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人防给排水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00:50:46

人防给排水论文参考文献

哈哈 只要书名?看这个吧!national standard plumbing code美国供水规范global_water_supply_and_sanitation_assesment_2000_reportHandbook for developing watershed plans to restore and protect our waters 美国EPA污水处理手册handbook

一、 编制依据 施工合同名 称编 号签订日期备 注施工合同 施工图纸图纸名称图 纸 编 号出图日期建筑施工图1#楼建施1-建施39 2#楼建施1-建施37 1#公建建施1-建施52008年6月 结构施工图1#楼结施1-结施42 2#楼结施1-结施37 1#公建结施1-结施42008年5月 电气施工图1#楼电气1-电气29 2#楼电气1-电气29 1#公建电气1-电气22008年7月 设备施工图1#楼水施1-水施18 水施总01-08 暖施1-暖施14暖防1-暖防6 人防暖通1-1—1-6 水防1-42#楼水施1-水施18 水施总01-08 暖施1-暖施13暖防1-暖防6 人防暖通2-1—2-6 水防1-41#公建设施1-42008年7月 主要技术规范、规程名 称编 号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9-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道安装96S341-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96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给水管安装GB02SS405-2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管理规程DBJ01-51-2003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01-26-2003 主要标准名 称编 号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标准JGJ59-8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结构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DBJ/T01-69-2003建筑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DBJ/T01-70-2003 施工图集名 称编 号工程做法88J系列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03G329(一)砼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91SB系列建筑电气通用图集92DQ系列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92SD56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等电位联结安装O2D501-2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和施工试用图集京01SSB1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主要法规名 称编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主席令第28号公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91号《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8年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关于印发《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的通知京建质[2005]999号《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试验实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的暂行规定》京建法[1997]144号《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试验实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京建法[1998]50号 地质勘探报告名 称编 号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8技07 其他类 别名 称北京市2001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北京市2001建设工程概算定额企 业公司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企 业公司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企 业公司OHSAS18001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给排水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给排水工程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给排水会影响到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给排水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不光要看GDP、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等;看一个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楼间距、绿化程度,还要看人们需要的地方,比如给排水系统。给排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水,排水

一、引言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统一安排,保证给水排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业规划,也是城市整体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综合作用是不能被代替的。城市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源系统、用水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回用系统和 雨水 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间的给排水工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水域把这些子系统连接为一个系统,原有的工程规划 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认真思考与解决现存的问题,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滞后。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给排水工种处于配合地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规划科学化的发展。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快速建设,造成了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一些排水工程往往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施工;有的虽然设计完成后,排水工程规划由于相关原因需要修改,许多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工程需要再次改造。

(2)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但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都缺乏对用水工艺、各种用水器具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

(3)排水体制规划混乱、排水体制的不合理。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另外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但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城市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引起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4)传统的给排水专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由于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技术参数多、不定因素多,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这使城市给排水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刚从传统的给排水专业 毕业 的学生,因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进行宏观的分析论证,不适应城市规划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论证要求,远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三、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1)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及其各项要素的综合布置。城市用水规划的总量平衡非常重要,必须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等方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水利用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按照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编制城市水利用规划,内容应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等水资源平衡;供水、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等总量平衡;供水节水规划和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等。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水系统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规划不协调、建设不配套、管理不统一等问题,规划中要特别注意管网配套和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协调增长,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2)加强水量规模预算。水量预测是给水规划的基础,水量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对水资源的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具体包括: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改革开发以来,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供水量也不断增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水量的增长规律也将与过去不同,水量预测就不能仅按历史的发展计算,还要根据具体的城市规划对不同类型用水量分别进行预测分析。

(3)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当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从而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最后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有:①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②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③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加强节水、治污和再生水回用力度,重视再生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是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完善各项法规。根据我国当今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通过行政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和相关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四、结束语。在现代城市整体规划中,给排水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城市规划是为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给排水工程规划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城市给排水设计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在规划与设计城市给排水规划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高质量地编制好城市给排水规划,不仅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自身的需要,而且是城市面向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

摘 要: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随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为了保证市政排水施工的质量,做好给排水施工的安全 措施 与防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市政排水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市民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出现市政给排水工程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技术方面分析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控制质量,确保给排水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能够及时防范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民用水的便捷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市政给排水工程也成为市政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项工程。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为保证城市稳步的发展,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其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是关键一环。在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的过程中,给排水工程对城市环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其施工技术要求也日益增加。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污水倒流,在雨季会由于排水不畅而在城市中形成内涝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有损政府形象。加强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监管与控制,对于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市政给排水施工

施工准备阶段。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项目其质量的安全可靠关乎城市的形象,而且由于市区施工环境复杂,其地下结构也存在着许多地下管线。同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给排水工程施工的难度大大增加。为了提高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1)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前,应把各类进场技术人员、工种、材料和机具设备检查结果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都要一一考虑进去。施工工艺、施工方案、组织措施以及准备工作关系到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工作是重中之重。工程施工前,工作人员要对设计的施工图纸等进行严格审核,应避免工程障碍对工程质量以及施工技术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需要实地勘察现场的施工条件,根据事实设计图纸,尽量避免因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给后续施工加大工作量。施工人员要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其可能存在的障碍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排除,避免施工中因地下出现各种管道与设计冲突而妨碍施工的现象。在专业图纸上,应明确施工要求,多方进行讨论与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2)管材质量是确保施工工程质量的基础,对各种管材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其给排水功能正常有效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为有效防治和预防出现渗水和渗透问题应严格控制管材质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管。施工过程中由于城市特有的特点交通繁忙设立必要的安全措施既是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也是对市民出行安全的考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新型具有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等特点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但限于国家的技术发展程度其使用材料也有可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克服技术问题,必要时还要和当地环境卫生部门进行相应的协商。

2 施工阶段

管槽开挖

在开挖之前,根据技术规范相关条款的规定做好原始地貌的中心线、高程、转角的原始记录。应该对地下既有管道,施工现场的电缆和其他构筑物存在的情况逐一查实探明,并标准它们的位置,为了保护其完好性以便于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开挖直槽、梯形沟槽、开挖混合管槽等不同的管槽,沟槽开挖宽度应根据开挖深度和管径大小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施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机械施工取代了大量的人力劳动而成为工程施工的重要方法,人仍然是机械的操作者,应协调好人与机的关系,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施工时应掌握天气变化, 防止沟槽内长期积水,形成浮管现象。考虑到基槽暴露时间过长会引起基槽变形的问题,要尽量缩短晾槽时间。在沟槽开挖将要结束时,应提前做好管道基础稳定准备,并对碎石形成的混凝土基础进行控制分析,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隐患。严格按照标准铺设砂砾垫层并压实,在铺好的砂砾垫层上浇筑由设计人员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设计的具有一定刚度和稳定性性能的混凝土。因地面下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防止机械化施工挖掘过量,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回填和夯实,针对此出现的工作失误进行及时处理。

管道安装

管材进场后,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为能够有效保证管路的密闭性需确保管材质量合格并确定密封胶圈完好现象。管道安装对接一般依靠管道顶部的外拉法和管道内部的内拉法,逐渐将两节管道对接在一起。为防止扰动基底管道相互碰撞需保证管节平稳的缓慢的下放,因此应有专人进行指挥铺管下管,管道放入后必须垫稳。具体方法可在 编织 袋内灌满砂石或黄砂,封口后压在已排设管道的顶部。进行管道铺设时确保管道表面无杂物,内部也干净。待管道铺设阶段完工后进行检测验收,检验结果合格后就可进行混凝土管座及接口施工。当接口合拢时为保证已排设管道轴线位置的稳定,需采取稳管措施,防止轴线出现偏移。管道接口后,应复核管道的高程和轴线使其符合要求。安装时使内壁平齐,对口准确。焊缝表面光顺、饱满、均匀,错口误差小于 倍壁厚。其宽度、表面余高、咬边、错边等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对管道焊接质量要进行油渗试验和 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管道安装才算合格。

闭水试验

当管道安装完毕后,确保管道沟槽内无积水、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有工作技术人员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是否合格。若经检验合格,在对管槽进行回填前,应对重力流、设计要求闭水的管道以及压力管道都必须做水压试验。在排水管路施工质量检测的多种方法中,闭水实验对其施工质量的检测属于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将排水管道从上游向下游分段依次试验。试验满水浸泡一天之后,按照实验要求的试验水头达到规定水头,对管道不断渗水量观测持续半小时以上,实测渗水量是否满足排水管道闭水试验施工要求规范规定的允许渗水量。检查每一处管路的防漏性,是否存在渗水部位、漏点、裂缝等。闭水实验同时也可测定各管连接接口的密闭性,如发现有渗漏,应及时采取修补措施,可调制水泥浆对漏点处进行修补和填实。

3 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在城市的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整个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是施工阶段。做好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措施的保障。为满足管道安装的所需条件,结合管道的设计要求及纵向位置适当调整该处的道路基础。给排水管道穿越软弱土地区时,压力管道一般采用柔性连接管道接口,以增强其变形能力, 同时进行适当的地基处理和防腐措施。对管道进行严格的防腐处理,应选用防腐性能好的管材产品。管槽开挖时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保护好地基处理成果不被破坏,并对回填土进行严格控制。

4 结语

为保证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需要工程的负责人针对每个工程的施工环节都做到认真仔细严格把关。针对市政给排水工程在建设施工中的施工的技术和质量都要进行反复的检查,这关系到整个给排水工程的质量。采用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够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地控制,才能够使市政排水系统在施工完成后能够正常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同时借鉴国外的大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完善我国面临的难题,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胜霜.浅析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

[2]潘政委.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优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

【摘 要】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以建设、施工项目作为管理对象,不断进行全面系统管理和优化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即是从施工项目开始到项目竣工完成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控制与管理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以及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全面保证施工质量,以下就给排水工程中的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

1.施工准备阶段

做好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会审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图纸会审能有效促进给排水施工的正常进行。依据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特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当地相关政策的具体规定以及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基本要求;设计是否具备进行施工的技术条件,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时,是否能保证技术上的施工安全;设计图纸上坐标、标高和尺寸等是否符合实际建筑构件的要求,洁具设备的安装位置是否恰当,以及材料的规格、尺寸等是否合乎规定的基本要求;消防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应提前上报当地主管部门得到审查认可,并确定具体的施工要求;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好土建预留、预埋孔洞和设备安装位置的技术交底工作。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

承包商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并将具体施工方案提交给监理和业主进行审核。施工组织方案应突出体现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的基本原则,重点关注组织方案的技术和质量措施,是否完全符合 承包合同 规定的基本条件和具体要求,确保安全和文明施工并确保切实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认真掌握设计图纸内容,相关验收规范等,通过对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对象主要是专业工程部分和承包商分包工程部分,详尽了解施工企业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水平,以便进行有重点的预控和管理力度。

严格材料、设备质量控制

给排水施工所需材料、设备,在施工前由施工单位填写《工程材料使用报审表》,为保证材料、设备的质量以及各种性能指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应安排采购部门统一进行采购和管理。应依据排水设计施工图规定的规格、型号等以及施工要求进行采购,所选购材料、设备必须具备合格证、质保书以及相关检测 报告 等相关认证资料,特殊材料需经相关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均必须做好防雨、防潮等保管防护工作。

2.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

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给排水工程在建筑整体工程中占有相对较小的比重,但其涉及面广,工序复杂,专业工种多,因而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应严格混凝土浇筑的审批程序,由专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指导,做好土建和给排水安装作业的协调配合,重点强调预留、预埋孔洞的具体位置和实际尺寸,以避免后续施工由于土建预留预埋的失误而开凿墙板造成返工。施工单位应及时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攻克施工过程中的诸多技术和管理问题,应严格控制设计的变更,设计变更必须经过多方周密细致分析讨论后实施。另外,必须经过给排水专业工程师签名确认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做好土建施工的预留、预埋工作

为防止后续施工进行楼板开凿而严重破坏建筑物结构,在进行土建施工时应将管道穿越楼板位置预留适当的孔洞,同时在管道穿越地下室外墙的具体位置,也必须预埋合适的套管,以避免外墙产生渗漏现象。因此,一定要严格和土建施工的密切配合,并确保管道穿越位置预留、预埋孔洞、支架以及钢构件等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应确保预埋在管道穿越楼板处套管的顶部比装饰地面高出20mm的距离,预埋在厨房、卫生间内的套管的顶部应比装饰地面高出50mm的距离,同时应使套管底部保持和楼板底面齐平,预埋在穿越墙壁位置的套管,保持其两端和饰面齐平,禁止随意开凿孔洞。依据设计施工图纸的基本要求,认真掌握管道配件的尺寸大小,在进行混凝土浇注前应制出预留套管的样图,作为指导预埋预留孔洞施工的参考依据。

做好主体结构的装修施工

进行主体结构装修施工是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管道穿越主体结构的伸缩缝、沉降缝等后浇带时必须安装补偿装置。安装立管之前,需要将该立管在各部位预留预埋孔洞打通,由上往下垂直吊线,并准确测出立管的垂直中心线作为安装立管的参照线。立管施工完毕后,应严格检查其是否合乎垂直度和墙之间的距离比例要求,是否合乎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待确定一切达到标准后利用管卡将其固定,并按照设计施工规范要求将各位置孔洞修补平整。排水立管应依照设计规定,在其中心位置距地面大约为处设置检查口,同时应在排水立管底部按具体要求设置合适的支墩。套管和管道之间的缝隙采用阻燃细密材料进行填实至端面平滑为止,并确保管道接口不要设置在套管内。吊顶内以及墙体内的排水管在施工完毕后,均应通过严格的闭水试验进行检测;排水立管、干管等必须做严格的通球试验,确保符合要求时及时进行隐蔽工程手续验收工作。

加强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

给排水系统的管材、管件以及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施工规定的要求,应认真检查管道是否畅通后,再确定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再复检管道是否畅通;隐蔽工程的给水管道必须严格通水检测,安装完毕后的给水管道依据相关规定标准要求采取加压试验进行检测。隐蔽之前依照图纸要求检查各方面是否遗漏,安装位置、操作方法等方面是否满足设计的规范要求,经过水压、闭水和灌水试验,并通过验收合格方可进行工程的隐蔽工作。

3.施工后期的管理

严格施工后的质量把控验收工作,做好工程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依照专门的验收规范和标准进行工程的验收,尤其要加强隐蔽工程、被检验项目的质量验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由并按合理的程序加以处理,亦或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整改,将各种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待各项整改措施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后续工序或分项施工。只有各项检测和验收符合规定的标准后,方可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在未进行工程竣工的验收移交前,要加强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确保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运行和管理。

4.结语

给排水工程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确保完全符合相关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了满足于理想的施工管理水平,应严格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各工序和各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重点突出施工管理中的难点进行改进和革新,并不断完善施工的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给排水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湘捷.浅析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及控制措施[J].福建建材,2007,(06).

[2]刘洋,宋德全.浅谈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4).

[3]葛贤平.浅议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的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1. 高层建筑给排水论文

2.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参考范文

3. 浅谈智能建筑相关论文

4.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5. 浅析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6.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哎, 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 品学论文网吧 先给我加分20 然後联系我 好的,我帮你 不知道你要建筑给排水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要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

摘要: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室内消防和热水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出目前高层建筑给排水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给排水节水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高层建筑;设计;节水措施

1、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一般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比,基本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因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结构复杂。近年来建筑给水工程设计方法得到改进。

例:给一个高层建筑为15层的楼房设计给排水:

住宅楼为框架结构,共15层,层高,室外给水管网位于建筑物的北侧,距离外墙为10m,接管点埋深,管径400mm,管材为球墨给水铸铁管,常年提供的水头;室内粪便污水需要经过化粪池处理方可排入市政管网,室外排水管网位于建筑物的南侧,埋深2m,管径600mm,管材为聚乙烯双壁波纹排水塑料管。

设计参数

生活用水定额:qd=150L/(人.d);最大小时生活用水量:Qh=;最高日用水量:Qd=;小时变化系数:kh=;每户人口:m=人;共90户;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消防水箱水量为火灾前10min的水量6m?;贮水池内的消防水量:按火灾延续2h的水量计;雨水重现期:2年。

设计内容

给水系统设计

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内衬塑外镀锌)螺纹连接,进行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安装完毕需进行水压试验,压力设在,并对安装好的管道做好防腐和保温工作,冲洗管道对其进行管道通水试验。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上卫生器具的最大静水压力不得超过,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必须分区。设计任务书给定了市政给水管网提供常年的水压为。根据给水最小所需压力估算方法:第1层,第2层,2层以上增加1层,压力需增加。得的压力能直接供到第6层还多。所以1层~6层为一个区,上面7层~15层为一个区,总共就两个区。1层~6层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其中底层和2层~6层单独设立管。

考虑到此设计对象是15层的高层建筑。市政管网提供的压力不能全部直接供水,所以必须对生活用水进行提升或加压。高层建筑设计一般都使用高位水箱供水,供水压力比较稳定,此设计也使用高位水箱;又因此设计面向高层民用住宅楼,通过查看平面图纸,根据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和楼层的承载力情况及水箱本身占用大量的建筑面积,即在楼层中间没有建筑面积可允许安置水箱,串联供水不可实现,因此高区的供水应在地面用泵抽升到高区水箱。

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管材使用量、工程投资相对较少,但它对减压阀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一旦减压阀受损或使用性能降低,低区的静水压力会迅速增加,影响卫生器具的使用。方案(二)采用低区市政管网直接供水,消除了通过依赖减压阀降低静水压力来减少低区供水的现象。基于工程质量和供水水质及水压的可靠性,最终选择方案(二)

排水系统设计

室内排水系统为污水、废水合流系统,地上部分直接排出室外,地下部分分段设置集水坑把地下室污水、废水汇集于坑内,利用潜水泵由集水坑自动控制将其提升至室外。为了保护存水弯水封性能,保持排水系统内的空气压力与大气压取得平衡,使排水管内排水畅通,向排水管内通入新鲜的空气,保持管内的换气,防范因室外管道系统积聚起来的有害气体而伤害到养护人员、引发火灾和腐蚀管道等隐患,还应减少排水系统的噪声,在排水系统中设置通气管。

室内消防工程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有:分区、不分区两种方式。消火栓的静水压力超过时就需要分区供水,而本设计是15层的小高层,高度不超过50m,静水压力小于,可以不分区。同时本设计的建筑是15层小高层民用住宅楼,造成火灾的隐患少,人员疏散也快,扑救难度不大,高压消防给水无须设置常年的。设置专用的消防泵,从贮水池内抽取消防水,可用生活给水箱在火灾发生初期10min提前给水,并设置止回阀,既消除了消防水箱对楼层负荷,又可减少工程投资。此设计是15层小高层,层高,总楼高不超过45m,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规定消防栓的最大静水压力不超过,此设计无须分区消防供水,可利用消防泵直接供水满足条件。

室内热水工程

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热源的供给情况、热水用量和卫生器具的布置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来确定何种热水供应方式。热水供水方式有如下几类。按供应范围不同有:集中供热、局部供热、区域供热。

2、目前建筑给排水存在的问题

控制超压出流产生的水量浪费

生活给水系统按规定竖向分区后仍然存在着部分卫生器具配水点水压偏大的问题,而这是常常被忽视的。卫生器具的额定流量少于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影响给水系统正常分配水的流量。如不采取减压节流措施,将造成水资源浪费、水压过高、漏水量增加等弊病,同时易产生水击、噪声和振动,致使管件损坏和破裂。这些水量的浪费不容忽视。

管道和阀门的损坏

我们可看到的路边给水管道在管子接缝处及法兰、阀门连接处向外冒水,而我们看不见的地下更不知有多少漏水处。管道受损及腐蚀,阀门不严等问题导致大量水流失。

热水系统浪费水量巨大

建筑热水供应已成为建筑给水的重要部分,由于设计不当,其浪费已非常严重,造成一定损失。所以给水系统供水应保证冷热水压力均衡,采用循环系统以确保每户开龙头就有热水,降低水量浪费。

3、我国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

提高用水效率

1)严格执行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饮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按各个水质要求分别供给。

2)采用节水系统,如节水的卫生器具,利用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

3)选择一个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的热水供应。对于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

雨水的利用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再循环得到符合标准的水质进行绿化浇灌,处理后的雨水还可用于冲洗厕所,这不仅可减少用水量还可减轻污染。提高地基的保水能力,合理规划雨水流经途径,引入雨水沉淀池再利用。

污水排放和二次利用

建筑中水系统是典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装置,将建筑物产生的污水、废水加以收集并对其处理,在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重复利用。

节水指标

节水指标有三类:

1)雨洪水利用率:常年降雨量除以使用或收集量;

2)水使用率:正常使用量除以使用量;

3)循环量:一次性用量乘以循环次数。

4、结语

在给排水设计时,我们应正确合理的选择系统和方案,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孙志魁.我国绿色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新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45.

[2]杨天峰,张旺.低碳经济下建筑给排水的节能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23(9):161-162.

[3]赵培林.浅议绿色建筑住宅的节水设计.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3):40-41.

[4]李倩.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途径探析.企业导报,2012(1):273.

浅析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的给排水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要求。在设计和施工时要不断积累经验,深入分析各种常见问题,促进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发展。

1 建筑给水方面的管道施工

给水管道材料的种类和选用

现在在新型建筑中用的较多的给水管材主要包括:聚丙烯类、聚乙烯类、聚丁烯类、工程塑料类,以及还有一些复合管类,例如:钢塑管、铝塑管、铜塑复合管等。虽然可供选择的材料有许多种,但在每一个具体施工工程中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且在管材的选用上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国家政策、施工标准、地区特点、工程性质以及施工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管材。其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管道的使用位置以及其使用方法是在管材选用时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就是管件与连接也是选取管材时容易忽视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给水管道的施工

在对给水管做热熔连接时,必须要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和连接将要插入的深度。如果加热时间过长就使水管融化,如果加热时间过短也不能更好连接;如果插的过深,就会造成管道断面减少;如果插的过浅也会使降低接口处强度。所以,加热时的温度、加热时间和接缝压力是影响热熔连接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

2 建筑排水管道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排水管道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漏水、堵塞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多,第一,就是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施工单位没有选择合格的管材,为了一时经济利益以次充好,或者是在安装前没有进行漏水实验,也或是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运用到工程中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比如说管道穿墙(楼板)设置套管的缺陷与不足较为普遍。有的虽然加了套管,穿越楼板与楼板面齐平或嵌入楼板有的穿越墙面,比饰面多出20-50mm,有的没有设套管或预埋套管偏位,于脆用水泥圈(楼面)塑料圈(墙面)护(粘)住,掩人耳目,有的套管比管道只大一个规格,有的大三至五个规格,套管与管道间隙有的用泡沫、油麻堵塞等等套管的设置应按(GB50242-2002)规范第规定.“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安装在墙壁内的套管其两端与饰面相平。穿过楼板的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光滑。穿墙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实,且端面应光滑。管道的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第二,就是设计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管道安装好以后容易堵塞;第三,就是住户使用时出现了问题。

3 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特点

管道安装具有的特点

在这几年里,给水管道的材料大多使用的是PP-R管和UPVC管。因为这两种管道具有轻便、耐高压、抗腐蚀、质量安全、使用卫生、通水阻力小、使用寿命较长的特性,所以安装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便于安装。对于PP-R管的安装来说,连接前要清除管道上附着的灰尘后,在按照严格的施工流程来进行安装,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在对管道进行热熔是一定不能旋转,以免加热过度,而且在管道连通后还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冷却。对于UPVC管的安装来说,安装时一定要使用排水胶粘结。在涂完胶以后还要注意的就是胶干时间,具体的时间应依据当地气候和温度的变化来进行调节,还要注意不能沾水。如果是在环境温差较大的地方安装,必须使用管道伸缩节。

给排水管道的试压

当所有管道安装完成之后,还要对所有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测,主要包括检测已安装的管道和阀门等设备是否符合设计和技术要求规定,如果有问题应立即拆除予以更换或是维修。检测的具体方法是用临时的短管来替代安装的管道,把所有的开口处封闭,从管道最低处开始灌水,在最高处进行放气。如果出现异样,要及时停止检测,并立即排水。在试压完成后,还对所有管道要进行吹洗。

4 提高建筑的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维修和运行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想使管网达到优质、高效、低能耗运行的目的,除要有合理的设计方案外,给排水系统安装质量的优劣将会对日后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

管道施工的措施

对于管道的施工来说主要是注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接缝压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施工中运用最多的是钢塑复合管,在对其施工中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法,插入管道的长度应严格按照标准旋转深度进行控制;在对管端和管螺纹进行加工后,还要进行密封处理,这时需要使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来进行缠绕螺纹;施工中需要选用厌氧密封胶密封过的管道接头,必须在养护24h之后再进行试压。施工中要用专门的施工机具,不能随便更该。

W型铸铁管的施工方法

有关W型铸铁管的具体施工措施,第一步就是下料,在切割管材时要选用专门的切割工具,主要是保证管口的平直。第二步是连接,进行连接时先要松开卡箍,再取出内衬中的橡胶圈,把箍套和橡胶圈放在入管口的一侧,使管口对齐后,随后把橡胶圈放在接口上,最后锁紧了箍套紧固了螺丝就算完成了管道连接。第三步低支架的设置,对于一般的管材安装来说,如果每隔3m设置一个支架其实是可以的,但是对于W型无承口机制排水铸铁管接口来说就不行了,因为其属于柔性接口,当支架放在管道中间时,理论上可以将管道保持平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找到重心点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无法保证管道接口的平滑,如果采用每隔设置一个支架的方法来进行布置,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管道外观和管道坡度的问题。

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监管

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是一项很复杂的措施,其中关于管道的铺设和管道的安装都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有关管道施工的监督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管道施工工期较长设计建筑工程的的许多阶段,所以监管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阶段的监管,在施工前就应该仔细阅读施工图纸,充分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目的,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偏离设计图纸的要求,也不能在施工中随意变更设计方案。

其次,是在基础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监管,在基础主体施工中,要注意排水系统的排水管和给水管的引入管在穿越建筑物或地下构筑物外墙处时,是否按设计要求预留好了足够的孔洞以及设置好的套管。

再次,就是装修阶段的监管,在装修施工阶段主要是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安装阶段,主要是注意装修工程不能破坏原有的管道路线的设置或是预留管道的破坏,必须在明确所有管道布置之后再结合装修方案进行施工。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的安装施工质量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管网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给排水建筑施工技术要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立足于建筑安装工程的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胜飞;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

[2] 金生;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9).

[3] 刘康;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1).

[4] 何新辉,魏晓斌.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4).

[5] 李霞,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山西建筑,2011,(01).

给排水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M专著J期刊D论文

我毕业设计的,虽说语言有点生涩,不过是自己翻译的,应该符合老师的要求。英文是PDF格式的建筑物服务工程设计与技术屋顶排水设计性能的近期与远期优势最近十年见证了屋顶排水系统设计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的是,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已经得到逐步改善,并且有可能得到重点应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适用范围更广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排水系统设计,还有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泛滥的更多关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设计屋顶雨水排水系统并使之有良好的运行性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何改掉已经形成的不良设计习惯,同时还要需要考虑屋顶排水系统的创新,如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实际应用:在过去几年,屋顶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型建筑物上,虹吸雨水排水技术已经很常见,还有绿色屋顶由于其有利于绿色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考虑到正在进行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有效地设计各种不同的屋顶雨水排水系统,并使其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1.绪论在过去十年,城市与水排水系统设计已经想着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排水系统或者最优管理方向发展。设计这些系统主要原则是,既要有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质量,又要为投资者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原则已经引发了集水池发展方式新的变化。尽管这种装置的应用正在逐渐减少,但是城市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地区仍然要求100%防水且排水迅速,例如屋顶。通常屋顶排水系统在设计、建造和维护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排水系统的投资费用只占建筑总投资的一小部分,但是,并不能据此来判断设计不良带来的损失。主要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屋顶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分别是传统的和虹吸式方法。传统的系统依靠大气压力工作,其驱动压头受到水槽流动深度的影响。因此传统的屋顶排水系统需要一个直径相当大的垂直下降管,在排放之前,所有的装置都必须连接到地下水收集管网。与此相反,虹吸式屋顶排水系统通常设计成满管流(紊流状态意味着只需要较小的排气管),从而会形成负压,较大的压头和较大的流速。通常虹吸式系统需要较少的下降管,在负压状态下工作,意味着给水管网可以较高的高度上工作,从而减少地下管网量。两种系统都由三部分组成:屋顶,雨水收集管道,系统管网。所有这些部分都能够改变系统的水压分布。这部分主要关注各部分的作用和性能。由于虹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得到的论证比较少,本文将会重点介绍虹吸系统。2.屋顶通常屋顶是由建筑师设计的,而不是由排水设计者设计的。主要有三种屋顶。平屋顶平屋顶主要应用在降雨量比较少的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建筑。这种屋顶并不完全是平的,而是低于所规定的屋顶最小坡度。例如,英国规定最大坡度为10°。设定最小坡度是为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积水。尽管平屋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但它会减少建筑物内的死区,且比斜屋顶有利于室内气流组织。斜屋顶大多数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都是斜屋顶,斜屋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排水,从而可以减少漏水。在温带地区,不需要考虑屋顶承载的降雪载重。一旦下雨,斜屋顶通过的降雨量就可以通过计算确定。当有降雨资料可以利用时,可以使用运动学理论来解决这类问题。绿色屋顶(平的或者是斜的)可以证明最老的屋顶就是绿色屋顶,它包括可以减少或驱散降雨的种有植物的屋顶。它可以是种有树和灌木的屋顶花园,也可以是长有植被的轻型屋顶地毯。其中后一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些应用趋向于侧重美学要求并经常应用于绿色发展。由于审美要求和水压要求,绿色屋顶还有热绝缘的功能,减少热岛效应,有消声作用,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绿色屋顶在德国应用最为广泛,在北美地区次之,但是要考虑美学上的影响。德国是目前为止最有经验的国家,早在19世纪就有实际应用,当时作为在城市地区替代焦油屋顶降低火灾危险的一种选择。目前德国主要研究放在种植问题上,对城市的其它问题考虑较少。从1987年到1989年的一项研究工作,发现装有70毫米厚的绿色屋顶可以减少60%-80%的热损失。在加拿大的一项基于电脑模型的工作,表明在屋顶只要集水器是、的面积能够达到屋顶面积的70%,在一年内就能减少60%,同样的模型也被用于人工降雨,其结果都表明集水器在降雨季有助于雨水排走。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表明绿色屋顶在降雨季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或者给水管的收集效率有多高。美国做了一些测验,只要对绿色屋顶经常的浇灌,就可以在一次降雨中减少65%的径流量。美国最有权威的绿色屋顶指导原则是由新泽西州环保部门颁布的。这项原则主要是解决轻型结构问题,以及如何在两年之后还能正常的排水。降雨周期是根据是根据失败的概率决定的。通常的系统是根据暴雨期间两分钟的降雨量,这两分钟是有选择的。尽管这种模型会得到更高的流量,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研究表明,传统模型应用于绿色屋顶的研究是是不成熟的。流失量系数比传统屋顶记录的要小,大约为.峰值流量也会减少,虽然没有渗透,但是表面粗糙度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集中降雨的时间要比两分钟要长,特别是对面积较大的屋顶,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城市排水设计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说,一个绿色屋顶在一场降雨中是不够的。流量水位曲线显示的持续期要比传统系统长。并且两场独立的将与之间的影响也是有可能的,这需要更加精确的时间周期。3.雨水收集器雨水收集器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容纳设计暴雨时的降雨量。尽管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让屋顶稍微倾斜来达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建筑工业的性质及建筑物的沉降都会式屋顶变得平坦,在水平放置的水槽中,水的剖面是向外倾斜的,这是流体静力学的作用。排水沟出口的深度判断雨水收集器是否具有足够容积的关键是集水器外部出口的设置情况。还会影响流入雨水排水系统管道的流速,还会影响集水器的积水深度。尽管集水器的深度不会带来什么特别的问题,但是过深会导致集水器过高。20世纪80年代的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屋顶排水系统的出水口的流动情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这取决于水深与出口尺寸的大小。当水深小于出口直径的一半时,流动情况是第一种类型,并且出口的流动情况可以通过合适的方程计算出;随着水深的增加,出口会被慢慢堵塞,流动形式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同时,出口的流动情况可以通过其他方程得出。尽管传统屋顶排水系统被设计成可以自由排水,但是设计中遇到限制可能会使出流不是自由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需要额外的深度。在虹吸式屋顶排水系统中,出水口被设计成淹没出流,。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出水口的深度比较复杂的,因为集水器的设计取决于流动情况。近期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屋顶雨水排水系统使用各种非标准的集水器,它们的深度和高度,都要比出口的直径大。这最终会造成虹吸作用。对于一个给定的集水器,始端的流动情况取决于下降管的直径。类似的现象也被用于研究标准的集水器,在这些情况下,受限的虹吸作用只发生在离出口比较近的距离内。槽内的流动分类在集水槽复杂流动出口的流动分类中,可以从表2a中看出,流动会出现均匀的分层,而不管入口的流动情况是否相同。表2b和2c表明,出口的分布会极大的影响流动情况。当出口不是自由射流时,集水槽中复杂出口的流动情况分类是很难描述的。因为每个集水槽内的压力都有可能是合并的。例如,虹吸系统中的管子在靠近设计点时是充满射流,出口的流动分类取决于每个支路的能量损失。静水剖面集水器中水表面的形状可以根据渠内流动方程进行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低流速意味着有较小的摩擦损失,如果出口是自由射流,那么摩擦损失是可以忽略的,静水剖面可以通过方程1来决定水平距离。式中Q--流量(m3/s)T—表面宽度(m)g—重力加速度(m/s2)F—流动面积(m2)方程1在摩擦力不可忽略时需要进行修正(管道很长或流速很大时),或者不是自由射流。现行的设计方法先前的讨论已经强调了设计与水槽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数量模型,计算屋顶排水系统的静水剖面、集水槽容积是不可能的。这对大型商业和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机会,可以合并几千米的水管路线。因此,传统的排水系统的集水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并假定出口是自由射流。集水槽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可能会造成失败的例子。不同的集水槽界面除了上面列举的情况外,还允许设计者采用经验数据。数字模型大量的数字模型可以用来准确描述任何形式的集水槽内的流动情况,不管屋顶流量是否稳定。这种组合模型的一个例子是屋顶网模型。这种模型使用户能够对不同方面的数据进行分类说明,包括:雨季降雨情况的详细情况,屋顶表面排水的详细情况等。运动学也被用于研究雨水从流动到集水槽中的研究。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基于解决开式系统中一位空间流动基本问题。这种模型自动解决集水槽出口流动情况,还能处理自由射流的情况,也能模拟空间中的受限流动以及淹没出流。输出值包括深度、流速等。目前,各种模型本质上还只是研究工具,还需要经过实际工程的检验。然而,我们应该正视模型的各种作用。4系统管组管组的组成形式和范围决定了屋顶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系统还是虹吸作用。传统雨水系统传统屋顶雨水系统中,地面管网上面通常是垂直管网,连接着集水槽的出口和地下排水系统,重要的系统中还有补偿管。应该强调的是,补偿管与地面夹角小于10°。整个系统的能力主要依靠的是出水口而不是下降管。垂直管内的流动通常是自由流动,充满度只有33%,其效率取决于多余的管长。如果下降管足够长(通常大于5m),就有可能出现环形流动。同样的,补偿管内的流动通常情况下也是自由流动,充满度可达70%。这样设计的管路既可以用于设计,也可以用各种方程。虹吸式屋顶排水系统与传统排水系统相反,虹吸式屋顶排水系统依靠系统外的空气流动,并且管内流动是满管流。通常的设计都做了这样的假设,对于设计的暴雨,虹吸系统能够迅速排出雨水。这种假设可以让虹吸系统应用水静压理论。经常用到稳定流能量方程。尽管这种方法忽略了进口处少量的能量损失,但经过实验表明还是有利于实际应用。然而稳定状态的设计方法在虹吸系统暴露在雨水系统时的标准不符合要求或者降雨强度的变化很大时是不能应用的。在第一种情况中,将会有一定质量的空气混入,出现环状流。这些问题在系统不是一个整体时更为严重。由于通常设计的降雨都是普通的,很明显现在的设计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不适用于虹吸式系统。这是一个主要的缺点,因为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是噪声和振动问题。尽管现有的设计方法有缺点,但世界上大量的工程却很少有失败的报告。当出现失败时,很有可能是下面的原因:对操作要点理解不正确不合格的原材料明细表安装缺陷维护管理不当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最近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程,来讨论虹吸式系统,并发展数字模型。从这项工作中我们学到很多。与现有设计方法相反的一些假设,虹吸式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中的流动是非充满流动2) 水平流动的某些管段存在满管流3)满管流向下游传播,通过垂直管,上升管等4) 满管流出现在垂直段,系统内压力降低5)下降管内是满管流,将会出现气塞6)出现完全的虹吸作用,直到进入系统的空气低于一定的水平表4a列的数据表明,在低于设计点时,虹吸式系统会出现不稳定的流动,集水槽内的深度不足以维持虹吸作用。表4b表明非稳定流在虹吸式系统中何时会出现。表5列举了一个数字模型输出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模型能够准确描述虹吸作用,以及稳定虹吸状态,数据也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复杂的虹吸作用。5结论本文已经图示说明了屋顶排水系统的关键,但这些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往往被人们忽视。本文也表明设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依靠出口的性能。下面这些结论是根据设计总结出来的:1) 运行依靠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屋顶、集水槽、水管2)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流量,美化城市3) 出口对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4) 虹吸式排水系统在大型工程中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必须考虑高昂的维修费用5) 设计虹吸式排水系统应该考虑额外的容量和操作问题尽管绿色屋顶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种选择,但是传统屋顶在国内建筑物中将会持续占统治地位。绿色屋顶将会逐步发展,并逐步被人们广泛接受。同样的,屋顶排水系统所显示的高效表明它将会在商业建筑的排水系统中持续发挥巨大的作用。屋顶排水系统的最大威胁来自气候变化,现有的系统并不是简单的趋向于老化;降雨形式的变化将会导致低效的运行,自我清洁的速率也会降低。而且屋顶风速的变化也会加速屋顶的老化,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维修保养。考虑到气候的变化,材料的增多,收集屋顶的雨水将会更为广泛。目前,全球的雨水量大约为7到300升每人每天,在英国,平均消耗量为145L/h/d,这其中只有大约1升是人使用的,有大约30%用于厕所,研究表明,如果水资源短缺,收集屋顶雨水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值得推荐的方法。Recent and future advances in roof drainage design and performanceRecent and future advances in roof drainage designand performanceS Arthur BEng (Hons) PhD and GB Wright MEng PhDSchool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Heriot-Watt University, Edinburgh, UKThe past 10 years have witness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way roof drainagesystems are understood and designed. In particular, there has been a stepchangein the confidence with which siphonic roof drainage systems may bespecified and expected to perform. These changes have occurred whilst urbandrainage design in general has been revolutionized by wider acceptance of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and greater public concern regardingpluvial flood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This text considers, indetail, both how roof drainage systems are designed and how they should beexpected to perform.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drawn to weaknesses in accepteddesign methods. Consideration is also given to ‘innovative’ roof drainage relatedapproaches such as green roofs and rainwater applicatio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how roof drainage systems are specified and designed. On large buildings,technologies such as ‘siphonic roof drainage’ are now commonplace and there isan ever increasing demand for ‘green roofs’ to be specified due to their potentialto ‘green’ developments. Based on ongoing research, this paper details how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roof drainage solutions can be efficiently designed andwhat levels of performance can be IntroductionOver the past decade urban drainage systemshave moved towards what are now commonlyknown a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SUDS) or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 Fundamental to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se systems is addressing both runoffquantity and quality at a local level in amanner which may also have the potential tooffer amenity benefits to stakeholders. This hasled to a change in the way new developmentsnow look and interact within , despite the availability of such toolsto reduce, attenuate and treat urban runoff,substantial area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restill 100% impermeable and drain rapidly;namely roof surfaces. Normally, roof drainagesystems do not always receive the attentionthey deserve in the area of design, constructionand maintenance. Although the cost of asystem is usually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abuilding’s total cost, it can be far outweighedby the costs of the damage and disruptionresulting from a failure of the system to provide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for correspondence: Scott Arthur, School of the BuiltEnvironment, Heriot-Watt University, Edinburgh EH14 4AS,UK. E-mail: Serv. Eng. Res. Technol. 26,4 (2005) pp. 337 /348# The Chartered Institution of B©u i2l0d0i5n SgASGeEr Aelel rrisgh2ts0 0re5served. Not for commercial use or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from at Heriot - Watt University on January 31, 2007There are basically two different types ofroof drainage system, namely conventionaland siphonic (see Figure 1). Conventionalsystems operat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the driving head is thus limited to the gutterflow depths. Consequently, conventional roofdrainage systems normally require a considerablenumber of relatively large diameter verticaldownpipes, all of which have to connectinto some form of underground collectionnetwork before discharging to the surfacewater drain. In contrast, siphonic roof drainagesystems are designed to run full-bore(turbulent gutter conditions mean that therewill always be a small percentage of entrainedair within the system, typically 5%), resultingin sub-atmospheric system pressures, higherdriving heads and higher system flowvelocities. Hence, siphonic systems normallyrequire far fewer downpipes, and the depressurizedconditions also mean that much of thecollection pipework can be routed at highlevel, thus reducing the extent of any types of drainage system comprisethree basic interacting components:. the roof surface;.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gutters (includingoutlets);. the system of these components has the ability tosubstantially alter the runoff hydrograph as itis routed through the system. This text willfocus on the role and performance of each ofthese components. As the principles of siphonicdrainage are generally less well understood,and certainly less well documented,particula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performance of siphonic roof drainage systemsin this text.

英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1]AgranoflF, R. and Michael,M., 2003,“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Sti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Geo^etown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 C.

[2]Aguinis, H. and Glavas, A., 2012,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 38(4),pp. 932-968.

[3]Altman, E.,1998' “Financial Ratio,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l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23(4),pp. 589-609.

[4]Arenas, D.,Lozano,J. M. and Albareda,L.,2009,“The role ofNGOs in CSR:Mutual Perceptions Among Stakeholde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88,pp. 175-197.

[5]Aupperie, K., Carroll, A. and Hatfield,J.,1985,“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2), pp. 446-463.

[6]Austin, J. E.,2000,“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profits between business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pp. 69-97.

[7]Baron,D. R, 1997,Integrated strategy* trade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9(2), pp. 145-169.

[8]Baron,R. A., 2006,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the Detection of Meaningful Patterns: Evidence from Comparisons of Novice and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Management Science, 9,pp. 1331-1344.

[9]Baiy, A. D?,1879,: “Die Erscheinung der Symbiose”, Strasbourg.

[10] Kotha, B. ., 1999,“Does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s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nal, 42,pp. 488-506.

[11]Binghamf C. B. and Davis,J. P.,2012, “Learning Sequences: Their Emeigence? Evolution and Effe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5(3), pp. 611-641.

[12]Blumer, H. , 1980, “Mead and Blumer : The Convei^ent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Social Behaviorism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45,pp. 409-419.

[13]Bondy,K.,2008,“The Paradox of Power in CSR : A Case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2(2),pp. 307-323.

[14]Bowen, F.,Aloysius. N. K. and Herremans,I.,2010,“When Suits Meet Roots: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Strateg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5,pp. 297-318 ?

[15]Brammer,S, and Millington,A., 2003, “The Effect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Type on Corporate Community Involv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45(3)? pp. 213-226.

[16]Bridoux, F. and Stoelhorst, J. W.,2014, “Microfoundations for Stakeholder Theoiy : Managing Stakeholders with Heterogeneous Motive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h 35, pp. 107-125

[17]Bryson, J. M., Crosby, B. C, and Stone? M. M.,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l)。

[18]Carey, J. M.,Beilin, R., Boxshall,A.,Burgman M. A. and Flander , “Risk-Based Approaches to Deal with Uncertainty in a Data-Poor System:Stakeholder Involvement in Hazard Identification for Marine National Parks and Marine Sanctuaries in Victoria,Australia”, Risk Ana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7(1),pp. 271-281,

[19]Carroll> A. B., 1979, “A TTi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4), pp. 497-505.

[20] Carroll, A. B?,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34(4),pp. 39-48.

[1] Zhixin W, Chuanwen J, Qian A, et al. The key technology of offshore wind farm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in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9, 13(1):216-222.

[2] Shahir H, Pak A. Estimating liquefaction-induced settlement of shallow foundations by numerical approach[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0, 37(3): 267-279.

[3] Hausler EA. Influence of ground improvement on settlement and liquefaction:a study based on field case history evidence and dynamic geotechnicalcentrifuge test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2.

[4] Kemal Hac efendio lu. Stochastic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including fluid‐structure‐soil interaction[J]. Struct. Design Tall Spec. Build.,2010,

[5] Arablouei A, Gharabaghi A R M, Ghalandarzadeh A, et al. Effects of seawater–structure–soil interaction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aisson-type quay wall[J]. Computers &Structures, 2011, 89(23): 2439-2459.

[6] Zafeirakos A, Gerolymos N.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designed caisson foundations[J].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3: 1-36.

[7] Snyder B, Kaiser M J.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offshore wind energy[J]. Renewable Energy, 2009, 34(6): 1567-1578.

[8] Ding H, Qi L, Du X. Estimating soil liquefaction in ice-induced vibration of bucket foundation[J].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2003, 17(2): 60-67.

[9] Shooshpasha I, Bagheri M. The effects of surcharge on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silty sand[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 1-7.

[10] Bhattacharya S, Adhikari 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1, 31(5): 805-816.

[11] H. Bolton Seed, Izzat M. Idriss. Simplified procedure for evaluating soilliquafaction potential.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 1971,97(9): 1249-1273

[12] W. D. Liam Finn, Geoffrey , Kwok . An effective stress model for liquefaction. 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1977, 103(6):517-533

[13] liquefaction and Cyclic Mobility Evolution for Level Ground During Earthquakes, J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ASCE , 1979,

[14] and Cyclic Deformation of Sands-A Critical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Pan American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Buenos Aires,Argentina,1975.

[1] T. Paulay and J. R. Binney. Diagonally Reinforced coupling beams of shear Walls[S].ACI Special Publication 42, Detroit, 1974, 2: 579-598

[2] Lam WY, Su R K L, Pam H J. Experimental study of plate-reinforced composite deep coupling beams[J]. Structural Design Tall Special Building, 2009(18): 235-257

[3] ACI 318-02: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318R-02:Commentary, An ACI Standard, reported by ACI Com-mittee318, American Concete Institute, 2002

[4] Siu W H, Su R K L. Effects of plastic hinges on partial interaction behaviour of bolted side-plated beam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 2010, 66(5):622-633

[5] Xie Q. State of the art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inAsia[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 2005, 61(6):727-748

[6] Kim J,Chou H. Behavior and design of structures with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J].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4,26(6):693-706

[7] Tsai K C, Lai J W. A study of buckling restrained seismic braced frame[J].Structural Engineering, Chinese Society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2, 17(2):3-32

[8] Patrick J. Fortney, Bahrem M. Shahrooz, Gian A. Rassati. Large-Scale Testing of a Replaceable “Fuse” Steel Coupling Beam[J]. Journal of Structural 2007:1801-1807

[9] Qihong Zhao. Cyclic Behavior of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Composite Shear Wall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eb. 2004:271-284

给排水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论文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怎么写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我整理的论文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怎么写,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范例:

[1]刘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J].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153-154.

参考文献的构成解释

“[1]”代表的意思是参考文献的序号

“刘欣”代表的意思是作者姓名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代表的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J]”代表的是参考文献出处的类型([M]为专刊[C]为论文集[N]为报纸文章[J]为期刊文章[D]为学位文章[R]为报告)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代表的意思是这篇参考文章的出版地与出版社

“2002”代表的是参考文章的出版年份

“21(1)”代表的是卷号与期号

“153-154”代表的是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要求和写法:

期刊: 作者( 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 . 文题[J]. 杂志名称,出版年,卷( 期) : 页码。

如: 邢桂滨,孙 兵,葛 欣,等。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 T 管引流法的`对比观察[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5( 10) :627.

书籍: 着者( 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 . 书名[M].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页。

如: 吴在德。 外科学[M]. 第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1.

参考文献的字体格式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

[1]作者.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期刊文献的格式)

[2]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图书文献的格式)

[3]作者.文章题目名.会议名(论文集),年份,会议地点.(会议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列举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着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着

【格式】[序号]原着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格式写范例方法:

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 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 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English Weekly。

给排水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整个高层建筑中,给排水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日常用水都是由给排水系统提供的。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给排水系统的安全工程与其他工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施工难度,导致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对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质量。

1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安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1 给水系统压力过大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采用的是分区竖向供水,但是仍然无法充分保证给水系统的平衡性。如果供水位置过高,设置在屋顶上的水箱高度便无法满足水压要求,水压过低,则会造成冲洗阀不能有效的开启和关闭; 如果供水系统是变频供水,虽然能够保证最高点的水压,但是由于底部的.水压过大,在用水过程中容易出现水花飞溅的现象。针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高层建筑的高度及相关要求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分区,严格禁止将给水系统分开,根据高度可以分成三个给水系统,保证用水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 其次,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装减压阀,降低水压,保证卫生器具连接软管的正常使用。

1. 2 水泵安装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对于水泵设备的安装,对其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施工水平较低,施工工艺粗糙,不仅会导致水泵产生较大的噪声,而且还容易出现漏水的现象。针对于这些问题,首先在选择水泵设备的时候,应该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购买; 其次,对水泵配件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完整、灵活,确认无问题后,才能进行使用。而且在使用之前,应该调试,观察水泵的运行是否正常; 最后,确认水泵机组的长度及型号,审核水泵安装的标高、位置、坡度,在布置机组管线的过程中,按照短、少弯头的要求进行,并正确安装减震位置,保证水泵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

1. 3 设置水池、水箱检修口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水池检修口应该按照 600mm ×800mm 的要求进行设置,但是这种设置由于结构顶板与水箱之间的距离较短,同时再加上浮球阀与检修口的距离较远,导致检修人员难以对检修口清洗水箱以及抢修浮球阀。针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就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对检修口的尺寸、位置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次,根据安装设计的要求以及高层建筑的结构确定水箱的尺寸,并定制,保证结构顶板与水池顶入孔之间净空在一米及其以上; 最后,将入孔设置在浮球阀的近端,最佳位置是水池外可以触摸到浮球阀,这样可以为检修提供极大的方便。

1. 4 施工安装阀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在安装给水系统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多种阀门,用量较大。在施工前应该对阀门的规格、型号进行认真的检查,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检查试验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避免由于强度不够、严密性差而导致的漏水现象。其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根据给水系统的设计要求选择阀门的型号和规格,如果给水管径超过了 50mm 的,应该选择闸阀; 如果给水管径在 50mm 的范围之内,应该使用截止阀,而立管控制阀采用闸阀; 其次,在安装之前,应该对阀门的严密性和强度进行检查;最后,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安装说明进行,阀门杆的安装应该超过水平位置,并向上。

1. 5 套管安装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在套管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固定不够牢固,安装不到位,从而影响了管道的使用时间。针对于这些问题,首先就必须要按照安装标准,楼板内的套管订单应该比装饰地面高出 20mm,比厨卫间的套管顶端低 50mm; 其次,安装钢制套管的时候,应该根据设计,进行加焊固定。

2 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在排水系统中,排水立管在一般情况较长,水流速度快,水量大,因此非常容易导致管道内的气压产生波动,使水与其两相流,从而引起管道堵塞、水封破坏、卫生器具溢水。针对于上述问题,首先应该将排水管设置为乙字管,降低水速,减少水量; 其次,设置专用的通气管,使其与大气相通,保持管内压力接近大气压力。除此之外,专用的通气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排水噪声,提高排水能力。针对于排水系统的施工,排水管应该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在高层建筑中,一般都会采用柔性抗震铸铁排水管,而支管和立管则采用的是硬聚氯乙烯塑料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底层排出管设置在首层地面的位置,预制成整体管段,从预留孔洞中穿入,标高确认准确后,在管道位置进行固定。排出管最好采用两个 45°弯头接出; 而底层排水管及其器具排水支管的安装,需要将底层排水管设置在地下室的地沟内、顶棚下,同时根据室内的地坪线和轴线尺寸等,并按照设计要求,对管路的预留口方向和标高进行检查,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便可以进行灌水测试。在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中,硬聚录乙烯塑料的使用能解决立管消能问题和防火问题。

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洞口的封堵工作,以此避免管道出现渗漏的情况。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高层建筑给排水安装之前,需要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严格控制相关的材料质量,做好设计和安装的每个环节,保证安装质量的可靠性,以此满足高层建筑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冯霞。 谈高层建筑给排水中常见问题[J]. 山西建筑,2014,18∶ 133- 134.

[2]郑钢。 建筑施工中给排水设计、安装问题[J]. 河南科技,2010,20∶40 - 41.

[3]李跃华。 高层建筑给排水安装施工技术分析[J]. 科技传播,2012,02∶ 77 + 65.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要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

摘要: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室内消防和热水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出目前高层建筑给排水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给排水节水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高层建筑;设计;节水措施

1、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一般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比,基本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因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结构复杂。近年来建筑给水工程设计方法得到改进。

例:给一个高层建筑为15层的楼房设计给排水:

住宅楼为框架结构,共15层,层高,室外给水管网位于建筑物的北侧,距离外墙为10m,接管点埋深,管径400mm,管材为球墨给水铸铁管,常年提供的水头;室内粪便污水需要经过化粪池处理方可排入市政管网,室外排水管网位于建筑物的南侧,埋深2m,管径600mm,管材为聚乙烯双壁波纹排水塑料管。

设计参数

生活用水定额:qd=150L/(人.d);最大小时生活用水量:Qh=;最高日用水量:Qd=;小时变化系数:kh=;每户人口:m=人;共90户;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消防水箱水量为火灾前10min的水量6m?;贮水池内的消防水量:按火灾延续2h的水量计;雨水重现期:2年。

设计内容

给水系统设计

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内衬塑外镀锌)螺纹连接,进行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管道安装完毕需进行水压试验,压力设在,并对安装好的管道做好防腐和保温工作,冲洗管道对其进行管道通水试验。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上卫生器具的最大静水压力不得超过,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必须分区。设计任务书给定了市政给水管网提供常年的水压为。根据给水最小所需压力估算方法:第1层,第2层,2层以上增加1层,压力需增加。得的压力能直接供到第6层还多。所以1层~6层为一个区,上面7层~15层为一个区,总共就两个区。1层~6层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其中底层和2层~6层单独设立管。

考虑到此设计对象是15层的高层建筑。市政管网提供的压力不能全部直接供水,所以必须对生活用水进行提升或加压。高层建筑设计一般都使用高位水箱供水,供水压力比较稳定,此设计也使用高位水箱;又因此设计面向高层民用住宅楼,通过查看平面图纸,根据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和楼层的承载力情况及水箱本身占用大量的建筑面积,即在楼层中间没有建筑面积可允许安置水箱,串联供水不可实现,因此高区的供水应在地面用泵抽升到高区水箱。

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管材使用量、工程投资相对较少,但它对减压阀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一旦减压阀受损或使用性能降低,低区的静水压力会迅速增加,影响卫生器具的使用。方案(二)采用低区市政管网直接供水,消除了通过依赖减压阀降低静水压力来减少低区供水的现象。基于工程质量和供水水质及水压的可靠性,最终选择方案(二)

排水系统设计

室内排水系统为污水、废水合流系统,地上部分直接排出室外,地下部分分段设置集水坑把地下室污水、废水汇集于坑内,利用潜水泵由集水坑自动控制将其提升至室外。为了保护存水弯水封性能,保持排水系统内的空气压力与大气压取得平衡,使排水管内排水畅通,向排水管内通入新鲜的空气,保持管内的换气,防范因室外管道系统积聚起来的有害气体而伤害到养护人员、引发火灾和腐蚀管道等隐患,还应减少排水系统的噪声,在排水系统中设置通气管。

室内消防工程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有:分区、不分区两种方式。消火栓的静水压力超过时就需要分区供水,而本设计是15层的小高层,高度不超过50m,静水压力小于,可以不分区。同时本设计的建筑是15层小高层民用住宅楼,造成火灾的隐患少,人员疏散也快,扑救难度不大,高压消防给水无须设置常年的。设置专用的消防泵,从贮水池内抽取消防水,可用生活给水箱在火灾发生初期10min提前给水,并设置止回阀,既消除了消防水箱对楼层负荷,又可减少工程投资。此设计是15层小高层,层高,总楼高不超过45m,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规定消防栓的最大静水压力不超过,此设计无须分区消防供水,可利用消防泵直接供水满足条件。

室内热水工程

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热源的供给情况、热水用量和卫生器具的布置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来确定何种热水供应方式。热水供水方式有如下几类。按供应范围不同有:集中供热、局部供热、区域供热。

2、目前建筑给排水存在的问题

控制超压出流产生的水量浪费

生活给水系统按规定竖向分区后仍然存在着部分卫生器具配水点水压偏大的问题,而这是常常被忽视的。卫生器具的额定流量少于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影响给水系统正常分配水的流量。如不采取减压节流措施,将造成水资源浪费、水压过高、漏水量增加等弊病,同时易产生水击、噪声和振动,致使管件损坏和破裂。这些水量的浪费不容忽视。

管道和阀门的损坏

我们可看到的路边给水管道在管子接缝处及法兰、阀门连接处向外冒水,而我们看不见的地下更不知有多少漏水处。管道受损及腐蚀,阀门不严等问题导致大量水流失。

热水系统浪费水量巨大

建筑热水供应已成为建筑给水的重要部分,由于设计不当,其浪费已非常严重,造成一定损失。所以给水系统供水应保证冷热水压力均衡,采用循环系统以确保每户开龙头就有热水,降低水量浪费。

3、我国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

提高用水效率

1)严格执行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饮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按各个水质要求分别供给。

2)采用节水系统,如节水的卫生器具,利用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

3)选择一个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的热水供应。对于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

雨水的利用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再循环得到符合标准的水质进行绿化浇灌,处理后的雨水还可用于冲洗厕所,这不仅可减少用水量还可减轻污染。提高地基的保水能力,合理规划雨水流经途径,引入雨水沉淀池再利用。

污水排放和二次利用

建筑中水系统是典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装置,将建筑物产生的污水、废水加以收集并对其处理,在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重复利用。

节水指标

节水指标有三类:

1)雨洪水利用率:常年降雨量除以使用或收集量;

2)水使用率:正常使用量除以使用量;

3)循环量:一次性用量乘以循环次数。

4、结语

在给排水设计时,我们应正确合理的选择系统和方案,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孙志魁.我国绿色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新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45.

[2]杨天峰,张旺.低碳经济下建筑给排水的节能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23(9):161-162.

[3]赵培林.浅议绿色建筑住宅的节水设计.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3):40-41.

[4]李倩.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途径探析.企业导报,2012(1):273.

浅析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的给排水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要求。在设计和施工时要不断积累经验,深入分析各种常见问题,促进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发展。

1 建筑给水方面的管道施工

给水管道材料的种类和选用

现在在新型建筑中用的较多的给水管材主要包括:聚丙烯类、聚乙烯类、聚丁烯类、工程塑料类,以及还有一些复合管类,例如:钢塑管、铝塑管、铜塑复合管等。虽然可供选择的材料有许多种,但在每一个具体施工工程中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且在管材的选用上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国家政策、施工标准、地区特点、工程性质以及施工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管材。其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管道的使用位置以及其使用方法是在管材选用时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就是管件与连接也是选取管材时容易忽视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给水管道的施工

在对给水管做热熔连接时,必须要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和连接将要插入的深度。如果加热时间过长就使水管融化,如果加热时间过短也不能更好连接;如果插的过深,就会造成管道断面减少;如果插的过浅也会使降低接口处强度。所以,加热时的温度、加热时间和接缝压力是影响热熔连接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

2 建筑排水管道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排水管道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漏水、堵塞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多,第一,就是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施工单位没有选择合格的管材,为了一时经济利益以次充好,或者是在安装前没有进行漏水实验,也或是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运用到工程中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比如说管道穿墙(楼板)设置套管的缺陷与不足较为普遍。有的虽然加了套管,穿越楼板与楼板面齐平或嵌入楼板有的穿越墙面,比饰面多出20-50mm,有的没有设套管或预埋套管偏位,于脆用水泥圈(楼面)塑料圈(墙面)护(粘)住,掩人耳目,有的套管比管道只大一个规格,有的大三至五个规格,套管与管道间隙有的用泡沫、油麻堵塞等等套管的设置应按(GB50242-2002)规范第规定.“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内的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面5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安装在墙壁内的套管其两端与饰面相平。穿过楼板的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光滑。穿墙套管与管道之间缝隙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实,且端面应光滑。管道的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第二,就是设计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管道安装好以后容易堵塞;第三,就是住户使用时出现了问题。

3 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特点

管道安装具有的特点

在这几年里,给水管道的材料大多使用的是PP-R管和UPVC管。因为这两种管道具有轻便、耐高压、抗腐蚀、质量安全、使用卫生、通水阻力小、使用寿命较长的特性,所以安装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便于安装。对于PP-R管的安装来说,连接前要清除管道上附着的灰尘后,在按照严格的施工流程来进行安装,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在对管道进行热熔是一定不能旋转,以免加热过度,而且在管道连通后还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冷却。对于UPVC管的安装来说,安装时一定要使用排水胶粘结。在涂完胶以后还要注意的就是胶干时间,具体的时间应依据当地气候和温度的变化来进行调节,还要注意不能沾水。如果是在环境温差较大的地方安装,必须使用管道伸缩节。

给排水管道的试压

当所有管道安装完成之后,还要对所有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测,主要包括检测已安装的管道和阀门等设备是否符合设计和技术要求规定,如果有问题应立即拆除予以更换或是维修。检测的具体方法是用临时的短管来替代安装的管道,把所有的开口处封闭,从管道最低处开始灌水,在最高处进行放气。如果出现异样,要及时停止检测,并立即排水。在试压完成后,还对所有管道要进行吹洗。

4 提高建筑的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维修和运行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想使管网达到优质、高效、低能耗运行的目的,除要有合理的设计方案外,给排水系统安装质量的优劣将会对日后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

管道施工的措施

对于管道的施工来说主要是注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接缝压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施工中运用最多的是钢塑复合管,在对其施工中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法,插入管道的长度应严格按照标准旋转深度进行控制;在对管端和管螺纹进行加工后,还要进行密封处理,这时需要使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来进行缠绕螺纹;施工中需要选用厌氧密封胶密封过的管道接头,必须在养护24h之后再进行试压。施工中要用专门的施工机具,不能随便更该。

W型铸铁管的施工方法

有关W型铸铁管的具体施工措施,第一步就是下料,在切割管材时要选用专门的切割工具,主要是保证管口的平直。第二步是连接,进行连接时先要松开卡箍,再取出内衬中的橡胶圈,把箍套和橡胶圈放在入管口的一侧,使管口对齐后,随后把橡胶圈放在接口上,最后锁紧了箍套紧固了螺丝就算完成了管道连接。第三步低支架的设置,对于一般的管材安装来说,如果每隔3m设置一个支架其实是可以的,但是对于W型无承口机制排水铸铁管接口来说就不行了,因为其属于柔性接口,当支架放在管道中间时,理论上可以将管道保持平衡,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找到重心点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无法保证管道接口的平滑,如果采用每隔设置一个支架的方法来进行布置,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管道外观和管道坡度的问题。

建筑给排水施工的监管

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是一项很复杂的措施,其中关于管道的铺设和管道的安装都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有关管道施工的监督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管道施工工期较长设计建筑工程的的许多阶段,所以监管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阶段的监管,在施工前就应该仔细阅读施工图纸,充分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目的,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偏离设计图纸的要求,也不能在施工中随意变更设计方案。

其次,是在基础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监管,在基础主体施工中,要注意排水系统的排水管和给水管的引入管在穿越建筑物或地下构筑物外墙处时,是否按设计要求预留好了足够的孔洞以及设置好的套管。

再次,就是装修阶段的监管,在装修施工阶段主要是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安装阶段,主要是注意装修工程不能破坏原有的管道路线的设置或是预留管道的破坏,必须在明确所有管道布置之后再结合装修方案进行施工。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的安装施工质量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管网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给排水建筑施工技术要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立足于建筑安装工程的基本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胜飞;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

[2] 金生;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9).

[3] 刘康;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1).

[4] 何新辉,魏晓斌.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1,(04).

[5] 李霞,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山西建筑,2011,(01).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