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排异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18:30:28

排异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找参考文献如下:

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而且相对其他方式来说,具有方便实惠的优点。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网(CNKI)是比较权威的网络文献来源,大多数高校都有和中国知网的合作,所以在学校可以享受免费下载文献的待遇,其他方式部分文献是需要收费的。而且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在中国知网官网的分类目录或者检索区域输入文献标题,就可以了。

通过维普期刊,在维普期刊中使用高级检索,可以十分精确查找到所需文章。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方法就是点击首页然后搜索旁边的高级检索,进入检索区域就好。通过百度学术,检索方法也是大同小异,搜索栏输入名称即可。

其他文献来源:以上是常用的查文献途径,如果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检索:开世览文;超星图书;E线图情;读秀中文;百链云;全球索索等。

文献类型期刊类,用[J]表示,一般篇幅不长,大概2000字左右,内容教浅,但是可以了解你的课题研究情况。博硕士论文,用[D]代表,这些论文一般3万字起,对于本科生来说可以参考博硕士论文,借鉴他们章节的布局方式以及排版,可以给自己的论文一些基础思路。

书籍,用[M]代表,指书籍专著,大家可以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去参考相应的书籍。报纸类文献资料,[N]表示。报告类文献资料,[R]表示。

英国学校老师很看重学生对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的引用,参考文献应该包含你或其他人追踪所使用的来源的信息,应该要遵循同一套规则和语法(冒号和逗号),每次都引用参考(一致性)。

注意! 你应该按照你的学校或导师指导的引用规范,通常采用的是 Harvard Reference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arvard Reference格式

正文中

国外的参考文献引用方法和中文有很大的差异性,中文引用喜欢照搬别人的原话,但英文一般不这样,要自己归纳别人的观点,或者说别人做了什么研究,结论如何,总之最好不要原文照搬。

文中不出现作者名字 如果引用作者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就在句尾加上(),()内标注作者的名字和该文章的出版年份,凡是有引用的,不管是从报纸上来的,还是书本、论文都要标注。

如:Making reference to published work appears to be characteristic of writing for a professional audience (Cormack 1994).

文中出现作者名字 如果正文中出现了作者的姓名,如xxx said/ concluded/ suggests…则在姓名后面加(),()内只要标注年份即可。

如:Jones (1946) and Smith (1948) have both shown……

其他情况

如果一个作者同年出版了两本书。如:2005年,要这样标注(Author 2005a)或(Author 2005b)。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多篇报纸文章,则要表明这篇报纸文章的具体日期。如:(The Guardian, October 18, 2005)。

文末

在文末还要列个论文参考文献列表,不用像中文那样标1234,只要按照正文中的引用次序依次排列就可以。

一个作者

1.书籍

姓氏,名字(缩写)。(年份)标题(斜体或下划线)。版本(如果给出)。出版商。

如: Kotler, P. and Keller, K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ed. Pearson Education .

2.期刊文章

姓氏,缩写。(年)文章标题。杂志名称 卷(部件号):页。

如: Partington, M. (2006) Housing: proportionate dispute resolution. Landlord and Tenant Review. 10(3): 81-84.

3.互联网来源或电子杂志

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文章名。期刊名(斜体),第几卷(卷)第几期(编号),页码。网址。

如:Jenkings,R.,1989. Clashing with caching. ARIADNE, [Online] Issue 21,10 September. Available at: he/

4.报纸上的文章

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年份。文章名。报纸名(斜体),改文章发表的日期,页码。

如:Slapper, G., 2005. Corporate manslaughter: new issues for lawyers. The Times, 3 Sep. .

两个作者 两个作者之间用and 或者&链接,其他同一个作者

如:Kirk, J.& Munday, RJ, 1988. Narrative analysis. 3rd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三个或三个以上作者 列出第一个作者之后,加et al.,其他同一个作者

如:Grace, B. et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arvard reference 格式范例参考?Supremessays的专业导师团队确保坚持使用正确引用格式,高效率高质量,准时交付!

异化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摘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生产力;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但其思路脉路是清晰可见的。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论/文/网LunWenNet/Com]3、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简单清晰的认识。但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解决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使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的民主。作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建立和完善新的公有制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搞好搞活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论*文*网]【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他俩不是一个人

仍然敬佩您的提问,这道题同您的这道题

戏剧美育与公共生活——论卢梭与狄德罗的戏剧之争范 昀来源:《美育学刊》2012年6期

【内容提要】启蒙时代卢梭与狄德罗的戏剧思想之争,表面上体现为美育层面上的分歧,其实牵涉到二人在启蒙政治与人性教育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卢梭批判演员虚情假意的表演,认为这将导致人性的异化和社会风尚的败坏;而狄德罗却高调支持戏剧表演的形式,认为它有助于社交文化的形成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构建。充分理解这种分歧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内涵对于当代社会的美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戏剧 卢梭 狄德罗 美学 公共生活

“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的这个重要观点对后世美育学的发展与成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受其启发,绝大多数的美育理论都把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视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席勒及其追随者的基本预设是,当每个人的人格都得到完善之时,由个体构成的社会也将随之走向道德与正义。然而,这一预设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另有一些美育思想认为应把对人的教育与公民的教育区别开来,为了社会正义和公共生活的完善,需要某种非人格化的审美教育(戏剧教育)。在席勒之前,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如卢梭、狄德罗)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深入理解他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完善和发展当代美育理论不无积极意义。

一、引论:一场有关戏剧的论战

175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发表了一篇题为《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Letter to D'Alembert on the Theatre”)的论文,公开了他与启蒙阵营的分歧。在文化史家彼得·盖伊(Peter Gay)看来,“那是卢梭最柏拉图主义、最日内瓦调调和最吊诡的作品”[1]320。这篇论文表面上是在与达朗贝尔就日内瓦是否建造剧场这个问题进行争论,实质则暴露了他与整个启蒙阵营之间的深刻裂痕。

事件缘起于达朗贝尔准备为《百科全书》撰写关于“日内瓦”的条目,伏尔泰劝他在其中插入一个段落建议日内瓦应该有一个剧场,以达到敦风化俗、开启民智的效果。达朗贝尔在该词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解释:

戏剧在日内瓦不被容忍。这不是他们不支持戏剧本身,而是他们担心演员在青年人当中扩散浮夸、浪费及放荡的趣味。然而,难道没有可能用严厉的,演员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补救这些困难吗?以这种方式,日内瓦既有剧院,又有风尚,并能享有两者的优点。剧院演出将培养公民的趣味以及教导良好的举止、微妙的感情,这些没有演剧的帮助是难以达到的;在没有放纵(的情况下),文学将是有益的,并且,日内瓦将斯巴达的审慎与雅典的文雅结合起来。[2]4

达朗贝尔的这一提议代表了整个启蒙阵营绝大多数文人的看法,他们都把艺术看作是推进这项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因为艺术在破解宗教迷信,反抗政治权威以及推进世俗幸福与人生快乐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卢梭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达朗贝尔的词条激起了他的愤怒,他极力反对在日内瓦建造剧院的提议,认为此举将有害于城邦的良好风尚。卢梭的这封信延续了他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科学和艺术无助于道德和风尚的改善。

卢梭的这封信不仅质疑了达朗贝尔,挑战了伏尔泰,而且还终结了他与狄德罗的友谊。尽管这次决裂有很多私人方面的因素,但两人在思想方面渐行渐远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单就对待戏剧教育的问题,两人的看法就大相径庭:狄德罗对戏剧教育持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优秀戏剧带来的道德效果毋庸置疑:“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后,他就“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而在卢梭看来,人们根本不会因为看了戏之后变得善良,“费赫的那位暴君在剧院里曾躲在一个角落里看戏,因为他怕被人家看到他同安德洛马克和普立安一起抽泣,而他对每天被他下令处死的许许多多无辜的人的哀号却充耳不闻,无动于衷”。[2]25

由此可见,卢梭和狄德罗都对当时戏剧的美育问题予以充分重视,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在这种分歧背后似乎体现了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关于戏剧美育的不同看法。因此,重要的并不在于在卢梭与狄德罗之间作出抉择,而在于探讨这种表面分歧背后的深层政治社会因素与人性理念。卢梭与狄德罗有关戏剧的分歧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的特定社会因素和政治理念造成了这种分歧?如何理解这种分歧对我们今天理解现代社会的美育问题又将提供怎样的启示?

在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有关狄德罗和卢梭戏剧美学已有不少成果,但由于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局限,并没有把启蒙时代的美学放到更为开阔的政治社会理论视野下给予观照。①卢梭、狄德罗都不单单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家,而是对人类命运充满忧虑的思想家,因此视野上的局限很可能遮蔽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政治思考与人性关怀。为此,本文尝试在学科交叉的视野中呈现两位思想家戏剧论争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社会与人生问题。

二、表演与异化:卢梭对戏剧的抵制

借着与达朗贝尔论战的机会,卢梭系统阐述了他的戏剧观。他不但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戏剧绝无改善风尚的可能性,而且也在日内瓦的特定角度上论证了戏剧将对这一城邦所构成的潜在威胁;他不仅从经济、道德、文化与政治层面对剧院的影响力做出了评估,而且还从剧本、演员、观众等多个角度抨击了戏剧之害。尽管他自己也曾创作戏剧并成就不菲,尽管他也曾提出过诸如戏剧“对好人是有益的,而对坏人却是有害的”这样的观点,但就整部作品而言,戏剧带来的危险与罪恶依然成为他论述的重点,借此来反驳他的启蒙运动的同行们有关戏剧的乐观看法。

有不少论者认为,这篇关于戏剧的论文几乎是对柏拉图《理想国》第十卷的改写,无非是重复了古典主义的道德批判,似乎并无新意。[3]258不过尽管他在言说上极力向古人看齐,但在西方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语境中,卢梭的用意恐怕绝不仅限于此。它不仅牵涉到柏拉图式的“灵魂正义”,而且还更多牵涉到“社会正义”的问题。正如阿兰·布鲁姆所言:“《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就成了一部全面的理论著作,它从一个最具有激发性的角度来看待公民社会,即公民社会同心灵的作品之关系。”[3]255思考卢梭的戏剧美学背后所牵涉的公共政治问题,无疑将是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卢梭看到,剧场的引入所带来的东西将对政治共同体起到腐蚀与破坏的作用,而卢梭之所以将政治共同体看得如此重要,则在于他认可国家对个体的教育功能,因为正义的城邦有利于培养富有德性的公民。在一个风尚良好的城邦之内,戏剧并不能在道德的巩固和提升上起到丝毫的功效,它反倒可能迎合民众中存在的不良趣味,妨碍国家对公民的正常教育。这当中,卢梭提出的戏剧表演的问题是颇为引人瞩目的。他这样写道:

演员的才能是什么?就是装扮自己的艺术,模仿别人的性格而非自己的,不照自己的真面目表现给人看,貌似激情万丈实则冷血无情,如此自然地口是心非,好像他真的这样想,最后,完全忘却自己的地位而去占据别人的。演员的职业又是什么?这是桩交易,为钱财而表演。……演员的职业灌输给演员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呢?下贱、欺、荒谬的自命不凡和可怜的逆来顺受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使他适于扮演各种角色,就是不能扮演其中最崇高的人的角色,因为他们放弃了。[2]79-80

演员是怎样一种人呢?在卢梭看来,他是一种放弃自己而去表演他人的人。在舞台上,他过的是别人而非自己的生活。他善于通过有效的技巧和富于煽动性的动作与台词模仿他人的情感,他们通过这种“虚情假意”的演出还赢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种人为别人而活着,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活着。他们没有本真的自我,他们是伪善者,他们也因丧失本真而变得“异化”。卢梭是最早对现代文明条件下人性异化提出批判的思想家,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卢梭的启发。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媒介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传达信息的手段。在不少情形下,它本身就是信息。在信息的传播与交换过程中,交流媒介本身也会对整个文化精神的重心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4]10尼尔·波兹曼接受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观点,他认为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4]12由此可见,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指导着人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从钟表、书面文字,到电报、显微镜以及电视,不同的媒介对每个时代的风尚都具有不为人知的潜在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戏剧同样如此。在现代文明的转型过程中,戏剧其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回看历史,18世纪是个戏剧的时代。这不单是指戏剧是那个时代欧洲各国的公共世界中最重要的艺术,同时也涉及戏剧作为一种媒介对时代环境的深远影响。翻看当时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人生如戏”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就曾这样写道:“世界经常被用来和戏院进行比较……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某些戏剧用语起初只是通过引申比喻才能被应用于世界,但如今它们已经能够被毫无差别地直接应用于两者:因而当我们在谈论日常生活时,常常会熟极而流地使用舞台、布景之类的词汇,仿佛我们所谈论的是戏剧表演……”[5]136-137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戏剧,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伦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里的生活,也逐渐呈现出戏剧化的特征。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有如戏剧舞台上表演的演员。

可以看到,卢梭的戏剧观基于他的整个教育理念。他看到戏剧表演的威胁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伤风败俗,而且更在于戏剧表演的形式造就了整个社会的舞台化和面具化。人通过戏剧学会了扮演他人,而且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状况之下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一个人人都戴着面具的社会里,他们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卢梭痛恨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腐化了的人,不再具有自然天性。他们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却从来不愿意真诚地袒露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卢梭的《忏悔录》体现的是一种与戏剧美学相对抗的自传美学;因为只有在自传中,作者才能摆脱虚伪的面具,显露真诚的灵魂。

关于教育,卢梭曾刻意将人的教育与公民的教育区分开来:人的教育追求保持人的自然天性,而公民的教育则把目标设定在政治义务的履行。但这两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卢梭的教育理念可被理解为两个层次,与之相反,人格与政治理应保持高度的统一。“那些想把政治与道德分开论述的人,于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将一无所获。”卢梭把政治的正义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无论他是自然人还是城邦的公民,只要他是真诚的(或按斯塔罗宾斯基的说法,是“透明的”),而不是伪善的,布尔乔亚式的,那么建立在真诚人格上的政治也将是正义的。

基于这样的理由,卢梭对戏剧的批判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因为戏剧的表演形式正在剥夺人的真诚,而这种真诚正是卢梭式政治正义的基础。但卢梭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个体生活与公共政治之间并不存在理所当然的统一性。真诚的人格并不一定促进政治的正义,而为了促进政治正义,似乎需要一种更为特殊的公民教育来区别于这种人格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狄德罗显然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三、表演与接受:狄德罗的戏剧情结

与卢梭的反社会的孤僻个性不同,狄德罗更能适应城市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兴起。因此他对戏剧也抱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在他1769年撰写的《论演员的悖论》(“Paradoxe sur le comdeien”)中,他将社会比作剧院中的舞台:“舞台好比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每个人都要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某些权利。”[6]293除了创作大量戏剧作品之外(如《私生子》《一家之主》以及《订亲的姑娘》等),狄德罗还长期不懈地致力于戏剧理论研究,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同时代的德国思想家莱辛曾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自亚里士多德以后,从没有一个哲学家心灵像他(狄德罗)那样关切戏剧。”[1]312

在对戏剧美学的诸多理论贡献中,狄德罗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以及在理论上创立“市民剧”,无疑是多数狄德罗美学思想研究者所关注的议题,本文对此不做过多的讨论,而是把重点聚焦于狄德罗有关戏剧表演的看法,正是在关于戏剧美育对于公共生活的这一重要问题上,他得出与卢梭截然相反的结论。

狄德罗在戏剧这一艺术类型中发现了在艺术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界限:“只有自然而没有艺术,怎么能造就伟大的演员呢?因为在舞台上情节的发展并非恰如在自然中那样,而戏剧作品都是按照某种原则体系写成的。”[6]279在《论演员的悖论》这部作品中狄德罗的核心看法是,一个演员若要演出成功,若要有效地表现出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他自己必须保持冷静与克制,而不能过于激动。因为:

那就是做一个伟大的演员必须具备的根本品性。我要求伟大的演员有很高的判断力,对我来说他必须是一个冷静的、安定的旁观者,因此我要求他有洞察力,不动感情,掌握模仿一切的艺术,或者换个说法,表演各种性格和各种角色莫不应付裕如。[6]280-281

反过来说,一个缺乏训练,容易动感情的演员往往不会获得成功:

凭感情去表演的演员总是好坏无常。你不能指望从他们的表演里看到什么一致性;他们的表演忽强忽弱,忽冷忽热,忽而平庸,忽而卓越。今天演的好的地方明天再演就会失败,昨天失败的地方今天再演却又很成功。[6]281

在狄德罗的演员辞典里,一个好的演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判断力”、“精细的处理事物的机智”以及“准确的鉴赏力”,当然还有一点,“他们是世上最不易动感情的人”。在他看来,“演员的哭泣好比一个不信上帝的神甫在宣讲耶稣受难。又好比好色之徒为引诱一个女人,虽不爱她却对她下跪;还能比做一个乞丐在街上或者在教堂口辱骂你,因为他无望打动你的怜悯心;或者比做一个娼妓,她晕倒在你的怀抱里,其实毫无真情实感”[6]287-288。演员在舞台上是靠演技来征服人,而不是靠真情来打动人。

这样的看法,显然是卢梭无法同意的。这样公然地为演员辩护,这样公然地容忍并赞扬虚情假意的演出,也是后者所不能理解的。在狄德罗看来,在正式的戏剧表演中“真诚”是不合时宜的,表演不是真情流露,而是制造真情的幻象:“演员的眼泪从他的头脑中往下流;易动感情的人的眼泪从他的心头往上涌。”[6]287真正优秀的演员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需要凭借他对人性的钻研,凭借他对人类的观察,以及每一次表演的比较和揣摩。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演员的表演水平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莱辛也认可这个看法,虽然演员在表演中似乎是无动于衷的,但在舞台上却远比那种感情激烈的表演要好。[7]单从戏剧理论的角度看,狄德罗的贡献极大。他“为知性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和艺术的自主性提出了有力的辩护”[1]346(彼得·盖伊),他也是“第一个认为表演本身是一种和表演内容没有关系的艺术形式的人”[5]139(理查德·桑内特)。

那么,狄德罗为什么认为不动感情才是表演的真谛呢?是怎样的问题视角让他作出这番思考呢?这就牵涉到狄德罗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狄德罗较之卢梭更为清醒的地方在于,他看到了在18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以演员的方式活着。随着17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城市的兴起,人与人的关系交往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正是在当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一种被称为“社会”的事物,在“社会”这个空间里,存在着大量的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这就需要人们重新探寻人际交往的方式。戏剧表演在那个时代恰恰为这种新的交往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指引与导向。

剧场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将情感传达给台下的观众,这种传达的有效性靠的不是满腔赤诚,而是技巧。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往和互动,依托的也是这种非人格的技巧,“在舞台上和在社交界一样,感情冲动只会带来危害”。狄德罗认为,一个演员在台上真情流露,未必能造成台下观众的共鸣,反过来,台上的演员刻意制造的感情,却能更有效地激发观众的情绪。“倘若你把自己亲切的语气,朴实的表达方法,日常的姿态,自然的举止照搬到舞台上去,你会看到你将变得贫弱可怜。你的眼泪流得再多也是徒劳,你变得可笑,而别人则会笑话你。”[6]288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像演员在舞台上那样节制情感扮演角色,才能达到人际间良好的互动。正如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两个个体之间的每一次交往都需要交流人的经历、烦恼和秘密,那么都市生活对我们来说就会变成难以忍受的折磨。”[8]40狄德罗洞察到了那个“作为演员的人”对于公共生活的重要价值,为此理查德·桑内特才坦言,“狄德罗是第一个将表演当作世俗活动的伟大理论家”。[5]139

四、从人到公民:美育的公共维度

由此可见,狄德罗对戏剧美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人格教育的层面,他更多看到的是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在表演提供人际交往原则和塑造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所彰显的价值。正如日本学者山崎正和所言,在社交场合中人们的言行举止完全不同于日常的私人生活。在社交场合,人们需要像在戏剧中那样扮演角色。在社交场合最大的忌讳就是“弄错场合,不能直觉地把握自己的处境和角色,这样的人就会被排除在戏剧的幕外”[9]18。礼仪就相当于社会舞台上的表演规则,它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言行举止的合宜准则。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详尽地描绘了礼仪在西方近代文明中的发展,并认为它是对人类天性的调节和控制。正是这种对情感的控制,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狄德罗看到,戏剧艺术教会人学会如何扮演,学会如何控制自我的感情,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制造人为的情感,这种情感将有助于交流对象的有效接受。戏剧艺术确实能够充当一位生活的教师,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导了人们公共空间中的相处之道。

卢梭的信徒们必然会对此表示质疑:人为什么需要社交,难道社交不是人性的某种异化?在此,大致有两种理由可以来回应这种质疑。其一,有不少论者认为,社交同样是人的本性,并不存在着异化的问题。相传是法国作家乔治·桑的祖母的回忆,18世纪的人们都相信活在人世间与人相会是人生的最大目的。[9]7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则认为:“社交不只是消磨时间或铺张浪费,而是人们为了人性化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9]34桑塔耶纳甚至认为这种社会化的人格更为真实:“凭借我们公开声明的信条和誓言,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隐匿我们的情绪与品行之间所有的不一致,这并不是伪善,因为我们审慎蓄意扮演的角色是比我们不由自主的飘然梦幻更为真实的自我。”[8]46无论从史学还是社会学层面,我们似乎都难以轻而易举地得出“社交是人性的异化”这样的看法。

其二,以狄德罗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社交的“非人格性”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极为必要,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开辟和捍卫政治的公共领域。由剧院模式所引导的人际社交,会把人们从自恋式的自我中带离出来,并把他们引向多元和差异的公共空间中。它有效地阻止人们以一种情绪化、人格化的态度去看待政治人物和社会事件。它将成为一道屏障有效地阻止社会向极权主义下滑,它也将成为一股力量,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②

与之相反,痛恨社交的卢梭从一开始就认定了“非人格”社会的罪恶,这种社会对“透明”的人格造成了“阻隔”(obstacle)。他一生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揭去这些掩盖自然和天性的面纱(veil)的事业中。作为自我,他可以在《忏悔录》中揭去自己的面纱,来凸显人格;但又如何揭去他人的面纱,如何揭去政治的面纱,实现这所有一切的真诚化与人格化呢?桑内特指出,卢梭在这点上终究是反动的,他竟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只有将一种政治的专制强加于人类身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够拥有大城市人际关系的对立面——真诚的关系。在此后的法国革命中,卢梭式的“真诚”终究演变成一出出血腥的恐怖。革命之所以不断杀人,就在于人们随时随地都会找出不真诚的人。[10]由于看不到道德与政治的区别,看不到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差异,这使得他的思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五、结语

卢梭与狄德罗有关戏剧表演的争论,的确是个争讼已久的话题。在今天的戏剧院校以及表演艺术界,也依然维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过在考察这两位法国启蒙运动重要代表人物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分歧不单单是一种审美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其实更是一种政治社会认识上的偏差。启蒙思想家的美学不可能是后来所谓的“纯”美学,一定是与整个现代文明的转型以及新兴的思想启蒙联系在一起的。

卢梭与狄德罗的戏剧美育之争,根源在于个体的人格教育与社会的公民教育之间的区分。在卢梭的意义上,他想用个体性真诚性的政治来取代公共性模仿性的政治;而在狄德罗的意义上,个体性是个体性,公共性是公共性,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卢梭的思想批判旨在抹平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界限,因为正是两种生活领域的隔离导致了现代人格的异化。人在私人生活中如何生活,那么在公共生活中也应当如何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人的自然的真实的生活。为此他反对一切扮演,反对一切模仿,他希望一切社会都能建立在自然人格不受扭曲的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狄德罗则鲜明地把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彻底割裂开来。他为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设置了完全不同的行事原则,并将自然与艺术截然对立起来。在私人生活中他也倡导自然,但在公共生活中,恰恰是不自然的行为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得以可能。

当然,重要的并不是在狄德罗与卢梭之间作出取舍。狄德罗对公共生活的敏锐洞察和卢梭对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尖锐批评都值得今天的人们重视。在消费主义盛行和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代,戏剧表演也早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媒体王国的兴起。一方面,人们在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的过程中愈来愈远离公共世界而陷入自恋之中;另一方面,当真诚成为这个时代唯一道德标准的时候,也并没有多少人在真正地热爱这种价值。因此在今天,我们依然能通过狄德罗的大脑来深刻洞察人类公共生活的本质,也依然能通过卢梭的心灵来感受这个时代的腐化与堕落,由他们的精神所灌注的那个戏剧时代,终究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与怀恋。

【注释】

①现有的对两人戏剧美学思想的研究中,主要强调狄德罗用“符合资产阶级理想的市民剧来代替17世纪主要为封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戏剧,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武器。”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254页。

②关于这点可参见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以及理查德·桑内特的论著。

【参考文献】

[1]彼得·盖伊.启蒙运动[M].梁永安,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2]Rousseau. Politics and the Arts: Letter to D'Alembert on the Theatre[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0.

[3]布鲁姆.《政治与艺术》导言[M]//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莱辛.汉堡剧评[M].张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7.

[8]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山崎正和.社交的人[M].周保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0]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89-90.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

异化现象是必然的结果。没有异化就没有出路。当时的杜尚用现成品取代架上绘画,在当时是被视为退步,但是正是这个引发了艺术的新生命,新形式,才产生了观念艺术,城市概念艺术,解放了艺术,不在作为欣赏存在,实实在在的渗透进生活。

变异修辞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

Clark,.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

Lyon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

拓展内容: 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第二期.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付宜红着:《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从书·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印哲编着:《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9]陆迎芬:《中学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试论Body Language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2. 论商务英语广告语言的特征与表达 英语专业毕业生求职主要途径调查 56.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7. 应用

在全球 经济 繁荣的今天,广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告 英语 也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 应用 性语言。只有掌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才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广告原意,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广告英语语言特点翻译技巧 一、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1。词汇特点 (1)通俗易懂,大众化词汇。少用或不用晦涩、深奥的词语,使消费者看得明白,说得清楚。例如,Nike,justdoit。很多人对这则耐克的广告语至今都记忆犹新。(2)创新词汇,突出产品的新、奇、特。在英语广告中,很多广告创作故意把大家所熟知的词拼错,或加上前缀或后缀来创造出新词汇,这样,既保留了词汇原来的意义,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宣传产品的独特之处。例如: The 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世界最高品质的橙汁。)这里的Orangemostes,实际是Orange+most+est。most和est都是表示形容词最高级。这里表示这种橙汁饮料的高品质、高纯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活用词汇,生动形象。广告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在瞬间尽可能多地了解产品。因此,要抓住产品的主要特点和优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一目了然。如,Tide’sin。Dirt’s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这是一则针对性很强的汰渍洗衣粉广告,无需太多语言,消费者已经心领神会。 2。句法特点 (1)简洁短句,醒目突出。广告句式力求精炼易懂。简练的句子能抓住受众,引起兴趣。例如:FreshUpwithSeven-up.(君饮七喜,提神醒脑)。而复杂冗长的表达会使人疲惫厌烦,难以达到宣传目的。(2)祈使句,增强感召力。为了使顾客对商品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减少广告费用,广告策划者总会绞尽脑汁,用简洁有力的形式和充满诱惑力的词语,力争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作为“鼓动性语言”,广告英语多用本身含有请求、命令号召意义的祈使句,以达到行文简练又能使人印象深刻的目的。例如:Turniton!穿上它!(puma彪马)/You’reworthit!你值得拥有!(Loreal欧莱雅)。(3)省略句,短小有力。由于广告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费用内,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所以大量运用省略句成为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一。例如:Welead。Others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这则广告虽然只用了“lead”和“copy”两个简单的动词,却巧妙的点出其作为复印机的复印功能(copy)和理光品牌在同类产品中领先的地位(lead),可以说是构思巧妙、一举两得。又如:Alwayswithyou。与你同行。( 中国 电信)“always”更是形象地表明电信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平实的话语又拉近了客户跟公司之间的距离。 3。修辞特点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有力武器。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语言,广告英语经常会使用一些文学中的修辞 方法 ,使自己的广告独树一帜、惹人注目。这些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押韵、双关等,各种修辞格赋予广告简洁、生动、幽默等特点。在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这则广告语中,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产品轻巧的优点。又如:Oh,Isee!哦!我看见了!(OIC眼镜公司)美国“OIC”眼镜公司的广告语与公司名称OIC谐音,赋予了OIC“哦!我看见了!”的字面含义,同时,“Isee”使品牌和产品质量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二、广告 英语 的翻译技巧 在翻译广告英语时,充分了解其文体特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修辞手法及语言变异等现象,力求使译出的广告达到预期的 社会 效应。 1。注重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心理,审美还是在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在翻译广告英语时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白象”牌干电池一度畅销全国,出口时翻译成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还意为“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广告译文在英美市场会带来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2。善用修辞手法 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也可强化表达 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修辞,可以提高广告的感染力,达到打动消费者的目的,因此在广告英语中修辞的 应用 比比皆是。比如:MomsdependonKool-Aidlikekidsdependonmoms。妈咪依赖Kool-Aid,就像孩子依赖妈咪。这里的明喻,使用mom,kids这些生活气息甚浓厚,使得该产品颇具亲切感。 3。翻译形式多样化 (1)直译。直述式的广告,在翻译时尽量不要改变原文原句的风格与句式,如:Makedreamscometrue。让梦想成真。(迪斯尼乐园)TakeTOSHIBA,takethe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 电子 )以上两则直译把产品广告的意图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达到了广告原创的目的。(2)意译。所谓意译,对原文进行意义的挖掘、引申或扩展,有时出于表达习惯的需要,也会使用工整对仗的句式,琅琅上口且意义深刻。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Intelligence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很恰当地表达了产品的特性。而直译的效果就远不及前者。 三、结语 随着 时代 的进步,广告英语也在不断的更新,新颖别致的词汇层出不穷,只有紧跟语言 发展 步伐,认真 研究 和掌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才能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 参考 文献 :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50~156 【2】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5:310~312 【3】陆国强: 现代 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1999:161~165 【4】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48~150 【5】方薇:现代英语广告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 Vai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1 我想,你要写广告方面的论文的话,要突出广告语言的特点,写得出彩。我的体会是多找些广告词,经典的部分以及达到的效果分类,然后分析一下,嘿嘿,以上是一篇文章和相关的资料,O(∩_∩)O哈哈~

科技异化论文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孙丽霞,吕景城 摘要: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出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系统运行;科技创新;价值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科技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作用。 1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 当代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和手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的进程。利用当代科学技术,还可以不断扩大人类劳动的对象和内容,从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式由于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受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引起了世人深切的忧虑。很显然,幻想回到从前对现代人类社会是太过奢侈的向往。因而,比较现实的态度是,利用当代高新技术,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改变现有资源结构和能源结构。利用科学技术,将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预示着下一世纪的聚变反应堆有可能成为终极能源,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能源危机。纳米技术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科学技术正步步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超高温、超低温、超真空、超导、超强磁场和彻底失重等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宇宙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的进展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宇宙工厂时代,无限开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 2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人是科技的主体,科技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武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科技贫困”不仅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会导致愚昧和迷信。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人类对科技的滥用,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因此,人类在利用科技的发展谋福利的同时,应该把它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点。为此,应该发展“安全科技”,即不污染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会造成消费异化和大规模的失业的科技,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等。同时,还要强化人的科技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喜的是,“安全科技”已逐渐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代水平,出现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理论,涌现出核能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半导体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光导纤维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在以其自身价值和功能影响人类及其社会的同时,对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微电子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材料消耗和环境污染,新能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缓解自然资源紧缺状况,方兴未艾的“数字城市”,以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手段为触角,时刻监控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地预测着人类社会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开辟着新的途径。 3 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 31 科技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73)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阐述,指出了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工业文明下,人们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人的躯体,却常常怀疑自己作为人的灵魂,不断重复的机械生产、普遍扩张的工具理性,使人沦落为没有自由、没有个性的“活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生产全面自动化的实现,将把人从单调重复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将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沉重的负担,而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将由此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自由时间大量增加。由此,人们将自由运用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充分地张扬自由和个性,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终将变为现实。 32 科技进步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对改善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从一国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劳动者的大量出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乃至一切阶级差别将消失,人们将摆脱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中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将实现完全平等;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家间的科技竞争不可避免,但同时也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例如信息科技领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全面领 先。为了共同的进步,加强科技合作十分必要,而且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络,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为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由此,人与人之间消除敌对情绪,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便有了实践的基础。此外,科技发展还带来了人们交往手段的革命。比如通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乃至否定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交往方式,使人们置于一个广袤无限的交往世界中,并超越交往活动具体场所限制及渐次扩散的局限性,进入普遍交往的境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交互联结。[2] 33 科技进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打破专制、等级、特权、不平等、不公正,给个体带来了思想、行为的极大自由,普遍提升了人类智力,对人类文明、世界和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精神、理论、方法等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3]同时,科学技术为人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信息和通讯科技的网络空间、整合与连接、及时性、去中心化等特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4]。比如,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府,打破了传统的行政机关的物理组织界限,政府部门的行政流程得以整合和贯通,使得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使人人参政议政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网络的无边界性和隐蔽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来自由发表意见,由衷表达自己的意愿。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或公开个人电子邮件地址,公民和社会团体得以经常方便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科技对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0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北京:三联书店, [3] 张树军.走向法治社会[DB/OL].http://arti- [4] 崔东树,高晚欣.电子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要途径[J].行政论坛.2005,(5):35 参考资料:《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 01期

兄弟啊!我一系的马哲害死人呀!科学技术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摘要:从[A2] 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历史、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间的关联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呢?两者都是或都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具体分析,给出全面深入的看法[A3] 。关键词:科学技术;天使;魔鬼;造福;危害;所谓的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探求客观物质世界的结构及其运动与变化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认识与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理性的批判、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逻辑过程,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过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尊重事实,实事求实,不迷信权威;科学技术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不同的意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技术的灵魂在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过程,因此,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物质文明昌盛,精神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1.科学技术技术[A4] 是天使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让人们的生活跳动科技的音符。首先,有了科技的高速发展,才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能做在这样的多媒体教室能够安心的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是谁给予的,是现代科技。今天,我们能在此享受到父母在千里之外对我们的亲切的慰问;能够不用出门,就知道当今世界的发展状态;今天,能够在几小时内不用我们费力就能过从成都到北京,甚至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这又是为什么?不用说这是当今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其次,如果没有当今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我们还能够这样安然自得地坐在这,而不用去考虑我们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在几千年前、几倍年前,我们的祖先那是他们大多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他们整天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那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不挨饿,让自己不受冻,使自己能够活下去。甚至也就是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大多数国民也还是挣扎在温饱的死亡线上。他们要做的除了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去,还是要想放设法让自己活下去。那就是他们的日子,那就是没有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的时代或是科学技术技术发展落后的时代,你我能过感受吗?不能,那只是你我只能想象的时代,那个时代已经被科技发展的大车轮压过去了,它已一去不返。为何谈这些?我们只是想说啊: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你我今天可能还是吃不饱,还是穿不暖。而我们今天能够安然地坐在这里,而不用去考虑那些事情,这全是因为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1900年全世界人均寿命仅为45岁,而今天这一数字正提高到66岁。联合国人口署已经把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定在“85岁以上”。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得益于20世纪医学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人类获得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后,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提取阶段。重大疾病基因将被发现,一些危害生命的疾病将会有希望治愈。 同时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突破时空的约束,地球成了人类的村落。从公路到铁路,从水运到空运,运输工作的进步彻底变革了人们的出行方式。1903年,莱特兄弟用木头、电线、布料制作的飞机实现了首次飞行。飞行时间虽然只有短短12秒,却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日新月异的飞机制造技术,已可以使人们在24小时之内飞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估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已上升到80%左右。 1999年6月,出席世界科学大会的两千多名代表发表了宣言,这意味着全世界科学家和科技决策者向全人类做出了庄严承诺:科学要对人类的未来负责,要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要扎根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2.科学技术是魔鬼科学技术是魔鬼。就当今的网络发展而言,从从1995年起,网络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大,但它所产生的弊端却同时让人不容忽视。现今,网络敲诈,与欺的事件却屡屡发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些不法分子也更容易进行他们的非法勾当,而不容易被察觉。又如当今最热门的生物科学技术技术,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视。 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比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事件一旦发生,他所产生的后过将是不堪设想的。除生物技术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高科技产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一股时髦的反科学思潮,有把科学看作是魔鬼的倾向。其具体内涵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后殖民地科学观、多元文化论、地域性科学、种族科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以及某些女性主义科学观等的有关论述中。综合他们的观点,中心含义是: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没有关系,所有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应当给予与科学同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科学越发展,对自然的错误认识越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大,对自然的错误改造的机会越大,从而对自然的破坏作用就越大,人类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人类就越没有前途。如果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确实这样,对人类来说,真是一个悲剧,科学就是一个魔鬼。3.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科学认识本身无所谓善恶,只有真伪、对错之分,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如果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的话,那么他就将科学造福于人类,科学就成为天使;如果运用科学的人是魔鬼的话,那么他就将科学造祸于人类,科学就成为魔鬼。如此一来,科学本身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之所以以天使或魔鬼的面目出现,根源在于人类,是人类的异化导致科学应用的异化,真正的天使或魔鬼应该归结为人。爱因斯坦就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居里夫人说过,科学无罪,罪在于滥用科学。马克思也认为,科技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考察科学的实际应用,如核能既可以用来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发电;原子弹既可以用来进行非正义的战争,也可以用来保家卫国……等就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汽车发明原本为了便捷交通,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道路为了汽车的增加而无休止增加,相应的城市面积加大,又反过来让更多人依赖汽车,这本身购买与维护汽车的费用又增加了一个人达到舒适所需的成本。于是大家为了能舒适而变本加厉的忙碌,从而使舒适这个目标越来越渺茫。而在能源消耗的问题,这不由又让我们想起中东问题。很多人说阿拉伯人历史悠久,然而一直强调“感性”或者“悟性”,由于其“理性”重视不够,而被“理性”强大的美国折腾得乌烟瘴气。这个问题只要反过来看就会发现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如果“理性”是健康的,那为什么要施行暴力和强制?如果说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问题,需要你去解决,那为什么在石油成为能源主力之前,理性世界没有表达这样的善意? 这么一推导下来,汽车似乎又要承担相当的责任。这就是说,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并不单纯是由人类不恰当地利用科学或带着恶的目的应用科学引起的,而与科学自身的欠缺紧密相关。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上述科学自身的欠缺,即使抱着善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也很可能会产生负效应,使科学成为魔鬼。这启发我们,科学要想成为天使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他要将科学运用于造福人类;二是科学具有造福人类成为天使的本质特征。否则,即使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也不能保证科学应用能够造福人类成为天使。相应地,如果人们抱着恶的目的或理念,如种族主义、国家沙文主义、恐怖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去进行科学认识和应用,是否就一定带来恶的结果,使科学呈现魔鬼的一面呢?一般来说是这样。不过,应该清楚的是,这种恶的结果也并非只与人类有关而与科学无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没有质能方程式的建立,人类能够造出原子弹来吗?原子弹能够被某些坏人利用来践害人类吗?是不能够的,是有关核物理学的知识使人类能够打开“原子弹”这个“潘多拉魔箱”。如此,有关核物理学的理论以及质能方程式虽然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但不是一个好的、安全的、完备的理论,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人类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从这一角度考虑,有些人就把核物理学看作一个像魔鬼一样的东西。这也启发我们,即使某一个科学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应用就不产生负效应,要想使其应用不产生负效应,还必须是完备的,符合安全性标准、伦理道德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标准等。这样考虑之后,像解释温室效应的理论,应该既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也是一个好的、安全的、比较完备的理论,因为该理论能够给社会预警,给人类带来安全感和道德感,很少产生或不产生负效应,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4.简短总结[A5]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承认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端,但同时我们也不否认他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科学技术其实是中性的,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社会也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弊端。但[A6] 我们如何才能驾驭好这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活动,特别是当今的高科技活动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不仅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活动的艰巨性,而且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对社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将更加巨大与深远。评价科学技术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不能简单的从表面上去分析,科学技术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关键是看它所产生的负效应能否解决或在什么程度上解决。那种从科学技术既产生正效应也产生负效应,就得出科学技术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结论;那种从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出科学技术是天使,从科学技术的应用现实,得出科学技术又是魔鬼的结论;那种认为科学技术在应用之前是天使,在应用之后会产生负效应是魔鬼等,都是站不住脚的。不可否认,科学是与技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对象上的,目的上的,取向上的,过程上的,问题上的,方法上的,结果上的,评价上的,价值上的,规范上的。如果我们仔细寻找,还会找出更多的不同点来。不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这种种区别,将会混淆科学与技术,把本是科学的(技术的)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当成是技术(科学)或与技术(科学)相关的,从而造成对科学与技术的错误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与技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意味着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负效应只由技术造成,与科学一点关系也没有。参考文献: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肖显静.后现代生态科技观:从建设性的角度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具体内容参见:李醒民.在科学技术与技术之间[N].光明日报.2003年4月29日B4版4.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邢冬梅.科学技术是如何变成‘恶魔’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

首先从定义上阐述科学技术的概念 今年来总的利弊 例如从科学发展及其应用的历史、科学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间的关联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呢?两者都是或都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具体分析,给出全面深入的看法。

话说 重医的兄弟啊 上豆丁吧 这百度上都是自己人

论文参考文献排序怎么排

word中论文参考文献按照作者姓名顺序排列:

word是文字处理软件,通过他可以轻松的创建各种文档,包括日常办公、公文、求职简历、等其他较复杂的格式文档。现在就教大家word中论文排版参考文献按照字母顺序排序。

2.  点击红框中的内容。

3.  在弹出来的页面点击【确定】。

4.  如图,每行字就根据字母重新排序了 。这就是排版参考文献按照字母顺序排序的方法,请大家参考。

录入需要排序的姓名在行首,注意要每个姓名占一行,也就是输入完一个姓名后要按一下“回车”键换行。

很多论文的参考文献是需要按作者名字的拼音和字母顺序排序的,很多人都是直接手动一个一个排序,这样子很麻烦,当文献量很多时,任务量就会很大,用户可以直接用Excel就可以做,我们只需要找到数据项中的排序,在排序对话框中找到“选项”按钮,选择“按字母排序”,在选号要排列的列和升降序,确定之后,就可以排序了。

论文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文献引用不能随意,是需要精心选择的。引用,要引用与自己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另外,我个人的观点是还要引用高质量的文献,引用文献也需要品位。

文献卡片上记录文献的信息(作者、年代、题目、期刊名称、卷期、页码等),在笔记本上摘录摘要的内容。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觉得一篇文献对于自己的结果论证很重要,但又苦于查不到原文,就只能是间接引用,采用“转引自”的方式引用。

简述: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排版:首先将论文中参考文献全部复制粘贴到excle表格中,然后在excle中对参考文献进行升序排列,排列完成后,再手动将多音字的姓氏排列好,最后再将excle表格中的参考文献复制粘贴到word论文中去即可。正文:最近有小伙伴向小编提问: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排版?接下来小编就贴心地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排版”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请继续往下阅读吧。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排版一般参考文献都会被要求“文末按著者首字符排序”(中文一拼音首字符排序),那么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大家轻松地解决这个小问题。1.首先打开我们需要排序的参考文献论文word,然后逐条归放好,乱序没关系;2.将中文参考文献复制粘贴到excle表格中,调整好表格格式,可以把表格行列拉大,使一整行的文献都清晰可见;3.接着在表格中选中所有的参考文献,点击表格上方菜单栏中的【排序】功能键,选择【升序排列】,之后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都是按照中文首字母排列了;4.最后检查排序有无问题并且调整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excel无法区分多音字的,就需要我们自己手动更改以下顺序了。例如:“单”再被用作姓时,是读“shan”的,而excel可能会将其识别为“dan”。5.将排列好顺序的参考文献,直接复制粘贴到论文word文档中即可。至此便是关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怎么排版》的全部内容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上方图标进入主页私信给我,也可以去官网查询相关解答信息。最后小编在这里预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马到成功。

百度经验:参考文献列表如何快速自动排序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