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此,就要在这条路上有意识、无意识地走。直到精疲力竭地找到归宿睡下时,身后留下的足迹会永恒地印下你的灵魂。

未入川前见到的只是平原,正如每个人还是懵懂的孩童时,展现在面前的路,如人生的一片无限美好的土地,那样平坦、开阔、无惊无险。只要凭着身体中先人注下的好胜性格、聪颖的资质,再稍稍加以自厉的力量,在尽情地领略人生煦暖的阳光、缤纷的花朵时,就够追求到人生较好的馈赠。这时的追求只能算作一种本能、雏形,但同时在思想深处注入了新鲜丰富的营养,蕴含着一个希望,一种力量。

我无限神往的留恋童年时代,那是童话的世界。我庆幸我的天地的广阔,无边无际,充满了神气和多彩,我尽情地奔跑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着,慢慢长大了。

也许是环境的渲染,上小学时是那样主动向上、轻松、得意。可我并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只知要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进入初中时,踌躇满志的我几乎在次次考试中名落孙山--偶然?必然?这时我似乎觅到了什么--人生中未必只是平原!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些信仰。”每个人的信仰都有所不同。当我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们会听到那些自己在逃避的残酷的现实,这时的我们就需要一些信仰。它好比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到大地上总有一种暖暖的力量;它又似黑夜中唯一的一束微弱的光源,明明知道总有一天会熄灭却依然不遗余力;它还像冬日中最后一片绿叶,任寒风吹打,仍骄傲地不肯屈服。

总有人说我们90后的孩子个性太张扬,青春太浮华,做事太轻率,其实我们身上正是缺少了坚定的信仰,我们的心总是在飞,总是在追寻着什么,却忘了其实我们要的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在坚定我们的信仰。

信仰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追寻梦想。信仰,是梦想的升华。毕竟梦想只是局限于”想”,而信仰,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因为它,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前进的方向,因为它,我们了解了该如何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也正是因为信仰,人类社会才会拥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

聆听使我们拥有信仰,信仰让我们找寻方向。

我的信仰800字4

如果你问我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我的灵魂就是信仰,那么你的灵魂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就是我的灵魂,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灵魂。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听老师讲革命先烈的 故事 ,讲他们怎样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舍身取义,我被那惊天动地的故事感动了,流泪了,从那时起,小小的我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信仰有了一种朦胧的认识。

上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学生党校学习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党史,我才蓦然发现,八十年前的中国原来真是如此的动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心是如此剧烈。我终于明白,先辈们为什么可以为着“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共产主义信仰而执着追求,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对于信仰,我理解了。

共产主义信仰犹如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人民谋幸福”是发自对人民,对祖国最真挚、最浓厚的感情,这一共产主义信仰,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前仆后继,奋勇前进……,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的大地撕破了延绵万里的黑暗。

“为人民谋幸福”,多少年来一直代代相传,在不同的年代指引着共产党员为人民、为国家而奋斗不息。从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先生在风雨如磐中,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燃起,到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共产主义信仰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从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人民谋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佛山人民的骄傲----易新群,用患病的身躯将爱遍洒给山区的孩子。“为人民谋幸福”这盏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照亮了多少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新疆美丽的伊犁盆地,有一个女军官,远离亲人,远离故乡,二十年来将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边疆人民,她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张惠芳。虽然身为一名边塞护士,为了解除边疆人民的身体痛苦,张惠芳在边疆一扎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她与丈夫和孩子分隔两地,为边疆的病人打针喂药,端屎端尿,博大的襟怀在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1995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沉重的痛苦压得她泪雨滂沱,然而,一想到党对自己多年的教育,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泪痕未干的她,又披起白大褂,出现在医院的走廊。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的确,二十年,并不是一段短暂的岁月。二十年如一日,与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远离亲人的边疆,二十年如一日,为边疆的人民重复着那几乎是枯燥无味的工作,没有信仰的激励行吗?正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信仰激励着她二十年来默默地耕耘,正是这盏信仰的明灯照耀着她在边疆的沙漠上筑起了爱心的绿洲。这也仅仅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平凡的例子,然而,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艰难险阻,走过了辉煌的九十五年。

九十五年风雨兼程,九十五年岁月沧桑,如今,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沐浴着党的光辉成长的青少年,我们在缅怀革命先辈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信仰而舍生忘死的同时,“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点燃。我们深知,建设祖国的重任,在不久的将来,将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祖国是一座大厦,我愿做一名工人,如果祖国是一个花园,我愿做一名园丁,用我小小的身躯,竭尽我的所能为她添砖加瓦,浇水培土。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或许也很苦,但我愿拿着“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执着地走下去。

我的信仰800字5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戴在胸前,象征着荣誉,但是我不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却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在学校,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上不下,就好像这个定位点永远不会改变。自从有一天,我在校园里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红领巾,他们把红领巾乱抛,此时,我感到无比惋惜。回到家之后,我看到那些小朋友拿红领巾来玩游戏,红领巾的荣誉完全被忽视了。五年级了,五年的光阴就这样被我浪费了,我感到一丝后悔、一丝悲哀,那些心向党的壮烈们为什么就可以这样爱祖国、爱时间。昨天的我是个贪玩、学习中等的女孩子,而今天,我要改变自己,向那些心向党的壮烈们学习。

在家,也要“好好学习”。一声“妈妈,我给您揉揉肩吧!”,就可以讨得父母的欢心﹔一声“奶奶,您昨晚睡的好吗?”,就可以夺得奶奶的喜欢﹔一声“外婆,您吃晚饭了吗?”,就可以得到外婆的奖励,也许奖励的是一块钱,也许是一块饼干……也许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是我还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妈妈年纪大了,我可以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奶奶外婆老了我可以帮她们洗洗脚、揉揉肩﹔爷爷外公也老了,但是他们还在工作。爷爷外公是党员,当时他们差不多20来岁,见过毛主席,有红军徽章,打过敌人,先在他们老了,但我可以继承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争取超过少先队员的机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听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我也知道不少,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后来红军长征,从国抗日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我爸爸的书桌上有一枚鲜红的党徽,它和我爸爸西服上的纽扣那般大小,红红的,圆圆的,圆盘中间有一个金黄色的图案,画有一把镰刀和锤子,图案下方有“共产党员”四个字,既精致又光彩夺目。爸爸告诉我这就是党徽。

七月一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东方红,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九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九十三年的辉煌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

党中央,国务院把保障和改善民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定了许多重大决策。其中,医疗 保险 工作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初步形成了全民医保的大格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越来越多。

我们的祖国,她从历史悠久的文明中走来,带着青铜 文化 的辉煌,带着四大发明的璀璨;带着唐诗宋词的华章,带着丝绸之路的灿烂……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年新中国缤纷花季,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成一个主题:爱我中华!我骄傲,我是中...

“七一”来临,我很激动,也很振奋。我是一个基层的党员,在党旗下宣过誓,便有了我一生的忠诚与信仰。我想,一心听党的话,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便是对党的生日的最好纪念。

如果说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那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党的阳光下我们茁壮成长,竞相开放。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国共产党已经度过了95年春秋。

信仰话题的初中议论文800字相关 文章 :

1. 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2.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3. 信仰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4. 关于信仰的议论文4篇

5. 以信仰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6. 信仰的议论文700字作文

7.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700字

8. 信仰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大学应当树立的正确信仰是政治信仰,如东方的红日,是我们追求的远方。

方法/步骤

2.坚定政治信仰,了解当代社会的现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坚定方向不变,身心才能成长。

3.坚定政治信仰,我们要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学习,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

4.坚定政治信仰,才能在时代中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大学生的信仰存在不科学,消极的问题.本文从信仰的涵义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及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出现,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因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更多内容请浏览()。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现阶段,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分析对个人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结合有时代特点的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信仰

信仰是人类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是能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内涵,精神世界的最终寄托,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传承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流群体,他们的信仰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21世纪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开始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希望以此推动对高校大学生信仰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否有信仰?大学生的主要信仰是什么?是否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部分高校及所属城市展开调研,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用具体数据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1.大学生是否有信仰

各个专家研究的角度不同,地区性差异,高校的教育方式等,相应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认为自己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的占调查人数的。这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不稳定,个人的觉悟比较肤浅[1],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信仰,主流性与多元性状态并存。反映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信仰的坚定度不够,在精神领域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也体现出大学教育中对有关学生信仰的教育工作没有与时俱进。

2.当代大学生主要信仰什么

21世纪之初,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体是良好的,但在全球信息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宗教信仰、世俗观念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借助网络、信息通讯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始向高校蔓延,很多大学生对这类思想也不持抵制态度。而世俗功利、虚幻迷信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理性和迷茫之间徘徊[2]。2003年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多元化信仰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

3.大学生中是否存在信仰危机

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经出现,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迷茫论和怀疑论。对于部分持迷茫论的研究人员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感到迷茫,加上传统教育的弊端,西方思潮的干扰等 ,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对部分持怀疑论的研究人员认为:一是高校大学生自身没有树立信仰;二是对现有的信仰体系产生怀疑、动摇,甚至走向误区。

二、信仰迷失、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校大学生信仰迷失、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外因(学校、家庭、社会)和内因(学生自身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从社会多元化变革角度进行分析

肖宗娟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多样性、世俗性、功利性、非科学性[3]。赵珊珊指出: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不良影响,对马克主义思想产生动摇,精神危机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4]。李庆真认为现代社会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源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三个方面[5] 。所以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由于文化跟不上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使高校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陷入困境。

2.从德育教育空洞、抽象视角进行分析。

伊文婷认为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力等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对道德主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6],信仰在现代德育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弱化甚至缺失,向学生们所灌输的道德规范和概念被抽去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观念,失去了方向性、没有了正确价值观。

3.从主体理性意识缺失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信仰危机与中国当今德育的教条化有关,造成信仰主体地位的缺失和非理性化,脱离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西方的信仰危机是对存在文化的反思,建立在对人的存在的完整性追求的一元价值观基础上,问题多发生在选择之前。而我国的信仰危机是在主体尚未形成理性的意识之前,就要面对多元选择的困境,存在盲目性和非理性,形成价值的失落与迷茫[7]。因此,主体理性意识的缺失是当代年轻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4.从产生宗教信仰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或有倾向的,与家庭影响和少数民族传统有关,好奇心、精神寄托是驱动力,家庭成为大学生接触宗教的引导。宗教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易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大学生去了解,部分陷入迷茫和困惑的大学生想从宗教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客观原因是:家庭及交际人群的影响、民族信仰或风俗的影响、传媒或宗教文化活动影响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传统信仰。而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宗教借助这些途径迅速扩大其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宗教的蔓延[8] 。

5.从个体的思想状态的视角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使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迷失,趋向世俗和功利,而思想的不成熟,看待的问题存在表面化、绝对化和微观化。升学、就业、家庭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诱因[9] 。

三、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重建路径

当前,针对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的研究较多,观点主要分为重建派和复兴派两大模式。

重建派认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已经发生了改变,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从人的主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三个维度去分析,做到与时俱进,重新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理论,建立多层次的信仰教育体系。

复兴派认为,我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雷锋精神等在当代仍具有先进性、导向性,社会变革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失误才导致了它的魅力下降,要从国内外局势、主观意识等方面去分析原因,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动全社会关注信仰教育的宏观环境建设。

1.创新信仰教育方法

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丰富教育的理论内容,把握主流方向,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针对创新,专家认为倡导主流信仰、提高主体的思想认识,对个体的生命情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都需要给予关注与关怀。因此,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义深远而重大。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三方面进行创新结合,保证教育体系在教育系统的独立地位,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2.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机,不能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作用和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在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形成至关重要,当今大学生信仰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于需要主流信仰的人民群众来说,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景展望

1.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是主要趋势

社会的转型,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生成,存在着片面性与合理性的矛盾。在当前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主导信仰之间的关系,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成长的社会土壤和科学路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信仰,将是教育工作者未来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2.研究内容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纵观近十年来的信仰问题的研究,我们对于宗教信仰作为信仰存在形式的研究缺乏借鉴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时代性和方法的研究也落后于当前形势,导致教育工作者产生工作上的困难,高校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陷入了信仰选择的迷茫与困惑。

3.对个体信仰的研究不够

我们大部分的研究重点都放在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上,却忽视了个体人生观的研究。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肯定具备一定的人生信仰。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他们未来对生命以及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要汇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信仰。

4.理论与现实关系研究应加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看,对高校大学生信仰探索的横向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利于信仰的形成,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对个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自我对生活的满意度、自由度则有助于信仰的完善。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时,理论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自身信仰。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三者关系切入,建构理论模型,以社会发展、生活满意度、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为基础,通过对理论维度的分析,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信仰生成深层次原因,掌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信仰特点和发展倾向。

青少年问题研究论文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就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 ,找准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 措施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全文如下: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着主观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 从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加剧。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认识,往往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突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不适应型心理问题。(1)情绪方面。常见表现有抑郁、厌烦、焦虑、强迫、恐怖、退缩等,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不能好好听课和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会产生焦虑;有些学生害怕或回避上学,每到要返校上课的时候,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2)行为方面。适应不良的学生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有适应障碍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 记忆力 下降,写不出 作文 ,无法解决稍复杂的题目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终止写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自我封闭。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常见的表现有说谎、逃学、偷窃、斗殴、抽烟、离家出走等;第四,行为倒退。行为举止像个小孩儿,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 儿童 游戏,整日沉浸在游戏玩具、动漫动画之中,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方面。表现为上课头昏脑胀,晚上难以入睡,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但经过身体检查后却没有特定的身体问题。

(二)强迫型心理问题。(1)强迫思维。(2)强迫行为。如在临近考试时或正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其实并不需要去上厕所;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心理问题。(1)兴趣活动减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自己以前的 兴趣 爱好 也基本丢失。(2)信心不足。 自我评价 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3)精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4)自我封闭。不想做事,也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 日记 ,找不到发泄的 渠道 。(5)躯体不适。主要有乏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等。(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心理问题。(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却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总往坏处想。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二、诱因分析

(一)家庭根源。青少年心理上存在问题,与家庭有着很大关系。研究表明:成人的心理问题,50%源头在儿童时期。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 教育 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 家庭教育 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对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在家中称王称霸,说一不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对孩子严厉粗暴、苛刻,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动辄打骂,这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冲动、冷酷、好斗、自卑等。

(二)学校教育的偏颇。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

(三)不良的社会和 文化 因素。一定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物质条件的改善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权势、物质享乐的崇拜,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因素,必然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造成很大冲击。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采取正确的自我疏导方式。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水平。

(三)学习国外的先进 经验 。

近年来心理科学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浅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 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 方法 ,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 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 兴趣 爱好 ,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现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 传统文化 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 经验 。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 社会实践 ,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乃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论文

正确的信仰就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心底无私天地宽。无产阶级已经看透了资本家的本性。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理想信念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讲,经济建设是中心,同时必须高度注重精神建设、精神力量和精神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大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论文参考,欢迎借鉴参考。

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论文

摘要: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空虚。

关键词:挫折失败 奋斗目标 前进动力 精神境界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追求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一、理想信念克服人生的挫折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和花朵。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对这些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力量。理想信念越强大,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有志的人会充分估计到人生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从而正视它,想办法克服它,人生就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极大的乐趣。

当重大挫折出现时,大部分人会无能为力,只有少数心志极为坚定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冲破桎梏,不为挫折所打败。这少数人是人类的精英,成就不可限量!而大部分人呢?他们往往在这种重大打击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等他们回过神来,可能挫折己经降临到他们生活的每一处。这个时候,心志脆弱的,当场崩溃,甚至命不久矣;心志稍弱的,悲观丧气,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信念,沉沦苦海,难以自拔;心志坚强的,痛苦不已,精神虚弱,元气大伤。在挫折过去之后,这些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心志脆弱的,如果没有气绝身亡,那么要么一辈子在阴影中度过,要么得了顽疾,终身不愈;心志稍弱的,要么被挫折打倒,一身碌碌无为,再无出头之日,要么痛定思痛,在经历了无数痛苦和折磨之后,站了起来,破而后立,成长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心志坚定的,要么回避痛苦,从此心中有了疙瘩,再难忘记,要么挥泪前行,忘记苦难,越挫越勇,通往一条理想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年轻的时候经受巨大的挫折,痛定思痛,经历无数痛苦和折磨,再次站起来,这其中面对的痛苦和折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一旦他们站起来了,他们的人格和能力将会得到升华。从此,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二、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积极进取的人生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拥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影,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有了人生目标,有了理想和信念,相信他会披星戴月,不畏艰险,努力前进。

三、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的动力。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而又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而势必会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且难免会在挫折和困难而前沉沦下去。

进取的人生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执着的奋斗精神。空有宏远的日标,但却不准备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实现它,那么这个目标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求知求学时,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消极退缩。学习生涯的跋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以恒心和毅力沿着布满荆棘的路勇敢地走下去,自豪而不自满,奋发而不懈怠,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关系着大家的一生,情系着大家的命运。为了我们自己以后的人生,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理想,然后用信念支持着自己前进吧!那么,相信自己会有一个不平凡的未来,不平凡的人生!

浅谈大学生理想与信念

每个人,都有或曾有个属于自己的梦,即所谓的理想,那么理想是什么,其意义又是什么呢?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基础上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理想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他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化,理想亦不断的被调整、丰富和发展。理想具有客观现实性,预见性,超前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并且理想的形式是多样的,他有大有小,有平凡又有伟大,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不少的大学生每天只会夸夸其谈,我以后怎么怎么样,可有谁再想我现在怎么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连今天的事都做不好,何谈以后怎么样。我们应该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真正的认识自己,少做点空想,多做点事实,少想一点结果怎么样,多去享受一下经历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迷茫与困惑。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由于迷失了目标以致丧失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时常感到空虚无聊,找不到寄托,哀叹生活没有意义。中学生徐力、大学生马家爵事件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生活如荒凉的戈壁,更别提有所作为了。现在,大学生谈理想,有时候会觉得很抽象,谈未来,谈责任又觉得很苍白,很无力。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定位如何。

同时,一个坚定的信念,会让你勇敢的走着自己的路。信念也同理想一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郭沫若说过“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如果把理想比作舟,那么信念就是帆。舟不能没有帆,而没有舟,更没有帆存在的意义。鉴于两者的关系,人们更喜欢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将它们视为一体。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险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有较高的认可度;他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了解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内在联系;他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对邓小平理论有了逐渐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和我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给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是,空谈理想,不去实践,即使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也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真正行动起来,一切才会变得真实,同时,机遇也是理想实现不可缺少的。

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活着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况且当代大学生还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不管你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朋友,让我们一起为自己树立个目标并勇敢的为之努力奋斗吧!

浅谈理想和信念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分析理想与信念,讨论理想和信念的感情及其重要意义;

2.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在“以人为本”原则下,解放思想(精神导师)角色;

3、如何实现我的理想和信念,浅谈个人理想如何与社会理想统一。

[关键词] 理想信念 浅谈 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信仰来讲,为我们提供了行为的终极伦理归宿,是我们行为得到永恒的价值支撑。从哲学角度讲,他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古老命题的答案之一。从实践角度讲如何使行为得到统一,实际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努力为这个统一提供现实指导。

一、信念的传承

理想和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在五四运动至今近百年来,我们在先辈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远甚于李大钊、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感言,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是关怀感情、精神的皈依,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导致心理积淀的显现。对于一个新中国的新时代成员来说,“社会主义”比“活着”更为必然。显然这不是某种科学论证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我们看到当年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所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更因为它能使中国独立、富强。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高等教育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建立在个人情感上而非科学分析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

二、浅谈理想和信念

古人云 “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没有志向就谈不上为理想而奋斗的问题。古往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他们无不是因为怀揣着崇高理想而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被世人缅怀。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б桓鋈艘坏┏越了自我,具有把整个人类纳入自我之中的广阔的胸怀,他的责任和使命感就会使他在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新旧交替时代充当新时代的号手和旧时代的批判者。理想和信念决定着人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它是人类对自身现状的永不满足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

交流学习、解惑疑难在猿人时代就有了,否则人类文明怎得以一代代延续和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依靠交流学习创新和发展,交流学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我的奋斗只为实现我的理想完成我的梦想,我现在虽然在一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收入也还不错,但我从未放弃过我的理想和信念。我通过现代网络、书籍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心得,即丰富了各种知识,也不不至于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淘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理想的实现打下基础。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想和信念功不可没,没有了理想人类就没了精神支柱。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У他从不言败、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中国现代化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外国人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崇高的理想和科学信念对人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理想,根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条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人理想,在保障社会理想实现的前提下实现我们的个人理想。我们既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同时也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托尔斯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没有昨天前辈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我们今天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个人理想就会流于空谈。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社会理想是指引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倡导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宏伟蓝图,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大学应当树立的正确信仰是政治信仰,如东方的红日,是我们追求的远方。

方法/步骤

2.坚定政治信仰,了解当代社会的现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坚定方向不变,身心才能成长。

3.坚定政治信仰,我们要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学习,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

4.坚定政治信仰,才能在时代中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大学生的信仰存在不科学,消极的问题.本文从信仰的涵义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及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有信仰是好事,当代很多人没有信仰,也就存在社会上信仰缺失的现状。对个人暂且不论,因为因人而异。就社会层面来说:维护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 ,道德和法律,还有社会保障措施。而道德很多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之上的,当法律生效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破坏,而社会保障体系只能是减少犯罪的条件,却无法从源头上消灭犯罪的动机。就拿法律来说,不但起到作用时已经造成破坏,还存在绝对公平和执法人员等很多因素的制约。而很多宗教都是相信有因果报应,都相信有神明的存在,对神明的敬畏,而神明是无处不在。基于此,信仰应该是源于内心的自觉和坚守底线。所以宗教应该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