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前教育乐器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9:13:01

学前教育乐器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当前各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乍一看,学前教育和游戏这两个名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前教育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育,其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德、智、体、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游戏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

关键词:游戏设计 幼儿教具设计 教育

探讨游戏规则设计与其形态、功能设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儿童游戏,更有利于帮助游戏设计者及生产者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对游戏规则与形态、功能设计进行探讨,也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人格、品德、智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时候游戏的形式、功能设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不管是儿童本身还是市场都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玩教具诞生。

1 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设计原则

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游戏规则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须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小班应以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主,规则简单易遵守,与游戏内容和情节一致。例如“小老鼠过河”游戏,幼儿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就可以完成游戏。中班是初步的游戏合作阶段,可以制定一些限制性和惩罚性规则,大班可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游戏中,需要4名幼儿“搭架子”,游戏规则是幼儿必须看清谁是狼后才能逃跑,逃跑时不能跑出规定场所,而作为惩罚的,即被“狼”捉住的“小羊”,只能担任“搭架子”的角色,这类游戏的竞争性较强,适合大班的幼儿。另外,同一游戏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组合一起玩,可调整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小班的幼儿可四处躲跑,中大班的幼儿可6人一组排成一排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躲闪,但在游戏时,教师要控制幼儿追逐跑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很多幼儿园拥有宽阔的场地,绿树成阴、草地成片,拥有柔软的塑胶场地,非常有利于孩子们追逐、游戏。我们能够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丰富游戏环境以及材料。在一些平整的塑胶地、水泥地上画上极富情趣的、各种颜色的“方格房子”、“圆圈”等,孩子们还能够充分利用小树林,玩起“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在构建相对宽松的集体户外活动中,有效锻炼幼儿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切实体验到游戏当中的乐趣。

2 游戏设计:转陀螺游戏

游戏规则

(1)适合年龄段:3岁以上;(2)参与对象:儿童、老师或家长;(3)参与人数:3人或3人以上;(4)材料用具:圆盘三层盘子一个;红色竹筒、黄色竹筒、蓝色竹筒各一个;红色积分小颗粒、黄色积分小颗粒、蓝色积分小颗粒;记分牌一个;小球、陀螺各一个。

游戏方式

以两人参与游戏为例。

(1)开始游戏:盘中放三个小球,游戏一方旋转陀螺,让陀螺撞击小球,陀螺开始旋转之后,在陀螺停止转动前,玩者都不能再继续旋转陀螺,落入顶层与中间层盘面之间凹陷处的小球不能再次放回盘中心,等陀螺停止转动时才记分,以此时小球的位置作为记分依据,记分完毕轮到游戏另一方旋转陀螺。

(2)一记分方式:小球进入红色小筒则往自己的一记分牌上套入一颗红色记分粒,进入黄色小筒则套入两颗黄色记分粒,进入蓝色小筒则套入三颗蓝色小粒。

(3)判断胜负:最先将自己的记分牌堆满记分粒者为胜者。

游戏时间

每局10-15分钟。

游戏结构

(1)竹筒与盘面之间采用塑料键进行连接,方便拆装和自由组合该塑料键的长度能同时起到阻挡小球跑出盘面的作用。

(2)盘面共有三层,顶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落差为5mm,该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阻止没能被陀螺顺利撞击进入竹筒的小球不能回落到盘面中心,被陀螺再次撞击。

(3)盘面呈均匀凹陷状,这个结构能保证陀螺不会旋转到盘面边沿碰撞圆筒,同时,还能增加陀螺撞击小球的机会。

游戏功能

(1)游戏功能: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及其玩伴游戏中得到紧张、激烈的,满足儿童及其玩伴的成就感。

(2)教育功能:①通过引导儿童观察力学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力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②锻炼儿童手脑眼协调并用的能力;③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幼教机构所重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应当在游戏中度过童年,不仅仅因为众多研究者们告诉我们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喜欢游戏,游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基本的需求,而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学前儿童的游戏资源,是开拓教学模式人性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4]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识―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学前教育关于乐器论文题目

如何发给你?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一

《浅谈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摘 要:当代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身体和智力的综合的发展。儿童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的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取决人才快速健康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智力。

关键词:右脑;感知觉;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人格

所谓的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担任钢琴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发现音乐是提高和开发儿童智能最具动力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人右脑的潜能

人类为了追求自己左右脑发展平衡,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学习音乐是如何开发人右脑的潜能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些人的大脑结构和职能: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左脑和右脑通过中间的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相连,组成完整的大脑。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断脑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时,发现了人的左右脑的职能划分。根据斯佩里博士的理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类独有的语言功能也位于左脑。所谓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主要依赖左脑的正常运作。因为左脑相对于右脑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却无法看见整片森林。与之相反,右脑与时间顺序、线性或语言信息的处理都没有关系。在右脑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取决于其右脑的发达程度。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脑关注的焦点,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树。也可以说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左脑又可称为数学家的脑。右脑是创造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想象、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右脑又可称为艺术家的脑。从以上的理论,让我们了解人的大脑和职能分工。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不停地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学习和计算都是依赖左脑的职能。这样导致左右脑发展不平衡。从而科学家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学习音乐和演奏乐器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

2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儿童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儿童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儿童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4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5 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学习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四年兼职教师的锻炼,我发现个别同学,学习音乐之前,语言能力很一般,经过几年的音乐教育,孩子变得很自信、语言能力和没有学习音乐之前相比语言能力增强了很多。在声乐教学学习当中,教师让孩子朗诵歌词,也进而加强了儿童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视唱练耳的基础教育,训练孩子对一段旋律的音高、节奏、情感的表达,从而也加强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只有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才能取得重大进步。在讲座、比赛、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孩子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加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二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初探》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通过培养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开发其音乐才能,激发想象力。重视音乐在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益于孩子在成长发育的初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使其站在正确方向引导的人生起跑线上。

关键词:学前教学;儿童;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内涵

当下音乐教育受到重视,源于教育界致力于发展科学健康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和探

索。音乐之于孩子教育,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普遍一致的基本属性。因此,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致力于培养音乐的学科作为重点,还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侧重点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将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侧重的是音乐教育事业本质;后者是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诱导,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分歧。

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对立,恰恰是音乐教育当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或层次,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考察。从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层次来看,专向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音乐教育观点,是音乐作为基本学科的属性,而后者是对这种观点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独立人格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现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观点作为教育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与感官的艺术,其形式或载体是声音。处于幼儿成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方式的声音,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感知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一种认知和辨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教育,在音乐自由的聆听空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教授音乐的一些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将普通的声音通过音乐知识,转变成动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之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详述:

1.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价值

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音乐课程教育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即听觉,音乐通过对听觉的刺激,给予大脑一定的信号,大脑中枢神经对音乐刺激信号进行处理后得以反馈。音乐课程的训练,增加了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锻炼了大脑对于事物的反应能力,活跃了大脑皮层并促进其灵活思考。有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系统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听力和发声。以歌曲为例,歌词和曲谱是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词内容往往是由优美押韵的诗词写成,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大量的文学词汇,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曲谱的节奏和发声方法,能帮助孩子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做到灵活反应。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融于课程学习之中,通过营造一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的环境,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

音乐语言流动难以捉摸,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感知、想象和识别的过程。因此,音乐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下:

(1)音乐教学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强调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目的在于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往往对接触最多的刺激信号反应最快,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幼儿语言系统趋向完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声音,虽具有一般声音的属性,但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属性,这就需要孩子调动听觉的高度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对音乐信号的感知,进行区分和辨识。在大脑对这一系列刺激和信号进行反应前期,需要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短暂保存,即记忆,表现为对音乐符号的再现。音乐的内容通过孩子们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转化为声色具体的形象,因此,对音乐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乐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也是想象、联想自由发挥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声音,因此较为抽象,联想帮助孩子贴近音乐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并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价值

儿童时期的情感表现,多呈现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表达,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与自身需要进行平衡,多表现为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儿童时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满足,是比较低级的情感表现。音乐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达基础上的,从直观的角度可以体验到蕴含于音乐当中的各种情绪,舒缓的曲调多为柔和平静的情绪,激昂高亢的曲调会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聆听各种情绪的音乐,展示各种与乐曲相符合的情绪图片,帮助孩子丰富和体验各种情感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开端。

5.促进儿童个性形成的价值

个性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独特和完整的特征。素质教育提倡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完整的人格是个性的确立和成熟。在幼儿时期应当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而学前音乐教育能帮助孩子培养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和培养,创设各种校园音乐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和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已成为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教授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致力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从古老遥远的时代开始,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和信息的人类语言,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艺术是一座知识广博的殿堂,里面典藏着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是每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成长的需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旭.音乐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优点,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它对于提高孩子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提高孩子音乐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前音乐教育是人生当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人一生当中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说明在音乐教育体系中,重点是将幼儿的音乐、语言、舞蹈进行一个紧密的结合。让幼儿自己能够直接的参与到音乐教育当中,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规范的课程要求,所以非常适用到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元素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将音乐的多种元素和艺术行为完美的组合。也正是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没有固定教学模式,属于最原始的`,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非常适用。在音乐的表现中要显得朴实无华,具有原本性和纯粹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体系的原则

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由德国著名作曲家奥尔夫创造出来的,也是世界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则,分别为综合性原则、即兴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奥尔夫指出音乐应该将动作、语言和舞蹈三方面紧凑的结合在一起,让学前儿童能够真正体验到最原始的音乐艺术,提高他们的各项综合能力。即兴性原则主要将音乐知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先用游戏吸引住幼儿,然后让学前儿童自己去尝试和探索,最终明白音乐的真谛。参与性原则,在奥尔夫音乐体系当中体现的是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学童幼儿时期,能够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游戏。故幼儿父母采用游戏的教育模式一定会引起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奥尔夫音乐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音乐知识。学习到音乐知识,让学前儿童自己亲身参与到游戏当中,然后在游戏当中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然后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例如,年轻父母在教幼儿唱《大雨小雨》这首儿童歌曲时,可以在提前整理好大雨、小雨的录音,包括碰铃、鼓这两种音乐器材,然后先给幼儿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录音,让幼儿先自己辨别出这两种声音的不同,幼儿也会自己根据听到的声音不同,做出不同的肢体反应,在听大雨的录音时,身体可能会进行大幅度摆动,小雨时,脑袋会跟随音乐轻轻地点头,通过这种方式让幼童感受到声音大小的变化,然后父母在通过敲鼓和碰铃,让幼儿体验到声音强弱。这样幼儿在这种游戏的氛围当中就能够体会到声音大小和强弱的区别,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为他们今后更好的学习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二)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和联想是多变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自由性。可能同一首曲子,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跟随音乐做出不同的表现。所以,父母在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先从那些简单的表演、改歌词开始,然后再给他们配图、编动作等,一步一步地鼓励幼儿,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首新的儿童歌曲前,父母可以先给幼儿讲个小故事,让家庭成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首先要让幼儿进入到故事的情景当中,然后幼儿找到自己相对应的角色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慢慢的就会体验到表演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

(三)融合其他艺术,开启幼儿的艺术宝库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包括大量朗诵、舞蹈、唱歌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整合不单单是每种音乐形式的重复叠加,它实际上是每种音乐形式的结合。是将音乐、舞台剧、美术、表演等这些艺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整合,同时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例如,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知识的整合,然后他们通过自己表演、唱歌等形式,将自己所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够让父母更加清楚幼儿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情况,让教育幼儿学习音乐变得更加简单。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让学前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开启他们的艺术宝库。

四、结语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幼儿音乐文化素质、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学前音乐教育是人生当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人一生当中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学习,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32:156-157.

[2]曹洋.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34.

[3]傅方一.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7:216-217.

学前教育音乐游戏论文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前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较全面地列出对开题报告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及在开题报告中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所涉及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按在开题报告中出现的顺序列出; (4)参考文献应能反映国内外新的学术成果,且一般应有1/2左右的外文文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篇3 幼儿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幼儿影视、幼儿书法、幼儿图书等都是它涉及的教育领域。它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坚定不移地把体、智、德、美全面育人的幼儿教育目的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正确的。 我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幼儿艺术教育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曾经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园音乐、美术教育的阐述之中: 教给幼儿 唱歌 、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地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纲要》的这一阐述,在促进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仍然具有指导今天幼儿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应看到,时代发展了,人们对艺术早期教育认识的普遍提高以及经济、 文化 生活的发展,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需求,都为幼儿艺术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实践要求幼儿艺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之上,而应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由于社会、历史、教育条件的种种不同,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也不应照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应立足国情和现代化的实际,树立明确的、更为 完善的幼儿艺术教育目的。 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认知 、情感、智力、创造力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且乐于被幼儿所接受,下面简述这些功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概括的表现形式,用艺术培养幼儿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鲜艳的图画、悦耳动听的歌曲、引人入胜的 故事 、活泼愉快的舞蹈、妙趣横生的表演、变幻奇特的动画片等等,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幼儿艺术教育以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特点的直观、感性的方式直接感染幼儿,从而培养起幼儿 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使幼儿逐渐形成欣赏美、热爱美的心理倾向。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对幼儿来说,艺术活动也是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有趣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幼儿的联想能力,催发幼儿的想象。另外,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只有艺术是比较自由的。它可以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一种具体的、现实化的表现形式,使幼儿的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有生命和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而自由驰骋。艺术活动又有许多是操作性活动,在活动中,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的双重作用,使幼儿达到心灵手巧。总之,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虽然不象智力训练那样直接,但对成长过程中幼儿的智力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叫多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六种:语言运用智力、数学运算智力、音乐智力、空间造型智力、身体活动智力和个人控制感情与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这六种智力既能独立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是一种 混合体 。 艺术教育对其中各种智力的发展也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薰陶作用,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首先教育。诸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自然、团结友爱、见义勇为等等内容几乎都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影响幼儿,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感和道德认知的发展。艺术教育又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和成长。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协调以及手部小肌肉群的健康发展。在体质方面,舞蹈尤其具有健美肢体并使之传情达意的作用。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使幼儿认知艺术语言、学习艺术符号,并促进艺术创造力。我们说,艺术是一种语言,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例如音乐,它的语言是节奏、旋律、音色等。美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形体等。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 (马克思)而有音乐感的耳朵又恰恰是音乐,而不是别的什么培养出来的。所以,对艺术语言的认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接触和能够掌握的艺术语言虽然是浅显的,但却是各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最基本的语言。运用 这些语言,幼儿就可以表达感情、实现艺术创造。幼儿时期是创造能力萌芽的时期。艺术活动为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易于实现的形式,使这种创造性借助艺术而表现出来,并使幼儿对此建立起信心,从而有助于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艺术教育具有以上的功能,因此它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教育目的,可称为一般性目的。一般性目的是面对所有幼儿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是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可称为特殊性目的。幼儿艺术教育的一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而进行的教育 ,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萌发幼儿美感,通过具体的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健康发展。而特殊性目的则是对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的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目的。它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进行的教育准备。它除了应以一般性目的为基本内容之外,还应特别注重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艺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以及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 综上所述,幼儿艺术教育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教育。它具有体、智、德、美的教育功能。它的教育目的应理解为一般性目的和特殊性目的。这种认识有助于幼儿园艺术教育明确自己的目标,也有助于艺术人才的早期教育和培养,使幼儿艺术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