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历史论文高一2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6 03:17:53

历史论文高一200字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其发展过程为:(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以及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适应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职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西汉巩固:为解决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同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封建政治制度的整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4)隋唐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了专职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北宋加强: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6)元朝新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使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军衔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实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地和抗击大的灾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风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是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问题1、①清入关后,一方面仿照明朝制度,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另一方面又保留自己民族原有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的内阁与明朝名同而实异,并没有什么实权。实权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手里,权力极大,凡军国大事皆由它会议裁决,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也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皇帝不能更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满洲的王公贵族手里,因而接连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②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当值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实际上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从此,内阁、议证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证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康熙帝处置了鳌拜,结束了权臣专横的局面,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③而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关键性措施。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虚设,至乾隆时撤销;内阁也成为虚设的机构。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权力的核心在于政策与命令,具体的体现是军事、行政、税收等,具体的目标是人、财、物的管理。在康乾盛世时期,皇权达到了高度的集中,任何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和决策都都皇权决定,而南书房和军机处严格角度说,只能算是皇上的幕僚或顾问,而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属于集体决策。康乾盛世之所以称得上盛世,一、时间长 从康熙22年(1683)收复台湾算起,到乾隆去世(嘉庆4年1799年)结束,约有116年,中间经历了4个皇上,其中的康熙大帝,文治武功,对内消除分裂,对外开疆拓土,对民修生养息。雍正帝兢兢业业。乾隆帝,十全老人。康乾盛世的标志就是圆明园,在一个皇权时代,万国来朝,四海升平,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不用武力再去吓人,而是文化。圆明园无疑是那个时代世界级的瑰宝,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高峰。看看现在的文物拍卖吧,仅乾隆屋中的一个大瓷瓶,就拍卖了2个亿。而在圆明园中的类似的宝物,风景那更是多的难以计数。没有了,不想多说了。至于早期的西学东渐,首先是认可,其次是影响重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分析正面的有,医学解剖,数学几何,玻璃冶铁等负面的有,鸦片麻醉、性泛滥梅毒、间接影响的有,基督教太平天国、伊斯兰教方腊起义等

历史论文200字初一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 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 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 *** 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 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朋友们在一起,日久天长则必定能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优点、发现缺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互相欣赏和彼此的遵信守诺。因此朋友相交,要本着“诚信”二字。 所谓“诚信”,完整说就是诚实(心)守信。结交真朋挚友,往往是从诚心开始的,心若不诚,其目的必然乖张,纵然守信则只说明其品行尚端,但德心不佳,此友虽然可贵但已经失去深交根基;若失信则表明此人品行德心俱已不佳,断不可交。心诚者,若亦能守信,此人可谓品德俱佳,实为难得挚友,应拜为座上宾以师礼相待;若失信于人,则说明其德心虽好,但品行欠佳,若有以诚心坦然相告,则此友亦可结交之。 综上所述,三人行: 心诚而守信者,可以之为良师(是真朋挚友); 心诚而失信者,可以与之为友,但要予以为戒(是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守信者,可以与之为朋,不可与之深交(非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失信者,可与之为陌路人,做点头朋友(既非朋又非友)。 朋友相处,各种类型的朋友必然皆会存在;我们不必以自己的标准强求与人,只要能够分辨清楚身边朋友的类型,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则两相适宜。但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若要找到真朋挚友,则必须诚为根,才可能发现同样真心的朋友,以信为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高中历史小论文200字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权力的核心在于政策与命令,具体的体现是军事、行政、税收等,具体的目标是人、财、物的管理。在康乾盛世时期,皇权达到了高度的集中,任何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和决策都都皇权决定,而南书房和军机处严格角度说,只能算是皇上的幕僚或顾问,而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属于集体决策。康乾盛世之所以称得上盛世,一、时间长 从康熙22年(1683)收复台湾算起,到乾隆去世(嘉庆4年1799年)结束,约有116年,中间经历了4个皇上,其中的康熙大帝,文治武功,对内消除分裂,对外开疆拓土,对民修生养息。雍正帝兢兢业业。乾隆帝,十全老人。康乾盛世的标志就是圆明园,在一个皇权时代,万国来朝,四海升平,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不用武力再去吓人,而是文化。圆明园无疑是那个时代世界级的瑰宝,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高峰。看看现在的文物拍卖吧,仅乾隆屋中的一个大瓷瓶,就拍卖了2个亿。而在圆明园中的类似的宝物,风景那更是多的难以计数。没有了,不想多说了。至于早期的西学东渐,首先是认可,其次是影响重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分析正面的有,医学解剖,数学几何,玻璃冶铁等负面的有,鸦片麻醉、性泛滥梅毒、间接影响的有,基督教太平天国、伊斯兰教方腊起义等

这篇是我自己写的。你看看。

200字历史论文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融入到国家的若干政策、制度、规划、法律中来。例如,能否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其代表性人物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将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更能体现我们对师道尊严这一传统的尊崇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二是要在社会建设层面强调文化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之中。过年时贴窗花,清明时扫墓,端午时包粽子……这些看似平常的风俗习惯,实则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不少风俗习惯因失去了传承的载体而渐渐寂寥,让人深感痛惜。应加大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传承力度。又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以教育为例,中华传统文化把老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天地君亲师”,尊师重教是中国民众一贯的价值取向。过去,我们的老师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一生心血,教师也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今我们在这方面丢掉了太多宝贵的传统。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守护好师道尊严这一传统,恐怕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三是以家庭文化为抓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2010年至今,我主编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选取了山东省历代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共28家。主编这部书系让我深刻感受到,家风、家训、家学、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吸取、弘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如果亿万个家庭都崇尚良好的家庭文化,那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瑕瑜互见,需要我们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性分析,有所批判地继承、吸收。但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一内核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抛弃的。它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有独特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多少动人心弦的“心声”。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语言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其实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何尝不是真理呢?《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二十一世纪。总是中华民族之气势,浇灌我们每一寸绿草。中国民族之强悍,无一离不开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之强盛,永远是我们最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就是一部史书,任凭风雨的击打,任凭心中的怨恨,任凭刀枪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们心中伫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与“诱惑”一直抵达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梦想,仿佛生的火焰,燃尽昔日的光芒。洒一线生机,承托古今的辉煌,恰似沉默千年后蓦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恒,萦绕梦想的翅膀,宛如未来的饿光芒刺穿黑夜的黄昏。中国的国学是一曲永远也谱写不完的诗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出类拔萃的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历史200字小论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 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 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 *** 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 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多少动人心弦的“心声”。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语言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其实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何尝不是真理呢?《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二十一世纪。总是中华民族之气势,浇灌我们每一寸绿草。中国民族之强悍,无一离不开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之强盛,永远是我们最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就是一部史书,任凭风雨的击打,任凭心中的怨恨,任凭刀枪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们心中伫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与“诱惑”一直抵达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梦想,仿佛生的火焰,燃尽昔日的光芒。洒一线生机,承托古今的辉煌,恰似沉默千年后蓦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恒,萦绕梦想的翅膀,宛如未来的饿光芒刺穿黑夜的黄昏。中国的国学是一曲永远也谱写不完的诗歌。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