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马克思毕业论文感想

发布时间:2024-07-07 09:41:13

马克思毕业论文感想

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点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 第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 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研究它们提供了条件。 第五、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预见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我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上述五种其他哲学并不包含或不全面包含的真理性认识,才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1马克思在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写下这篇毕业论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思想却依然留存,我们从中也受益匪浅。细读这篇文章后,见识到他当时就具有的极高觉悟,震撼不已。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几个方面谈论了青年在毕业后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的一些事情。首先,马克思谈到,人作为高智能生物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有人自身对实现一个目标时使用方法的选择。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有了选择的机会,同时是经过自身思考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机会甚至贯穿于马克思文章中,有关于目标的选择、关于实现目标机会的选择、关于职业的选择、关于是否参考类是父母在内的一些“顾问”的选择。接下来,马克思开始对自己的目标做出了讨论。文中谈到人们要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不是随便的一个目标,马克思指出:“我们不应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对于毕业的青年来说,如果目标是未来的职业选择,那是马克思那么说是完全正确的。毕业的青年不应该随意地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马克思甚至这样来定义那个目标: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此形象具体。的确,如果我们在确定目标时真的能够做到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那样当我们在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主观上自己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马克思有对一些人对目标的坚持做了细谈。马克思谈到很多人在制定目标后都缺乏坚持为目标奋斗下去的毅力。当时我读到那段时也真是感触颇深,一下子想到了过去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没少定一些小目标,例如每周读几本书,早起晨跑,坚持背单词……这些都以书上积满的灰尘,错过的闹钟以及搁置在一旁的词汇书宣布了那些目标的作废。想想实在可悲,当初的信誓旦旦,如今却已是不闻不问。实现目标是一段长跑,不需要我们起跑时的爆发力,却很依赖我们跑下去的毅力。我们都曾目睹了无数满腔热血出发,几天后放弃的事例,或许自己也参与其中。所以,可贵是对于目标持续的追求。然后,马克思开始讨论青年对于职业的选择所应考虑的几点。第一,青年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或是企图,是真的认为那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还是怀揣着一种对于这一职业的虚荣的炫耀。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值得高兴的,而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青年对于这一职业的选择就是相当危险的。虚荣心只能引起我们对于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却不能支持我们长期从事这么一项工作,马克思也提到,如此的话,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最后导致的只会是我们的怨天尤人。因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是应该好好思索自己做出这个选择是否真的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二,青年在选择某个职业时对这一职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工作,自己有没有对这个选择有很好的理解,那个职业是否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美好,或是关于这个职业的各种美好的言论都是我们道听途说、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就相当危险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绝不能仅仅对这个职业是片面的理解,还应该深刻地去了解它。弄明白这一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包括对我们知识技能、对于我们从事这一职业后应当承当的责任、对我们体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当我们对这些都熟知时,我们才能更正确地做出自己是否决定对这份职业的选择。而在这决定是否做出选择的思想斗争中,我们除了参考这个职业对我们的要求这个客观事实,同时我们也有我们的“顾问”。所以,第三,青年在选择某一职业时,应该很好地利用好“顾问”这一资源,马克思认为,他们是更有经验的,所以青年可以从他们那得到有胜与其自身主观上的判断。第四,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人类社会中有很多职业供青年选择,这时青年就又要好好考虑这选择。马克思认为,青年应该选择有尊严、甚至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后者我想可能大多数人没有马克思那么高思想觉悟,但至少应该做到前者这一标准。以上就是马克思对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一些论述,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去掉“选择职业”这一框架,马克思所述的言论对于我们生活学习方面还是适用的。如若我们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选择权利,那我们就应该在做出选择前有周全的考虑。这是我们不会在之后的行动中因为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的重要保障,这个工作包含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思索。我们首先需要对那件事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其次我们还应审视自己做这么一件事的目的,最好我们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毕竟前车之鉴还有很有利的。而且,想马克思所述青年在选择职业后应该有对这一目标的持久追求、不灭的热情。我想求学之路亦是如此,也需要我们有坚持下去的毅力,绝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不局限与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做到周全的考虑。以上就是我读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这篇文章的感想。如今我虽然还未面临到选择职业这样一个问题,但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种种观点无疑是我未来在面临这一问题的很好借鉴。

记忆里的马克思,是挂在墙上的严肃画像,和恩格斯并列着;记忆里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小到大政治课本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记忆里身边的马克思主义,是天天在耳边回响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从来不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己有任何实质的相关,更无法理解其会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时的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进入大学,学新闻.于是,我始料不及,却又是急不可待的冲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推开新闻学的大门,是一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交汇杂糅的世界.无论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角度,或者人类思想史的传衍变迁——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任何一个视角,任何一条通往现代文明的道路上,马克思及其理论都是必经之所.同时,作为新闻学学科本身而言,和马克思及其理论的关系只可用四个字形容——“密不可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伟大的实践者.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活动,始终伴随着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战斗岁月中,他们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先后为近百家各国报刊撰写稿件.在长期的报刊活动实践中,他们通过撰写的大量文章、文件和信件,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职能以及工作原则、规律等等阐发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可是其中的许多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这种方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就是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放在当时所处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和分析它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实际意义及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及理论内涵.同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要从我国的国情,从我国当前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中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我国当前新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本身是实践的结果,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因此,不应该把它看作纯粹“概念性”、“理论性”的东西,更不应该把它视为“空头理论”,否定它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来指导当前的新闻实践,规范自身的新闻传播行为.在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一些文章后,我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犀利、富有魅力的文笔和极富战斗力的写作风格所折服.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我回想起本科时第一堂新闻专业课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营和管理体系,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非空话.

实事求是的意义是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规律出发.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事例主观偏见和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关系:①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也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实质: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三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搞好,不断有所作为,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增写进党章总纲,明确党的建设的第二项要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上升和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正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才使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品质,是贯串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指导思想的生机活力、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还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永葆其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使自己的指导思想、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与不断变化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开辟新境界.在这里,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的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加强全党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谈不上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使全党思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对于别国的经验,我们又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马克思毕业论文理想

有关梦想议论文事实论据

有关梦想议论文事实论据,议论文是写作的一种方式,事实论据指的是对客观事物最真实的描述,一般在作文中都会用到事实论据,下面分享有关梦想议论文事实论据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梦想议论文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2、事实论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关于梦想的故事、《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想》

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在他的簿子上,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

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X”,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

小朋友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簿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小朋友也跟着摇头,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个“E”。

事隔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并自称曾是他的学生。这位中年人告诉他的.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余年来,不敢梦想的教师生涯,不禁喟叹、“三十年来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在现实的冲击之下,梦想或许只是心灵的安慰,使漫漫人生路多了一份光明。梦想永远建立在执着、汗水、努力与泪水之上,遥望过去、伟大的居里夫人造福于人类,艰苦、辛酸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提炼出了纯净的镭。她的生命虽然因为长期接受放射性物质的刺激而消逝了,可她追逐梦想脚步却永远不会停下来。她用她的梦想,书写下了生命的永恒。而我们呢,是因为无数的阻碍而停下了步伐,还是因为懒惰的内心而放弃了梦想。

不管路有多长,不管前方是不是危险重重,选择好了这样一条路,就必须要走下去,只要心中有“再往前一点点就到了”的信念,难道,梦想实现的喜悦还会远离你吗?梦想真的这么遥远吗?其实,它也许就在前方不远处,正像你招手,翘首盼望你的到来。或者,它在十字路口的转角处,准备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蹦出来吓你一跳,给你一个惊喜。生命永远因为梦想而闪光,而耀眼。

一、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二、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三、司马迁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议论文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道理论据:

海纳丰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已的根基。——洪应明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二、事实论据:

1、管鲍之交,将相和

2、寇准的气量。北宋名相寇准因赏识丁谓,推荐他参知政事(副相),丁谓非常感激寇准,对他很尊敬,他们常在书中省(宰相议事之处)吃饭。一次寇准饮汤,不慎将汤羹溅落在胡须上,丁谓马上起身,将寇准胡须上的汤徐徐拂去。寇准笑着说:“参政乃为长官拂须耶!”丁谓在众同僚面前感到很难堪,自此怀恨在心,屡次加害寇准,使寇准一再贬官,直贬至岭南荒僻之地,后来丁谓也遭贬斥岭南,寇准家人意欲加以报复,但寇准却有容人之量,反派人送礼物去慰问丁谓。可见言语不可不慎,气量不可不宏。 一、道理论据:

海纳丰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已的根基。——洪应明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一、道理论据:

1、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材的。——华罗庚

2、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二、事实论据:

1、王羲之苦练成“书圣”刮目相看头悬梁锥刺股

2、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一、道理论据:

1、忍看图事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秋瑾

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二、事实论据:

1、苏轼牧羊,虎门销烟

2、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年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得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3、科学家归国。40年代后期,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等一大批科学家在国外都有良好的生活、科研环境,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放弃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挠,辗转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没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面对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大关头,晏殊居然能诚信守德,的确是千古罕见。而让人更加欣慰的是,这种诚信带给他的幸运与机遇,让我们确信诚信的价值,可以让人立言、立行、立德,可以千古流芳。

道理论据:

1、以诚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术而待。——程颐

2、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富兰克林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智慧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的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4、海瑞为人民请命。明朝的海瑞是为民请命的著名人物。他部冒杀头之险,上书皇帝,指斥皇帝不理政事、放纵贪官污吏。他上书前准备好后事,买了棺材,他诚实的一生因兴利除利弊而遭打击、坐牢、罢官,但从未屈服。他写过《严师教戒》一文,阐述处世做人的看法,他一生也是这样实践的,并受到后代的称颂。

5、彭德怀敢说真话。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忠心耿耿。1959年,他因反对“大跃进”的盲目冒进而遭到错误的批判。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他仍坚持说真话。一次,他指着茄子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子不说假话。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说假话。”朴素的语言,诚实的心,令人仰慕。

1.有关梦想的作文素材不被热烈的忠诚鼓舞着,是不会做出伟大事业来的。

2.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3.没有梦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4.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日乐趣的远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那末人就不会再去播种,不再去种植,人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尘世的享受中,人就会缺少一切。

5.梦想就像星星,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但是像水手一样。我们用它们指引航向。

6.梦想是指路明灯。没有梦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7.人应当向着美丽的未来去想象,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引导自己前进。

8.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9.梦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克服恶劣的环境,奋发向前,拥有梦想就拥有整个世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名人也不例外。

沃尔夫冈泡利是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的贡献,因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剔而闻名。有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是清楚的。”这就体现了他的特点:挑剔和尖刻。

而我呢?我是一个中学生,一个没有超凡能力的普通人,和泡利是完全相反的,泡利身为一个大人物,虽然有显著的缺点,但他却会在缺点上建立优点,因为他的敏锐和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你理论中错误的能力,曾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而我们却不能做到,我们只会在缺点上再加盖缺点,成年累月,越堆越高,想一次攻破也就难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错,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少缺点,而真正改掉缺点的人却很少,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也学学泡利在缺点上建立优点,让缺点逐渐成优点吧!

一个非常的公司要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丰厚的薪水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了数百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初试和复试,剩下了10名求职者。主考官对这10名求职者说:“你们回去好好准备一下,一个星期后,本公司的总裁将亲自对你们进行面试。”一个星期后,10名做了准备的求职者如约而至。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被留用下来,总裁问这名求职者:“知道你为什么会被留用吗?”这名求职者老实地回答:“不清楚。”总裁说:“其实,你不是这10名求职者中秀的。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时髦的服装、娴熟的面试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备这样务实。你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对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别家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你没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谁呢?”

一、道理论据: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3、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二、事实论据: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

2、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雨燕不勤习飞翔无以翱翔天空;乳虎不严训不能驰骋密林。

纵使天赋过人,马克思仍用数十年深厚研究积累丰厚自己的内涵,每日在图书馆专注研读,方写出《资本论》,创立出自己的哲学主义。而方仲永即使无师自通,缺乏后天的教育与勤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先天的素质无法决定,但勤能补拙,自身的努力可以修补不足,绽放出自己特有的光芒

也许已不必多言达·芬奇一沓纸上的鸡蛋,王羲之笔墨染黑的一池春水,畹华深夜梅园的京戏练习,爱因斯坦的第三个手工板凳,范仲淹的断齑画粥清心苦读。这些人滑落的汗水落在脚下,已成为步向成功的基石。就算转瞬即逝的灵感至关重要,但没有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做铺垫也不会闪现耀眼的光芒。

所有的结局还未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纵使前方荆棘坎坷,若以勤为剑有夫何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话,首次接触是在三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从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那里听到的。 当时,我正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自己秉持的对事不对人的工作原则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孤掌难鸣;另一方面,一些痴迷于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的人却顺风顺水,左右逢源。向左一筹莫展,向右扭曲灵魂,同时还要面对索然的工作、家庭的琐事和 社会 上各种光怪陆离事件的冲击,我就在这样的撕扯和压力中苦熬了五年,对外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得心应手,使自己一度颓废,几近抑郁。 就在我的人生处于临界点的时候,我偶然邂逅了上面这段文字。也正是从这个临界点开始,我才重新开启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余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起点出发,我开始探寻马克思的生平,了解到了这个影响全人类解放进程的千年思想家的心路历程,并把自己从崩溃边缘,从即将屈从于现实的反路上拉了回来。 在错误的方向上,停下就是止损,后退就是进步。 常人看来,马克思选择的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简直是太不值了,一生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甚至面临牢狱之险,连自己的三个孩子也早早夭折。 由于马克思专心写作《资本论》,使他不能求职,马克思一家的生活经常是很困难的,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就在马克思处境十分困难之际,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曾通过一官员去找马克思,请他为普鲁士官方报纸《普鲁士国家通报》撰写金融问题的文章,马克思坚决拒绝这种“合作”。另外,世界巨头飞利浦的创始人就是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和姨夫菲利普。可见,如果马克思选择衣食无忧的职业是不在话下的。 但是,马克思却宣布:“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 社会 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当然也包括马克思。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并在自己理解的价值观驱使下努力前行,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考一切。”其中一定也包含对幸福的思考。 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几个类型。一是吃喝物性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诗词歌赋等艺术带来的快乐,三是实现自我追求、爱与被爱带来的幸福,四是实现人生价值、改造 社会 、改变世界、帮助更多的人带来的快乐。每个类型中都有物质和精神的成分,但显而易见,这四种幸福中以上两种成分的比例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和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幸福,因为每一步跃升都需要付出比资本搏杀、尔虞我诈、极致钻营更加艰苦的学习、思考与实践,这也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马克思的墓志铭是这样的:The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毛泽东的理想是:让中国的娃娃都有学上,中国的农民都有地种,工人不被剥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国家。 改变世界,很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是,改变世界的机会是没有个体差异的,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改善自己的工作质量,为了家人的幸福忘我拼搏,为了企业的发展献言献策献力,都属于改变世界的范畴。只要从人类幸福的立场出发,从人民的幸福出发,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从家人的幸福出发,那么付出再多再难也不会被压倒,奋斗的动力将无穷无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将层出不穷。当我们在改变不同范畴的世界中发挥作用时,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幸福到来的时刻,我们的幸福也许不属于千百万人,但它也许会属于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人。 当我们把目标定为让家人幸福时,从前老大难的脏乱家务活会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享受。当我们把看问题的角度放在企业发展的高度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同事都变得可爱了,很多之前工作上的矛盾也瞬间消失了,我们的周围会团结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在无意中来了个U型反转。 有的人不富裕,但很富有;很辛苦,但没有痛苦;不幸运,但很幸福;因为他们有爱心,甘愿奉献一切于所爱的人,即使这些人他不一定都认识。所以有些人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是从他们的眼睛里却能感受到鲜明的幸福和满足。 有的人很富裕,但很可怜;很悠闲,但很抑郁;很幸运,但品尝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爱,包括对自己错位的爱也是那么的有限、自私和可怜,更别提对他人了。所以有些人尽管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却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甚至走上绝路。 哲人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客观规律,有道理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站在为人类(范围可大可小)幸福而劳动的立场上,这种创造力必然会恩泽万物。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灵魂之一。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与马克思的人类立场又是何等的契合与发扬。毛泽东曾经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这些规律目前还不能被所有人理解和运用,但无论理解与否,或是否能切实感受得到,规律都正在对每个人发挥着作用,并将永远存在。面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的骨灰,理解和运用了这些规律的人,必将洒下高尚的热泪。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比较的标准都建立在物质指标之上---钱,权,抑或钱和权的组合。但是还有一种极少数人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以价值来衡量的,这种价值是对群体而言的价值。两种幸福的标准背道而驰,持有不同标准的人的价值观当然也就水火难容了。人是价值观的载体,人体之间本无矛盾,矛盾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价值观。 至此,又不得不联想到了另一位马姓名人和他的某某金服,以及反其道而行之的任姓名人和他的华为集团。华为和阿里现在都是领军型国际集团,一边是世界级的移动终端企业,另一边是移动支付行业的巨头。表面看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资产雄厚,但这两个企业最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却是南辕北辙。华为靠技术壮大,阿里靠资本发家;一个是瞄准如何提升核心价值,一个是走上了资本掠夺的道路;一个是永远面向为客户服务,一个是起步阶段面向客户,壮大后便突然转身。阿里曾经信誓旦旦收购华为,但是短视的阿里除了眼红华为的有形资产,是否做好了收购人家无形资产的准备了呢?是否已经定了价?是否确认买得起? 除了大企业,小企业甚至个人的经营也一样要顺应规律和潮流,才能做到实现自我价值。 国人很聪明,而与此同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也愈演愈烈。周围的很多同事甚至领导,以他们的智商,只要立场稍稍转变,以他们“万事不做赔本买卖”的计算能力,本可以拓展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梦寐以求的生活品质。但是,令人惋惜的残酷现实却是,很多人聪明地,但很不明智地给自己筑起了一座除了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攻破的坚强壁垒,万事仅从自己的得失出发,却恰恰束缚了自己的潜在生产力。 再来看看马克思的另一句名言:“目标始终如一。” 他告诉我们,无论任何劳动,任何职业,只要目标不变,不懈奋斗,终将收获价值。在此不谈收获成功,因为目前人们心中的成功几乎已经与单纯货币等同起来,而忽略了价值决定价格的铁律,使很多渴望成功的人或欲速则不达,或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快。 很多人都在笃定用“付出最小化,收入最大化”的“捷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曾有过片刻停留和思考。当自己的欲望达不到时,并不是从理论上来修正自己,而是极尽能事地钻营本就错误的理论,一骑绝尘而去。 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曾经满眼尽是别人的缺点不足。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客户过于挑剔和善变,同事们不求进取,家人总是给自己增加负担,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的;相比那些自认为不如自己却风生水起的竞争对手,留给自己的只剩下失衡与挣扎。 看到了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使我默然意识到,世界就在那里,不会按照我们的期望唯心地改变。与其不切实际地在等待他人的改变中虚度光阴,不如实事求是地重新审视自己,刀刃向内,做自己的主人,做时间的老板,吾日三省吾身。先改变自己,用改变的自己来改变世界。 转变观念,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奢望被人民服务;行动担当,用潜心钻研和奋斗来充盈自己的人生。 好东西应该也必须分享,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这段话重新开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余生。

马克思主义思想论文题目

小康社会如何建立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相互混淆,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但中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照抄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不走自己的路,只有死路一条。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二者不可分割,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中国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要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即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就会偏离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中探询自己的发展模式。最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具有社会主义普遍性,然而具体到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有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属性。所以说,在中国走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总结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必然。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这个寒假读了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仅仅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也有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唯物辩证法德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查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然而在他提出唯物史观之前,有人曾经提出过唯心史观这一看法。但是唯心史观说的是“从人类思想变化引起政治变化,从而使社会进步。”但是这一说法是完全经不起推问的。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就是唯物史观。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因为个人意识而转变的。那么我认为就这一点,已经能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思想了。那便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再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所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并不是应有的所有酬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工人他工作了8个小时。但是他所得的报酬只有5个小时。从表面来看工人的确是在他那里获取了酬劳。但是剩余的3个小时,就被称为剩余价值。那些资本家就是利用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马克思说:“资本家与工人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自由是这样,明珠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又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部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我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在否认对方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的统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而对立却是绝对的。社会中所谓的老板员工关系就是矛盾关系。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企业文化精神就是让员工认可企业,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奉献。而老板对员工的要求也如下:忠诚,能干,奉献等等。而马克思主义却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老板和员工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存在为前提,老板没有员工,他也就没有了助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无疑,事业也无法开展;员工没有老板,就是所谓失业人员,也无法在社会中获得物质资料。所以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谁也不必感恩谁,谁对谁都有利用价值,利益的双方就会走在一起。既然老板和员工是矛盾关系,那么对方双方就必然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心理准备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市场和企业也是矛盾关系,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必然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而做为企业的老板为了不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必然需要招聘一些能开辟市场,从市场规律中赚到钱的员工。假如这位员工不合格,光有忠诚,那也难逃被解雇的命运。而相反的,如果老板发不了工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他也不能指望还有员工饿着肚子陪你奋斗了。既然双方都有着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那么为了利益而斗争和排斥就再自然不过了,员工想为自己争取假期、福利、高薪;老板想的却是利益最大化,所谓福利、假期、高薪等方面都得有收入的保证,如果收入不稳定,那么这些将是空谈。于是,有些聪明的老板及时把员工矛盾的斗争性引向了市场,让他们为了盈利而卖力,保证了内部的统一性。也有些聪明的员工另起炉灶,把其他员工统一到自己一方,利用矛盾斗争性斗垮了原来的企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马克思主体思想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以,马克思“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8],而不惜另外花费精力,将原理放到《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用劳动》等著作和演讲稿中去宣示。这些著作和演说正是直接面向共产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哲学的贫困》虽然是批判蒲鲁东个人,但由于这个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群众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批判他实际上也就是向法国共产主义者和工人阶级作宣传,其意义非一般的批判可比。这些最具科学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却具有如此明确的现实实践目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马克思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果说,马克思在书房里研究所得的科学发现都是着眼于“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那么,作为他伟大业绩的另一面即社会舞台的活动,那就更是直接从属于“改变世界”的工作了。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弗兰茨·梅林告诉我们,“我们事业的所有伟大先驱者们”都对马克思有这样“一致的看法”:“只要实际行动的时机一到,他就定会心甘情愿地搁下笔来,不再写他所知道的事了。”[9]只有真诚地把“改变世界”当作现实任务奉行的思想家,才能这样安排思考与行动的主次。而这种实践第一的倾向,又必然规定着他理论思考的从属性。“改变世界”这一非常的任务,正要求它的奉行者具备非常的思考深广度和非常的实践意志。所以,当革命潮来时,马克思能慨然投笔,出海导航;而当革命潮退时,他又能及时退回书房,下帷穷经。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合思想家和革命家于一身的创世者。作为思想家的革命家,他不同于一般的革命家,其目标不在于夺权坐天下,而是要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革命家的思想家,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家,其目标不是要解决思想史上遗留的问题,从而填补思想史的一个环节,而是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探求改变世界的原则和机理。作为思想家和作为革命家的这种互相规定,导致了马克思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当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G·A·柯亨对此也有共识,他说:马克思“理论的目的在于产生与实在符合的思想。实践的目的在于产生与思想符合的实在。因此,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之处是渴望建立思想和实在的一致。”[10] 从马克思后四十年思考与实践内容来看,“改变世界”足以提挈他这段人生。如果说,在他的前期也有这种思想苗头的话,那还只是朦胧的愿望和没有整体目标的局部摸索。进入后四十年才形成“改变世界”的整体目标,并进入有目标的实质性操作。而今,马克思贡献予这个宏伟纲领的实践活动已经消逝,而其经天纬地之思考却借文字传留给了我们。但我们在解读他的遗文时,如果忽视或撇开他那宏大的实践意向,坐在经院书斋中作纯学理之猜度,或牵就别种目的强作理解,那都不是接近马克思的做法,而是以“经”注“我”,肢解、重构马克思的做法。二、改变世界的实践思维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那么,这种特定类型的任务就必然要求特定类型的思路来解决。“改变世界”这个任务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实践,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因此,这里的思路,这里的唯一有效思路,只能是实践性的思路,只能是切合实践、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认识问题的思路。迄今为止的思维科学未能提供这种思路的名称,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思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

【摘 要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 键 词】背景/根本观念/发展/比较研究【 正 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仅对专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此,对从事其他哲学学科、特别是西方哲学研究者也如此。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意义的准确理解,我们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难有顺利的发展,更难充分发挥这些研究的现实作用。为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它的丰富和发展,需要从各方面做出努力。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怎样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背景下发生,这种变革的主要意义或者说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怎样看待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过程,怎样从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意义,这些都是应当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些个人想法。一、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理论背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以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继承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继承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正如许多专家早已指出的,这种说法虽然符合事实,但并不全面。在西方哲学中,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不只是德国古典哲学,更不只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所有重要的优秀思想遗产。就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更为广义的理论背景来说,还包括马克思对其他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所作的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其实,在理论来源上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和科学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只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有着根本性区别的新哲学,从而超越(本文所谓超越都是指超出界限,并非全盘否定)了这些遗产。这种超越不只是对他以前的个别哲学家、个别哲学流派或者个别国家和个别时代的超越,而是对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西方哲学的超越;这种超越也不只是个别哲学观点和哲学理论的超越,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超越,我们才能说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更是革命性的变更。而这种变更又适逢其时地适应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换言之,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科学地体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客观趋势。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西方哲学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和危机之中,为了得以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更。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由笛卡尔肇始的近代哲学所实现的认识论转向被公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具有丰富的内容,在不同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经验论和唯理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都各有其特点,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就一直很是激烈,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社会阶级背景说都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又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三点上。第一,它们都撇开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信仰主义限制,肯定人本身具有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认知其所面对的世界的能力,后者就是广义的人的理性。对理性和理性能力的肯定和倡导,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的转向的前提。第二,它们都把心灵和身体、自我(主体)和对象(客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明确区分开来(这就是所谓主客二分),并由此出发而把主体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认识客体(人所面对的世界)当作它们的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主体性原则由此得以建立,哲学基本问题更是突出地表现为主客、心物、思有的关系问题,它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以及科学反对宗教开辟了道路。第三,它们把在理性的旗帜下,从主客二分出发建立一个完整的认识论体系,并进而建立一个关于整个世界图景的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当作其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这种体系、特别是认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人的认识、特别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述近代哲学的三个突出特点可以说是近代哲学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在哲学发展的一定历史时代都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然而,由于三者在后来的发展中都越来越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都被绝对化而转向其反面,以致以之为特征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成了西方哲学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例如,对理性的倡导转化成了对理性的迷信或者说绝对理性主义,似乎不仅一切认识问题、而且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在理性的光环下获得解决。最可靠的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最理想的社会是理性社会。实际上,这种绝对理性主义从认识论说反而堵塞了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进一步获得真知的道路;从社会上说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成了社会进步的障碍。又如,主客的区分导致主客分离的二元论,而二元论本身就蕴含着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无法解释人的认识中主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也无法使人获得真知,最后必然倒向怀疑论。休谟的怀疑论是彻底发挥二元论的必然结局。笛卡尔以来的唯理论者外表上肯定知识和真理的可靠性,但那不是依据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而是依据所谓万能的上帝所赋予的观念(天赋观念)或者作为上帝的理念化的绝对观念的保证,因而他们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独断论。一旦排除了上帝或抽象的绝对观念,独断论同样必然转向怀疑论。再如,近代哲学家在理性主义前提下从二元分立出发所建立的哲学体系,由于被绝对化由促进科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变成了凌驾于科学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即所谓科学的科学,而这就成了科学发展的阻力了。这种体系本来是由人所建立的,然而由于体系被绝对化,人就成了体系中的一个次要环节,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也就消融于封闭的体系之中了。怀疑论、独断论和思辨形而上学的内涵当然有所不同,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思辨形而上学内在地蕴含着独断论,而独断论如失去上帝或绝对观念的支撑就必然倒向怀疑论,反过来说,在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的条件下,为了克服怀疑论,必然走向独断论。因此,近代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所陷入的根本性的局限性集中地表现于其思辨形而上学性。西方哲学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其思辨形而上学性发展到了其顶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可谓集西方近代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之大成,他的哲学中尽管有丰富的辩证法,但终究被其唯心主义的体系所窒息了。西方哲学为了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克服独断论和二元论、特别是将二者包容在内的思辨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我们平常所说的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也包含在这种局限性之内。但是,这种局限性并非唯心主义所特有。一切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唯物主义、或者说纯粹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同样有这样的局限性。因此,克服近代哲学中的思辨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既集中地表现为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但其意义远不局限于黑格尔,它同时应当是对全部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的以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为特征的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换言之,这不只是对个别流派、个别哲学家的哲学理论的变更,而应是对一切具有上述局限性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理论的变更,或者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正是在上述哲学发展的理论背景下发生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其实,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也在寻找实行某种程度的变更,以超越近代哲学的困境和危机的道路。不过由于他们与马克思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社会阶级背景,因而在实现哲学变更的社会目标和理论取向上也与马克思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念和基础理论西方近代哲学因思辨形而上学等片面性而陷入困境和危机既然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的理论背景,因此批判和超越思辨形而上学等片面性必然成为这一变更的前提和出发点。事实上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实现这种变更时,就把他的哲学批判的主要矛头指向以思辨性、独断性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作的哲学批判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也正是在这样的批判中形成和阐释他的哲学的根本观念的。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包括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马克思不是体系哲学家。他在哲学上最为关注的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架构去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而是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发展陷入困境和危机的症结所在、并按照他所代表的革命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要求,使哲学摆脱思辨形而上学等的束缚,回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来。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念由此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对已陷入困境和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所追求的哲学的解放与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正是现实生活和实践。马克思哲学中的各个部分的丰富的内容也正是通过现实生活和实践而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关于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观念,马克思本人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实现他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时所写的上面提到的那些著作中、特别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有明确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十七届五中全会得意义也就是如何使党的理论能贯彻到广大人民的实践中去,中国共产党的取得许多重大成绩均是在本着马克思主义原理而又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你可以从这个方面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第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三、 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第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研究它们提供了条件。第五、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预见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我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上述五种其他哲学并不包含或不全面包含的真理性认识,才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理论不仅仅应该是理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这就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最深体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3 13: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有将近百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30年中,形成了这样一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社会主义能够充满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经长期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这实在是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仍然能够以自己的奋斗来代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前途,并且能够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奋斗来代表这个伟大前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中国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3 13:43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 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3 13:44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 160年的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 90多年的发展 ,和平、 发展、 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深入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 ,我们要联系国际、 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了 ,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读后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1马克思在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写下这篇毕业论文,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思想却依然留存,我们从中也受益匪浅。细读这篇文章后,见识到他当时就具有的极高觉悟,震撼不已。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几个方面谈论了青年在毕业后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的一些事情。首先,马克思谈到,人作为高智能生物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有人自身对实现一个目标时使用方法的选择。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有了选择的机会,同时是经过自身思考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机会甚至贯穿于马克思文章中,有关于目标的选择、关于实现目标机会的选择、关于职业的选择、关于是否参考类是父母在内的一些“顾问”的选择。接下来,马克思开始对自己的目标做出了讨论。文中谈到人们要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不是随便的一个目标,马克思指出:“我们不应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对于毕业的青年来说,如果目标是未来的职业选择,那是马克思那么说是完全正确的。毕业的青年不应该随意地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马克思甚至这样来定义那个目标: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如此形象具体。的确,如果我们在确定目标时真的能够做到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那样当我们在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主观上自己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马克思有对一些人对目标的坚持做了细谈。马克思谈到很多人在制定目标后都缺乏坚持为目标奋斗下去的毅力。当时我读到那段时也真是感触颇深,一下子想到了过去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没少定一些小目标,例如每周读几本书,早起晨跑,坚持背单词……这些都以书上积满的灰尘,错过的闹钟以及搁置在一旁的词汇书宣布了那些目标的作废。想想实在可悲,当初的信誓旦旦,如今却已是不闻不问。实现目标是一段长跑,不需要我们起跑时的爆发力,却很依赖我们跑下去的毅力。我们都曾目睹了无数满腔热血出发,几天后放弃的事例,或许自己也参与其中。所以,可贵是对于目标持续的追求。然后,马克思开始讨论青年对于职业的选择所应考虑的几点。第一,青年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或是企图,是真的认为那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还是怀揣着一种对于这一职业的虚荣的炫耀。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值得高兴的,而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青年对于这一职业的选择就是相当危险的。虚荣心只能引起我们对于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却不能支持我们长期从事这么一项工作,马克思也提到,如此的话,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最后导致的只会是我们的怨天尤人。因此,青年在选择职业是应该好好思索自己做出这个选择是否真的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二,青年在选择某个职业时对这一职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工作,自己有没有对这个选择有很好的理解,那个职业是否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美好,或是关于这个职业的各种美好的言论都是我们道听途说、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就相当危险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绝不能仅仅对这个职业是片面的理解,还应该深刻地去了解它。弄明白这一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包括对我们知识技能、对于我们从事这一职业后应当承当的责任、对我们体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当我们对这些都熟知时,我们才能更正确地做出自己是否决定对这份职业的选择。而在这决定是否做出选择的思想斗争中,我们除了参考这个职业对我们的要求这个客观事实,同时我们也有我们的“顾问”。所以,第三,青年在选择某一职业时,应该很好地利用好“顾问”这一资源,马克思认为,他们是更有经验的,所以青年可以从他们那得到有胜与其自身主观上的判断。第四,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人类社会中有很多职业供青年选择,这时青年就又要好好考虑这选择。马克思认为,青年应该选择有尊严、甚至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工作。后者我想可能大多数人没有马克思那么高思想觉悟,但至少应该做到前者这一标准。以上就是马克思对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一些论述,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去掉“选择职业”这一框架,马克思所述的言论对于我们生活学习方面还是适用的。如若我们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选择权利,那我们就应该在做出选择前有周全的考虑。这是我们不会在之后的行动中因为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的重要保障,这个工作包含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思索。我们首先需要对那件事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其次我们还应审视自己做这么一件事的目的,最好我们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毕竟前车之鉴还有很有利的。而且,想马克思所述青年在选择职业后应该有对这一目标的持久追求、不灭的热情。我想求学之路亦是如此,也需要我们有坚持下去的毅力,绝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不局限与事物的表面,这样才能做到周全的考虑。以上就是我读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这篇文章的感想。如今我虽然还未面临到选择职业这样一个问题,但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种种观点无疑是我未来在面临这一问题的很好借鉴。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 马克思出生于拿破仑帝国覆灭,封建势力重新复活,普鲁士专制政府试图恢复昔日封建社会结构的莱茵省。但它当时却充满了自由的空气,盛行着自由主义的精神。马克思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和思想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另外,马克思父亲脑中的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思想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这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中学论文,正是在他异于常人的思想下诞生。全文语言较为优美,逻辑结构严密,阐述了职业的含义以及我们在选择职业是应该考虑的要素。马克思说,“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这样的选择是使人类优越于其他生物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一个使他和人类趋于高尚的位置,这个位置也许就是职业。他先要确立目标,一个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伟大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言,“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所以获取一份自己内心所向的工作是必要的,起码,对于那份职业,我们不能有厌恶之情,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抉择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呢?在文章中,他也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道路----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由此可见,我们的选择,决不能被虚荣心所左右,决不能被偶然的机会和幻想抉择。当我们迷茫时,我们应该去听取父母、朋友、老师的意见。尔后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除了热情和兴趣,马克思指出:在择业时,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特别是应当从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我们在择业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以此为指针就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才是最高尚的职业,选择这样职业的人才是最崇高的人,才是人们最敬仰的人。马克思的考虑很深刻,个人价值的实现,总是需要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和集体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选择服从国家需要的事业才是正确的。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岗位去,到贫困的地方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和人才供应体系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现在,自我价值实现与奋斗领域相当广阔,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为何呢?总体上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职业规划意识;其二,多数大学生眼高手低,高估了自己的优势。在我自己而言,第二点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我将自己的位置看得比较淡,也许是缺乏一种社会竞争力,又或者是受道家思想较重,这一点应该要有所改变。几千年前,圣人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由此看来,这世上必有自己的位置,但是有没有使人信服的才德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所以近来,我稍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让人知道自己、信服自己呢?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尚的人格才是关键。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尽其所能开阔眼界,深入专研,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多获取些社会经验。马克思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对未来职业的不同想法。我们在两年后或许更早一点就将迈进择业的洪流,顺利的话很好,但即使不顺利,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成为愤青,埋怨学校,埋怨教育体制,埋怨社会,更好的做法是从失业走向自主创业,通过创业这条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选择合适的职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并且也是对父母、亲人、社会负责,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以马克思的“从实际出发”和“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为前提纲要,抓住如今的美好时光和大好形势,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以追求日后伟大的事业,造福社会。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