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王国维美学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4:35:50

王国维美学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基本介绍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编辑本段详细介绍【词目】引用【拼音】yǐn yòng“”引号的作用就是引用。1. [reference]∶说话或写文章时用别人作品中的词,如:从那首诗里引用一个警句2. [recommend]∶引荐任用引用天下名士详细解释1. 引荐任用。《后汉书·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 唐 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往者 武后 朝,引用多宠嬖。” 清 昭连 《啸亭杂录·不喜朋党》:“故所引用者,急功近名之士,其迂缓愚诞,皆置诸闲曹冷局。”2. 用他人的事例或言词作为根据。唐柳宗元《辩<;鹖冠子>;》:“唯 谊 所引用为美,馀无可者。”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偶读 窦 所引用,于是始知不用正、五、九上官之理。” 艾青《诗选自序》四:“我在文章中引用…… 李白的两句话。”编辑本段引用分类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在书写论文时使用:直接引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二、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四、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五、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六、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七、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分类(二)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明 引例子(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例子(2):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例子(3):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沈石田《薄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引用分类(三)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清·曹雪芹《红楼梦》)“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反引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②“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朱自清《海行杂记》)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③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唐·李白《沐浴子》)《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④哦,我的剑要归寝了!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哦,我的剑要归寝了!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哦,我的兵器只要韬藏,我的兵器只要酣睡。我的兵器不斩芟奸横,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哦,我的大功告成了!让我的宝剑归寝了!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因此造一个谣言,就到了一个天下?(闻一多《剑匣》)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李广射石”、“翰林断水”、“高祖斩蛇”。“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⑤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借引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鲁迅《安贫乐道法》)“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③小乙:“泡泡!”妈:“小济,快,找小盆去!”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老舍《文艺副产品》)“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爱迪生名言)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编辑本段作用介绍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如:①我于是就抛了死相,放心说笑起来,而不意立刻又碰了正经人的钉子:说是使他们“失望”了。我自然是知道的,先前是老人们的世界,现在是少年们的世界了;但竟不料治世的人们虽异,而其禁止说笑也则同。那么,我的死相也还得装下去,装下去,“死而后已”,岂不痛哉!(鲁迅《忽然想到》)“死而后已”一语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死而后已”一般是和“鞠躬尽瘁”用在一起,其本意是:“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直至死,即尽心国家大事,至死才罢休。”作者在这里引用,虽然也有至死才罢休的意思,却不是为了国家大事,而是“装死相”装到死才算完结,反映出作者对那个“愚民的专制时代”的抨击。它使人们装成死相,到处死气沉沉,甚至连说笑一下都不行,毫无半点生气,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悲愤。后面再加上一个“岂不痛哉”,语气更加沉痛、强烈,大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夜间人定后……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红楼梦》)紫鹃引用俗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简明地概括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相互知心为基础的,道出他们爱情的可贵之处,也反映了他们执著痛苦的心情。林黛玉听了这句话后,锥心刺骨,激动万分,彻夜难眠。她这种忧郁悲痛的情绪也感染了读者,吸引了读者,使读者忍不住掩卷叹息他们多难的爱情。可见用一个俗语来概括事情的感染力之大。③绿树听鹈〖造字〗,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这首词的背景是:词人的族弟遭贬官至桂林,词人深有感触,遂借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词人在此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都是生离死别的场面,凭借这些典故场面,表达了今日一别,不知哪年哪月还能重逢,也许是生死离别也不一定的心情。再念及自身,同时表达了极度悲伤的心情。“马上琵琶关塞黑”出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嫁给南匈奴单于的故事。昭君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熟悉的亲人,去那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异国他乡,自是心里非常难过。“看燕燕,送归妾”是出自春秋时代卫庄公妾的儿子被杀,庄公的妻子庄姜送她回娘家,因为此后都不可能再相见,庄姜感怀大家以往相处的情景,于是作《燕燕》一诗哀叹离别的典故。“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出自汉朝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从此身败名裂的典故。李陵与苏武在河桥上分别,此后相距遥遥,怕是永无相见之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出自战国时代剑客荆轲刺秦王的典故。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送别,都穿着白色衣冠,以表示壮士一去不复返,气氛悲壮。词人暗引这些典故,语言凝练,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复杂的心情抒发得行云流水一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令人读后回肠荡气,有如亲临其境,感受了那番生离死别。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如:①不是吗?山海关纵然是坚固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而吴三桂的引清入关,更是不攻自破。多尔衮的铁骑,不就是从这洞开的大门下面蜂拥而过席卷中原的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道出了当时爱国人士对吴三桂的愤慨和痛恨。尽管历史学家对吴三桂降清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红颜”这一事实还有争议,但雄关被出卖而不攻自破却是事实,也是教训。(峻青《雄关赋》)山海关是天下闻名的险要关口,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当年就是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蜂拥而入、席卷中原,说明山海关纵然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作者接着引用吴梅村《圆圆曲》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来增添说服力。当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掠去,而当时吴三桂是指挥镇守山海关的大将,为了红颜,他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虽然这一事件是否属实还有争议,但山海关却终究是被攻破了。作者引用此诗,充实了论据,更加有力地说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个观点。②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谈骨气》)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地结合,为文章增添了说服力。③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从王国维的论述不难发现,他对于美育的认识和理解明显受到德国哲学、美学的浸染。这一点在其学术背景上也是有迹可寻的,王国维集中讨论美育、倡导美育的时期也正是他从初步接触到酷嗜德国哲学、美学的时期。

为此王国维对于美育的诠解往往富于哲学色彩、美学意味,显出较高的层次和立意,这就使得我国美育理论在创建伊始就奠定了较高的起点。王国维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的普遍观念,提出了若干与美育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无用之用”说,“游戏”说,“三大关系”说等。

就说“无用之用”说,王国维就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诠解的。所谓“无用”,是指美育的非功利、非物欲性质。自从康德首次提出“审美无功利”论之后,此论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流行观点,也成为王国维深入探讨和阐发的重要话题。

王国维认同康德等人的观点,对于美育的非功利性问题多有论述:“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

王国维说: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这就是说,诗人要深入生活之内,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作品才有生气;诗人又要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有深刻的内容,才能有独到之处。王国维在一定程度上领悟到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而要做到有“高致”,王国维还特别强调必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要长期的、艰苦的探求生活的真理。

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国维推崇叔本华,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泛论美学,这也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美学纲领。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概观》,没有直接评论作品,而是详细地阐述作者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基本观点,并将它作为评论《红楼梦》的理论框架和出发点。王国维借用叔本华对人生与欲问题的分析,认为人生的苦痛来自生活之欲,又借用了康德“美”的看法,认为“美之快乐为不关利害之快乐”,因而可以使人除利害之念的只有美。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中心是分析《红楼梦》的解脱之道。王国维从摘引德国诗人裒伽尔的诗(此诗原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男女之爱的形而上学”一章开头所引)人手,指出:男女之爱“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人人所有”而又“人人未解决”的人生大问题。王国维说,从哲学上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叔本华;从文学上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描写人生之痛苦及其解脱之道。王国维分析说,男女之欲强于饮食之欲,因为前者无尽,后者有限。人要从男女之欲中解脱出来,有两种途径:自杀或者出家。自杀是“求偿其欲而不得者”,出家则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红楼梦》的解脱之道不是自杀而是出家,所以《红楼梦》的解脱之道具有普遍的哲学价值。第三章分析《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说。贾母爱宝钗之婉嫣,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组织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之合、木石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问哉?贾母、王夫人和宝玉,都是黛玉最亲近之人,也都无意置黛玉于死地。但造成黛玉之死的,又恰巧是他们!王国维在这里深刻地指出,造成黛玉悲惨命运的原因,“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不具有“蛇蝎之性质”的普通人,在那种普通的境遇中,都会那样做,从而客观上成为悲剧的制造者。王国维是要强调,《红楼梦》让人们看到了制造悲剧的、又被人们习而不见的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的不合理。第四章谈《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是要回答:极具美学价值的解脱(出家)是否背离伦理?《红楼梦》在美学的价值之外,是否还具有伦理学的价值?王国维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普通人来看,宝玉出世乃是绝父子、弃人伦,有不忠不孝之嫌;但是从“天眼”来看,宝玉出世又能掩饰父母祖辈的过失,不失为孝子。这个过失就是“原罪”:“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之祖先一时之误谬。”因此,从叔本华哲学的先天意志来说,正是补救人生的过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第五章《余论》,对《红楼梦》评论中的索引、考证方法进行质疑,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具有典型化的特点,指出作者不等于虚构人物,作者的性格与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也是可以将人物写得极富艺术魅力的。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专著:M;录音带:A;会议录:C;期刊:J。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扩展资料

文献的分类

1、按加工情况分,可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2、按载体形式分,可有书写文献、印刷文献、缩微文献、音像文献、机读文献等;

3、按内容的学科范围分,则有社科文献、科技文献等。一种具体的文献可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献类型的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作者在前,书名中间,年份在后。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M]是专著, [A]是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C]是论文集,[J]是期刊文章。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格式范例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二、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这是文献著录的一个术语,在分析著录中用到.分析著录是指将文献中一部分材料分析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著录单位所进行的著录.例如:某图书馆由于借阅<阿Q正传>的人很多,而馆藏的该书单行本很少,为了减少图书采购开支和提高图书利用率,将<鲁迅全集>中的<阿Q正传>析出做一个分析款目,提示大家可以在<鲁迅全集>中找到<阿Q正传>.这样,<鲁迅全集>中的<阿Q正传>就是一篇析出文献.

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特点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作者在前,书名中间,年份在后。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论文 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 [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 [C].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468 47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1、常用文献类型用单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1)期刊[J](journal)

(2)专著[M](monograph)

(3)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

(4)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

(5)专利[P](patent)

(6)技术标准[S](standardization)

(7)报纸[N](newspaper article)

(8)科技报告[R](report)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1)磁带[MT](magnetic tape)

(2)磁盘[DK](disk)

(3)光盘[CD](CD-ROM)

(4)联机网络[OL](online)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1)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data base online)

(2)磁带数据库[DB/MT](data base on magnetic tape)

(3)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ROM)

(4)磁盘软件[CP/DK](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5)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

(6)网上电子公告[EB/OL](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4、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二、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 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类型标识

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王国维学术论文

去论文大全里找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早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在此期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清华研究院教授等。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延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王国维早年受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癸卯春始读康德之纯理批评,苦其全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为伴侣之时代也。其所尤惬心者,则叔本华之知识论,康德之说得因这以上窥。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此后他又重读了康德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美学著作。1904、1905这两年间,他先后撰写了《论性》、《释理》、《原命》、《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哲学论文,全面介绍叔本华与康德的宇宙观、知识论和伦理观、美学观,特别是对“性”、“理”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作了批判分析。他用康德的理论来解释“性”,认为性超乎人的知觉之外,只有超经验的性是真性,而真性又是不可知的。他用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给“理”下了这样的定义;广义上的理,即理由,以宋代学者陈淳的“理有确然不易底意”来作证明;狭义上的“理”,即理性,是从直观概念中制造出来的抽象概念。王国维认为,无论广义之理还是狭义之理,都“不存在于直观之世界,而惟寄生于广漠暗昧之概念中” (《静庵文集·释理》)。在“命”的问题上,他接受叔本华因果律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志中的观点,认为没有什么自由意志,意志受动机支配,意志是不自由的。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他的美学思想由“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而“境界说”则是其中的精华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融合;词的高下以有无境界为衡量标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可分“有我之境”,其特点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其特点是“以物观物”;在艺术创作方面,又有“造境”与“写境”之分。 王国维在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方面的治学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孝据学的传统,也汲取了西文实证科学的精神。首先,与前人不同,他治学善于运用比较法,熔古今中西于一炉。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研究甲骨文、上古史,是拿地下实物与文字记载互相释证;研究边疆地理,辽、金、元史,是拿中外古籍进行互相补正;写《殷周制度论》、《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这些著作,则是把西文传来的观念同中国传统的思想互相参证。这比起乾嘉学派的学者来,视野确实要宽广得许多。 王国维一生著述宏富,著作达六十种之多,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

够你用的了!

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师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对王讲: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听了罗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大辱”,想自杀,经家人严密监视未遂。1925年,他到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从事古代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工作。1927年4、5月,北伐军进抵河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王国维于6月2日写就遗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便投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遗老的生活。 综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先是研究哲学,继而转向研究文学,再而转向研究史学,以史学的研究贡献最大。 哲学 王国维研究哲学,先是读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书很深奥,难以悉解。他便又读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王国维写了《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叔本华和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释理》等论文,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各方面的阐述都运用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探求精神上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就是探求揭示人生即痛苦这一真理以及其解脱之道。美学是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的真义,使人超然物外,忘记利害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求得暂时的解脱的功效。他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文学小言》等文,是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篇。他又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分析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慧眼,第一次道出了小说的内在含义,推倒了封建文人视《红楼梦》为“诲淫”之作的偏见,也批评了“索引派”繁琐的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推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 王国维研究哲学产生了疲惫的心态。他曾在《自序》中述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的形而上学,高严的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① 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哲学有两大潮流: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宾塞等,即严复所宣传的一套实证论、经验论思想。另一是德国的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想,是先验论、唯心论思想体系。王国维一方面偏爱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但是,他也曾批评过这些哲学可爱而不可信,他曾说叔本华:“悟叔氏之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②另一方面,他也曾受过实证论思想的熏陶,曾学过逻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这些学问培养了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他又不满于科学、实证,而认为还需要探讨人生的道路、真理。这便是他认为“可信而不可爱”。于是,他在可爱与可信之间徘徊,思想常处于矛盾之中。辛亥革命后,他到日本,便弃文而从史的研究。在历史的研究中,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史学 王国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属于考古派。陈寅恪对他的学术成就曾有过描述:“其学术的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①陈寅恪对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治学领域和治学方法有明确、清晰的说明。 第一,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晚清始发现,最早是王懿荣,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之,孙治让和罗振玉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他自己称这种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① 晚清康有为提出“六经皆伪”,后来史学界发展为疑古派,对古史抱怀疑态度。章太炎是古文经学家,精通语言文字音韵学,但是,他又不相信甲骨文,认为甲骨文不是真的,因此,他对这种研究甲骨文进而研究历史的方法持否定态度。王国维与疑古派不同,他认为古代传说仍有史学研究的价值,态度比较审慎。他又不同于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经学家,他们研究语言文字学是为了通经,而王国维研究语言文字学,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考史。而章太炎是过分相信书本知识,连青铜器上的金文,龟甲上的卜辞都一概否定其价值,不过是治学中的一种保守思想而已。 第二,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王国维对西北地理和蒙古地区古代各游牧民族的历史进行广泛的研究,他利用汉晋木简、敦煌文献、碑文以及外国人的著述,加以比较、校勘、考证,写出了有重大贡献的论文。如他写的《流沙坠简序》,便是利用魏晋木简考证西域著名古城楼兰的位置及其兴废的论文。他写的《鬼方、昆夷、■狁考》便利用了先秦两汉的文献,同时也利用了钟鼎彝器铭文的不少材料,经过比较、分析,而得出精辟的见解和论断。他写的《高昌宁朔将军曲斌造寺碑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唐贤力芯伽公主墓志跋》等文章,从碑文、墓志铭文考证蒙古地区古代游牧部族突厥、回鹘族的历史。他写的《萌古考》(原名《辽金时蒙古考》),是研究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以前蒙古诸部落历史的重要论著。他写的《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考订主因亦儿坚即是纠军,搞清了金代后期纠军的情况和事迹。他还写了《鞑靼考》、《黑车子室事考》等文。他的研究方法是勤读宋、辽、金、元等汉文史籍,又参考钱大昕、徐松、张穆、何秋涛、洪钧、李文田、屠寄、丁谦、沈曾植、柯劭劭等学者的专著,还引用《蒙文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马可·波罗行记》,以及对日本学者那珂通世等著作进行比较、校勘、证订,然后,得出精湛的论断。 第三,宋元戏曲史的研究。王国维1907年任学部图书馆编译时便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陆续写出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7种专著。东渡日本后,1912年完成了《宋元戏曲考》。这批著作是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给戏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历来人们对小说和戏曲认为是民间的俗文学,“庸人乐于染指,壮夫薄而不为”①。研究的人寥寥无几。王国维采用的是西方学术研究科学的严密的方法,先做分析考证,后做综合论述。上述前7种便是分析型的考证,后一种属于综合型的巨著。他在著述时又运用了西方先进的戏剧理论和美学理论,“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②在历史的考察方面,他总结说:“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借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③。他的这段总结,是依据一种论断,即“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④,“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始全”⑤。用这一原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在艺术审美方面,他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处,无不如是。”①他运用这种审美标准对戏曲的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人们一致共认《宋元戏曲考》是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综上所述,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最大贡献,便是将物质与经籍,证成一片。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发现了大量物质的材料,如一、殷契甲骨文字;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亦称流沙坠简);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四、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五、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如西夏文、蒙文等)。这些新的发现的地下材料,王国维学贯中西,用毕生精力对之加以研究考证,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他虚心好学,治学态度缜密而严格,结识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沙畹博士,日本著名学者藤田丰八、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富田谦藏,以及中国著名学者罗振玉、沈曾植、柯劭忞等,同他们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切磋学问,颇受其启导和鼓励。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又使他在国际、国内的学术界得到了极高的声誉。 文学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是文艺批评类著作。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达到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境,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也运用过这些词语,如宋朝严羽的“兴趣”、清朝王士桢的“神韵”、袁枚的“性灵”诸说,但都是就风格、技巧而言,王国维则提到美学的本质论高度。他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①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②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 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原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王国维提出了四个关系。 第一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④ 诗有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是着重于虚构、主观的想象,而虚构、主观的想象又以生活现实为其基础。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观照、反映的感受,将景物真实地描绘出来,有如诗中的“赋”,直书其事。而邻于理想,是诗人总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连类,因物喻志,有如诗中的“比”、“兴”,触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达诗人的一种思想感情。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他举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价为“纯是天籁”①,又评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②这首散曲前3句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来。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的,真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③的境界。另外,王国维对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评价极高。这首词的起句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尾几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评:“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④诗人苏轼,对杨花描绘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笔借“风”“雨”,一气流转,把杨花当作容器,装进去主观的想象,显露出对人生的理念,格调更为高雅。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与物景处在有意无意之间,因此,读咏此词,有一唱三叹,寻味无穷的感觉和效果。 王国维要求观照景物能体现某种景物内在的本性,即“神理”,达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体现人生的感情时能反映人的内在本性的真,达到真感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与感情自然渗透在作品之中。自然与理想,写境与造境,写实派与理想派,合而言之,都应当达到这种境界,便是美。 第二是“入”与“出”的关系。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② 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③这里所讲的格、情、气、韵是格调、性情、音韵、气象,四者能烘托出“境界”。因此,境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感情,能反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王国维举周邦彦的《苏幕遮》咏荷的词,其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评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①另外,他举冯延己的《南乡子》咏草的词,其中有“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他评说:“‘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若也。”②这两幅图画,通过语言、色彩、线条充分表现了荷和青草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能得荷之神理,摄春草之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这便是善入善出的典型例句。 第三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③ 这是《人间词话》的一段名言,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同时,他又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这三个境界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性的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王国维最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誉为“神秀”①,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②李煜的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些词都是千古绝唱。李煜表达的感情,具有一颗“赤子之心”,度越了个人身世的局限,抒发的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感情,他摆脱了个人意志、欲望、利害关系,“自由”地进入审美静观,能深窥人类和事物的内在本性,把自己强烈的主观的感情和这种客观的“静观”交织在一起,达到了人的感情和景物融合为一,他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描绘出来,完成抒情诗人的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因此,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他的词最足以说明诗人确实经历了诗的三种境界,达到了最高的智慧顿悟境界。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可真所谓血书者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①。李煜确有其过人的哀乐,将自己的生命和词的创作融合在一起,词具有灵慧之气。 第四是“隔”与“不隔”的关系。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② 王国维强调诗词要自然、真实,真事物,真感情,形象鲜明、生动,是客体事物的写照,是人类的一面镜子,生动地再现自然与人生,反映了美的本质。作品问世,读者读时,心中有感受,便是对物化的意识性客体(作品)在头脑中重现艺术境界。这种重现又有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时代精神渗透其中,而主要的取决于艺术作品境界的深浅、有无、大小,物化的程度高低等等。王国维的所谓“不隔”,就是能真实地表达感情、形象生动地描绘景物,不多用典故,“不使隶事之物”,“不用粉饰之字”,“忌用替代词”,排斥“游词”。他对姜夔(白石)的词评价不高,主要缺点便在于“隔”。造成隔的原因,一是姜白石词中用典太多,读者读时不易理解,再是词中“雅”的程度过高,“仙”的韵趣过重,而人情味相对地减弱了,读者不能直接感受到其境界,因此,王国维评论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①王国维不喜欢吴文英的词,对吴评论很低,说吴的词缺点在于“隔”。又贬谪其词“肤浅”,“枯槁”,其人“才分有限”。词虽然五光十色,不乏美丽的辞藻,但是总是嫌“假”,没有真情实意。有人评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王国维也取吴文英词中一语加以评价,说:“映梦窗凌乱碧”②,其意相同。 综上所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仍用传统诗话形式表现出来,比较简单扼要,但是,它有着许多精彩的见解,蕴有深厚的、丰富的美学理论作为基础。他的意境说,把中国传统诗话中的格调、神韵、气象、兴趣诸说,提到了西方美学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形成了中国评论诗词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理论。他探讨了作者与自然,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在审美范畴的种种关系,要求格调要高,写出真景物、真感情,崇尚自然,要在“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③,这种理论纠正了晚清渐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弊病,比专讲婉柔或专讲豪放更要全面。虽然,他的美学理论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对人生有着悲观色彩,具体论断亦不一定都准确,但是,他的美学理论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学理论专讲“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种突破。此前,梁启超、黄遵宪致力于“诗界革命”,偏重于内容带有政治色彩,而对于诗中美的境界的艺术塑造探讨很少。近代讲美学是从王国维开始的。而且,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也贯穿到评论小说、戏剧、美术等领域,具有普遍性。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文艺批评是有历史贡献的,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王国维的诗词数量不多,诗有192首,词有115首。后来他便致力于历史学研究。他的词是颇有功力的,他自己也很自负,樊志厚评为“真能以意境胜”,“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①。举例来说: 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似怜人瘦损,众中不惜搴帷问。陌上轻雷听隐辚。梦里难从,觉后那堪讯。蜡泪窗前堆一寸,人间只有相思分!(《蝶恋花》)②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栏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蝶恋花》)③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朝欢宴胜平时。(《浣溪沙》)④ 樊志厚评论王国维的词说:“君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沉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之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①王国维的词写景鲜明、逼真,言情深婉凄绝,音韵铿锵,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能将哲理融化于情景之中,读时觉得耐人寻味,品格高致。细细品味,真有一种美的享受。 ①《静安文集续编》,第21页。 ②《静安文集》,光绪三十年铅印本,第1页。 ①《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①《自序》,《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①《曲录自序》,《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370页。 ②《宋元戏曲考序》,《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页。 ③《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134页。 ④《戏曲考原》,《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201页。 ⑤《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36页。 ①《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第106页。 ①《〈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以下间称《人间词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4页。 ②《人间词话》,第1页

英文论文集中析出文献格式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B、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6)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8)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9)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10)附录

2)中文参考文献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着,着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67.

2.专着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 1993)。英文版 [DB/CD].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特别说明:凡出现在“参考文献”项中的标点符号都失去了其原有意义,且其中所有标点必须是半角,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有半角/全解转换,则换到半角状态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没有这一转换功能,直接关闭中文输入法,在英文输入状态下输入即可。

其实,很多输入法(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搜狐输入法)都提供了四种组合:

(1)中文标点+ 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而这时,我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是一定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2)中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这时,我还是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也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上面列出的符号,中间没有任何的空格,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我看只是-的宽度有一点点不同,其它都一样

(3)英文标点+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

(4)英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

从这两项可以明显的看出,半角和全角其实最大的差别是所占的宽度不一样,这一点对于数字来说最为明显,而英文标点明显要比中文标点细小很多(也许因为英文中,标点的功能没有中文那么复杂,就是说英文中标点符号的能力没有中文那么强大)

所以,很多人在写“参考文献” 时,总是觉得用英文标点+半角很不清楚,间距也太小,其实这点完全不用担心如果你觉得真的太小不好看,就用英文标点+全角吧而在[1] 之后,一般也都有一个空格。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2] (作者姓名),Near-perfect Token Distribution(论文名称), in Random Structures & Algorithms5(1994)(论文发表在的出版物名称(期刊号)或会议名称).又如,[8] and Less-structured P2P Systems for the Expected High Churn, in IEEE P2P,2005.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十分严格且复杂的,需要耐心学习与多加练习。

下面是具体方法: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