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佛学院毕业论文戒

发布时间:2024-07-04 00:39:02

佛学院毕业论文戒

菩萨在线江苏讯 11月29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举行2020研究生毕业典礼,三位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圆满完成学业。江苏省民宗委一处处长刘克元;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院长隆相法师、副院长理海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鸡鸣寺住持莲华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建初寺住持大初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灵谷寺住持传静法师出席毕业典礼。全体起立 奏唱国歌出席毕业典礼的专家学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博导、金陵图书馆馆长、三论宗研究所顾问董群;北京师范大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徐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南京大学哲学教授、博导、三论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维中;辽宁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勇;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佛教文化研究》副主编、《唯识研究》编委会兼执行主编傅新毅,以及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教务长智海法师、总务长寂成法师、办公室主任静贤法师、副主任袁文礼以及栖霞山佛学院的诸位法师、全体学僧。毕业典礼由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理海法师主持典礼。毕业典礼上,隆相法师表示,栖霞古寺有明征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岩三件国宝,但真正的宝是僧宝。佛法的传承、弘扬靠僧宝,期待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毕业的学子能真正荷担如来家业。隆相法师致辞他还表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将按照江苏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岳指示,“努力将佛学院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佛教院校”,坚持“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向,遵循“以戒为师”,以“悲智愿行”院训阔步前进。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佛学院诸位导师、教师以及法师的共有努力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有信心和决心,成为国内一流的佛学院。董群代表导师发言徐文明代表教授发言传静法师代表南京佛教协会致辞莲华法师代表江苏佛教协会致辞研究生代表致感谢辞毕业研究生与隆相法师合影合影留念隆相法师为三名研究生颁发毕业证书,研究生代表向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赠送纪念品。毕业典礼在《三宝歌》中圆满结束。(文/心念法师 图/殷召军)搜索

僧宝是西安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西安美女千千万,艺术学院占一半,西美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专业美术学府,中国三大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专业美术学院之一,居全国八大美院第三。

云门寺位於广东省乳源县城东北六公里处的云门山慈悲峰下,是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的云门宗开宗道场。该寺由五代时期的文偃禅师开创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距今已有1075年的历史。初名“光泰禅院”,稍后改为“证真禅寺”。公元963年,南汉王刘龚又改名为“大觉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地处云门山下,所以俗称“云门寺”。 据《韶州府志》记载,云门寺创建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历代住持高僧在宋代有绍资,明代有了偈、法浩、法传等。在各位高僧大德的住持下,云门寺经历了多次的修葺和重建。 到了民国年间,云门寺已逐渐衰废。当时住持南华寺的虚云老和尚目睹祖庭沦落,发愿重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李济深、李汉魏、邹洪等诸大居士的护持下,虚云和尚移锡云门,不分寒暑,昼夜辛勤,历时九年,终於使祖庭重光。一时出现了僧众云集,宗风大振的局面。 文革期间,云门寺建遭到空前浩劫,佛像被毁,经书被焚,僧人被赶出山门,梵宇变成了五七干校,殿堂渐渐荒废不堪。 “文革”结束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云门寺作为全国著名寺院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在当地政府部门和四众弟子的一致敦请下,佛源大和尚从北京回到云门,开始了艰辛的重建工作。经过几年的勤苦经营,云门寺基本上恢复了旧日的规模。 如今修建一新的云门山大觉禅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禅堂、斋堂、教学楼、功德堂、延寿堂等。大觉寺不仅以其庄严肃穆的寺容受到了广大瞻礼者的一致赞叹,更以其日臻纯正的道风嬴得了海内外四众弟子的颂扬。现在常住僧众约一百五十人,日常上殿、过堂、坐香、出坡等佛事尊丛林制,如法如律,是“农禅并重”的禅宗道场。 云门寺地处粤北山区,与曹溪南华寺、丹霞别传寺是当今粤北地区三大正规寺院,都是六相慧能大师南宗顿悟的著名古刹。尤以云门寺建在慈悲峰下,山高水长,慈云常覆,修竹密林,环境清幽,更是修禅学教的最佳场所。 本寺方丈佛源大和尚非常重砚僧材的培养,成绩卓著。1989年初开办云门寺僧伽培训班。1992年各级政府批准,改为云门佛学院,采用丛林化传统与现代化互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十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师资、设备日益充实,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教理班、读诵班、禅修班和尼众律学班,在校学僧百馀人。图书室有《龙藏》二部、《大正藏》一部,其它图书近万册,并设有视听图书馆辅助教学,有电脑及多种视听教学设备。 该院教学特点是农禅并重,学修一体,但又各有侧重。禅修班以禅修为主,禅堂式管理,学僧每日行坐十支香,同时还开设与禅修及丛林管理有关的课程;教理班以教学为主,也坚持每日坐香,以养成戒定慧三学具足的修学风气;读诵班为教理班和禅修班的预科班,主要为年龄偏小、文化程度偏低的初出家沙弥所设,文化基础课程和读诵常用的佛教经典为主,附开一些有助增强道心、加强因果观念的课程;尼众律学班设於云门寺尼众住地小西天,其中又分式叉摩尼班、比丘尼班和研学组,有学僧四十多人主要学习南山三大部、比丘尼戒相表记等律宗要典。四个班的学员除学习和坐禅之外,还进行适量的出坡劳动,自耕自种几十亩水田和山地,体现了农禅并重的特色。 该院现有法师十六人。院长佛源大和尚曾求学於多所佛学院,亲近过太虚、明真、芝峰等法师,后於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并接任云门寺方丈一职,1979年至1982年曾任教於中国佛学皖。愿炯法师、明舒法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丘尼心法法师随侍通愿律师七年,是其重点培养的“六人学戒小组”成员之一。其馀法帅多为其它佛学院毕业的优秀僧才。 建院六年,本院向中国佛学院输送了两批共九位学员,毕业生遍布各地。有在中国佛协任职者,有在中级佛学院主管教务或从事教学工作者,有在名山古刹独挑重建重担者,有住禅堂用功参究者,有闭关已四年者,亦有留院任教或在本寺担任执事者。本院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成果,已普遍得到了海内外佛教大德信众的认同。 本院开设的课程有:佛法概论、佛教史、百法、八识、戒律、习禅初要、童蒙止观、禅宗大意、成佛之道、遗教经、天台宗纲要、三论玄义、起信论、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以及丛林规范、古代汉语、写作、书法、唱念等。 该院院长兼云门寺方丈佛源大和尚,75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南华寺、云门寺、湖南南岳祝圣寺、益阳栖霞寺等寺院方丈。 现任教务长明国法师,中国佛学院九七届毕业生。现任监院明严法师,25岁,湖南人。

佛学院毕业论文答辩

好像是一般的功课,经文当然是不可少的,论文答辩什么的也有。学经文,还要学习写古经文的语言,学辩论,还会学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菩萨在线江苏讯 11月29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举行2020研究生毕业典礼,三位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圆满完成学业。江苏省民宗委一处处长刘克元;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院长隆相法师、副院长理海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鸡鸣寺住持莲华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建初寺住持大初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灵谷寺住持传静法师出席毕业典礼。全体起立 奏唱国歌出席毕业典礼的专家学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博导、金陵图书馆馆长、三论宗研究所顾问董群;北京师范大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徐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南京大学哲学教授、博导、三论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维中;辽宁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勇;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佛教文化研究》副主编、《唯识研究》编委会兼执行主编傅新毅,以及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教务长智海法师、总务长寂成法师、办公室主任静贤法师、副主任袁文礼以及栖霞山佛学院的诸位法师、全体学僧。毕业典礼由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理海法师主持典礼。毕业典礼上,隆相法师表示,栖霞古寺有明征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岩三件国宝,但真正的宝是僧宝。佛法的传承、弘扬靠僧宝,期待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毕业的学子能真正荷担如来家业。隆相法师致辞他还表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将按照江苏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岳指示,“努力将佛学院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佛教院校”,坚持“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向,遵循“以戒为师”,以“悲智愿行”院训阔步前进。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佛学院诸位导师、教师以及法师的共有努力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有信心和决心,成为国内一流的佛学院。董群代表导师发言徐文明代表教授发言传静法师代表南京佛教协会致辞莲华法师代表江苏佛教协会致辞研究生代表致感谢辞毕业研究生与隆相法师合影合影留念隆相法师为三名研究生颁发毕业证书,研究生代表向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赠送纪念品。毕业典礼在《三宝歌》中圆满结束。(文/心念法师 图/殷召军)搜索

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老师会从你的毕业论文当中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自己去回答。

哲学(佛学和马哲),历史(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其他课

佛学院毕业论文样板

还有搞这个,,,这是那个小和尚

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每个学校的模板应该都不一样吧,这事你最好还是求助自己的同学

论文整体格式模板如下: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闽南佛学院毕业论文

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的僧才,发扬闽院数十年来注重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造就一批跨世纪佛教的僧才,在长期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决定自1999年2月起,开设研究生教育,提高闽院的整体水平,并且已于2002年2月第一届七名硕士研究生通过严格的答辩毕业。闽院第一届研究生班聘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方广锠教授。现今第二届研究生班聘请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赖永海教授、四川大学哲学宗教系陈兵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室王雷泉教授。除聘请外校的教授外,还聘请了本院济群法师、向学法师,一共有九位导师。这次在闽院第七届毕业生中共招收六名研究生,开设华严、禅定学、唯识、三论、天台、佛学与儒学六个专业与宗教学原理、佛教文献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选读、外语、文史专题讲座五门公共课。采用学分制,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修满30个学分,最后通过论文答辩,达到爱国爱教、具有比较广博、专深的佛教知识、具有一定教学、弘法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相当于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水平的目标。今天的闽南佛学院环境设备优良、经典藏书丰富、师资阵容强大、院务管理精严、教学制度健全、继承传统丛林生活等特色。已成为国内汉传佛教佛学院中规模最大、学员最多、教学设施完善的重点佛学院。欢迎广大僧青年踊跃报考。

唯识学唯识学成为本世纪中国佛学最有成就的学问,主要体现在对法相唯识教义的阐发和经典的整理之两个方面。就教义而言,对唯识学的名相概念作了现代阐释,使深奥难懂的佛家义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而又通俗的理解,这对普及佛法,促进佛学与现代西方学说接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张曼涛所说的:“就在唯识学跟近代西方传来的学术思想,有相当相似的关连,如科学观念、哲学系统,都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这与以往中国传统学问中,不重体系、不重组织,完全不同。而在中国,甚至包括印度,能与西方哲学相匹敌,组织化、系统化,从一个观念,而引导出许多连琐观念、系统观念,在整个东方各家学说中,就唯有唯识最具此种精神,因此,西方文化传来的结果,竟不料掀起了一阵唯识研究的高潮。”就经典而言,许多唯识经典得到了整理,特别是金陵刻经处,在杨仁山时代就注意古籍版本的考证和梳理,杨仁山从日本引进许多在中国已经失佚的古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法相唯识的经典。欧阳竟无和吕澄、王恩洋等人将这些经典进一步作了注疏和研究,这些成果已在《内学》和“支那内学院丛刊”里反映出来。北方的三时学会虽然对唯识经典作了不少的研究,但是刊印后流传甚少,世人难以了解。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出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印象。僧伽界的成果除了太虚法师等人对唯识学的阐述之外,最重要的就算得上法尊法师、观空法师、郭元兴等人将藏文本的唯识典籍译出于汉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另外,陈兵先生对近代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论上的分歧做了总结与梳理。他指出除了法相唯识之争外,还有:一,相宗新旧二译不同之辩。“梅光羲于1931年发表于《海潮音》的《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考证世亲学传入中土,先后有菩提流支、真谛之旧译及玄奘之新译三系。旧译出于唯识十大论师之先,其义与新译护法一系唯识义理多有歧异,真谛所传唯识义,多误解揣测,有如元明清台、贤等宗人说唯识,非悉由学级未穷所致,可名曰误传世亲学。正世亲学,当以新译为准。出身于禅宗的守培法师,则独持相反意见,认为空、有二宗之诤,发端于护法,因而非难护法学,谓相宗新旧二译,‘旧译无非处,新译无是处’,并著《新八识规矩颂》破护法、玄奘一系的正统唯识学。印顺法师曾撰文指责守培不顾史实、未穷教理、成见太深。韩镜清在《净影八识义述》等文中,以护法系正统观点为准衡,指摘地论师唯识说之疏谬。”二、唯识学源流问题。“佛悦《唯识学成立之经过》、演培《唯识思想演变史略》、世光《法相唯识学的历史发展》等文章,对唯识学在印度成立发展的历程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用思想史的方法,溯唯识思想之源于原始佛教,论证唯识思想发端于《杂阿含》等经中以心识为造成世间、众生主因、根本的‘由心论’。认为大乘唯识思想酝酿于经部的论争,特别是在大众部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大乘唯识思想,出发于认识论,达到本体论,而又转到认识论上境不离识的唯识论。又将大乘经中的唯识思想归纳为由心所造、即心所现、因心所生、映心所显、随心所变五义,这五义起初是逐渐地引发,各别深入研究,后来经交流与综合,才产生真正的唯识学。由此得出结论:唯识学是几种思潮的合流。吕澄认为,唯识学的今古,不能仅从时间上看,应从义理上看。古、今学传习的根本经论各有异文,‘无著、世亲唯识之学先后一贯,而后有直述二家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曲变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今学。古谓顺从旧说,今谓改变新说。”(《内学》第一辑《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唯识古学在印度的代表人物,是亲胜、火辨、难陀(后来又改为难陀、安慧),今学代表人物为护法、陈那。中国译述,则真谛为古学,玄奘为今学, 古今学之异,“在俱言唯识而所解不同”,古学说能取、 所取、心、心所法皆以识为性,名曰唯识;今学则认为一切都不离识,故说唯识,并非一切皆以识为性。今学与古学孰是孰非,未可易言,玄奘门下斥古学‘非正义’,未免门户之见。”三、相、见同种、别种之辩。“景昌极于1928年撰《见、相别种辨》,取安慧之说,主张见、相二分同种,诘难见、相别种说,谓别种说非护法、玄奘本意,虽然见之于《成唯识论述记》,应是窥基传述过甚所致。缪凤林撰《唯识今释》等文驳难此说,认为见、相别种乃护法、玄奘本义,阿赖耶一切种分见分种、相分种,赖耶持种分识种与色种。见、相同种说困难迭出,不能成立。奘、基二师所宗,见、相二分随其所应或同或异,如缘根身器界托质而变,则见、相别种,如缘龟毛、兔角等则见、相同种。……唐大圆、太虚亦卷入这场争论,依护法之义驳景昌极之见相同种说。”四、对真如缘起论的批判。此为《大乘起信论》争论的主要分歧。内学院欧阳一方用唯识论来判别《起信论》,武昌佛学院太虚一方反对这样做。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对唯识学的研究虽然明显减少,但是并没有完全断绝。在《现代佛学》上还可以经常见到有关唯识学的文章,像学者王恩洋、郭朋、游侠以等人都或撰写唯识经典或介绍欧阳竟无先生法相学的文章。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又以玄奘为中心的研究成为唯识学研究的延续。重要的成果除了上述的韩清净的百卷汇编之外,还有金陵刻经处的《玄奘法师译撰全集》、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王恩洋的《瑜伽宗综述讲义》(有单篇论文出版,全书现还未出版)和韩镜清计20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任继愈先生是新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佛教的学者之一。他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里的“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部分,集中论述了唯识宗的思想。他说:“由于它(引者案,指大乘佛教)集中地分析了世界各种(心的和物的)现象,所以叫法相学派;就它前一特点(分析现象的特点)说,叫法相学;就后一特点说,把世界的存在、变化归结为识的作用,叫做唯识学。前人有人把这一派分别开来,称无着一派为法相学,世亲一派为唯识学。我们从它的体系上看,所谓法相学是唯识学的开始,但没有完成;所谓的唯识学是法相学的继续,完成的只是法相学的体系。所以称为法相学,或法相唯识学。把这一套学说完整地从印度搬到中国,并建立宗派,加以传播,是唐代玄奘开始的,窥基继续的。法相和唯识截然划分,至少玄奘等人没有这种看法,也没有这样做。我们也不必加以区分。”辛亥革命后十几年间,旧中国曾有一度抬头的法相唯识之学,也不是由于法相宗本身有什么真理,而是在当时学术界复古主义的逆流影响下,有中国的考据,也有洋考据。有汉学家的章句之学,也有洋章句之学。那时的法相唯识之学曾热闹过一阵,正是当时复古主义用烦琐的唯心主义对抗新思潮而出现的一股逆流。他们以佛教烦琐哲学向当时的唯物主义进攻。这是对本世纪上半叶关于唯识法相学争论的一个总结性的看法,是跳出了佛教的圈子来看这个问题,指出了法相和唯识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产生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准确”。对法相宗的唯识思想,任继愈先生指出:“法相宗还用类似西方哲学史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方法,来论证对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众多感觉经验的复合体,……法相宗比佛教其它学说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彻底地全盘否定有所谓物质世界存在,它把一切现象都归结为识的作用,‘识’决定现实世界的一切;只有进入真如世界后,‘识’才失去它的作用。……进入真如世界,只能说它是用更高级的精神境界代替了低级的褒的活动,而不能说精神活动不起作用。相反,倒是把精神活动抬到超越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法相宗继大乘空宗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充,目的在于防止大乘空宗所造成可能发生的新偏差。”所以“法相宗,是在大乘空宗用全力破除现实世界非真正存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教哲学体系。”“单就认识的作用和过程来说,法相宗的认识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就他们建立的第八识永远存在,不因个人死亡而消灭,它又是‘客观’的、多元的精神性的微粒,又是客观唯心主义”。黄心川的《印度哲学史》(注: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对唯识新说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是在过去《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之辩证法因素》的基础上,重新充实修订出版的新书。作者认为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佛教看来是色心的关系。色心的“体”,他们以“依”义来发挥;色心的“用”,以“变”义来发挥。“依”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变”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由此辩证的思想作为前提,在实践方面才有舍染趣净的可能,及其道理的建立。染净同依于第八根本意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而舍染趣净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自觉的对立斗争的过程,舍染趣净的结果得到转依。辩证法因素与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现象是无常变易的,本体是常住不变的,现象是虚妄的,本体是真实的,现象是染污的,本体是寂净的,这就是玄奘哲学思想的特点。韩镜清先生是仍在从事唯识宗研究的老学者之一。他是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的学生,又随欧阳竟无和韩清净、周叔迦等人学习。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题目是《阿赖耶识学说的由来》。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在《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发表论文《净影八识义述》,谈佛教的特色是本体论和宇宙论,指出真如本体并不缘起世界;无明的颠倒认识才能缘起万物,因为生灭法必须以生灭法为因。还在《齐鲁学报》上发表论文《大小乘身表业异解》,谈灭不待因问题。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佛教学院曾经讲过《楞枷经》、《摄大乘论》、《入阿毗达磨论》等课,同时在《佛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如《三性与唯识》,论述三性与唯识密不可分的关系等。1977年元月韩镜清退休后开始集中精力闭门整理有关《成唯识论》的所有疏注,对《成唯识论述记》进行校勘、补充和注释,至1992年编成24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 同时从藏文大藏中翻译有关唯识学及因明等方面重要典籍,至今已有60余种。他“认为,慈氏菩萨(引者按,即弥勒菩萨)阐述的唯识学,是统摄在更大范围的具有完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慈氏学之内的。慈氏菩萨以三法印,也就是无人我法我、无所取能取、无二的道理为核心,把大乘佛教的理论贯通、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必须完整、系统地开发出包括唯识学、三性学、般若学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全部慈氏学理论,才能真正把握整个大乘佛陀学的真髓。”(注:引自吕兴国撰《努力开发慈氏学,振兴真正佛陀教-介绍韩镜清教授》,待发表。)又说:“我不赞成把‘唯了别学’当成所谓‘唯识宗’(注:将唯识学定义为“唯了别学”是韩清净所说。韩清净在《法相辞典·弁言》中说:“法相于大乘中,名了义教。以显了相说诸法要,易可通达”,把‘法能相学’当成‘法相宗’,而与其他所谓华化佛教中的诸宗分领‘天下’,唯识学、三性学与般若学都是属于整个慈氏学,是整个佛陀学的领域,也希望大家把力量集中用在学习‘原典’或真正的法宝上,应该是到了重新认识佛陀学的时候了,不要再自误误人了,知道不知道强不知以为知的罪过呢?”由是可见,韩镜清在唯识学上的观点是与众不同的,也与古人有差异之处。1993年9月韩镜清倡导成立了慈氏学会,从事慈氏学经典的翻译、校注、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不过他的观点和慈氏学会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注意。中国大陆佛学界对唯识宗的研究正在重新开始注重。1992年7 月,中国大陆成立了玄奘研究中心,一批从事唯识宗研究的学者都参加到这个学会里,唯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著名学者黄心川、方立天、楼宇烈等人的博士生徐绍强、魏德东、程恭让、张自强等人毕业论文都是以唯识学为内容而撰写的,表明了唯识学的研究正在复兴。在僧界,已恢复的闽南佛学院注重唯识学的研学,曾经聘请了田光烈等人专讲唯识,该院的《闽南佛学院学报》是现今大陆刊出唯识学文章较多的一份佛学刊物。居士界的胡晓光在《法音》上发表的系列唯识学研究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力度,特别是在世纪末对本世纪以来的唯识学理论既有总结,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一定的意义。在四川佛教界,王恩洋的一批弟子遵行师说,也在努力弘扬唯识学。四川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有皆以唯识学作为本院的特色教育。

佛家不饮酒戒论文题目

宗教产生的和当时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局限性有关。别太在意了。修行在内心的进化不在外表的形式。

佛教不是不饮酒,如果是治病的药酒可以喝的。平时不饮酒是因为酒会迷乱心性。佛经中记载,有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因为喝醉酒后看到了一只鸡,把鸡杀了吃了,当鸡的主人来问他看没看到鸡时,他撒谎说没看到,然后见到主人很漂亮,将她强奸了。所以佛开示说,此人因酒,破偷窃,杀生,妄语,邪淫四大罪,所以佛教不提倡喝酒。

1.《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生经》)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2.《四分律藏》卷第十六佛告阿难: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何等十?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阿难是谓饮酒者有十过失也。佛告阿难。自今以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着酒中而入口。3.《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可以喝酒。只要不喝醉,就可以了。五戒里面有不饮酒,那是防止喝醉了犯其他戒。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