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3:54:02

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一. 联系生活,充分感知,建立空间观念。几何图形是从大量的实物形体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的集中表现,要让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必须先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因此在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大量的实物形体让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知同类物体的相同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知觉。张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提供的大量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归为同一类,这时学生凭着他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把它们分为四类:皮球、乒乓球、足球为一类,笔盒、纸盒、肥皂盒为一类,墨水盒、魔方为一类,接力棒、保温杯、茶叶罐为一类(当然如果用实物来分类效果会更好),之后老师出示这几类物体的立体图形,告诉学生它们的名称分别是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通过观察分类,学生初步感知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然后把实物体与立体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物体的感知初步过渡到几何图形。接着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象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根据几何形体来找实物体,当学生举了大量的实例后,老师进一步用课件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指认是什么形状的(先是小件物品如拉杆箱、冰箱、地球仪等,再出示大件物体如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的直观感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通过实物到图形,再根据图形来找实物,从对小件物体的感知再到大件物体的感知,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就有了比较丰富的直观感知,初步建立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空间表象。二. 动手操作,探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当学生对大量的实物形体直观感知后所形成的空间表象只是初步的,比较模糊的,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只是一个大致的形状,并不精确,我们还要对学生这时形成的空间表象进一步精确化,让学生探究出这些几何形体的共同特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动手操作是探究几何形体共同特征的重要手段。张老师在学生感知实物形体后,让学生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用手摸一摸,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在摸完长方体时,学生说“长方体是平平的,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前后一样长”,为了验证学生的结论,老师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让学生比一比,从而得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6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大。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正方体,得出: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它有6个面,每个面大小一样。摸圆柱体和球体时,张老师还让学生把它们推一推,滚一滚来体会它们的侧面是光滑的没有棱角。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推一推等实际操作,抽象出这些几何形体的特征,使学生对这些几何形体有了较清晰深刻的表象。三. 再现表象,提升空间观念。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再现操作后形成的表象,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张老师在学生操作之后安排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眼,老师问“长方体(或正方体、圆柱体、球)长什么样?”,学生边想边说。学生在老师的问题指引下,要再现立体图形的表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可充分反应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所形成表象是怎样的,然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脑中的表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会越来越精准。还有就是在巩固练习时,张老师设计了一个猜谜语活动:圆圆鼓鼓小淘,滚来滚去不费力;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让学生根据谜面的描述各形状的特征,充分发挥想象,再现各立体图形的表象。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的更高形式。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教师在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对学生建立的空间观进行巩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张老师在上完新课后设计了多层次、多感观参与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形成的空间观念:一是神奇魔术师的游戏活动,让一个学生说想得到什么形状的礼物,另一生在魔盒里摸出相应的物体,以此来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二是猜谜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是连一连活动,把各种形状的实物与相应的立体图形连起来,要求学生从实物形体中抽象出几何形体,以此来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四是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通过辨认,学生对各立体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得以巩固。总之,在空间与几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探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结合实例从空间观念的培养前提、如何培养、怎样发展、如何积累、进而培养空间想象力等方面来进行论述,采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实物,多媒体运用等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 感知 想象 前言: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和“形”两个部分,其中“形”就是指几何初步知识,它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1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这部分知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成为老师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 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往往是在他们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只有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依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结合“空间与图形” 中的部分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表象,它是在对同一类事 物的多次感知以后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 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突破单纯认识建立初步空间意识 小学生从幼儿开始就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欲望中,从小就通过接触各种图形来认识事物,从而逐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这些图形粗浅的表象2,这些表象的形成就是空间观念的萌芽。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进行小学教育的宝贵资源,从最初的看图识物到接触实物都是进行几何知识学习的基础。如水杯、电视、门窗、书本、纸盒、房屋、街道等让他们认识了线、面、体、角等相关的初步知识;“太阳从东方升起”认识方向;汽车的行驶,升降旗等现象认识平移;从风车、摩天轮、螺旋桨的转动等观察到旋转现象等等。教师应该针对这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丰富的现实原型形成他们最初的空间知识。从简单有趣的开始,抓住特点,让小学生形成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 空间意识的初步形成,有助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引导,突破单纯的认识,能够具有粗浅的抽象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 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思维慢慢地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思维发展,而空间感的培养,也正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阶段,因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思维”为主体,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近年来的教学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转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与小学生接触以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而这些丰富的空间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设计者先有了想象,再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做出实物模型,并进行无数次的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才有了我们所用的实物。而在这些过程中,都是将实物进行抽象,在头脑中形成平面图形,空间观念在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较好的空间观念是无法做到的。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空间观念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可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设定一个故事背景,提供角色,让学生进入其中,自由发挥,充分想象,使学生用心参与和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有机会演练不同人士的感想、态度、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可在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在特定条件下设计花圃等,通过测量、构想、作设计图、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 加深学生几何概念的理解,深化空间观念。 (一)运用CAI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现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带入课堂,通过CAI可以呈现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从感知中了解物体特征,进而理解几何概念。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动态直观,提高的教学效率,学生空间观念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能够较好的理解几何概念的条件。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几何概念,而几何概念的建立又是以形体的表象为基础的,可见几何概念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树立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CAI制作课件,使学习内容得到形象生动的呈现,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长方形的基本认识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收集生活中大量的生活素材,利用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图1所示。让学生认识这些物体后观察它们的特征,使之认识到它们都是由一些边围成的图形,然后思考它们都由几条边组成, 图1 最后引出围成一个图形所有的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即周长的概念)。在学生了解概念以后,以长方形物体为例, 进行动态演示,如图2所示。将围成物体的四条边逐一展开,拉成一条直线,然后再进行恢复,通过这个演示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而形象的表象,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几何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成为小学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很好的克服了这一难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多从动手操作中得来,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巩固。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体会、理解,可以使原有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长方体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指出物体的形状,所以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纸盒作为教具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观察纸盒的构成情况,然后让学生动手将纸盒拆开,展开成平面图,将相对的面涂上同一个颜色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加深对“6个面都是长(正)方形,相对面的大 图2 图5 一题多解,能使学生的思维充分的发散,这对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是有益的”。所以在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发散思维的着重训练,可以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四、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有关培养学生空间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在空间上一定程度的错误的认识。我在教学期间就发现了学生在这方面上的一些不足。例如:在学习垂直与相交时,让学生观察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示意图,能够很容易看出垂直现象,若将之旋转方向以后,学生再观察就认为它们只是相交并不是互相垂直的;在学习角的比较时,两个大小相等的角,若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线延长以后,让学生再进行比较,就会有学生认为被改变后的那个角(∠2)要大一些;认识学习长(方)方体时,如果用实物进行讲解是什么体,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用平面的立体图形进行讲解,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就会出现一定的障碍,他们会认为,能看到的三个面中,有两个是平行四边形,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等。如图6所示,这些现象就是学生在视觉等感官上产生的错误的空间认识。 图6 说明他们的空间感只是建立在某一程度上,如果接触到的内容超出了这个程度,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从表象中抽象出来,事物与图形在头脑中没有得到较好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诸如这方面的教学时,应跳出老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多种角度去进行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消除学生在空间观念上产生的错觉。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排除他们在学习上的心理干扰。强化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上升为抽象概念的学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以掌握几何形体的基础知识为根本,结合各种感知活动,在简单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初步几何知识,逐步的形成加深发展和巩固。 在小学生的初步发展阶段,认真培养好学生的空间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周围的世界,提升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达到加强对所学知识记忆的效果,还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教育英语论文题目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英语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中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研究论文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天真无邪的,尤其是在校生,本应该在象牙塔里学习文化知识,可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2、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大致有暴力型犯罪、经济类案件、情绪型的性犯罪等。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社会影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地腐蚀了青少年,使其世界观、价值观扭曲,社会上精神垃圾的传播蔓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对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家庭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的好胜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识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往往把一些不良宣传和染有不良行为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予以模仿,由于父母和子女间的特殊关系,所以父母的多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直观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去做事。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对子女危害极大,特别是抛弃家庭子女不管的父母,或离婚又重建家庭把子女当成累赘的家长,对孩子危害更严重,这些都为未成年人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基因。

3、学校方面。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一生从小学到高中有12年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有些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品德教育,个别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对“双差生”(即学习差、表现差)的教育管理相当不力,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4、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北京顺义区法院近三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22起,179名案犯中有111人是17岁。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即“18岁以下的人犯罪不叛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多管齐下,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1、政法、教育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要与市、县、镇的综治办、法制局、司法局、公安局以及当地派出所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齐心协力抓好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召开协调会,各校在每学年开学举行学生与学校、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家长共同签定四方协议书仪式,明确学校、派出所、家长和学生的义务,促使家长主动参与教育子女,促进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法规。在落实过程中,学校不定期召集派出所、家长参加情况分析会,互通后进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表现,共同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后进生转化教育并对已转化的后进生给予“进步奖”。

2、公安、工商、文化、教育协作,抓好学校周边环境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

公安部门不仅要针对社会不法分子在路上敲诈勒索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还要进一步就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保护学生安全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布置;加强人口管理,搞清青少年犯罪情况,及时掌握辍学生、后进生、劣迹生和失足两劳释放青少年的情况,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进行帮教,加强对青少年经常涉足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控制,建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生活空间,防止对青少年心灵的侵蚀和污染。司法部门应以普法为重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文化部门应严格把关,整治文化市场环境,根治“垃圾文化”,坚决查禁和打击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政府应每年组织由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参与的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的大行动,对周边200米以内营业性歌舞娱乐厅、电子影视厅等娱乐场所实行清理关闭,对分散的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该关闭的要关闭,无法关闭的可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

3、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共同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学校应加强同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邀请有关专家或当地政府、派出所、妇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通过与家长上课、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子女:提醒家长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言传身教,在行为上作孩子的表率,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做好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道最前沿、最敏感的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1现行法律判例分析》刘家琛 九州出版社2002年4月

2、《青少年研究》杨晓梅 1999年 第七期

3、《犯罪社会学》吴鹏森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你可以把其中几个不重要的词去掉。这样就差不多了 资料来源:

初中的政治法治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 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导向,结合实际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具有计划性从认知、掌握、运用等层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与加强,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法治意识。

【关键词】 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

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

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

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三、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1.阅读讲解,加强学生知识掌握。在对中学生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能够让中学生群体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做到执法懂法。因而在具体的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法律基本条例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保护自我》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做得并不是直接展开教学内容,而是能够空出来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梳理保护自我的具体措施,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自我保护的必要措施。具体的也就需要,教师能够阅读讲解与自我保护相关的法律内容,如“我国的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着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交文化自由等权利。”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内容,让学生去自我阅读和记忆,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法律内容记忆和理解产生混淆后,及时的去纠正和引导,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最基本的懂法。

2.案例讨论,提高学生法律运用。在做到懂法的基础上,教师的政治教学就需要进一步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事件,来让学生去结合所学,对案例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和问题进行指出、分析、讨论然后说明,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事件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时第一环节《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书中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案例,“14岁的周欣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被一拖拉机撞倒致伤。由于司机在肇事后逃逸,致使周欣因抢救不及时造成终生残疾。”教师在对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泥于课本的内容形式,让学生在分析周欣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所受伤害的同时,去分析肇事司机在这一事件中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周欣在收到伤害后又具备那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权利。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事件进行拓展,如“肇事司机在第二天,深受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自首”。继续提问学生,在这一情况下,肇事司机的行为符合那些法律规定,又需要对这一事件承担那些法律责任。通过案例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去,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情况去温读所学的法律知识,实现对学生法律知识运用效果的提高与强化。

3.活动教学,活跃学生法治认知。活动教学方式,是结合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水平,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增强政治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法治认知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政治教学课堂中展开的活动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例如“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条例”以及“我的权利我来维护”等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活跃政治教学课堂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的讨论中,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共同进步。例如,在历经一段时间的法律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辩论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引入“道德与法律那个更重要”这一辩题,在辩论活动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辩论的视频内容,了解辩论的基本形式和人员组成,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将教室布置成为一个临时的辩论会场,引导双方辩论人员上场,按照基本的辩论流程就活动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这种活动形式,积极学生参与法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积极程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辨别以及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知。

4.实践分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最终价值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因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就需要将实践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板块,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引线,让学生去自主判断、分析然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社会热点的法治分析,如“周一星时间”“产妇跳楼事件”“格斗孤儿事件”等,让学生对于法治的认知能够充分的结合社会实际事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的讲解事件的内容,以及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抓住事件的主要涉及方,借助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事件的发生触犯了那些法律条例,又该以怎样的法治形式处理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事件。

四、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学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而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于法律内容条例的理解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加强其对知识掌握水平的时候需要遵循循循渐进的原则。初中的政治教学作为中学生初次接触法律内容和法治观念的载体,以政治教师为媒介对中学生展开法治教育,对于增强初中生法治意识而言意义深远。希望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方法作为途径,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健康有效的培养与强化。

参考文献:

[1]闫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白婧.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点击 查看自己可裁剪、取舍。

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经济奖励?可以一试!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 程红梅 徐亚兵一、课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或学了不会用的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全体公民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科研兴教,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提高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兴校奠定基础,为学校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 本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2)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对本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3)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点,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在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建立自主创新学习课堂的方法和途径。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准备阶段。(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具体负责人:程红梅)(2)理论学习 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具体负责人:张林林)(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 ,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具体负责人:徐亚兵)(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具体负责人: 程红梅 徐亚兵) 2.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3年6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影像资料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⑴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⑵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的配备,由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实验组。 2、资金保证: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拨出专门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3、制度保障: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提升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小方法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响水县小尖中心小学 程红梅 徐亚兵一、课题的提出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或学了不会用的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全体公民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的界定: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特点。 2、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科研兴教,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提高教师科学执教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兴校奠定基础,为学校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1. 本课题研究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2)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3)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形成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对本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3)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点,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在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建立自主创新学习课堂的方法和途径。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1.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准备阶段。(1)确定课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具体负责人:程红梅)(2)理论学习 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具体负责人:张林林)(3)制定方案 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 ,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具体负责人:徐亚兵)(4)开题报告 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具体负责人: 程红梅 徐亚兵)2.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3年6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3)交流小结 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 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3.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影像资料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⑴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⑵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准实验研究法。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1、健全组织:注重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科研人员的配备,由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实验组。2、资金保证: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拨出专门资金,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3、制度保障: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体育特长生情况分析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对于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学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长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基本评价因素,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体育训练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重点之一。更早地发现、有意识地培养体育训练苗子,也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项目。

我校是一所有着优良体育传统的学校,是温州市体育特色学校(篮球项目),温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田径项目),瑞安市田径、排球训练基地。目前体育组有10名骨干教师,本科率达到100%,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名。学校组建了校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共有在训运动员100多名。我校的各体育代表队近年来在瑞安市、温州市及省里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的竞技体育正逐步展露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突现出了一定的问题,运动员苗子的选拔问题,训练时间的安排问题,科学化训练问题,以及运动员的`输送问题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及待解决。解决现阶段我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对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校体育特长生的选拔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吸引小学的优秀苗子在初中阶段来我校就读?

2、如何合理利用我校现有的资源,对各项目进行科学训练?

3、如何解决学生特长发展与学业学习之间的矛盾?

4、如何解决体育特长生的输送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理论的研究。

2、实践意义

①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现象的认识。

②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校体育教育发展及我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发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体育特长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不少学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上学校,已经有了校本的较为丰富的特长生教育培养的经验和发展的优越环境。但是在初中阶段,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如何处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与体育特长发展的问题,如何实施有效的特长苗子的选拔问题,等等,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的加深,素质教育,特别是特长教育的研究必将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形成选拔、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本土化经验。

(2)依托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我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进一步促进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活动考察,开展学校体育特长生教育现状的调查观察研究,确定苗子,逐步开展训练工作。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动态和有效经验,开展体育特长教育理论方法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定性的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学校体育特长教育的本土化经验。

(4)实验法:将20xx级运动员组建一个体育特长班,与20xx、20xx级的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组建体育特长班的可行性。

3、研究对象

我校各项目体育训练队的08级09级10级的在训运动员。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12月)

确定方案: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设计材料记录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12年10月)

采用调查观察法、网络资料查询法、实验法着手收集相关材料,确定各训练队队员的基本情况,开展训练工作,整理各级比赛的竞赛成绩,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0月11月)

综合材料信息,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材料,形成关于农村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具体措施,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课题鉴定。五、研究条件分析

(一)我校有一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他们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和研究的热情。

(二)学校已经成立了各类体育训练队,配备了训练的基本设施,学校在政策、人员等基本条件上必将给予本课题研究以极大的支持。

(三)学校每年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同时学校上网电脑、打印机,这些条件都在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等方面上给予课题组以极大的保证。(四)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让子女上好学成为人民最大的愿望。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农村学生的特长发展的需要必将越来越迫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客观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教育问题,“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面评价学生”等课改理念是本项研究的政策理论支撑点。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林华章(体育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组织、策划、协调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顾问:李立浩(中学高级教师)有着20多年的教学和训练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指导。

课题组成员:郑晓锋、吴万义、郑翔、赵章东、钟小挺七、预期成果及形式

1、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所有过程材料与成果材料,撰写结题报告,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等。

2、相关论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各项目科学训练的论文,总结,心得。

3、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提炼有关运动员选材、科学训练、运动员输送等方面的专题报告。

4、相关案例,课题组成员根据特长生的训练、生活动态撰写有关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典型案例。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措施,措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打开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且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不论是学校、家长抑或者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体能提升也更为关注。游泳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体育项目,其不仅有着身体、意志双重锻炼的效果,更是国家体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从小培养、择优培育的原则,青少年运动员在日后必定大有作为。这就要求教练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着力培养其参与游泳运动的兴趣与技能水平,让孩子们的汗水与付出得到回报。本文就针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

引言:

游泳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运动,它能使人感受到不同于陆地的漂浮感,在泳池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喜欢学习游泳知识、乐意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反观世界泳坛,人才发掘与储备是一方面,对训练策略与措施的掌控又是一方面,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论哪项运动对运动员体能都有要求,只不过游泳对运动员体能要求更高,其与技能水平间存在着正向关联,为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助力其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做好体能训练。

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全面发展

目前,体能训练已有着明显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趋势,且被细化出了诸多分支,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其身体协调性,能有意识的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技能训练的展开做铺垫。

(二)有助于运动员的心态调节

在挥洒汗水时我们常常会忘记心中烦恼,体能训练的有效开展能舒缓青少年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以身体的疲惫感来冲淡心中苦闷,养成用体育运动舒缓心情的好习惯,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使其主动融入到专项训练中来。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一)青少年运动员处于敏感期

青少年属于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他们经历着许多自己未曾感受到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机能与运动素养间的关系也有较大差距,为此就要求教练员根据运动员个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以满足特定年龄段中的体能发展与个人成长需要,控制训练强度使青少年平稳度过敏感期。

(二)教练员观念上的差异

在开展力量训练过程中,不同的教练对力量训练存在认知差异,部分教练认为大力量训练会给运动员身体带来较大负担,对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们而言是尤为不利的;而另外一部分教练则认为,大力量训练对锻炼学生意志力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提高其身体适应力,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这种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上的差异,而事实证明,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力量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教练员采用科学适当的训练方法,做好力量训练,为运动员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教练员对速度训练的认知也有较大差距,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十到十二岁间一般情况下不安排速度训练,等到了十三、四岁再集中式的"突击",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已经错过了最佳速度训练时期,导致速度与力量训练不匹配,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动作频率与身体协调,其技能水平提升速度缓慢,达不到预期要求。

除此之外,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就开始将游泳运动员的耐力训练提上日程,且在长时间发展中其地位与作用更为凸显,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导致教练员的思想逐步固化,片面地认为必须通过大运动量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许多青少年教练员更是将耐力训练作为主要内容。从国际的角度来说,长时间、大运动量有氧运动模式已经走下神坛,甚至处于被摒弃的边缘,目前小周期才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耐力训练方式。周期长、运动量大的训练会消磨意志,让孩子们不在那么期待训练、不在那么喜欢游泳,所以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积极改变传统训练方式以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教练员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现阶段,大部分教练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运动员游泳技能水平提升上,却忽视了对其体能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训练效果与预计目标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价值与作用,提高体能训练所占比重是必要的。体能训练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有效帮助青少年提升身体爆发力、耐力与柔韧性,更能为技能训练的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必要基础,让游泳训练更科学适用。为此,教练员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努力寻找"技能"与"体能"间的契合点,让两种训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借助各自优势功能、发挥合力,着力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不断丰富体能训练内容

在传统的体能训练中,由于模式单一、内容单一,一段时间后对青少年来说不再新鲜,那么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孩子会对游泳这项运动产生反感。对现在的青少年而言,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家长的心头肉,而体育训练本身就是艰苦的,与日常生活中的"养尊处优"有着强烈反差。虽说走进青少年游泳队的孩子们都是好苗子、也是有兴趣在该方向上发展的后备力量,但兴趣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影响到他们怎样跟家长反馈训练情况与表达个人情感,所以保障体能训练的多样性、提升趣味性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教练员应按照青少年的敏感期变化来合理安排力量、耐力、速度训练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训练项目的多元化。其次,要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内容,以调动青少年的训练积极性。比如在针对臂力进行训练时,教练员可以引入"掰手腕"这个小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这次掰手腕和你们想象中的掰手腕不同,这次不需要你们用腕力取胜,这次我们要手腕内侧相对,用臂膀发力压倒对方,看看谁才是最后的强者。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发力的感觉,并在求胜欲的驱使下努力拼搏、证明自我。总的来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合作竞争等形式呈现。对于年纪较小的运动员而言,游戏训练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要有侧重、突出重点,保障训练效果。对于年龄超过12岁的运动员而言的,既然已经走上游泳运动之路并坚持了许多年,自然不能轻言放弃,训练中有没有游戏元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反倒是慢慢走入青春期的他们求胜欲更强,需要更多展示机会,同时自我意识所占的比重也上升到了一个峰值,需要在竞争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为此教练员应该积极创设竞争与合作的大氛围,让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竞争中磨一磨心高气傲的脾气、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真对待训练中的每一次竞争,从思维认知中将竞赛常态化,为参与大型赛事做足准备,以平常心展现真我。

(三)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合理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调整相应的训练目标,有效转变训练模式,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体能训练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体能训练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促进效果,相关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以更为多样的形式灵活开展训练工作,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有效调动运动员的参与热情,着力提高游泳水平,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昝伟.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革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

[2]曾喜佳,郑顺新.运用心理学手段提高青少年游泳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

[3]殷剑侠青少年游泳教学和训练中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体育师友,2017,(2).

从娃娃抓起 先培养兴趣 这个很主要 先要他喜欢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