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4-07-03 12:09:57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

从事国际贸易,英语应当是相当好的,不仅仅是书面英语,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口语也是相当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选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中美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测算及碳责任分析

2、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

3、中日文化产品贸易结构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4、中国与日本文化贸易的对比研究

5、扩大中泰木薯产品贸易的对策研究

6、中俄转轨过程中汇率安排对贸易和FDI影响的比较研究

7、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8、马克思的自由贸易思想探索

9、TPP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影响研究

10、中美光伏产业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金砖国家自贸区预期经济效应分析

12、基于CMS模型的中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变动因素分析

13、应诉反倾销结构价格研究

14、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5、中美贸易非均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总体与电子产业比较

16、出口代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评价

17、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研究

18、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分析

19、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20、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及其贸易影响研究

21、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下贸易效应研究

22、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3、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

24、自贸区原产地规则比较研究

25、中国对日本船舶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26、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7、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

28、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

29、中欧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0、多边自由贸易区与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31、中国与俄罗斯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32、韩国经济调整及对韩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究

33、RTAs框架下印度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与评估

34、美国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35、中加天然气贸易可行性问题的系统建模和分析

36、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服务外包契约设计

37、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

38、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贸易效应分析

39、G公司俄罗斯市场客户关系的维护研究

40、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

41、比较社会交易成本与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42、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43、基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视角下三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44、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全球价值链影响的研究

45、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46、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7、我国贸易结算中出口信用证拒付问题研究

48、中美产业内服务贸易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9、中美钢铁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50、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

51、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管理

52、日本非关税壁垒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

53、欧美对中国白酒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

54、中国和喀麦隆木材贸易及对策研究

55、内蒙古与蒙古国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56、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7、N银行苏州分行信用证风险管控研究

58、制度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9、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60、自由贸易协定下我国货物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61、印度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6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63、中智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影响因素分析

64、我国转口贸易支付风险问题研究

65、出口信用证项下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的适应性和选择分析

66、中国与欧盟贸易成本的变动及其启示

67、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研究

68、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

69、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70、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非共同体畜牧贸易影响研究

71、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72、越南的经济增长与中越能源贸易关系的研究

73、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74、中意食品饮料行业进出口贸易

75、蒙古国的皮革制品出口问题研究

76、中泰天然橡胶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77、中俄两国服务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78、俄罗斯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与影响因素研究

79、中国与东盟反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

80、越南对美国货物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81、ZG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82、WTO与中国自然资源出口限制研究

83、欧亚经济整合框架中的哈萨克斯坦的外贸政策

84、A出口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模式研究

85、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分析

8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货物贸易潜力研究

87、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88、基于数据驱动的Y公司大宗商品套利策略研究

89、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0、国际金融监管下的韩国贸易金融制度研究

91、美国对进口中国钢铁类制成品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研究

92、俄罗斯削减关税对中俄汽车贸易合作影响研究

93、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94、J企业出口物流成本控制的改善研究

95、俄罗斯入世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96、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97、日本对华FDI与对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98、中美经济非对称性共生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99、中国企业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100、中国与韩国、日本汽车产品内贸易结构研究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探析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4、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研究5、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6、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8、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索9、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10、跨国经营中的市场营销与跨文化冲突11、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研究12、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13、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14、绿色壁垒的成因及其防范15、SA8000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16、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17、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经营策略1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19、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策20、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21、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及其国际比较22、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分析23、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24、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的作用探索25、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26、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27、“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的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及调整对策29、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30、当前我国××产品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1、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动态研究32、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3、利用世贸规则加强农业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34、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35、自由贸易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前景及其策略36、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3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各自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38、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39、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40、中国大型生产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探索41、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4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究43、国际反补贴发展趋势及对策44、应对反倾销中的企业行为研究45、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4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研究47、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48、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研究49、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5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研究51、跨国公司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政策研究52、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形势变化及今后的发展战略53、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分析54、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5、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56、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的经济学分析57、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文化冲突58、论跨国经营中的政策风险与规避59、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60、全球贸易失衡及各国在贸易政策中的反应61、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2、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63、WTO框架下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比较研究64、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保护研究65、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究66、反倾销全球化及其贸易效应分析67、SA8000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8、新的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的影响分析69、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70、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71、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72、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73、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风险74、中国与东盟(其他地区)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75、中国与东盟贸易(或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7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进出口贸易(或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分析77、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磨擦及对策78、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新型非关税壁垒及其对策研究79、从中美贸易逆差数额争议看原产地规则80、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1、我国外贸代理制的缺陷及完善82、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83、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84、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85、技术引进与中国后发优势的发挥86、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87、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或其他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8、中国家电业OEM/ODM/OBM跨国经营战略的转变89、中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及福利影响90、CEPA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趋势与效应分析9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93、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94、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96、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97、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研究9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研究99、我国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研究100、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101、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探析102、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103、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制度之法律性质研究104、关于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未来发展基本格局的探讨105、跟单信用证银行审单问题研究106、企业并购中支付方式及交易价格问题研究107、信用证支付风险的法律研究108、我国出口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109、中国出口信用机构的现状及发展110、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111、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112、现代国际物流及其在中国发展策略的探讨113、供应链一体化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研究114、从国际贸易的发展看CEPA在香港的实施115、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116、出口保险中融资银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117、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118、信用证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与控制119、进出口贸易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120、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论文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一、绿色壁垒概述绿色壁垒, 又称绿色贸易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进口国政府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由, 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与市场的目的,它是非传统性质的壁垒。绿色壁垒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 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这些绿色壁垒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形式多样,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也无形地削弱了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绿色壁垒具有“一箭双雕”的功能。一方面,它是一种遏制工具。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通过国内制定的有关环保的法律以及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产品进行准入限制,以达到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按照绿色壁垒中的绿色产品标准,如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来生产产品,可以提供绿色产品(无害产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以便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总之,绿色壁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隐蔽性、技术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在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绿色壁垒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要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以及之所以受其影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改变纺织品出口标准,使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在纺织品技术上的优势,对技术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苛刻的检验标准。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进口纺织品检验项目的增加。欧盟2002年5月通过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指令(2002/371/EC),该指令由40多个分指标体系构成,将原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的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纤维(包括木棉)、弹性纤维、亚麻和其他韧性纤维包括大麻、黄麻和苎麻、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尼龙纤维/涤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纤维和纱线的整理剂等几乎囊括所有纺织品和服装。这些指令中所包含的众多的检验项目和欧盟颁布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和《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是对进口纺织产品检验标准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以某些残留(如农药等)危害人身健康为由对这些残留作了严格的规定,不得检验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化学元素成分物质。例如:欧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品产品倍受青睐,由于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我国纺织业出口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绿色健康成分少,再加上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药品使用和对产品的加工、包装、装运等环节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这就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许多实施“绿色壁垒”的机会,也使我国纺织产品失去了许多出口机会。(二)加大纺织出口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在目前这样一个低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外各式各样的绿色壁垒,我国纺织业的棉花种植和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就不得不处理好对棉花实施的农药残留物和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许多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贸易市场纺织品标准后才能进入,如ISO14000 认证等,但是要取得纺织服装标准的认证费用非常高,根据纺织业生产产品的内在成本的要求,这些认证费用将要计入成本,这就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大大的提高了。另外,如果纺织品企业要建立及实施ISO14000 认证,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费用主要用于长期环境审查、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咨询建立、认证费用、及其改善环境污染的设备、污染物检测、员工环保培训费用等。)此外,各发达国家还在纺织品进口贸易中纷纷提高各自的检验检疫标准,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对纺织品如衣服、被褥等进口的纺织产品进行批批检验,这不但导致通关时间加长,还加大了停留港费用,增加检验成本,这些因素都会使纺织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地增加,进而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三)影响我国纺织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对纺织产业制定过分苛刻的环境标准,并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注册、认证、检疫制度,使纺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不断加高,进而影响到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受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原因(一)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绿色壁垒中的国际性、区域性、国别性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属于标准壁垒研究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于建立时间短,又不被国家和企业管理所重视,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与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制定环境标准相比,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缺乏统一性、完善性等合理的标准。据统计,在我国19278 项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在认证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如此的问题。环境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妨碍了我国纺织品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对接。(二)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更深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但是与对外贸易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如各种产品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应由环保部门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还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如果把这些技术指标定义为环境标准则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可是目前这类指标的性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三)对绿色纺织品的技术研发和绿色纺织产品的生产缺乏资金支持。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落后、经济不发达,绿色纺织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直缺乏资金支持,这是阻碍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大难题。其次,从事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的企业,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没有多余资金投入用于研制绿色产品。再次,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比较大,有些企业不愿意投资绿色产品的研制,因而限制了绿色产品研发的投入。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政府层面1.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面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发展对外出口贸易,我们就必须大力宣传并加强环保意识,使企业和公众都深入地认识到,为了自己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企业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2.与时俱进,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在制订国家质量体系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体系,如ISO14000认证标准等,采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借鉴方法制定适合我国纺织品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本国认证条例。而且,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纺织品出口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来帮助纺织企业做好出口产品的各种质量标准认证工作。3.实事求是,建立和健全出口产品绿色壁垒预警机制。我国应尽快建立对国外技术和绿色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加强我国的通报咨询网络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向企业通报国际上产品标准的制定及变化的相关信息,并协助企业采取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为企业扩大出口服务。例如,我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针对2006 年5 月29 日日本实施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为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减少贸易损失, 针对重点受影响产品, 启动了对日农产品出口预警分析, 发布《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 并密切跟踪日本实施情况,发布出口行业预警, 目的是加强和各相关行业及企业的沟通, 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在纺织品行业方面也同样可以开展这项工作。4.加大对研发绿色产品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可以选择部分纺织品行业的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为其提供研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支持,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鼓励个体老板、企业家等,投资研发绿色产品项目。再者,鼓励外商投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和商品消费市场广,又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外的企业家看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人来华投资,以增大对纺织行业绿色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形成群策群力之局,提高我们纺织品的整体质量。5.积极建立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其实是国际霸权的一种体现,政府应该建立专门“反不合理绿色壁垒标准”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对绿色壁垒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绿色壁垒隐蔽性的一面,并按照WTO协议的标准壁垒的规定范围及其他国际贸易的相关规定,对不合理的绿色壁垒标准要求进行有理、有力、合法地对应,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纺织企业1.提高纺织品绿色安全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的声誉,打好质量战是企业在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提高产品绿色安全质量。首先,企业应把好原料选择关,要关注原料生产地域土质的好与坏、农药施用控制的管理及其生长期的周围环境的监控等方面,从源头上保证纺织产品质量安全;其次,企业应按照国际公认的纺织品安全质量标准来生产产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无害产品,走绿色纺织品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有利于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纺织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再次,要切实加强纺织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把好质量关,以此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贸易绿色壁垒。2.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常言说得好:“商场如战场”,在今天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同样如此,我国纺织企业要时刻关注商场战略和战术问题。企业要做到讲究市场战略战术,需要企业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会加强自我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需要纺织企业领导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潜意识的挖掘力,分析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冲破绿色壁垒。3.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企业为了更好地避免和减少因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而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甚至已有学者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王学军,2006)“引进来”代表着学习,“走出去”代表的是创业,“引进来”的是外国的资金、纺织业先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等,借此提高企业绿色产品质量;“走出去”的是产品和技术人员,纺织企业要定期将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大型相关企业或大学中学习深造,建立国外试验基地,将其建设成内外沟通协作的窗口,借此步步为营,开拓国际市场,为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而建立平台。[1]陈云,文慧兰.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8,(2).[2]江莉,胡求光.绿色壁垒对宁波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丛刊,2007,(1).[3]邢洪涛,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2).[4]金旭.共享中国纺织业优势[J].中国经贸,2007,(1).[5]陈旭.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3,(2).[6]蒲艳萍.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张凌.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师,2005,(8).[8]徐敏.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9]王学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容易写的纺织品检测论文选题

纺织类的呀 这个就是需要很多详细的数据呀 我能帮你啊 详情加我号子说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孟宪嘉 浙江理工大学[摘 要] 本文对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做了透彻的分析,并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措施。[关键词] 浙江纺织品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我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纺织品行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了快速发展。2004年纺织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占全球的。浙江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量取胜的浙江纺织品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005年1月日,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的结束又给浙江纺织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1.经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浙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走的是粗放式产业、中低端产品的发展路线,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量的推动。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扩大规模,搞粗放式经营,采取低价营销模式。对技术革新、品牌创立,投入很少,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竞争过度,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电力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几年来,浙江省的电力越来越紧缺。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各地普遍采用间隔供电措施,导致企业生产时间安排的难度加大、按时交货难以保证,企业怕耽误交货日期而不敢接单或推迟交货期。在电力紧缺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是上涨。近两年来,随着煤炭、电力、石油、运输价格的上涨,纺织面料、棉纱等原料也跟着上涨。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企业利润大大减小。3.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无序竞争将会加剧长期以来,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比较突出。2003年~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企业就从3万家猛增到近4万家,绝大多数企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短期扩大规模。在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这些原本就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危及到国际市场的保有。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大量涌出,无序竞争问题可能进一步暴露。4.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对外贸易摩擦将会增多浙江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增长以“跑量”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高,极易给人以低价倾销的印象。近几年,我省已是全国受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最多省份。纺织品一直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焦点,目前世界主要进口国都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高度关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主要进口国会以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来取代配额制,如果短期内出口过快增长,势必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引起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压力,加剧贸易摩擦。二、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对策1.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纺织企业要做好长远打算,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鼓励大中型纺织企业创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原创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高获利空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2.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当前这段时间是浙江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电力的需求相当大,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不健全和资源紧缺等瓶颈制约问题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经济条件好,民营资本十分丰厚,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项目建设。在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的同时,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支持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高效——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内部也应该有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效率高、电耗低、能耗低的产品。3.加强行业自律,采取稳健的出口策略各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在中国政府宏观政策指引下,与中国相关社团组织合作,增强行业组织在政策推介、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在同一国际市场竞争时,行会可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营销和竞争方法,避免一些企业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竞相降价、相互拆台、商业欺诈等“自相残杀”、“自毁市场”,维护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公平秩序。4.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必将加剧。因此,浙江纺织行业要进一步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对于市场已经饱和,可能面临反倾销的地方,企业应当建立主动限制机制,降低对主销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即暂停。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参考文献:[1]“浙江省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处发布[2]“商务部、海关总署2004年公告第103号”——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3]“促进自由贸易,共建合作平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在中国”论坛上的讲话<<<<<<<<<<<<<<<<<<<<<<<<<<<<<<<<<<<<<<<<要[PDF格式给我留言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毕业论文1

纺织类的呀 这个就是需要很多详细的数据呀 我能帮你啊 详情加我号子说

我国纺织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王凯东(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院,宣化 075100)[摘 要] 本文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作为线索对我国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从纺织起源到现代纺织,归纳出促进我国纺织技术发展规律,对中国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关键词] 织造;纺织技术;发展规律 早在公元前5000 年,世界文明发源地就有了纺织品生产,例如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亚麻纺织、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葛纺织和丝绸纺织等,公元前500 年我国就有了手摇纺车和脚踏织机。传统和现代纺织技术之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会对今后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我国纺织的起源1. 1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起源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制作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铺垫用编织品筐席演变起来。据我国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1973 年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约距今0. 7 万年的河姆渡人遗址中的一块芦席残片,尽管已经腐烂,但仍可见其席纹规整、均匀、结构紧密,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编织技巧。原始编织的方法,大概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平铺式是把两根以上处于平行状态的纱线,按“ ×”或“ + ”的方向,平铺在地上,一端固定在一根横木上,扯动相邻或间隔一定根数的纱线,反复编织;或者利用骨针和骨梭,在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编完一条,用骨匕沿着编织者的方向,把编入的纱线打紧,(如图1) 。吊挂式是把准备织作的纱线,垂吊在横杆或圆形物体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上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经向纱线张紧。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 (如图2) 。图1 平铺式编织图2 吊挂式编织1. 2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编织技术和工具的演变来看,编织的经向纱线,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骨针上穿引的纱线,成为织机上的梭子和纬纱,骨匕2《天津纺织科技》 2007 年 第2 期综 述成为织机的打纬刀。《苍颜篇》:“编,织也”。《说文·多部》:“辫,交织也”。说明织造技术的来源是从编织开始的。我国原始织机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版式织机、竖机等,前两种经面是水平的,后一种是垂直的,其结构都相当简单。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工具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展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了综版式织机和原始腰机。原始腰机织造,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原始腰机虽简单,它却展示了构成织物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始腰机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使用了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使原始腰机具有机械的功能。综杆使需要吊起的经纱能同时起落,纬纱一次引入,打纬刀把纬纱打紧,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可以说在原始织造技术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穿着纺织品的时代。图3 原始腰机织造2 我国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2. 1 我国手工机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停滞我国在1840 年前后,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没有普及动力化。在织造方面,我国已有了用于织造高档精美产品的大花本束综提花机、绞综纱罗织机等机型。我国虽已普及脚踏开口和手投梭穿幅木织机来织造大宗织物,但没有发明“飞梭”机构,所以也难以动力化。19 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仍然普遍使用的是手摇单锭棉纺车和30cm幅宽的脚踏手投梭织机。每人每天只能织布9m 左右,劳动生产率无法与动力机器纺织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商品,首先是纺织品,像洪水一般大量涌入中国。1842 年输入商品总值白银2500 万两,其中鸦片占55 % ,棉花占20 %,棉织品占8. 4 % ,居第三位。到1885 年,在进口总值8820 万两中,棉织品占35. 7 % ,升至首位,此后长期居高不下。廉价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使各通商口岸附近的手工纺织业遭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手工及其纺织业几乎趋于破灭的边缘。2. 2 世界纺织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影响英国1738 年发明了“飞梭”装置,使织布投梭频率比手投梭快一倍,而且布幅可以加宽。18 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的纺织工业开始,18 世纪末纺织厂开始使用蒸汽机驱动纺织机器。从1785 年动力织机出现后,1895 年制成了自动换纡装置,形成自动换纡织机。1926 年制成了自动换梭装置,形成自动换梭织机,从而使织机进一步走向自动化,但是引纬还是利用梭子。20 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了不带纡管的片梭织机和用细长杆插入纬纱间的剑杆织机,用喷水、喷气方法入纬的喷射机等。纺织生产历史的第二次飞跃实现纺织机器动力化,在欧洲开始并逐步影响到东亚。2. 3 我国动力机器纺织技术的萌芽在《马关条约》之前,洋人没有在中国建厂的特权,他们的企图受到中国政府的制止。不过洋人办厂企图,给中国开明人士以启发,认识到利用动力机器办纺织厂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中国人自办动力机器纺织厂始于1872 年,归侨陈启沉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缫丝厂,采用动力缫丝机,这是中国动力机器纺织的萌芽。1889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有纱锭35000 枚,布机530 台,是我国设立机织3《天津纺织科技》 2007 年 第2 期综 述棉纺织厂的开始。19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引进欧洲设备、聘用欧洲技术人员建设的第一批纺织厂,先后在兰州、上海和武汉开工,从此,在纺织生产中开始利用动力机器和工厂体制。19 世纪末,英国、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越来越多,同时把纺织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传入在华工厂。2. 4 我国手工棉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西方动力纺织机器引进之后,激发了我国对手工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近代手工棉织造机器的改良,经历了从手投梭机到拉梭机与改良拉梭机,再到铁轮机的过程。手投梭机在织造过程中不能做到开口、投梭、打纬、移综、放经、卷布6 项动作的连续化,生产效率不高,每人每日出布9m 左右,尤其是手投梭力量小限制了布幅的宽度,一般只能织1 尺左右宽的窄布。拉梭机又称扯梭机,加装滑车、梭盒、拉绳等件,从而将投梭动作由双手投接改为右手专管拉绳击梭,左手专管扳筘打纬。因投力较大,既加快了织造速度,又能使布幅增加2 尺左右。除机架、踏板采用木构件,发动依靠人力脚踏外,其它结构原理与动力织机完全一样,单机效率也与动力织机相差无几,可以说是人力织机的最高形式。2. 5 我国动力机器纺织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经过3 年恢复期,1953 年,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纺织生产力迅速提高(如表1) 。表1 织机改造进程( %)项目1955 年1965 年1982 年自动织机13. 1 54. 5 84. 8普通织机16. 9 24. 5 12. 7铁木织机4. 5 11. 5 2. 1人力织机65. 5 9. 5 0. 4合计100 100 100 1978 年以后,我国再一次大量引进国外纺织机器和技术,设计制造第三代国产定型成套设备。在结合本国经验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在高产、优质、大卷装、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方面更成熟的成套设备。在纺织机械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生产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型纺织设备,有些设备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喷水织机的年生产能力300 台以上;剑杆织机的年生产能力已达1 万台以上; 喷气织机的年生产能力为100台;代表新型生产技术的设备如自动络筒机、片梭织机、清梳联合机等已具备批量供应市场的能力。3 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总结3. 1 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规律纺织生产历史上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公元前500 年~公元前300 年在我国完成,其标志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形成。从原始的单纯手工捻纱、手工编织到使用纺车、骨针等一些工具,再到包含原动机构、传动机构在内的完整机器的形成。纺织生产的第二次飞跃在18 世纪末在英国实现,其标志是动力纺织机器的形成。目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产生出现新型纺织技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即将开始。各种尖端科技将不断应用到纺织生产上来,未来的纺织生产将以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和连续化为特征,劳动集约型转变为技术集约型。3. 2 我国纺织技术发展趋势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国产纺机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之外,还缺乏自主创新,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过长。而进口设备,可弥补我国纺织尖端技术设备的空白,满足纺织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需要。目前,国家对进口纺织设备还是采取控制总量原则,继续执行“不增加一个新纺锭”,不论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这种限制已不符合当前棉纺行业(下转第7 页)4《天津纺织科技》 2007 年 第2 期综 述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4) 加强生态研发,提高纺织品科技含量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是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必然要求。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紧紧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标志等,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法规、标准。遵循“绿色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一些环保型、功能型纺织新纤维。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提升纺织品科技水平。(5) 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清洁生产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参考文献:[ 1 ]王世联,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的探析. 世界经济情况,2006 (4)(上接第4 页) 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实际情况。增加纺纱设备,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低水平能力的扩张,国家应尽快对棉纺总量控制办法进行修正。建议不要再把进口国外先进纺纱设备与压缩旧纺锭挂钩,支持优势企业优先发展;对于棉纱生产的落后生产能力则通过市场自行淘汰。同时,制订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加快旧设备的更新换代,抵制低水平能力的增长。纺织工艺方面,新的纺织原料层出不穷,为我们开发研制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提供良好基础。通过混纺、混捻、交织等纺织工艺手段,巧妙组合、高新产品的开发前景是无限的。总之,我国纺织在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加强产学研联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开发研制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并主动推向市场、占领市场,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4 结束语现代新型纺织技术虽与传统纺织技术差别很大,但传统纺织技术中经验的积累以及问题的出现为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各时期国家政策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传统和现代纺织技术之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会对今后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 ]周启澄、屠恒贤等编著,纺织科技史导论,上海:东华大学出版,2003 年[ 2 ]梅自强,国内外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展望,棉纺织技术,2003 年1 月[ 3 ]葛明桥、吕仕元等编著,纺织科技前沿,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年1 月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纺织品检测论文题目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1 我国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在纺织品贸易的国际舞台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纺织品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前我们应看清的现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政府、社会、企业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国际竞争力.2 纺织行业是我国创汇的第一大户,但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不容乐观,而且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整体素质不高,对国际上的各种贸易壁垒无所适从,制约了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出口竞争秩序的含义入手,结合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探寻了导致其无序竞争的原因,阐述建立合理有序竞争秩序的对策,使纺织业的出口竞争秩序更加合理、有序.3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