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网红直播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7:55:48

网红直播的研究论文

我们拨开当下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繁荣现象的面纱,进入到内部看这个焦点的背后有些啥。从今天一位朋友说起,他告诉我有位传统影视行业的大人物在帮助企业打造个人网红,我大吃一惊。说国内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旗下网红,一个企业能够造个七八个网红,这样网络影响力就大了,带货能力就很厉害了。乖乖,各位你们发现没有,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套用网络概念来割韭菜的行为啊!这位老兄说的运作方式就是咱们新媒体的矩阵运作方式,这个不新鲜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之前写的文章里,专门讲详细剖析了新媒体矩阵最新态势。)关键是让企业来花钱培养个人网红,这是本末倒置啊!风险极大啊!我在之前的文章简单提到过这方面的内容,未来网红发展趋势是2-3年后个人网红将消失,网红生存下来必须依附于企业。也就是说企业从现在开始可以收纳或培养出自己的网红来抢占直播带货的人力资源。我说的是企业收编及自己培养,网红是属于企业而不是个人独立存在哦!虽同为打造网红,那么发力点和方向是有所区别的。看一下当下,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行动了。招聘专职主播为企业所用的价码是越抬越高,这也不得不说其实这就对那些独立的个人网红主播是一种诱惑。一边是逐步走向高薪的诱惑,一边是举步维艰的个人奋斗。主播带货在2020年的网络行业凸显风头,很多传统行业加入进来从而使网络新媒体行业从量变到了质变。凸显在是新媒体的直播领域的上到中央电视台,下到个体门店商户,直播带货仿佛一夜间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热度下,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企业都适合直播带货吗?非也,(我之前是对此有分析,翻前文)适合直播带货这部分企业我们如何来带货呢?不要被互联网行业的某些直播经纪公司,某某网红机构割韭菜呢?当然知己知彼方可在这直播带货浪潮中取胜而出。知己当先。如果你的企业适合做直播带货,一定是要建立企业的新媒体直播团队来运作的。建立团队其实不难,只需要招聘或分配现有人员进入角色即可。人有了,就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个故事里所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到底是培养个人网红还是企业网红。就会涉及到使用个人的自媒体账号进行直播还是需用企业的账号进行直播的问题。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个账号归属权,其实是涉及到网络建立影响力从哪个点出发和未来网络资源的归属权的问题。我是极力提倡企业一定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自媒体账号,虽然很多平台对企业号的数量有所限制,不是有利于企业初期的时候打造矩阵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变通吗,我们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使用权归企业吗,这样不是就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都不知道怎么做的人只有私聊笔者。自媒体号的打造过程企业号和个人号的出发圆点有本质区别的。个人网红号的建立和内容是建立在个体人物的基础上的,粉丝也是建立在个人的好恶基础上。而企业号是以企业为核心建立起自媒体号,内容的会围绕企业来进行建立。企业网红的元素会涵盖人、物及企业。归纳过来我们企业推出的网红是三要素的组合:人+产品+企业。再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些,直播带货本质也就是电商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叫做直播电商,直播是形式,核心依然是电商。因此直播带货是要以平台电商为基根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基根直播电商才有了长期发展和稳固的可能性。既然长期发展必定会抛弃外挂的泡沫回归本性。当我们正视直播带货后,准确定义为新媒体电商的一个渠道。我们再把眼光放到渠道上来从头梳理,会发现直播带货所形成的销售渠道的环节中,会涉及到自媒体账号开发及管理,新媒体内容制作与传播手段,平台电商解决交易的问题。直播带货要做好,并非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的一个主播吆喝卖货这么简单了。企业要真正把直播电商做起来,也并非难事,只需迈出第一步建立团队,并找到一个领路人来帮助企业打通整个流程,逐步走下去即可。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基于网红直播研究选题报告论文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1、网红直播兼具线下零售和内容电商的优势任何销售行为都分为传递信息、唤起心理(感性欲望)、打破防御(理性认知)、维护承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层层递进。从传统的线下零售到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电商、网红直播,销售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销售环节朝着不同的方向纵深。线下零售依靠实物介绍商品信息,综合使用视、听、嗅、味、触五感唤起顾客的消费心理,再通过销售人员的察言观色和见缝插针式的说服,打破顾客的理性防御。但是影响范围局限在地理位置上。内容电商虽然缺少实物展示,也没有销售人员的影响,但是可以通过图文内容种草,植入大量的、密集的明星和KOL软广,引发口碑裂变,影响范围遍及全网。2、网红的信用契约来自专业影响力在维护承诺阶段,网红直播有别于从前的直播形式。从前走街串巷卖大力丸或狗皮膏药的商贩,先在集市上展示才艺,杂耍、戏法或相声,待人群聚集后,再推销产品。这时的销售依靠的是隐性的社会契约,即我以卖货为生,既然你看了表演,理应买点产品,不然岂不成了“白嫖”。尽管产品不一定好,也没有可靠的售后服务。类似现在的一些专职自媒体人,会打出“以写稿为生”的旗号向用户请求打赏。发展到现代商超,直播变成了产品秀场。3、依赖外部动机,缺乏品牌力根据《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报告》,网红直播用户60%以上是90后, 50%以上来自三四线城市。这些用户大多属于高消费欲、低购买力的阶层,对消费的新鲜感和低价特别敏感。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网红带货除了要有专业信用外,还要提供各种新鲜刺激和够低的价格。但是这些消费动机都属于外部动机,网红的信用可以随时转向其他品牌,用户会对新鲜刺激产生适应,低价更是一种缺乏壁垒的诱导手段。4、拉高消费预期,透支产品力网红产品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但这些质量问题并不都是产品本身导致的,而是感知质量决定的。感知质量是产品的实际体验高于预期的那部分品牌价值。以带货著称的网红不是品牌拥有者,不对品牌的长治久安负责。他们是金牌销售,只对眼下的销量负责。他们善于唤起用户的感性心理,在用户意识薄弱的瞬间抛出一句“Oh my god”“我的妈呀”“好洋气啊”,打破用户的防御底线。

网络直播论文研究

请输入作文题目搜索如何看待网红时间:2018-12-17 12:45:18 | 作者:谢天和“网红”产业产值超全国票房总额,抖音主播月入过万,使用主播软件的人群日趋低龄……新兴媒体裹挟着信息的碎片,成了一股洪流,席卷而来。时间的潮流汹涌而有难以抵挡之势,这无可非议。跨进新媒体时代,网络化商业注定拥有纸质商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于是“网红”的出现似乎成了媒体发展的必然。可当洪流中的泥沙显现,水流日趋浑浊时,当引发群众更多的思考。对大多数“网红”,人们往往“先捧后踩”。正如曾居热搜榜首的温婉,她的抖音视频曾占据了大大小小的网页,无数网友心系于此,关注她的微博,评论她的动态。可事后却有人爆料说温婉并未成年,整容、辍学、堕胎,进出夜店,丑闻接踵而至。温婉随及遭到封杀,此后又有她直播澄清洗白,而网友或同情或斥骂的闹剧。温婉的身份遭到如此深的质疑,她本人还在网络上尽显姿容,商业端口与商业平台是否应对此负责?平台工作如果足够有力,追根溯源,就应卡断不良“网红”的来路。退而言之,应在监管过程中尽早将其遏杀,而绝非在舆论闹得沸沸扬扬,主播吐尽谎言,评论乱成一片时,姗姗来迟,将难以收拾的网络惨象勉强塞进口袋,胡乱地打个结,权作了结。“网红”职业是对商业平台的一种反向考验。“网红”变“网黄”,网络的混乱,我们当寻其根源。可“网红”就可以直接同“污浊”,“社会暗面”画上等号作文吗?未必。浊流中自有清泉,只是深深藏于其中,难以被发觉:曾有一位山西的佛像雕刻者,沉默于城市的一隅,只能尽己之力传承这日渐式微的非遗文化形式。而偶然的契机让他将雕刻的视频配上优雅的音乐,送上了网络平台。于是沉思的佛像和浓妆艳抹的女子一样爆红了。乐观者言“网红”并不是坏现象,悲观者言“清流”毕竟是少数,浊流之势不可小觑。可见商业平台的利或弊并不能指向一端,“网红”更多的是对商业形式本身和盈利方、使用方的考验。而“网红”所携之浊流似乎只是社会风尚的一个映像,网红们抓住社会普遍心理,只是有走正或偏的区别。而若要改变网红偏离的现象,或许只能从人心的根本出发。浮躁的社会注定只能拥有一张张整容过后的虚伪面容,只会出现一例例为迎合世俗而突破法律底限的丑闻。自有人意欲祛除浊流中的沙尘。《中国国家地理》中有一期刊特邀江一燕走向峰雪天际线。画面上她只是一身简单的运动着装,手上捧着一个相机,看向远方。美丽而不失规矩与诗意,这才应是网络和娱乐的新走向。正如江一燕背上行囊,不觉在杂志的彩页里衬托了横断山区的雄壮。又或许不仅网红,不限于娱乐界,整个社会都需要一次完全的净化。以人心拔擢世俗的浊流,在普及的基础上,完成新式媒体与新兴信息的飞跃。洪流奔腾入海,愿其由浊成清。相关作文:·如何看待粗心作文600字·如何看待新生事物作文800字·如何看待碎片化作文1000字·如何看待碎片化作文1000字·如何看待碎片化生活作文900字·如何看待“碎片化”?作文900字·如何看待人类思维的“计算机”化作文1000字·如何看待共享时代作文600字·如何看待与老人同住作文·如何看待追星作文·在跌倒中成长作文600字·论创新作文800字·从新开始作文800字·一个彷徨的我作文800字·站到人生的端点上作文1000字·天赋与毅力作文700字·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作文800字·采一缕墨香作文700字·远方与故乡作文800字·锻造心灵作文800字·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700字手机站 | 电脑站展开全部大家还在搜如何看待让座作文800字怎样看待谣言作文600字如何看待网红作文让座800字议论作文有关让座的作文800字如何看待网红 英语作文让座800字优秀作文感动让座的作文800字让座的作文800字高中让座道德的作文800字公交车让座作文500字论让座议论文800字让座现象议论文800字让座美德议论文800字对于让座的看法800字是否让座议论文800该不该让座议论文800字理性看待网红作文如何看待让座的论文高中作文《让座》议论文让座与不让座议论文800让座作文高中作文被让座的思考议论文对让座的看法议论文让不让座的作文议论文关于让座的议论文高中关于让座问题的议论文关于道德的议论文高中是否让座的作文关于让座的道德议论文该不该让座议论文800字理性看待网红作文如何看待让座的论文高中作文《让座》议论文让座与不让座议论文800让座作文高中作文被让座的思考议论文对让座的看法议论文让不让座的作文议论文关于让座的议论文高中关于让座问题的议论文关于道德的议论文高中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于网红的认识议论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对于网红的认识议论文1网红现象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正能量。首先,它能够深化大学生自由、平等价值观。网红现象的出现破了明星精英“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了平民机会变为“明星”,让他们确信自己可以拥有挑战精英文化的能力。当代大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对自由、平等的话语权更加渴望,而网红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能够使榜样教育更加多元化和贴近化,网红一般在生活中在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或者具有独特的个性。无论是哪一时期、哪一位网络红人,都是如此。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而网红们带来的正面性质的因素值得我们所肯定的。但其中也会必然存在很多的负能量。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到网红可能大家都会联想到低俗、露骨甚至色情这些词语来形容,确实,在行业发展初期,各种法令法规还没健全,难免会出现一些乱象。而这些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观、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某些网红以低俗的行为举止博取眼球,使得一些认知分析有限、生活阅历浅薄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把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当做美去追求,时间长了审美情趣便粗俗化。同时,榜样效应也会带给大学生一些负能量,负面的价值观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对公民社会道德建设产生强大的冲击。此外,网红现象还可能误导大学生的金钱观、婚恋观、成才观等等一些方面。对负能量的应对措施:网红现象带给大学生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为此,全社会需要做出全面的应对措施来减少负能量带给大学生的负面效应。学校可以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坚定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让大学生们在遇到负能量冲击时不会感到手足无措。需要加强大学生审美观的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自然能够摒弃低俗的审美观,拥有良好的美德情操。加强道德教育,负能量的冲击中很多都在一次次打破人们的道德底线,此时更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需要时刻调查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及时做出调整。加强各类价值观的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总结:网红现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目前来说它算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其中的资源价值还有待我们继续去发掘。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我们对它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与约束,尽管现在网红已经开始逐渐退烧,但我们任然不能忽视,无论是哪方面都是一样。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也不能去一味的纵容。总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网络上走红。他们的走红,极可能因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看客们的心理相契合,受到网络世界的普遍追捧,是大电脑时代的产物。如今科技发达,键盘侠们躲在那一方小蓝屏后面,只需动动手指,集体发功,便可能使一个人成为网红,飞上枝头做凤凰;但同时,也可让一个人掉入万丈深渊,永无翻身之日。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红”便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地冒出来,走进大众的视野。他们大多数有些姣好的面容、优越的家境和具有强大吸金能力的公关团队。但这样的“网红”容易走向低俗,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低俗网络犹如盛有人性之恶的潘多拉魔盒,只要一打开即毫无节制地蔓延,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浸淫于此的人心中本来的善。特别是现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网络,好奇心极盛又身处青春期的他们,难免不被低俗网红的言行举止所影响。低俗网红会做什么?骂人,传播黄色暴力,靠着出格的言行博得别人的眼球,借机上位。著名网红刘梓晨,号称八国混血,拥有全世界最完美的身材,却是一个将自己整容成“蛇精脸”、传播黄色视频、掀起一股奢靡之风的低俗之人。其低俗程度简直令人发指,就连一向对网红热情作文不减的网友们都无法忍受。因此,抵制低俗网红是当务之急。不少低俗网红将自己曝光在网络上只是为了出名,为了享受“万众瞩目”的快感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红”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惜直播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辣椒网红”到“黄鳝门”,从生吃蔬菜到生吞虫子,各种低俗表演令人作呕。而还有一些网红则是为了捞金,他们把金钱视若至宝,“一切只为钱”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为了钱,甚至欺粉丝,将粉丝当做赚钱的工具。低俗网红的丑陋面孔在网络上早已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低俗网红的背后除了网红的求上位、博眼球以及看客们的盲目追捧、热炒,也不乏监管部门的失职,没有严格审查这类网红便默认其为所欲为。只有加大审查力度才能将低俗的火苗熄灭,净化网上环境。同时,网友们也应自觉抵制,盲目的跟风凑热闹只会让低俗更加低俗,使其愈发猖狂。无可否认的是,网红并非皆低俗。事实上,网络上也有许多正能量网红为人们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也借此向网友们展示了自身的才华,网友可从他们身上学到知识。总而言之,“网红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正能量还是低俗,就看你我能否擦亮双眼,明辨是非。网红本不应成为低俗的代名词,网络更不是低俗集聚的污秽之地!

网红直播带货的相关论文题目

直播带货”这样的消费热词,也有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考题高频词。而关于“直播带货”,有哪些角度和素材可以写,随三好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正面角度:敬业、创新典型素材——央视名嘴直播带货,场场都是脱口秀 5月1日,二字康辉,三字朱广权,四字尼格买提,五字芳心纵火犯,四大央视Boys罕见合体。 凭借一场家电直播,他们在当晚创下了5亿的销售额实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晋级为“男团顶流”。 3个小时直播,4个人从刚开始的“翻车”,到后面适应直播的节奏,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金句频出,把直播节目变成综艺脱口秀。难怪网友感叹:“国家队”气质果然不一般,这才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硬核男神”啊。 四人在介绍商品时的互动也非常有意思。 撒贝宁在演示吸尘器的时候,朱广权拿着面粉待机,一般都是撒在地上展示吸尘器的吸力,而朱广权把面粉却倒在了吸尘器的上面,当以为恶作剧会让撒贝宁招架不住的时候,撒贝宁取下了一个手持吸尘器,完美地解决了大吸尘器本身的清在接下来为某手机演示拍照功能的时候,尼格买提担任起了摄影师,其他三人却变身成了模特。而撒贝宁此时戏精上身,做作出了灵魂,被尼格买提放大无数倍当场处刑,同时也证明了手机的高清素康辉老师直播中第一次翻车,卖咖啡机准备演示30秒出咖啡,结果电源没开。结果好不容易机器开始工作,第一杯洗咖啡机的水竟然被撒贝宁误喝了。 直播的现场,被四名主持人搞得很热闹,也让观众们感到很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的四个boys的带货能力绝对是顶尖的存在,虽然四人没有采取网络主播那种吆喝的带货方式,但风度翩翩的四个人还是凭借着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将直播间的人气带到了2000万。反面角度:随波逐流典型素材——董明珠直播首秀“翻车”,钱没有想象中好赚 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亲自下场在抖音直播带货,但带货首秀翻车成了当天的微博热搜。 据统计,董明珠直播带货当晚,全网累计有431万的观看人数,但她带货的销售额仅仅只有万元。 董明珠翻车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卡顿,她在直播的时候,出现了五次卡顿。而且她介绍的时候,并不是像其他主播那样坐下来说,而是走马观花似的带着网友在格力科技馆一通转,场面显得很混乱。 最重要的是,由于格力销售的策略,直播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优惠,买单的人自然不多。 还有之前李湘直播卖货的翻车,四千多一件的貂皮大衣,疑似一件都没卖出去。直播带货”这样的消费热词,也有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考题高频词。而关于“直播带货”,有哪些角度和素材可以写,随三好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正面角度:敬业、创新典型素材——央视名嘴直播带货,场场都是脱口秀 5月1日,二字康辉,三字朱广权,四字尼格买提,五字芳心纵火犯,四大央视Boys罕见合体。 凭借一场家电直播,他们在当晚创下了5亿的销售额实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晋级为“男团顶流”。 3个小时直播,4个人从刚开始的“翻车”,到后面适应直播的节奏,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金句频出,把直播节目变成综艺脱口秀。难怪网友感叹:“国家队”气质果然不一般,这才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硬核男神”啊。 四人在介绍商品时的互动也非常有意思。 撒贝宁在演示吸尘器的时候,朱广权拿着面粉待机,一般都是撒在地上展示吸尘器的吸力,而朱广权把面粉却倒在了吸尘器的上面,当以为恶作剧会让撒贝宁招架不住的时候,撒贝宁取下了一个手持吸尘器,完美地解决了大吸尘器本身的清洁问题。 在接下来为某手机演示拍照功能的时候,尼格买提担任起了摄影师,其他三人却变身成了模特。而撒贝宁此时戏精上身,做作出了灵魂,被尼格买提放大无数倍当场处刑,同时也证明了手机的高清素质。 康辉老师直播中第一次翻车,卖咖啡机准备演示30秒出咖啡,结果电源没开。结果好不容易机器开始工作,第一杯洗咖啡机的水竟然被撒贝宁误喝了。 直播的现场,被四名主持人搞得很热闹,也让观众们感到很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的四个boys的带货能力绝对是顶尖的存在,虽然四人没有采取网络主播那种吆喝的带货方式,但风度翩翩的四个人还是凭借着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将直播间的人气带到了2000万。反面角度:随波逐流典型素材——董明珠直播首秀“翻车”,钱没有想象中好赚 格力的董事长董明珠亲自下场在抖音直播带货,但带货首秀翻车成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据统计,董明珠直播带货当晚,全网累计有431万的观看人数,但她带货的销售额仅仅只有万元。 董明珠翻车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卡顿,她在直播的时候,出现了五次卡顿。而且她介绍的时候,并不是像其他主播那样坐下来说,而是走马观花似的带着网友在格力科技馆一通转,场面显得很混乱。 最重要的是,由于格力销售的策略,直播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优惠,买单的人自然不多。 还有之前李湘直播卖货的翻车,四千多一件的貂皮大衣,疑似一件都没卖出去。

我觉得这个作文可以从疫情特殊的影响,造成了经济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线上经济的发展,以及直播这种收获形式的繁荣,这个角度来写。的确,这次疫情使使线上经济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网上教育、线上直播,还是云演唱会,都是一种新的形式。

首先解释什么是网红带货,然后写带货的作用和带货乱象,最后总结。

网红带货,是直播娱乐行业在直播的同时带货,其形式在不断变化,出现直播带货的原因是电商的兴起,引起一些娱乐行业的人跟进所致及演化而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直播带货”可以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为许多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产品打开销路,但是网络直播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

2020年3月,陕西周至县、宁夏同心县、吉林靖宇县、陕西宜川县、黑龙江虎林市和重庆石柱县的6位书记、县长,走进“战疫助农”抖音直播间,向网友们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

2020年3月15日,央视315调查,直播带货乱象:有网红和电商联手粉丝。抖音、快手、淘宝等纷纷加码直播,但其中也不乏乱象。一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在快手上,商家会砸几十万打榜,取得与大号主播连麦的机会,之后主播帮其吆喝,粉丝钱。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1届“3·15”晚会现场正式发布,该管理方法第二十条规定,通过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网络服务开展网络交易活动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展示商品或者服务及其实际经营主体、售后服务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

我们拨开当下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繁荣现象的面纱,进入到内部看这个焦点的背后有些啥。从今天一位朋友说起,他告诉我有位传统影视行业的大人物在帮助企业打造个人网红,我大吃一惊。说国内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旗下网红,一个企业能够造个七八个网红,这样网络影响力就大了,带货能力就很厉害了。乖乖,各位你们发现没有,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套用网络概念来割韭菜的行为啊!这位老兄说的运作方式就是咱们新媒体的矩阵运作方式,这个不新鲜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之前写的文章里,专门讲详细剖析了新媒体矩阵最新态势。)关键是让企业来花钱培养个人网红,这是本末倒置啊!风险极大啊!我在之前的文章简单提到过这方面的内容,未来网红发展趋势是2-3年后个人网红将消失,网红生存下来必须依附于企业。也就是说企业从现在开始可以收纳或培养出自己的网红来抢占直播带货的人力资源。我说的是企业收编及自己培养,网红是属于企业而不是个人独立存在哦!虽同为打造网红,那么发力点和方向是有所区别的。看一下当下,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行动了。招聘专职主播为企业所用的价码是越抬越高,这也不得不说其实这就对那些独立的个人网红主播是一种诱惑。一边是逐步走向高薪的诱惑,一边是举步维艰的个人奋斗。主播带货在2020年的网络行业凸显风头,很多传统行业加入进来从而使网络新媒体行业从量变到了质变。凸显在是新媒体的直播领域的上到中央电视台,下到个体门店商户,直播带货仿佛一夜间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热度下,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企业都适合直播带货吗?非也,(我之前是对此有分析,翻前文)适合直播带货这部分企业我们如何来带货呢?不要被互联网行业的某些直播经纪公司,某某网红机构割韭菜呢?当然知己知彼方可在这直播带货浪潮中取胜而出。知己当先。如果你的企业适合做直播带货,一定是要建立企业的新媒体直播团队来运作的。建立团队其实不难,只需要招聘或分配现有人员进入角色即可。人有了,就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个故事里所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到底是培养个人网红还是企业网红。就会涉及到使用个人的自媒体账号进行直播还是需用企业的账号进行直播的问题。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个账号归属权,其实是涉及到网络建立影响力从哪个点出发和未来网络资源的归属权的问题。我是极力提倡企业一定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自媒体账号,虽然很多平台对企业号的数量有所限制,不是有利于企业初期的时候打造矩阵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变通吗,我们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使用权归企业吗,这样不是就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都不知道怎么做的人只有私聊笔者。自媒体号的打造过程企业号和个人号的出发圆点有本质区别的。个人网红号的建立和内容是建立在个体人物的基础上的,粉丝也是建立在个人的好恶基础上。而企业号是以企业为核心建立起自媒体号,内容的会围绕企业来进行建立。企业网红的元素会涵盖人、物及企业。归纳过来我们企业推出的网红是三要素的组合:人+产品+企业。再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些,直播带货本质也就是电商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叫做直播电商,直播是形式,核心依然是电商。因此直播带货是要以平台电商为基根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基根直播电商才有了长期发展和稳固的可能性。既然长期发展必定会抛弃外挂的泡沫回归本性。当我们正视直播带货后,准确定义为新媒体电商的一个渠道。我们再把眼光放到渠道上来从头梳理,会发现直播带货所形成的销售渠道的环节中,会涉及到自媒体账号开发及管理,新媒体内容制作与传播手段,平台电商解决交易的问题。直播带货要做好,并非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的一个主播吆喝卖货这么简单了。企业要真正把直播电商做起来,也并非难事,只需迈出第一步建立团队,并找到一个领路人来帮助企业打通整个流程,逐步走下去即可。

直播研究论文

浙江省电子商务中心。跨境直播论文研究创新之处在浙江省电子商务中心,跨境电商直播也迅速崛起,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跨境电商更需创新现有运营模式,走出经济困顿期。

这个一般还是要看你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样子的。是做文献综述类的还是做问卷调查类型的。一般可以是《什么什么与大学生网络直播的关系研究》或者《大学生网络直播心理原因分析》等等。要以你的具体研究内容为主的。如果有导师的话,也可以多和导师沟通下具体题目的。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