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三鹿奶粉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3:10:07

三鹿奶粉论文文献

从“三鹿奶粉事件”再谈企业的社会责任字数:2537摘 要:本文从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深刻教训,再次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具体措施。关键词:三鹿奶粉 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日前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乳品行业、为整个民族敲响了警钟。望着照片中那些躺在母亲怀里的“结石”孩子,无不让人痛心和震撼。“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大头娃娃”的阴影刚刚被时间冲淡,婴儿“肾结石”又以更沉重的力度敲打着我们脆弱的神经。“三鹿”“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圣元”……几乎没有一个品牌叫人欣慰。从三鹿奶粉事件到现在,问题已经扩展到整个牛奶产品行业,老百姓心中关于乳制品安全的最后防线被彻底击溃。纵观2004年以来国内食品市场安全问题,使民众对食品市场的信心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州扒鸡、平遥牛肉、龙口粉丝、金华火腿;吊白块、敌敌畏、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农药残留、三聚氰胺……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企业怎么了?道德、良心、社会责任哪里去了?为商业利益不惜牺牲公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甚至连婴儿的性命都不能唤醒企业的产品安全责任,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企业?尽管此事件造成了一批高官被免职和引咎辞职;尽管三鹿董事长田文华及不法奶农、奶站负责人被拘捕;尽管取消了“伊利”“蒙牛”“光明”等一些名牌产品的称号,但造成的社会影响之严重、教训之惨痛,当该引起所有企业的觉醒。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社会的重要细胞,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最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支撑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但这远远不够,若想长久的发展下去,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化,他们还得承担起另一个更重要的责任——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的是企业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思想。它包括企业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承担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承担扶贫济困、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承担发展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帮助政府分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可见,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少产品、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而是说它对于社会、对于消费者、对于自然环境、对于员工等有一种整体的、持续的责任感。它注重与其他利益群体的良性沟通和和谐相处;他需要把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真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来实现。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一些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只顾眼前,不管长远,把获取利润当成了唯一,忘记了企业责任的双重性,更忘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尤其是个别企业,在国家免检产品的光环笼罩下,在利益的驱动下,胆大妄为,什么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什么责任、法律,统统丢在脑后。在市场竞争中,我们鼓励发展经济,但绝不能以牺牲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换取。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取消国家食品免检制度,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治理决心和力度。二是国家职能部门监管缺失。目前涉及食品监管环节的有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食品安全涉及链条很长,但这些部门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从而导致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等问题,没有专门部门真正负起责任。监管部门对企业日常的随时监控、检查和年终专查极度不到位,承担不起监督的职责,这也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深刻反省的一点。像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正是因为生产、经销等管理部门监管失职,才会造出那么多“大头娃娃”。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分清职责,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监督和检查,才能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三是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具体的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但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和标准由于多头管理,存在严重的交叉冲突,同时又都不全面,存在着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等问题。法律衔接的不统一给违法企业以喘息的可能,削减了法律的惩处力度,也为司法机关再度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造成了时间上的拖延。因此健全完善符合现状的相关法律并严格执行迫在眉睫。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四是对出现问题的企业惩处力度不够。以三鹿为例: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三鹿就曾“榜上有名”; 2005又出现虚标生产日期的“早产”三鹿奶,最后都不了了之。对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该处理的不处理,一次次“手下留情”,甚至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助长了某些企业违法犯法的“胆略”;有的虽然处罚了,但力度不够,触动不了违法企业的神经,他们不会因违法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反而感觉维法的成本比违法的成本要高得多,因而铤而走险,昧着良心去获取暴利。可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抓住一个,严厉地惩处一个,经济上破产,并接受法律的制裁,(企业负责人)该坐牢时坐牢,该偿命时偿命,让他们知道企业违法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这条“高压线”不能碰。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需要企业重视自身道德和文化建设,加强自律,自发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企业健康发展,不断造福于国人,造福于世界。

公共关系学看三鹿奶粉事件日前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乳品行业、为整个民族敲响了警钟。望着照片中那些躺在母亲怀里的“结石”孩子,无不让人痛心和震撼。“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大头娃娃”的阴影刚刚被时间冲淡,婴儿“肾结石”又以更沉重的力度敲打着我们脆弱的神经。“三鹿”“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圣元”……几乎没有一个品牌叫人欣慰。从三鹿奶粉事件到现在,问题已经扩展到整个牛奶产品行业,老百姓心中关于乳制品安全的最后防线被彻底击溃。 纵观2004年以来国内食品市场安全问题,使民众对食品市场的信心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州扒鸡、平遥牛肉、龙口粉丝、金华火腿;吊白块、敌敌畏、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农药残留、三聚氰胺……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企业怎么了?道德、良心、社会责任哪里去了?为商业利益不惜牺牲公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甚至连婴儿的性命都不能唤醒企业的产品安全责任,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企业? 尽管此事件造成了一批高官被免职和引咎辞职;尽管三鹿董事长田文华及不法奶农、奶站负责人被拘捕;尽管取消了“伊利”“蒙牛”“光明”等一些名牌产品的称号,但造成的社会影响之严重、教训之惨痛,当该引起所有企业的觉醒。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社会的重要细胞,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最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支撑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但这远远不够,若想长久的发展下去,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化,他们还得承担起另一个更重要的责任——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的是企业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思想。它包括企业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承担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承担扶贫济困、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承担发展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帮助政府分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可见,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少产品、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而是说它对于社会、对于消费者、对于自然环境、对于员工等有一种整体的、持续的责任感。它注重与其他利益群体的良性沟通和和谐相处;他需要把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真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来实现。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一是一些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只顾眼前,不管长远,把获取利润当成了唯一,忘记了企业责任的双重性,更忘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尤其是个别企业,在国家免检产品的光环笼罩下,在利益的驱动下,胆大妄为,什么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什么责任、法律,统统丢在脑后。在市场竞争中,我们鼓励发展经济,但绝不能以牺牲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换取。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取消国家食品免检制度,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治理决心和力度。 二是国家职能部门监管缺失。目前涉及食品监管环节的有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食品安全涉及链条很长,但这些部门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从而导致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等问题,没有专门部门真正负起责任。监管部门对企业日常的随时监控、检查和年终专查极度不到位,承担不起监督的职责,这也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深刻反省的一点。像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正是因为生产、经销等管理部门监管失职,才会造出那么多“大头娃娃”。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分清职责,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监督和检查,才能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三是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具体的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但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和标准由于多头管理,存在严重的交叉冲突,同时又都不全面,存在着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等问题。法律衔接的不统一给违法企业以喘息的可能,削减了法律的惩处力度,也为司法机关再度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造成了时间上的拖延。因此健全完善符合现状的相关法律并严格执行迫在眉睫。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 四是对出现问题的企业惩处力度不够。以三鹿为例: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三鹿就曾“榜上有名”; 2005又出现虚标生产日期的“早产”三鹿奶,最后都不了了之。对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该处理的不处理,一次次“手下留情”,甚至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助长了某些企业违法犯法的“胆略”;有的虽然处罚了,但力度不够,触动不了违法企业的神经,他们不会因违法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反而感觉维法的成本比违法的成本要高得多,因而铤而走险,昧着良心去获取暴利。可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抓住一个,严厉地惩处一个,经济上破产,并接受法律的制裁,(企业负责人)该坐牢时坐牢,该偿命时偿命,让他们知道企业违法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这条“高压线”不能碰。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方面需要企业重视自身道德和文化建设,加强自律,自发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企业健康发展,不断造福于国人,造福于世界。三鹿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航天乳饮料及乳粉”惟一合作伙伴、全国惟一“航天乳饮料”专业生产企业。三鹿奶粉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免检”的奶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邓婕、倪萍、薛佳凝、花儿乐队都作过产品代言人,然而正是有着如此耀眼光环的企业和产品,在神州大地上制造出了让一千多个家庭流泪的悲剧。700吨毒奶粉,一座山一样,压向中国老百姓。压出了我国在食品生产方面存在的危机,也压出了我国企业在社会、安全、法律等各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的责任问题。 一、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政府是第二责任人 三鹿集团副总裁王玉良说,“多年来,三鹿集团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每一袋产品安全、优质。”讲得太好了。但这并不表明三鹿公司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依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即便三鹿公司做到了这一点,它也仅仅是承担了企业做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而已,并不能说明三鹿准备做得更好,或是准备给我们消费者施舍些什么。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所以,三鹿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对原材料进行安全检测,也应当在产品出厂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但是,显然,三鹿公司没有履行这个“经过1100多项检测才能出厂”的义务,却想把本属于他的责任推给奶农、奶霸,奶农送的牛奶原料即便存在质量问题,也不是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直接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婴儿吃了经“三鹿”厂家生产的奶粉后出现健康问题的,奶农的牛奶有问题,企业在收购和使用时就应该进行质量检测,难道说只要是奶农送来的牛奶,三鹿都是照单全收吗?三鹿集团作为此次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在自己的产品出了这样严重的质量问题,公众看到的只有企业在想尽办法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承担事故责任!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愤怒! 把问题转化为机会是企业管理的精粹所在,也是企业家的职能所在,彼得·德鲁克指出,把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可能不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而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长期奉公守法、善待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增加无形资产。从这一角度来看,三鹿很显然做得远远不够。

三鹿奶粉危机公关论文

三鹿事件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形势。 都说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能承受和容忍的民众。然而,再怎么能容忍的民众,也无法将自己的心理防线降低到“让自己的孩子吃毒药”的程度。奶粉业的集体“投毒”已成事实,如此将 使得民众本就薄弱的安全感,更受重创。 奶粉业,乃至乳业这个数十年努力才造就的产业链,数以百万计的产业人口,一朝就遭受如此覆灭性打击,警醒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可能到了该还债的时候。跛脚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剥夺某些群体的权益……都使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相对于奶粉业,中国其他的产业领域,亦积累了大小各异的问题。引发奶粉业沦陷的原因,并非一个局域问题,而是波及整个经济领域的全域性问题。 更致命的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之时,出现一个产业系统性的沦陷,对于本来就信誉不佳的中国企业之国际品牌形象,更是沉重的打击。这么一个巨大的产业沦陷事件,将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心有余悸,尤其是食品行业,更是可能遭受彻底的寒流。我们常说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值几百亿美元,微软的品牌值几百亿美元,然而,单就“三鹿”和奶粉业的集体沦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言,其给中国经济和整个国家形象带来的“品牌损益”至少是以万亿计的,要想重新修复,所要付出的艰辛以及时间,难以估量。 对于30年来,一直维持高速增长的经济而言,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许难以估量。高速并不等于健康,依照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高速往往意味着所有矛盾必须依靠高速来解决,这种高位运行其实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 此次事件,对民众心理和自信心的重挫,将导致其自身的安全感继续降低,对于社会形势的判断会比以往悲观,对于政府也会产生比以往更多的不信任。 关于3鹿公关如何应对此次危机的一个策划方案相关资料 网络给三鹿一记耳光 企业到底该如何危机公关

求 伊利的危机管理 论文怎样写论文? 建议你先去知网找相关论文研究,不会弄的话可以去我baidu空间参考下网络找论文的介绍

伊利的品牌管理危机牛永革 蔡静 李蔚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83年郑俊怀受命做厂长时,家当41万元,职工76人,年利税万元,是一组在统计当地GDP时完全可以忽略不记的数字。进入90年代后,企业在郑俊怀的带领下,有了超速的发展,从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伊利从一个几千万的企业发展为一个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的全国乳业巨头,居中国乳制品行业销售第一位.2004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达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在前不久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估的“2004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伊利以亿元名列第38位,进入了中国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的前列。不可否认,伊利这十年的经营是成功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伊利还是充满危机,特别是品牌危机。伊利的品牌建设与维护,存在有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会影响伊利当前的发展,也会影响伊利未来的持续成长空间。一、 伊利创造的品牌概念,正在给伊利带来烦恼。伊利创造的“大草原”概念成全了竞争对手的发展却障碍了自己的扩张,“大草原”概念被风狂挤兑造成的负面效应,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概念的创立者伊利品牌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是品牌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是直接推动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在过去,中国牛奶业一直处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品牌,原因是产品高度的同质化造成了竞争力的分散化,牛奶行业没有一个企业创造出独特的品牌概念以使自己脱颖而出。当伊利的“大草原”概念推出后,便迅速从众多的牛奶品牌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中国牛奶业的领袖。伊利的大草原概念之所以能把伊利推向中国乳业的顶峰,还是因为伊利抓住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中部和东部人内心深处都存有的大草原情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声和诗句让大草原成了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伊利率先抓住了中国人对草原的美好向往,推出了“青青大草原,伊利好牛奶”的品牌口号,这个口号,迅速唤醒了消费者对于大草原的美好体验,这种体验迁移到了牛奶上,也迁移到了伊利品牌上,伊利品牌迅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亲和力。为了把大草原的概念植入中国消费者的心灵中,伊利花巨资推出了一系列以大草原为主体的活动。94年,伊利在首战武汉时,举办以“昭君回故里,伊利送深情”的大型免费品尝公关活动,当年就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0%以上,将地方企业逼至市场一隅。在进军北京上海等市场时,伊利对大草原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推出了“心灵的天然牧场”概念。直白的大草原仅仅是间接暗示了产品的天然品质,于是伊利将大草原概念进一步延伸为“天天天然”。正是这一系列概念的深化,推动了伊利品牌的发展,也正是伊利品牌的发展,拉大了伊利品牌与其他品牌的距离,使它快速有一个区域品牌成长为一个全国品牌。大草原品牌概念成就了伊利的事业,伊利的品牌运作是成功。但伊利的品牌推展成功,不能掩饰它在品牌维护上的失败。没有壁垒的品牌概念直接推动了蒙牛的快速成长品牌安全理论告诉我们,品牌资产是最容易流失的,一个不能成功防止品牌资产流失的品牌,不算一个是一个好品牌。品牌资产流失,就是品牌价值的减值,当品牌资产流向竞争品牌的时候,就是品牌竞争力削弱的时候。伊利品牌建设的一个失误,就是没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品牌资产,它的品牌资产流进了蒙牛的血管里,它养肥了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蒙牛。蒙牛是伊利的副总裁牛根生于99年带了几个人、拿着伊利给他们的利润分红1000万元创办的。牛根生借助在伊利学得的运作经验,本着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先推品牌后推产品的经营理念,在全国迅速扩张,以的成长速度,成长为“99-01年度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第一名,成长为仅次于伊利的中国乳业企业第二名,并直逼伊利的冠军宝座。蒙牛高歌猛进的原因很多,但伊利巨资打造的“大草原”概念帮了蒙牛很大的忙。经过伊利的强力宣传,“大草原”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蒙牛直接借来大草原的概念,把自己的品牌嫁接到大草原上,实现了品牌经营上的借梯登楼效应。蒙牛的品牌宣传的是“蒙牛牛奶,来至内蒙古大草原,绿色天然无污染。”它不仅全盘借用了伊利创立的大草原概念,而且还进行了拔高,这样,蒙牛花很少的代价就实现了在品牌上与伊利的并驾齐驱,甚至还超越了伊利,伊利的品牌价值被蒙牛合理地瓜分了。仅这一项瓜分,就直接为蒙牛节省了数千万甚至可能是上亿元的广告投入,这是蒙牛1000万能起家的重要原因。如果蒙牛没有伊利的品牌概念铺底,而是从零开始运作,蒙牛的区区1000万,恐怕还不够交市场探索的学费。蒙牛的崛起,伊利可为是帮了大忙,但令人很不开心的是,蒙牛还不领伊利的情,伊利是不是很冤?伊利的创造的品牌价值已经被众多中小乳品企业风狂挤兑品牌理论认为,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同业企业,如果在品牌主题中都过度强调这一地理区域的某一自然特征,那么这一自然特征会在消费者心智中转变为影子品牌,企业品牌则会变为影子品牌伞下的子品牌。这种影子品牌由于具有区域特征而不具有企业特征,无法进行自我保护,而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资产。于是就会发生一种怪现象:大企业拼命注入品牌资产,而小企业拼命挤兑品牌资产。就像几个大企业支撑了“涪陵榨菜”这个影子品牌,却被大量的中小企业拼命挤兑,努力从“涪陵榨菜”中提取效益一样。伊利创造的“大草原”概念,由于只有地理特征而没有企业特征,结果品牌概念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子品牌概念,“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影子品牌,结果“大草原”像唐僧肉一样变成了公共财产,失去了专有权,伊利为草原企业做了一件公益事业。蒙牛虽然靠享受这公益影子品牌壮大了,但它的品牌资产大量地注入了影子品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却在挤兑这种影子品牌拼命。自从伊利、蒙牛靠大草原概念成功之后,现在全国有很多的企业都引入了大草原概念,都把自己打扮成草原牛奶,有的打“大理天然牧场”、有的打“新疆天山牧场”、有的打“阿坝草原”、有的打“黄河源头草原”,如此等等,草原概念已经泛滥成灾了。当大小企业都在使用大草原概念的时候,伊利花巨资打造的大草原概念就失去了往日的市场拉动力。关键是,良莠不齐的企业都大做草原文章,不仅直接会败坏大草原的形象,也等于直接腐蚀伊利品牌的核心支柱。这些带有机会主义特征的搭车行为,除了疯狂地挤兑大草原的品牌价值外,是不会努力维护大草原概念,这种挤兑的结果,伤害最大的不是挤兑者,而是被挤兑得者――大草原概念的创立者伊利。伊利创造的品牌概念已经成为其市场扩展的羁绊伊利起源于“大草原”,成功于“大草原”,也正在受制于“大草原”。伊利已经不再是草原人的伊利,它正在变成中国的伊利,而且还想变成世界的伊利。但由于生产集中与消费分散、远距离运输与本地化销售两大矛盾的存在,伊利必须努力推进生产本地化。本地化生产,本地化奶源,伊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草原”概念就失去了根基,因为伊利在全国的很多生产基地的奶源就来自当地,而不是大草原。如果这个时候伊利还在诉求“大草原”概念,带给消费者的只会是一种欺感,这种欺感会严重伤害消费者对伊利的信任,一旦信任丧失,伊利品牌就会毁于一旦,伊利的事业也会遭到重创。蒙牛的广告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因此,伊利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草原就成了一种羁绊。伊利面临着严峻的品牌再造任务。伊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把大草原概念向“天然”概念深化,以“天天天然”为新的品牌诉求。“天然”概念能成功取代伊利的“大草原”概念支撑起伊利的品牌大厦吗?“天然”是什么?“天天天然”又是什么?是奶牛的生长环境天然?还是牛奶天然?仅仅从伊利的品牌口号“天天天然”看,它应该是指伊利牛奶是天然的,意思是“天天喝的都是天然牛奶”。牛奶都是奶牛产的,怎么会天然?如果说奶牛产的就是天然奶,难道还有人工奶不成?说牛奶天然,很是站不住脚。如果伊利说的“天然”是指奶牛的生长环境天然,那就是暗指圈养奶牛产的奶不是天然的,是质量不好的。伊利这样的诉求在提高本企业的产品价值的同时,也在贬低其他圈养奶牛所产牛奶的价值。事实上,奶牛养殖的工厂化不仅在中国,就是在西方也是主要模式,就是牧场养殖,也要添加特别饲料,以增加产奶量,纯粹靠天然牧草来养殖奶牛,其产奶量是难以满足养殖户要求的,所以,一个牛奶企业很难保证自己的奶源都是纯天然牧草养殖的奶牛产的奶,就是伊利恐怕也未必都能完全做得到,如果一旦做不到,就会为自己留下巨大品牌安全隐患。因为宣传名实不符而一旦公诸于众,就会要了企业的命。就是伊利在内蒙能做到这一点,但伊利在全国扩张,由于条件所限,很难都能保证自己的来源都来自天然牧草奶牛,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伊利的品牌也会面临信任危机。另外,天然概念像大草原一样,一旦被市场认可,也会被竞争对手风狂挤兑,伊利莫非还要当一次活雷锋?所以我们觉得伊利的“天然”概念与“大草原”一样,可以在某一阶段为伊利贡献利润,但不能作为长久的依靠,“天然”难以支撑起伊利的品牌大厦,由“大草原”概念向“天然”概念的理念演变,无法解决伊利品牌的核心价值问题,伊利又陷入了品牌概念的困惑之中。二、囿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给伊利的持续成长设置了羁绊仅仅立足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是一种弱势定位,只有立足于文化的品牌定位才能保证品牌的差异化,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伊利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伊利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都建立了优秀奶源基地。03年伊利就实现了奶牛养殖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小群体、大规模的转化,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在全行业开创奶源基地建设的全新模式。为了配合伊利的全国扩张战略,先后斥资11亿,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托管等方式在北京、上海、河北、陕西等地建立自己的高质牛奶生产基地,以缩短企业与市场的距离,确保消费喝到新鲜的牛奶。伊利还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推行了四位一体的全方位食品质量认证模式,即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规范生产制造的GMP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有效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的HACCP体系,以及具有绿色壁垒通行证之称的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伊利要保证的是向市场上提供的每一滴奶都是合格的。伊利的质量管理的确是做得可圈可点,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品牌要在市场中求得一席地位,都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模仿的品牌诉求,以同竞争品牌相区别,但伊利的品牌质量诉求能鲜明地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吗?不能。求同化的质量诉求使伊利品牌失去了个性个性是品牌的生命,没有个性的品牌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可口可乐介入奶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使它的奶品时尚化,以便能与可口可乐的品牌相容,并与竞争品牌相区别。但以伊利为首的中国乳业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在诉求质量。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光明乳业,它是中国乳品行业里资格最老的企业,它是伊利和蒙牛的老师。作为伊利和蒙牛主要领导人的郑俊怀和牛根生都曾在这里参观学习过。光明牛奶一直以来都将质量作为其品牌的独特诉求:“100%好牛,产100%好奶”,“做好牛,产好奶”,“三保科技产品”(保新鲜、保营养、保安全)是光明牛奶一直以来的牛奶宣传口号,质量概念已经成为光明牛奶的品牌核心。伊利的另一个竞争对手蒙牛也在质量上大做文章,它把质量界定为“天然、纯净、新鲜、健康”。中国乳业三巨头的核心诉求都是质量,高度的同质化,造成了品牌个性的丧失,在市场上恐怕很难说得出伊利牛奶与蒙牛和光明有什么区别。这样问题就产生了:伊利品牌与蒙牛、光明等同类品牌竞争上的趋同性所产生的品牌重叠,使消费者对伊利品牌的介入度和心理依存度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最直接的反映是品牌价格保护功的丧失,最严重的后果是价格上升时产生更大的弹性反应,购买量迅速减少,而价格下降时则产生更大的无弹性反应,购买量并不明显增加,这对伊利的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品牌同质化为伊利拉大与竞争品牌的距离增加了难度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全国市场的50%,品牌集中度已经很高,三大品牌进一步品牌外发展的市场空间已然很小,于是三大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点。由于同质化诉求,三大品牌之间很难拉开的距离,因此伊利想要大步超越光明,或者是把即将超越的蒙牛远远甩在身后,将变的非常困难。伊利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诉求,已经成为伊利的快速发展一大障碍。满足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使伊利品牌呈现出弱势特征按照美国品牌学家卡菲勒的观点,质量保证是一种弱势品牌定位,因为保证了质量仅仅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所以在品牌理论中,以质量为中心的建立起来的品牌,只能算是初级品牌,它只有在产品的质量竞争时代具有竞争力,随着品牌竞争由质量竞争时代向个性竞争时代的演化,品牌的竞争力也就丧失了。目前中国的牛奶业竞争,正在走出质量时代而走向个性时代,伊利的质量概念正在失去原有的竞争力,伊利不能全面提升其的品牌的文化价值,不能在建立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就很难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能取得长足的胜利。Upshaw认为,建立强有力的品牌个性文化特征,有利于保护和增加品牌价值。就像伊利率先打造质量概念奠定了伊利的基业一样,伊利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建立具有独特个性文化价值的品牌,依靠独特的个性化品牌销售主张,率先超越质量时代,而进入个新竞争时代,是摆在伊利品牌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实现伊利的“可持续成功”的关键。三、投入不足,伊利品牌成长后劲乏力最该投资的地方投资不足,最不该投资的地方却投资过剩,在品牌成长的关键时机,伊利的有限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建立的最佳时机,是产品的快速成长期,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要再培育品牌就非常困难。中国乳业目前正处于市场快速成长期,是企业创立品牌的最佳时机,快速扩展市场、快速培育品牌是乳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据业内专家预测,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时间还有三到五年,错过这几年要想再在乳业市场有所成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几乎所有的乳品企业、不管是老牌企业还是行业新军,都在聚集资源进行疯狂的扩张,以便为下一步的竞争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竞争筹码。蒙牛正在全力聚集竞争力量,以图最后一搏伊利的直接竞争对手蒙牛已经计划要在2005年,将产能提高一倍,达到275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蒙牛筹集了大量资金。资料显示,在2001~2004年间,蒙牛共融得资金亿元,其中2004年一次性融得资金14亿元,这些资金都用在了市场和产能的扩张上,蒙牛要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借助强力的市场扩张,来取代伊利成为中国乳业之王。西南王新希望则斥资10亿元强力介入乳业市场,仅仅两年就完成了在西南地区的收购与兼并活动,现在棋子已经布到了全国;娃哈哈也筹集了10多亿巨资要瓜分乳业蛋糕。光明、三元、三鹿、完达山、辉山等,也不甘示弱,纷纷倾其所有,要奋力一搏。伊利正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蒙牛在全力跑马圈地,那么作为乳业老大的伊利在做什么呢2004年6月29日,伊利举行了2003年股东大会,会上,一位股民对伊利董事长郑俊怀说:“蒙牛已经在香港上市了,憋足劲在投钱扩大产能,可伊利偏偏投国债,最需要钱的地方而你们却不投资,难道伊利真的钱多得用不完了吗?”这位股民的话点到了要害上。据《世界商业评论》刊载的伊利资料显示,伊利股份于2002年8月末增发万股,募资亿元。资金到位不到两个月,公司就大量买入国债。发布于2004年6月18日的澄清公告称,从2002年10月18日召开的公司四届四次董事会通过关于公司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国债事项的决议,期间累计投资额亿元,共出售国债亿元,截至2004年6月16日国债余额为亿元,累积亏损1700万元。伊利称只是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国债。伊利真有那么多闲置资金吗?事实是,伊利近年来负债持续攀升,财务费用快速增长,2002年底伊利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36%,较2001年底的44%有所下降,但负债率下降纯粹是由于2002年8月通过增发新股募集资金亿元所致,扣除这一因素,负债率实际上是50%,其中,伊利股份2002年底的流动负债同比上升了44%,而2002年度的利息支出更是同比增长了95%。到2003年底,伊利股份的资产负债率更是进一步上升至45%,负债总额同比上升81%,流动负债同比上升71%,长期负债更是大幅增长230%,同年的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33%至2134万元。负债总额中,有息负债部分从亿元增至亿元。今年首季季报还显示,伊利股份经营现金流由去年末的5亿元变为负2000万元,应收账款则增加到8000万元。由于国债市场自2003年8月份开始连续下跌,伊利股份也深套其中。。从2004年3月31日到4月23日,新购买的国债投资又亏损了1200多万元。在其他乳业企业都集中资金于产能扩展和市场扩张的时候,伊利却在投资国债,而且还大幅亏损,在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候,伊利不是集中有限资金以获得更多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伊利经营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如果伊利认为自己已经是乳业老大,已经不需要更大规模投资了,已经确立了不可超越了市场地位了,那就错了。去年,对究竟谁是中国乳业老大的争论已经开始,如果说2003年伊利还勉强坐在老大的位置上,到2004年,还是不是老大恐怕已经难说了,至于2005年,按照目前伊利的打法,恐怕江山不保。做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在各家憋足干劲攻城掠地的时候,伊利却还在抽走市场资金,实在不能称之为明智之举,如果伊利不能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时机和有力的市场局面,快速提升自己,等到机会错过,伊利恐怕就只能自吞苦果了。现在投资不足,伊利品牌成长的后劲就会大打折扣。伊利千万不能在品牌成长的关键时候釜底抽薪,应集中全力,为品牌的快持续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市场恶战积累充足的品牌能量,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四、品牌竞争,伊利四面楚歌打土豪,分田地,伊利面临四面竞争。伊利面临的市场格局可以被描述为“前有狼,后有虎,中间还有一群小老鼠”。业内资深人士李天田描述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是:2002年是中央军团稳扎稳打,地方军团保卫家园,海外军团虎视眈眈,新军团气势如虹;2003年是中央军团收缩战线,地方军团疲惫应战,海外军团一边干看,行业新军全军溃烂;2004年的趋势是:巨头争霸、终端争夺、外资进入。在伊利成功的时候,中国乳业市场还只有三元、光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巨头,但现在,短短几年,就迅速崛起了蒙牛、新希望、娃哈哈、完达山等乳业新军,并且迅速成为中国乳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直逼伊利的龙头地位,伊利刚从光明抢过来的中国乳业王座,已经面临着强大的挑战。传统巨头不甘落后伊利首先是来自传统巨头的挑战。光明、三元对伊利的快速成长早就耿耿于怀。作为北方老大的三元,不甘心伊利的崛起,他们把竞争的战场打到了伊利的老家,三元在呼伦贝尔建立了超高温灭菌奶基地,3批次保温实验产品经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超高温灭菌奶质量要求,新线已开始投料生产,这预示着三元正式杀进在超高温灭菌奶市场排在前列的伊利的大本营。三元公司副总经理桑悦说:呼伦贝尔三元公司超高温灭菌奶扩建工程竣工,该公司超高温灭菌奶产品的日产量在原基础上翻了一番,生产能力达到每天40吨,主要销售区域目前是当地的市场,按照三元的计划,下一部还将继续向内蒙古其他区域以及东北地区扩张。看来光明与伊利的竞争已经进入了贴身肉搏之战阶段。光明决不甘心让出自己多年的老大地位,已开始了全面收复失地的工作。光明携着从股市筹来的亿元巨资杀向全国。2002年6月,光明乳业斥资亿元升级1996年收购的黑龙江光明松鹤有限公司,要和伊利竞争东北市场;2002年9月14日,光明乳业以1500万元现金取得长沙第二大乳品企业派派食品有限公司60%的股权,在2002年12月29日,光明乳业受让江西第一大乳业公司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51%股权,光明要与伊利决战华中市场;2003年1月,光明乳业又开始杀进伊利的核心市场广州,悄悄完成了对广州达能的收购,从而握有了广州达能100%股权,光明与伊利的华南之战拉开了序幕。光明还和北京林河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同投资亿元,在北京顺义新建第二个乳品工厂,日产量可达300吨,品种主要是北京人爱喝的酸奶,光明要抢伊利在华北的优酸乳市场。新生巨头立誓赶超作为新生的巨头,蒙牛更是牛劲十足,要与伊利分高下。蒙牛是直接靠利用伊利的缺点成长起来的企业。蒙牛与伊利展开了管理、文化、促销、品牌、资金和人才等领域的全面竞争。蒙牛是1999年7月,伊利集团副总裁兼冷饮事业部总经理的牛根生,一气之下带着从伊利分得的一笔资金及冷饮事业部9名核心人员,共同注册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蒙牛设立当年,就把伊利作为挑战对象,发誓要利用伊利的漏洞来成就蒙牛的事业。蒙牛成立当年,就实现销售4000万元,2002年增长到21亿元,在全国乳品行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自蒙牛成立以来,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伊利,在刚刚过去的三年,蒙牛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37%。2003年度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按销量计算,蒙牛在2003年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商,而这时蒙牛成立还不到五周年。在中国乳业资本第一轮角逐中,伊利的产销量事实上已从第一位退至第二位。郑俊怀已经迫切感到,稍不留意,伊利这只大象就会有葬身蛇腹的危险。早些时候,蒙牛计划上市的消息一出,伊利就非常紧张。发展迅猛的蒙牛成为伊利的心腹大患,如果再有资本市场融资通道,伊利担心蒙牛将一发不可收拾。为此,伊利聘请咨询机构,制定了系统打压蒙牛的计划。据称,当初步调研报告汇总后,项目主持人认为计划实行的结果,可能招致整个中国乳业的重大损失,遂立即叫停。由此看来,蒙牛的崛起,已经给了伊利巨大的发展压力。乳业新军快马抢摊一批乳业新军更是快马加鞭,跑马圈地。在西南市场,新希望把矛头对准了伊利,2002年8月,做饲料出身的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斥资5000万元入主四川华西乳业,同年12月9日,新希望在经过激烈的较量之后,击败伊利等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云南邓川蝶泉乳业公司。不久前,一家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已为新希望量身定做了一套乳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迄今为止,已有南京、合肥、青岛、武汉、郑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地的9家乳品企业表示愿意合作,并有3家企业签定了意向协议书,新希望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全国。而在华东的维维和娃哈哈也是剑拔弩张,开始向全国市场扩张,他们要利用资金优势,在乳业市场分一大杯羹。谁都清楚,这些市场新军要做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最大的土豪就是市场老大伊利,所以几乎所有的市场新军都把竞争的矛头对准了伊利,伊利正在成为竞争的焦点,能不能在这场斗争中获胜,是伊利能不能继续领导中国乳业市场的关键。国外巨头的趁势而入。跨国公司也已经跃跃欲试,要抢占中国乳业市场。早就以奶粉进入中国的雀巢,在销售额下滑的情形下,开始瞄向奶源,首先在黑龙江投入巨资开发奶源基地,开始介入液态奶市场;达能参股光明、豪吉等企业,开始了中国市场的扩张;就连可口可乐公司也开始来插一脚,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软饮料市场独占鳌头,该公司拟在近期内推出一种“母亲计划”的牛奶饮品。由于牛奶传达出的信息并不像可乐那样充满时尚感、使人神清气爽,可口可乐公司的官员表示,公司将在奶制饮品的大小、包装和口味上下工夫以弥补牛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够时髦的缺陷。外资企业的加入,乳品市场一场混战看来是在所难免。作为市场老大的伊利靠什么取胜?伊利准备好了吗?五、品牌延伸失败的幽灵正在腐蚀着伊利的品牌形象粗暴的品牌延伸,伤害的不是被延伸的产品,而是支持延伸的母品牌。品牌理论认为,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是品牌发展的关键道路,是品牌资产增值的重要措施。但品牌延伸、扩张不当,或品牌延伸、品牌扩张失败,就会损害母品牌形象,就会降低品牌资产。伊利在品牌延伸与扩张上,有成功但也有失败,成功,成就了伊利的品牌发展,失败则正在给伊利带来品牌危机。不遵循市场法则的品牌延伸,让伊利吃尽了苦头“真棒”是一个非常有效益的产品。但天公不作美,真棒在市场不受欢迎,严重滞销。据业内人士估计,“真棒”给伊利带来的损失将在三千万元以上。现在的企业经济已经演化为成长经济,而成长的支撑就是品牌,伊利如果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出伤害品牌的举动,无意于饮鸩止渴。伊利的真棒事件损失最大的其实不是3000万元投资,而是达售行为对伊利品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段时间内难以消除的,也是伊利品牌的硬伤。

关于三鹿奶粉论文参考文献

到中国知网,搜索几篇优秀的硕博论文,可以看看他们的参考文献如果你是本科,硕士论文就足够你来参考了,他们的文献足够你用了然后再搜一下期刊文章,但是本人觉得期刊文章很少有能够对你有用的部分,但是可以做参考文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期曝光的几个假食品,不是在市场上横空出世,而是滋生蔓延已久,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颇具规模。像“合成豆腐”,外包装袋上还有其仿冒的正宗产品独有的激光防伪标志,原来制假者专门配备了价值800万元左右的激光制版机,舍得下如此血本,可见其规模之大,销路之广。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以假豆腐之“软”,竟然能在市场上获得如此强劲的生命力,监管的长期乏力甚至缺失,难辞其咎。更有甚者,在生产假葡萄酒厂家的车间里,都安装着监控摄像头,直接连通当地质监部门,并有专人监控。但就是在这些摄像头底下,造假者毫无顾忌地灌装假冒的名牌葡萄酒。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背后,恐怕还不只是失职渎职那么简单。监管的眼睛是闭上了,而利益的眼睛则可能睁得贼亮。出了事,要么说“不归我管”,要么说“管不了”。其实,这些“说法”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食品监管存在问题。一则,造假手法不断翻新升级,食品安全挑战变幻莫测,确实存在制度不完善、职能不健全的问题,相关部门“心有余而力不及”;二则,恐怕还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或者“为”起来也不那么给力。工业文明的技术和成果,如果在不良的法治和道德环境中,将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异化,其威胁的,还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假鸡蛋、“合成豆腐”等假食品,在制假技术上可能还很“初级”,但其技术化、产业化的危险倾向已经值得引起全社会的警觉。有鉴于此,我们既需要提倡行业道德,净化市场环境,构筑隐形的防线;更需要有关部门更加负责、更加主动、更加常态化地开展工作,变事后推责为事先履职,变“踢皮球”为“打组合拳”,变感叹空白为填补空白,构筑起坚实的监管防线,食品安全问题才会逐渐冰消瓦解,百姓才会真正放心

创业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摘 要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创业收益大于创业成本是创业者热心创业的主要原因。预期收入是创业者创业的重要诱因。社会收益是创业者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贡献给社会的财富,也是创业家们回报给社会提供的创业环境的酬金。创业环境越好,社会收益越大。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 关键词 创业选择 成本 机会成本 收入 预期收入 社会收益 创业环境1 创业: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就业还是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创业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亚当·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创业正是创业者利用机会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断积累个人财富,满足个人追求财产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客观上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国经过“文革”,在改革开放初,中国人没有多少财产,财产观念也十分淡薄,中国人穷,穷则思变,穷则创业。所以中国的生存型创业者多,就是说中国多数创业者是为了挣钱吃饭,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创业。但20多年来从农民到市民,从科研人员到公务员、海外留学生,一批批创业者无不在个人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体制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贡献。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多为机会型创业者,即瞧准了机会就开始创业。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更富有,他们不是因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创业,他们创业是为了通过抓住商业机会创造商业价值,进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对社会作出贡献。比尔·盖茨是一个典型的机会型创业者。他舍弃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业,这是因为他在商业实践中发现了软件产业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及其团队非凡的创造力及软件产业的行业成长性,使他只经过2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传统经济无法企及的巨大财富,进而蝉联世界富豪榜冠军,2003年个人资产407亿美元,仅该年度的社会捐资达十几亿美元。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冒险的同时尽力规避创业风险。理性的创业者在自由地选择创业,享有创业成功的快乐时,同时必须承担着创业失败的责任,而且他个人财富、价值与他对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呈正相关。正如A·哈耶克所言,“如果允许个人自由地选择,那么他必然要承担选择的风险,并且,他因此所得的报酬肯定也不取决于他们目的的好与坏,而仅仅取决于对其他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如何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一般人们有二种选择:就业或创业。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H·Kright)认为,不确定性是创建企业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对其选择的经济行为进行预测并承担风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们的预测往往有错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者更倾向于做上班族,听从老板的调遣,拿稳定的薪水,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风险;而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则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以承担风险去换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创业的可能性应与收益预期相关,可用公式表现为:Pr(e)=f(r-w) 其中,Pr(e)是指独立创业的可能性;r表示独自创办企业可能获得的收入;w表示从事现在工作获得的报酬。 可见,个人创业的可能性与r和w之间的差额呈正相关。两者差额越大,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创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由创业者对收益的预期和现在获得的利益决定成本。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创业是有风险的,理性的创业者在享受成功的预期时,也必须承担创业可能的失败风险,创业失败,不仅使对收入的预期化为泡影,而且原有的稳定收入也丧失殆尽。因此,客观估计自己的创业能力、科学评价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准确数据,切实考虑现在的利益,对创业选择作出尽可能科学的经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经济人应有的理性态度。2 创业选择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人们从事某一经济活动的总费用,一般包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创业者决定创业时,一定要选择一个项目,并且围绕这个项目要投入劳动、资本、智力成果,购买一定的设备,租赁办公用房,支付工资。创业者在创办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必须支付的实际费用,构成了创业的会计成本。创业者创业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的职业,失去原有收入,同时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创业项目就不可能从事其他职业。这种由于创业丧失从事其他固定职业可能挣得的收入值就是创业的机会成本。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会计成本反映了创业项目需要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而机会成本则是创业者现有利益和创业者资源未来价值的反映。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机会成本越大,即在位者的利益越多,未来价值越小,创业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在位者现有利益越小,未来价值越大,敢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经济学分析,正好阐述了迪克·克拉克(Dickie Clark)提出的“社会边缘状态” (Social Marginalng)这一新的概念。克拉克认为,当个体的属性——身体特征、智力特征、社会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承担的角色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实际上处于社会边缘状态者所获得的现实利益少,个体放弃现有利益进行创业的机会成本小,因而创办自己企业的可能性增大,创业也成了“社会边缘状态”者摆脱孤独感,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业者大多是难找到工作的回乡知识青年、城市无业游民、政府中几乎没有提升机会的公务员、无法在经济社会中找到适当位置的中年退伍军人、预计无法晋升的大公司职员或极端个人自治主义者。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人,在现实中没有占据“有利地形”,没有太大的现实利益,也谈不上在社会正规渠道上有大的发展,因些,他们创业的机会成本小、顾虑少,他们通过创业,不仅能够获得收入,找到新的发展平台,而且能够找到一种控制命运、实现自我的感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研习中华古典时所言:“贫人、贱人、被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反而“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业精神。 创业项目的会计成本形成了对创业者选择的项目的预算约束。再发一篇你自己选三鹿的“三聚氰胺”奶粉导致众多婴儿患肾结石的事件一经曝光,社会各界倍感震惊。面对这类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公众最直接的反应是道德谴责和伦理呼吁。人们会本能地指责相关企业没良心,并要求企业强化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但这样的道德谴责和伦理呼吁虽然合理,却不得要领。因为,造成企业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企业家的个人道德倾向,而在于中国的产业竞争环境。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期望对我国乳品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三鹿奶粉;制度;政策 一、关于三鹿奶粉事件 近来,三鹿奶粉被污染导致众多婴儿患肾结石的事件一经媒体披露,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一种叫做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添加在原奶或奶粉中可以使蛋白质增加的成分,正是它导致了众多婴幼儿致病甚至死亡。 虽然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三鹿奶粉即被紧急召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三鹿奶粉纷纷下架,消费者被退还了相应的款项,但喝过三鹿产品的人们还是心有不安,不知是否埋下了不安全的隐患,因为毒奶粉之类的有毒食品带给人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从近些年先后披露出的苏丹红、多宝鱼、大头奶粉等事件中,人们看到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频频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有毒食品被曝光后,人们甚至在预言下一个毒食品是什么,三鹿奶粉紧随其后,不幸言中,三聚氰胺这个新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不同的是,这一事件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奶粉是许多人尤其是婴幼儿的必需品,而三鹿又是众所周知的品牌。 然而,事态的发展情况和检测的结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让人再一次震撼,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伊利、蒙牛位列其中未能幸免。结果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也让对国产奶粉品牌抱着一线希望的消费者的希望被无情的打破。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前因和后果,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一步分析,希望对我国乳品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二、制度安排与个体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1.制度安排与主体行为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当前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如果制度的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激励,则厂商就会通过技术发明、产品创新、改进质量、完善服务等一系列生产性措施来最大化其利润;反之,如果制度不完善,使得企业通过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如制假售假、污染环境、偷税漏税、坑蒙拐等就能获得较好收益,那么这类经营行为必然泛滥成灾。这样,整个社会将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牺牲品。 2.现有体制下的企业行为与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成为追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积极主体,这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与企业发展高度正相关,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为保障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采用种种保护主义措施来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甚至不惜姑息地方企业的各种非生产性经营行为。 由于政府掌握着不受制约的垄断性权力,任何行为主体一旦处于政府的有效保护之下,其他社会力量就难以与之抗衡。其中,尤以普通消费者的地位最为弱势。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人数虽多,但高度分散,在受到企业非生产性经营行为伤害时,根本不可能有效保护自己,甚至连企业经营行为及其产品质量的基本真相都无从得知。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各地厂商只要不违背政府追求高增长和财政收入的目标,不引发大的公共危机,就可以依托政府保护大肆制假售假。由此,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环境被严重毒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实际起作用的筛选机制是假胜真败,企业只要不愿被淘汰出局,就只能制假售假,洁身自好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是扭曲了的产业竞争环境孕育着没良心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源于政府行政保护的产业竞争环境扭曲并非奶制品行业的独有现象,它其实在我国各个产业领域中的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因此,仅仅惩治此次事件中的直接责任人,即使遏制了奶制品行业中的制假售假,仍不能触及其他领域中的类似问题。 市场是制度的集合,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有赖于明确的制度规范;同时,制度属于公共品,制度的有效供给主要靠政府。我国非生产性经营行为泛滥成灾的现实表明,政府部门未能在提供市场竞争规范方面尽到责任。因为,在企业间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打击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就是惩罚生产性经营行为,久而久之,必定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产业领域中将只剩下热衷于非生产性经营行为的厂商。因此,如果体制得不到有效的改革,即使奶制品中不再有三聚氰胺,但奶制品厂商的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却未必就能绝迹。很可能没过多久,性质类似的行为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而消费者对其仍是防不胜防。因为,扭曲的产业竞争环境没得到根治,处于变态竞争中的企业仍将要面对假胜真败的逆淘汰压力。 三、保障企业产品质量的政策选择 制度与制度的实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保证企业提供产品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完善的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在理论上开发适合于我国企业的竞争机制和理论框架,在实证层次上健全产品质量保障监督体系,探索规范企业行为的制度平台。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体系 有效的法律制度供给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制度本性使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分析指出:有效制度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提供了稳定预期,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更好实现自身利益;有效制度能够发挥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功能,促成主体间的互利合作,实现经济效益;有效制度能够发挥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功能,鼓励其创新,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个人或企业必然受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因此,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应具备两项功能:一是通过确保那些致力于技术发明、进行市场创新活动、投入有效经济要素的企业获得较高而又合法的利润,以达到激励和示范效应;二是限制和惩罚那些靠制假售假、坑蒙拐获得非法高额收益的企业,以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 只有完善的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得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制售有毒食品者有法可畏。同时,还可以阻断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退路,让执法部门为其在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付出法律代价,促使政府迅速向责任政府过渡。 2.纵向一体化上游奶源企业 “得奶源者得天下”,作为对上游奶源有着高度依赖的乳品企业来讲此次事件是对这句话更好的诠释,只有好的奶源才能加工出好的产品,脱离了这一实际问题只是去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营销手段的先进性和企业理念的前瞻性,只能是缘木求鱼。因此,针对奶源环节,如果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在质量上就可得以保证。 纵向一体化能够有效抑制上游奶源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同时,如果企业自主拥有奶源,就不存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就能够及时掌握供应信息,保证奶源的质量,这就是福建长富牛奶“身经百测”的原因所在。

奶粉销售杂志

妈妈如果有母乳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呢。这两款奶粉相比 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选择奶粉首先就是安全,其次是宝宝是否喜欢,吸收效果如何。价格其实都是次要的。并没有越贵的奶粉就越好。只要宝宝不排斥,吸收效果好,便便正常,没有便秘腹泻的情况,国际妈咪选的爱他美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哦~

亲,其实奶粉的成分基本都差不多的,只是在口味上稍微不同,或者强化某种成分而已。给宝宝选择奶粉只要宝宝在喝了之后没有出现过敏或者腹泻等异常情况的话就没关系哦

刚出生的宝宝最好吃妈妈的奶,但如果条件不允许只能吃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话,最好选大牌子的特别是国外的大牌子的奶粉,质量会有保证。

一个关于奶粉的好贴,与大家分享! 这是搜狐论坛里一个妈妈的帖子,她可是奶粉业内人事。我想业内人事总比我们这些外行知道的多吧。当然有些地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许对大家有帮助。 美素佳儿,荷兰菲仕兰乳品公司生产,产地有荷兰、德国。 分别有美素力(0--6个月)美素乐(6--12个月)美素高(1--3岁) 包装规格:普通袋装400G,罐装900克,金装900克。 其公司是专业乳品制造商,百年历史,在香港销售多年,92年进入大陆。 美素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水货和行货。香港那边大规模走私的,繁体字,标注香港菲仕兰经销就是水货,大昌洋行的是行货。建议购买大昌洋行的,如果想试试香港的,可以代购,就是要求带购物小票、价格签,最好还要药店、超市的购物袋,保险一些。(那边的小票是纳税凭证,发票可以随便开的) 恩贝尔: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产地新西兰,香港澳门销售的叫牛栏,印度尼西亚分装。 分别有1、2、3阶段,都是金装900克一罐。 纽迪希亚也叫荷兰营养,其公司主要制造营养品,在中国大陆有工厂,黑龙江的乳品厂生产亲亲宝贝奶粉,目前市场萎缩,出于亏损状态,在江苏有药厂,其生产的纽迪希亚儿童牛黄酸很不错,宝宝感冒低烧初期很好,我们宝宝常备药品。 雅培:美国雅培制药出品,产品丰富,有培乐系列,喜康宝,喜康力,恩美力,小安素(适宜身体瘦弱的一岁以上宝宝食用),产前喜康素(孕妇奶粉),新出了金装喜康力。 产地:新西兰、爱尔兰,因为是同一标准生产,品质一样。 香港的雅培有:心美力(0--6个月)恩美力(6-12个月 香港的雅培有:心美力(0--6个月)恩美力(6-12个月)恩加健(1-3岁) 雅培泡泡比较多,是工艺问题,冲泡的时候注意不要使劲摇晃,最好放置5分钟,泡泡会少点,而且注意宝宝别把泡泡吃进去了,以免吐奶 惠氏:美国惠氏药厂制造,惠氏是全球第一个最婴儿配方奶粉的,技术领先。 其产品有爱儿乐妈妈(孕妇奶粉)爱儿乐(0--6个月)健儿乐(6-12个月)幼儿乐(1--3岁)学儿乐(3--7岁) 包装有金罐装,金盒装,彩盒(普通)装,普通罐装,分别有400克和900克。 其爱儿乐妈妈和幼儿乐学儿乐是上海分装,其他是新加坡分装。 惠氏一段值得推荐,注意给宝宝补充白开水,否则很容易便秘。 美赞臣:美国美赞臣大药厂在广州设厂生产的。 分别有安婴儿(0-6个月)安婴宝(6--12个月)安儿宝(1--3岁)安儿健(3--7岁)安婴儿妈妈(孕妇奶粉) 包装:普通安婴儿袋装罐装,A+系列袋装罐装 。 美赞臣今年刚好一百年,其在美国是销量最大的婴儿奶粉,品质不容置疑。不过在中国大陆的生产的产品,跟国外的品质有差异。 可以说美赞臣广州产品质跟很多国内奶粉差不多,但是其价格甚至大大高于原装进口品牌。(因为大陆婴儿奶粉营销成本太高了) 吃这个奶粉也一定要注意喝水。 多美滋:产地上海,上海英特尔营养乳品公司出品,产品有0-6个月,6--12个月,1--3岁,有普通装和金装,最近又出了盒装,因为我们这里多美滋销量很小,目前没有见过实物,不好具体说。 其品质跟美赞臣差不多,但是整体实力远远不如美赞臣,多美滋算不上国际知名品牌,其名字取得很洋气,市场做得也很好。 某奶粉品牌:瑞士某奶粉品牌在黑龙江双城设厂生产。 子品牌分别有能恩、力多精、能多健。金牌成长奶粉(就是这个东西惹祸了) 某奶粉品牌以前一直是大陆奶粉市场的老大,今年看来要让给其他品牌了。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某奶粉品牌品质优于市场上很多品牌”其失误或者说栽在树大招风又不够尊重中国消费者,所以出现了很多遗憾的事情。 吃某奶粉品牌的妈妈不要急于更换或者恐慌,没有吃过的就先考虑一下别的吧。 森永:日本森永制药在哈尔滨设厂生产的,有吉利蜜等产品,最近听说有直接从国外来的。 日本鬼子,我实在无法压下心中的怒火,不想再介绍这个鬼子的东西,希望各位妈妈拒绝选择! 味全:台湾味全出的,北京有厂,优+系列是台湾过来的。 这个公司很多背景最近我在查资料,还没有搞得很清楚,我一直说他有日本背景,跟康师傅有关,但是又找不到证据。不过对台湾很多支持台独的企业没有好感,暂时不评价此品牌。 明治:日本品牌,强烈地址!看到这个明治我就想起日本侵华的最大罪人“日本天皇”真是天意啊,叫他断子绝孙,残杀? 澳优:产品有奶粉跟米粉,总的感觉:质量一般,价格虚高。 万朝:韩国品牌,有奶粉和米粉,本人对韩国的东西也不是很感冒,因为韩国人骨子里面看不起任何其他民族,尽量不消费韩国人的东西,抵制LG、三星、现代等。虽然在对待日本问题方面韩国跟我们是盟友,但是韩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对我们未尝不是一种潜在威胁,韩国经济过于强大,对我们不是什么好事情。广东、天津的韩国人投资企业,普遍存在虐待侮辱中国员工的现象。 施恩:主要宣传其是美国施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惠氏、雅培、美赞臣都是美国的,可是人家宣传的时候没有可意强调“美国”,据我调查得知,美国确实有这么一个研究所,出一些学术杂志,其实力当然不是什么美国知名的,跟雅培等那可不能拿到一起说事。 背后的东家是雅士利,在这里连带雅士利一起说了吧,雅士利本是潮汕一家三兄弟做的,因为起个听起来像是外国的品牌名字,在内地很多地方销售得很好,品质算是一般吧。 下来开始讲国内的大品牌:第一个当然是三鹿,人家是销量第一啊。 三鹿是国营老厂,地方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 产品主要有普通的成人奶粉和婴幼儿奶粉,液态奶,酸奶,三鹿贝贝以及金贝贝婴幼儿奶粉。 三鹿的产品以前一直是走平民化路线,或者说主要靠农村以及批发市场,因此其高档奶粉操作基本无经验,所以目前新出的金装贝贝无论包装还是配方,看起来都不是那么舒服,象个暴发户一样。总得来说,三鹿是绝对的量大,不过很多东西量和质不是成正比的。 伊利:伊利从一个小集体食品厂,能够走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主要优势就是奶源,很多人都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想法,其实这个是很多年以前啦。 伊利是靠冰激凌起家的,到现在,冰淇淋也是其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冰品、肉制品、奶粉、液态奶都做得很好。 伊利以前主要做成人奶粉,婴儿奶粉是近几年开始做的,开始市场份额很小,品种也单一。目前主要有四个系列:平袋的婴幼儿奶粉(纯粹走农村市场的批发产品),精确粉系列,金装系列,还有托菲尔系列。真正使伊利婴幼儿奶粉质量上档次的,就是跟德国百年婴幼儿食品公司“托普菲尔”合作建厂,托普菲尔提供了欧洲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但是伊利在推广托菲尔奶粉的时候没有做好,导致托菲尔成为昙花一现,所以伊利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出了鲜奶粉系列,用的就是德国技术,谁知道名称违规,再换金装,就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品质还可以。 圣元:民营企业,到今天还只有6年,但是实力雄厚,稳步发展。 产品:优强、优聪、优博系列。优强主要使做农村市场的,优聪经过多次改进,目前以及很不错了,我认为是性价比很高的产品,优博系列价格偏高,虽然说是新西兰进口原料,但是能够消费得起的妈妈还是不多,早产儿可以考虑,或者经济条件很好的。 另外圣元的成人奶粉也可以。如果圣元能够学会外资品牌的市场操作方式,同时在品质上再下功夫。将是最有可能跟外资品牌抗衡的中国品牌。 完达山:农垦背景,所以面对市场经济,有些无法适应,其市场不断萎缩,上市前夕更换董事长,完全是计划经济那个做法。 产品:奶粉产品线基本跟伊利一致,但是目前没有进军高档市场,因为其液态奶业务亏损上亿。 品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内部管理和市场操作不是很好,但是其优质奶源摆在那里,所以品质稳定,价格低廉,对于中低收入者,是很好的选择。完达山的好奶源,引得很多企业垂涎,多美滋就想入股50%,后面没有谈成,现在统一跟完达山合作了,期待中,希望推出好产品。 红星、金星、龙丹、心甜一起介绍:都是黑龙江老乳品企业,中国最先做婴儿配方奶粉就是黑龙江这些企业,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走下坡路,现在黑龙江乳品集团把这些品牌都收规旗下,很久没有动静了。 品质与配方以及价格走的都是中档路线,不会出什么大质量问题,但是也不是一流。 光明:真正的老国营乳品厂,50多年啦,昨天老公说光明股价暴跌,伊利暴涨,我心里不是滋味。有时候,市场真的是风云莫测。 上海的妈妈都知道,光明在本地口碑是非常好的,甚至到了外地的上海人,说起乳品,都只认光明!此次光明时间,我只能说:摊子大了,管不过来出事了,乳品大头盲目圈地惹来的祸事,上海光明第一次异地投资就惨败而归,此次出事,很遗憾。我还得说一句,光明本地产的鲜奶、酸奶、奶酪、冷饮都是不错的,其奶粉,在黑龙江跟本地企业合作生产,我曾经品尝过,口感不敢恭维,很多经销商在光明奶粉 秦俑:陕西银桥集团的,嘿嘿,我喝过银桥的酸奶,很不错。 秦俑也是老国有的啦 陕西绝对的乳品老大,但是陕西奶源整体质量差,所以原料不是很好,这里把和氏一并介绍,秦俑做好本地的鲜奶业务,做好成人奶粉就可以了,婴幼儿奶粉虽然利润高,但是对技术、原料要求也很高。和氏我很奇怪它一年怎么销售量还那么大,后来走市场,发现原来是低价策略用得好,9块钱的奶粉,里面能够有多少奶?还出婴幼儿奶粉,其微量元素肯定有问题的。蒙牛:作为中国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背后当然有很多故事。 蒙牛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其老板熟知伊利的一切,包括经销商,所以能够很快把企业做大,但是不管其现在如何风光,我还是对其有些微辞,对于蒙牛的奶粉,还有冰品以及其他产品,大家能够选择伊利、光明等的,就不要选择蒙牛。 古城:山西老品牌了,感觉跟陕西的秦俑有些差不多,其推出的高档婴儿奶粉系列,因为包装实在太象古董,在市场上反应不是很好,但是在本地还可以。 产品主要有18元上下和25元上下两种袋装婴幼儿奶粉,罐装的跟25元袋装的是一个系列。 品质和价格都比较大众化,山西本地的妈妈支持一下本土品牌还可以,外地不容易买到。我没有品尝过这个奶粉,化验室化验过,指标还行的 贝因美:浙江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国内唯一一个能够跟亨氏抗衡的米粉品牌,其米粉产品线也不错,如果能够加强品质管理,把辅食做到能够将亨氏逼出中国,那么,真的是大快人心。可是,在奶粉市场似乎利润较高的诱惑下,竟然贸然进入,靠其在本土的品牌知名度,奶粉业务在当地是盈利的,可是在外地,相信其老板对销售报表是不会满意的。企业,一定要做自己专业的,而不是撒大网,捞多少是多少,奶粉比米粉难做多了,设备好买,但是技术研发呢?优质原料供应呢? 娃哈哈那么大的牌子,其童装业务也是亏损很多的,好些经销商被套了进去,不得不放弃。 希望贝因美做到中国婴幼儿辅食真正的第一品牌,奶粉,最好找个黑龙江那边的企业合作,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把品质提上来。还有,包装别做得跟葡萄糖一样,那个袋子很容易漏气。 美庐、英雄:江西本土品牌,英雄已经被光明入股,主要发展当地业务。美庐还向周边市场拓展。 其实本土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冷链发达,配送方便,在目前乳制品市场需求增长块,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于小一些的厂,只有差异化才能够把日子过得滋润,江西市场那么大,奶粉市场销售成本又太高,英雄能够把酸奶最好,发展会很快的,其实酸奶的利润也是可以的。 海河:天津人没有不知道海河的,当年,北京人都吃的海河牛奶。海河产品非常丰富,液态纯奶、酸奶、奶粉都有。 不过因为华北的奶源不是很好,加上海河是天津农垦集团的,管理比较落后,品质不能说好。 这里妈妈不会去买海河奶粉给宝宝吃的,海河酸奶还行。 天津还是福是妙奶粉,现在可能没有销售了。另外还有天狮,中国的传销巨头,也有奶粉。 一起把天津的介绍完全好了,可淇:生产基地在天津,主要收购海河的奶源(因为其把海河最好的奶源都收购了,海河就没有什么好奶啦),产品销往华南市场。厂房建设得很好,都是向圣元看齐的,并且有中国乳品的元老级人物做技术后盾,其质量是不错的,产量不大,好控制。但是奶粉营销成本太高,盈利慢,所以可淇一直在徘徊不前。 摇篮、本元、正元:都是一个厂一个老板的,其老板是个乳品博士,跟圣元有很深的渊源。看到过摇篮产品的妈妈就会发现,长得蛮象某奶粉品牌的。 因为有奶源优势,加上国内大部分品牌根本没有自己的研发实力,跟风做做就行,所以品质也是大众化的,主要走农村市场。我看过摇篮的资料,注册了40多个品牌,看着眼花。 金装喜康力、恩贝尔、美素乐、属于同一个档次。圣元优博、美赞臣安婴宝、多美滋延续奶粉、能恩2号属于一个档次。 圣元优聪、伊利金装、惠氏健儿乐差不多。 看购买方便和宝宝是否喜欢来决定。没有绝对最好的,关键看宝宝吸收怎么样。

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论文

三聚氰胺(melamine)简称三胺,学名三氨三嗪,别名蜜胺、氰尿酰胺、三聚酰胺,分子式:C3N6H6、 C3N3(NH2)3 分子量:,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物理性能:白色结晶粉末,无毒,无味,相对密度:1570kg/m³ 熔点 :在常压下,354℃分解,升华温度:300℃。溶解性:能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微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苯和四氯化碳。水溶液呈弱碱性。化学性能:三聚氰胺显弱碱性,能够与各种酸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盐。在强酸或强碱液中,三聚氰胺发生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和三聚氰酸。三聚氰胺与醛类反应生成加成化合物。其中三聚氰胺与甲醛水溶液的反应是最重要的。研究表明,三聚氰胺的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尤其是常温和冷水状况下,溶解于水中的三聚氰胺很快结晶出来,这也是三聚氰胺生产中通过急冷方式分离三聚氰胺的工作原理。钟金国(2003)(川化,2003:3)研究了三聚氰胺母液中的溶解度曲线,发现40摄氏度以下,三聚氰胺的溶解度低于,随温度升高,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任保收等,2003化工学报 54(7):1001-1003)。温度℃ 40 50 60 70 80 90 97 100 110溶解度% 因此,在用水相进行三聚氰胺提取时,一定要注意提取温度、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和样品量。目前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分为浊度法(GB9567-1997, 目测或浊度计,尚杰峰等,2005,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5-01)、升华法、重量法(GB9567-1988)、 mol/L硫酸电位滴定法(袁立勇等2004)、HPLC(吴明礼和陈彩红,2005宁夏石油化工;熊文莉,2005,川化2005-4)、 HPLC-MS(FDA,SGS)、 GC-MS(FDA)和ELISA试剂盒法(Beacon, USA)。 不同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的三聚氰胺提取方法和使用不同的样品量。样品制备宠物食品萃取方法(稀释倍数:100)1. 均质样品至布丁状。2. 称取2g样品加入10mL 60%甲醇/水溶液,并剧烈振荡。3. 超声萃取1分钟。4. 漩涡混合1分钟,然后静置5分钟,使样品分层。5. 3000 g 室温离心5分钟。6. 用玻璃纤维滤纸过滤上清液,并将萃取液收集于一干净试管中。7. 用样品稀释液将滤液20倍稀释(如:滤液+ 10%甲醇/20mMPBS)8. 移取150 ul 进行分析。注意:用此方法测定了8个添加有15ppm三聚氰胺的猫粮(非要求召回),回收率范围为75%-117%。本方法只可作为样品筛选方法,不可作为最终确认方法。小麦面筋蛋白萃取方法:(稀释倍数:200)1.称取1g样品加入10mL 60%甲醇/水溶液,并剧烈振荡。2.超声萃取1分钟。然后漩涡混合1分钟,然后静置5分钟,使样品分层 g 室温离心5分钟。4.用玻璃纤维滤纸过滤上清液,并将萃取液收集于一干净试管中。9. 用样品稀释液将滤液20倍稀释(如:滤液+ 10%甲醇/20mMPBS)10. 移取150 ul 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浓度情况下,三聚氰胺在水或甲醇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及时能在高温下提取出来,一旦恢复到室温,又会沉淀离析出来。因此需要更高溶解度的试剂。例如二甲亚砜和三氯乙酸(1% w/v).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cm3 (16℃)。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溶于热水,水溶性 3 G/L (20 ºC),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分解时同时放出不支持燃烧的氮气,因此可作阻燃剂。三聚氰胺分子模型呈弱碱性(pKb=8),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结构式主要用途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1)装饰面板:可制成防火、抗震、耐热的层压板,色泽鲜艳、坚固耐热的装饰板,作飞机、船舶和家具的贴面板及防火、抗震、耐热的房屋装饰材料。(2)涂料:用丁醇、甲醇醚化后,作为高级热固性涂料、固体粉末涂料的胶联剂、可制作金属涂料和车辆、电器用高档氨基树脂装饰漆。(3)模塑粉:经混炼、造粒等工序可制成蜜胺塑料,无毒、抗污,潮湿时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气性能,可制成洁白、耐摔打的日用器皿、卫生洁具和仿瓷餐具,电器设备等高级绝缘材料。(4)纸张:用乙醚醚化后可用作纸张处理剂,生产抗皱、抗缩、不腐烂的钞票和军用地图等高级纸。(5)三聚氰胺甲醛树酯与其他原料混配,还可以生产出织物整理剂、皮革鞣润剂、上光剂和抗水剂、橡胶粘合剂、助燃剂、高效水泥减水剂、钢材淡化剂等。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体重。据1945年的一个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和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第三卷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也只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然而,2007 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为上述毒性轻微的结论画上了问号。但为安全计,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9月12日发布了“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有关方面可以参照。方案中指出结石绝大部分累及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这与成人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多发性结石影响肾功能的概率更高。由于患儿多不具备症状主诉能力,家长需要加强对相关儿童的观察,依靠腹部B超和(或)CT检查,可以帮助早期确定诊断。在治疗方面,目前没有针对三聚氰胺毒性作用的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主要依靠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干预,解除患儿肾功能长期损害的风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患儿早日康复的关键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在动物体内代谢很快且不会存留,主要影响泌尿系统。三聚氰胺量剂和临床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三聚氰胺在婴儿 体内最大耐受量为每公斤奶粉15毫克。专家对受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以体重7公斤的婴儿为例,假设每日摄入奶粉150克,其安全预值即最大耐受量为15毫克/公斤奶粉。根据美国食物及药物管理局的标准,三聚氰胺每日可容忍摄入量为每日毫克/公斤体重。(对人体有害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左右。通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偏高,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测试。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奶粉事件: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晚上在超市看到包装上还有标示为10-20%的),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计算,含氮量为,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而三聚氰胺含氮量为,是牛奶的151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克三聚氰胺,理论上就能提高蛋白质。微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三聚氰胺在水中微溶,在牛奶这种水包油型的乳液中溶解度未找到实验数据,应该比水的溶解度要好一些,待验证。检测方案:在现有奶粉检测的国家标准中,主要进行蛋白质、脂肪、细菌等检测。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所以现有标准不会包含相应内容。亦即三聚氰胺检测目前并无国家标准。因此,德国莱茵TÜV集团参照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HPLC-UV定量方法,同时还可采用HPLC/MS检测方法(实验室方法)对婴儿食品,宠物食品,饲料及其原料(包括淀粉,大米蛋白, 玉米蛋白, 谷朊粉、粮油等)开展的检测业务,检测结果具备权威性。三鹿奶粉假蛋白的另一种解释为,企业加入的是尿素,而原奶直接变成奶粉是在高温下进行的,高温使得尿素发生脱水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因此最终产出的奶粉中还有三聚氰胺。

牛奶或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先用三氯乙酸溶解,超声,滤纸过滤,过滤膜过滤,进样,用液相色谱仪检测;也可过柱子后,用液质联用仪测。

送到权威部门检测吧。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