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民主与法制时报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2024-07-06 18:20:35

民主与法制时报编辑是谁

你好,你是要问民主与法制社社长级别是什么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民主与法制社社长级别是正司局级。《民主与法制》社是中国法学会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民主与法制社最高机构规格为正司局级,主要职责为:编辑出版发行《民主与法制》杂志、《民主与法制时报》,主办民主与法制网等工作。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2019年7月,全国司法厅(局)长座谈会提出,在全国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农村“法律明白人”是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扎根基层,人熟、地熟、事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两年来,全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现状如何?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难点?近日,记者深入江西、云南、上海等地司法机关,了解“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进展和成效。初具规模距离上海市中心40公里的奉贤区吴房村是个“网红村”,作为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吴房村积极培养“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成功推出“阿傅讲故事”等一批法治品牌宣传项目。据悉,奉贤区首批共选任373名“法治带头人”、3269名“法律明白人”。2004年,云南省司法厅在曲靖市马龙区(原马龙县)大庄乡乱头村委会和石河村委会率先开展“法治宣传中心户”创建试点工作,在每个村组挑选出一两户威望高、法律意识强、有公益心的“法律明白人”农户作为“法治宣传中心户”户主。“试点以来,272户‘法治宣传中心户’每年解决各类矛盾纠纷560多起,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线力量。”曲靖市司法局局长李四荣介绍说。“每次调解都要进行法治宣传,说得他们心服口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礼陂镇法律服务所原所长黄寿孙说,礼陂镇几十年来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基本上内部消化。受黄寿孙36年法治工作成绩的启示,崇仁县委从2015年开始,在礼陂镇探索推行“一户一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如今,“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已在江西推广。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江西省已累计遴选培养对象万人,其中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万人,实现每10户就有一名“法律明白人”骨干,“法律明白人”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50%以上。“培养工程实施3年来,农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基本形成。”江西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欢欢说。优化培训如何让更多的人成为“法律明白人”?在江西,主要采用村民自荐、组织遴选、考核上岗的方式,确定“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对确定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对象的,经培训和考核通过后正式成为“法律明白人”。同时,在村组干部、村妇联干部、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村“五老”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村民中,遴选出“法律明白人”骨干。2018年下半年至今,江西省陆续出台4份相关文件,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相关责任,引入“外脑”指导,进一步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规范化、标准化。在曲靖市马龙区,每个农村“法治宣传中心户”都配备书柜、农村适用法律法规书箱、法治宣传光盘和一名法治宣传员。村民遇到法律问题可以随时前来翻阅资料或进行咨询,无法解决的可通过宣传员与县、市级法律服务工作站律师联系帮助解答,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云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迤权说,云南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目前已创建“五员一体”管理模式:负责学习培训等工作的法治宣传员,由村级调解员兼任;负责指导中心户开展工作的指导员,由司法所人员担任;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员担任;负责召集学习培训人员的联络员,由村组干部担任;负责督促宣传员、调解员、联络员开展工作的监督员,由村委会人员担任。这一模式可以让“法律明白人”业务工作和培养工程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安徽省合肥市则创新“课堂+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对“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展开培训,制定加强全市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23164名、“法治带头人”1732名。促进治理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不仅对提高农民法治意识、依法治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服务村组织换届、宣传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江苏省常州市近日启动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轮训,以周训、季训等方式完成对5000名“法律明白人”的轮训。目前,马龙区“法律明白人”每年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000多次。“法治宣传中心户”将10至20名村民分为一组,利用农闲、晚上时间组织村民学习讨论相关热门话题或具体事例。“‘法治宣传中心户’在村党支部和村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协助村党支部、村组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参与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组织村民宣传法律法规,为村民做好法律咨询,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陈迤权说。截至目前,江西省农村“法律明白人”共参与法治宣传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万件次,参与社会事务万件次,引导法律服务万件次,为基层社会治理夯实了法治基础。“‘法律明白人’工作虽已有序开展,但离实现农村每户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法律明白人’特别是骨干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空挂户培养培训难的问题还有待解决。”陈欢欢说,江西近期将出台进一步提升“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指导意见,推动培养工程向城市社区拓展。同时推动建立“法律明白人”与村组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融合发展,完善“法律明白人”参与乡村治理等法治实践。来源:法治日报所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出品编辑:宋鑫鑫审读:韩美玲审核:廖卫华投稿、合作邮箱:《民主与法制》社是中国法学会主管的中央级新闻事业单位,拥有《民主与法制》杂志、《民主与法制时报》等传统媒体,以及民主与法制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矩阵。

随着监控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为了保护自家的人身、财产不受不法侵害,在自家房前屋后安装监控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了。然而,安装监控,势必会将邻里间共用的公共区域摄入监控,极易引起邻居间的反感、厌恶,甚至会引发纠纷。广州市一起因邻居在自家安装监控引发的纠纷,从基层法院到中级法院,再到高级法院,历经五年,打了五场官司。邻居安装监控 纠纷难以平息说来有缘,皆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顾勇毅与董俊峰是住在隔壁的邻居,两家分别住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区某幢305房和304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成为邻居之初,两家虽说没有太深的交情,但也能和睦相处,平日里能相互有个照应。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两人翻了脸。顾勇毅所住的305房和董俊峰所住的304房的大门外为一长方形的公共走廊,走廊宽约1米。305房与304房的外门处于公共走廊的同一尽头,两家呈直角位相邻状态。其中,304房的大门外侧安装有一道向室外开启的不锈钢防盗大门、内侧安装有一道向室内开启的木门。2013年下半年,住在304房的董俊峰发现自家大门的锁常被人破坏,这让他十分的气愤。为了保存证据,抓住搞破坏的人,董俊峰便安装了两个监控摄像头,一个安装在楼道一端顶上对着自家和顾勇毅家的外门,一个安装在自家窗外对着顾勇毅家的阳台。家人在自家窗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被董俊峰家的监控探头拍了下来,而且家人何时出门、何时进门,家里来个亲戚朋友,董俊峰家的监控也都能捕捉到,这分明是侵犯了自己家的隐私权。对此,顾勇毅十分的恼火,要求董俊峰立即将摄像头拆除。而董俊峰认为,自己安装监控是为了抓住搞破坏的人,并不是要侵犯顾勇毅家的隐私权,所以不同意拆除,双方的矛盾由此引发。2013年12月4日,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顾勇毅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董俊峰拆除两个摄像头。经过法院工作人员的积极调解,董俊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头,便自行拆除了两个摄像头,并支付顾勇毅补偿款1017元。至此,本以为矛盾可以解决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顾勇毅有了新发现:董俊峰家外门的天花板上又出现了一个监控摄像头,公共区域依然在监控的范围之内。顾勇毅认为,董俊峰安装的这个监控,依然侵犯了自家的隐私权,再次要求董俊峰拆除。面对再次找上门的邻居,董俊峰表示,摄像头拍摄的是公共区域,并没有侵犯谁的隐私,不能拆除。双方的矛盾激化,并多次报警,但未能解决。顾勇毅出于无奈,第二次向天河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调解,这次的纠纷表面上也得到了解决,双方再次达成调解协议,董俊峰拆除了摄像头。讨要一个公理 无奈铩羽而归两次安装监控,都因有些理亏不得不拆除了。但是,搞破坏的人还没抓住,自家的人身、财产安全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监控不装是不行的。董俊峰思来想去,认为监控装在房外不行,若安装在自己家里应该没问题了吧。于是,几个月后,在自家内门的木门上,董俊峰装了一个猫眼摄像头。木门打开后,拍摄到的是自家的厨房;木门关闭时, 304房和305房的大门外的整个公共走廊均在摄像头的监控范围之内,进出305房的人员也能被摄像头拍摄到。打了两次官司之后仍不听劝阻,又第三次安装监控,董俊峰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顾勇毅。这次,顾勇毅觉得和董俊峰费口舌都是多余的,遂在发现董俊峰安装监控后,以董俊峰安装摄像头监视公共走廊的行为侵犯其隐私权、肖像权为由,第三次向天河法院提起了诉讼。董俊峰则认为,其安装摄像头的目的只是为了监看谁破坏其大门,自己没有将拍摄到的视频提供给其他人使用或用于对外宣传,并不侵犯顾勇毅一家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天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董俊峰在自家木门上安装猫眼摄像头监视公共走廊的行为属实,但上述行为是否侵犯了顾勇毅的肖像权、隐私权问题,需具体分析:猫眼摄像头的摄像范围为公共走廊,虽然305房人员的进出行为能被拍摄到,但305房的室内情况不会拍到。众所周知,公共走廊属于公共活动区域,公民在公共活动区域从事的行为本身具有公开性,因此,董俊峰的行为并未侵犯到顾勇毅的隐私权。现有证据并未显示董俊峰将拍摄到的顾勇毅的肖像提供给他人使用或用于对外宣传,顾勇毅对此亦确认。因此,顾勇毅以其隐私权、肖像权受到侵害为由要求董俊峰停止侵权行为及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均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判决予以驳回。一审判决后,顾勇毅不服,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在上诉中,顾勇毅诉称:一审法院以“公共场所无隐私”为由来断案是错误的。隐私权不是绝对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公共场所就要让渡大部分隐私权益,但仍有部分隐私期待,存在隐私利益。一审把隐私和“公共”或“私人”联系起来,注重物理界线,忽略许多重要隐私需求如信息保有等等,这都与物理界线毫无关系。隐私权有个人隐私不被公开,还有私人生活安宁不被侵扰的权利。董俊峰用猫眼摄像头拍摄,监视他人门口、走廊,形成骚扰性监控。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具备三个要件,就构成隐私侵权,即:一是行为人实施了侵扰行为;二是行为人实施的侵扰行为侵扰了他人住所、居所、私人场所的安宁或者侵扰了他人心理或精神上的安宁;三是行为人实施的侵扰行为让一个有理性的人高度反感。董俊峰的行为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应当承担侵扰他人安宁的隐私侵权责任。另外,顾勇毅还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1000元的请求。董俊峰没有提出新的答辩意见,只是表示同意一审的判决。2015年9月22日,广州中院经审理后认为,审理期间,顾勇毅既未有新的事实与理由,也未提交新的证据,故对顾勇毅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做出了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不愿轻易认输 再审结果如何为维护自家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接连打了四场官司,前两场官司均以调解结案,谁对谁错,并没有定论。针对董俊峰一而再再而三的侵权行为,本想通过打官司讨个明确说法,谁知官司接连输了,这让顾勇毅怎么也想不明白。虽然下达了终审判决,顾勇毅仍然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请求判令撤销一、二审判决,并判决董俊峰停止用摄像装置监控其进出住所的侵权行为。2016年10月28日,广东高院经审查后,认为顾勇毅的申请符合再审的条件,遂决定对本案进行提审,并于2016年12月9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在再审阶段,顾勇毅提出:隐私权应包括公民全部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私人活动信息。一审判决认定“公共场所无隐私”是错误的。董俊峰的行为侵扰了他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安宁,让一个有理性的人高度反感,符合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关于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规定。当事人为维护权益的合理支出,应予支持。董俊峰辩称,摄像监控的范围属于公用场所,安装目的是防止有人破坏自家大门的门锁,而不是刻意监控对方。本人没有窥探对方出行情况的动机,更不存在传播、扩散的行为,对顾勇毅没有负面影响。判断董俊峰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需要厘清这几个问题:一是顾勇毅进出住宅的信息是否属于隐私;二是董俊峰保护财产安全时能否安装摄像监控装置;三是相邻住户在大门安装摄像监控装置是否超出合理界限。法院审判广东高院再审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得侵害。董俊峰在自家住宅大门安装的摄像监控装置虽出于自我防护,但该装置可以完整监控相邻住户顾勇毅出入住宅的全部情况,记录和存储顾勇毅不愿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对顾勇毅的个人居住安宁造成了侵扰后果,应视为民事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董俊峰在采取保护住宅和财产安全措施时,未能善尽注意义务,导致行为超出了合理限度,具有过错,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顾勇毅主张董俊峰安装摄像监控装置的行为侵犯了其隐私权,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支持。原审法院认为监控摄像装置拍摄范围属于公共活动区域,公民在该区域的行为应具有公开性,以此判定董俊峰的行为没有侵权错误,应予以纠正。对于顾勇毅要求董俊峰补偿其诉讼成本的请求,缺乏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双方相邻而居,应彼此尊重,互谅互让,妥善平息纷争,重归和睦相处。最后,广东高院撤销了此案一、二审的民事判决,并判决董俊峰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摄录顾勇毅进出住宅信息的行为。本期主编丨王 镡编辑丨白易凡审核丨阮 莹民主与法制社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的中央级新闻事业单位,拥有《民主与法制》杂志、《民主与法制时报》、民主与法制网、民主与法制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权威法制媒体。“兵马司63号”是由民主与法制社新媒体部负责运营的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原创调查报道和新闻评论。兵马司63号:bingmasi63投稿合作邮箱:长按识别 二维码

民主与法制时报是期刊嘛

法制晚报 CN11-0102 青海法制报 CN63-0009 新法制报 CN36-0017 法制文萃报 CN11-0196 西藏法制报 CN54-0013 北方法制报 CN22-0021 伊犁法制生活报(哈文) CN65-0057/-H 法制日报 CN11-0080 浙江法制报 CN33-0019 重庆法制报 CN50-0009 法制生活报 CN52-0001 安徽法制报 CN34-0021 四川法制报 CN51-0054 法制今报 CN35-0003 新疆法制报 CN65-0044 山东法制报 CN37-0010 民主与法制时报 CN11-0095 法制时报 CN46-0030 西部法制报 CN61-0027 山西法制报 CN14-0007 江苏法制报 CN32-0005 黑龙江法制报 CN23-0021 大连法制报 CN21-0077 内蒙古法制报 CN15-0025 法制周报 CN43-0029 云南法制报 CN53-0053 辽宁法制报 CN21-0039 河南法制报 CN41-0022 甘肃法制报 CN62-0031 河北法制报 CN13-0033 这些都是可以全国发行的法制报纸,但是能不能做到全国每个地方都有,就不好说了

《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中国法制报>><<法制晚报>>《河北法制报》<<人民法制报>>

法制日报.这是人手一份的司法界里,高院的刊物是必备的.

科学时报总编辑是谁

《时间之书》(余世存)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时间之书

作者:余世存

译者:有2017年12月6印本

豆瓣评分:

出版社:铁葫芦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7-1

页数:312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

★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

★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著名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设计!

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一部可以按时阅读、读上一年,从而了解时间、空间及其于我们生命意义的作品。

【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物候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

【解读中国人的时间哲学。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等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作者将节气的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关系作了说明,让当代人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时间在我们身上依然发挥着作用。

【引领当代人重温古典时光,亲近天地万物。二十四节气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文人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每个节气篇章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让读者直观感受节气之美。

【著名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赋予本书一种现代美感,切合了《时间之书》将古典时光呈现给当下的初衷。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老树,画家、学者,本名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余世存,男,生于1969年2月,湖北随州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思想家,自由撰稿人。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余世存漂泊半生,称人生之秋,溯源而返一年。其实余世存在半时间,七本书接踵而至:《非常道(修订版)》《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一个人的世界史》《时间之书》《先知中国》。那么,余世存微博?

我这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一段极不寻常的历史。把这段历史详细披露出来,同样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一则故事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颗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全中国都沸腾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来到他的好友许德珩家。话题当然是谈原子弹。许老悄声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出来了?”“嘿,你还问我,问你的女婿呀!”严老笑个不停。“我的女婿——邓稼先?”许老惊愕不已。由于事关国家机密,科学家们即使对自己的亲属也守口如瓶。一个建议35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守口如瓶。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大都只负责某一方面。指挥全局的,是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这些政治家;协助他们搞组织工作的是宋任穷、张爱萍、张劲夫这样一些老革命。这些健在的知情人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最了解情况的是当年的中国科学院■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1999年初,《科学时报》记者刘振坤有机会采访张劲夫同志。张老回忆起1956年到1966年中国科学院辉煌的10年,提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这件事。访谈被整理成《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文刊登在《科学新闻周刊》上。这篇文章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闸门,不少老科学家打电话、写信,希望他们的老领导张劲夫谈谈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做的历史贡献。远在大洋彼岸的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打电话给张老,建议他正式披露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这段史实,给历史一个交待,给后人一个交待。一个电话张劲夫同志考虑再三,征求了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路甬祥的意见,决定采纳杨振宁的建议,向人民公开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1999年3月11日与12 日,张劲夫同志再次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在他博大的记忆宝库里如数家珍……这篇访谈被整理成以张劲夫署名的1万多字的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先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分送有关领导。1999年4月27日,张劲夫同志的秘书俞家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同志办公室打来的,■■■总书记要亲自与张劲夫同志通话。江总书记在电话中说,看到您关于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章,觉得非常好。当年你们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要搞出一点名堂来。我看这篇文章不光要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还应该在《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上发表。在■■■总书记的关心与安排下,5月5日,新华社发出通稿《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5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所有大报同时刊登这篇重要文章。一本书1999年5月6日,因特网率先将张劲夫同志的文章传遍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撼。钱学森看了《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老的文章,让他的秘书涂元季打电话给报社转达钱老的意见:“张劲夫同志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读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学家非常感慨,当年那种大协作精神应该回来了。”当年科学院分管军工任务的副院长裴丽生如今已经93岁高龄,听人给他读了张劲夫的文章后激动地说:“过去我虽然分管军工任务,但是有纪律,上边的情况不许打听,因此许多事情我也不清楚。张劲夫同志是能够把这段历史说清楚的惟一的人,感谢他把这段历史说出来了。张劲夫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一点我了解。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家在■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张劲夫的文章也是一篇珍贵的文献。”在张劲夫同志回忆文章的带动与启发下,朱光亚、周光召等一大批科学家与裴丽生、陆绶观等一些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组织者纷纷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中国科学院■组副书记郭传杰提议将这些重要史料汇编成书,以传之久远,既作科教兴国的范例,又作爱国主义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继武闻讯赶赴北京,与科学时报社总编辑罗荣兴商定以最快的速度合作出版这本披露中国“两弹一星”科研历程的书。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综合计划局对此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主任赵萱同志经上级批准,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照片,公之于世。1999年8月31日,■■■主席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请历史记住他们》。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记载的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大都已进入老年。如今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岗位上的早已是一代英姿勃发的青年科学家。书中提到的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在1967年“■■”中调整建制转到国防科研部门,那里有一支学科体系完整、装备精良的科研生力军。但是,水有源,树有根,今天中国的尖端科技的基础是老一代科学家当年用心血、青春乃至生命奠定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未来不会忘记他们!

二十四节气的秘密.多多读书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链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地相、农事进行观察、探索、研究的产物。即使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仍能指导农事活动,对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命时报的总编辑是谁

记者:有报道称您的学历涉嫌造假,还称您和您父亲都曾经是普通工人,对您中医世家的身份提出质疑?张悟本:这些问题以后有机会说,我会开会把这些真相都说出来,到时候看到底谁在说瞎话,事实胜于雄辩。记者:能先简单讲讲吗?张悟本:没必要,有意思吗?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以后会告诉你的。不过网上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为求证该资料的真实性,2010年5月12日,记者进行了电话采访。北京医科大学现已归属北京大学医学部,该部负责学籍管理的马老师经查询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1981年,该校无毕业生毕业;1981年入学的学生里面,也没有找到叫张悟本的人。对此,一位熟识张悟本的编辑告诉记者,张曾告诉过她,他没毕业就退学了。当记者又打电话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求证时,巧的是,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昨天还有人过来帮张悟本办理毕业证明,说他原来的不见了。”女老师告诉记者,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确实开过中医药专业,也确实有个叫“张悟本”的学生。不过,当时这个专业国家不承认学历,是函授性质,不用脱产,主要是自学,开卷考试。在悟本堂网站上刊登的张悟本的简介中教育经历为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学习。2004年,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张悟本自称出身中医世家,6岁起随父学医,临床经验二十余载。父亲张宝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听说过张悟本的名字,“好像不是北医的。”负责学籍核查的马老师表示,1981年到1989年在临床医学系学习,“不可能,时间不对,没那么长的学制。”卫生部职业鉴定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职称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来考评,卫生部不会给出专家评价。卫生部曾组织过一两次营养师方面的考试,但只考了初级,“只能满足就业的问题,根本到不了专家级别。”那么张悟本声名鹊起前在做什么?有人爆料,他原是北京针织三厂职工,该厂现已并入铜牛集团。记者致电铜牛集团,“上电视的那个张悟本?他已经退休,不是我们的职工了。”总机的人员答复。记者随后向集团有关科室了解张悟本的情况,朱先生恰好在上世纪80年代与张悟本同在针织三厂工作。张悟本的众多名头中,有一个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首席食疗推广专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页中搜索,找不到与其相关的任何消息。中医科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不是中医科学院的人,只是中医科学院下属公司外聘的坐堂医生。” 《百科全说》是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一个栏目,将综艺节目和养生节目相嫁接。制片人李隽宇介绍,《百科全说》选择嘉宾的时候会进行综合考量,“像张悟本,我们从出版界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图书销量不错,而且有些观众也建议邀请他来讲。我们对嘉宾都会进行了解和沟通,确定他是否符合节目的要求。”李隽宇说:“有一次张悟本在节目上说让大家少吃发酵食品,因为酵母可能含有铝和铅,后来我们查证应该是人工合成的酵母粉含有这些成分,所以在后来的节目中又让他重新进行了解释。” 2009年初开播的《养生堂》是BTV科教频道一档品牌栏目,也捧红了一批“养生名家”,不少嘉宾在主讲过几期节目后一号难求、慕名前来寻医问诊者大增,出版的养生书籍也常常成为畅销书。张悟本的火爆,《养生堂》栏目制片人伍立也感受到了。伍立向记者表示,不少人向他询问张悟本,甚至想托他挂个张悟本的号,他只能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栏目从没有邀请过张悟本,他也和张悟本从未有过私交。伍立说,早在去年下半年,张悟本的经纪人就曾联系过他,希望上《养生堂》,在详细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伍立婉拒了对方的请求。伍立说,不少出版社都主动上门,希望推荐自己的养生畅销书作者成为嘉宾;也有一些生产保健产品的厂家拿着钱找上门来,希望帮助他们进行宣传。“他背后有文化公司在运作”“按目前的表现,张悟本后面应该有个文化公司帮助他运作。”北京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公司负责人说,有很多电视节目除了制作团队外,背后还有一个招商团队负责商业运作,“很多文化公司和对象谈合作都希望有个‘身份’,也就是说,文化公司要挂靠一个栏目,才更有说服力。”“在一些大的电视台做保健养生的节目,嘉宾一般都要给电视台付费,这就好像真人秀一样。一期节目的价格,一般都在十几万到二十几万。”该负责人介绍,嘉宾通过电视走红,他的付出很快就会成倍地收回。文化公司会帮他策划后面出书等活动,从中收取不菲的策划费用。“老百姓很有热情地埋单,电视台、嘉宾、文化公司三方获利。” 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摆在畅销书展柜中醒目的位置。该书首次印刷于2009年10月,在2010年4月进行了第二版第二次印刷。一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出版社和作者签的合同有两种,一种是版税合同,另一种是一次性付款的合同。“一般的作者版税合同只能拿到8%,非常知名的人甚至能拿到15%的版税。”这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着其书上标明的销售百万册计算,每本书售价35元,加上版税,出书获利实在可观。据说销量已经不止100万册,他可以获得的利益就更加巨大。 三四个月前,绿豆元一斤,而今批发市场的绿豆已经10元一斤,其迅猛之势将此前风头正劲的大蒜PK下去。而整个冬春之交,绿豆价格火爆的同时,一则“绿豆汤包治百病”的传言不胫而走。 2010年2月1日,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播出一期“张悟本谈养生”,让张悟本一夜蹿红。他所著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跃成为各大书店、网站销售黑马,书皮上写着“上市4个月突破100万册”。出自张悟本之口的绿豆汤、长茄子理论几乎到了包治百病的程度,还甩出“糖尿病80%都是误诊”、“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等雷人语句。张悟本的悟本堂诊所是一号难求,诊所的销售小姐推荐挂不上号的患者购买张悟本的光盘和书籍。 “饮:绿豆汤!在开篇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过去中国人也长瘤子,为什么都慢慢化没了?用的方法就是绿豆汤。绿豆汤是养肝、凉血的。肝是干吗的?西医叫解毒的,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调理气机的,气机不通不就是堵吗?所以要用绿豆汤养肝,达到调理气机的目的。”这是摘于张悟本所著《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的一段话。他被很多“粉丝”称为“中医食疗第一人”。 在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不论是治疗近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方中没有灵丹妙药,而不可缺少的是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他声称多次用它们治好了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数十种常见疑难病症。 绿豆在张悟本的神化后价格开始飞升。 昨天晚上,家住西单附近的马利(化名)奉母之命用自行车驮了二十斤绿豆回家,“这还是排了队才买到的,家里的绿豆消耗得太快了。”自从看了电视台播出张悟本的节目后,马利家里天天都飘出煮绿豆的味道,“胡同里好几家都这样,家里天天跟大酱厂似的。” 刚一到家,妈妈接过马利手里的绿豆,抓出几把扔进了锅里,抬眼看了看时间,扣上锅盖。马利摇摇头走出了厨房,“我妈有点高血压,这回好,看了节目之后,喝绿豆汤跟喝水一样,怎么劝都不听。”马利的妈妈以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两天前的剩菜都舍不得扔掉,“现在每天都得倒掉两三斤熬完的绿豆,一点都不含糊。” 一直站在厨房的妈妈五分钟后关火,清水变成了深绿色,她对着屋外的马利喊了一声:“晚上你也喝点,人家老师说了,喝这个对身体好。” “去年年初,我就听说了张悟本这个人。”马利回忆说,他在家门上发现了一张光盘,包装纸上写着的中医讲座人的名字就是张悟本。对医学很感兴趣的马利看了十分钟之后,就把光盘扔了,“那张光盘太粗制滥造,拍摄的情况也很差。主要是他说的一些东西都是错的,他连中西医中对脾的区别都不知道,混淆了很多概念。我当时就觉着这人不靠谱。” “绿豆10块钱一斤,超市都12块8了。”在管庄附近的一家粮店中,老板边称绿豆边说,“我倒没看电视,听买豆子的人说,很多人都是看了电视之后就跑来买绿豆了。”“三四个月以前,绿豆才卖元一斤,然后涨到7块钱一斤,上个月涨到8块多,这个月就10块钱了,买的人还是多,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个百八十斤的。”粮店老板说。在杨闸环岛西的菜市场,买绿豆的人也络绎不绝,64岁的老张说:“以前就知道绿豆败火,看了电视才知道,绿豆还能养生治病呢。”老张把二十斤绿豆装进拉杆车里,“贵也得喝啊,谁让它能治我的高血压呢。”“到了夏季,绿豆的销量肯定比以前多。但是这两三个月,买绿豆的人一下子就比以前多好几倍。这绿豆涨价,也有张悟本的功劳。”摊主笑着说,买绿豆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中老年人,有的来了根本不问价格,直接就说“给我称二十斤绿豆”。绿豆价涨了将近一倍。买绿豆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从一起跳舞的老姐们那听说了绿豆治病的说法,看了电视之后很快成为张悟本的“粉丝”。“就当花钱买健康了吧。”刘阿姨咬了咬牙,拍出了一张百元大钞。 2010年5月21日下午,位于国家奥林匹克中心西南门处的悟本堂门前冷清,入口的玻璃门上贴着“禁止拍照”的提示。走进悟本堂,也没有出现人头攒动的场面,五六名咨询者围在前台,一张宣传张悟本新书的大海报立在悟本堂的大厅里。“现在预约的人太多,已经不能挂号了。要不你两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治高血压可以跟着张老师的方法,回家吃点生茄子,喝绿豆汤,自己先调理着。”前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悟本堂只有张悟本一名坐诊专家,300元的号排到2012年,1800元的号排到2011年。在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挂号不行,但是可以进入康复营进行康复训练。这个训练可以与张老师面对面进行,由他来制定食疗方法,还可以和张老师合影留念呢。不过想报名康复营也要等半个月左右,费用为10天9800元。还有一个月的康复训练,每人每期3万元,陪护人员每人每期1万元。”一对中年夫妇从康复营中走出,对于近万元的康复训练有些难以接受,“我们进去看了,里面有人在训练,双手合十,像是练气功似的。门就开了一条缝,没让我们进去。我还没看清里面有多少人的时候,门就关上了。”经常去奥体散步的董君奎说:“可能是媒体曝光的多了,这没前几天热闹了,前段时间门口出入的人挺多的,门口停了很多车。” 作为湖南台的忠实观众,杨小姐看到《百科全说》后立刻被吸引进去。“开始只是觉得张悟本这个人挺好玩儿,看节目的时候也当是娱乐节目来看。”后来,听到能治高血压、脂肪肝这些常见病,杨小姐开始认真了。杨小姐托人挂了张悟本的号,和老公一起来寻医问药,来到悟本堂后看到大门上贴着一行标语,提示来者这里并非医疗机构,不把脉,只提供食疗方法。杨小姐说,张悟本看病时也像他在电视上开讲,经常询问几句身体情况后,就落在“这不就对了吗,多吃绿豆,吃生茄子”,然后再开点其他方子。在观察同来的挂号者后,杨小姐说,她发现基本上每个人的药方子上都写着要补钙,而出了屋门马上就能看到一个卖钙剂的柜台,不少中老年人都成盒地购买。

人民日报机构设置:一、内设机构:办公厅、总编室、新闻协调部、地方部、经济社会部、政治文化部、国际部、文艺部、评论部、理论部、内参部、体育部、人事局、计划财务部、管理保障局、技术部、对外交流合作部、发行出版部、广告部、报刊管理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二、派出机构:1、31个国内分社:北京分社、天津分社、上海分社、重庆分社、河北分社、山西分社、内蒙古分社、辽宁分社、吉林分社、黑龙江分社、江苏分社、浙江分社、安徽分社、福建分社、江西分社、山东分社、河南分社、湖北分社、湖南分社、广东分社、广西分社、海南分社、四川分社、贵州分社、云南分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甘肃分社、宁夏分社、青海分社、新疆分社。2、香港分社、澳门分社。3、39个国外分社:阿联酋分社、巴基斯坦分社、朝鲜分社、哈萨克斯坦分社、韩国分社、蒙古分社、日本分社、泰国分社、叙利亚分社、以色列分社、印度分社、印度尼西亚分社、越南分社、埃及分社、科特迪瓦分社、南非分社、尼日利亚分社、突尼斯分社、比利时分社、波兰分社、德国分社、俄罗斯分社、法国分社、塞黑分社、罗马尼亚分社、瑞典分社、乌克兰分社、西班牙分社、意大利分社、英国分社、加拿大分社、美国华盛顿分社、美国洛杉矶分社、墨西哥分社、阿根廷分社、巴西分社、委内瑞拉分社、澳大利亚分社、联合国分社。(排序参照外交部网站标注顺序)三、所属单位:人民网、新闻研究中心、出版社、印刷厂。四、所属报刊:《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健康时报》、《新闻战线》、《大地》、《人民论坛》、《环球人物》、《新安全》、《中国经济周刊》、《信息导刊》、《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台港澳报刊参阅》、《文史参考》、《证券时报》、《讽刺与幽默》、《生命时报》、《环球时报英文版》、《汽车族》、《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汽车与运动》、《江南时报》、《国际金融报》、《平安校园》、《人民文摘》、《中国报业》。

艾比·罗森塔尔(Abraham Michael Rosenthal,1922—2006年5月10日)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森塔尔于1922年5月2日出生在安大略湖一带,具有犹太血统,但并非犹太教徒。罗森塔尔幼年就随家庭移居加拿大,后来又随父母来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他的家境十分贫穷,不仅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且有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由于贫困,他的五个姐姐中的四个都夭折了,而他自己也曾有一段时间腿脚不方便无法正常行走。在高中时,他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一段时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后来他进入了免费的纽约市立学院,二十世纪初纽约市立学院曾经辉煌一时。它提倡精英教育,为许多家境贫寒但学业出众的学生(特别是新移民)提供免费教育,被称为无产者的哈佛。罗森塔尔在大学时就为《纽约时报》撰写新闻通讯,1944年成为《纽约时报》正式员工,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从校园通讯员、地方记者、海外特派员、市闻版主编、助理编辑、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到专栏作家,为《纽约时报》工作长达55年。从1969年至1986年,《纽约时报》都在执行总编罗森塔尔的掌控下,这位具有强势的作风、创新的编报手法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的总编,终其一生维护着《纽约时报》“无所畏惧亦无所偏袒”的报纸风格和自由派传统,带领《纽约时报》和整个美国一起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这17年也被美国媒体称为“罗森塔尔时代”。他于1999年12月宣布退休,但仍致力于写作。2006年5月10日,罗森塔尔在曼哈顿去世,享年84岁。

教育研究主编辑是谁

我跟同学今年在志文网上写的,信誉和质量都还不错,也挺负责的, 修改了一次都过了,你可以去问问他们,祝你也顺利通过。mfrlawxndq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是正规期刊。德育报是省级普刊,省级就是各个省政府或各厅局委主办刊物、报纸。期刊按照质量高低一般分为核心、本科学报、专科学报、普刊。《德育报》是全国德育工作的主流媒体。名誉总编辑是陈茂林与田仿余,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唯一国家级权威性德育专业刊物,被列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核心期刊。

叶圣陶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中文名: 叶圣陶 别名: 原名 叶绍钧 字秉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8年2月16日 职业: 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叶圣陶的作品文学作品 ▪ 隔膜 ▪ 稻草人 ▪ 雪朝 ▪ 火灾 ▪ 线下 ▪ 倪焕之 ▪ 古代英雄的石像 ▪ 文心 ▪ 未厌居习作 ▪ 圣陶短篇小说集 ▪ 叶绍钧选集 ▪ 略读指导举隅 ▪ 儿童文学研究 ▪ 精读指导举隅 ▪ 写作杂谈 ▪ 叶圣陶童话选 ▪ 叶圣陶出版文集 ▪ 抗争 ▪ 夜 ▪ 平常的故事 ▪ 微波 ▪ 箧存集 ▪ 潘先生在难中 ▪ 叶圣陶散文 ▪ 我与四川 ▪ 文章讲话 ▪ 文话七十二讲 杂志作品 ▪ 礼拜六 ▪ 上海时事新报 ▪ 上海民国日报 ▪ 文学周报 ▪ 公理日报 ▪ 国文月刊 ▪ 苏州评论 ▪ 妇女杂志 ▪ 开明少年国语读本 ▪ 中国作家 ▪ 人民教育 ▪ 中国语文 ▪ 诗 ▪ 光明 ▪ 国文杂志 ▪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 小说月报 ▪ 中学生 目录个人介绍人物概述经历生平早年生活文学推广运动记者生涯政治生涯逝世家庭成员名人趣事文教理念文学贡献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公文写作语言与修辞外语元素文学作品任职报纸、杂志创作特点纪念圣陶叶圣陶纪念馆苏州园林叶圣陶研讨会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稻草人》《瀑布》《重到甪直》《倪焕之》个人介绍人物概述经历生平 早年生活 文学推广运动 记者生涯 政治生涯 逝世家庭成员名人趣事文教理念文学贡献 现实主义 儿童文学 公文写作 语言与修辞 外语元素文学作品任职报纸、杂志创作特点纪念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苏州园林 叶圣陶研讨会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作品鉴赏 《稻草人》 《瀑布》 《重到甪直》 《倪焕之》展开编辑本段个人介绍 叶圣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民族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编辑本段人物概述 叶圣陶(左)与朱自清叶圣陶,1894年生,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当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二、三届理事、顾问,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来源:新华网)编辑本段经历生平早年生活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 在此期间,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 不知疲倦的叶圣陶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文学推广运动受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叶圣陶终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动文学运动。他曾参与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出版小说、新诗、小品、文学批评及剧本等各种文学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成为文学家开办的书室“朴社”的编辑。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华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主要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记者生涯“我的第一职业,我会说,是个编辑。”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叶圣陶作品(8张)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 “认真” 是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出版物 《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发展。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创办《公理日报》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大约2000名上海工人和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 公理日报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造起这事件中造成13名中国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过20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是没有人敢说出真相。” 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 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新闻报道新方式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 ,以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政治生涯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逝世叶圣陶,1894年生。原名叶绍钧,曾用名叶秉臣。1911年11月改现名。江苏苏州人。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编辑本段家庭成员妻子:胡墨林。儿子:叶至诚(原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叶至善(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女儿:叶至美。孙子:叶兆言(叶至诚之子、当代著名作家)、叶永和(叶至善之子)。孙女:叶小沫(叶至善之女,资深编辑)。曾孙女:叶子(叶兆言之女)。儿童文学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公文写作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除此以外,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老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年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老认为:“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字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惟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老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老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老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老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2]语言与修辞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外语元素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 他的作品是反思与思辨的。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实而客观的观察。叶圣陶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闻记者。对现实的观察成为了他写作的源泉,他它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编辑本段文学作品作品列表《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编辑本段任职报纸、杂志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编辑本段创作特点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 “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绍钧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卑琐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饭》中的吴先生和《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争》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其中《倪焕之》被矛盾称为“扛鼎”之作。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