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儿童绘画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4 05:04:54

儿童绘画论文题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第一,培养 思维方式 。幼儿自发性的美术创作绚丽却十分短暂,一旦不受重视或失去引导很容易消失匿迹。多媒体应用可以立体直观的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展现给幼儿,在美的环绕熏陶下培育美好的心灵。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幼儿时期对思维、人格的正面积极培育来自于自身体验并长远作用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比如在墙上用不同的手势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对于激发 想象力 和提高创造力十分有效。再例如播放圣母与圣子的油画,讲解油画背后的 传说 ,让孩子们感受亲情之美、增添亲情教育。第二,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相应的知识技巧,更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环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枯燥的环境和无趣的氛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幼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可以在吸引兴趣关注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创造表现出来。比如时下流行的喜洋洋、熊大等就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模仿描画小动物。第三,拓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在讨论天才时曾强调,天才来自99%的辛勤努力和1%的想象灵感,而这1%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日益重视多方位刺激幼儿大脑发育,在教学信息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方式表现生动鲜明的物体形象,通过视听双重刺激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体会具体和抽象、简单和复杂的神奇转变。例如播放猩猩群居生活中猩猩母子的互动影像,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母爱又能够增强对母亲的认知。 二、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恰当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片进行多种灵活处理修饰,比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这一软件,就可以做到形状切割、色调调整、光效修补等等多种功能,使得不够完美的美术作品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人们欣赏。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技术处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够开发过度或形成依赖。比如很多时候图片里物体的形状都被修饰过度导致变形,这就对欣赏无益,变成舍本逐末了。技术修饰的使用过度可能会形成不良心理暗示,比如绘图软件的便捷可能会使得对手绘产生抵触,再比如修图软件的高效多能可能会导致手绘越来越随意粗糙水平降低。这些对将来的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技术再发达依旧不能取代人工,比如水墨 国画 、油彩水粉这些精髓画种,其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和技巧难度、 文化 底蕴都不是计算机绘图可以比拟的。因此,我们支持辅助手段的运用,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刺激开发幼儿多种感触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可以极限放大图片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细致的视角了解一幅作品,或者用光影色差的变化感悟名人名作的精妙布局上色。也可以播放影音资料补充画作背后的 故事 ,让孩子们从人文到技巧全面的认知作品。孩子们的作品经由多媒体的多角度呈现也会激励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提高绘画水平。再比如3D建模,从静态局部片段到动态连贯动作的转变呈现,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的。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仍旧离不开基础传统的构图布局构图、透视角度、色彩浓淡。没有了这些根基,美术发展的大树就很难稳固并丧失灵性。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与其他知识有效整合 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孩子们绘画的技巧,更是帮助他们对多种知识的扩展认识和感悟体验。因此,幼儿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学科或跨领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地球、月亮、太阳这些星体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3D视角,把三者之间的大小、色彩、位置等等信息直观全面的展示出来。配合光影音效转变它们的位置,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传授地理相关的知识。在持续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并维持高度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生动形象的渗透更多更全面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4、利用电脑绘画工具创作作品 在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孩子们打好绘画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熟练运用之后,根据当前社会时代需求老师还可以教授孩子们用电脑绘图工具进行创作。但正如前文所言,多媒体技术再方便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美术教学。孩子们所需的绘画基本功必须是一笔一划的模仿、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作品。这两者的顺位关系不可以颠倒,多媒体技术辅助与多媒体技术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它既转变了教学方式、增加了 教学 方法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刺激幼儿感官,它培育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并拓展了视野和知识,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思考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来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幼儿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选择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比如喝过的矿泉水瓶、纸盒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首先利用这些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东西,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制作笔筒,但是做好之后这样的笔筒并不是很好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在笔筒的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通过拼接或者是剪贴可以制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之后在这些作品上进行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喜欢的图画画在上面。 2联系生活,开展实践运用 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美术作品也展现着生活之美,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美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以其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创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说幼儿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比如,学生平时都会有写 日记 的任务,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日记本,为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日记本封面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封面,然后将最终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且对这样的美术创作想法进行分享。总而言之,美术与生活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生活当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术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元素,让学生感觉美术学习是比较亲切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比较活跃。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或者是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生活中展现美术,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 作者:李瑾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幼儿园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问题探讨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美术论文选题一:1、解析美术史中“禅画”概念的由来2、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3、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4、工业化题材在中西方美术中的体现5、金焕基绘画的韩式情愫对韩国现代美术影响6、基于IPad上的少儿美术APP界面设计研究7、普通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中油画鉴赏教学研究8、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9、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述评10、林风眠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11、西藏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应用与实践12、论表现拿破仑的美术作品的典范意义及其现实影响13、高职特教听障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14、论30年代漫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15、中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16、湘潭市A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17、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对当代中国油画的影响18、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9、“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20、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21、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22、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23、承传东西造境油画2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风肖像油画语言研究25、都市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油画26、比较视域下中国油画审美形态研究27、中国意象风景油画研究28、“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29、油画笔触研究3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31、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32、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33、新疆油画研究34、从审美角度看油画材质表现之韵35、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卡通化”表现形式的探析36、论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表现意识37、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38、中国油画对中国画元素借鉴的演变39、写实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40、论中国写实油画的表现性41、陈抱一绘画与美术教育研究42、文革前多元、开放式的美术个案探索43、“苏州美术画赛会”的源流44、试析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45、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克里姆特绘画中的表现46、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47、临夏民间工艺美术现状与保护研究48、浅析美术学科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49、抗战宣传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50、佛山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运用研究51、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52、民间美术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53、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和作用探究54、昆仑堂藏《十六罗汉》八条屏的断代与美术史价值研究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绘画主题解读儿童绘画论文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不再是照葫芦画瓢,不再是只注重技能技巧,美术活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活动,活动往往是孩子的一些创意,是孩子“情”与“趣”的体验,更是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3-02

一、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的相关要求,幼儿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获得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它是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整体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与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厘清儿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管理中,可以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的感知能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幼儿园美术活动应设立如下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感,增加对美术活动的认同感和依赖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第二,引导幼儿主动与伙伴分享美术活动体验,并把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进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对美感的认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维方式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设审美环境。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趣味性较强的审美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对幼儿园的审美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主题活动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本月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伞花朵朵开”,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彩绘伞面》,让幼儿在伞面上面进行绘画和创作,用广告颜料让幼儿在伞上进行绘画,出示多把已经绘画完成的伞,请幼儿来欣赏这些伞,让幼儿观察这些伞面构图的特点,启发幼儿商量讨论:我们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绘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人多伞少的问题?几个人一起合作,怎样才能让伞的画面一致漂亮呢?每组幼儿商量出一个“工作计划”:伞面什么地方要画什么?谁负责画那个部分?画什么内容?如:语言组的幼儿商量着画海底世界,6个伞面,正好一人画一个面,他们商量着要画一个大大的鲨鱼,有尖尖的牙齿这样需要画两个伞面,就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个小朋友就画小鱼和水母,还有珊瑚和水草。综合区的幼儿拿到了一把蓝色底的雨伞,他们就商量画白云、小鸟,还有很多彩色的气球。(2)随处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和两次区域活动,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区到处悬挂张贴孩子的作品,孩子们欣赏着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画法、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地产生共鸣,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如:在我们班主题活动《最棒的我》中有节美工活动《表情变变变》,通过这节课我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人物头像粘贴》,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各种彩色纸来进行人物头像的粘贴。我们班的郭承泽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同心圆圈。鼻子是用纸盒的边角剪成的一个三角形,很有立体感。嘴吧贴成一个正方形,还有很多牙齿。我看到后马上问泽泽你做的这个表情是什么啊?泽泽说我做的是一个会修理汽车的机器人。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教师我做的也是个机器人,他可以帮妈妈干活的!其他活动区域的幼儿看到后,马上跑过来问,这是什么啊?郭承泽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会修机器的机器人,其他小朋友马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灵感!还有面墙展示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都会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画袋里面,幼儿就会一起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记得有节课是画出四季常青的树,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画的树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了很多的彩灯,树下放了很多的礼物,天空还下了雪。国贤小朋友看到后说我也画了很多的雪花,我画的是冬天的树。这时忆宣小朋友说我也要加上雪花,我过年回爷爷家就可以看到雪了。(3)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艺术想象。孩子天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岁的孩子,只要听到优美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摇头晃脑,或载歌载舞。音乐和美术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经常听音乐也能丰富孩子的艺术想象。如:中班《线的训练》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用流动的线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拓宽儿童的思路。通过音乐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消除幼儿对绘画的紧张感。活动重点:线条的变化。活动难点: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变化和组织。活动过程:玩彩带,让幼儿观察彩带舞动的变化,让幼儿对线有初步的认识。欣赏红绸舞、体操、棒操、圆环操等与线条相关的舞蹈。边放音乐边用语言描述,启发儿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条画。如浪花(弧线)、流水(波浪线)、雨水(竖线、斜线)、折线(山峰、峡谷)、花朵(同心螺旋线)、毛毛虫(螺旋线)等。边描述过程,边在黑板上记录这些线条。

2.选择有情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课题的选择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只要是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的东西,都是孩子喜欢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可以说是有情趣的。有种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儿的手中能变化成不同的造型,这让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就创设了一节美术课《千奇百态的人》。在上这节手工课之前,我先带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运动标志墙,让幼儿观察这些运动造型是什么运动的动作,并让幼儿来描述和示范这个动作。在幼儿描述动作的过程中,我随手拿几条毛根扭起来,不一会儿幼儿的动作就展示出来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幼儿开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许多千奇百态的动作,人人都说“老师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教孩子们扭毛根:请每个小朋友拿两根颜色相同的毛根,两根毛根对齐,从毛根的中间位置开始,相互缠绕,做手和脚,这样小人的身体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们手指上缠绕几圈做小人的头,预留一定的长度用来和身体部位相固定。这样一个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让它们来做操、跳舞、运动了!孩子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随意扭动它们的手和脚,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就做好了!当幼儿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幼儿显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我就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这些有幼儿,让他们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儿都能自己完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小人了。

3.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创意和情趣。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以鼓励和正面评价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减少对图画与实物的比对,力求神似,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价,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创作天赋,并且在美术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儿团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喜欢受到他人的表扬,并且会在赞扬与鼓励中再接再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正确做法时,及时予以表扬,并且提出对幼儿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错时,教师也应循循善诱,恳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小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使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物内部规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鹅抢答”、“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总结有趣的、新鲜的评价方式,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手工活动中,利用小猴买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纯粹的泥工美术活动。小猴说:我喜欢买圆圆的、一样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来买元宵。在小猴五角星奖励的诱导下,孩子认真地搓“元宵”,最终都获得了小猴的五角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幼儿的亲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实践证明,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注重情趣性,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愿望,孩子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愉悦心情,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活动还大大地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给孩子新鲜感、神奇感,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孩子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孩子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08,(4).

[2]王辉.浅谈指导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J].学术期刊,2006,(6).

[3]杨红.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陶冶幼儿审美情感[J].贵州教育,2010,(20).

[4]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5]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论文就帮不了你了,的需要你自己开动脑筋

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主要有四点,一是家长须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和引导孩子绘画;二是准备充足的绘画工具以及手工工具;三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绘画场所,不要局限于面前的白纸;四是保留并且整理孩子的画作。

美术儿童主题绘画论文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不再是照葫芦画瓢,不再是只注重技能技巧,美术活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活动,活动往往是孩子的一些创意,是孩子“情”与“趣”的体验,更是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3-02

一、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的相关要求,幼儿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获得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它是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整体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与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厘清儿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管理中,可以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的感知能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幼儿园美术活动应设立如下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感,增加对美术活动的认同感和依赖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第二,引导幼儿主动与伙伴分享美术活动体验,并把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进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对美感的认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维方式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设审美环境。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趣味性较强的审美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对幼儿园的审美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主题活动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本月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伞花朵朵开”,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彩绘伞面》,让幼儿在伞面上面进行绘画和创作,用广告颜料让幼儿在伞上进行绘画,出示多把已经绘画完成的伞,请幼儿来欣赏这些伞,让幼儿观察这些伞面构图的特点,启发幼儿商量讨论:我们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绘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人多伞少的问题?几个人一起合作,怎样才能让伞的画面一致漂亮呢?每组幼儿商量出一个“工作计划”:伞面什么地方要画什么?谁负责画那个部分?画什么内容?如:语言组的幼儿商量着画海底世界,6个伞面,正好一人画一个面,他们商量着要画一个大大的鲨鱼,有尖尖的牙齿这样需要画两个伞面,就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个小朋友就画小鱼和水母,还有珊瑚和水草。综合区的幼儿拿到了一把蓝色底的雨伞,他们就商量画白云、小鸟,还有很多彩色的气球。(2)随处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和两次区域活动,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区到处悬挂张贴孩子的作品,孩子们欣赏着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画法、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地产生共鸣,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如:在我们班主题活动《最棒的我》中有节美工活动《表情变变变》,通过这节课我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人物头像粘贴》,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各种彩色纸来进行人物头像的粘贴。我们班的郭承泽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同心圆圈。鼻子是用纸盒的边角剪成的一个三角形,很有立体感。嘴吧贴成一个正方形,还有很多牙齿。我看到后马上问泽泽你做的这个表情是什么啊?泽泽说我做的是一个会修理汽车的机器人。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教师我做的也是个机器人,他可以帮妈妈干活的!其他活动区域的幼儿看到后,马上跑过来问,这是什么啊?郭承泽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会修机器的机器人,其他小朋友马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灵感!还有面墙展示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都会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画袋里面,幼儿就会一起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记得有节课是画出四季常青的树,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画的树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了很多的彩灯,树下放了很多的礼物,天空还下了雪。国贤小朋友看到后说我也画了很多的雪花,我画的是冬天的树。这时忆宣小朋友说我也要加上雪花,我过年回爷爷家就可以看到雪了。(3)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艺术想象。孩子天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岁的孩子,只要听到优美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摇头晃脑,或载歌载舞。音乐和美术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经常听音乐也能丰富孩子的艺术想象。如:中班《线的训练》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用流动的线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拓宽儿童的思路。通过音乐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消除幼儿对绘画的紧张感。活动重点:线条的变化。活动难点: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变化和组织。活动过程:玩彩带,让幼儿观察彩带舞动的变化,让幼儿对线有初步的认识。欣赏红绸舞、体操、棒操、圆环操等与线条相关的舞蹈。边放音乐边用语言描述,启发儿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条画。如浪花(弧线)、流水(波浪线)、雨水(竖线、斜线)、折线(山峰、峡谷)、花朵(同心螺旋线)、毛毛虫(螺旋线)等。边描述过程,边在黑板上记录这些线条。

2.选择有情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课题的选择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只要是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的东西,都是孩子喜欢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可以说是有情趣的。有种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儿的手中能变化成不同的造型,这让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就创设了一节美术课《千奇百态的人》。在上这节手工课之前,我先带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运动标志墙,让幼儿观察这些运动造型是什么运动的动作,并让幼儿来描述和示范这个动作。在幼儿描述动作的过程中,我随手拿几条毛根扭起来,不一会儿幼儿的动作就展示出来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幼儿开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许多千奇百态的动作,人人都说“老师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教孩子们扭毛根:请每个小朋友拿两根颜色相同的毛根,两根毛根对齐,从毛根的中间位置开始,相互缠绕,做手和脚,这样小人的身体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们手指上缠绕几圈做小人的头,预留一定的长度用来和身体部位相固定。这样一个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让它们来做操、跳舞、运动了!孩子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随意扭动它们的手和脚,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就做好了!当幼儿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幼儿显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我就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这些有幼儿,让他们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儿都能自己完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小人了。

3.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创意和情趣。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以鼓励和正面评价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减少对图画与实物的比对,力求神似,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价,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创作天赋,并且在美术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儿团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喜欢受到他人的表扬,并且会在赞扬与鼓励中再接再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正确做法时,及时予以表扬,并且提出对幼儿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错时,教师也应循循善诱,恳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小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使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物内部规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鹅抢答”、“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总结有趣的、新鲜的评价方式,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手工活动中,利用小猴买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纯粹的泥工美术活动。小猴说:我喜欢买圆圆的、一样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来买元宵。在小猴五角星奖励的诱导下,孩子认真地搓“元宵”,最终都获得了小猴的五角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幼儿的亲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实践证明,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注重情趣性,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愿望,孩子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愉悦心情,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活动还大大地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给孩子新鲜感、神奇感,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孩子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孩子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08,(4).

[2]王辉.浅谈指导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J].学术期刊,2006,(6).

[3]杨红.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陶冶幼儿审美情感[J].贵州教育,2010,(20).

[4]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5]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儿美术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一 一、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二 一、挖掘生活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教师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生活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美术创作。比如,利用生活中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材料,用纸张、胶带、剪刀等工具对其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幼儿能够做出灯罩等极具创意的生活小道具,或者做出电话听筒类物品,也可以把废旧纸板剪成狗、猪、鸡等常见动物的形状。教师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材料,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根据生活素材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展开联想,以此确保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模式方向发展,幼儿也在其中学会理解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 二、体现生活美术,展示美术魅力 我国 传统 文化 中民间艺术众多,比如捏面人、剪纸、糖画等手工艺术,这些富有特色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这里面蕴涵了大量的艺术气息、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更多接触民间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介绍这些民间美术艺术的图片、视频或者趣味小 故事 ),以演示或者边播边讲的形式,为幼儿展示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民间美术起源的小故事,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与趣味性的小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三、改善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 事物普遍有着个性化差异的特点,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幼儿来说,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这也是幼儿自身天性使然。对于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加以评论,这样对幼儿是极为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每位幼儿的不同能力出发,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培养。比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表现出了较强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把“我的家”这类生活化题材作为绘画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比赛。对于有着较强手工制作能力的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比如杯子、盒子等。 四、营造生活环境,构建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一角建立“生活小厨房”,要求幼儿利用自己喜爱的素材制作厨房用具,比如筷子、桌子、碗、锅等,以后在涉及到厨房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小厨房”,观察已有哪些用具,还缺少什么东西。这样幼儿会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厨房用具,并明白这些厨具的特点、用途和区别。对于绘画而言,这也有利于幼儿抓住绘画目标特点与作用展开创作,以此实现美术生活化模式的目的。 五、贴近生活教学,发掘美术元素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还要在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为幼儿布置课后小作业,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术元素。比如,让幼儿就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展开联想,并且按照自己的联想进行创作,这样能增强幼儿自我发现与自我创作的意识,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美术元素,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培养。总之,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幼儿创造能力,让幼儿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认清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 教学 方法 ,进一步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路彦乔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幼儿园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篇三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 音乐欣赏 、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 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 故事创作 、手工剪纸、 魔术 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幼儿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重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还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一个孩子的细心、耐心、恒心和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课堂。 作者:庄丽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城东幼儿园

绘本儿童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下面是我分享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

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

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

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 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 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

3、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四、进度安排:

1、2005年6月27——200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

2、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05年12月底——2006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六、参考文献:

[1]、[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 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内容与意义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注意事项

五、总结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我忆儿童文学 相伴成长 我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伴我成长 追忆儿童文学 童真岁月 9—99岁的美好时光 加……加分哦!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儿童绘画论文范文资料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在中班幼儿 教育 中,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审美与创造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内容;知识;创造

美术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非常有利,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特有的表现力决定的。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 教学 方法 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没有一定的 想象力 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时代的紧迫感为发掘幼儿创造力添翼。那么我们要怎样指导好中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呢?

一、选择新颖合适的内容

中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感性多于理性。他们通常是凭着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学习的。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会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

我们应从幼儿已有的实际 经验 出发,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未知”,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例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已明确单色画的概念,而且对水彩笔的性能和运用方式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同时也欣赏了大量的装饰花纹。

在此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单色画:有花纹的鱼》,幼儿就能主动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出许多生动的作品,在这中间,幼儿需要获得的新经验是“如何用已知花纹打扮鱼,使鱼更富美感”。试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幼儿既不知道什么是单色画,也不知鱼的基本形状,更没有欣赏花纹的经验,他们怎么可能有兴趣和能力去尝试,以主动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呢?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提倡为幼儿提供“适度新颖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形象 思维训练 带动幼儿 绘画知识 和技能的提高

中班幼儿美术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鼓励 儿童 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幼儿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老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此类活动中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这一细小的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从新《纲要》中可以看出,对于组织活动的要求是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还要肯定他们,接纳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就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 故事 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从来不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我还经常让幼儿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幼儿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不断去创造美。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中的个体,他们既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建议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如:“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你想画什么?哪里不会画呢?”通过询问、建议,鼓励帮助幼儿最终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及 文化 水平日益提高,对幼儿的特长教育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各类美术学习进入许多家庭之中,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学习美术的年龄段也在慢慢提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美术学习,将美术素养当作衡量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很多家长的开始让幼儿学习美术,这就需要幼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也随之产生了苦恼,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是否学习美术,有时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出发,但绝不能盲目跟风。而让幼儿在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则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等角度出发。

一、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的态度分析

许多家长有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意识,并且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能够理解并赞同美术对幼儿智力、气质、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家长并没有对美术学习形成科学的认识。

1. 家长支持幼儿学习美术,多是希望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家长让孩子学习美术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是让孩子有一项 爱好 和特长,并且对幼儿手指灵活性、气质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可见,这些家长对学习美术的态度是清醒的,初衷简单,就是想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情趣。还有家长希望孩子以后从事美术行业,甚至成为美术人才。不论家长出于何种原因支持幼儿学习美术,都应该贵在坚持,学好绘画技能,孩子会受益终身的。还有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是因为孩子本身对美术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家长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种体现。幼儿在第一次接触美术时,通常会被美术作品的独特形状、颜色变化所吸引,于是产生一种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维持的时间较短,可以称之为“无意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从现实角度考虑,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上了其他兴趣班,不想再给孩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不支持幼儿学习美术。还有些幼儿对学习美术没有兴趣,这也是家长不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家长没有认为美术学习会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好处或坏处,而是客观地对待是否选择让幼儿学习美术,这样的观念是比较可取的。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

1. 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职责

家长在幼儿学习美术的活动中,应起到鼓励作用,而不应该是“监工与警察”的角色。家长能认清自己在孩子学习绘画中的责任,其益处将远远超于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首先学会想象,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不先学会想象就开始学美术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美术”。家长要做好榜样,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断鼓励幼儿,激发出幼儿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2. 做好持之以恒学习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美术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家长也应该做好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会影响幼儿学习美术的状态及成绩。有些家长包办代替帮幼儿画,让幼儿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幼儿离开了家长和老师就会举步维艰;有些家长过于放松,认为孩子有个爱好就行,画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事无成;还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在孩子画画时喂吃的,随意分孩子的心,看不得孩子吃苦,也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学习绘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3. 葆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鼓励为主

幼儿的思维和感知能力是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论的。对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大小错误,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严厉批评、体罚、辱骂等会打击幼儿自尊心,易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以致对美术更加惧怕,甚至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反复提醒、不断帮助,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