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4:24:57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下文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篇1 试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 建筑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主体。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障。 关键词: 建筑企业;主体;安全;责任 0 引言 建筑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主体。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下面,就如何落实建筑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 1 我省、市(区)、县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省、市(区)、县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发展阶段,大力实施错位发展、差异性竞争战略,强力推进“四大工程”,积极打造宜居、畅通、公园、平安、 文化 和健康。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候,也是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的时候,为此,我省内建筑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考验。 全省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建设规模1300万m2,2009年达到3200万m2,2010年全区施工面积达6000万m2,创历史新高。建筑施工面积的不断扩大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压力。 建筑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大,外来务工人员多。全省内建筑从业人员15万多人,绝大多数在"苦、脏、累、险"岗位作业,既是各类事故中容易伤害的群体,也是违章冒险作业的主要人群,在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到被伤害总数的以上。 2 建筑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存在的几种类型 无知法盲型 依法履行建筑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建筑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首要职责。而一些建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安全法制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安全法规要求,违法施工,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擅自将应由一个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肢解发包或则将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指定分包单位。 侥幸麻痹型 依法保证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和资金有效投入是建筑企业安全的基础保障。但一些建筑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企业在安全设备设施保障和资金投入方面,能减则减,能少即少,导致设备设施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圆盘锯、钢筋机械、电焊机、 潜水 泵、手持电动工具等施工机具或陈旧老化,或带病运行,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没有严格按照“三同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执行,施工现场通道防护常常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边施工边完善,没有在施工前完成,无法有效保证施工时作业人员通行安全。 在安全专项费用上资金投入较少,目前全省安全文明施工 措施 费取费标准基本维持在每平米4~6元左右,而实际施工中2000目合格安全网价格就在40~90元一床,每平米价格就为4~9元,再加上脚手架、临边防护、灭火器材、安全防护水平网等等安全设施费用的投入,就远超过实际取费4~6元的标准,实际施工中安全文明措施费投入不足在我省是普遍现象。建筑企业在有限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下,就只能购买质量低劣及假冒产品,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安全设施设置不完善,天天赌运气。 管理混乱型 依法健全安全 规章制度 和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而一些建筑企业负责人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求或安全管理机构有名无实。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常常不在施工现场,只安排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在现场指导安全管理,项目经理根本就没有履行安全职责。 项目管理机构安全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够情况时有发生,按现行规定一万平米以下至少须1人;1万~5万平米至少须2人;5万平米以上至少3人,应当设置安全主管,按土建、机电设备等专业专职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实际上很多5万平米以上工程没有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也不足3人,同时也没有按规定按土建、机电设备等专职设置。不少施工企业的安全员在职不在岗,将安全证件放在工地,人不在工地,挂靠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少企业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制度,或者制度陈旧老化,只是用来应付检查,不仅与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不适应,而且与自己的生产实际脱节,安全管理混乱。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篇2 浅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一、前言 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0多万工人死于安全事故或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疾病,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安全生产问题是全世界的难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伤死亡率更是要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全国工伤事故将近16000起,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这个数目触目惊心,尽管与交通事故等 其它 事故相比,工伤死亡人数不算最多,当如果以万人死亡率来计算,工伤可以成为威胁我国人们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杀手,其中又重要集中于煤炭、化工以及建筑行业,这些行业由于作业危险、生产过程中接触危险的材料、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人们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1.制定管理手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环节多、任务重,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多,导致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有的生产项目人员都是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任务完成后再回到各自岗位,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和人员安排造成很多安全生产难以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手册,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推进项目进行,管理手册是将安全管理加以提升、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通过管理手册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术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方针、具体实施内容、应急救援、作业规范、规 范文 件等内容纳入。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适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将管理手册印制并发放到企业员工手中,方便各部门、项目组成员沟通。 2.设定目标管理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制度,将考核对象具体化,项目内容细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分发至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在项目小组定期会议上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为月度考核,与标准工资挂钩。各分厂、部门根据标准化建设项目的要求,分别拟定出本部门分解考核的细则,交给项目小组备案。由项目小组制定出各分厂、部门的评分表。为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激励制度。根据辖区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利用奖励金建立激励制度,推进项目进展。如在当年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经有关部门验收通过,辖区主管部门可按相关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扣除项目投入经费后,企业可利用剩余的奖励金制定奖励办法,按照各成员及部门贡献进行划分。除设置集体奖外,还可以设置部门突出贡献奖和个人突出贡献奖,以激励项目组成员和部门。 3.确立项目管理团队 由于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而仅靠安全生产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来推动项目开展的,往往造成行政管理和企业实施脱节,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落实责任,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执行,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推进项目。为保证责任落实,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将包含企业所有的部门代表,不单单只是生产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涉及部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小组负责人负责会议的召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 4.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对辖区内安全生产形势的科学研判,认真 总结 工作 经验 ,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把最容易出事的环节、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作为重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点的监测监控,落实人员和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严格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把处罚关口前移,对重大隐患盯住不放,加强督查,尤其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易燃易爆物品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典型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遵守国家法令、严重违法、屡屡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严罚严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强制性培训制度,加大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新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层次,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关爱生命”的浓厚舆论氛围。按照安全生产装备最急、安监队伍最盼、安全监管最实用原则,加大安全监管装备的资金投入,切实防范事故的发,努力控制事故总量。 三、结语 总之,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长久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很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都形同具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流于形式,有检查时注意几天,没有检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得经营利润上。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意识培养以及 教育 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西员.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国钨业,2003,6. [2]宫万样,唐骏.安全生产标准化浅析,河北企业,2011(8). [3]__文.规范安全生产体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科技信息,2010,23. [4]李欣欣、谭连初.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讨,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6) . [5]刘胜,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理念精髓之我见,商情,2010,17. 猜你喜欢 1. 安全生产论文范文 2. 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3.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精选 4.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5. 安全管理论文发表范文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生产运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分配优化,煤矿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且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对此,煤炭企业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让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扩大自身市场占有率。对此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人员作为切入点,提升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同时不断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本文就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探讨,并且对当下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济管理 生产运作 问题 策略

一、前言

我国是出产煤矿的大国,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备量位于世界前茅,所以煤炭企业的数量也非常的庞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煤炭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经济管理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当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这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力度,将市场和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煤炭 企业管理 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经济管理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不仅仅能够帮助煤炭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煤炭企业节约市场运作成本,并且还能够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范围十分的广泛,与企业管理方式、运作体制、 财务管理 、水电管理以及隐患管理等等方面都息息相关。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运作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一)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帮助

我国煤矿企业主要的业务分别是采集煤矿资源和进行销售,然而在一过程当中,井下作业的时间占绝大部分,对此,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也是当下煤矿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了解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1、落实岗位责任制。经济管理对于这方面说产生的具体作用就是,将整体的煤矿整体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且将其划分成为具体的责任模块,从而将这部分责任模块细化到每个人的身上去,另一方面,给予有关人员一定的权利,这样就能够让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 措施 ,从而体现出了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

2、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在运用中的管理体系引用一些现代化的措施让其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并且站在目前井下工作安全监控的角度看来,其作业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升。管理系统的引入能够对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监控,所以一旦井下出现危险状况以及发生故障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告知相关人员。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监控高效率,弥补工作人员在进行人工监控时候的一些不足之处。

3、井下与井上作业相互配合,确保安全管理的质量。经济管理体系的设定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将井上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和井下安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掌握井下作业安全情况,一旦有井下有情况发生,那么安全监控系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井上发出相关信息,方便相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向井上传输采取急救措施。对此,井上人员就能够凭借两方面给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补救行为,把事故所造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管理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矿井突发事件的处理,从而让煤矿企业的财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积极影响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其本质就是最大化体现企业价值与股东价值。对此,在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保证企业盈利这一方面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体现在:预算、资本结构以及收入支出等等方面,其作用的最终体现在煤矿企业财务收支与资金运作平衡上面。

1、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必须要将销售的需求量当做基本前提,煤矿企业主要业务是供应能源,虽然煤矿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但是煤矿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发电厂以及企业单位等一些机关部门。然而经济管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凭借当年的市场情况,来对下一时期会计年度企业销售会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科学合理的推算销售量,给企业生产线上的人员配备与合理安排提供相应依据。预算是企业进行生产策略以及计划制定时候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想要有效的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煤矿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费用一定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煤矿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合理规划生产程序,最大化降低生产时所产生的损耗,对于在岗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其综合素质,强化其井下作业的安全意识,这样在薪资支出一样的情况下,把安全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水电,做到节约与循环使用,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水电再利用程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3、对煤矿企业的收入进行控制

当下煤矿企业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煤矿能源的销售,如何拓宽煤矿企业的销售 渠道 以及增加各个销售渠道的煤矿销售量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对此,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进行煤资源销售的时候,对于其销售价格、渠道以及煤资源的调度运输进行综合的考量,达到用最低成本煤资源运输将其销售到最为合适的市场,借此来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卢明德.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新 财经 (理论版) ,2013,(7):132-132.

[2] 张刘钰.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J].河北企业 ,2013,(1):22-22.

[3] 罗娜.基于Web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J].煤炭技术,2012,31(11):270-272.

《 试论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摘 要:本文就生产运作管理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先锋展开分析,详细叙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争取做到善于把握自身的生产优势,加强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及作用

引言

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技术日益革新,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变革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重视的焦点问题。由于企业是多层次资源和能源的综合体,那么企业的竞争构成要素也是多样性的。竞争的重点已经前移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关键步骤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应用,带动了企业高速发展。本文以包含生产设计、运作、维护的生产运作管理入手,探讨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企业的竞争力是整合的总体概念,具备“资源”“能力”两层面的基础内涵,同时意味竞争具备静态有效和动态持续性。企业竞争力要素重点集中在企业管理考察上,因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内部管理组织,比如管理者能力、企业内部机制、 企业 文化 构建、企业生产运作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首先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漏洞,其次,在未来发展上可以为管理者预见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手段离不开管理为其提供的决策能力,也离不开企业滋生的资源整合能力[1]。企业竞争力要素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把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在不断演变,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对外应对能力,不断的完善产品优化内在,并且积极的对待市场变化,才能使企业在产品资源配置上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为企业推出制作时间短、质量对比高、使用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对应的就会占领大部分市场,所以说竞争要素选择对生产运作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以顾客需求为工作动力,以消灭库存为工作方向,促使企业最少投入成本实现最大化收益,对应的提升企业市场敏感反应速度。并且缩短了客户需求的反应周期,以快速方式短期内为企业增值[2]。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要高效、运作要灵活、时间要缩短。当然这一过程要避免浪费现象,在生产运作管理中浪费所代表的概念以较深刻和广泛,包括返修浪费、库存浪费、制造浪费等。生产运作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企业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以制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给客户提供需求服务。

在企业项目的生产运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产品更新、设施更新、产品变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布置产品运作,以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3]。目前,一些企业把生产运作管理当作常规理性流程,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载体就是生产运作,而且企业产品的自身特色要纳入产品生产过程,企业才能发挥产品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明确生产运作是企业后背力量的汇聚源泉,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为其创作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活动涉及的层面广泛,多是成本支出流程,但是生产运作一直是为企业营造经济价值的。而且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使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生产效率提高,才能为企业在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竞争空间。同时,生产运作消耗巨大,对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放都直接影响。另外,企业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间的竞争重点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产品的优质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运作效率,所以说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对企业的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虽然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在总体上是“和而不同”的,只有满足顾客需求,产品才具备市场发展前景[4]。产品设计创新和产品质量对产品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其制造的关键因素,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产品设计受欢迎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优质。当然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现实可行性,如果产品设计的难度过大就会促使产品脱离生产制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观设计直接反应的是产品外观与性能,好的设计可以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在外观上区分开,三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设计的理解是,设计也属于生产力,索尼、三星等都将设计作为企业的“第二核心技术”。产品创新的根本也是设计,设计被厂商看作摆脱同质的竞争,也是实施品牌策略的手段。据了解有些企业设计测算,在产生外观上投入1美元,预计可带来1500美元左右的收益,而且企业增加销售,都跟设计有关联。可以说在企业生产环节设计所占的比例为15%,还有优良的设计可以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接受率,属于变相的为产品增加了幅值,产品设计促进产品成长,企业在此流程中会增加自身战略价值。苹果公司核心价值之一是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人的产品形象,消费者自然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当然产品用途也与其密不可分,产品设计也要考虑使用价值和使用后期影响,使产品避免后续返修与材料浪费现象出现。同时也减少了产品总量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更加快速的投放到市场中。还有,近年来消费市场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升职价值与回收利用,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下产品材料的循环使用。

(二)注重技术流程

注重技术流程可以保障企业生产更加的高效稳定,并且帮助企业把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生产技术流程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企业要重视起来。企业一般生产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选择导向型流程,按照不同产品构造分批组织运作。运用专门设备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高度标准化,这样大批量生产可以缩短产品的制作时间,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生产计划总体流程会更加简便。同时技术流程也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特点运作。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生产运作活动对企业来讲是价值增值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就要向社会供给需求产品。那么生产的商品一定要具备使用价值,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功效。生产运作管理作为 企业运营 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优质生产环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维持生产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与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产品创新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技术支持,同时,改善生产运作管理,就必须根据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分析探究。还有企业生产管理,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运作计划,因为前期计划是组织、管理生产运作流程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运作计划,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公司发展决策做数据支撑。另外,生产运作计划还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行情预测,促使企业产品规划配置的更加合理。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只有重视生产运作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占据同行业经济市场,本文探究的生产运作管理较为浅显,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 教育 中心)

参考文献:

[1] 柯清芳.论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83-85

[2]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3] 王青,李清,陈禹六等.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8):1300-1307

[4] 裴云龙,江旭,刘衡等.战略柔性、原始性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组织合法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31(3):446-455

《 浅议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内涵 》

[摘 要] 文章 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进一步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分析电力工业的基础。指出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和全面监测内容,最后提出了运营的策略。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电力企业职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95-01

一、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简述及其发展轨迹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早期放任管理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生产运作管理仅仅处于萌芽期,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第二阶段起源于20世纪衬泰勒的科学管理 方法 。泰勒的科学方法使生产与运作管理摆脱了 经验 管理的束缚,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始由信息技术运作管理去考虑,如何利用新技术重新构建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快速获得外部资源,以加快市场响应速度;如何利用新技术改进企业与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研究 热点 ,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形成。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要素

生产运作管理是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理查德・B・蔡斯认为,生产运作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生产资源是关系到企业战役发展而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生产运作管理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趋势。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全球化、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缩短时间、技术创新、人工参与、流程再造、环境问题、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投入极大的研究热情,其研究动态成为当今工商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对质量,基于时间的竞争、增值过程、环境保护及全球化竞争观念的需求,充分说明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三、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

电力工业的特点(一)是产、运销同时完成。电力工业集产、运、销于一身,从生产电能到送达用户使用是以光速进行,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即电能不能直接储存;(二)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现代电力企业是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骨架,以发电厂和用户联成电网同步运行的企业,以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为主体,以大量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设备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受控系统,复杂的电力系统必须以高度的自动化加以控制,并逐步发展到适时乃至超前控制;(三)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资产总额在美、日、法、英等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中占全国第一位。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名列全国各行业之首。

四、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是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发电厂一台发电机组主、辅设备及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超过120个。每一个指标都标志着某设备、某系统、某部分经济性能的优劣。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是指影响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备及其系统经济性能的全部技术经济指标。热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发电(供热)量、发电煤耗、发电(供热)厂用电率、供电(供热)煤耗。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工作。(2)是可靠性管理。发电厂可靠性管理是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管理和指挥生产、规划设计、设备更新改造的先进模式。根本上讲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潜力,提高可用率,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安全、低耗、稳发、满发的经济运作水平。并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基建安装、生产运行诸环节中制订并执行统一的可靠性规则,监察并分析发电厂系统运作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工作的重点。(3)是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发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装置工业,企业内部设备技术状态和组织状态的好坏,对企业本身及社会都有影响。设备管理就是围绕设备从选择购进直到报废全过程而开展的系统管理工作的一种新学科,也是对主要生产设备从设计、制造、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技术反馈到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4)是生产者队伍建设。电力企业是设备型企业,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技术装备率、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加大等,电力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不变资本在增加,相对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在减少。为了管理好用好发电设备,强调人机合一,加强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五、生产运营监测的功能内容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支撑管理等多种功能,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一)全面监测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可实现运营监测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情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管理五种类型业务进行全面的监测,通过在线24小时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并及时预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二)外部环境监测。在电力行业、外部环境监测主要是实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电力用户情况等信息的监测。

(三)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电网的分布情况、结构功能、电网设备水平以及电网运行情况的监测来反映电力企业电网的状况;(2)通过对发电服务,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服务水平;(3)通过成本、经营效益、工作效益、 安全生产 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4)通过对资产流通和偿债能力等的监测反映电力企业财务状况;(5)通过对市场前景、创新能力以及资金无保障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主要是监测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物资情况、营销状况等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可通过监测得到的信息及时掌握各部门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各部门的绩效与企业总绩效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所在。

(五)核心资源监测。电力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固定资产以及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其他资源,通过对这些核心资源的监测有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六)关键流程监测。企业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流程需要做好监测、重点是对跨部门流程节点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关键流程运行不流畅之处。

六、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质量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

(二)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

(三)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

(四)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 其它 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方能更好地完成测试。

结束语

电力行业必将打破垄断,走向市场。发电企业全面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狠抓电力企业生营监测工作,增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发电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剑,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7月.

有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推荐:

1.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

2.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范文

3. 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4. 生产运营管理论文

5. 关于生产管理论文

6. 公司生产管理论文

7.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8.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3000字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生产运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分配优化,煤矿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且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对此,煤炭企业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让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扩大自身市场占有率。对此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人员作为切入点,提升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同时不断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本文就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探讨,并且对当下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济管理 生产运作 问题 策略

一、前言

我国是出产煤矿的大国,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备量位于世界前茅,所以煤炭企业的数量也非常的庞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煤炭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经济管理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当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这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力度,将市场和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煤炭 企业管理 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经济管理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不仅仅能够帮助煤炭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煤炭企业节约市场运作成本,并且还能够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范围十分的广泛,与企业管理方式、运作体制、 财务管理 、水电管理以及隐患管理等等方面都息息相关。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运作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一)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帮助

我国煤矿企业主要的业务分别是采集煤矿资源和进行销售,然而在一过程当中,井下作业的时间占绝大部分,对此,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也是当下煤矿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了解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1、落实岗位责任制。经济管理对于这方面说产生的具体作用就是,将整体的煤矿整体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且将其划分成为具体的责任模块,从而将这部分责任模块细化到每个人的身上去,另一方面,给予有关人员一定的权利,这样就能够让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 措施 ,从而体现出了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

2、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在运用中的管理体系引用一些现代化的措施让其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并且站在目前井下工作安全监控的角度看来,其作业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升。管理系统的引入能够对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监控,所以一旦井下出现危险状况以及发生故障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告知相关人员。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监控高效率,弥补工作人员在进行人工监控时候的一些不足之处。

3、井下与井上作业相互配合,确保安全管理的质量。经济管理体系的设定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将井上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和井下安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掌握井下作业安全情况,一旦有井下有情况发生,那么安全监控系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井上发出相关信息,方便相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向井上传输采取急救措施。对此,井上人员就能够凭借两方面给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补救行为,把事故所造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管理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矿井突发事件的处理,从而让煤矿企业的财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积极影响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其本质就是最大化体现企业价值与股东价值。对此,在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保证企业盈利这一方面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体现在:预算、资本结构以及收入支出等等方面,其作用的最终体现在煤矿企业财务收支与资金运作平衡上面。

1、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必须要将销售的需求量当做基本前提,煤矿企业主要业务是供应能源,虽然煤矿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但是煤矿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发电厂以及企业单位等一些机关部门。然而经济管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凭借当年的市场情况,来对下一时期会计年度企业销售会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科学合理的推算销售量,给企业生产线上的人员配备与合理安排提供相应依据。预算是企业进行生产策略以及计划制定时候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想要有效的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煤矿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费用一定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煤矿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合理规划生产程序,最大化降低生产时所产生的损耗,对于在岗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其综合素质,强化其井下作业的安全意识,这样在薪资支出一样的情况下,把安全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水电,做到节约与循环使用,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水电再利用程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3、对煤矿企业的收入进行控制

当下煤矿企业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煤矿能源的销售,如何拓宽煤矿企业的销售 渠道 以及增加各个销售渠道的煤矿销售量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对此,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进行煤资源销售的时候,对于其销售价格、渠道以及煤资源的调度运输进行综合的考量,达到用最低成本煤资源运输将其销售到最为合适的市场,借此来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卢明德.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新 财经 (理论版) ,2013,(7):132-132.

[2] 张刘钰.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J].河北企业 ,2013,(1):22-22.

[3] 罗娜.基于Web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J].煤炭技术,2012,31(11):270-272.

《 试论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摘 要:本文就生产运作管理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先锋展开分析,详细叙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争取做到善于把握自身的生产优势,加强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及作用

引言

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技术日益革新,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变革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重视的焦点问题。由于企业是多层次资源和能源的综合体,那么企业的竞争构成要素也是多样性的。竞争的重点已经前移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关键步骤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应用,带动了企业高速发展。本文以包含生产设计、运作、维护的生产运作管理入手,探讨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企业的竞争力是整合的总体概念,具备“资源”“能力”两层面的基础内涵,同时意味竞争具备静态有效和动态持续性。企业竞争力要素重点集中在企业管理考察上,因为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内部管理组织,比如管理者能力、企业内部机制、 企业 文化 构建、企业生产运作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首先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漏洞,其次,在未来发展上可以为管理者预见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手段离不开管理为其提供的决策能力,也离不开企业滋生的资源整合能力[1]。企业竞争力要素之间是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把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步骤。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在不断演变,只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对外应对能力,不断的完善产品优化内在,并且积极的对待市场变化,才能使企业在产品资源配置上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因为企业推出制作时间短、质量对比高、使用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对应的就会占领大部分市场,所以说竞争要素选择对生产运作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以顾客需求为工作动力,以消灭库存为工作方向,促使企业最少投入成本实现最大化收益,对应的提升企业市场敏感反应速度。并且缩短了客户需求的反应周期,以快速方式短期内为企业增值[2]。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要高效、运作要灵活、时间要缩短。当然这一过程要避免浪费现象,在生产运作管理中浪费所代表的概念以较深刻和广泛,包括返修浪费、库存浪费、制造浪费等。生产运作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企业将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以制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给客户提供需求服务。

在企业项目的生产运作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涉及产品更新、设施更新、产品变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布置产品运作,以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3]。目前,一些企业把生产运作管理当作常规理性流程,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载体就是生产运作,而且企业产品的自身特色要纳入产品生产过程,企业才能发挥产品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明确生产运作是企业后背力量的汇聚源泉,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为其创作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活动涉及的层面广泛,多是成本支出流程,但是生产运作一直是为企业营造经济价值的。而且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使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生产效率提高,才能为企业在市场上争取更多的竞争空间。同时,生产运作消耗巨大,对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放都直接影响。另外,企业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企业间的竞争重点也就体现在这两方面,产品的优质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运作效率,所以说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生产运作管理。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对企业的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虽然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在总体上是“和而不同”的,只有满足顾客需求,产品才具备市场发展前景[4]。产品设计创新和产品质量对产品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其制造的关键因素,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产品设计受欢迎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优质。当然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要有现实可行性,如果产品设计的难度过大就会促使产品脱离生产制造,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观设计直接反应的是产品外观与性能,好的设计可以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在外观上区分开,三星首席执行官对企业设计的理解是,设计也属于生产力,索尼、三星等都将设计作为企业的“第二核心技术”。产品创新的根本也是设计,设计被厂商看作摆脱同质的竞争,也是实施品牌策略的手段。据了解有些企业设计测算,在产生外观上投入1美元,预计可带来1500美元左右的收益,而且企业增加销售,都跟设计有关联。可以说在企业生产环节设计所占的比例为15%,还有优良的设计可以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接受率,属于变相的为产品增加了幅值,产品设计促进产品成长,企业在此流程中会增加自身战略价值。苹果公司核心价值之一是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人的产品形象,消费者自然愿意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当然产品用途也与其密不可分,产品设计也要考虑使用价值和使用后期影响,使产品避免后续返修与材料浪费现象出现。同时也减少了产品总量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更加快速的投放到市场中。还有,近年来消费市场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升职价值与回收利用,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下产品材料的循环使用。

(二)注重技术流程

注重技术流程可以保障企业生产更加的高效稳定,并且帮助企业把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生产技术流程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企业要重视起来。企业一般生产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选择导向型流程,按照不同产品构造分批组织运作。运用专门设备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高度标准化,这样大批量生产可以缩短产品的制作时间,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生产计划总体流程会更加简便。同时技术流程也要结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特点运作。

(三)优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生产运作活动对企业来讲是价值增值过程,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就要向社会供给需求产品。那么生产的商品一定要具备使用价值,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功效。生产运作管理作为 企业运营 管理中的关键部分,优质生产环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维持生产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与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产品创新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技术支持,同时,改善生产运作管理,就必须根据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分析探究。还有企业生产管理,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运作计划,因为前期计划是组织、管理生产运作流程的重要依据,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运作计划,才能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公司发展决策做数据支撑。另外,生产运作计划还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行情预测,促使企业产品规划配置的更加合理。

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只有重视生产运作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占据同行业经济市场,本文探究的生产运作管理较为浅显,希望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 教育 中心)

参考文献:

[1] 柯清芳.论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83-85

[2]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3] 王青,李清,陈禹六等.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8):1300-1307

[4] 裴云龙,江旭,刘衡等.战略柔性、原始性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组织合法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31(3):446-455

《 浅议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内涵 》

[摘 要] 文章 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进一步介绍了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分析电力工业的基础。指出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和全面监测内容,最后提出了运营的策略。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电力企业职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95-01

一、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简述及其发展轨迹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早期放任管理阶段,即产业革命阶段,生产运作管理仅仅处于萌芽期,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第二阶段起源于20世纪衬泰勒的科学管理 方法 。泰勒的科学方法使生产与运作管理摆脱了 经验 管理的束缚,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始由信息技术运作管理去考虑,如何利用新技术重新构建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快速获得外部资源,以加快市场响应速度;如何利用新技术改进企业与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研究 热点 ,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形成。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要素

生产运作管理是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理查德・B・蔡斯认为,生产运作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就是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活动,而如何管理生产资源是关系到企业战役发展而企业竞争的关键。而生产运作管理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趋势。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全球化、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缩短时间、技术创新、人工参与、流程再造、环境问题、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投入极大的研究热情,其研究动态成为当今工商界关注的热点。人们对质量,基于时间的竞争、增值过程、环境保护及全球化竞争观念的需求,充分说明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三、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

电力工业的特点(一)是产、运销同时完成。电力工业集产、运、销于一身,从生产电能到送达用户使用是以光速进行,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即电能不能直接储存;(二)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现代电力企业是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骨架,以发电厂和用户联成电网同步运行的企业,以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为主体,以大量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设备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受控系统,复杂的电力系统必须以高度的自动化加以控制,并逐步发展到适时乃至超前控制;(三)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资产总额在美、日、法、英等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中占全国第一位。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名列全国各行业之首。

四、发电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是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发电厂一台发电机组主、辅设备及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超过120个。每一个指标都标志着某设备、某系统、某部分经济性能的优劣。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技术指标是指影响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备及其系统经济性能的全部技术经济指标。热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发电(供热)量、发电煤耗、发电(供热)厂用电率、供电(供热)煤耗。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工作。(2)是可靠性管理。发电厂可靠性管理是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手段管理和指挥生产、规划设计、设备更新改造的先进模式。根本上讲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潜力,提高可用率,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安全、低耗、稳发、满发的经济运作水平。并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基建安装、生产运行诸环节中制订并执行统一的可靠性规则,监察并分析发电厂系统运作可靠性。可靠性管理是电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工作的重点。(3)是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发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装置工业,企业内部设备技术状态和组织状态的好坏,对企业本身及社会都有影响。设备管理就是围绕设备从选择购进直到报废全过程而开展的系统管理工作的一种新学科,也是对主要生产设备从设计、制造、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技术反馈到更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4)是生产者队伍建设。电力企业是设备型企业,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技术装备率、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加大等,电力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不变资本在增加,相对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在减少。为了管理好用好发电设备,强调人机合一,加强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五、生产运营监测的功能内容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有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全景展示、综合管理和支撑管理等多种功能,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一)全面监测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可实现运营监测中心对外部环境、综合绩效、运营情况、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管理五种类型业务进行全面的监测,通过在线24小时的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并及时预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二)外部环境监测。在电力行业、外部环境监测主要是实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电力行业的产业政策、电力用户情况等信息的监测。

(三)综合绩效监测。综合绩效监测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电网的分布情况、结构功能、电网设备水平以及电网运行情况的监测来反映电力企业电网的状况;(2)通过对发电服务,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服务水平;(3)通过成本、经营效益、工作效益、 安全生产 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4)通过对资产流通和偿债能力等的监测反映电力企业财务状况;(5)通过对市场前景、创新能力以及资金无保障等方面的监测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运营状况监测。运营状况监测主要是监测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物资情况、营销状况等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可通过监测得到的信息及时掌握各部门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各部门的绩效与企业总绩效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所在。

(五)核心资源监测。电力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固定资产以及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其他资源,通过对这些核心资源的监测有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六)关键流程监测。企业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流程需要做好监测、重点是对跨部门流程节点的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关键流程运行不流畅之处。

六、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质量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

(二)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

(三)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

(四)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 其它 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方能更好地完成测试。

结束语

电力行业必将打破垄断,走向市场。发电企业全面加强生产运作管理,狠抓电力企业生营监测工作,增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发电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剑,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7月.

有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推荐:

1.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论文

2.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范文

3. 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4. 生产运营管理论文

5. 关于生产管理论文

6. 公司生产管理论文

7.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8.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印刷车间的现场管理 摘要:生产车间是一线员工的生产现场,是企业输入转化成输出,创造价值的现场,是生产企业经营的主体。生产现场中离不开人、机、料、法、环五要素。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生产现场的人流、物流和各种信息畅通无阻,使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实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均衡生产,这也是现场管理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印刷;车间管理;现场管理 生产车间是一线员工的生产现场,是企业输入转化成输出,创造价值的现场,是生产企业经营的主体。 我目前任职于一家大型商业票据印刷企业,通过长期工作中的摸索和积累,谈谈在现场管理中个人的一些体会。生产现场中离不开人、机、料、法、环五要素。这几项要素也是贯穿整个生产全程,现场管理就是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根据本厂生产运行特点,对车间现场进行全面的合理安排和布局,实行定置管理,做到规范化。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生产现场的人流、物流和各种信息畅通无阻,使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实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均衡生产,这也是现场管理的核心所在。 人作为生产的主体。一个企业要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就迫切需要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能优的职工队伍。但人员的管理是复杂的,是有个性的。会随着地点,情绪、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车间管理工作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制定、规范、落实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现场人员应时刻清楚明白自己的 岗位职责 ,作业指导书及相关的 规章制度 。按工序职能分工协调,清楚明白本岗位、本班组的工作范围与工作内容。各岗位各工序间相互紧密配合,上下工序间做好交接工作。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下工序对上工序进行监督,以保证工作一环扣一环的有条不紊的进行。 目前,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传统的印刷行业在技术及经营商都面临冲击和挑战。尤其是部分国企职工缺乏危机意识,学习观念落后。对新工艺、新方法没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敷衍应付。因此,必须通过培训去引导员工去认清形势,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求。 设备安全是产品质量的基础。设备的管理也是日常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印刷设备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集机械、电子、液气压传动、微电脑等多种控制原理与一体。因此定期的设备维护对车间正常的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1、日常操作要按照相关制度操作,遇到异常情况要进行观察、判断、检查,弄清原因、解决问题后方可继续生产,严禁机器带病运转。 2、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并拟定出周保养、月保养的时间及重点内容,针对设备保养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设备管理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管理、修保规定。在搞好日常零修、配件更换等工作的同时根据生产进度、工期等状况安排设备的中、大修项目,要根据产品需要适时调整、改造设备。把工作重点放在设备保养上,做到保养到位、以养代修、以修促养,测试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纸张、油墨、印版等物料作为承印信息的载体对印品颜色、层次、档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减少物料损耗和减少物资占用的费用。生产现场如何合理储备物资、节约使用物资,这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意义重大。在物料管理方面应做到: 1、车间应设有专门的物料检验工序,对生产所需要物料进行把关在物料使用过程跟踪控制,避免造成批量材料浪费。 2、控制仓库库存,采用ABC分类法将所有物资分类,并划分号,用四号定位法定位。常用物料注意保存在安全库存,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性。 3、严格按物料需求计划进行领料、退料、补料工作,控制生产损耗,并作相关数据记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保证按计划供应生产,保障生产计划顺利实施。物资消耗实行定额,包括产品净重实体消耗、工艺性损耗、非工艺性损耗、运输及 其它 过程的损耗做到合理化,及时处理帐外物资,做好退库和残旧物资的回收工作 4、生产所需物料需按“5S”进行摆放,便于日常使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车间内存在着不同客户、不同类型的产品,生产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他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各工序的生产能力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尽量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合理的安排好车间作业计划要注意一下几点: 1、各工序间的节拍衔接,保证产品在各个工序见的平行流转,避免工序的“饥饿”和“堵塞”,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使用率。 2、做好不同产品的生产排序工作。可根据最短加工时间(SPT)、和最早交货期(EDD)、关键比率(CR)等规则,针对同类型的产品结合设备插件安装情况进行产品生产排序。及保证按时交货,减少生产准备时间。 3、针对大批量产品要做好期量计划,做好生产物料的计划,保证每班次物料供应充足。既保证主打产品的生产同时尽可能不延误其他产品的交期。 此外,还要做好车间环境管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脏、乱、差的环境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工作的完成质量、设备的安全生产以及物流的畅通。因此优化通风和照明设施,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控制车间温湿度这些对产品的质量,员工的安全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简述了现场管理的一些事项。除此外质量管理也是现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管理者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质量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质量事故,减少质量差错是印刷企业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印刷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产前计划工作,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执行生产的工艺标准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事前准备充分才能在流程中应付自如。 2、强化细节管理,确保作业工序执行标准有力,产品的品质管控到位。 3、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也是全流程管控的。通过流程的管控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是可以改善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现场生产和品质管理人员关注细节,充分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现场管理经验,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持续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印刷企业质量管理方面只要坚持坚持不懈地持续改善内部管理,那么一定就会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破。 在成功的现场管理中一些软件方面如:工作的目标、品质标准、工作氛围、安全措施等方面也要加以完善。现场管理的好坏有利于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成功的企业中无不高度重视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成本和效益。现场管理作为企业展示其形象、技术实力和扩大知名度的窗口,客户往往通过现场管理这面镜子,就可看到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状况、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内在竞争力,并可衡量出 企业管理 的优劣。由此可见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科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了“车间现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2. 浅谈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3. 有关车间生产管理论文 4. 车间管理论文范文(2) 5. 关于现场管理论文的范文(2)

生产管理课程论文范文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水平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5s现场管理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s现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文章 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应用5S管理 方法 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5S管理思想意识的树立、5S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包含5S在内的 企业 文化 建设等提升5S管理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 5S现场管理管理制度

一、5S概述

的含义

5S最初来源于日本的一种家庭管理模式,该模式针对家庭中的地、物提出了整理、整顿管理。后来,日本企业将其引进到内部管理运作,逐渐增加其他一些管理要素,并最终形成了5S。

5S具体内容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以及素养(SHITSUKE)这5个要素,它们的日语用罗马文拼写时,第一个字母都为S,所以日本人又称之为5S。其中,整理,是指在工作现场,区别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撤除不需要的东西;整顿,是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清扫,是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保持工作现场无垃圾,无污秽状态;清洁,是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使工作人员觉得整洁、卫生;修养,是指通过进行上述4S的活动,让每个员工都自觉遵守各项 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地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我国不少企业又添加了“节约、安全、服务”等内容,分别称为6S、7S和8S活动。不过,5S仍然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能把5S做好, 其它 要素的完善是水到渠成的。

的作用

在现场管理合理化的进程中,5S是最起码的条件,通过5S活动可以达到提升PQCDSM工作管理的目标,即提升生产效率(),确保工作与产品的品质(Q,quality),降低现场不必要的成本浪费(C,cost),交期能够掌握(D,delivery),维持工作流程的安全(S,safety),进而使员工保持高昂的工作士气(M,morale)。不过,我们也必须对5S的本质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5S对企业现场管理起的是预防作用,即它只能预防企业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去解决现存的问题。

二、当前企业5S活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生产企业而言,现场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国内外企业都在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不过,在各种管理办法实施以后,虽然对企业人、财、物的管理有了清晰的办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与企业缺乏预防性的 措施 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企业重事后纠正措施、轻事前控制方案。5S的出现,就好象给处于高速运转的企业配备“防火墙”,预防可能侵害机体的各种“病毒”。正如预防性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样,对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活动具有预防危害产生作用的5S,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重重,5S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用。在我国,企业应用5S效果不佳,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有实施5S意识,但无实施5S的系统方案

这种“病症”的表象就是,企业在现场只有几条 标语 ,没有相应5S管理制度和稽查活动,期待5S能自动产生效果。这些企业,往往是在参观或了解其他企业实施5S活动后,发现5S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于是心潮澎湃,看别人挂了横幅、宣传画,于是回到工厂也挂几条横幅、宣传画,接着在管理会议上强调一下5S,然后便坐等5S产生效果。这种企业实施的所谓5S活动,会随着标语逐渐陈旧、破损、消失,而逐步消失殆尽。

2.有实施5S管理活动的系统措施,但得不到上级或其他部门的支持

企业5S活动得不到支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这种缺乏支持表现在生产部门内部。在企业里,生产部门实施5S的内在迫切性最强,因为生产部门现场管理的好坏与工作成果的质量直接相关。但在生产部门,部门经理和生产主管由于职责范围差异,部门经理考虑更多的常常是本部门的“宏观调控”问题,生产主管则必须时刻关注生产过程控制、产能、产品质量等非常具体的“微观”问题。因此,生产主管更加愿意推行5S活动,以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然而,部门经理并不太在意过程,他更关注的是结果。这样,在有些企业,往往是生产主管极力推行5S活动,而部门经理却不以然。这种非“一把手”工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5S活动得不到部门经理有力的、完全的支持,一旦产生需要部门之间、产线之间协调事宜时,就会阻碍5S活动顺利、深入的开展。其次,在许多企业,只在生产部门导入5S活动,其他部门则置身事外,这就导致生产部门实施的5S活动,犹如一个“5S孤岛”。其他部门,甚至包括总经理,都抱着“让他们去搞吧”的心态,认为5S只是生产部门的事。其实,生产部门实施5S,也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哪怕是口头上的。5S管理非常严格、繁琐,孤军奋战的生产部门,时间一长会失去心理平衡,进而影响实施5S的积极性和效果。

3.有具体的5S活动,但无成文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企业实行5S活动时,一开始就进入执行状态,安排人员每日稽查,搞得声势浩大。然而,由于没有制订5S活动管理办法,谁查?稽查内容是什么?以何为标准进行稽查?稽查以后如何处理?处理标准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缺乏管理制度进行事前规定,只是靠领导一时的灵光一现,随意安排。结果是让执行的人和实施的人无所适从,让大家对5S活动的公信力、认可度大打折扣。

4.对5S认识过于肤浅

这个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上下对5S认识肤浅,停留在清洁、清扫层面,以为5S就是搞搞卫生,认识不到5S是通过日常细节的处理,来预防大问题产生的意义。时间一长,没有认识上的动力,5S活动就慢慢流于形式。二是5S活动执行机构与部门内各组织之间的矛盾重重。大家视5S稽查为挑刺活动,充满敌意,不积极、不配合。实际上,在5S中,只有“素养”是人的要素,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如果大家能把遵守制度的“素养”建立起来了,5S就会由外部力量强制执行变为员工内在素质自觉完成。但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有一个由被动执行逐步发展为内在自觉遵守的过程。因此,在员工对5S还没有发展到内在自觉这个状态时,外部力量施压是必要的。此时,我们应该把5S执行机构所实施的外部稽查等活动,看作是帮助员工建立5S素养的善意行为,而不是找茬。

三、提升5S应用效果的策略

上述问题的产生,我们都可以找到原因所在。根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对企业提升5S活动效果,提出以下策略。

1.攻心为上

实际上,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对5S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因此,企业要想使5S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是首要问题。企业可借助以下两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在5S的含义、作用还没有深入人心之前,企业不应急于实施5S活动。可行的办法是,先建立5S项目组(公司或部门最高领导要参与),请外训人员对5S项目组进行培训,使其深刻理解5S的意义与作用。项目组是今后企业实施5S活动的核心和中坚,成员必须对5S有深入理解,具有实施5S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培训完成后,再由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来策划如何在企业内部如何组织实施5S活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由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对全体员工进行5S培训。让员工不断认识5S意义与作用,纠正他们对5S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全体员工对5S的认识。如车间,可利用晨会5-10分钟时间向大家宣导5S的重要性,对比5S实施前后车间工作环境与效率的改善情况。设立5S看板,公布5S活动先进与落后区域情况,让大家在对比中体会5S的重要性。定期召开5S会议, 总结 、探讨5S活动的 经验 和新的方法。

2.制度为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任何事情,为了使其有据可依,并增强其权威性,必须先设计好程序文件,规范事件的处理流程和内容。在制度方面要尽量考虑周全,从5S组织结构到各责任区域及5S责任人的明确,从稽查流程到5S评比与奖惩,都事先应有规范。让大家心里明白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至于其他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用5S会议记录等其他文件来补充。

3.稽查不可少

5S涉及到的都是企业现场管理方面非常细小的事情,加之5S对工作绩效起的是一种间接、预防作用,因此,实施人的主动性一般比较低,日常稽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5S日常稽查值日表,把每个区域稽查项目和内容具体化,并每天派出稽查员对公司或部门所有的区域进行检查、记录。

4.评比是保障

为了调动大家对实施5S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家认识到5S活动预防的作用和意义,组织还需要对5S活动进行评比。评比可分月度、季度和年度,物资和精神激励并重。比如,可以设置流动红旗,可以把评比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调薪和晋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大家对5S活动的重视和积极性。

5.建设包含5S在内的企业文化

要提高大家对5S的认识,要上级和其他部门重视和支持5S,没有“全员5S意识”是行不通的。这要求企业必须建设包含5S在内的企业文化,让全体成员理解、支持5S员工,只有让5S深入每个员工思想意识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5S孤岛”现象。

总之,5S对企业管理来讲,是一种预防保健性的措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现场管理中,预防胜于纠正。5S活动需要全员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程序文件,辅之以其他管理方法,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才蓉:优化与改进——5S现场管理模式[J].空运商务,2002,(15)

[2]香港五常法协会.5S培训手册[M],2002

[3]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6)

[4]孙少雄:如何推行5S[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5S管理法作为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工厂等场合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着重分析了5S管理在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现场管理;5S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5S管理的基本内容

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例如施工环境、安全、水电、消防、机械、仓库管理等等。5S管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指对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工序等进行有效管理。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应用中,其基本内容有:

1)整理。对施工现场以及预制区域的设备、物料进行整理,废物及时清除或者放入仓库,合理科学布置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将物料、设备、人员与工序有机结合,保证施工现场的整齐、安全以及施工的方便等。

2)整顿。对应各自的施工阶段,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物料,使得施工有序、高效开展,整顿的关键是要做到“三定”,即定位(例如清楚每一件物料、机械的放置位置等)、定品(例如不同施工阶段对物料性能、设备功能的不同需求等)、定量(例如不同工序对物料的使用量等),并形成标准。

3)清扫。清扫的对象不仅包括施工场所的地面清洁,还包括对施工设备、机械的日常清扫保养,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处理等。

4)清洁。清洁既是整理、整顿、清扫的坚持和深入,也是三者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体现,清洁是随时随地的日常化工作。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形象得体的员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现场管理清洁的具体表现。

5)素养。要做到前面提及的“4S”,还需要提升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例如团队精神等,并要严守标准,坚决贯彻、执行5S管理。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只有所有人员素质的提升,5S管理才能得到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5S管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施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员、设备、机械以及物料的合理调配及利用。5S管理能将施工的各个要素综合安排,减少各个工序之间衔接的时间,提升施工现场的良好氛围,再加上施工人员团队协调能力较强,施工效率明显增强。

2、多方面保障施工质量。建筑施工是多工种、多机械、多物料的交叉作业,如果5S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施工不畅、工序相互矛盾的问题,导致质量方面的瑕疵。良好的工作环境、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是施工高质量的保障。脏乱差的环境以及一线施工人员素质低下一直是我国施工企业的通病。通过严格的5S管理,一是可以为施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二是能及时保养施工机械设备,保障施工按质按量完成,三是通过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施工标准,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等措施,提升施工人员素质,从多方面保障施工质量。

3、极大降低工程成本,增加施工企业利润。5S管理实际上是成本控制方法的一种。例如,通过对施工环境的优化,减少了物料的浪费、机械或设备带病工作的情形,有效提升施工质量,降低返工率,节约成本。同时通过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团队协作,减少人员沟通和信息传达的成本,等待物料的时间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真正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原则。

4、杜绝施工事故,保障施工安全。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作为事故高发的行业之一,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推行5S管理是建立零事故、无意外施工环境必要条件。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制度中,5S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场布置明确、物料摆放规则、人员责任清晰等,都是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重要措施。

5、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严格推行5S管理,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不但对内可以规范流程,还可以在外树立专业、安全、高效的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争取更多施工合同,吸引一流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建筑施工是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要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做后盾,其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重要方面,每一项优质工程都是企业最好的推广名片。

6、 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得施工现场充满活力。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5S管理对员工责任的明确以及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得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有效减少工作时的摩擦,并增强员工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整个组织的精神面貌得到实质改善,员工往往能从企业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主动积极、尽职尽责地完成施工任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

三、施工企业5S管理的推行

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管理的重中之重。5S管理对于施工企业优化现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积极推行5S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和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

1、积极推进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上,5S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S管理的推行就是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的过程,而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融合5S管理基本内容,成为推行5S管理的基本途径。

2、加强员工现场5S管理的培训。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没有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5S管理的推行必将是徒劳无功,所以,做好员工的5S管理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经常性的组织5S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二是建立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随人的培训机制,强化员工的5S管理意识、行为。三是做好5S管理的宣传,知识点和行为规范的宣传也是进行全员培训的方法之一。

3、建立5S管理推行的奖惩、监督制度。明确规范的奖惩制度能有效约束员工行为,严格区分能做与不能做,奖惩与监督制度相结合,使得员工推行5S管理成为长期的日常行为,成为习惯。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发现现场5S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束语:

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过硬的施工技术之外,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5S管理作为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的施工效率、质量、安全、成本等都具有积极影响,施工企业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行5S管理,使之成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梁红霞。现场改进――从5S管理起步。中国质量,2010年

张堆学,郑玉巧。“5S”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

雷鸣。浅析5S管理方法。管理与财富,2009年

许福新。5S方法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建筑,2011年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下文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篇1 试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 建筑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主体。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障。 关键词: 建筑企业;主体;安全;责任 0 引言 建筑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主体。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下面,就如何落实建筑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 1 我省、市(区)、县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省、市(区)、县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发展阶段,大力实施错位发展、差异性竞争战略,强力推进“四大工程”,积极打造宜居、畅通、公园、平安、 文化 和健康。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候,也是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易发的时候,为此,我省内建筑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考验。 全省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建设规模1300万m2,2009年达到3200万m2,2010年全区施工面积达6000万m2,创历史新高。建筑施工面积的不断扩大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压力。 建筑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大,外来务工人员多。全省内建筑从业人员15万多人,绝大多数在"苦、脏、累、险"岗位作业,既是各类事故中容易伤害的群体,也是违章冒险作业的主要人群,在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到被伤害总数的以上。 2 建筑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存在的几种类型 无知法盲型 依法履行建筑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建筑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首要职责。而一些建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安全法制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安全法规要求,违法施工,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擅自将应由一个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肢解发包或则将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指定分包单位。 侥幸麻痹型 依法保证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和资金有效投入是建筑企业安全的基础保障。但一些建筑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企业在安全设备设施保障和资金投入方面,能减则减,能少即少,导致设备设施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圆盘锯、钢筋机械、电焊机、 潜水 泵、手持电动工具等施工机具或陈旧老化,或带病运行,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没有严格按照“三同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执行,施工现场通道防护常常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边施工边完善,没有在施工前完成,无法有效保证施工时作业人员通行安全。 在安全专项费用上资金投入较少,目前全省安全文明施工 措施 费取费标准基本维持在每平米4~6元左右,而实际施工中2000目合格安全网价格就在40~90元一床,每平米价格就为4~9元,再加上脚手架、临边防护、灭火器材、安全防护水平网等等安全设施费用的投入,就远超过实际取费4~6元的标准,实际施工中安全文明措施费投入不足在我省是普遍现象。建筑企业在有限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下,就只能购买质量低劣及假冒产品,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安全设施设置不完善,天天赌运气。 管理混乱型 依法健全安全 规章制度 和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而一些建筑企业负责人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求或安全管理机构有名无实。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常常不在施工现场,只安排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在现场指导安全管理,项目经理根本就没有履行安全职责。 项目管理机构安全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够情况时有发生,按现行规定一万平米以下至少须1人;1万~5万平米至少须2人;5万平米以上至少3人,应当设置安全主管,按土建、机电设备等专业专职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实际上很多5万平米以上工程没有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也不足3人,同时也没有按规定按土建、机电设备等专职设置。不少施工企业的安全员在职不在岗,将安全证件放在工地,人不在工地,挂靠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少企业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制度,或者制度陈旧老化,只是用来应付检查,不仅与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不适应,而且与自己的生产实际脱节,安全管理混乱。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参考例文篇2 浅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一、前言 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0多万工人死于安全事故或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疾病,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安全生产问题是全世界的难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伤死亡率更是要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全国工伤事故将近16000起,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这个数目触目惊心,尽管与交通事故等 其它 事故相比,工伤死亡人数不算最多,当如果以万人死亡率来计算,工伤可以成为威胁我国人们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杀手,其中又重要集中于煤炭、化工以及建筑行业,这些行业由于作业危险、生产过程中接触危险的材料、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人们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1.制定管理手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环节多、任务重,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多,导致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有的生产项目人员都是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任务完成后再回到各自岗位,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和人员安排造成很多安全生产难以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手册,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推进项目进行,管理手册是将安全管理加以提升、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通过管理手册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术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方针、具体实施内容、应急救援、作业规范、规 范文 件等内容纳入。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适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将管理手册印制并发放到企业员工手中,方便各部门、项目组成员沟通。 2.设定目标管理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制度,将考核对象具体化,项目内容细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分发至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在项目小组定期会议上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为月度考核,与标准工资挂钩。各分厂、部门根据标准化建设项目的要求,分别拟定出本部门分解考核的细则,交给项目小组备案。由项目小组制定出各分厂、部门的评分表。为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激励制度。根据辖区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利用奖励金建立激励制度,推进项目进展。如在当年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经有关部门验收通过,辖区主管部门可按相关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扣除项目投入经费后,企业可利用剩余的奖励金制定奖励办法,按照各成员及部门贡献进行划分。除设置集体奖外,还可以设置部门突出贡献奖和个人突出贡献奖,以激励项目组成员和部门。 3.确立项目管理团队 由于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而仅靠安全生产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来推动项目开展的,往往造成行政管理和企业实施脱节,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落实责任,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执行,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推进项目。为保证责任落实,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将包含企业所有的部门代表,不单单只是生产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涉及部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小组负责人负责会议的召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 4.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对辖区内安全生产形势的科学研判,认真 总结 工作 经验 ,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把最容易出事的环节、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作为重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点的监测监控,落实人员和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严格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把处罚关口前移,对重大隐患盯住不放,加强督查,尤其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易燃易爆物品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典型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遵守国家法令、严重违法、屡屡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严罚严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强制性培训制度,加大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新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层次,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关爱生命”的浓厚舆论氛围。按照安全生产装备最急、安监队伍最盼、安全监管最实用原则,加大安全监管装备的资金投入,切实防范事故的发,努力控制事故总量。 三、结语 总之,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长久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很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都形同具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流于形式,有检查时注意几天,没有检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得经营利润上。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意识培养以及 教育 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西员.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国钨业,2003,6. [2]宫万样,唐骏.安全生产标准化浅析,河北企业,2011(8). [3]__文.规范安全生产体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科技信息,2010,23. [4]李欣欣、谭连初.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讨,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6) . [5]刘胜,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理念精髓之我见,商情,2010,17. 猜你喜欢 1. 安全生产论文范文 2. 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3.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精选 4.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5. 安全管理论文发表范文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大全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水平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5s现场管理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s现场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文章 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应用5S管理 方法 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5S管理思想意识的树立、5S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包含5S在内的 企业 文化 建设等提升5S管理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 5S现场管理管理制度

一、5S概述

的含义

5S最初来源于日本的一种家庭管理模式,该模式针对家庭中的地、物提出了整理、整顿管理。后来,日本企业将其引进到内部管理运作,逐渐增加其他一些管理要素,并最终形成了5S。

5S具体内容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以及素养(SHITSUKE)这5个要素,它们的日语用罗马文拼写时,第一个字母都为S,所以日本人又称之为5S。其中,整理,是指在工作现场,区别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撤除不需要的东西;整顿,是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清扫,是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保持工作现场无垃圾,无污秽状态;清洁,是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使工作人员觉得整洁、卫生;修养,是指通过进行上述4S的活动,让每个员工都自觉遵守各项 规章制度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达到“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地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活动的不断深入认识,我国不少企业又添加了“节约、安全、服务”等内容,分别称为6S、7S和8S活动。不过,5S仍然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能把5S做好, 其它 要素的完善是水到渠成的。

的作用

在现场管理合理化的进程中,5S是最起码的条件,通过5S活动可以达到提升PQCDSM工作管理的目标,即提升生产效率(),确保工作与产品的品质(Q,quality),降低现场不必要的成本浪费(C,cost),交期能够掌握(D,delivery),维持工作流程的安全(S,safety),进而使员工保持高昂的工作士气(M,morale)。不过,我们也必须对5S的本质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5S对企业现场管理起的是预防作用,即它只能预防企业发生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去解决现存的问题。

二、当前企业5S活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生产企业而言,现场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国内外企业都在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不过,在各种管理办法实施以后,虽然对企业人、财、物的管理有了清晰的办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与企业缺乏预防性的 措施 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企业重事后纠正措施、轻事前控制方案。5S的出现,就好象给处于高速运转的企业配备“防火墙”,预防可能侵害机体的各种“病毒”。正如预防性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样,对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活动具有预防危害产生作用的5S,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重重,5S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用。在我国,企业应用5S效果不佳,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有实施5S意识,但无实施5S的系统方案

这种“病症”的表象就是,企业在现场只有几条 标语 ,没有相应5S管理制度和稽查活动,期待5S能自动产生效果。这些企业,往往是在参观或了解其他企业实施5S活动后,发现5S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于是心潮澎湃,看别人挂了横幅、宣传画,于是回到工厂也挂几条横幅、宣传画,接着在管理会议上强调一下5S,然后便坐等5S产生效果。这种企业实施的所谓5S活动,会随着标语逐渐陈旧、破损、消失,而逐步消失殆尽。

2.有实施5S管理活动的系统措施,但得不到上级或其他部门的支持

企业5S活动得不到支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这种缺乏支持表现在生产部门内部。在企业里,生产部门实施5S的内在迫切性最强,因为生产部门现场管理的好坏与工作成果的质量直接相关。但在生产部门,部门经理和生产主管由于职责范围差异,部门经理考虑更多的常常是本部门的“宏观调控”问题,生产主管则必须时刻关注生产过程控制、产能、产品质量等非常具体的“微观”问题。因此,生产主管更加愿意推行5S活动,以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然而,部门经理并不太在意过程,他更关注的是结果。这样,在有些企业,往往是生产主管极力推行5S活动,而部门经理却不以然。这种非“一把手”工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5S活动得不到部门经理有力的、完全的支持,一旦产生需要部门之间、产线之间协调事宜时,就会阻碍5S活动顺利、深入的开展。其次,在许多企业,只在生产部门导入5S活动,其他部门则置身事外,这就导致生产部门实施的5S活动,犹如一个“5S孤岛”。其他部门,甚至包括总经理,都抱着“让他们去搞吧”的心态,认为5S只是生产部门的事。其实,生产部门实施5S,也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哪怕是口头上的。5S管理非常严格、繁琐,孤军奋战的生产部门,时间一长会失去心理平衡,进而影响实施5S的积极性和效果。

3.有具体的5S活动,但无成文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企业实行5S活动时,一开始就进入执行状态,安排人员每日稽查,搞得声势浩大。然而,由于没有制订5S活动管理办法,谁查?稽查内容是什么?以何为标准进行稽查?稽查以后如何处理?处理标准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缺乏管理制度进行事前规定,只是靠领导一时的灵光一现,随意安排。结果是让执行的人和实施的人无所适从,让大家对5S活动的公信力、认可度大打折扣。

4.对5S认识过于肤浅

这个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上下对5S认识肤浅,停留在清洁、清扫层面,以为5S就是搞搞卫生,认识不到5S是通过日常细节的处理,来预防大问题产生的意义。时间一长,没有认识上的动力,5S活动就慢慢流于形式。二是5S活动执行机构与部门内各组织之间的矛盾重重。大家视5S稽查为挑刺活动,充满敌意,不积极、不配合。实际上,在5S中,只有“素养”是人的要素,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如果大家能把遵守制度的“素养”建立起来了,5S就会由外部力量强制执行变为员工内在素质自觉完成。但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有一个由被动执行逐步发展为内在自觉遵守的过程。因此,在员工对5S还没有发展到内在自觉这个状态时,外部力量施压是必要的。此时,我们应该把5S执行机构所实施的外部稽查等活动,看作是帮助员工建立5S素养的善意行为,而不是找茬。

三、提升5S应用效果的策略

上述问题的产生,我们都可以找到原因所在。根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对企业提升5S活动效果,提出以下策略。

1.攻心为上

实际上,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对5S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因此,企业要想使5S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是首要问题。企业可借助以下两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在5S的含义、作用还没有深入人心之前,企业不应急于实施5S活动。可行的办法是,先建立5S项目组(公司或部门最高领导要参与),请外训人员对5S项目组进行培训,使其深刻理解5S的意义与作用。项目组是今后企业实施5S活动的核心和中坚,成员必须对5S有深入理解,具有实施5S活动的信心和决心。培训完成后,再由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来策划如何在企业内部如何组织实施5S活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由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对全体员工进行5S培训。让员工不断认识5S意义与作用,纠正他们对5S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全体员工对5S的认识。如车间,可利用晨会5-10分钟时间向大家宣导5S的重要性,对比5S实施前后车间工作环境与效率的改善情况。设立5S看板,公布5S活动先进与落后区域情况,让大家在对比中体会5S的重要性。定期召开5S会议, 总结 、探讨5S活动的 经验 和新的方法。

2.制度为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任何事情,为了使其有据可依,并增强其权威性,必须先设计好程序文件,规范事件的处理流程和内容。在制度方面要尽量考虑周全,从5S组织结构到各责任区域及5S责任人的明确,从稽查流程到5S评比与奖惩,都事先应有规范。让大家心里明白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至于其他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用5S会议记录等其他文件来补充。

3.稽查不可少

5S涉及到的都是企业现场管理方面非常细小的事情,加之5S对工作绩效起的是一种间接、预防作用,因此,实施人的主动性一般比较低,日常稽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5S日常稽查值日表,把每个区域稽查项目和内容具体化,并每天派出稽查员对公司或部门所有的区域进行检查、记录。

4.评比是保障

为了调动大家对实施5S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家认识到5S活动预防的作用和意义,组织还需要对5S活动进行评比。评比可分月度、季度和年度,物资和精神激励并重。比如,可以设置流动红旗,可以把评比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调薪和晋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大家对5S活动的重视和积极性。

5.建设包含5S在内的企业文化

要提高大家对5S的认识,要上级和其他部门重视和支持5S,没有“全员5S意识”是行不通的。这要求企业必须建设包含5S在内的企业文化,让全体成员理解、支持5S员工,只有让5S深入每个员工思想意识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5S孤岛”现象。

总之,5S对企业管理来讲,是一种预防保健性的措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现场管理中,预防胜于纠正。5S活动需要全员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程序文件,辅之以其他管理方法,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才蓉:优化与改进——5S现场管理模式[J].空运商务,2002,(15)

[2]香港五常法协会.5S培训手册[M],2002

[3]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6)

[4]孙少雄:如何推行5S[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5S管理法作为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工厂等场合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着重分析了5S管理在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现场管理;5S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5S管理的基本内容

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例如施工环境、安全、水电、消防、机械、仓库管理等等。5S管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效的现场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指对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工序等进行有效管理。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应用中,其基本内容有:

1)整理。对施工现场以及预制区域的设备、物料进行整理,废物及时清除或者放入仓库,合理科学布置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将物料、设备、人员与工序有机结合,保证施工现场的整齐、安全以及施工的方便等。

2)整顿。对应各自的施工阶段,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物料,使得施工有序、高效开展,整顿的关键是要做到“三定”,即定位(例如清楚每一件物料、机械的放置位置等)、定品(例如不同施工阶段对物料性能、设备功能的不同需求等)、定量(例如不同工序对物料的使用量等),并形成标准。

3)清扫。清扫的对象不仅包括施工场所的地面清洁,还包括对施工设备、机械的日常清扫保养,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处理等。

4)清洁。清洁既是整理、整顿、清扫的坚持和深入,也是三者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体现,清洁是随时随地的日常化工作。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形象得体的员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现场管理清洁的具体表现。

5)素养。要做到前面提及的“4S”,还需要提升现场工作人员的素质,例如团队精神等,并要严守标准,坚决贯彻、执行5S管理。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只有所有人员素质的提升,5S管理才能得到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下去。

二、5S管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施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员、设备、机械以及物料的合理调配及利用。5S管理能将施工的各个要素综合安排,减少各个工序之间衔接的时间,提升施工现场的良好氛围,再加上施工人员团队协调能力较强,施工效率明显增强。

2、多方面保障施工质量。建筑施工是多工种、多机械、多物料的交叉作业,如果5S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施工不畅、工序相互矛盾的问题,导致质量方面的瑕疵。良好的工作环境、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是施工高质量的保障。脏乱差的环境以及一线施工人员素质低下一直是我国施工企业的通病。通过严格的5S管理,一是可以为施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二是能及时保养施工机械设备,保障施工按质按量完成,三是通过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施工标准,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等措施,提升施工人员素质,从多方面保障施工质量。

3、极大降低工程成本,增加施工企业利润。5S管理实际上是成本控制方法的一种。例如,通过对施工环境的优化,减少了物料的浪费、机械或设备带病工作的情形,有效提升施工质量,降低返工率,节约成本。同时通过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团队协作,减少人员沟通和信息传达的成本,等待物料的时间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真正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原则。

4、杜绝施工事故,保障施工安全。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作为事故高发的行业之一,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推行5S管理是建立零事故、无意外施工环境必要条件。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制度中,5S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场布置明确、物料摆放规则、人员责任清晰等,都是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重要措施。

5、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严格推行5S管理,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不但对内可以规范流程,还可以在外树立专业、安全、高效的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争取更多施工合同,吸引一流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建筑施工是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要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做后盾,其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重要方面,每一项优质工程都是企业最好的推广名片。

6、 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得施工现场充满活力。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5S管理对员工责任的明确以及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得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有效减少工作时的摩擦,并增强员工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整个组织的精神面貌得到实质改善,员工往往能从企业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主动积极、尽职尽责地完成施工任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

三、施工企业5S管理的推行

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管理的重中之重。5S管理对于施工企业优化现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积极推行5S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和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

1、积极推进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上,5S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S管理的推行就是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的过程,而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融合5S管理基本内容,成为推行5S管理的基本途径。

2、加强员工现场5S管理的培训。素养是5S管理的核心,没有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5S管理的推行必将是徒劳无功,所以,做好员工的5S管理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经常性的组织5S管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二是建立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随人的培训机制,强化员工的5S管理意识、行为。三是做好5S管理的宣传,知识点和行为规范的宣传也是进行全员培训的方法之一。

3、建立5S管理推行的奖惩、监督制度。明确规范的奖惩制度能有效约束员工行为,严格区分能做与不能做,奖惩与监督制度相结合,使得员工推行5S管理成为长期的日常行为,成为习惯。通过监督检查,可以发现现场5S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束语:

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过硬的施工技术之外,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5S管理作为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的施工效率、质量、安全、成本等都具有积极影响,施工企业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行5S管理,使之成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梁红霞。现场改进――从5S管理起步。中国质量,2010年

张堆学,郑玉巧。“5S”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

雷鸣。浅析5S管理方法。管理与财富,2009年

许福新。5S方法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建筑,2011年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印刷车间的现场管理 摘要:生产车间是一线员工的生产现场,是企业输入转化成输出,创造价值的现场,是生产企业经营的主体。生产现场中离不开人、机、料、法、环五要素。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生产现场的人流、物流和各种信息畅通无阻,使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实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均衡生产,这也是现场管理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印刷;车间管理;现场管理 生产车间是一线员工的生产现场,是企业输入转化成输出,创造价值的现场,是生产企业经营的主体。 我目前任职于一家大型商业票据印刷企业,通过长期工作中的摸索和积累,谈谈在现场管理中个人的一些体会。生产现场中离不开人、机、料、法、环五要素。这几项要素也是贯穿整个生产全程,现场管理就是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根据本厂生产运行特点,对车间现场进行全面的合理安排和布局,实行定置管理,做到规范化。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生产现场的人流、物流和各种信息畅通无阻,使生产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实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均衡生产,这也是现场管理的核心所在。 人作为生产的主体。一个企业要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就迫切需要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能优的职工队伍。但人员的管理是复杂的,是有个性的。会随着地点,情绪、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因此车间管理工作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制定、规范、落实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现场人员应时刻清楚明白自己的 岗位职责 ,作业指导书及相关的 规章制度 。按工序职能分工协调,清楚明白本岗位、本班组的工作范围与工作内容。各岗位各工序间相互紧密配合,上下工序间做好交接工作。上工序对下工序负责,下工序对上工序进行监督,以保证工作一环扣一环的有条不紊的进行。 目前,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传统的印刷行业在技术及经营商都面临冲击和挑战。尤其是部分国企职工缺乏危机意识,学习观念落后。对新工艺、新方法没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敷衍应付。因此,必须通过培训去引导员工去认清形势,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求。 设备安全是产品质量的基础。设备的管理也是日常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印刷设备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集机械、电子、液气压传动、微电脑等多种控制原理与一体。因此定期的设备维护对车间正常的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1、日常操作要按照相关制度操作,遇到异常情况要进行观察、判断、检查,弄清原因、解决问题后方可继续生产,严禁机器带病运转。 2、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并拟定出周保养、月保养的时间及重点内容,针对设备保养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设备管理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管理、修保规定。在搞好日常零修、配件更换等工作的同时根据生产进度、工期等状况安排设备的中、大修项目,要根据产品需要适时调整、改造设备。把工作重点放在设备保养上,做到保养到位、以养代修、以修促养,测试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纸张、油墨、印版等物料作为承印信息的载体对印品颜色、层次、档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减少物料损耗和减少物资占用的费用。生产现场如何合理储备物资、节约使用物资,这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意义重大。在物料管理方面应做到: 1、车间应设有专门的物料检验工序,对生产所需要物料进行把关在物料使用过程跟踪控制,避免造成批量材料浪费。 2、控制仓库库存,采用ABC分类法将所有物资分类,并划分号,用四号定位法定位。常用物料注意保存在安全库存,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性。 3、严格按物料需求计划进行领料、退料、补料工作,控制生产损耗,并作相关数据记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保证按计划供应生产,保障生产计划顺利实施。物资消耗实行定额,包括产品净重实体消耗、工艺性损耗、非工艺性损耗、运输及 其它 过程的损耗做到合理化,及时处理帐外物资,做好退库和残旧物资的回收工作 4、生产所需物料需按“5S”进行摆放,便于日常使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车间内存在着不同客户、不同类型的产品,生产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他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各工序的生产能力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尽量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合理的安排好车间作业计划要注意一下几点: 1、各工序间的节拍衔接,保证产品在各个工序见的平行流转,避免工序的“饥饿”和“堵塞”,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使用率。 2、做好不同产品的生产排序工作。可根据最短加工时间(SPT)、和最早交货期(EDD)、关键比率(CR)等规则,针对同类型的产品结合设备插件安装情况进行产品生产排序。及保证按时交货,减少生产准备时间。 3、针对大批量产品要做好期量计划,做好生产物料的计划,保证每班次物料供应充足。既保证主打产品的生产同时尽可能不延误其他产品的交期。 此外,还要做好车间环境管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脏、乱、差的环境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工作的完成质量、设备的安全生产以及物流的畅通。因此优化通风和照明设施,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控制车间温湿度这些对产品的质量,员工的安全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简述了现场管理的一些事项。除此外质量管理也是现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管理者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质量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质量事故,减少质量差错是印刷企业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印刷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产前计划工作,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执行生产的工艺标准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事前准备充分才能在流程中应付自如。 2、强化细节管理,确保作业工序执行标准有力,产品的品质管控到位。 3、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也是全流程管控的。通过流程的管控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是可以改善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现场生产和品质管理人员关注细节,充分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现场管理经验,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持续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印刷企业质量管理方面只要坚持坚持不懈地持续改善内部管理,那么一定就会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破。 在成功的现场管理中一些软件方面如:工作的目标、品质标准、工作氛围、安全措施等方面也要加以完善。现场管理的好坏有利于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成功的企业中无不高度重视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成本和效益。现场管理作为企业展示其形象、技术实力和扩大知名度的窗口,客户往往通过现场管理这面镜子,就可看到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状况、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内在竞争力,并可衡量出 企业管理 的优劣。由此可见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科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了“车间现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2. 浅谈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3. 有关车间生产管理论文 4. 车间管理论文范文(2) 5. 关于现场管理论文的范文(2)

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农业的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推出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 热点 。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推广体系的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体现所在。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格外加强了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并建成了以 种植 、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化为主推广网络,并形成由上而下的垂直农业推广体系。可以说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40多万个村子建立了服务组织,并有10多万个村子组建了专业技术协会与科技示范户。 2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如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则如下几点: 内外部组织管理与任务目标不相符 我们都知道农业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现代的农业技术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今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内外部组织管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实际任务目标且与实际任务目标不相一致,而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难以切实落实,且推广体系与推广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状况。 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处于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政倾向较强,且受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制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正是因此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市场导向性差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真正能够实现的农业创新成果转换率极低,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推广体系不匹配 现如今许多农业推广人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而农业推广体系内部又缺乏对农业推广人员的严格选拔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农业推广体系无法良好的运转。尤其是部分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且不熟悉当前的农业市场,因此也无法完成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我国在农业推广体系上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因此,不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则尤为重要。 明确创新目标,把握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目标,切实把握发展方向,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并且对各级农业机构进行巩固,尤其是可以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组织,建立新型的国有、民办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俨然已经成为当今进行农业推广的重要主体,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第一,要强化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二,要改进农业推广方式与农业推广机制,不断拓宽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范围,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第三,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切实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之上,并且增加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提供充分保障。 提高个人素质 进一步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 教育 ,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农业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与实际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与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实际驾驭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业推广体系现状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的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使其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农民对科技的发展需求尤为重要,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对其加强建设。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二:《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左右,而我国却只有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 措施 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 岗位职责 ,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 文化 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篇三:《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机构队伍不稳。部分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经济条件限制,用于技术推广的专项经费就更少。农技人员交替频繁,往往是兼职其他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不多,真正到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的人员少之又少。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是工作条件较差。除基本待遇外得不到保障外,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尤其缺乏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不能障碍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三是专业素质不高。从总体上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少,但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近年来乡镇公务员招考工作不限制专业,分到农技推广站的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而且由于经费紧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其知识越发陈旧老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这些成果多不适宜推广应用。当前通常采用“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运作机制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这种机制带来种种弊端:自下而上层层报奖,无形中增加了成果的数量,造成成果数量较多的假象;挤小现有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的空间。科技成果必须最终得到生产的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民以取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取向,对技术要求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增加有效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而现行科技成果以及推广机制偏重于单一技术,对配套集成技术,以及对技术的整体作用和区域效果重视不够;对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及产后加工等技术的应用服务能力较弱,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错位。加之市场、技术等信息不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效果。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导致推广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巨大、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微观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 方法 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实际是仅有少量科技带头户具备这种能力,多数农民尚不具备。二是创新技术的采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效效益较低及其他负担较多的多重压力下,多数农民由于资金薄弱,仅能采用一些效益显著、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而对一些见效慢或投资大的高新技术,仅有采纳的欲望,但缺乏购买使用能力。 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进入城镇从业的农户大多数仍倾向于保留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很低。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农业经营问题,不仅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和转化的成本,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户各自为政,加之村委会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更是缺乏有效的 渠道 。 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发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 经验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逐步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增强为农村科技服务的能力,保障各级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保障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和广大农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各级政府应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一是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可能的财力、物力,加强推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二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份额,加大对一些公益性的推广工作的实施规模和支持强度;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产业化经营和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评审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农业动物、植物新品种纳入专利范围,鼓励研究单位研制生产更多实用的科技产品,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对一些研究与开发示范相结合的科技项目和以开发性为主的科技项目,在鉴定评奖过程中可考虑将创新技术和经济效益分离开来,或加大创新部分权重,降低已获效益权重,增加成果的实用性,促使产生更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要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二是要广泛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创新推广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农民技术培训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结束语 我们要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与全方位的服务领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从法律上!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全方位地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07-111. [2] 范伟杰,张华.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1):2-3. 猜你喜欢: 1. 农业推广成功案例 2.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3.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4.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毕业论文 5. 养殖技术与推广论文范文 6. 农业科技创新专科毕业生论文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不仅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国民经济得以进步的源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业经济方面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总结这些制约因素,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第一,经营模式不佳。不可否认,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消费为主,剩余的农业产品再进行市场交换。这种经营方式规模弱小,利润低。第二,缺乏现代化装备。农业经济为粗放型经济,农业产品大都没有进过深加工,经济利益不高。第三,农民素质不高。我国的农民朴实、勤劳,但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的观念及对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第四,农业资源没有深入开发。一些闲置的土地,其实是大有可为,但由于思想、技术限制,致使其成为“不毛之地”。第五,农业体制僵硬。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僵硬,“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不适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六,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分散,二是覆盖面积不够。第七,农业生产不够生态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农业经济的改进建议措施

农业经营商品化

农业经营商品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农业经营商品化,指的是农业经营模式从“自给自足,余粮销售”,转变为“以卖为主,为卖而产”。商品化的农业经营理念有何优势?一方面是能够有效的活跃农业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是农民能够从中赚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如何推动农业的商品化经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做起,首先是政府加以引导,鼓励农民种植反季节农产品。如反季节蔬菜、反季节水果等。众所周知,反季节农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能有效的刺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村菜市场”。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农村没有村菜市场。建立村菜市场,一方面节省了农民进城买菜的交通费用;另一方面,村菜市场打通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促进了农场品的商品化生产。

农业装备现代化

农业装备现代化,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营销理念,让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如何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首先,农机服务。引导组建农机服务公司,这类公司能够吸收农村闲散资金,通过市场运转后实现优化配置。农机服务公司生产规模大、效率高,有效改变农民小规模生产的状况。其次,引导组建农民协会。组建农民协会,旨在帮助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在破除传统农业观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组织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指的是在农村,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的小企业,农场品的深加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农产品深度加工微信企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的弄动力。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岂不两全其美?因此,应加大力度宣传、扶植、推广、优化农产品深加工微型企业的建立。

农民武装科技化

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是切实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首先,加强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基础教育搞好了,即使部分孩子不能进一步深造,而选择留在农村务农,也比一字不识的文盲更具有创造性、发展性。因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基础教育,头脑灵活、眼界开阔。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其次,吸引知识青年。很多农村知识青年有文化、干劲、思想。如果吸引更多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农业行业中,相信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力。如何才能吸引知识青年务农?一方面,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农村的住房方面,要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上,设计出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的房屋结构。另一方面,政策调整,应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适当降低农业相关物资价格,从而缩短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以此来吸引知识青年务农。

农业资源深入化

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从那些看似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地方,开发出它特有的经济潜力。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境内多山地、丘陵。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闲置的荒地。我们可根据这些地区的土质、气候、水分、阳光等条件,合理的开发闲置或者半闲置的土地资源。如何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经济?笔者从荒山、荒地、荒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荒山,由于土质等条件限制,一般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却适合于发展林业,而这也契合了“农业损失副业补”的原理。因此,可结合当地气候、降雨、土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环境。对于荒地,适合发展“荒地育苗”、“木上植菌”,或者是养殖业。在荒地发展养殖业契合“种植损失养殖补”的原理。至于河滩,发展河滩养鸭鹅或者是发展水产业,能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总之,要以科学、合理的手段挖掘出这些“不毛之地”的经济潜力。

农业体制创新化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组织。强有力的基层领导,一方面能够正确贯彻上级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图;另一方面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锐意革新,切实改变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农业体制创新化,就是指创新农业的基层领导组织,以强化组织领导的方式,引导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其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已不在适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那么,如何落实农业体制创新?首先,调整村干部组织。村干部“无为而治”的管理效率低下,清退原来的农村基层干部,考察、选拔责任心强、管理能力强的大学生为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甚大。其次,完善人才配置制度。完善人才配置制度,指的是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工作。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工作的福利待遇,以丰厚的物质回报抢占人才市场。有了人才到农村地区,政府的理论指导与农村的实践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农业经济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设施扩大化

农业设施扩大化,指的是扩大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优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首先,扩大投入。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应在当前的基础上再度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加强监管,确保足额资金运用于农村农业基础建设之中,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一方面是完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是农村公路建设。其次,有机结合。这里的有机结合,指的是加强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科技的相互结合。国家对农业科技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丰厚的成果。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互结合,例如,建立“科学种田示范基地”、“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学习基地。例如,建设“农家书院”、“农业图书馆”等学习的基础设施,方便农民闲暇之余借阅、学习、改进、融合,促进农民科学种田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农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效。生态农业追求资源的集约开发,摒弃粗放型生产模式。土地、人力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生产效率较高。其二,环保。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而发展生态农业,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污染防治、改善环境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首先,强化意识。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企业进行鼓励、扶持。其次,示范效应。政府加强与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机企业等的合作关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方面可进行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作为学习、参观、交流的场所,吸引农民、企业家前来交流学习,从中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最后,实验项目。我们需大力继续抓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验,探讨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机制体系等问题不断开展和实现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交流与创新。

3小结

总之,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要改变现状,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商品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科技化的农民素质;深入化的资源挖掘;创新化的管理机制;扩大化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只有努力做好以上工作,才能有效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切实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承忠.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2]李生梅,周强.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13(02).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业经济方面论文参考范文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