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刘禹锡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8:53:37

刘禹锡的研究论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 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生长在江南,受江南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授太子校书。此后历官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监察御史等职。贞元二十一年正月, 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见二王八司马)。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又因赋诗获遣,再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敬宗宝历二年(826)始被召回,先后任尚书省主客郎中、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文宗开成元年(836)后,担任秘书监;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晚年虽闲废多病而志意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诗句,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天论》三篇论证了"天"的物质性。文中还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阐述了国治法行对于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在《因论》七篇中,能注意到客观事物中广泛存在着的祸福、大小、利钝、声实等互相对立的矛盾因素,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表现了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刘禹锡在政治上反对墨守陈规,主张"稽弊而矫","唯变所适"。在地方官任上,他能因时制宜,兴利除弊,故所在多有卓著的政绩。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其在巴东民歌基础上创作的《竹枝词》,词意高妙,风韵天成,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其七言律、绝,精警含蓄,多为传诵名篇。白居易曾尊之为"诗豪"。散文则不拘一格,尤长于论说。宋姚铉把他同唐著名古文家李翰、梁肃等并称为"文之雄杰者"。 所著有《刘宾客集》,今存最早刻本为正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的宋刊大字本(也称崇兰馆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即据此本影印。 --------------------------------------------------------------------------------刘禹锡(772~842)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 ,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 ,先贬连州刺史 ,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后出苏州、汝州 、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 ,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 ,韵味深长 。他与白居易 、 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 、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 。 一是专题性的 ,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县)。唐朝著名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改官连州、和州等地刺史,历二十余年。后入朝,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录 [隐藏]1 刘禹锡生平 2 刘禹锡年表 3 刘禹锡研究相关文献 4 补充 [编辑]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和生平,他临终前写了一篇八百余字的《子刘子自传》,两《唐书》中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比较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六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编辑]刘禹锡年表 一岁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刘禹锡生于苏州嘉兴县嘉禾驿后。 九岁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本年前,已从诗僧皎然、灵澈学诗。 十九岁贞元六年,庚午(790)北游长安。 二十二岁贞元九年,癸酉(793)登进士第。是年,顾少连知贡举。试题为:《平权衡赋》、《风光草际浮诗》。放进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相知。又登宏辞科,识李绛。 二十三岁贞元千年,甲戌(794)向权德舆献文。 二十四岁贞元十一年,乙亥(795)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二十六岁贞元十三年,丁丑(797)父卒于扬州。葬父于荥阳。途中为撰《讯甿》采集素材。 二十九岁贞元十六年,庚辰(800)入社佑幕。夏,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经历戎马生活数月。秋,改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三十岁贞元十七年,辛巳(801)仍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代杜佑撰表、状多篇。与李益、张登、段平仲等交游。 三十一岁贞元十八年,壬午(802)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状多篇。与柳宗元、韩泰听施士句讲《毛诗》。 三十二岁贞元十九年,癸未(803)在渭南县主薄任。闰十月,入为监察御史。举崔群自代。卜居于长安光福坊。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等交游。与令狐楚通讯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实、东都留守韦夏卿、御史中丞李位撰表、状多篇。 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在监察御史任。兼领监祭使,与李程等交游。作诗赠张荐、王涯。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状多篇。 三十四岁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乙酉(805)正月,仍为监察御史。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四月,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仍兼崇陵使判官。①举柳公绰自代。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组成政治革新集团。遭窦群弹劾。八月,顺宗年禅,宪宗即位。九月,刘禹锡贬连州刺史。过江陵,遇韩愈,作《韩十八恃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 故足成六十二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革新集团成员被贬者十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沈志》、德宗挽歌等。 三十五岁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806)在朗州司马任。居于招屈亭之旁。与顾彖、董涎等交游。上书杜估。八月,宪宗诏: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时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赐死。 三十六岁元和二年,丁亥(807)在朗州司马任。撰并书乘广禅师碑。 三十七岁元和三年,戌子(808)在朗州司马任。得柳宗元寄文。与白居易通讯唱和。 三十八岁元和四年,己丑(809)在朗州司马任。托程异献诗于李吉甫。 四十岁元和六年,辛卯(811)在朗州司马任。吕温卒,作诗哭之。撰董侹集纪、《辩易九六论》。在朗州司马任。又上书杜佑。撰董挺墓志铭、顾彖墓表。 四十二岁元和八年,癸巳(813)在朗州司马任。与窦常唱和。上书李绛、武元衡。窦群过朗州,刘禹锡代撰谢上表。 四十三岁元和九年,甲午(814)在朗州司马任。代窦常撰《武陵北亭记》。刘禹锡在朗州期间重要论文有《天论上、中、下》等,赋有《谪九年赋》、《望赋》、《何卜赋》、《砥石赋》、《楚望赋》等,诗有《武陵书怀五十韵》、《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泰娘歌》、《竞渡曲》、《采菱行》、《阳山庙观赛神》等。与柳宗元、元稹、杨归厚等通讯唱和,与僧交游。 四十四岁元和十年,乙未(815)二月,与柳宗元等奉诏回长安。作《伤独孤舍人(郁)》、《酬杨侍郎凭见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诗。三月,复出为播州刺史。因裴度请,改连州。殷尧藩有诗送别。途中与柳宗元唱和,至衡阳分路。五月,抵任。撰《谢上连州刺史表》,谢武元衡、张弘靖启。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四十五岁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在连州刺史任。与杨千陵、马总等通讯唱和。 四十六岁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在连州刺史任。得柳宗元寄文及药方。与元稹、白居易通讯唱和。 四十七岁元和十三年,戍戌(818)在连州刺史任。是年,得薛景晦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编《传信方》报之,自撰前言。又作智严律人师碑,袁滋、于颇挽歌。 四十八岁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在连州刺史任。冬,母卒,送母柩葬荥阳。十一月,次衡阳,闻柳宗元卒,作诗哭之。过鄂州,与李程相会。裴昌禹来访。与僧交游。 四十九岁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撰文祭柳宗元。与白居易唱和。八月,令狐楚谪衡州,在洛阳与刘禹锡会面。 五十岁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冬,除夔州刺史。由洛阳赴任,经鄂州,与李程唱和。是年,作吕温集纪,《伤愚溪三首》。 五十一岁长庆二年,壬寅(822)正月,抵任。与温造、王涯唱和。是年,裴昌禹来访,韦绚来求学。 五十二岁长庆三年,乡卯(823)在夔州刺史任。 五十三乡长庆四年,甲辰(824)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将以前所撰《鉴药》等文,整理为《因论七篇》。为柳宗元编遗集,并撰前言。与元稹、白居易、杨巨源等唱和。夏,转和州刺史。离夔州时,游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选出沈佺期、王无竟、李端、皇甫冉四首。作《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怀古》、《武昌老人说笛歌》等。应崔群之邀,游宣州,作《九华山歌》。八月,抵任。和州值旱灾之后,关心人民疾苦。撰《和州谢上表》、《洗心亭记》。 五十四岁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825)在和州刺史任。 五十五岁宝历二年,丙午(826)冬,罢和州刺史。与李德裕、元稹、白居易、崔玄亮、韩泰等唱和。离和州,游建康,作《经檀道济故垒》、《金陵怀古》等诗。过扬州, 与白居易相遇,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游楚州,与郭行余相会。过汴州,与令狐楚相会,皆有诗。 五十六岁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春,返洛阳。秋,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举姜伦自代。与白居易、令狐楚、姚合等唱和。 五十六岁大和二年春,为主客郎中,至长安。裴度欲荐刘禹锡和制诰,未成。充集贤殿学士。与裴度、李绎、崔群、白居易、质承宣、杨嗣复、张籍等联句。 五十八岁大和三年,己酉(829)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举韩泰自代。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法融大师新塔记。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上、中。 五十九岁大和四年,在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任。求分司东都,未果。 六十岁大和五年,辛亥(831)在集贤殿期间供进新书二千余卷。与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韩泰、杨归厚、李德裕、张籍等唱和。七月,元稹卒, 作诗哭之。又作刘仁师遗爱碑。十月,出为苏州刺史姚合有诗送别。过河中府,与李程相会。过洛阳,与白居易相会。 六十一岁大和六年,壬子(832)二月,抵任。举韦应物自代。苏州水灾,请得朝廷赈济。编《吴蜀集》。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下(《刘白吴洛寄和卷》)。得张枯寄诗。 六十二岁大和七年,癸丑(833)在苏州刺史任。以政最,赐紫金鱼袋。自编诗文集,编《彭阳唱和集》,为李绛编遗集,皆撰前言。是年闰七月,李绅过苏州。 六十三岁大和八年,甲寅(834)在苏州期间,作《魏生兵要述》等。七月,移汝州刺史。过扬州,与牛憎孺相会。过沛州,与李程相会。抵任后,举裴弘泰自代。十一月,李德裕过汝州。 六十四岁大和九年,乙卯(835)在汝州期间,与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唱和。九月,移同州刺史。过洛阳,与裴度、白居易相会。十二月,抵任,举萧俶自代。 六十五岁开成元年,丙辰(836)同州连遭旱灾,请得朝廷赈贷,放免旧欠。秋,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编《汝洛集》,并撰前言。 六十六岁开成二年,丁巳(837)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月,应李珏之邀,与裴度、白居易等于洛水修楔。十一月,令狐楚卒,作诗哭之。将大和五年以后与令狐楚唱和诗续编入《彭阳唱和集》,撰后引。与白居易、牛僧孺、杨汝士、杨嗣复、李绅等唱和。 六十六岁开成三年,戊午(838)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撰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文宗欲置诗学士,杨嗣复首荐刘禹锡,李珏反对此事,遂作罢。 六十八岁开成四年,己未(839)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尚书衔。撰史孝章神道碑。 六十九岁开成五年,庚申(840)改秘书监、分司东都。撰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文宗挽歌等。 七十岁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春,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作《秋声赋》。与白居易、王起联句。荐王龟。与白居易劝南卓撰《揭鼓录》。 七十一岁会昌二年,壬戌(842)病中撰自传。七月卒,赠兵部尚书。葬于荥阳县西檀山原。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原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简介(772-842)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刘禹锡诗集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 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 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 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 却向五云翻翅飞。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 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 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 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 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 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 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 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 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 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 长作主人翁。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 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 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人家。 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 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 更被春风长挫摧。 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 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 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 狂杀长安年少儿。 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 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 露叶如啼欲恨谁。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 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 争似垂杨无限时。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 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 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 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 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关于刘禹锡的论文题目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原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关刘禹锡议论文素材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原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是浮萍,思存冰心”。刘梦得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是唐代中晚期的诗人,有“诗豪”之称,却也承受着诗人最不愿接受的→被贬。

刘禹锡也曾力图政治,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但政治的残酷让其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召还京都,又因玄都观题诗触犯权贵又遭贬,十四年后被召回,他又写下《再游玄都诗》以示自己不屈的斗志。

他的诗流利通俗,爽朗而寓意深远,音调响亮和谐,以冲淡风格、冰心、无坚不摧之志留今。

你就根据他写的诗词一半解释一半 歌颂!怎么都能写好!

2006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走与停(刘禹锡说) 走与停 重庆一考生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

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的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

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的说出“停止”两字。

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子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

“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

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尘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

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让你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

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于己,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歇了口气罢了。

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的更快。 -----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长达二十三年。

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他没有消极沉沦,而豪放地唱出了处于社会之秋的自勉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是这种对人生的珍视使他明白,在困境要耐得住寂寞。

于是他开始像屈原写《楚辞》一样,用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写当地名歌。[用刘禹锡的事例,又比用李白、杜甫、苏东坡之类的事例,来得新鲜。

] 于是,我们便有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柳枝词》等诗篇,这些无不是他对百姓生活的细致观察所得。 摘自07年高考作文点评.cn/mypage/page1?pgid=15326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1. 明镜照己 昏镜照人湖北一考生 人有镜,国有镜。

镜有明昏。 用明镜?用昏镜? 我说:买来明镜照己,买来昏镜照人。

买来明镜照己。诚然,明镜不好。

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明镜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如对照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周瑜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于是,许多人怕照明镜,在明镜面前感到不自在。其实,不自在大可不必,反而应该感激才是。

感谢明镜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给了自己一个修饰的机会。试想,一女子化妆时,为了不看清自己脸上的岁月痕迹而用昏镜,结果可能便是化成了大花脸,遭人耻笑。

为人处世亦如此。平时总不敢用明镜照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谈何改正?于是,日积月累,缺点成了习惯。

最终自己也会成为—个令人讨厌的人。古人云: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常照明镜,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是很有必要的。 买来昏镜照人。

对别人,不必太苛求,多些宽容吧!言者直率,话语难免有几句不中听,别介意,多些宽容吧!友人性急,交往中难免有些小误会,别介意,解释清楚就行了,多些宽容吧!同学不拘小节,寝室中难免有些脏乱,别介意,多些宽容吧!对方迟到,自己在约定地点等候多时,别介意,多些宽容吧!诚然,你可能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凡事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但对别人,要求不妨放低点。

多些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些和谐。 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当我们感叹日本百分之六十几的森林覆盖率时,不妨买来这块明镜照照自己:大片林木为何砍伐?大片荒山为何还未披上绿衣?平时用纸张时节约多少?一次性的碗筷我们是否拒绝使用?明镜照己,自己明白改进的方向。当我们为美国的许多霸道行为愤慨不已时,不妨亦借用明镜照照自己。

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我们的国力还需要加强。不时地找找自己的问题,不要回避,不要掩饰,大胆面对,努力改正,东方巨龙的腾飞自是必然。

个人而言,明镜照己,昏镜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嘛! 国家而言,明镜照己,昏镜照人,亦是很有必要的,多找找自己的问题,会迅速发展! 人有镜,国有镜。 我说:买来明镜照己,买来昏镜照人。

湖北一考生 诸葛亮有言:“夫群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

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

给你参考一下: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深蕴。

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往往给人以仙境之感并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而是一种绿荫掩映下的仙山。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并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而是一湾碧绿的青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

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 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

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走进刘禹锡的陋室

乘着时光,倒流,我有幸会到了《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老而不衰的他红光满面,热情的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远望,三间古老的矮房出现在眼帘。破旧的房子,似乎已经过了好几千年的历史。

走进主室,哇!古雅别致,虽破,却特有风味。刘禹锡告诉我,房子虽陋,却也能遮风挡雨,对比起世间的红楼贵室,更有优雅的韵味。我附声答对。又随其进入偏室。哦,白墙黑瓦,简朴小巧,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扶疏,翠色扑人,中夹着几张木凳,完全于自然连在了一起。显然,更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趣。刘禹锡告诉我,这儿与闹市间隔,看不惯世间红尘,却可以跑这儿来偷闲乐。虽多次被贬,路途经过了千万的幸劳,但却更有不慕名利,襟怀高尚的志趣。在这儿,可以孤芳自赏,淡薄名利,另有一番趣味。在这儿,可以没有丝竹的声音来扰耳,还可以没有案件来劳身,悠闲自在。不去羡慕荣华,这儿有千万的大自然的财富。不去见朝员君主,这儿有百千博学的儒家来往。平时喝点小酒,谈谈学问,交流心得,不也很好吗?我被其言所感,无语……

走出陋室,我仰天感叹:陋室虽陋,却不陋!!!

走进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朝时候杰出的文学家。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生活得很苦。母亲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乡,去投靠远方的叔叔。

叔叔家里也不富裕。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连买纸笔的钱也花不起。他的母亲就用芦秆当笔,把沙土铺在地上当纸,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认字很用心,到了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自修的能力了。他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书读。借来的书要按期归还,他就把书背熟,再还给人家。他订了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三百字。几年以后,就把四书都背熟了。

他的叔父看他这样用功,就把自己用剩下来的纸,装订成本子送给他。他高兴极了,把这些本子一半用来抄书,一半用来学习做文章。那个时候,人们写文章有一种坏风气,只讲究辞句的华丽,不讲究内容。欧阳修觉得这种风气很不好,他想学习写另外一种文章。

有一次,他从一只破书箱里找到了几本旧书,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写的。韩愈写的文章不光文字优美,道理也说得很透彻。欧阳修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就把韩愈的文章当作自己学习写文章的榜样,进行学习模仿。

欧阳修写文章非常认真,为了写一篇文章,他常常要读很多书。每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好,他就把它贴在墙上,有空就反复地念,反复地修改,直改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行。

他写的《醉翁亭记》,开头一段说明滁州四周围都是山。初稿用了几十个字,写了东面有什么山,西面有什么山,南面有什么山,北面有什么山。可等到最后定稿的时候,只用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就把意思表达出来了。

到了晚年,欧阳修也可以说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了,可他写文章还是一字一句地仔细推敲,一点也不马虎。他的妻子既相劝又打趣说:“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怕老师骂吗?”欧阳修笑着回答说:“我不是怕老师骂,是怕后来的人笑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积累,多读精品文章,在读书中感悟、提高,这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欧阳修这样,我们也需要这样。我们学写作要多读好书,热爱生活,从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敏锐的感悟能力,尤其注意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欧阳修就是以韩愈的文章作为自己写作榜样的,并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认真、一丝不苟的练写,修改,直到晚年还是一样。只有这样,我们也一定会享受到从阅读感悟到作文成功的喜悦的。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刘禹锡公园位于京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南邻大海寺,北邻象棋广场。

走近刘禹锡西广场,向东望去,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赫然题刻着“诗豪园”三个大字。进了诗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禹锡的雕像。

它重约120吨,高约9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由一块浅黄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他仰望前方,表情凝重,右手握着毛笔,表现了一代诗豪的学者风范。

他身上还刻着一首刘禹锡初次遇见白居易时写下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了仿唐代建筑的生活区就来到了十二牌坊。

十二牌坊主要是以刘禹锡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命名的,从其出生地嘉兴到仕途经历重地长安、扬州,再到主要诗人创作地郎州、连州、和州、汝州等,最后到故乡荥阳。沿着小路走,每个牌坊上都刻有古人的诗句或今人的对联并附有相对应的石刻简介。

再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刘禹锡墓,刘禹锡墓坐北向南,高约3米,周长约50米,是圆形的。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已是冬天,地上的草已经干枯了,但刘禹锡墓上的草还是青的。

看完刘禹锡之墓,再往西走就来到了竹林,竹林里有一个小屋,那就是陋室,它是刘禹锡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它环山傍水,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线。陋室房顶是用很多稻草堆成的,房身是用一些竹子建成的,一走到这里就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

陋室前边有一个人工湖,它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公园,再往前边走能看见一个玻璃造型,玻璃是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想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的对联。湖中心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非常好看。

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阵微风吹过,波光粼粼,鱼儿嬉戏,鸟儿长鸣,头上白云过,脚下绿水流,不由得沁人心脾,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到了江南水乡还是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就看见了有天鹅造型的小岛,一个个天鹅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刚刚落脚,岛的周围有一群羽毛雪白的小鸭,成为刘禹锡公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啊!刘禹锡公园真美啊!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楼主,你好!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楼主根据这些资料删减改编一下吧

我眼中的作文像个四味瓶,酸甜苦辣俱全。作文是苦的,当老师出作文题目的时候,那个作文题目我不会写。我觉得作文是苦的。比药还苦。

作文是辣的,我爱把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作文投到报社或网上,过了好久没有发表的时候,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我写了一篇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却没有获奖的时候,我觉得作文是辣的,比辣椒还辣。

作文是酸的,爸爸经常让我写文章,想写的时候,我几分钟就写完了,可想去玩的时候,爸爸正好让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委屈,半个小时也写不出来的时候,作文是酸的,比没有熟的青色的酸葡萄还酸。

作文是甜的,我的作文在报上,网上发表的时候,在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上获奖的时候,我觉得作文是甜的,比大块冰糖还甜一百倍。

作文是甜的,是酸的,是苦的,是辣的,四中味道是我眼中更加丰富多彩

大禹形象研究论文

大禹精神是一种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传承大禹精神,领略大禹的精神。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传承大禹精神的作文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承大禹精神的作文篇一 绍兴,一个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像大禹治水般的精神食粮,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一代,勇于开拓,直面未来! 星期天的下午,天阴沉沉的,但我的心情却如“沐浴阳光”。因为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位于绍兴的大禹陵景区,感受绍兴的文化,领略大禹的精神。 禹陵,即大禹葬地。沿着宽阔的马路,我们驱车来到了景区。只见人行道上,两旁尽是排列整齐的石像动物:什么龙马、巨象,石虎……,这些来自古代神话里的奇异动物,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连翩。 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正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清学者考证陵址后携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亦为他所题写。 鲜红的廊柱,漆黑的瓦片,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褪去了原有的色彩,暗得更简约古朴,向人们显现着它的年轮。 沿着陕长的小径拾级而上,古道幽幽,树影婆娑。但“白璧微瑕”的树木上,居然用刀刻着“谁爱馨一万年”六个大字,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石阶旁,雕刻的“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史记·五帝本记·第一》”的碑文,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秋令时节,树上的叶子纷纷凋落,发出“沙沙”的声音;虫鸟的鸣声,透过似窗纱般的层层绿叶,回荡在林间;三五成群的游客叩响了脚下的青石板,伴随着清脆的笑声,“演奏”出一支美妙绝伦的“自然之歌”,给清寂的大禹陵增添了丝丝生机,直叫人神往不已。 迎着微风,空气中夹杂着浓浓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穿过粉墙黛瓦的亭台,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不少游客围坐在石桌旁休息的情景。而此时,我已经身心疲惫,挥汗如雨,累得动弹不得。 突然间,一旁的“禹定九州”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快了,加油!大禹像就近在近在咫尺!”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定重作精神,一鼓作气把它“拿下”。 啊!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似脚踏乘风作浪的巨舟,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会稽山水,历史悠远。都说,大禹与绍兴有着深厚的渊源。这回让我真正体会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夏朝立国之君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记功、归葬,都发生在绍兴会稽山这片土地,因此留下了众多和大禹相关的传说故事。柯桥的夏履、型塘、宛委山、剡溪……这些地名无一不体现着。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眼前的所见所闻,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学校里教过的“大禹纪念歌”。 浑厚的钟声,从身后传来,好似“大禹”治水精神像警钟长鸣般,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畔,不能平静! 传承大禹精神的作文篇二 绍兴,一个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像大禹治水般的精神食粮,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一代,勇于开拓,直面未来! 星期天的下午,天阴沉沉的,但我的心情却如“沐浴阳光”。因为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位于绍兴的大禹陵景区,感受绍兴的文化,领略大禹的精神。 禹陵,即大禹葬地。沿着宽阔的马路,我们驱车来到了景区。只见人行道上,两旁尽是排列整齐的石像动物:什么龙马、巨象,石虎……,这些来自古代神话里的奇异动物,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连翩。 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正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清学者考证陵址后携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亦为他所题写。 鲜红的廊柱,漆黑的瓦片,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褪去了原有的色彩,暗得更简约古朴,向人们显现着它的年轮。 沿着陕长的小径拾级而上,古道幽幽,树影婆娑。但“白璧微瑕”的树木上,居然用刀刻着“谁爱馨一万年”六个大字,令人不由扼腕叹息。 石阶旁,雕刻的“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史记·五帝本记·第一》”的碑文,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秋令时节,树上的叶子纷纷凋落,发出“沙沙”的声音;虫鸟的鸣声,透过似窗纱般的层层绿叶,回荡在林间;三五成群的游客叩响了脚下的青石板,伴随着清脆的笑声,“演奏”出一支美妙绝伦的“自然之歌”,给清寂的大禹陵增添了丝丝生机,直叫人神往不已。 迎着微风,空气中夹杂着浓浓的桂花香,深吸一口,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穿过粉墙黛瓦的亭台,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不少游客围坐在石桌旁休息的情景。而此时,我已经身心疲惫,挥汗如雨,累得动弹不得。 突然间,一旁的“禹定九州”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快了,加油!大禹像就近在近在咫尺!”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定重作精神,一鼓作气把它“拿下”。 啊!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似脚踏乘风作浪的巨舟,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会稽山水,历史悠远。都说,大禹与绍兴有着深厚的渊源。这回让我真正体会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夏朝立国之君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记功、归葬,都发生在绍兴会稽山这片土地,因此留下了众多和大禹相关的传说故事。柯桥的夏履、型塘、宛委山、剡溪……这些地名无一不体现着。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眼前的所见所闻,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学校里教过的“大禹纪念歌”。 浑厚的钟声,从身后传来,好似“大禹”治水精神像警钟长鸣般,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畔,不能平静! 传承大禹精神的作文篇三 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绍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江南小城,历来民风淳朴。其中,许多民间习俗被绍兴人乐此不疲地传了下来,所赋予的含义也更深刻了。 其中的会稽山祭禹一直受到重视,仪式非常隆重。一是公祭,每五年就会有一场规模盛大的祭禹活动。二是民祭,一年一次,从未间断。一般,公祭典礼开始前,吹打乐队、舞龙、舞狮队、仪仗队等都要进行表演迎宾,以烘托热烈的气氛。此外,参加祭祀人员将统一佩戴黄色佩巾和节徽,显示其庄重性和整齐性。据《魅力绍兴》记载:2007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已升格为“国祭”。其盛况可见一斑。 其实,人们祭奠大禹,并不仅仅在于他的丰功伟绩,更在于他治水的辛酸历程。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传说尧舜年间,大禹治水十三年,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去看一看孩子,为治水,他日夜不停地忙着。开始,大禹动员百姓堵住水,失败了;随后,他尝试了许多方法,又失败了;最后,大禹采用疏通的方法,终于保住了良田。正是如此,人民为纪念禹而修建的大禹陵,也就成了人们记忆的延续。 这么多年过去了,绍兴人民一直在发扬大禹的艰苦奋斗精神,把一座座平房变成了一幢幢楼房,把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宽阔的马路。有了大禹精神的激励,家乡绍兴是越来越繁荣了。如今,“大禹精神”已成为绍兴儿女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祭禹”这一习俗,也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 当然,大禹治水的精神也激励着我。学校里,我要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后,我要为国争光,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 大禹治水的精神,永放光芒! 看了传承大禹精神的作文还看: 1.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2. 高中作文有关信念的范文4篇 3. 岸的话题作文范文4篇 4.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5. 以水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800字精选5篇

,“大禹”属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精神典范之一。小说并没有直接写大禹治水如何艰辛,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加以暗示:“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大约是大模大样,或者生了鹤膝风罢,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透过文本对大禹“黑瘦的面貌”和“结满老茧的脚底”的特写,读者可以体会到禹在治水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夜入”的艰难困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此外,在《理水》中,鲁迅还虚构了一群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学者,他们无视洪水滔天的灾难,在“文化山”上自鸣清高而又无济于事。对于小说中的这些学者,鲁迅都是有所指涉的,从中可以看出30年代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曲折地表达了鲁迅对“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的愤怒与批评

无锡方言研究论文

无锡话属于吴语中的一个分类,是本地文化的精髓,吴语的一些主要语音特征,无锡话几乎都具备。但由于无锡处于苏州和常州之间,所以无锡话(城区以及近郊)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兼具了苏州片和常州片的某些特点,内部情况更为复杂。无锡话与北部苏州话、常州话、嘉兴话、上海话、湖州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基本能互通。从《无锡县志》方言卷中将无锡话按声韵调特点分成了7个小区,不仅如此,就连无锡老城区的周围的话也是不同的。最典型的说法是“无锡东南西北四城门外葛闲话搭城里闲话是勿一样葛”。 所谓“城里闲话”指老城区(今崇安区)的话,这也是无锡人普遍认同的城里话,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一批批外来移民定居无锡,无锡城区的居民结构也进一步复杂化,这种频繁的交流往来,无疑对方言演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加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无锡话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之间存在的差别较之以往更加突出,即便是老城区出生的人也是层次不一,各不相同,所以老无锡人常常唠叨说:“如今到听到正宗无锡话实在太难了”。无锡话可以分为东西两片。东片包括东南部的厚桥、甘露、荡口、鸿声、后宅、硕放等等,语音跟苏州及吴县的北部十分接近;,而东北部羊尖、港下一带又带有明显的常熟话特色。西片的靠近常州武进区的陆区、马山以及胡埭西部临近武进的自然村又有武进话特征。无锡西片大部分地方与无锡市语音接近。由于语音上的明显不同,因此东部的人称梅村和硕放以西的人为“西天人”。无锡的东部方言归入苏南吴语东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无锡的西部方言(包括无锡市区),许宝华和游汝杰两同志《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认为也应归东区。无锡方言随着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语言学家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说:无锡的“阴上字(好、走)的声调特别”,这是构成“无锡腔”的重要因素。 无锡本土方言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是“俚”。“俚”不能表示指人名词的复数,也有”笃“ ”得“ ”家“等后缀。这既区别于东面苏州等地的方言--它们的人称代词的复数没有统一的后缀;又不同于西面常州等地的方言--它们的后缀同时可以表示指人名词的复数。三身代词后缀西片多数地方都较统一,一般为“俚“,但有些农村地区也有笃“,”得“,”家“等,一些地区他们并不统一,有的第一人称跟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后缀不同,有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后缀不同。无锡人称代词在全境并不统一,无锡城区和周边多数地区后缀是“俚” ,我们:我俚,你们:你俚 他们:佗俚。但是在东部的锡山区和新区大部分地区人称代词以及后缀都不统一。 如:(1)安镇、张泾 梅村等镇区 你:nen恁,我:ngou,他:dou, 复数:你们:恁笃/ng笃 他们:佗俚 、我们:我俚(2)港下、羊尖、东湖塘等镇区:你:nen恁,我:ngou,他:渠gei。复数:你们:恁得 、他们:渠得、 我们:我俚 (3)甘露 荡口 后宅 硕放 羊尖南部: 你:nen恁,我:ngou,他:俚 (硕放薛典是”伊“ 参考无锡方言本字考1984) 你们:ng 笃‘ 我们:我俚,他们:俚笃. 。 无锡西南马山,陆区、胡埭西部 后缀为家(音为姑) 你们:你姑,我们:我姑,他们:杜姑

2013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012年《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2009年《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2008年《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05年《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明清吴语词典》,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003年《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话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98年《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刘丹青为第三作者。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1996年《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95年《汉语语言学》,钱乃荣主编,刘丹青编撰第8章,并任编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1994年《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990年《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987年《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013年《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藏类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解释》,《语言暨语言学》专刊50号,台湾中研院。《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多/少二分与全/有/无三分》 ,《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 中国语文化论丛》 ,日本白帝社。《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方言》,2013年第3期。《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2013年第3期。《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严艳群、刘丹青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2012年《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2012年第1期。《高名凯学术精神的恒久价值与现实意义》,《语言学论丛》第45辑,商务印书馆。《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合作),《语言科学》,2012年第4期。《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一性:显赫范畴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语言学研究》第1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In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41-1, 年《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上)》,《语言学研究》第10辑,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与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王芳、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2010年《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论动词型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构式的语义透明度和句法地位——当代流行构式个案二则》,《东方语言学》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人称范畴>导读》(刘丹青、强星娜合作),《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Anna Siewierska《人称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导读》,Lindsay Whaley《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载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汉藏语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2009。《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下)》(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2008年《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8辑,商务印书馆,2008。《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Syntax of space 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Dan Xu (ed.)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Springer, 年《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赵学刊》春之卷(创刊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中国语教育研究》(韩国),2007年第6号。《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2006年《名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6。《差比句与等比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焦点(强调成分)的调查研究框架》,《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05年《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从所谓“补语”谈古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刘丹青、刘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语法调查和研究中的从属句问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句类和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学》(日本)252号,2005。2004年《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深度和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理论语法与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载张洪明、谢家浩和唐秀玲 主编《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4。《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载石锋、沈钟伟主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view of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edited by Hila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 年《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载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载戴庆厦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02年《赋元实词与语法化》,载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2001年《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试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刘丹青、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香港)总9期,2001。《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创刊2期,2001。《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载范开泰、齐沪扬主编《语言问题再认识——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0年《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载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粤语句法的类型特点》,《亚太语言教育学报》(香港),2000年第2期。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by Her One-So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8, , 年《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998年《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刘丹青、徐烈炯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刘丹青、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1997年《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港式中文词语小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1997年第4期。《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7年第1期。《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996年《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 ──语言和方言的证据》,《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6年第1期。《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载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95年《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无锡方言的体助词“着”和“则”(仔)》 ,《中国语言学报》总第6期,商务印书馆。《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谢自力、刘丹青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商务印书馆。《“当代吴语研究”述评》(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1992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创新、突破、飞跃与缺憾──评于黄本<语言学概论>》 ,《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1994年《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载邵敬敏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潘文、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南京青年流行语》(刘丹青、黄粤宁合作),《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1993年《<南京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年第2期。《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语文建设》,1993年第4期。《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刘丹青、石汝杰合作),《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2期。《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4期。1992年《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 ,《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2期。《<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方言》,1992年第2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四)》,《学语文》,1992年第2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三)》,《学语文》,1992年第1期。《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1991年《从“娶”与“嫁”的语法对立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从状态词看东方式思维》,《东方文化》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农业文化的语言映证》,《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6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二)》,《学语文》,1991年第6期。《试论“可数文化”与“不可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3期摘录。《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一)》,《学语文》,1991年第4期。《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导入”》,《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1990年《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1989年《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刘丹青、段业辉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3期。《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2期。1988年《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1987年《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1986年《运用方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学科》,《语文导报》,1986年第12期。《“面粉”纵横谈》,《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几类比较特殊的短语》,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句型分析及主谓句的类型》,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1985年《试论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莫彭龄、单青(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白”到底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2期。1984年《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第1期。《论“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张拱贵、刘宁生、刘丹青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1983年《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张拱贵、刘丹青合作),《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1982年会论文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1983。1982年《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社,1982。

无锡话,是流通于无锡市及其所辖区的地方方言。属于吴语系,类似于苏州话、常州话或者上海话。吴语是汉语的一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url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声母*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ɳʱ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边、鼻音[l]、[m]、[n]、[ɳ]、[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韵母* 介音[j]、[w]、[ʏ]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ɛ52](杭州话除外)。*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335]≠“称”[ʦʰəŋ335]。*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113],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边、鼻音[l]、[m]、[n/ɳ]、[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节奏组1.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县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县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粤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余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2. 连读调*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尔”、“渠/其”。*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语法*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伊门口头立来许。(他在门口,站在那儿。)*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个只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历史吴语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江南一带民间通行百越语,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