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大学新型疫苗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8:28:03

大学新型疫苗研究论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却丝毫看不到疫苗成功。并不是人们不想加快疫苗研制的步伐,而是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难关,那么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成功和问世需要克服哪些难关?

虽然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新冠疫苗,但每个国家的角度不同。就像我国已经开展了好多期实验,主要为了证实疫苗具有安全性,能够成功诱导体内产生免疫应答。

牛津大学也发布了相关论文,该款疫苗已经能够成功引起体内免疫应答,且不会造成太大的副作用,目前疫苗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总关这些国家对疫苗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新冠疫苗研制的时间不会太长,或许年底就能成功研制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肺炎疫苗研制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病毒?病毒能够通过自我复制大量繁殖。研制过程中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出病毒的DNA链。生物学家和科学家通过研制新冠病毒的DNA量来完美复制病毒,这是新冠病毒疫苗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如何才能找到DNA链?如何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其次,新冠肺炎对于哪些药物有抵抗性?哪些药物又能治疗新冠肺炎?找到DNA链研究出病毒的自我复制模式,寻找能够治疗该病毒的特效药。不是每一个过程都是那么简单,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从数以万计的抗生素中找到能够抵御新冠病毒的抗生素难上加难。

最后要克服的难题是该疫苗是否对人体造成副作用?一款疫苗的成功,需要人们尝试大量的实验,其中就包括很多期的人体实验。科学家要通过注射到人体中的疫苗产生的作用来判断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资格。如果这款疫苗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副作用,那么该款疫苗的上市夭折了。

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医学就是处理及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欢迎阅读。

浅析预防医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预防医学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理论研究结果早已应用到我国的卫生事业当中,为我国甚至全球人类的健康预防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现状;研究

1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

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2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新的健康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慢暴露出了该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局限性,因为比如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或艾滋病不能应用该模式来解决的。因此,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模式,积极的影响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发展,使得预防医学从社会心理因素这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让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WTO指到“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单单是没有虚弱或者疾病”,这个新的钙奶,让“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个就观念消失不见,同时也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层次更高一级。临床前期预防、病因预防以及临床预防等提前预防的工作早已在实践中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举措。

新的生物学方法让毒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目前对于致癌作用机理的关键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癌基因问题。细胞学方法中的传代和原代细胞培养法现在还被污染物代谢致癌或者致突变的研究广泛应用。近些年,利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毒性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一些传统的毒性慢性试验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来代替。生物学毒性量效、活性与污染物化学结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式来表示的研究是近些年毒理学的研究前沿。上述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概念的不断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为环境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膜毒理学领域,污染物对生物膜及细胞膜功能结构的影响研究是目前来看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科。在皮肤以及粘膜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呼吸道侵蚀机体。以上的器官组织水平以及细胞组织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也渐入佳境。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癌细胞或者突变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述这些都使得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让预防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疾病控制的新阶段

目前比较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比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克隆技术、DNA重组等已经逐渐运用到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上,疾病控制在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途径。比如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生物传感器、PCR技术、抗HBsAg单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监测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工程菌比如含抗DDT基因菌、“超级菌”等的开始运用在净化环境上,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上述先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预防医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业高速发展,以因特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或者早已改变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学研究。信息网应用在医学上,让我们没一个人同国际的先进研究机构取得畅通的连接变成现实,让全球范围内的远程专题讨论和会诊、信息交流与文献检索及疫情通报查询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力的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3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医学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道路前进。第一,预防医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慢慢的代替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大众也开始认识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社会。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就必须让医学彻底的社会化。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们合理消费,广泛的宣传健康教育是完成医学社会化道路上的一项关键任务。第二,其次,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健康、防治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道路前进。随着我国文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在得病的时候得到及时治疗,并且还应该了解并掌握保健和预防常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相互结合。第三,健康和环境问题会成为预防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匮乏、控制疾病、人口*炸、环境污染。其中得到全球关注的是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医学需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积极解决参与到健康和环境问题上来。最后,预防医学也很有可能朝着注重行为、精神以及心理原因对健康的影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卫生心理教育、国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医学会为我们人类控制疾病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杨德富.我国预防医学研究浅析[J].中外医疗,2009(09).

[2]林琳,叶冬青.定性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03).

[3]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4]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2).

[5]李君文,袭著革,晁福寰.科索沃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我军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的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12).

[6]赵西龙.预防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责任[J].宁夏医学杂志,2012(07).

[7]蓝毓营.壮医预防医学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02).

题目:疫苗产业的发展和现状姓 名:化学制药 专 业:一班 班 级:指导教师:2012年6月1日疫苗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摘要】疫苗制品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全1/14页球疫苗最大的生产国。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也达到世界之最。当前,生物疫苗接种应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一些新型疫苗的发展十分迅速,部分疫苗以商品化投放市场,广泛应用到生产中去,它给人类以及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疫苗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文通过从生物疫苗的研发角度详细论述了我国疫苗行业的几种重要类型,概述总结了我国疫苗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将迎来更好发展机遇。【关键词】:疫苗;现状;发展。【引言】疫苗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彻底消灭某一疾病的武器,近两年来SARS、禽流感的爆发,生化恐怖袭击的威胁、艾滋病的传染,新老疾病的流行,危机频发促进了疫苗产业的研制和发展,使疫苗行业再次

新型流感疫苗研究论文

自己参考这些!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一、2009年世界甲型H1N1流感来势汹汹 自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曾被称为“猪流感”。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 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甲型H1N1流感”一词指代)病例以来,美国、新西兰、法国、西班牙等63个国家和地区已分别报告有确认感染者。本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惊人,截至北京时间6月2日23时30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共有1741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15例,来势汹汹。 世卫组织反应迅速,4月25日,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根据应急委员会建议,称此次流行事件为“国际有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4月29日,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四级提高到五级,这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暴发“迫在眉睫”;5月18日,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开幕,重点举行了关于甲型H1N1流感问题高级别协商会,急商新对策。会上,陈冯富珍告诫不可轻视此次流感疫情,这种传染力很强的新型病毒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流感大流行的显著特点就是全球所有人都容易被感染。 二、甲型H1N1流感的前世今身 年西班牙流感 流感对人类来说,恐怕是最司空见惯的一种疾病,远不如霍乱、 鼠疫等令人恐惧,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一切瘟疫恰恰是流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正酣,这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里一位士兵前去看诊,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流感,然而仅一天之内,100多名士兵就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的周末,这个军营里已经有500名以上的“感冒”患者。接下来,流感大规模扩散,费城、波士顿、纽约相继沦陷。病毒又随着美国远征军乘舰来到欧洲。4月,流感进入法国、英国军队。5月侵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非洲、印度等地,然后到达俄罗斯、中国、菲律宾、新西兰,短时间内席卷全球。流感制造了密集的死亡案例,在美国费城仅10月份就死亡13000人,从美国到南非,掘墓工人甚至来不及挖坑。流感甚至让一战中的交战双方难以为继,连英王乔治五世、美国著名将领麦克阿瑟都被流感折磨得奄奄一息。驻军也出现大批死亡,战力难以为胜。当年8月,当流感还在肆虐之时,一战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流感加速了战争结束。 西班牙流感因西班牙报纸的首先报道而得名(当时许多国家限制新闻,尤其是交战各国,而西班牙是一个中立国,政府不审查新闻)。作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全世界患病人数在五亿以上,死亡人数达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还多。不仅老人、儿童,连20到40岁的青壮年也成为死神追逐的对象。更奇怪的是1919年春,在各国政府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流感又神秘的消失了,但具体的致病机理仍没有答案。 2.美国医学家理查德�6�1肖普确诊H1N1病毒 1918年9月中旬美国费城。作为一名海军少校,保罗.刘易斯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死亡时,他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费城的医院里。 1918年的9月中旬,医院的院子里摆满了一排又一排的病人,很多人浑身是血,死状可怕而奇特---这些血并非外伤所致,大部分是鼻血,也有人在咳血,以及耳朵出血。有些人咳嗽非常剧烈,死亡后的尸体解剖表明,剧烈的咳嗽甚至导致他们的腹肌和肋软骨撕裂。几乎尚能交流的人都抱怨说头疼,好像有人在他们的眼睛后方,拼命将一根楔子敲进脑袋似的。最后,有些水兵皮肤颜色出现异常,有些唇边或指尖发青,有少数几个人浑身发黑,几乎无法分别他们是白人还是黑人。 1918年病毒肆虐世界,人们兵分两路:一路是转播者,继续考 验社会中的其他分子;另一路是科学家团体,包括刘易斯、韦尔奇、弗莱克斯纳等在内的科学家着手解决这场战斗。到10月中旬,顶级科学家研制的疫苗开始被广泛使用,但到今天,流感疫苗所能提供的也仅是保护作用和减轻病症的严重性。

题目:疫苗产业的发展和现状姓 名:化学制药 专 业:一班 班 级:指导教师:2012年6月1日疫苗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摘要】疫苗制品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全1/14页球疫苗最大的生产国。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也达到世界之最。当前,生物疫苗接种应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一些新型疫苗的发展十分迅速,部分疫苗以商品化投放市场,广泛应用到生产中去,它给人类以及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疫苗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文通过从生物疫苗的研发角度详细论述了我国疫苗行业的几种重要类型,概述总结了我国疫苗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将迎来更好发展机遇。【关键词】:疫苗;现状;发展。【引言】疫苗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彻底消灭某一疾病的武器,近两年来SARS、禽流感的爆发,生化恐怖袭击的威胁、艾滋病的传染,新老疾病的流行,危机频发促进了疫苗产业的研制和发展,使疫苗行业再次

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

近期新冠疫苗研发与应用的消息频出,尤其是拜恩泰科和辉瑞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公布有效性达到90%,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达到70%,引发了海外资本市场异动。那么早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冠疫苗,为何迟迟没有数据公布? 中国企业新冠疫苗研发严谨 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疫苗专家陶黎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并未公布临床实验数据,但也公布了一些紧急使用方面的情况,如国药集团董事长表示,已经在近百万人上进行使用,没有接到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只有个别的一些轻微症状。 陶黎纳说:“由于疫苗临床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科学实验,中国的新冠疫苗可能会通过论文等形式公布,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国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信息是研发企业对媒体公布的,并未以论文形式呈现,因此从科学性角度还不够严谨。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公布晚,也说明我们对此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中国的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在国外,不可控因素较多。” 前不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疫苗的同行评议论文,认为中国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疫苗能在4周时间内快速诱导免疫反应,适合在大流行期间使用。文章称,要确定中国新冠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能保护人们不受感染,大规模的后期阶段试验,即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未来还须研究抗体反应的持续时间。 当前中国有四款新冠疫苗正在全球十多个国家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包括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疫苗,科兴的一款灭活疫苗,康希诺与陈薇院士合作研发的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完成批量生产,土耳其等国家开始洽谈预订。国内如四川省已经开始了国产新冠疫苗的采购工作,引入的科兴新冠疫苗价格为200元/支。 陶黎纳认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受试者中并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产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接下来就是等待一鸣惊人的时刻。 促进中国疫苗研发升级 据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Pharma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约325亿美元,在所有治疗领域中位列第四位,市场份额约。全球疫苗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2019年葛兰素史克(GSK)、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四大疫苗巨头的疫苗业务分别实现收入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合计占有全球疫苗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 不同于全球疫苗市场的高集中度,由于我国疫苗产业进入市场化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因此疫苗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超过300个国产疫苗批件,疫苗企业超过50家,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下设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兰州等生物制品研究所,掌握半数以上疫苗批件。 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产品陆续上市,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0年,厦门万泰沧海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沃森生物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长春百克鼻喷流感疫苗先后获批上市,向国际疫苗企业的垄断地位发起冲击。《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东方财富生物疫苗板块的55家 上市公司 中,46家公司2019年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38家公司2020年半年报的研发费用同比上升。 华夏幸福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疫苗临床试验近年大幅增加,但正如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关系,国内很多疫苗的研发是仿制西方产品做法,只有HPV(人乳头瘤病毒)等少数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疫苗产业发展制约大,一方面是疫苗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创新疫苗从概念到上市整个过程一般需要8年至12年;另一方面大规模产业化存在一定难度,疫苗产业质控要求高,要求控制生产全过程,这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具有技术与规模难度。 新冠疫苗的研发则打破了这层壁垒,各省市今年积极启动疫苗研发基地项目。如今年5月份瑞科生物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州医药园区三方合作,在省内首家启动了重组新冠疫苗研发项目。7月份艾美荣安病毒疫苗产业化基地在宁波保税区奠基,这也是浙江省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项目。 根据WHO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球有超过190种候选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其中我国有22个,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的36个,我国的多种疫苗研发已经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新冠疫苗供应缺口达两年以上 不仅中国疫苗产业走上世界舞台,资本市场也给生物医药企业更高的估值与资本扶助。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生物疫苗板块是当下资本市场的热门,而且随着新冠疫苗研发日益明确,投资者也从预期未来市场前景,向看人才优势、看研发团队的经验水平、看股东实力转变。 龚涛说:“比如康希诺的研发团队来自赛诺菲巴斯德、阿斯利康、辉瑞等世界级巨头,而且这公司目前在13个疾病领域有16个创新疫苗产品研发中,主要技术合作对象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所以无论从研发团队还是行业经验来看都是业内拔尖的。其新冠疫苗研发已进入III期临床,这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或成为公司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龚涛认为,从新冠疫苗研发进程看,我国疫苗研发能力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疫苗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仍然较弱。面对全球四大疫苗寡头的围剿,我国疫苗企业杀出重围一要靠技术与质量赢得口碑;二需要政策和资本的扶持。此次中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不弱于国外,就是多方因素的共同发力。 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其市场需求也日益明确。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如果不采取强力介入措施,新冠疫情还将继续蔓延成“常驻病毒”,全民接种新冠疫苗若不足六成,将难以阻止病毒蔓延。 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负责人罗国庆表示,所有在年内可能上市的疫苗,其总剂量也不超过10亿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新冠疫苗市场仍有较大的供应缺口,这对国内相应的疫苗研究企业和供应商的业绩,将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疫苗概念股的投资价值,短期看来自于未来新冠疫苗市场潜在的需求。长期看,新冠疫苗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在品牌与市场影响力下,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最近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消息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陈薇带领的研发团队发布了新冠疫苗通过了第一期临床试验,网上一片欢呼,似乎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马上就可以应用了。其实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离临床应用还早着呢,很多药物、疫苗等都通过了一期、二期,在三期试验时被”枪毙”。甚至有的通过了三期,在审查时因为试验设计有瑕疵、或者试验数据不真实(造假)等而被“枪毙”。另一个是美国制药公司Moderna也宣布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做临床试验。

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跨越数个世纪的疫苗发展历程

早期疫苗发展始于18世纪早期利用给人接种牛痘开展人体免疫试验,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目前全球疫苗能够预防疾病20余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为主,疫苗行业会迎来更加长足的发展。

美国疫苗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疫苗研发具有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特征,因此技术专利的积累能够侧面反映当前的竞争力情况。从全球疫苗相关专利分布看,美国、中国和欧洲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其中美国以的占比排名第一,中国和欧洲专利局疫苗相关专利占比分别为和。

注:专利数据通过智慧芽平台搜索“疫苗”、“免疫疫苗”、“DNA疫苗”等关键词获得,数据截止2022年3月22日。

默沙东HPV疫苗成为畅销单品

目前疫苗的作用仍以预防疾病为主,因此全球疾病预防受众最多的疫苗通常会有更大的需求。从2021年全球主要疫苗产品销售收入看,2021年全球主要疫苗产品中,默沙东的HPV疫苗,辉瑞的Prevnar系列肺炎疫苗以及赛诺菲的流感疫苗均业绩不俗,分别达成亿美元、亿美元以及亿美元的收入。

注:英镑和欧元按照2021年平均汇率折算,1欧元=美元,1英镑=美元。

儿童疫苗市场份额较高

近年来,流感疫苗、宫颈癌疫苗、肺炎疫苗等领域发展迅速,全球成人疫苗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前瞻预估2021年的全球成人疫苗市场份额约为40%。儿童疫苗主要品种有肺炎疫苗、联合疫苗、水痘疫苗、肝炎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其中肺炎疫苗占据主要市场份额,2021年的全球儿童疫苗市场份额约60%。

全球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美元

随着全球对疫苗接种日益增加的需求、政府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以及研发新疫苗所推动,全球市场对疫苗的需求大大增加。按销售收入计,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29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5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初步估算,2021年达602亿美元。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疫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陈薇院士是新冠疫苗人体受试者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

答:陈薇院士是新冠疫苗人体受试者

疫苗的研究论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医学就是处理及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欢迎阅读。

浅析预防医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预防医学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理论研究结果早已应用到我国的卫生事业当中,为我国甚至全球人类的健康预防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现状;研究

1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

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2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新的健康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慢暴露出了该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局限性,因为比如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或艾滋病不能应用该模式来解决的。因此,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模式,积极的影响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发展,使得预防医学从社会心理因素这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让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WTO指到“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单单是没有虚弱或者疾病”,这个新的钙奶,让“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个就观念消失不见,同时也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层次更高一级。临床前期预防、病因预防以及临床预防等提前预防的工作早已在实践中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举措。

新的生物学方法让毒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目前对于致癌作用机理的关键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癌基因问题。细胞学方法中的传代和原代细胞培养法现在还被污染物代谢致癌或者致突变的研究广泛应用。近些年,利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毒性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一些传统的毒性慢性试验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来代替。生物学毒性量效、活性与污染物化学结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式来表示的研究是近些年毒理学的研究前沿。上述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概念的不断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为环境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膜毒理学领域,污染物对生物膜及细胞膜功能结构的影响研究是目前来看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科。在皮肤以及粘膜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呼吸道侵蚀机体。以上的器官组织水平以及细胞组织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也渐入佳境。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癌细胞或者突变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述这些都使得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让预防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疾病控制的新阶段

目前比较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比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克隆技术、DNA重组等已经逐渐运用到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上,疾病控制在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途径。比如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生物传感器、PCR技术、抗HBsAg单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监测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工程菌比如含抗DDT基因菌、“超级菌”等的开始运用在净化环境上,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上述先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预防医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业高速发展,以因特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或者早已改变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学研究。信息网应用在医学上,让我们没一个人同国际的先进研究机构取得畅通的连接变成现实,让全球范围内的远程专题讨论和会诊、信息交流与文献检索及疫情通报查询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力的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3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医学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道路前进。第一,预防医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慢慢的代替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大众也开始认识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社会。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就必须让医学彻底的社会化。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们合理消费,广泛的宣传健康教育是完成医学社会化道路上的一项关键任务。第二,其次,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健康、防治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道路前进。随着我国文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在得病的时候得到及时治疗,并且还应该了解并掌握保健和预防常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相互结合。第三,健康和环境问题会成为预防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匮乏、控制疾病、人口*炸、环境污染。其中得到全球关注的是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医学需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积极解决参与到健康和环境问题上来。最后,预防医学也很有可能朝着注重行为、精神以及心理原因对健康的影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卫生心理教育、国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医学会为我们人类控制疾病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杨德富.我国预防医学研究浅析[J].中外医疗,2009(09).

[2]林琳,叶冬青.定性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03).

[3]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4]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2).

[5]李君文,袭著革,晁福寰.科索沃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我军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的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12).

[6]赵西龙.预防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责任[J].宁夏医学杂志,2012(07).

[7]蓝毓营.壮医预防医学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02).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