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兰陂剩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2:50:54

兰陂剩稿研究论文

吴兴,今一般指湖州市吴兴区,原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湖州市全境,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唐调露二年(680年),分乌程置吴兴县,这是县以“吴兴”冠名的第一次。后建置虽数有变更,但保留“吴兴”之名。民国元年(1912年)2月,撤道废府,设吴兴县。1981年1月,吴兴撤县并入湖州市。 2003年起,湖州市区改名为吴兴区。成为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一个区。 严静,不详。(资料缺)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福建省辖地级市,位居闽中。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县地建莆田县,不久撤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莆田县,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州)。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世上历经军、州、路、府建制变动。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称兴化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清沿明制,兴化府建制不变,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198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莆田市,为省辖地级市。 吴荔娘,(1787年—1802年),字绛卿,莆田仙游人,青阳秀才陈蔚侧室。清代女诗人,随园女弟子。幼敏慧,有洁癖,早卒,卒年16岁。著有《兰陂剩稿》一卷,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榜眼作序,存诗33首,收入陈蔚《陈氏连珠集》,清嘉庆七年华南书屋刻梅缘诗钞附(南京),现藏国家图书馆。 墨妙亭,音mò miào tíng,亭名。在浙江吴兴旧湖州府署内。宋熙宁五年,孙莘老任吴兴太守时,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故名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 煤麝,即麝煤,亦麝墨。本指制墨的原料,亦用以代指墨。麝,指麝香。可以在制墨时加入,使之成为名贵香墨。唐·韩偓《横塘》诗:“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洪儿,未知其意。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有《洪儿》一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屈明洪(字甘泉,号铁瓢。由贡生官教谕,能诗)。或取此意与后句“金銮”对应。 金銮,音jīn luán,本义是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在唐代,在大明宫中有金銮殿,与翰林院相邻。于是,金銮成为翰林学士的美称。而由于唐朝文人作品中多次提及金銮殿,于是,在民间就把皇宫里面举办大典的正殿俗称为“金銮殿”。但此处金銮的意思,与以上均无关,而是因为白居易女儿的名字叫“金銮”,于是,后人也有将此词借指幼女。 琅玕,亦作“琅玕”,音láng gān。本义是似珠玉的美石。《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孔传:“琅玕,石而似玉。”孔颖达疏:“琅玕,石而似珠者。”后引申出不少含义。此处为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嫋嫋,音niǎo niǎo。释义:1、形容轻盈柔弱。《文选·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女。”也作“袅袅”。2、形容摇曳不定。汉·无名氏《白头吟》:“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也作“袅袅”、“褭褭”。3、音调悠扬不绝。如:“余音嫋嫋,三日不绝。”也作“袅袅”。4、风动的样子。《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作“褭褭”。 此君风却韵输卿。原书如此。有电子版改成“此君风韵却输卿”。 总角,音zǒng jiǎo,释义:中国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理棹,亦作“理櫂”,音lǐ zhào ,意思是整治船桨。谓行船,启航。出自南朝·宋·谢灵运 《初去郡》诗:“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苕溪,古地名,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别称。苕溪,还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主要支流,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 (待)

顾太清,沈宛,如松继福晋佟佳氏,贺双卿

陈子龙(卧子)、云间派(李雯、宋征舆、夏完淳等)、西泠派(陆圻、毛先舒、丁澎等)明诗一脉,清初自钱牧斋以丽才博识,首开清诗风气,与之并称的吴梅村,龚芝麓才力具大,皆非俗手,顺康诗坛,主要有降清在朝和遗民两派,(两派作家大多是互通声气的),除了降清的三大家之外,一时作手辈出,尤以遗民作家为著(中国遗民诗的出色,我有时在想这是不是和中国诗歌本原上的遗民气质有关),如顾炎武(亭林),吴嘉纪(野人),杜浚(于皇),钱澄之(田间),屈大均等等。年齿稍晚,有著名的南朱(彝尊)北王(士正),南施(闰章)北宋(琬),南查(慎行)北赵(执信)成就皆高。在朱彝尊等人的倡导下,宗宋之风,逐渐在江浙盛行,而在乾隆时期蔚为大观,乾嘉名家以江浙为盛,而其脉络大致分四宗:延承明七子复古一脉的沈德潜格调说(与七子之学有大区别);宗宋的秀水派、浙派(肌理说有名无实),黎简羽翼秀水派;强调性灵的袁枚、赵翼、张问陶;另有一些相对边缘的独立的创作者如绮丽的黄仲则、诗风险怪的胡天游、王昙(源于秀水派)、舒位(源于性灵派)。嘉道咸同过度时期,除了龚定厂,魏默深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陈沆、程恩泽和郑珍三位。。

产能过剩的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的大工业,几乎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里的产能过剩主要是指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小型企业过多,而且不断在建设。例如,小煤矿、小铝厂、小钢厂等等,只要是能够就地取材的,都会因高额利润的吸引而大量涌现各种小厂。另外一种是包含了大型企业在内的重复建设,比如带材赚钱,那么各大企业就同时新上各种冷轧生产线;型材赚钱,就出现大量挤压线,等等。这是我个人所切身体会到的两点,再次总结下就是:1、低端中小型企业过多导致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仍旧是不足的;2、大型企业重复建设某一类型的生产线,缺乏创新。至于你写论文,建议你还是中规中矩,没有经历和切身体会的东西是写不出创新观点的,而且很多具体的细节需要论述,很麻烦,搞不好就是弄巧成拙。

钢铁企业容易很快产生效益,因为房地产很火,所以各地政府喜欢建设钢铁企业来增加政绩,无数企业重复建设,大多数都是低端的建材用钢铁,但是高端的钢铁产量不足,需要进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是不能出口,人家也不需要,自己都能生产。

中国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钢铁需求巨大,钢铁行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空间。2007-2011年上半年,我国钢铁工业资产及销售规模均呈稳定增长态势。由于中国钢铁行业结构的不合理,一度导致中国钢铁产生过剩。

扩展资料:

2012年1至11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440亿元,同比下降5 .37%;实现利润660亿元,下降57 .73亿元,盈亏相抵利润为亏损亿元,银行借款同比增长,财务费用同比上升了,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到11月末达到,同比上升近个百分点。

2012年1至11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速回落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回落个百分点,特别是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而2011年同期是增长。

这足以说明下游行业需求不足,加上钢铁产能过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钢材销售异常困难。“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下跌,挤压了钢材流通商的利润空间,资金链出现断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全行业亏损随之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铁行业

钢铁企业发展战略下人力资源规划研究论文

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钢铁产能过剩加剧,需求增速持续放缓,供求关系的根本逆转已成为钢铁产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运行特征。抓紧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钢铁企业突破市场重重围困的唯一途径。

一、邯钢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邯钢1958年建厂,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尤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邯钢经验"享誉全国。邯钢2008-2012年,基本完成了"产业转型、装备升级",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奠定了物质基础。五年来,邯钢在职工总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8年的吨/人。年,提升到2012年的吨/人。年,劳动生产率增幅近两倍,为传统国有钢铁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作了有益的探索。

"十一五"期间,邯钢依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了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品板材为主要方向的《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于2005年底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实施。2008年邯钢与唐钢两大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河北钢铁集团,邯钢与宝钢合资兴建的邯钢新区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邯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装备升级改造"的步伐,到"十一五"末,在管理模式、装备水平、技术指标、产品结构、盈利能力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基本达到科学发展示范企业目标。

2011年是邯钢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公司"十二五"总体战略目标是:着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样板,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瓶颈,创新推动河北钢铁发展模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效益型企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前三名,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挖潜增效为主线,市场定位做精钢铁主业,拓展钢铁功能,成为精品钢材和转变发展方式示范企业。建立精准高效与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同心同力与共创共享的企业文化,全面实现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的战略目标(见图1)。

二、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邯钢总体发展规划战略的延伸,是公司战略管理活动的职能组成部分,属于嵌套关系(见图2)。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减少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

1.人力资源"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邯钢人力资源管理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及公司发展战略,明确规划,明确定位(见图3)。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深化完善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行现代劳动组织模式,强化培训提升整体素质,造就尖端操作技能人才,科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新区达产之后,本部钢铁主业职工总数控制在20000人以内。"十一五"末,人均产钢本部达到550吨/年。具体措施,一是实施"集中一贯"管理和机构设置扁平化,两级机关管理人员比例控制在6%以下,技术业务人员为10%以内。二是优化素质结构,适应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完善薪酬体系,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同时,实现职工收入持续适度增长。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十一五"末,职工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年,其中关键岗位、特殊人才等群体达到7万元/年。见图3.

2.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河北钢铁集团及邯钢公司的"十二五"规划,邯钢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全力打造支撑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发展的人才基地。

具体措施,一是根据省国资委和集团"金、橙、蓝"人才实施计划,依托公司"十二五"总体战略规划,打造资源结构合理、素质结构优良的国内领先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的人才基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邯钢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 二是围绕公司 "主业做精,功能拓展、打造精品钢材企业和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的总体战略规划,实施"素质提升、降本增效、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争当河北钢铁航母"先锋号"主题活动和"6S"精益管理活动,实现"绩效一流,薪酬一流"的目标。三是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搭建阶梯。四是结合邯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合理平衡人力资源,科学组织,深入挖潜,重点落实"优化机构,简化岗位,强化配置",确保公司生产经营和技改技措项目基本需求。五是"十二五"末将钢铁主业人数控制在万人,人均产钢达到800吨/人。年,劳动经济技术各项指标达到或保持国内先进钢铁企业水平。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

依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邯钢经过2008年的战略起步到2012年的战略成熟连续五年的滚动跨越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在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邯钢人力资源规划应用滚动技术,实施动态规划,在滚动跨越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三步。第一步,2008年公司战略发展之初,全面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人力资源盘活"期;第二步,2009年公司战略实施之中,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的"人力资源挖潜"期;第三步,2011年公司战略日渐成熟,全面推动钢铁主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涵养"期。见图4.

1.人力资源盘活期。

按照工程建设进度,邯钢新区一期工程于2008年底建成投产,根据人力资源滚动发展计划,新区建设用工成为2007-2008年度人力资源运作的重点。如何实施动态规划,科学运筹优选组合可控资源要素,消化内部自然减员,历史性缺员及结构性缺陷,形成有价值、能操作的最佳动态规划路线和可预见、能控制的最佳动态规划效果,已提到邯钢人力资源管理的议事日程。

动态规划是管理运筹学的基础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尽力实现当前环节动态选择最佳。当前环节动态最佳选择既不受制于上一环节的决策结果,也不作用于下一环节的决策行为。具有即时性和高效性。应用动态规划原理,我们对公司当年所辖资源结构进行了系统盘点,对新区一期工程所需岗位定员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充分考虑现代装备技术应用替代效应,深化完善《邯钢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凡国外引进设备比照国外定员,国内设备按国内一流定员" 的原则,对新区初步设计的编制定员方案进行了严格审定,经公司管理、技术和操作等层面的专家充分酝酿,最终核定编制定员为3806人。新区所需人员以老区抽调为主的原则,决定先期从老区抽调2000人,支援新区建设,按照工程项目进度分批分期进行,骨干力量按新区所需人员总数的20~30%先期配齐,其他人员在2008年底试生产前5个月到位。2008年邯钢人力资源管理因素构成及资源表观盘活具体措施见表1,动态规划决策路线见图5所示。

2.沉淀资源挖潜期。

由于历史原因,邯钢人力资源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缺乏创新、缺乏活力。

适值邯钢与宝钢合作建厂之际,我们顺势而为,以新区建设为契机,打破了多年的沉寂,全面学习宝钢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推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2008年的工作重心确定为"盘点资源、盘活资源".下发了《关于规范劳动组织工作意见》、《邯钢设备点检定修推进初步方案》和《邯钢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重视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制定"人才强企"前期规划。由于激励政策对路和制度措施严格,2008年人力资源管理在合并低效能岗位、公辅集中巡检、设备点检定修、在线承包和机构精简优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邯钢人力资源"浮财"几乎扫尽。在消化"入不敷出"因素的基础上,为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及紧缺岗位供给3134人,其中盘活资源1687人,人力资源滚动推进计划"表观盘活"人力资源"沉淀挖潜"期,人力资源管理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全面开展了机优化、职能整合及岗位精减工作,明确以《邯钢劳动定员定额标准》为依据,以控制岗位劳动效率为手段,凡达不到小时/人。班作业时间标准的岗位,一律实施精减。在"抓软肋、定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在合并低效能岗位、岗位操检合一、工序区域协作、工种拓展培训、推行作业长制度、公辅集中巡检制、设备点检定修、在线设备承包制和机构精简优化等层面加大攻关力度,在人力资源"沉淀挖潜"期,经过对可控资源的平衡优化和置换,累计为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及紧缺岗位缺员提供2848人。其中挖潜1574人,人力资源滚动推进计划"沉淀挖潜"取得明显成效。2009-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因素构成及资源沉淀挖潜具体措施见表2,动态规划决策路线见图6.

3.人才资源涵养期。

邯钢人力资源管理经过"表观资源盘活"、"沉淀资源挖潜"两个阶段的发展,2011年进入公司"十二五"的规划发展期,随着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正式出台,邯钢人力资源适时调整部门规划战略,动态修正实施方向,"人力资源涵养"成为邯钢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期2011-2012年动态规划的具体目标。为此制定了"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大力推动人才强企,科学完善绩效考评,扎实推行精益管理,继续深化分配机制,开拓创新培训模式,有效保障职工权益、提升信息网络功能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省国资委和钢铁集团"金、橙、蓝"人才实施总体计划。围绕公司"主业做精,功能拓展、打造精品"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要求,实施"素质提升、降本增效、人才强企",强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及专家体系的建设。平衡资源,涵养资源,重点推进优化机构、简化岗位、强化配置、保障供给和控制从业人数,引进紧缺人辅以配套政策的激励有效推动了厂际之间人员的自主调动、组织调拨和资源调剂,为新区竣工后期、老区零星改造及关键岗位缺员解决537人,其中人才涵养措施贡献1078人。人力资源管理因素构成及人才资源涵养具体措施见表3.动态规划决策路线见图7所示。

2008-2012年邯钢人力资源的动态规划与实施,是企业管理运筹学的具体应用。规划与实施的动态过程跨越了公司两个五年计划,经历了"表观资源盘活"期、"沉淀资源挖潜"期和"人才资源涵养"初期,通过五年的动态规划与实施累计为公司新增岗位提供劳动力6519人。其中方案实施获取直接效用4339人,按人工成本8万元/人。年计算,直接效益亿元。毋庸置疑,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时期,邯钢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经验依靠实践创造,理论依赖实践创新。实践证明,邯钢人力资源的动态规划与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人力资源滚动计划的循序推进,时间又将邯钢人力资源管理带入了新的一年,"人才资源涵养"亦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是邯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是为加快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公司将以"绿色转型、创新创效"为主旋律,以"系统综合创效最大化"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邯钢经验".

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

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科学》、《力学学报》、《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石油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计算力学学报》等国内外影响力较大期刊上和SPE国际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EI系统检索,6篇被SCI系统检索。出版专著《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预测方法》(独著,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7)、国家级规划教材《油气层渗流力学》(排名3/5,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撰写的博士论文“提高采收率方法潜力分析的基础研究”被评为2003年度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近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部分代表论文包括:[1]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tudy of the microscopic flow mechanism of polymer flooding,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2009,79(3):407-418.[2] Integrating genetic algorith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polymer flooding production performance prediction,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68(1-2):29-39.[3]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model, Science in China(Ser. G), 2008,51(11):1761-1774.[4] A streamline-based predictive model for enhanced-oilrecovery potentiality.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08,20(3):314-322.[5] 岩石三维网络模型构建的实验和模拟研究,中国科学(G辑), 2008,38(11):1563-1575.[6] 胜利油田不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生产动态的定量表征,石油学报,2008,29(4):577-581.[7]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定位与模式, 中国成人教育, 2007.(5).[8] Reconstruction of 3D Network Model through CT Scanning, the SPE Europec/EAG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London, United Kingdom, 11–14 June 2007, SPE 106603.[9] Network modeling of residual oil displacement after polymer flooding,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3-4):321-332.[10] 油田开发措施规划方法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4).[11] 利用三维网络模型研究滞留聚合物微观分布规律, 计算力学学报, (4).[12] 聚合物驱微观渗流实验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分析研究,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1).[13] Novel Approach to Predict Potentialit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he 2006 SPE Intelligent Energ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1–13 April 2006, Proceedings, p 38-45, SPE 99261.[14] 基于三维网络模型的水驱油微观渗流机理研究, 力学学报, (6).[15] Streamline-base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2 miscible flood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6).[16] 微生物驱数学模型及其流线方法模拟, 石油学报, (3).[17] 复杂边界条件下渗流场流线分布研究, 计算力学学报, (3).[18] 考虑扩散和吸附作用的聚合物驱替过程渗流数值模拟, 计算物理, (3).[19] 聚合物驱数学模型的流线方法求解,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3).[20] 稠油热采油藏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3).

周银邦 赵淑霞 何应付 廖海婴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所,北京 100083)

摘 要 以腰英台油田qn12砂体主力层为例,在现代沉积和露头的指导下建立了研究区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的两种模式,即同层不同期和同层同期。在分流河道砂体规模的指导下,按照4种单河道识别标志(高程差异、河间砂、废弃河道以及河道砂体厚-薄-厚特征)在三维视窗内对连井剖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识别单河道边界。通过研究,在研究区qn121小层识别出4条单河道,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储层内部构型以及注CO2区块提高采收率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单河道 CO2驱 剩余油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Channel in Compound DistributarySand Bod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take Yaoyingtai Oil Field CO2 injection area as an example

ZHOU Yinbang,ZHAO Shuxia,HE Yingfu,LIAO Haiying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aking Yaoyingtai Oil Field qn12 main layer as an example,modern deposition and outcrop are used to establish two model of single channel in study area which contains synchronization but not simultaneous and synchronization and simultaneous in compound sand boundary of single channel are identified b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for connecting-well section with multi angle in three-dimensional window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ale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which are based on four recognition:elevation difference,interchannel sand,abandoned channel and “thick-thin-thick” features of channel single channels are identified in qn121 layer through th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e and to enhance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in CO2 injection area.

Key words reservoir architecture;single channel;CO2 injection;remaining oil

由于河流的频繁摆动使砂体的宽度逐步增加,形成了所谓的复合砂体。复合河道砂体是多个成因砂体的复合体,不同单一河道之间由于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及其自身储层性质的差异形成复杂的非均质性[1,2]。因此,必须从识别单河道砂体入手,逐步解剖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特征,这对于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已对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的划分进行了研究[3~6],应用各种单河道的识别标志,从平面和剖面上识别单河道,并在不同的研究区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对于分流河道砂体来说,单河道的定量模式认知尚未成熟,在三维空间内识别单河道的方法仍然应用较少。本文针对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沉积和露头资料的指导下确定单河道的定量模式,利用单河道识别标志系统描述了研究区单河道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构型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腰英台油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北约170km、长岭县以北约45km处的前郭县查干花乡腰英台村,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的长岭凹陷,是一断坳叠置的中生代盆地,腰英台油田位于坳陷层的东部陡坡带。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青山口组二段、一段及泉头组四段顶部。其中青山口组一段、二段是主要的目的层段。油藏埋深1640~2400 m,至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04t,采收率%。目前开发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储层为特低渗透,非均质性强;河道窄小,连通性差;储层含油性差,油水同层发育;油井自然产能低,压裂后含水高;采油速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目前压力系数在~,地层供液能力差,单井产能低;油井见效含水上升快,增产有效期短,采收率低。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油田采收率。

CO2驱油是将CO2注入油层,利用其与原油混相,在原油中溶解,能够降低原油黏度和界面张力并使原油体积膨胀,产生溶解气驱等等特性,以降低注入压力,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改善原油流动性,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该技术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措施,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共识,松南气田CO2含量在22%。根据松南气田开发规划,2010年建成年产×108km3天然气的生产规模,预计处理分离CO2能力达到×108km3,日产CO2气×104km3,这部分CO2仅仅依靠化工、民用处理,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利用CO2驱油提高油藏采收率,可以实现CO2的综合利用和埋存相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通过该油田CO2驱油试验探索高含水油藏CO2驱油的可行性,促进防腐防窜等工艺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低渗特低渗高含水储层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探索经验。

2 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定量模式

单河道的空间组合模式

通过露头、现代沉积以及密井网资料可以总结出两种复合河道内单河道的空间组合模式:(1)同一单层不同时间段内多个单河道叠加(即同层不同期),每条河道内又包含1个或多个点坝(图1A),目前单层是地层对比中最小的对比单元,每个单层内部不同的单河道形成的时间有先后,在此模式中,根据单河道的识别标志,各单河道的顶面层位高程存在差异或各单河道规模不同,因此称为同层不同期单河道;(2)同一单层同一时间段内多个单河道的叠加(即同层同期),每条河道内又包含1个或多个点坝(图1B),在此模式中,单河道之间的高程没有差异,都是同一时间形成的不同位置的单河道,单河道之间存在溢岸砂体、泛滥平原或者是最末一期的废弃河道沉积。

图1 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的模式

单河道的定量规模预测

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和曲流河相比,虽然存在河流规模、水流强度和相带位置的不同,但是同属于曲流型河流砂体,主要是侧向加积形成的,具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层序,但河流规模、摆动频率、侧积次数相对曲流河要小一些[7]。研究中采用现代沉积和露头中总结的经验公式对腰西区块qn12砂岩组各单层单河道砂体规模进行了预测,通过保存完整的单一向上变细的旋回厚度经过压实校正后推算单一活动河道的宽度以及单一曲流带砂体的宽度。Leeder[8]对河流满岸宽度和满岸深度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了反映曲流河规模的定量模式。通过研究107个河流实例表明,对于河道弯曲度小于的样本,满岸深度和满岸宽度的关系较差;而对于河道弯曲度大于的样本,两者具有较好的双对数关系: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w为河流满岸宽度,m;h为河流满岸深度,m。

Lorenz等[9]通过研究也建立了单一活动河道的宽度和单一曲流带宽度的关系: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Wm为河道带的幅度;W为河道宽度。

因此对于曲率大于的河道可以通过上述两个公式推算单河道及单一曲流带的规模。在研究区利用Schumm[10]公式计算其原始活动河道曲率: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P为曲率;F为宽深比;M为粉砂泥质百分含量。

Schumm公式是根据澳大利亚半干燥—半潮湿地区36条稳定河流得出的,对于腰英台油田的气候条件是适用的。因此根据取心井推算研究区主力层曲率大于,对于上述经验公式是适用的。主力层qn12砂层组沉积单元砂体厚度经过压实校正后平均为左右。因此在复合河道认知的基础上,根据Leeder[8]以及Lorenz等[9]的经验公式,结合密井网连井剖面分析统计,确定单一活动河道的宽度为50~80m,单一曲流带宽度为200~600m,河道宽厚比约为60~130。

3 单河道边界识别标志

河道边界的准确识别是划分单一河道的关键,单一河道边界有下列几种识别标志:

1)河道砂体顶面层位高程差异:在同一个单层内,可发育不同期次的河道,由于不同期次河道发育的时间不同,因此其河道砂体顶面距地层界面(或标志层)的距离会有差异,即河道顶面层位的相对高程会有差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程的差异要结合曲线形态、河道规模和延伸的长度确定,避免与废弃河道以及河道本身的压实作用混淆。

2)河道砂体之间的河间沉积:同一时间地层单元内同期次发育的两条河道,由于侧向叠置可形成复合河道,两河道之间可发育细粒的河间沉积,这种不连续分布的河间砂体(河间泥或溢岸沉积)正是不同单一河道分界的标志。

3)废弃河道:废弃河道沉积相当于Miall[11]的构型要素CH(FF)。废弃河道代表一个点坝的结束,而最后一期废弃河道则代表一次性河流沉积作用的改道,于是可以依据废弃河道区分出不同的河道砂体。废弃河道表现为突弃和渐弃两种形成方式[12],其在剖面上不同位置的测井响应是不同的,依据剖面上河道的延伸以及废弃面的组合可以正确地识别废弃河道。平面上废弃河道的位置一定与河道相毗邻,均呈弯月形分布。

4)河道砂体剖面上存在“厚—薄—厚” 特征:在剖面上,如果同一时间地层单元内河道砂体沉积厚度连续出现“厚—薄—厚” 的特征,则其间肯定存在单河道边界。这种“厚-薄-厚” 特征有3种成因:第一种是由于两期河道互相切割,凸岸和凹岸接触,中间薄的部位有废弃河道充填,一般会存在一个废弃面(图2A);第二种是由于中间部位发育一期小河道,与两侧的河道存在规模差异(图2B);第三种是两个单河道侧向相切,河道边部砂体发育较薄,在剖面上呈现 “厚-薄-厚” 的特征(图2C),这种类型的砂体一般发育在剖面上单层的顶部。在操作过程中要结合河道规模的大小与延伸长度,综合平面剖面的信息共同识别单河道。

图2 河道砂体剖面上存在“厚-薄-厚” 特征的3种模式

4 研究区单河道的划分

通过以上定量模式以及各种定性模式所得出的识别标志,在三维空间内通过栅状图的形式利用多视角综合识别单河道分布发现,在研究区单一条带状和交织条带状砂体均为同期不同位的简单曲流带,单河道界限以溢岸和分流间湾为主,局部为废弃河道接触,这种类型的单河道比较容易划分。针对连片状砂体,河流能量较强,多条单河道在侧向摆动的过程中相互切割形成连片的复合河道砂体,如研究区qn121小层共发育4条单河道,接触方式有河间沉积、废弃河道沉积以及 “厚—薄—厚” 砂体特征,河道带宽度为400 ~800m(图3)。

图3 qn121小层单河道平面分布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5 单河道剩余油分布模式

为了验证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划分的合理性,对该井区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单一河道之间凸岸与凸岸边部接触,由于河道砂体边部沉积都较薄,因此常会形成 “厚—薄—厚” 的沉积特征,中间位置砂体虽然沉积较薄,但是两河道砂体之间均是连通的,如研究区DB10-6井注水,DB8-8井采油,中间存在 “厚—薄—厚” 特征的单河道界限,两河道凸岸与凸岸接触,均为砂体接触,因此连通性较好,DB33-9-7井区附近剩余油相对不发育(图3中A)。

溢岸沉积一般砂体较薄,使得连通性较差。由于溢岸沉积的影响,DB39井注水,DB33-12-6井采油(图3中B),过路井DB33-10-8井为溢岸沉积,受此井的影响,DB33-11-8井区附近水洗程度较弱,没有强水洗,在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剩余油分布较多,最高处可达50%。

另外,废弃河道由于顶部发育细粒沉积而使得渗流性能较差,由于废弃河道的遮挡,DB33-5-4井注水,DB33-8-4井采油(图3中C),过路井DB33-7-4井由于受到废弃河道的影响,底部水洗较强,但顶部剩余油较多,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来看饱和度值较高,局部剩余油可达50%。因此,单河道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渗流屏障。只有正确识别单河道才能有效指导剩余油挖潜。

6 结 论

1)依据经验公式,结合密井网连井剖面分析统计,通过压实校正后保存完整的单一向上变细的旋回厚度推算单一活动河道的宽度以及单一曲流带砂体的宽度。确定研究区单一向上变细的旋回厚度平均为左右,单一活动河道的宽度为50~80m,单一曲流带宽度为200~600m,宽厚比为60~130。

2)按照单河道划分的识别标志(高程差异、河间砂、废弃河道以及河道砂体厚—薄—厚特征)在单井识别构型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剖面上各种单河道的识别标志以及平面上单河道组合模式,在研究区连片砂体qn121小层识别出4条单河道,单河道宽度大致相同,在400~800m之间,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动态分析总结了不同识别标志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晓光,赵翰卿,付志国,等.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J].石油学报,1997,18(2):66~71.

[2]徐安娜,穆龙新,裘怿楠,等.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1~44.

[3]陈清华,曾明,章凤奇,等.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11~15.

[4]张建宁,韩文功,阎昭岷,等.单一河道砂体边界地质模型及其地震正演响应特征[J].油气地球物理,2006,4(4):32~35.

[5]何宇航,于开春.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识别及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2):17 ~19.

[6]舒志华,张立有,刘刚.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4):18~21.

[7]赵翰卿.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6):16~18.

[8]Leeder M fining upwards cycles and the magnitude of paleochannels[J].Geological Magazine,1973;110:265~276.

[9]Lorenz J C,Heinze D M,Clark J A,et of width of meander-belt sandstone reservoirs from vertical downhole data,Mesaverde Group,Piceance Greek Basin,Colorado[J].AAPG Bulletin,1985,69:710~721.

[10]Schumm S :Rigby J K and Hamblin W K, of anci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C].SEPM special published 16,1972,98~107.

[11]Miall A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sedimentary facies,basin 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M].Berlin, York::57~98.

[12]刘波,赵翰卿,王良书,等.古河流废弃河道微相的精细描述[J].沉积学报,2001,19(3):394~398.

兰亭序论文研究

这个有点难度,我建议还是自己写,我相信这样的论文,自己写下来肯定会有所收获,要相信自己!

圆滑刚劲!均匀流畅!

王羲之的书法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王羲之的功劳在于: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钟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序》书体属于行书。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兰亭序》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兰亭序所代表的 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

王羲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顶峰之作,它代表东晋人士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道人生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风转变和社会风气,时至今日,在学习中国书法造诣深度和审美趣味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是自己写啊,不好找啊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论文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分析,城乡一体农村经济论文

“十三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工业发展,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为: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战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缓解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1]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统筹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多数农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但我国农业不同于发达国家,属于弱势产业,其劳动生产率不高。

相关文献指出,虽然近些年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较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资源的作用远高于物质资源。

文化水平是衡量人才力量的重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分析,由于农村文化人才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乡人才资源差异较大。

从相关统计学调查分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员中,小学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高达45%,远超过第二(15%)、第三(20%)产业[2]。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值速度方面。

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为亿元,而农村地区的投资值仅为城镇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的绝对值差异不断增大。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异较大

从实际收益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方面实行的是“以乡补城”政策,但农民在土地资源开发中获得的利益却很低。

在城乡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通过征收农民手中的土地以获取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出让费用。

截止到2015年,我国土地出让金超过万亿元。

并且随着现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地价不断提升,但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农业的切实利益受损。

有学者指出,在征收农民用地的权益分配中,当地政府能够获得60~70%收益,村委会能够获得25~80%收益,而农民仅能获得5~10%收益。

目前城市用地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点,但是政府对于农村用地以及房屋市场化仍存在许多限制。

农民住宅无法买卖,农民工无法将房屋变现,导致其缺乏资金、无法在城市安居。

(五)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投入差异以及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

从教育投资分析,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事业费以及公用经费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从基础条件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导致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无法分给教育过多资金。

此外,城镇中的高学历教师比重显著高于农村,导致农村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且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

二、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中,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土地规划一体化、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等战略措施。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在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以及战略布局,摒弃传统的二元发展理念,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提升城乡规划的衔接性,从而实现城乡布局规划、城乡统筹控制、乡镇规划建设、产业体系发展、教育、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覆盖。

(二)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为农业增收提供基础建设。

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变传统的耕种技术,进行产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农业生产,加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此外,要重视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护,摒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要素特点,选取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城市以形成工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农村则以推动轻加工业发展,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

(三)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提升城镇化发展的科学性,要坚持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重视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效益以及辐射效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充分调动小城市在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流通作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仍处于弱势群体,目前许多地方仍存在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看病难以及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要加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让城市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②增加对农村资金投入,加紧农村、农业建设,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③加强对村支部的监督与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

(五)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能够改善其精神思想,提高农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先进意识,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积极致富的精神。

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加强农村的科普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提高农村组织水平。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约有超过60%人口为农村户口。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了赶超西方国家,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实行城乡分离发展政策。

但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重工轻农”得到一定的改善;此外,以城带乡等理论的出现也缓解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

但政府仍需重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针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2]发展农村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较快、效益比较好,但经济的繁荣集中表现在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民收入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民贫富差距大、农业投入相对少等现象。

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

鉴于农村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研究发展农村经济问题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探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有效对策,尽快解决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

一、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占世界近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其快速发展。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驻的xx镇xx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xx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xx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xx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xx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xx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xx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xx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xx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专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较多。xx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约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xx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18~45岁之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制,城镇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xx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地200多亩,可以通过引资将其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xx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技术职称外,连一般工人也要各种的就业证书,这说明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当前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训

学校。培训农电技术人员,注意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劳务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劳务市场不归范,招工既滥又乱,以招工之名行财之实屡见不鲜,甚至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经常。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好城乡劳务市场应下大力气,建议全市甚至全国用工单位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招工,与外出人员签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续,明确劳动保障。

规范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不仅可以避免上当,也有利于外出劳动人口的计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乡混乱,增加外出人员不必要的开支,还可以进行集中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工的素质和效率,减少劳务浪费,避免造成农村无人种田等多种问题,这是当前农民企盼的一件事。应做到:⑴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力职业介绍所。⑵采取政府民间多种形式对农电进行职业培训,增强适应能力。⑶对劳动力转出地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以保护输出地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