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研究民歌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6:09:11

研究民歌的论文

浅议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论文

[摘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陕北民歌 艺术性 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睁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尽现了妹子对她的情哥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幸福生活中期望。和这首歌相比,同样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陕北自由汉》却是包含心酸和无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干粮,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骂我就骂,哎……”从这点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热情直白,没有半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跃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说他们是运输大队,其实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回贩运货物,主要是食盐、毛皮等,风里来,雨里去。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劳力,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那首和着骡子铃声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途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这就是黄土高原式的爱,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憨直的陕北汉子,拿着陕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给心上人表白自己的爱恋:“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感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自然、真实,生动感人。

陕北民歌传唱悠久,在今天流传面越来越大,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首先就是因为它唱出来的是真实的感情。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很多陕北方言,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如《骂媒婆》:“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单看“捣灶鬼”、“两头扇”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媒人的厌恶,“耳朵软”更是对父母见钱眼开,不顾一切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责怪,表现出姑娘对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陕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扬,腔调豪壮婉转,尽情的吐诉出心中的艰难悲壮,几乎是吼出来的,陕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谣》:“日头头烤红胳膊膊弯,风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钻。一字一顿无不凝结着艄公的血和泪,挣就个骨头练就个胆,从小就学会个搬水船”。先不说是陕北的人民为生活艰辛所迫,一句‘从小就学会’足见其中的辛酸。艄公们用高亢的嗓音倾诉着自己与黄河天险拼争,与生活的坎坷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艄公谣》。

陕北民歌的句式和我国历代民歌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多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同,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七言句式是陕北民歌是最普遍的结构形式。如《哭嫁》“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其中也有八字句、九字句,但中间多为衬字,例如,“千里(里)的雷声(噢)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长征》:“桃花(花)(那个)(还)没开杏花(花)(那个)开,站住牛惧(呀)看你上来”。“干妹子儿你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来好像水上噢飘。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儿结个婚”。以上都属于七言变体,它们都借助衬词,突破了七言的限制,使歌曲更加接近群众语言,上口能唱,唱起来宛转流畅。这种句式结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句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灵活多变,使感情得以充分表现。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喜用叠音。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叠音双音节,用于句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使整个句子显得轻重缓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陕北民歌中的叠音通常是把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中间有时加有时不加衬字“格”,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它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等摹拟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语言富有独特的韵味。如“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

“对对”“眼眼”,把单个量词、名词迭连起来,借繁复的语音感觉突出形象,“对对”突出鸭子也能相依相偎,相亲相爱,何况有感情的人呢?“眼眼”强化了主人公是大花眼,眼睫毛长,暗指女孩子聪明有主意。这样,借助迭词化生硬为柔和,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给人可观可感的立体形象和亲切动人的心理印象,同时又增强了歌词悠扬婉转的音乐美。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陕北民歌也是这样。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激情。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的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段的灵活妙用有着极大的关系。以陕北民歌歌词的修辞特色为切入点来研究陕北方言乃至现代汉语的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贺敬之说:“一切来自人民并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世也唱不完”。陕北民歌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加大对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郝磊。影视中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J]。电影评介, 2006,(19)。

[2]汪东锋。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次,民歌借流行歌曲元素焕发生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当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的流行音乐里开始引用民族元素,当腾格尔红遍大江南北,.当“女子十二乐坊”倾倒海外的时候,一些人发出“民族音乐迎来了春天”的欢呼。也就是说,流行音乐用现在的配器手法和演唱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表现民歌,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族,也使传统民歌的古老生命力焕发生机。很难说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和正确的定位。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发生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文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则可以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众多音乐人可以借助这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有时也显得很切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长期来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争斗、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 Baidu文库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与国际接轨,港、台、内地三地的流行音乐差异日益缩小,在这个时期,古今的碰撞、中外的结合都汇集到一起。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流行音乐从商业上看是繁荣的,但是从文化上看,是贫穷的。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更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如何把民族的真正变为世界的、把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还需要广大的音乐人不断尝试、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使我国民族化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中国民谣鉴赏论坛搜索

关于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

民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辽南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

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地域;文化特色

民歌,以人民集体性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最真实、最深切地表达着民间百姓的感情、意志和愿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作为东北民歌的分支,大连新金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而体裁类型多样的金州民歌也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歌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过不断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征。一般来说,传统民歌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两大功能,并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现方式及音乐形式特点,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吟咏调、舞歌、酒歌六大类别。其中号子、山歌、小调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类别。号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配合劳动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运动而歌;山歌用于山野劳作、休闲或交往时而歌;小调用于休闲娱乐、或轻松劳作时而歌;吟咏调用于民间叫卖、哭丧、诗词吟诵、哄孩、哭嫁等活动中;舞歌用于节日喜庆、日常活动仪式中的民间歌舞表演,是一种融舞蹈于一体的歌唱;酒歌,即相聚饮酒时而唱的歌曲,是我国古老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汉族民歌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东北汉族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东北汉族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中语言的诗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多使用衬字衬词,常带有一定叙事性,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特别是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东北汉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其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节奏欢快、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歌曲开头常使用重复或者同音反复的表现手法,也使用“加花”、“紧缩”等表现手法。代表性曲目如《东北风》、《小拜年》、《摇篮曲》、《回娘家》等。

三、大连新金民歌的艺术特点

大连新金民歌起于新金县(现普兰店),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来的影调戏、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等因素。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同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新金民歌的体裁种类丰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新民歌类。大连新金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大调式,且短小精悍,音调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为小调式,用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绪。新金民歌一般采用真嗓演唱,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还有一些民歌是唱、说结合,与观众对答互动。新金民歌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内容主要有唱男女爱情、劳动欢愉、四季风光、家园美好等。代表作品有《卖饺子》、《打纸山》、《梅花开得好》、《猜花》、《四季花儿开》等。

四、金州民歌的艺术特点

金州民歌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秧歌调、单鼓调及其他杂调等。金州小调曲调流畅,其调式主要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节奏多为2/4拍和4/4拍,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等。金州劳动号子也称为海号子,一般为中板速度,曲调铿锵有力,它鲜明地反映了金州渔民的豪放性情。根据分工不同,金州劳动号子主要有捞鱼号子、摇橹号子、拖船号子等类型。金州秧歌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妇观灯》、《盼情人》等,另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的歌调,如《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金州单鼓调也是一种歌舞音乐形式,起初主要用于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娱乐形式。另外,当地艺人结合二人转、金州影调、大鼓书等音调,还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杂曲杂调样式。除上述金州秧歌调的曲目外,代表性作品还有《卖扁食》、《关花灯》、《二姑娘拜年》、《小寡妇观灯》、《四季调》等。

总之,辽南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的总体特点,也融入了山东民间文化等元素,其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凸显了辽南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研究论文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那么,这首歌的原唱是谁呢?

《康定情歌》原唱:喻宜萱

喻宜萱(1909年-2008年1月),江西萍乡人,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声乐系主任。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我与音乐》。

喻宜萱个人简介

喻宜萱,女高音歌唱家。江西萍乡 人。193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 研究生院学习。1939年回国。曾任金陵女子大学 教员,湖北教育学院 教授、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声乐 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三届理事。1956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称号。是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我与音乐》。

家庭背景

喻宜萱祖辈的好几代人都是文人学士,祖父喻兆藩为晚清翰林,曾任宁绍台海防兵备道、浙江布政使,颇有政声;父亲喻相平为清代末届举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几位姑妈也是精通诗书画的才女。

人物成就

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和中外艺术歌曲,尤其重视中国声乐作品。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培养了许多声乐人才,如黎信昌、李双江、吴雁泽等。

曾为女高音“四大名旦”之一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中国歌坛,喻宜萱与周小燕、郎毓秀等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响彻大江南北的《康定情歌》就是这一时期唱响的。

最早流传于四川康定地区的一首民歌《溜溜调》,经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江定仙改编成《康定情歌》。

1947年,喻宜萱应邀在南京国际俱乐部举办独唱会,担任钢琴伴奏的江定仙将新改编的《康定情歌》交给她,而她经过试唱后十分喜爱,确定将其作为独唱会的曲目之一。

之后,《康定情歌》经唱片公司录制、在各电台播放后,成为风靡全国的歌曲

另外,《康定情歌》还随着喻宜萱的.出国演唱而传到国外,受到国外媒体的好评,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十大经典民歌之一。

个人著作

她撰写了多篇声乐研究论文,许多专业性文章在《红旗》、《人民音乐》 等杂志上发表。

还编选、配译了十几种声乐教材,她出版的专著有自传《我与音乐》、《中国歌曲独唱歌曲集》(一、二集)、《声乐教学选曲》(一、二集)、《西洋歌剧咏叹调选曲》(五本)、《俄罗斯歌曲选》、《法国艺术歌曲》(与人合编)和《声乐教材·中国歌曲》(六本)等,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评价

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为祝贺喻宜萱90华诞,出版了画册《岁月回眸》,在前言中高度评价她的业绩:“喻宜萱,不愧是中国当代老一辈优秀声乐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不愧是新中国声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康定情歌》是由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40年代,产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下面是有康定情歌 散文 ,欢迎参阅。 康定情歌散文:我在康定情歌电影院看电影 康定情歌大酒店和格萨尔酒店,在康定是最好的宾馆,都挂着三星级旅游涉外酒店的牌子,其规模和服务,与家乡桑植县的古都大酒店和金豪宾馆没有什么区别,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桑植只是张家界市所辖的一个小县。 相对于格萨尔酒店而言,在康定城区这条狭长的夹皮沟中,康定情歌大酒店的楼层要高一些,气势要威武一些。康定情歌电影院就设在康定情歌大酒店的四楼,外观装修看上去很现代,也很时尚。 从位于东关的办公室到位于向阳街的宿舍,或者从向阳街的宿舍到东关的办公室,每每经过康定情歌大酒店,我都会对着康定情歌电影院的外墙注视半天。电影院的外墙橱窗很打眼,电影海报五彩斑斓,诱惑着我的脚步和目光。毕竟,我在故乡桑植小县城连续三天不间断看过那部著名的电影《红河谷》以后,就再也没有走进过电影院了。屈指算来,应该有十二年了。 昨天晚上,天下着小雨,气温很低。在康定,只要县城下小雨,康定情歌风景区里面就是 大雪 纷飞。从办公室回宿舍的途中,经过康定情歌电影院,想着同事们都还阻隔在景区,没有回来,一个人没有事情可做,不如去看看电影。 电影的票价不低,二十元。电影院的设施设备也不错,座椅,银幕,音响,等等都很先进,与康定城区的偏僻落后格格不入。我在心里想,这二十元真是花得值,很值。坐在座椅上,等待电影开演,打望周边观众的那个时刻,我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或者九十年代初期的张家界。而且,我闹不明白,在这个电视普及,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代,康定城里看电影的人为什么还这么多?我不一样呀,我是一个外乡人,我来看电影纯粹是为了打发时光。康定人来看电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怀旧,抑或本身就在一个旧的时代?我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影片名叫《见龙卸甲》,主演是刘德华、洪金宝、李美琪、于荣光、濮存昕等等,客串的明星特别多,多达十五人以上,弄成了一个大杂烩,一个三下锅。 故事 讲的是三国时期赵子龙凭着一身本事成为常胜将军,最后不得不以身殉职的来龙去脉,没有多少新意。如果不是因为电影院的视听效果太好,看上去,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烂片。最为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我竟然发现了白静,就是在电视剧《血色湘西》里面扮演女一号田穗穗的那个可爱姑娘,那个讨人喜欢的“湘西妹伢”。可是,白静在这部影片中只有一个镜头,扮演刘备的二夫人,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抱着啼哭不已的阿斗,惊慌失措。镜头迅速切换,赵子龙出现,万军当中救阿斗,此后就再也找不到白静的画面了,让人徒生遗憾。想不到白静,为了这样一个镜头,也同意去赶这样的场子,我的心里很不舒服。 虽然影片的内容不敢恭维,但是电影院的环境卫生、整体氛围还是让我留恋的。想不到在偏远的康定,还有这样一处 文化 的净土,艺术的净土。今后的日子,我想我找到了一个打发业余时光的美好去处。 康定情歌散文:康定情歌 “60年了,我想我该回去看看了,否则永远也回不去了…“电影一开始就听到李苏杰说这句话,我内心就一震,我想到了相似的一句话,是一大哥面对三弟不回家过父亲60大寿说等明年回去时的无奈说的“好吧,三子,你记住,爸妈不会永远等着你的…”人生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看什么时候,往往就差那么丁点时间,许多事情就成为永久遗憾,所以许多事情能做就立刻做了,不要以为有的是时间,也不知与许多人说再见就是真的永远不见。 婷婷作为音乐学院的优秀学生却不能演绎出《康定情歌》的情感,因为她心中没有康定。我永远不会忘记李苏杰解救奴隶娃达娃时的境况,达娃说:“我一生下来就是奴隶,这铁链除了我陪少爷小姐骑马,其余时间都戴着,连睡觉都是…”李苏杰说要把它收好要让子子辈辈的人都知道我们吃的苦受的累,我还记得达娃听了李苏杰说芝麻饼是甜的问甜是什么味道时那种无知的和对美好苏州大城市的向往。看到有飞石要砸向李苏杰时达娃的奋不顾身… 他们在雪山脚下擦出的爱情火花却输在了通信不通的现实面前,也算是输在了所谓的小三面前,当李苏杰看到刘二的信他要和达娃结婚的事情…当达娃看到刘二的信李苏杰祝福她的话时…他们都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再次感觉自身的卑微,从而遗憾一辈子… 当扎西听到李苏杰他们是苏州人时,就毅然放弃了帮他们推车,他们以为苏州人都是不守信的人,格桑说了脱缰的马可以抓住,说出的话永远也收不回,李苏杰的一句话让达娃苦苦等了60年,我想到了《神话》中玉淑给小川说的那句话,小川,我相信你,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所以不要轻易承诺,因为是明天先到还是意外先到,只有后天我们才清楚,我也终于明白自己行走江湖报自己家乡就担当了一份责任,因为你认识的他们包括他们的朋友很有可能这一辈子就只认识你们家乡你一个人,你的所有行为都代表着家乡人的形象… 我也再次感受到了他们藏语同胞们的团结和热情以及豪爽和他们不为金钱利益心动踏实的高尚品质,扎西说了没有给别人割草,就不要拿别人的牛羊和天下的的鸟儿那么多,不都是雄鹰,我也不是才子扎西… 当听到达娃10天前去世时,李苏杰当即浑晕,我想我也是,为何上苍如此绝情,就算是惩罚,难道对他们的惩罚还不够吗?听到达娃收不到信,天天念叨时,李苏杰再次老泪纵横,用婷婷的话说,他的心也在流血…我想达娃应该会像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样,用紫微的话说我娘想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冤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扎西够爷们,用婷婷的话说你善良,踏实,勇敢…我想婷婷的到来就是上苍安排来考验你和梅朵的青梅竹马的爱情的,我想你也有点心动,人心都是肉长的,就算是石头也应该捂热了,婷婷那么爱你,跟着他到了苏州,你可以上最好的音乐学院,将康定情歌唱响全世界,而你只说了,我已经有了梅朵,她奶奶说了,是雄鹰就离不开草原,是扎西就离不开梅朵,其实梅朵是最幸运的,你以前的一切怀疑都是多余的以及为了扎西的幸福离开他… 婷婷也是幸运的,在跑马山上,扎西告诉了她那条幅都是五色金幡,上面全是经文,每被风吹拂一次,就相当于颂念了一次经,她的离开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说了外公60年前你把心留在了这里,60年后我要带走一颗心,在飞机起飞前他终于等到了扎西和梅朵一起唱着康定情歌为她送行,也和他们真心的拥抱在一起,回去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以及深刻的感触深深弹出了康定情歌情感的极致… 听着听着,记忆如同蝴蝶般飞奔,还记得 儿童 时,妈妈拿着她那蜡黄的 笔记本 教我唱会了人生第一首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才知道是一首情歌以及它是一首流行的藏族民歌后来被整理更名为《康定情歌》传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以及向外星人传播10首歌中唯一的一首亚洲歌曲… 感激编导,能演绎出如此好的剧情,剧中几对情侣除了牵手和拥抱没有任何亲密行为,打破了中国电影界以此提高票房的潜规则,剧中出了李苏杰也没有任何人流泪,把流泪都流给了观众,我想我是流泪了,看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有始以来第一次看电影看得如此有感觉,我的感触方方面面,我终于体会了什么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我恨,恨自己为何不是画家,画出那美好的画面,恨自己为何不是诗人,写出优美的诗歌赞颂他们伟大的爱情,恨自己为何不是音乐家,唱出那能表心迹的天籁之音,我恨…我想…也许我会因此改变很多,人生观,为人处事,以及爱情…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如戏太深,我…只想说,今晚,我只能用笨拙的手指在冰冷的键盘上敲打出苍白的文字,却记录不了眼中流下的那莫名的泪,心中无比的千万思绪……… 谨以此文怀恋今晚看到的让我非常感触的电影《康定情歌》,期待能让我再如此感动的电影…… 康定情歌散文:关于康定情歌 年华散尽了几度春秋,未了,才发觉处处都是走过的风景; 纯真时代的几段章节,完了,才珍视点点擦不掉的稚嫩笔记; 你成为了我的回忆,一幕幕不间断地上演着; 你成为了我的文字,工整隽秀不敢有丝毫瑕疵; 六十年了,没有你,我是怎么度过的? 六十年了,没有我,你过得还好吗? 天都知道,我的想念是多么猖狂地疯长着,不顾及供我养我的土地,千根万条伸向远方,就为寻找你的呼吸。 是的,我很清醒。我很清醒我是在深深的思念着你。 六十年了,没有冲淡半点那个让我揪心,让我感动的地方; 六十年了,还清晰地记得那么一首歌,那么一段旋律。 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首歌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本书增添了无人替代的味道;有没有因为某些人,而使某大片本属公共财产的风景,成为最私密的心情?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告诉那些人吧!你走过我的心里,并成为了一种叫做手绘的颜色,独一无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片不同的叶子。 我们同扎根于一片土地,吸收着同一份雨露,我们同生长于一个枝丫,最后的宿命同是落叶归根。 所以,我们相同了。 我们有着不同的轮廓,游走着不同的经脉,我们怀抱着各自的梦想,被不同的人贴上了不一样的标签。 因此,我们又不同了。 生活是何等的矛盾,以至于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又万分渴望走进,像《围城》中描写的爱情一样。 若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那生活又将被定义成什么呢? 生命是被落叶盖着的深潭,在岸边游移或许安全,但也等于没有活过;非要落了水,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我想所有的一切的关乎美好,关乎凄凉,关乎幸福,甚至关乎绝望都叫做体验。 体验了,就是你的生命活了。 《康定情歌》这部电影是由苏有朋、蒲巴甲、居文沛等主演的,以“中国第一情歌”——康定情歌为蓝本,讲述了情歌发源地甘孜藏区纯净神秘的土地上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旷世绝恋。 导演江平曾说:其实《康定情歌》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首名歌。在我心中一直觉得康定和甘孜是一个神秘、浪漫的地方,我定义它为浪漫甘孜,神秘康定。 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仇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都是那份心情。 戴望舒希望逢丁香一样的姑娘,希望有雨巷一样的向往。 导演江平则把他对甘孜的热爱,康定的追求用纯粹的情歌来诠释电影。 关于这首歌曲《康定情歌》的创作之源,还有个小故事的。 据考究,《康定情歌》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四川康定,作者李依若根据自己的 爱情故事 编写而成。当年他在成都读大学时与来自康定的李姓女子相爱,但这段单纯的感情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李依若与其继母因此反目,家里断绝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李依若也是因为藏家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可惜,最后有情人并没有终成眷属。李依若为了纪念这段少年时期的感情,在康定创作了一首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来改名为现在的《康定情歌》。慢慢经世人传唱,流传广泛。 前半段的歌词中透露出少男少女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白也显得格外直接,唱起来朗朗上口;后半段却由于无疾而终的恋情让歌曲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简单的歌词,明朗的曲调,似乎说出的对恋人的所有感情。 所以我把你作为了背景,衬托我任何场合下没心没肺笑过之后不为人知的,却像被戳穿的真实。所以,我唱给了你听。 当达娃被李苏杰从农奴中解救时; 当达娃和李苏杰在共同修筑川藏公路中逐渐相爱时; 广袤的高原上又飘起了熟悉清澈的声音。仿佛在说:请不要故意不理,请不要羞涩躲开,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康定。 《康定情歌》,一部很纯粹的上世纪爱情故事。 六十年前的李苏杰是个地道的大学生, 毕业 后就随军进藏修筑川藏公路了。老实,心眼好,还带有那时年轻人共有的愤愤不平和想拯救千万受苦难的人民的伟大抱负。 我是人民解放军的子弟。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为的知识青年总像午后十四点的太阳,炙热、慷慨激昂。为人民服务之心是印在脑海里的,不是随口 说说 如过家家一样被遗忘。 若有机会把时光倒流,把自己扔进烽火连三月的战场,我们会不会临阵逃脱呢? “军民一家亲”李苏杰一直重复这只句话。 在他举起斧头砍断跟随达娃十五年的铁链的一瞬间,莫名的、巨大能量的感动在火山口迸发出来,喷射到好远好远。从此,达娃的命运改变了,奴隶翻身做人了,不再是只会说会的工具了,被压制许久的自由和自尊从归于历代受苦的人们,束缚在身上的利器,控制灵魂的恐怖,在这一刻解放了。 庄严而又神圣地被达娃铭记于心,似重生,似洗礼。 像鲁迅说的那样:身心突然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是的。达娃属于她自己的了。 六十年前的达娃是个土生土长的藏家姑娘。自小为奴。直到遇见恩人解救了她,带她一起投入了修筑公路的一线。勇敢,心地善良,偶尔还带有女孩子天生的调皮与倔强,源于骨子里的执拗和坚守,让她等了一辈子的承诺,直到离开人世。 那时,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简单却感人。就像康定情歌一样,透着淳朴,发自内心的真实。金钱和物欲在他们的爱情面前凸显的如此苍白,他们的爱情融在甘孜,定在了那个时代。 苏杰给达娃他家乡的枣蓉麻饼,让达娃人生第一次尝出甜是什么味道。 “原来,甜就是这个我味道啥!”达娃说道: 很纯粹的味道。 达娃给苏杰做羊毛钢笔套;苏杰许诺达娃会带她去江苏,去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地方。让她上音乐学院,把康定情歌唱到全天下人都会! “嗯。我真的可以吗?” 两人都会心的笑了。 此时达娃明白了甜又可以有另一种味道。是不加粉饰的墙,洁白,明亮,正期待着绘画家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动;是幸福的电波,一轮一轮的涟漪从心头涌起,然后一股一股地荡漾着,传遍全身。 是的。达娃享受了爱情赐予的蜜。 然而,不该在这对大家都看好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无论他们做了怎样的阻拦,还是无济于事。 苏杰被诬蔑为右派,抓去农场劳动了。 不禁换回对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的记忆。特别是第二段感情的演变,原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叫无奈,舍不得的无奈就美其名曰:放手让对方找到更好的。接着,生活还照过,与你的日子被命运这把大手死死地压在了五指山下,期盼着唐僧的到来。 都是平凡人。有谁能有孙悟空那样的寿命呢? 六十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 花开败了一季又一季,潮水打湿了一对又一对恋人的眼。 换做是你我,有谁还记得当初的那个他呢? 承诺就如写在石头上的“海枯石烂”,久了,被风蚀的支离破碎,怎么也拼凑不起来, 然后就幻灭了; 誓言就像破碎的石头一样,被我们丢进深渊,只是闷得一声激起一滩波纹,然后就沉下去了。 自以为是地认为相信承诺还不如相信谎言,宣读誓言还不如少说废话。 现在的爱情有些太突兀,拒绝了森林的保护,早晚会水土流失的。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曾几何时流传了这样一句 名言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远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裸婚》中也这样写到:失去你,我还有我,失去我,还要你有什么意义。 我不知道该对这些名言做出怎么样的评价,或许我也没资格吧!所以,这六十年在现在的爱情路上被叫做愚蠢和遗忘。 可在达娃和苏杰的眼里,六十年叫做守望。关于爱情的守望,没有怨恨,没有抛弃,以至于最后的感情上升为对甘孜的爱,对康定的爱,那里融化了他们,吸纳了他们。 记得有人说过——守望,是一种锥心刺骨的感受,如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惆怅;守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有“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守望,是一道倚悬长空的彩虹,有着“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加梦”的朦胧. 于是他们习惯了守望,习惯开始搁置内心的情感,习惯让情感慢慢沉淀…… 六十年的守望,十天的时间差,换来的却是一生的遗憾。 或许我们都不曾得到上天的宠爱,在适当的时候,赐予我们一位天使,让我们幸福一生,又或者让我们停留下来欣赏沿途的美景,然而上天会是个顽皮的孩子,喜欢游戏人生,让我们在游戏结束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曾经扮演过的角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守望或许很美,会是一种期盼,一种梦境,但亦或者会是一种顽疾,错过了那个人,也许就错过了一生的幸福,守望爱情也许就会守望痛苦! 但是苏杰和达娃谁也没放弃。 他一生未娶。 她一生未嫁。 六十年后,苏杰带着无法言说的情绪回到了甘孜。 “爷爷,这么多年了,一直听您说康定,那到底是什么地方啊?”亲侄女的女儿婷婷好奇地问他。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的人单纯,透明,像达娃一样。那里的歌朴实,无华,像康定情歌一样。 “我的心一直在甘孜啊!” 六十年后,苏杰带着达娃喜欢吃的枣蓉麻饼和上百封盖着“查无此人”的被退回来的信去看心里一直牵挂的她,可谁知,当一切真相大白后才发觉达娃十天前以永远的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为一个承诺,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 是达娃太傻,还是苏杰成为了千古之罪人? 达娃走了,而苏杰还活着。 六十年的时光终于交汇了,可天空却说我要睡觉了,关掉了所有的亮光,一片无边的黑暗。 苏杰的眼前一片漆黑。 等候,没有比这来的更才残酷了吧! 老人没有西斯底里,没有嚎啕大哭,没有一起殉情。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的照片,看着那个当年送给她的包和装枣蓉麻饼的筒,想着达娃给他唱的那首很美的康定情歌。 难道他背叛了她?难道他不爱她了吗? 在他们当初相遇的小溪边,老人蹲在那儿,亲手把那些曾被退回来的信一封一封地放入缓缓的溪流里;亲手把那些达娃最喜欢的麻饼一片一片的放入缓缓的溪流里。 今天,我回来了,我把这些信都给你带来了,可是,你却走了。 我想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到时候,我会让孩子们带着我的骨灰,从苏州飞来这里,在当年我们相遇的地方,我要顺着这条溪流去找你,我一定会找到你。到那时候,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老人没有背信弃义。 在老人的眼里,达娃没有离他而去。因为达娃就是他心中甘孜,纯洁的康定,永远都不会消失。他对她的爱已融进了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里,扯不开,也化不浓。达娃就是他的康定。康定也是导演的达娃。 爱,真的永恒了。 而达娃抚养的孩子扎西多杰,也真正领悟了康定情歌的意义,用心唱出了康定的爱,纯粹的爱。 一部电影的时间远远短于六十年的时间。 而爱,却可以穿越时间。

山西民歌歌词研究报告论文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陕西民歌散发着黄土地泥土的芬芳,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陕西民歌外在苍劲、悲凉、雄浑、质朴。内在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粹。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本人山西,支持山西民歌!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 山西民歌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 山西民歌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 弹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品种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把全省各 山西民歌地千姿百态的民歌从体裁上加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秧歌;五、套曲。这五大类体裁所包括的不同歌种和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下:(一)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股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直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3)山歌的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挚、朴实;(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的各种不同的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离石等各县。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过去在这些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那些正在山坡上从事劳作的农民,那些手持羊铲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赶着牲灵的脚夫或三五成群背着铺盖去“走西口”的人们,面对旷野引亢高歌。“学会唱曲解心宽”。他们所唱的,大半都是这种可以“解心宽”的山曲。这些“山曲”儿,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开花调”。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也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 山西民歌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如“山药蛋开花结圪瘩儿,吃蛋亲是俺的心肝瓣儿”。“开花调”的风格特点与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说河曲“山曲”以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见长,而“开花调”则以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取胜。“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卷席片”的风格特点,与河曲一带“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调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样多的平行式结构,节奏也较为紧凑,其歌词也更近于口语化。(二)号子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因为号子大都是喊着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号子”。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以上各种号子都是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大都无固定唱词,唱词都是在劳动进行中领号人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的。 山西劳动号子虽然不多,然而却有着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三)小调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 山西民歌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山西小调的歌词也较整齐、规范,以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种形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 (四)秧歌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但属于戏曲类的秧歌,如襄垣、武乡秧歌、朔县秧歌、代县秧歌等,本文不去涉及,而留待以后编辑《戏曲音乐集成》时再去整理它们。本卷所编入的是那些属于民歌体的秧歌。其中有的虽然也正逐渐向戏曲方面发展,或已形成一种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地方小戏,但其唱腔却仍然保持着民歌特点并以民歌的面貌在群众中继续传唱。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县过街秧歌、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其中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的是祁太袂歌(因流传于晋中平川各县,也叫晋中秧歌)等。除上述各种秧歌外,山西还有许多“地秧歌”。如“汾阳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它民间歌舞形式,如晋东南的“花篮灯”、“九莲灯”、晋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这些民间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为主而以间播形式进行演唱,所唱的大半是“四季”“十二月”等歌咏花卉、风物或表述古人古事或表达美好祝愿的娱乐性歌曲。由于这些民间歌舞大都是在元宵灯节进行活动,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灯歌”。此外,还有一些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也编入了秧歌类,主要有河曲的“二人抬”、左权的“小花戏”与和顺的“凤台小戏”以及昔阳一带的“拉花”等形式中仍在民间单独以民歌形态广为传唱的部分,他们虽不叫秧歌,但在节日活动中,它们也常常被看作是“闹秧歌”或“闹红火”的活动内容,所以也有选择地编入秧歌类。 (五)套曲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 山西民歌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左权“大腔”,流行于左权一带。其曲调优美,结构严谨,形式完整。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兴县“昆曲”,是当地俗称,并非戏曲形式的“昆曲”,是流传在兴县一带的一种民歌坐唱形式,内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离石“弹唱”,流传在离石、中阳、柳林、方山一带的大型民间演唱,所唱曲调大都是明清小曲或当地小调。《审录》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调组成,内容是歌唱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要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宣汉民歌研究现状论文

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 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古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许还要走很远,但是我们必须不停的寻找契机,为民族的文化作出应有的保护,更要作出应有的创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认识我们的音乐文化。

一些乱七八糟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广西民歌艺术研究论文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