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7 12:57:47

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论文题目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认为心理健康的认为题目,无论有哪些,但最终的一定要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体现你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对心理健康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属性,可以从人的思想上去写,可以从人的外在形象的健康,也可以成人的外在形体的健康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可以从人的器官感官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从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的。

家庭心理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证经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幸福感:新时代心理健康的新诠释发展健康自我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认为本文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我,如果您有类似的问题、意见,欢迎留言或私信我,很荣幸为您解答、解决问题!

健康心理学课程论文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 教育 ,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实践中,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 家庭教育 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健康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试谈心理健康的疏导 方法 》

在大学中,入党是每一位上进的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又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使自己加快步伐跟上党的节奏。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应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并要提出针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到社会中去,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掌握之后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它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能够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工农大中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我们不能自怨自艾,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不断成长,去寻觅成功,但有的人依旧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最终一事无成。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两者区别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压力。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的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理去想去研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在近期的中,有代表也提到了“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评价的要素是自我认识。

二、自我学习,生活自立,评价要素是生活能力。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评价要素是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评价要素是 人际交往 能力,人际满足,接纳他人的能力。五、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完成以上自我心理健康评测及可知道自身是否健康。在目前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的升多,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不良变化。代表,安定医院院长马辛先生说:“公众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表现,我们的社会目前更需要在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需要百姓心里上的健康。 乘着胜利召开的春风,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是全党全国重要任务,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提出的复兴之路和实干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对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充满着希望。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保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期上海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天大学寝室杀人案,这些凶手全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而起了恻隐之心,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与之相关课课堂。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具有涉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要被校方所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了解。贯彻的精神,努力学习,跟着党的步伐,带着自信大步向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 自我介绍 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 故事 ,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 乒乓球 、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

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

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 教学方法 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总结 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课论文题目

认为心理健康的认为题目,无论有哪些,但最终的一定要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体现你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对心理健康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属性,可以从人的思想上去写,可以从人的外在形象的健康,也可以成人的外在形体的健康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可以从人的器官感官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从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的。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1.忧郁症的预防;2.怎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3.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监护方法 ;4.自卑也是一种“病 ”。

心理健康课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以下来自于我个人完成,共3800字,可在我空间内寻到。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这次我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番分析。一. 自我分析的方法(1) 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结,而大学毕业后看行动后的成绩才有意义。第二,跟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经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已的人?所以,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2) 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一般人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在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失败的经验更使其失败。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败的多,或成长过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撑起独立的自我。因此一个大学生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二.自我分析(一)兴趣我认为: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性格我认为:我还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还行,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不能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虽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很可能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有时候不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我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 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但有时候可能会冷漠无情。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三)能力我认为: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一般。(四)价值观我认为:我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为帮助贡献,团队融洽型。贡献型的人认可的核心价值是自己的工作和知识能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帮助。例如: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通过新的产品来消除、缓解疾病等。这种类型的人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自己的付出对社会是有帮助的,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惠颇多。医生、教师、警察等社会型工作很适合该类型的人。团队融洽型的人希望工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该类型的人重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愉快、协调的团队协作是该类型的人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友好、轻松、团结的集体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师等需要良好团队合作的工作比较适合该类型的人。(五)职业理想我的理想职业:职业类型:研究人员/科学工作者。具体岗位:科研员(研究员)。地域不限,各科研机构和各级高校,甚至各大企业都可以。环境优,待遇较好,但需要付出较多努力。伙伴则基本都在一起研究,就业前景广阔,属于热门。(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1.自身的优势我认为:在规范、传统、稳定的环境下工作,我可以给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适合在责任清晰,有一定私人空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要求细致、精确,能够发挥我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工作能够让我集中精力,关注一件事情或一个人,而不是平行开展多项工作。通过工作,我能够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欣赏和鼓励。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不要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把我的工作展示给别人。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拥有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诸如声音的音色或面部表情。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传统。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我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2.自身的不足我有高度的责任心,会陷入日常事务的细节中去,以至于没完没了的工作。每件事情我都会从头做到尾,这总是让我过度劳累,压力很大时,我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由于我的现实、细致,有时容易忽略事情的全局和发展变化趋势,难以预见存在的可能性。建议我周到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可能性,需要增强对远景的关注。三、完善自我的方案(一)针对分析所提出的适应性对策往往不喜欢那些需要精耕细作的常规性的日常工作,以及长期智力劳动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喜欢竞争,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工作;适合可以展示自己的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经常和人打交道而不要求很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二)针对自身不足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这种职业倾向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 直接地表达自己,说出我现在的感受。不要只顾低头拉车,需要抬头看路。调整节奏、放松自己、适当松弛一下绷紧的弦。做长远思考,加强对全局和可能性的关注,避免陷入具体事物,而将方向忽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三)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四、结束语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内对我们的教导!本文中采用了很多职业规划测评报告的内容,对招生就业处一并表示感谢

家庭心理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证经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幸福感:新时代心理健康的新诠释发展健康自我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内容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认为本文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我,如果您有类似的问题、意见,欢迎留言或私信我,很荣幸为您解答、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心理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而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时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定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体设施,软体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1物件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物件,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其中男生68人,女生206人;大一学生92人,大二学生85人,大三学生97人。应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体建立资料库,用软体进行资料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²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以P<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历史,汉语言。经X²检验,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男生。经X²检验,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大二,大一。经X²检验,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女生检出率为,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构建以社群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群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教育 ,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 方法 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 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 文化 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2 在大学中,入党是每一位上进的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又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使自己加快步伐跟上党的节奏。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应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并要提出针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到社会中去,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掌握之后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它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能够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工农大中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我们不能自怨自艾,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不断成长,去寻觅成功,但有的人依旧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最终一事无成。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两者区别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压力。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的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理去想去研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在近期的中,有代表也提到了“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评价的要素是自我认识。二、自我学习,生活自立,评价要素是生活能力。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评价要素是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评价要素是 人际交往 能力,人际满足,接纳他人的能力。五、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完成以上自我心理健康评测及可知道自身是否健康。在目前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的升多,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不良变化。代表,安定医院院长马辛先生说:“公众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表现,我们的社会目前更需要在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需要百姓心里上的健康。 乘着胜利召开的春风,深入学习贯彻精神是全党全国重要任务,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提出的复兴之路和实干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对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描绘的美好蓝图充满着希望。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保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期上海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天大学寝室杀人案,这些凶手全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而起了恻隐之心,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与之相关课课堂。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具有涉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要被校方所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了解。贯 彻的精神,努力学习,跟着党的步伐,带着自信大步向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篇3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