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音乐与治疗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7:54:17

音乐与治疗的关系论文

音乐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音乐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

[摘要]音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措施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震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枪击案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DeLucia-Waack ,., & Gellman, . (2007). The ef?cacy of using music in children of divorce groups: Impact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irrational beliefs about divorc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4), 272 282

[2]Gladding, S. T. (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3rd ed.). Alexandria,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3]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9): 401-402.

[4]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和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时敏,于惠敏蚌.音乐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4): 2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

谈音乐的心理学意义

论文关键词:愉悦感调节身心健康

论文摘 要: 音乐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是传达感情的。人们可从音乐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固然与身体素质、物质条件、,乃至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艺术的感染力也不可忽视,其中音乐愉悦感的心理调节作用尤为显著。现代医学还把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治疗密切联系起来,创立了音乐治疗学科,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对某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来说,音乐已是良方妙。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的,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我们把音乐本体视为一种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对象”,即音乐家在对自然与社会的观照中的产物。音乐主体不是单纯的音响,而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它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因而,音乐是传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美存在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之中,缺一不可。音乐内容主要指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反映的社会生活。音乐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音调、节奏、曲式、和声、结构、声部等表现要素的有机组合。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乃至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达到理性升华,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审美艺术活动集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于一身的,称之为“自娱性”;音乐创作供他人欣赏的,称之为“他娱性”,两者有所侧重,但也不能截然分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极其复杂而广泛的,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它通过引起愉悦而达到的、的、思想的、认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和科学所不能替代的。 的创始人是首倡礼乐的,认为音乐既表现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终能感化人心,使人走向人格的完善。孔子的音乐观植根中国古代土壤,而这一文化的特质是礼乐并存。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乐是人的心理或生命的沉醉。在礼与乐中, 孔子把乐看作是人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礼与乐结合使人参与个体人格的完成过程,而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一方面孔子充分肯定了满足个体官能心理欲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努力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个体心理的感染悦作用,同时又强调这种作用只有在能够导向群体的和谐时才有真正意义和价值。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融合成为孔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孔子提出创作音乐的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分。 目前,不少心家指出: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适方法之一。音乐可以使人达到一种高峰体验。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高峰体验即是一种超然状态,使我们在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下感觉到世界是那样的和谐。古典的或浪漫的音乐和节奏鲜明的音乐易于诱发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会带来重大的结果,它能消除人的焦虑、沮丧和忧郁感,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家那里叫天籁。其实天籁就是人心自己的一种悟性升腾到很高境界的一种自我反观,或者说是依赖于音乐又超脱于音乐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直觉。 具体来说,音乐具有一下心理学意义: (一)调适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都发展出各自独特音乐。不同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影响,不论是何种种族、背景、、文化、信仰,一人的一生都和音乐有紧密连结。音乐与生活的连由一些歌曲就可以看出,例如摇篮曲、生日快乐歌儿歌、民谣、国歌、校歌、毕业歌、流行歌曲、结婚进曲、宗教歌曲、离别歌等。可见音乐伴随一个人的生、成长,伴随着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抒发情感、情绪、经验,温暖心灵、感情,也帮助个人放松、忘掉愉快的经验,并借音乐得到内心深处的力量。 音乐与个体生理、心理有密不可的关系。借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扰,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向一种和谐、平衡的状迈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 (二)消除人际障碍,增进自我表达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采用音乐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特别是在集体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调适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活动的一项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而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音乐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表演来进行,既是活动的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音乐具有一定的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让他们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另外,音乐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这种共同的参与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因此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的状态。 (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接受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连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维沟通,创作者不断推出的新作,欣赏者也要不断地想象,一个人漫不经心,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印象。音乐本身的特性使得它的表达不象语言那样直白清楚,人们要通过音响运动的形态去感受、领悟作品所比拟的客体,要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过去的积累,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视觉意象群与感觉意象群来丰富欣赏的体验。音乐的内涵还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可使人产生多样性的联想,在音乐欣赏中,人们的想象、联想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思维;一是通过的形象思维。脑生理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主要起语言、逻辑、和次序作用;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主要起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象和幻想,即创造性活动。就我们的以及人们关注的重点来说,主要是在发展人的左脑功能,这就产生了很多弊端:只能使用不到1%的脑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加快衰老,并易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人认知不够全面、深入,判断无法顾及整体形势;过分执着个人成败、得失、祸福;创意少,忽视宇宙力量的大智慧。所以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调适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延缓衰老,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3]西方家家音乐家论音乐[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9. [4]我的音乐生活[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92. [5]论音乐的美[M]. 人们音乐出版社,1980,73-74. [6]林崇德.发展心[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因为我也不知道

音乐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越来越大。我们想想看,在生活当中,又会有多少时候是没有音乐声的呢?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包含所有形式的音乐。当我们走在大街L到处都能听到音乐声,逛商场时随处都播放着音乐,坐在车里面也可以打开CD听音乐,到餐厅吃饭时有优雅的音乐陪伴左右,甚至到某些地方上厕所都有音乐。我们的手机铃声是音乐,现在连座机铃声都是乐曲声。由此可见音乐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音乐,不论声乐还是器乐,对人体健康有着怎样的作用?有的乐曲能使人心情舒畅,得到休息;有的乐曲则能激动人心,增加生命活力;有的乐曲,缺乏趣味,往往能催人入睡;有的乐曲,却令人感到声音杂乱刺耳,难以忍受。每个人对不同乐曲的反应不一样。不同人对同一首乐曲的反应也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各有千秋。其原因可能与乐曲质量、演员表演技能、听众欣赏能力以及听众当时的精神状态等等因素有关。可见,音乐能否对人体起到健康的作用,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关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记载《史记·乐书》写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荀子在《乐论》里清楚而准确地阐述了音乐与人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而《乐记·师乙篇》还具体地谈到不同音乐对人的不同影响:“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以上这些文献都对音乐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活动(包括歌唱、乐器演奏、创作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信息和社会交往方面的不足,会严重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而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儿童孤独症、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各种老年疾病的病人,以及长期住院的各种慢性病患者,都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人际交往功能的障碍或不足。音乐治疗师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等,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逐渐地恢复和保持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病人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另外,音乐活动为病人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病人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病人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病人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促进了心理健康。音乐种类繁多,不一定都是悦耳动听的。只有那些具有适当强度,频率和节奏的声音或两种以上频率成整数比的和声,才能使人产生悦耳的感觉和有益的健康良好情绪。有些乐曲虽然也自称其为音乐,但是,其声音强度过大,频率过高,节奏杂乱无张,使人不堪入耳,心烦不快,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这种有损于健康情绪反应称之为略性情绪反应。这种音强,音高和节奏混乱不协和的声音,不应称其为乐音,而应称其为噪音。当人们听到这些噪音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使排便次数增频。在忧虑状态时,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多。在悲伤时易流泪,愤怒时可引起心搏和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过分惊吓时反而可使心跳过缓。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情绪状态时,往往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导致多种病变。如耳鸣,重听,血压升高,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烦躁不安,甚至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发生。大量的事实现已证明音乐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为让人们的身体都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平时就应该有选择的多听听音乐,让音乐无时无刻都能给予我们以激发与熏陶,来促进人类大脑的智力发展,加速智慧的升华。同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量减轻每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消除和缓解人体各部位的紧张状态,恢复人们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内部稳定。(这是从我去年帮我一朋友弄的一篇小论文里截取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治疗

谈音乐的心理学意义

论文关键词:愉悦感调节身心健康

论文摘 要: 音乐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是传达感情的。人们可从音乐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固然与身体素质、物质条件、,乃至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艺术的感染力也不可忽视,其中音乐愉悦感的心理调节作用尤为显著。现代医学还把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治疗密切联系起来,创立了音乐治疗学科,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对某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来说,音乐已是良方妙。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的,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我们把音乐本体视为一种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感性对象”,即音乐家在对自然与社会的观照中的产物。音乐主体不是单纯的音响,而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它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因而,音乐是传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美存在于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之中,缺一不可。音乐内容主要指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反映的社会生活。音乐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音调、节奏、曲式、和声、结构、声部等表现要素的有机组合。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乃至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达到理性升华,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审美艺术活动集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于一身的,称之为“自娱性”;音乐创作供他人欣赏的,称之为“他娱性”,两者有所侧重,但也不能截然分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极其复杂而广泛的,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它通过引起愉悦而达到的、的、思想的、认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和科学所不能替代的。 的创始人是首倡礼乐的,认为音乐既表现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终能感化人心,使人走向人格的完善。孔子的音乐观植根中国古代土壤,而这一文化的特质是礼乐并存。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乐是人的心理或生命的沉醉。在礼与乐中, 孔子把乐看作是人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礼与乐结合使人参与个体人格的完成过程,而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可以说,一方面孔子充分肯定了满足个体官能心理欲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努力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个体心理的感染悦作用,同时又强调这种作用只有在能够导向群体的和谐时才有真正意义和价值。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融合成为孔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孔子提出创作音乐的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分。 目前,不少心家指出: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适方法之一。音乐可以使人达到一种高峰体验。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高峰体验即是一种超然状态,使我们在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动下感觉到世界是那样的和谐。古典的或浪漫的音乐和节奏鲜明的音乐易于诱发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会带来重大的结果,它能消除人的焦虑、沮丧和忧郁感,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家那里叫天籁。其实天籁就是人心自己的一种悟性升腾到很高境界的一种自我反观,或者说是依赖于音乐又超脱于音乐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直觉。 具体来说,音乐具有一下心理学意义: (一)调适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都发展出各自独特音乐。不同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影响,不论是何种种族、背景、、文化、信仰,一人的一生都和音乐有紧密连结。音乐与生活的连由一些歌曲就可以看出,例如摇篮曲、生日快乐歌儿歌、民谣、国歌、校歌、毕业歌、流行歌曲、结婚进曲、宗教歌曲、离别歌等。可见音乐伴随一个人的生、成长,伴随着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抒发情感、情绪、经验,温暖心灵、感情,也帮助个人放松、忘掉愉快的经验,并借音乐得到内心深处的力量。 音乐与个体生理、心理有密不可的关系。借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扰,可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向一种和谐、平衡的状迈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 (二)消除人际障碍,增进自我表达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采用音乐疗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特别是在集体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调适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活动的一项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而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音乐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表演来进行,既是活动的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音乐具有一定的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等等,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让他们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另外,音乐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这种共同的参与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因此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的状态。 (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接受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连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维沟通,创作者不断推出的新作,欣赏者也要不断地想象,一个人漫不经心,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印象。音乐本身的特性使得它的表达不象语言那样直白清楚,人们要通过音响运动的形态去感受、领悟作品所比拟的客体,要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过去的积累,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视觉意象群与感觉意象群来丰富欣赏的体验。音乐的内涵还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可使人产生多样性的联想,在音乐欣赏中,人们的想象、联想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学的思维;一是通过的形象思维。脑生理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的不对称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左脑是理性与计算之脑,主要起语言、逻辑、和次序作用;右脑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主要起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象和幻想,即创造性活动。就我们的以及人们关注的重点来说,主要是在发展人的左脑功能,这就产生了很多弊端:只能使用不到1%的脑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加快衰老,并易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人认知不够全面、深入,判断无法顾及整体形势;过分执着个人成败、得失、祸福;创意少,忽视宇宙力量的大智慧。所以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调适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延缓衰老,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赵鑫珊.贝多芬之魂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3]西方家家音乐家论音乐[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9. [4]我的音乐生活[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92. [5]论音乐的美[M]. 人们音乐出版社,1980,73-74. [6]林崇德.发展心[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音乐治疗作为国内一种相对比较新颖的心理以及生理辅助治疗 方法 ,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医疗及保健行业的重视和青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疗法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ICU内的危重症患者疾病治疗,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入住ICU的45例清醒患者,依患者的个人喜好选择音乐,以2次/日,30分钟/次,进行音乐治疗。结果:显效38例,无效5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2例。结论:音乐治疗在ICU中的临床应用表明音乐治疗法可调节人的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融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疼痛、紧张等情绪,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稳定心率、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疗法;ICU;临床应用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1]。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应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疼痛,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五音疗疾。7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已成为医学家们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通过声音的传递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2]。现将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入住ICU中的清醒患者45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其中先心病术后10例,妊高症8例,食道癌术后12例,冠心病8例,脑出血术后5例,慢性肾功能异常2例;学历:大学10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23例;2例回族,2例蒙古族,余为汉族;信仰____者5例.

2应用方法

应用前准备:播放音乐前需争取患者的同意并向患者说明音乐播放带来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应用中指导:音乐播放开始,嘱病人缓闭双眼,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双拳(约5S)呼气时缓缓放松双拳(约15S)借此可感受紧张与放松的感觉,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等部位肌肉逐渐进行,整个过程随音乐节奏与呼吸密切配合,循环3次。

应用次数时间的选择: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第一次应用于中午休息时间,第二次应用于晚上熄灯以后。

音乐内容的选择:个性化选择音乐,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及个人对音乐的 爱好 自行选择最佳播放音乐[3]。对于 文化 层次较低,无音乐爱好的老年患者,音乐效果较差,如果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播放佛经、赞美诗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4]。音乐的选择主要具备如下条件:轻松明快,旋律优美,节奏缓慢。

音量的选择:音乐即要让患者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优美,旋律动人但又不能喧宾夺主,音量的选择尤其重要:音量过大会变成扰人的躁声,使人感到不安,浮躁。声音过小,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声音过轻,使人空虚疲困,兴趣,情致减退,声音过浊,使人心志低下躁动。只有以适宜的心情欣赏适宜的音乐才能达到人乐和谐的境界。音乐的声响控制在患者易接受的范围内,多数研究者认同音量小于70dB,以高出现场声音4-7dB为宜[5]。

3结果

显效38例,无效5例,2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无效患者中:先心病术后1例,脑出血术后2例,妊高症1例,食道癌术后1例;高中学历1例,初中及以下4例;回族2例,汉族3例,信仰____者1例,余显效。

4讨论

音乐疗法可稳定患者的血压心率。声波低的柔和音乐会使人感到轻松愉悦。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轻松的乐曲能影响大脑右半球,使脑垂体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内啡肽,降低儿荼酚胺水平,使心率血压下降[6]。

音乐疗法可提供适宜的休养环境。在整个ICU环境中有多种治疗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医护人员的交流声等。这些躁声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都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音乐不但可以避免躁声对环境的不良刺激,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创伤[7]。

音乐疗法可促进护患沟通。

病人一踏进医院,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医务人员的谈话,手术风险的担心。自然就产生了恐惧,焦虑,紧张,排斥情绪。这时病人往往不仅渴望更多的医疗信息,还需要一个温馨的医疗环境。通过交谈,了解音乐疗法的科学性、作用、目的,探讨各人音乐喜好,延伸到共同关心和爱好的话题,缩短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改善了护患关系,同时也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

总之,音乐疗法对病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在加强护患沟通,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启霞:音乐对剖宫产妇的心理影响及护理体会,现代医疗卫生,(6):739-740

[2]赵惠敏:潘恒玲,张玉凤,背景音乐在手术中的应用,吉林医学,(10):1266

[3]林羽纶:李丽卿,许乐,音乐疗法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2):1298-1299

[4]李淑芬:王祥云,林少虹等音乐疗法对手术患者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2)123-24

[5]林启玲:李翠桦:谈手术室对手术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的整体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95-996

[6]吕瑞英:音乐疗法在骨科疼痛病人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右江医学(6):609

[7]古月芳:陈晓红,刘晓玲:音乐疗法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9):131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疗法论文参考

音乐治疗的论文题目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音乐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的身心愉悦,能缓解生活的繁重压力,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此学术堂整理了部分音乐教育论文题目,供选题参考。1、奥尔夫教学法在英语儿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2、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3、浅谈多媒体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作用及使用4、陕西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5、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6、歌诗传统成就风雅中国7、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音乐教学9、如何找准多媒体与中职音乐教学的整合点10、数字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11、网络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2、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1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15、多媒体教学在拉丁舞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探究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在限定条件下做某种音乐研究,比如某某视野下的流行音乐研究:

诸如此类的,这种特定的格式可以写出很多很多,看你专长的方向。

再提供一种类型,音乐在xx领域的应用:

诸如此类。

题目难想,就多看看别人的论文,方向太多太多了。

音乐治疗的创新研究论文

音乐治疗作为国内一种相对比较新颖的心理以及生理辅助治疗 方法 ,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医疗及保健行业的重视和青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疗法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ICU内的危重症患者疾病治疗,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入住ICU的45例清醒患者,依患者的个人喜好选择音乐,以2次/日,30分钟/次,进行音乐治疗。结果:显效38例,无效5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2例。结论:音乐治疗在ICU中的临床应用表明音乐治疗法可调节人的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融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疼痛、紧张等情绪,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稳定心率、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疗法;ICU;临床应用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1]。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应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疼痛,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五音疗疾。7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已成为医学家们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通过声音的传递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2]。现将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入住ICU中的清醒患者45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其中先心病术后10例,妊高症8例,食道癌术后12例,冠心病8例,脑出血术后5例,慢性肾功能异常2例;学历:大学10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23例;2例回族,2例蒙古族,余为汉族;信仰____者5例.

2应用方法

应用前准备:播放音乐前需争取患者的同意并向患者说明音乐播放带来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应用中指导:音乐播放开始,嘱病人缓闭双眼,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双拳(约5S)呼气时缓缓放松双拳(约15S)借此可感受紧张与放松的感觉,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等部位肌肉逐渐进行,整个过程随音乐节奏与呼吸密切配合,循环3次。

应用次数时间的选择: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第一次应用于中午休息时间,第二次应用于晚上熄灯以后。

音乐内容的选择:个性化选择音乐,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及个人对音乐的 爱好 自行选择最佳播放音乐[3]。对于 文化 层次较低,无音乐爱好的老年患者,音乐效果较差,如果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播放佛经、赞美诗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4]。音乐的选择主要具备如下条件:轻松明快,旋律优美,节奏缓慢。

音量的选择:音乐即要让患者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优美,旋律动人但又不能喧宾夺主,音量的选择尤其重要:音量过大会变成扰人的躁声,使人感到不安,浮躁。声音过小,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声音过轻,使人空虚疲困,兴趣,情致减退,声音过浊,使人心志低下躁动。只有以适宜的心情欣赏适宜的音乐才能达到人乐和谐的境界。音乐的声响控制在患者易接受的范围内,多数研究者认同音量小于70dB,以高出现场声音4-7dB为宜[5]。

3结果

显效38例,无效5例,2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无效患者中:先心病术后1例,脑出血术后2例,妊高症1例,食道癌术后1例;高中学历1例,初中及以下4例;回族2例,汉族3例,信仰____者1例,余显效。

4讨论

音乐疗法可稳定患者的血压心率。声波低的柔和音乐会使人感到轻松愉悦。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轻松的乐曲能影响大脑右半球,使脑垂体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内啡肽,降低儿荼酚胺水平,使心率血压下降[6]。

音乐疗法可提供适宜的休养环境。在整个ICU环境中有多种治疗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医护人员的交流声等。这些躁声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都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音乐不但可以避免躁声对环境的不良刺激,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创伤[7]。

音乐疗法可促进护患沟通。

病人一踏进医院,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医务人员的谈话,手术风险的担心。自然就产生了恐惧,焦虑,紧张,排斥情绪。这时病人往往不仅渴望更多的医疗信息,还需要一个温馨的医疗环境。通过交谈,了解音乐疗法的科学性、作用、目的,探讨各人音乐喜好,延伸到共同关心和爱好的话题,缩短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改善了护患关系,同时也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

总之,音乐疗法对病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在加强护患沟通,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启霞:音乐对剖宫产妇的心理影响及护理体会,现代医疗卫生,(6):739-740

[2]赵惠敏:潘恒玲,张玉凤,背景音乐在手术中的应用,吉林医学,(10):1266

[3]林羽纶:李丽卿,许乐,音乐疗法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2):1298-1299

[4]李淑芬:王祥云,林少虹等音乐疗法对手术患者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2)123-24

[5]林启玲:李翠桦:谈手术室对手术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的整体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95-996

[6]吕瑞英:音乐疗法在骨科疼痛病人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右江医学(6):609

[7]古月芳:陈晓红,刘晓玲:音乐疗法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9):131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疗法论文参考

音乐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音乐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

[摘要]音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措施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震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枪击案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DeLucia-Waack ,., & Gellman, . (2007). The ef?cacy of using music in children of divorce groups: Impact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irrational beliefs about divorc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4), 272 282

[2]Gladding, S. T. (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3rd ed.). Alexandria,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3]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9): 401-402.

[4]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和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时敏,于惠敏蚌.音乐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4): 2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音乐与心理健康浅谈论文2000字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论文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音乐艺术高度出发的,专研其自身规律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依托音乐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总结音乐美学理论。与此同时,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扩展了音乐艺术的实践道路,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实践、指导意义

音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音乐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基础。音乐美学的研究需要在哲学基础上,通过使用社会学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以此表达出音乐艺术实践的特殊规律。音乐艺术实践展示了作品的风格及历史背景,也展示了演出者的光鲜的人格魅力、卓越的表演技巧及独有的演绎风格,且从中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角度及层次,具有独特性及创造性。因此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表现出了演出者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出音乐美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音乐美学意义及其与音乐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基础之上,主要专研美感、美的创造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音乐的艺术高度出发,专研其自身规律以及音乐本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门,其主要专研音乐的本质、现实及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的特殊形式及内容、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性质、人类的感知、想象、感情及理智等心理活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音乐美学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采用理论逻辑的研究方法专研音乐艺术,以研究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目的是分析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及本质。音乐美学是一门涉及范围极广且极其复杂的学科,通过充分使用人类社会及自然科学中已取得的巨大成果综合研究音乐艺术自身规律。从以上概述可看出,音乐艺术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音乐美学,在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从中发掘音乐艺术自身本质及规律。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奠基石,只有在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基础上,才可从艺术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创新及吸收,自由的表现及发挥,才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上升到更高境界。

音乐艺术实践要求演出者不仅要传达音乐表象,并且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体现音乐的文化、审美和意境等。例如,演出者将音乐美学看做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无论采取什么表现方式及方法,其所传达的讯息都直接决定了观众的接受态度和表演的水平。就像是钢琴家演奏乐曲,不同的表演者演奏同一首乐曲,可味道和感觉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首乐曲的理解受个体的文化底蕴、个性特征、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影响。因此,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发展的。对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音乐美学的精髓。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是在熟悉音乐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创作和自如发挥,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吸收,让音乐艺术实践达到最佳状态。

二、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美学是较为精深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及发挥演出才能的基础,且音乐美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将对乐曲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自己心灵所表达的思想等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时表现出来,学习音乐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其本质表现出来,会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实践的成败造成影响,其是区别成功及普通音乐家的重要因素,每个音乐家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是有区别的,因此,才能得以造就不同人才。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可准确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由于音乐美学是综合类的一门科学,因此可准确到位的把握音乐整体。因此,音乐美学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正确的指导音乐艺术实践的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艺术表演同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展现,又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向观众传递表演的动作美、表演者的思想,在表演中相互交流和共鸣。研究音乐美学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如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音乐作品的美学特性角度及广义社会学角度等。心理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如何感受音乐?在进行欣赏、创造及演出音乐时的心理是什么?如何欣赏音乐?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前提及基础,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哲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含以下问题:音乐的本质及内容是什么?

音乐及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与认识音乐艺术具有重要联系,这是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而首要需探讨的问题。广义社会学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的阶级性因素,持续性及继承性存在,社会功能,价值标准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音乐作品美学特性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包括以下问题:音乐艺术作品的结构内在特性、构成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但音乐美学应该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研究,这几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若只对其中一方面进行肯定,其他方面进行贬低或否定,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只用在充分考虑几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具有价值。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一种技术的表现,对于音乐内涵的体现是其目的,对于艺术精髓的传达是其本质。对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演出者的音乐审美等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对演出者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直接表现了音乐艺术实践的内涵及精神,直接反映了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音乐实践的`好坏,而表演者也正是因为此才会有极大差别。使用音乐美学研究方法来专研音乐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正确的途径。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本质的学科,是最直接及可行的表达方法。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研究。音乐美学直接影响着音乐艺术实践,音乐艺术实践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而且还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精确地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实践的本质。但如果只着重于演出者的表演技术,而忽视音乐作品内在含义,就无法表达出创造者的感情及意图,演出也只会是空泛及表面的,得不到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价值是音乐美学,其可直接作用音乐艺术实践,并决定着音乐艺术演出的成败。

三、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来说,音乐艺术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是音乐艺术的创作还是音乐艺术实践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其中音乐美学的影响最大,占据重要地位,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维持音乐艺术实践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协调

大部分演出者可将音乐艺术实践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并将新时代信息运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新时代讯息及风格可在音乐艺术中得以体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紧跟新时代步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结合应用新时代讯息,因音乐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把握是比较安全的,音乐美学促进了音乐艺术实践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相协调。

(二)确保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为原创

创造音乐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及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背景下创作作品,才能够感动人而引人深思,只有在真实的背景及环境下,音乐作品才会包含创造者的思想理念及真实情感。而且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原创的原则,创造者作品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创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理念,才可将音乐灵魂在音乐艺术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且将音乐的个性美及灵魂美得以体现。

(三)音乐美学原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进行音乐演出时应与原作品进行统一,而且在进行音乐创造时也不能违背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及本质。在表述对音乐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时,需要注重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再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原版作品的真实性和本质,为研究音乐艺术提出了更加困难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专研,而又不能将其变为没有生气的影像。说明需要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显现了个人对美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2)在历史背景下,音乐的演出风格应与当代精神相符合。音乐艺术演出进行时,既要注意创造作品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也要注意结合当代精神特点,从当代角度分析及观察历史背景,将完美音乐作品进行再现。

(3)将音乐表演及技巧相结合。如若忽略音乐作品的本质,单纯的炫耀技术,只会使得音乐艺术作品更加空洞,如若没有清湛的技巧,则缺少了将音乐作品完美表达的表演手段和基础条件。

(4)将音乐现代审美及美学观念在音乐艺术实践中进行应用。音乐艺术演出者站在舞台上,采用动作美将音乐得以释放,采用表演将音乐作品释放出光芒,为音乐艺术实践扩展新视野,并且肯定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得以体现。只有将以上几点理解并做到,才能使演出技巧、音乐美感及音乐演出能力不断地进行提高。

结语: 进行音乐美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反映了音乐作为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往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着重于音乐的表现力,而忽略了研究作品本身,即对于创造过程及背景的研究,只有详细研究这些内容,才能对音乐艺术本质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音乐美学内容的研究,包括音乐的演出风格、演出过程,欣赏音乐时的方式、心理。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美学的水平,并将自身素养提高,同时在音乐美学的帮助及理解作品的情况下,在演出时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音乐艺术实践与音乐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79.

[2]倪璐.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19):144.

[3]李新苗.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意义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122.

[4]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8):95.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2013(13):59-61.

浅谈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论文关键词:音乐 情感 审美

论文摘要: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 躁 、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一、作品的情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作品的倾听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4](德)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7.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