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发布时间:2024-07-05 02:25:40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系体育学术理论刊物,是当代体育教育、体育科技、运动技术与训练、学校体育教学等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体育文化导刊》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E-mail:《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E-mai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2504 传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5663312 E-mail: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体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2.中国体育科技(cssci+北大核心)3.上海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北大核心)5.体育与科学(cssci+北大核心)6.体育学刊(cssci+北大核心)7.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8.成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0.体育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2.天津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3.首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4.体育文化导刊(cssci扩展+北大核心)15.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1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最不友好期刊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图学学报联系电话

TH机械、仪表工业类核心期刊表1机械工程学报2中国机械工程3磨擦学学报4机械科学与技术5机械设计6仪器仪表学报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8润滑与密封9机械传动10机床与液压11工程机械12机械设计与研究13起重运输机械14轴承15流体机械16光学精密工程17制造业自动化18机械设计与制造19水泵技术20液压与气动21制造技术与机床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3压力容器TB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复合材料学报2无机材料学报3材料研究学报4功能材料5材料导报6材料科学与工程7摩擦学学报8材料工程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1振动工程学报12应用声学13计算力学学报14玻璃钢/复合材料15材料科学与工艺16振动与冲击17真空18噪声与振动控制19低温工程20计量学报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2声学技术23制冷学报24低温与超导25包装工程26工程图学学报

《图学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我国图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工程应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包括理论几何与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设计、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仿真与动画、数据与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与游戏、人机交互与多媒体、图学教育与应用等。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江苏警官学院。属于本二院校,但分数比本一还高。我有个同学在那儿上学,出来包分配。

登陆该校网站,找招生就业内容介绍,看能不能看到往年的分数,查了下,好像没看到这个栏目,不行就找你想报考的系的电话,打过去问下好了,说话客气点,一般应该问题不大,不行就多试几次好了 等着答案, 不如自己行动起来

1、张中秋:“试论秦朝法官责任制”,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被转录)。 2、张中秋:“耐刑完刑考辨”,载《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被转载)。 3、张中秋:“中国封建社会奸罪述论”,载《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被转载、引用)。 4、张中秋等:“同姓不婚到同宗共姓不婚的历史考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被转载)。 5、张中秋:“论唐代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载《史林》1987年第4期(被摘转)。 6、张中秋等:“英宗新政与大元通制”,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被引用)。 7、张中秋:“论中国律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8、张中秋等:“法观念的变革”,载《青年学者》1989年第4期(被转录)。 9、张中秋等:“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繁荣关系之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被转载)。 10、张中秋:“西方古代法的形式及其特性”,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1、张中秋:“论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衰退的关系”,载《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2、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人治精神若干问题辨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被转载)。 13、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4、张中秋等:“中华法系封闭性释证”,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被转载)。 15、张中秋:“中国集团本位法的形成与发展述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4期(被引用)。 16、陈景良张中秋:“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被转载)。 17、张中秋:“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变迁”,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被转载)。 18、张中秋:“现代化进程中的宪政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被转载)。 19、张中秋等:“宋代吸引海外贸易的法律措施叙论”,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0、张中秋等:“中国著作权立法史述论”,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4期(被摘转)。 21、张中秋:“秦代工商法律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被摘转)。22、张中秋:“汉代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春季号(被摘转)。23、张中秋:“唐代专卖法律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学评论》1995年春季号(被摘转、引用)。24、张中秋:“传统中国政治生活类型的转变”,载《法学》1995年第6期(被引用)。25、张中秋:“汉代工商法律叙述”,载《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26、张中秋:“唐代对外贸易的法律调整措施叙述”,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7、张中秋:“中国经济立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载《法学》1996年第11期。28、张中秋:“寻求历史的资源”,载《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被引用)29、张中秋:“唐代工商法律叙论”,载《法律史论丛》(第三辑),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被转评、引用)。30、张中秋:“回顾与思考:中华法系研究散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被转载)。31、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浙江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2、张中秋等:“对我国立法权限划分和立法权运行状况的观察与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33、张中秋等:“价值的追求:古典自然法哲学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被引用)34、张中秋:“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作的思考:以法律科学为议论中心”,载《湘潭大学法律评论》,第四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中秋:“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载《法学》2002年第1期(被转载)。36、张中秋:“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被转载)。37、张中秋:“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被转载)。38、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载《比较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中秋:“无讼与正义:中西法律价值之分析”,载《青蓝集:张晋藩先生指导的法学博士法文萃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0、张中秋:“唐代民事主客体及其民事法源概述”,载《中南法律评论》创刊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1、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公丕祥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2、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清华法治论衡》,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3、张中秋:“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载《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理论版。 44、张中秋:“继受与变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被转载)。45、ZhangZhongqiu,TheinterfacebetweenChinesetraditionallegalcultureandmodernChineselegalsystem,TaiCulture,、张中秋:“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26日B4版“理论周刊”。47、张中秋:“中国封建社会奸罪述论”,载《中国法制史考证》乙编第一卷,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8、张中秋等:“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经济学派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49、张中秋等:“诚信与法的一般关系原理探讨”,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0、张中秋等:“诚信与公法关系探讨”,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51、ZhangZhongqiu,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ComparativeStudiesofVillageConventions:China,Korea,VietnamandJapan,NagoyaUniversityCenterforAsianlegalExchangeSymposium,2003,Nagoya52、张中秋:“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3期。 53、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1期转载)54、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简本/中文繁体版),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号2004年12月号,总第1卷第1期。55、ZhangZhongqiu,HumanBeing&CultureandLaw:、张中秋:“伦理化与宗教性:中西法律文化的一个比较认识”,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7、张中秋等:“2004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58、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载《法学》2005年第5期。(竺效主编:《观点:法学2005》,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页视为创新成果) 59、张中秋:“西方个人本位法变迁述论”,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0、张中秋:“唐代民事主客体与民事法源的构造”,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61、张中秋等:“二00四年大陆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台湾中国法制史学会主编《法制史研究》2005年6月版(总第7期)。62、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载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编《传统东亚的家礼与国法国际研讨会文集》,台北:2005。又收入高明士编:《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二):家内秩序与国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版。63、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全本/中文简体版),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学》部分第110页评论本文为创新观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丛书主编、张文显等分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将其列入“理论创新”成果,在该书的第81页对其进行了积极评价)64、张中秋:“论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65、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韩国韩中法学会主办《中国法研究》2005年第5辑。 66、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公法文化属性”,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学》部分第111页评论本文为创新观点)67、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8、张中秋:“中国古代法的形成及其特性考论”,载《清华法学》总第9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9、ZhangZhongqiu,L’homme,ledroitetlaculture:lapossibolité,lesdifficultésetlessolutionsauxéchangesentreculturesjuridiqueschinoiseetoccidentale,REVUEEUROPÉENNEDUDROITETDEL’ÉCONOMIE,N˚5-N˚6janvier-juin2005,ASSOCIATIONDESJURISTESETDESÉCONOMISTESCHINOISENFRANCE(.)70、ZhangZhongqiu,AViewonLawinEastAsia:East-AsianLegalTraditionandItsChange&Future,IdentityandChangeofLawintheEastAsia,CollegeofLawKyungpookNationalUniversi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6,Kyungpook,Korea(韩国国立庆北大学法学院:《法学论考》,第24辑)71、张中秋:“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2、张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73、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74、张中秋:“传统中国律学论辩:兼论传统中国法学的难生”,2006年版。75、张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6、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修订版),载《清华法治论衡》(第7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7、张中秋:“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载《法学》2006年第10期。78、ZhangZhongqiu,、张中秋:“论传统中国的律学:兼论传统中国法学的难生”,载《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第4期转载)80、张中秋:“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2期转载) 81、张中秋等:“2006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82、张中秋等:“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83、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论点摘要”)84、张中秋:“日本输入唐代法律文化的效果与影响”,载《法学》2008年第3期。(《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7期转载)85、张中秋:“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透视──以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为对象的比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86、张中秋等:“2007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87、张中秋:“晚清中国输入日本法律文化的效果与影响”,载韩国《亚洲研究》(法学专刊)2008年第1期。88、张中秋:“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载《中国法学》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辑”。 89、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载《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90、张中秋等:“2008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91、张中秋等:“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92、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修改版),载《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93、张中秋:“沟通古代律意与现代法意”,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秋季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94、张中秋等:“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讲座版),载《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95、张中秋:“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人大《法理学法史学》2010年第9期转载)96、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3期。97、张中秋:“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98、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收入高鸿钧等编:《比较法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99、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收入[意]S.斯奇巴尼朱勇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文选)—从古代罗马法、中华法系到现代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0、张中秋:“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收入朱勇编:《社会转型与法律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01、张中秋:“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载《法学》2011年第5期。102、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以《唐律疏议》为分析中心”,载高明士、黄源盛编:《秩序‧规范‧治理──唐律与传统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版。103、张中秋:“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原理与意义”,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104、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法典”,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105、张中秋:“如何使法史学有思想和影响”,载《法学》2013年第5期。106、张中秋:“坚持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做中国的历史主义法学”,载《中华法系》2013年12月出版(总第4期)。107、张中秋:“晚清中国对继受外国法的选择”,载《亚洲研究》2014年第1期。 108、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109、张中秋:“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兼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的意义”,载《法学》2014年第5期。110、ZhangZhongqiu,China’sSelectionofForeignLawsforSuccessioninLateQingDynasty,Rechtsgeschichte/LegalHistory,Max-Planck-InstitutfüreuropäischeRechtsgeschichte,JournaloftheMax-PlanckInstituteforEuropeanLegalHistory,,、张中秋:“回顾与思考:中华法系研究散论”,收入马小红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35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亦是最有影响的有关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著作,出版后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作为丛书主编、张文显等作为分卷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将其列为标志性成果(见该书第63页),同时作为“理论创新”成果,又对其进行了介绍和积极评价(见该书第80―81页)。其它发表评论的有:(1)“新华社电讯稿”(北国1991年10月15日消息);(2)《人民日报》(书讯,1991年11月29日);(3)《书讯报》(书讯,1991年12月2日);(4)《南京日报》(书评,1991年9月18日);(5)《新闻出版社》(书讯,1991年12月6日);(6)《新书周报》(书评,1992年1月27日);(7)《深圳法制报》(书评,1992年4月15日);(8)《学术信息》(书评,1991年12月25日);(9)《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书评,1992年第2期);(10)《南京社会科学》(书评,1992年第2期);(11)《江海学刊》(书评,1992年第1期);(12)《中国法学研究年鉴》(1991年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3)《中国法学》(书评,1992年第3期);(14)《新华文摘》(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了《中国法学》刊登本书的评论);(15)《大学图书馆学报》(书评,1993年第2期);(16)《南京大学学报》(书评,1993年第1期);(17)《中国图书大辞典》(书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编撰);(18)《比较法研究》(书评,1993年第1期);(19)《比较法研究》(书评,2000年第2期);(20)《新中国社会科学50年》(法学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1)《法制与社会发展》(书评,2007年第3期)。该书还被输出到日本等海外书市,并为多种学术论著作所引用,亦被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指定为参考书。 2、张中秋著:《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31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法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发表评论的有(1)《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2)《法学》(1995年第12期);(3)《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4)《法学家》(1996年第1期);(5)《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6)《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7)《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总第4期,1996年);(8)《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 3、张中秋(与杨春福陈金钊)编著:《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30万字(本人撰写该书绪论和第一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中秋(与陈景良)主编:《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65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中央电视台(1996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0月28日)、《法制日报》(1996年10月29日)以及北京电视台(1996年11月5日)均对该书的首发活动(1996年10月26日)和内容作了报道。 5、张中秋(与陈鹏生等)编著:《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第4卷《隋唐法制史》,60万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张中秋(与钱大群曲可伸)主编:《民商法学大辞书·民商法史学》,2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张中秋(与李鸣)主编:《未已集:张晋藩先生教研五十周年纪念》,3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张中秋著:《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25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就该书发表了长篇评论。 9、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3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中秋(与金眉)编著:《中国民法通史(隋唐)》(张晋藩主编),8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张中秋著:《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26万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张中秋编:《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2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3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张中秋等著:《盛与衰:汉唐经济法制与经济社会调控研究》,19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张中秋编:《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张中秋编:《理性与智慧──中国传统法律再探讨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张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21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发表评论的有《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8、张中秋著:《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19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国出版社2012年 版。 1、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995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张中秋著:《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1997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优秀专著奖”;1998年该书还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2003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本人主持并合著第四卷《隋唐法制史》。 4、张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2013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江苏警官学院主办,是一份法学和警学双月刊,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本刊是目前我国刊载容量最大的警事学术期刊,围绕警事学术和相关法学,系统地设置栏目,近年来得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从多的相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相关学术界的政法公安警务界的广泛关注。现任主编是卜安淳教授。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李冲

浅谈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及训练方法职称论文辅导网:论文发表,论文下载,论文写作 2009-06-10 22:25:55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浅谈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及训练方法张家利(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摘 要:力量训练是武术散打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术散打训练水平,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观察法的基础上,对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项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力量训练方法和建议。关键词:武术散打;力量;训练方法1 前言武术散打是运动员按照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进行斗智较力,战胜对手的竞技性项目。[1]人体所有的运动都是在对抗阻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肌肉力量在运动中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肌肉力量的大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肌肉力量的大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少专家提出,应把力量训练作为散打系统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和其它竞技项目相比,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有着独特的一面。我们要想抓好武术散打的力量训练,必须对散打比赛中的用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测定出相应有效的长期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询了有关武术散打训练及力量训练的相关资料。 查询了有关力量训练方法的论文及专著。 专家访谈法、请教各个竞赛项目的教练及专家,了解有关力量素质及力量训练的问题。 观察法 主要观察武汉体育学院各院队及武汉市有关运动队的训练。3 研究结果与讨论 力量素质及组成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力或者抗阻力的能力。[2]他由三种因素组成。完成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例如:直拳击打,除上臂的肱三头肌外,肩带肌、腰肌以及股四头肌亦参加工作。这些肌肉参与形成合力,产生更大的击打效果;肌肉收缩的协调能力。当主动肌工作时,其协同肌配合,例如当踢击目标时,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用力,大腿后侧肌群比较放松,否则影响踢击的力量与效果;骨杠杆机械率。按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力量可分为动力性力量与散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可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我们在研究力量训练时,都要按体育项目对力量素质的不同要求,把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谈到散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掌握技术。却没想到技术推动肌肉的支撑,那是空架子。技击运动有句俗话:练技不练力,空得花架子:练力不练技,有力无处使。现在散打技术已无秘密可言,而力量是掌握攻防技术,提高武艺的基础。[3]力量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取得打击效果的主要因素。[4]通过专家访谈结合切身体会和大量的观察,我们认为武术散打的力量主要是以速度力量为主,同时还体现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的能力。散打比赛的特点是比赛高度紧张,搏斗激烈,规则的变化使运动员的体能发挥尽至极限。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最大限度的股骨力量,并善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变化不断的比赛中加以发挥。散打比赛对力量提出了要求,但光有力量没有速度,难以击倒对手;只有速度,没有力量,不会产生好的击打效果。所以力量与速度须协调统一,速度力量体现了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特定负荷条件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5]是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前人研究已经证明: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综合体现,它的提高受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牵制。[6]生理学研究证明:在其它因素的情况下,要想得到较快的收缩速度,必须降低负荷。如果要克服更大的负荷阻力,肌肉收缩速度就要减慢。通过不同负荷的训练,可得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小负荷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最大负荷进行训练,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虽可使肌肉力量得到较好发展,但影响收缩速度的提高。如果用1―RM(RM是指疲劳前所能完成的最大负荷的重量次数)的不同百分比来表示负荷的大小,在最大力量的20%、40%、60%、80%和100%的负荷下,比较两组运动员的爆发力发现,力量大的爆发力也大。这对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力量水平高注定会占优势。负荷增加80%和100%1-RM时,力量水平高与力量水平低的人的差别特别大。可以看出,力量增加不仅能在一定负荷条件下有较快的运动速度,而且在同样1-RM百分比下快速移动负荷的能力增强。由此发现发散最大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基础。速度力量的决定因素是肌肉收缩速度,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是在快节奏和爆发用力情况下完成的,如连续直拳、快速边腿等都是速度力量的突出表现。速度力量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有:爆发力和击打反应力等。 武术散打的力量训练方法 爆发力的训练运动生理学爆发力的定义是:人体在短时间内所完成的最大做功能力。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员必须快速移动,所以相对爆发力显得更为重要。虽然通过训练可使肌肉增大,绝对肌力增加,爆发力得到提高。但是如果肌肉的体积太大,体重过重反而不利,所以在训练中肌肉的体积只能适当的增加,保持较大的肌肉力量更为重要。西德著名专家莫·比勒在一次试验中,曾将几种不同专业的运动员进行测试,比较其各自爆发力的大小。它将爆发力定出一个参数值,用它可以评定其快速发展力量,并有赖于最大力量。将爆发力和最大力量形成一种相互关系,即:相对爆发力=爆发力。*100/最大力量。其测试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拳击运动员的相对爆发力较高,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和拳击运动是同类项目,对于相对爆发力的训练是必须的。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我们对发展武术散打爆发的方法采用快速用力和超等长练习法。 快速用力法的练习特征是以最快的收缩速度克服一定的器械重量,以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如表2表示:表2 快速用力法的负荷特征它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中等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70%-90%强度,用最快速度练习5-6组,每组3-4次。这种方法对提高肌肉爆发力极为有效;小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30%-50%的强度,练习3-6组,每组5-10次,进行专门发展练习,练习的结构的肌肉工作方式尽量接近比赛运作。 超等长练习法。练习时,肌肉先作退让性工作且肌肉被极度拉长,然后再尽快转入克制性工作,练习的目的在于使纯力量转变成爆发力。其生理机制是牵张反射,即肌肉在退让工作时,拉长到超过自然长度,引起牵张反射,从而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克制性收缩,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跳深练习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练习方法,即肌肉先进行快速的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以提高运动员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有着其它练习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训练效果。[7]目前,有关跳深训练的有效组数,重复次数及恢复规律研究较少。一般多采用每周2次,每次训练6-10次×6-10组,组间间歇为2-3min。在进行爆发力训练时应结合武术散打技术结构进行相应的练习,训练时应注意避免疲劳,练习前和练习后多做伸展放松练习,训练时应注意避免疲劳,练习前后练习后多做伸展放松练习。 击打反应力的训练反应力是指运动的人体迅速制动,并以很高的加速度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能力,在人体运动时,肌肉链制动着人体运动速度,引起牵张反射。在制动的离心阶段,活动的肌肉被拉长,在加速的向心阶段,肌肉迅速收缩缩短。武术散打比赛中,为防止出拳和出腿被抓抱,必须迅速的击出和回收,这是打击目标和自我防守保护的必须。所以发展击打反应力应发展对抗肌的力量。优秀运动员发展击打反应力,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退让性练习(发展对抗肌力量)卧推和深蹲,负荷 110%-150%,即超过自己最大负荷10%-15%。加助力推起,加保护慢放下;仰卧直臂下压:两手持哑铃,直臂下压时快,直臂后摆时慢。 模仿性练习法(发展对抗肌和击打速度)利用滑轮拉力器、橡皮条、石快、短棒等模仿击打、鞭打、踢和踹等动作,用轻杠铃快速平推以发展出手的速度力量等。练习时应注意动作完成的幅度,完成动作前的拉长动作,以及具有足够引起鞭打性的肌肉紧张。此练习一般每组不超过5—8次。 最大力量的练习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以最大意志收缩对抗最大负荷所能表现的能力。发展最大力量以负重抗阻练习最为常见。主要用以下训练方法: 重复法:方法的特点是负重大小随肌肉力量增大而逐渐增加,一般采用的训练负荷是:负荷强度为75%-90%;组数为6-8;每组重复次数为3-6次;每组间歇为3钟。 强度法:这是负重抗阻练习的最大限度的短促用力方法。训练时应注意最大限度的逐渐达到用力极限,以后再依据自己的体力情况使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这是适合散打专项特点的。通过训练保证神经肌肉的高度集中,保证绝对肌力的发展,而且不增大肌肉体积,从而使相对力量提高。常采用的负荷是:负荷强度为85%-100%;级数为6-10组;每组次数为1―5次。每组间歇为3分钟。 力量耐力的训练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赵圣副教授在1992年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的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证明武术散打的专项耐力是以无氧耐力为主,并提出提高专项力量耐心的训练方法;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最大强度进行练习;使心率保持在180次/分以上;每组持续时间应不超过35秒-2分钟(以每局比赛时间为限)之间;每组不多于3-4次;训练优秀的运动员可达4-6组,新手、低水平运动员为2-3组;每组间歇为1分钟。[8]4 小结与建议 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是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速度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爆发力和击打反应力。 爆发力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快速用力法和超等长练习法。 击打反应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退让性练习法和模仿性练习法。 最大力量的训练常采用重复法和强度法。 力量耐力的训练常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并注意和比赛要求相适应。建议力量训练贯穿武术散打训练的始终,并根据不同时期、阶段和任务作合理的安排。5 参考文献[1]武术·体育院校函授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2]武术·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36[3]童世斌.浅谈散打运动中身体素质练习·体育科学研究,1996(4):38·[4]江云国.浅谈散打下肢专项素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1998(3):56[5] 杨世勇·论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四川体育科学 1999,12:36[6]唐思宗·身体训练学·成才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7]陈先良,等·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及识破注意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62[8]赵光圣·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2(3):70张家利:(1974-)男,湖北安陆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杨璟勇,男,1971年生,甘肃省兰州人,大学讲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系,现在同济大学攻读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同济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曾参加编撰《现代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与体育科学研究》等多部图书,同时是上海市级精品课程《游泳》及多项上海市体育局课题组成员,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发表论文4篇。马楠,男,1975生,河南驻马店人,教育学学士,大学讲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现为上海金融学院教师。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6篇,出版图书《现代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与体育科学研究》等3部,获省级精品课程2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1项、校级2项,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5期

[2].薛可;核能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一新能源答问[J];少儿科技;20xx年06期

[3].李正孝;核能源安全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8期

[4].谢满廷;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太原科技;20xx年02期

[5].赵世勇;核能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J];青海国土经略;20xx年06期

[6].米尔顿·S·普利斯特,蔡德诚;核能源与核安全[J];科技导报;1986年04期

[7].核能仍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7期

[8].岳建平;能源经济与核能发电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18期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肖岩,雅科夫列夫;航天器核能源安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xx年06期

[2].宋文杰;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可预见的更安全的核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6期

[3].宋文杰;寻找更安全的核能源一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J];百科知识;20xx年07期

[4].新快;核的泄漏后各国寻安全能源地热在日本或取代核能[J];安全与健康;20xx年09期

[5].刘成安,伍钧;裂变核能源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J];高技术通讯;20xx年02期

[6].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xx年08期

[7].彭士禄;核能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4期

参考文献:

[1]景继强,栾洪为.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xx,(2).

[2]杨旭红,叶建华,钱虹,薛阳.中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上海电力,20xx,(6).

[3]邹树梁.中国核电经济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4]祁恩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xx,(4).

[5]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xx,(1).

[6]杜国功,杜国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东经济,20xx,(3).[责任编辑安世友]

[1]项伟峰.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xx,33(8):240-242.

[2]蔡芸,汝宜红,杨一铭,等.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40-45.

[3]王利梅.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11:008.

[4]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xx(1):90-92.

[5]李廷妮,邓春.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5(11):9-10.

[6]黄超俏.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xx,18:007.

[1]陈秀琴.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23).

[2]张潜.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xx(4).

[3]赵旭明.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12).

[4]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xx,04:101-105.

[5]石向实.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75-81.

[6]廖乐焕,孙丹.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xx,03:66-71.

[1]王庆国.伊春物流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亟待强化[N].伊春日报,20xx.

[2]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xx.

[3]刘岩,张增玲.由物流业变化看经济发展.伊春新闻网,20xx-04-29.

[4]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xx.

[5]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xx.

1、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 年,217 页。

2、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27 页、71 页。

3、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xx 年第 7 ——8 期。

4、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334 页。

5、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xx 年第 6 期。

6、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 年,103 页。

7、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xx 年第 4 期。

8、齐明珠: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人口与经济》,20xx 年第 6 期。(责任编辑:admin)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xx(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xx(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xx(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xx(6):76—77.

参考文献:

[1]谢德高.营销战略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

[2]何辉.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张衔,陈丹镝.名人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琦.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J].社科纵横,20xx(3).

[5]郭健义.水准缺失的名人广告效应[J].名人广告,20xx(12).

[6]马莉.漫谈名人广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7]李喜岷,陈双全.破解名人广告风险[J].全球品牌网,20xx(2).

[8]徐凤兰.理性对待名人广告[J].新闻实践,20xx(11).

[9]陈谦.名人广告探析[J].东方论坛,1997(2).

[10]傅慧芬.名人广告面面观[J].国际广告,1993(2).

[11]张宏.名人广告的战略价值、风险及对策[J].市场营销,20xx(2).

[12]齐尉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名人在广告传播中的利和弊[J].新闻知识,20xx(7).

[13]喻勤娅.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1]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2] 宋士云,吕磊.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3] 赵保强,张庆利. 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xx(03)

[4] 王东升,马勇占,孙毅.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1)

[5] 李莹. 国外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模式特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6] 秦军.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7] 秦椿林,肖林鹏. 论体育政府利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xx(05)

[8] 费瑛. 我国公共体育政策制定中“利益失衡”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xx(01)

[9] 杨菲菲. 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与社会价值开发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0]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1]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06)

[12]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13] 文雄. 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xx(05)

[14] 薛保红. 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5] 石亚军,施正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5)

[16] 杨叶红,方新普. 中国、美国、德国财政制度模式与体育体制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17] 廖文剑.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3)

现在的呢还是先把自己的身体素质练好了吧,真的要练散打的话再去培训班,虽然社会上散打基本上一些培训班的是一个月,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但自学的话恐怕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韧带的话即便是在对韧带要求不是很高的散打当中也是必备的,因为散打的腿法当中如果韧带不够好的话腿的力量甚至还没有拳的力量大。散打的话主要就是髋部的韧带(需要劈叉),还有脚踝的韧带。这样才能把腿踢得够猛,够快。拉韧带的方法主要是劈叉(横竖)以及坐位体前屈。另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学的话老师会讲的。劈叉的方法的话:首先需要热身,让身体出汗,这样才不能让身体太紧;然后慢慢的劈下来,当自己觉得已经到极限的时候,让一个同伴将你的一只脚向外挪,同时另一只脚不要动!等你实在受不了将另一只脚挪动时就停下来,这样子坚持10秒;最后,按照这个方法做五组;如果真的对自己狠得话,一个月不到就能完全叉开来了!问题是能不能坚持下来。力量方面这是我初三的计划拟可以参考一下:1.快速俯卧撑15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2.快速仰卧起坐32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3.快速深蹲跳16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决定,就是这样,贵在坚持。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