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现代汉语论文歌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08:00:31

现代汉语论文歌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现代汉语词语研究论文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思考分析

【提要】

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

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

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作者:施祥爱 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

【2】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的铸造历史源远流长,以商代的青铜器铸造为代表,铸造的生活、祭祀用品为我们研究商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其是铸造礼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商代文化特征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形式,以汉语言文学为重要载体,分析铸造礼器的文化传播表达方法。

关键词:铸造礼器;汉语言文学;传播

商代(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为当时铸造技术最高,而商代铸造礼器上遗留的文字,成为我们解读商文化的入口。

因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传播角度,探索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和传承。

一、铸造礼器的发展和工艺

礼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铸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和标志。

(一)铸造礼器的起源与发展

礼器是专门为贵族打造的,是其举行祭祀、丧葬、出征、筵席等活动时的重要用品。

中国的铸造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铸造工艺绝大部分体现了礼器铸造上。

而好的铸造技术、铸造工匠、铸造材料等,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主要为贵族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些时候,铸造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例如:鼎、斛等,都是为了吃饭、饮酒而准备的。

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工艺难度也愈来愈低,铸造的物品也越来越成为礼仪活动的器物,开始从实用物品延伸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用品。

到了商代,铸造技术更加炉火纯青,达到全盛时期,铸造礼器包括用于祭祀的鼎、炉等,也包括筵席上用到的斛、觥、勺等,以及音乐文艺活动中的编钟等,铸造礼器成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

(二)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

包括礼器在内,铸造物品的工艺大致一致。

其原理流程为熔炼之后将液体浇注于相应模具中,待溶液冷却固化后便可得到相应形状,再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器。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大体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模具的制作。

主要是根据礼器的需要,由砂、陶等特殊材料制作成模具。

模具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制造出来的成品在形状、大小、细节上趋于一致,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礼器的制作和铸造。

其次是溶液的浇注。

将需要铸成礼器的材料加热成液态,在具有充分流动的性能下,浇注进模具中,待冷却后就变成了想要的'器皿形状。

在商代,用于铸造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元素、铁元素和锡元素等,其优点是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开采容易、成本低廉,热熔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最后,就是从模具浇注出的作品的加工和打磨处理。

将冷却凝固后的礼器从模具中取出,进行细节的打磨和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虽然原理和制作工艺大体一致。

但是具体到商代的铸造礼器上的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某些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怎么克服的,至今我们不清楚、不明确,还有许多的步骤和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三)铸造礼器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礼器出土,通过对礼器的解读,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主要载体。

因此,铸造礼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用意义古代生产技术单一,许多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

木材、陶器等相对轻巧,但是不经久耐用,易磨损和结构性破坏。

铸造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美的器物,同时也增加了用品的使用寿命。

因此,铸造礼器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艺术意义无论是铸造礼器的造型,还是礼器上的花纹和图案,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的取向和审美。

也体现了当时铸造工匠的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古代社会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

这为我们审视古人的思想、审美、工艺以及社会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文化意义铸造礼器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同时,礼器铸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大禹所铸的鼎,即代表了国家的权力。

商代的司母戊鼎,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作。

二、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铸造礼器除了本身就有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作用,特别是以商文化传播为典型。

(一)商文化的主要内容

商代起源于商汤,止于商纣王,前后历经大约5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作为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商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的重要历史朝代,从目前出土的商代遗址和文物来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读商代文化,但是对我们了解奴隶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1.狭义的商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商文化主要包括商代的服装、音乐、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服装方面,“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有编钟等,丰富了商代的音乐器材;在艺术方面,除了有壁画、岩画等还出现了彩色图案,以及各种样式、色彩的陶制艺术品;图腾文化方面,继续呈现了敬重鬼神,敬重祖先的现象。

2.广义上的商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政治上,由于商代处于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土地、奴隶的归属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统治阶层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均有严格的等级体系;

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富余的劳动产品逐渐出现,贸易也逐步兴起,以致后人对从事贸易的人均称之为“商人”;

军事上,商代不仅有完备的军队体制、征兵体制,而且还有成熟的人马车的战斗编队。

这些都是广义商文化的体现。

(二)商文化在礼器上的传播形式

文化在铸造礼器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形状、图形和铭文。

1.形状的传播铸造礼器的形状可以直接反映其在当时的作用。

例如:鼎的造型呈现槽型,是人们早期吃饭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祭祀以及国家政权的象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基础。

当然,也有些鼎、觥、斛器皿是三只脚支撑,所谓的“三足鼎立”表明了商代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结构,并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时到今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内涵。

2.图形的传播形式在铸造礼器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反映出商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图像被广泛应用。

例如:为了表示对鬼神和祖先的敬重,祭祀的铸造礼器上添加鬼神的形象,这些形象通常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形象,以起到神秘、严肃的效果;再比如:在铸造礼器表面铸造出动物的形象,描绘出当时农耕社会的特征,反应当时社会对牲畜的重视和驯养文化。

最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代表了古代青铜铸造礼器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商文化通过铸造礼器上的、图案和花纹进行的抽象性表达。

3.铭文的传播形式铭文即铸造礼器上的文字,因为礼器大多是由铜、铁、锡等金属铸造,因此也被称为是“金文”。

在铸造礼器上的铭文主要包括铸造前期的铸字和在礼器制作完成后的刻字。

商代的铭文主要是铸字。

铭文可以直接记叙当时发生的事情,如帝王言语或者国家大事的最直观的文字记录,这也成为反映商代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第一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语言类论文和文学类论文具有明显的不同。文学类论文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文写作者本人的文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说白了,文学类论文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文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文写作者第 1 页好玩的真人美女秀场直播平台最近3分钟前有人下载福利!你附近有91位美女正在直播,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YY金牌女主播,实力热舞给你看!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广州津虹网络传媒有.. 广告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但是,语言类论文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而要求在调查研究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言事实的结论。说白了,语言类论文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正是因为如此,语言类论文的写作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了解语言类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本文试图就语言类论文的选题、语言研究的程序、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一、论文选题第 2 页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第 3 页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第 4 页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第 5 页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第 6 页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第 7 页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代写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诗经>中的通假字研究》,《<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第 8 页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第 9 页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二、开展研究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第 10 页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始语料。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第 11 页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第 12 页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第 13 页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第 14 页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第 15 页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三、论文写作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第 16 页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第 17 页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第 18 页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第 19 页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第 20 页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第 21 页百度文库 搜索文学类论文可以写语言类吗继续阅读本文档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页数说明:当前展示页数为百度文库重新排版后结果,原始文档共15页相关文档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关于语言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1000阅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0阅读[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精选1197阅读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622阅读查看更多为您精选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会员文档959篇人气好文【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490人阅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7394人阅读热门TOP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2709人阅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4234人阅读立即开通VIP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_由世界知名教师教授的硕士考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硕士考试,涵盖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与科技工程硕士专业免出国,免辞职,在线学习,专职教辅团队跟踪辅导,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广告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_汉语言文学研究_投稿咨询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是优秀学术杂志,国家正规部门主管主办,评称可用!投稿,审稿,发表贴心辅导,免费加急,价格好。广告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文学类论文可以写语言类吗文件夹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 - 百度文库分 1055阅读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 百度文库分 1063阅读 本周下载TOP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内容及要求(全文) - 百度文库分 1167阅读 85%用户都在看剩余18篇精选文档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获

现代汉语词性研究论文

浅谈“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09级 中文系杨威学号:2094051973浅谈“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摘要】按照语法书规定,副词常修是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如“很中国”“很淑女”等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下面将从副词修饰名词的产生原因、语法及作用三方面分析这一语法现象。【关键词】副词 名词 特殊现象 词类活用 省略【正文】 一、产生原因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语法则是人们总结的,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就是说话人的规矩。它是研究如何把一个故孤立的词连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的规律。首先,语言是语法存在的基础。语言会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所以我们无法用硬性的语法规律约束语言的发展变化,这样就是舍本逐末了。其次,语法是从大多数词句中总结的规律,既是的多数则必有例外,名词修饰副词则就是一个例外。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来做状语,而状语是谓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所以副词不用来修是名词。但一些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 ”等,表示限定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只这几家商店开始营业|今天就你一个淘气|光书就有十箱| 单单这一点就够了”。刑福义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归纳出四种副名结构。强调了这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物体的“异质感受”,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促使该说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语法角度1、词类活用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即,副词加名词,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如:“很淑女” 就可以被视为形容词。形容一些具有淑女气质和风范的女性。当一位女性在气质体现的优雅,谈吐举止和行为习惯上于一种独特的中国女性魅力,真正的表现出女人的纯洁与真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此女很淑女’淑女原是名词,在这里就变成了形容词。 活用是临时的,必须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但某些词经常与程度副词连用,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直接把组合中的名词看作形容词了,这样,这个词在句中担当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句法功能,就变为了兼类词。这通常都是持否定观的人的观点。名词活用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副词的语法特征的强制,使得原本单纯表指称的名词不得不临时加入形容词行列,以保证组合的成立。2.省略现象 陈一民认为“名词前的副词有一部分是修饰隐含的动词”。 很有气派——很气派、非常像绅士——非常绅士、越来越懂诗意——越来越诗意。在这里,副词“很、非常、越”被视为修饰动词“有、像、懂”。另外,“……化”也是表达动词概念的一种形式,一旦失去了词尾“化”,便有可能产生“程度副词 名词”。“毕业时,他已经变得十分城市了。”“他是一个极其家庭的男人。”“十分城市、极其家庭”实际为“十分城市化、极其家庭化”的省略。 其实,无论是词类活用还是动词省略,这种组合在客观形式上已经大量存在。在当今能够进入“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的名词中,真正的名形兼类词还是占少数的,结构中动词省略,也完全可以独立清楚地传达信息。因此,我们无需硬要用传统的语法规则去为该组合的存在找一个说法。 3、副名结构构成规律 副词修饰名词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适用范围,如所有的名词都可被副词修饰,则副词修饰名词就毫无特殊性可言了。⑴副词可直接接指人名词和处所名词,如:‘很淑女’‘很绅士’‘很阿Q’‘很香港’‘很西藏’‘很东北’。这些名词所带的人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谈话过程中非常容易传递这样的特征。如:淑女,大家都知道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绅士,是指男人言行非常有风度懂礼貌。“很西藏”之人外貌朴实,或指认的服饰很有特点。“很香港” 指此人说话有港台腔或者独特的行为方式。⑵副词接的名词往往是抽象名词,或具有一定抽象意味的名词。如:青春、现代、传统、淑女等词。这些词本身就是从多个具体的词中提炼出来的范围较广、较虚、没有确切指称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情感。如:中国、西藏、香港、葛朗台、阿Q、唐吉珂德等。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身意义很实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随着人们的使用,被赋予了与本意有关但更丰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义,人们一提起它们,就会联想到它们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称意义。如说“他很葛朗台”,就意味着这个人具有嗜钱如命、对人对己自私苛刻等一系列守财奴的特征,而不只想到原来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⑶程度副词后接时间名词如:这里所说的时间名词是指表时令的名词,如春天,中午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名词。“他是一个很春天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的希望。”“没想到消息传的这么快,够速度的。” 三、副名结构的作用1、言简意赅,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语言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现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在表达、交流时,往往希望能将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简洁而完整地描述出来。如:“小王是个很阿Q的人。”这里说小王是一个像阿Q一样善用‘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卑怯、保守、自私、健忘、自欺欺人、极度自卑又自大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运用“很阿Q”这个词,我们将用多少词来描述小王的特点。这就充分展现了副名结构是表达更加简练的特点。于此同时,读者可以自己丰富心里小王的形象,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般而言,“形容词 名词”在语义上具有单一性和明确性,而“副 名”的意义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于简单结构中扩大了信息量,也正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和含蓄美。 .2 新奇、俏皮,增添了语言的活力和表现力。如:五个小时,走的时候觉得长啊,快结束了,又觉得短了,人是很蜡烛的东西,拥有的时候不感觉什么,失去才知珍贵,围城的道理嘛。 长大后为人妻子,我想要恩爱嘛,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老公。可是说句很乌鸦的话,老公没病没灾,身体健康,心情开朗,工作顺利,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才算是心疼他,就这样,我的心很久不疼。两段引文都选择了“很加名”形式,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很蜡烛”将作者那种没有及时欣赏美景,过后才知珍贵的后悔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很乌鸦”又极力渲染了女人想疼爱老公却不知如何去做的心境。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外来词、古词今用都说明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副加名”的出现更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其使用数量日趋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总论】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语法规律的语法现象,但不可否认的它的出现是语言更为简洁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2. 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语文,1962,(5)3. 陈一民.《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1)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现代汉语词语研究熟语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