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追风筝的人论文答辩稿

发布时间:2024-07-04 00:46:20

追风筝的人论文答辩稿

每个人的内心都飘着一个风筝,风筝的这一端牵着过往,风筝的另一端牵着勇气。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忘我地奔向它,有勇气去追逐梦想,有勇气去捍卫友谊,有勇气去寻觅真相,有勇气去打破灵魂上的枷锁。下面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有看过《追风筝的人》的吗,我哭的压抑不已看过这本书后才明白,原先,以前,伊朗也有过宁静和幸福,有绅士,有淑女,有各种信仰的碰撞和习俗。

原先,有信仰的人,会那么坚定,就算身为仆人,在此刻看来有些愚昧的奴性信仰,坚定的那么让人佩服。

原先,那个仆人的孩子哈桑是主人的私生子。原先,哈桑是主人公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却在不到30年的短暂生命里,一向忠心的做自我哥哥的仆人,“为你,千千万万”(不知为何,一写到这句,我就想哭)。至死不知自我的真身份。

原先,在重视信仰的国度,信义的重要性已刻到骨子里,他们会正常的背叛,却做不到灵魂安宁,所以,终身会背负灵魂的拷问。

好多情节已经模糊,我还会再读一遍的,好书,读多少遍也不多。

此刻能记得的就是,阿米尔在营救哈桑儿子及后边的坎坷,哈桑那可怜的儿子,身为受害者,还在害怕上帝会嫌弃他的不纯洁。他让我哭了一遍又一遍。

主人公的罪恶感来自于风筝,最后,阿米尔和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我的侄子放飞了风筝,但愿,小男孩的心灵能慢慢打开,在美国那片自由的国土,能慢慢恢复儿童该有的天真,忘记伤痕。

子时雪完全有感而发,可能有些胡言乱语的感觉。那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

“我追。”读完最后一句,我合上书本,静静地感受泪水湿润眼眶的余温。我无法形容内心复杂的感受,就像迷失在纵横交错的叉路口,不安的旋晕;像飞虫落入蜘蛛网,无力的挣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透脚心的疼痛,像望着地平线埋下最后一缕光明,不舍与惋惜。第一次那么靠近一个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低头,而是站到了它的左边,离心更近的地方。45°仰望天空,微笑,看,那些以前飞扬在阿富上空的风筝,那些执着的单纯的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哈桑

哈桑,他是追风筝的好手,他追风筝的时候从来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经常说他追着风筝的影子。其它他只是……明白。是的,他明白。他明白风筝飞向哪里,他会拼了命地去追,甚至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充满了震憾力与感染力。我爱极了这句话。那么真,那么纯。他会毫不犹豫地吃泥巴来表示对小主人的忠心,他会掩饰恐惧站出来保护他的主人,他会拼了命的为主人去追最后的风筝,他会深埋主人的背叛,他会重回战火弥漫的喀察尔守护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会为他的主人——千千万万遍。在我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紧紧追着他的风筝——真诚,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一生注定会是杯具,幸运的是他选对可风筝,并义无反顾地追随。他用天使般的眼睛看待这个不公的世界,用整日的微笑去招待这冷酷的世界。他活得那么完整,那么独特。

其实世界从来都是不公的。公平,是自我调节,自我给予的。不幸的人,应不断追着那乘着不幸之风步步高升的风筝,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找到人上的支点。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

阿米尔,哈桑的小主人,哈桑眼里的朋友,哈桑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生性懦弱,为了得到真正的父爱,他背叛了哈桑,借机赶走他们,将一个谎言隐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良心的`不安使他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璐,去追寻他的风筝——勇敢,诚实,正直。他放下了美国安逸的生活,重回故土——战后惨不忍睹的阿富汗,只为寻找他的侄儿——哈桑的儿子。他要给他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更为了解放一颗获罪的心。最终他还是追到了,尽管伤痕累累,但那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缺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他最后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人们总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悲观的看来,我觉得连完整的人也不多。谁能说自我没有遗憾过,后悔过。也正因为遗憾和后悔才趋势人们不断地追寻他们人生中所缺失的风筝,只有追到了,他们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将前言,后记,作者简介,世界各大名报杂志的评论反复阅读。其实作者自身也是一个追风筝的人,他与小说主人公有相似的经历:同是阿富汗人,同随父亲逃往美国。当他在创作此小说后,世贸大厦倒塌了,但他在妻子的鼓励下还是勇敢地将书稿投出。为的是让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是的,他追到了,追到了远比他想象中还巨大的风筝。

或许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欢迎了解伊斯兰教

也许是因为偏爱,这本小说我读了4遍,每读一次体会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在这之前,我已经写过几次手稿记录感受,但写完了还是觉得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作家的创作思想,“风筝”的象征意义、以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的审美意蕴。一、创作思想:卡勒德•胡塞尼,诗人民族的后裔,祖国的赤子《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市。他出生时家庭条件优渥,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母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属于上层社会家庭的孩子。但好景不长,随着政变和外侵的不断折磨,他随父母辗转法国,最终于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举家移民美国。卡勒德•胡塞尼胡赛尼自小饱受诗歌文化的熏陶,他曾讲到:“哪怕在阿富汗最贫瘠之地,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都有可能会背诵几句鲁米的诗句。我听着奶奶讲的故事长大,从小就痴迷于波斯诗人菲尔多斯《列王纪》里描绘的世界。”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胡赛尼还是个孩子时就开始写作,他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但初到美国,迫于生存的压力,他藏起了自己的作家梦,选择了一条很多移民都会选择的道路——学医。直到1999年的一天,已经成为一名医生的胡赛尼,在得知塔利班禁止阿富汗人放风筝的消息之后,写下了一个关于放风筝的故事,也就是《追风筝的人》的雏形。这是他再次触碰作家梦的开始。2001年3月,胡赛尼认为短篇对这个故事的限制性太大,当下决定将这个故事拓展成一个长篇。6个月后,9•11事件发生,一时间美国人民心头蒙痛,民愤高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阿富汗人的报道也都围绕着本•拉登和反恐战争展开,随之,阿富汗人所遭受的误解和偏见也越来越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只为自己写作”的胡赛尼踌躇良久,决定将《追风筝的人》的手稿投出去。为的是,让世人看到阿富汗人不一样的一面。结果遂人所愿,《追风筝的人》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胡赛尼因此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华盛顿邮报》在评论《追风筝的人》时,写道:“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他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卡勒德•胡塞尼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他有着一个明确的创作追求——“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上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二、时代背景下的《追风筝的人》,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这部作品发表不久后便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风筝这一独特的意象也从头至尾出现过多次,风筝在这部小说中既有实际意义,即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被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放飞的风筝;但更为重要的是风筝在这部作品中也具有象征意义。风筝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重要意象,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行文线索。在《追风筝的人》中,胡塞尼也利于风筝这一意象来进行叙事和表达情感。所以,在解读这部作品时,风筝的象征意义是值得被解读的。本文将着重分析风筝不同的象征意义。 风筝的象征意义风筝,这一意象贯穿在故事的发展脉络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阿富汗人热衷于斗风筝,风筝也就成为了象征阿富汗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追风筝的人”也就象征着那些对其国家和民族文化拥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如我前面所提及的,胡塞尼笔下的这个故事始于风筝,也止于风筝。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处写到的两次主人公阿米尔追风筝的场景,首尾呼应,既写出了阿米尔的背叛,同时也写出了阿米尔成功的自我救赎。第一次追风筝,是阿米尔在12岁时,为了赢回父亲的爱,不惜牺牲自己好朋友哈桑为代价,最后成功得到那只风筝。当然,这也为他日后对哈桑的内疚与自责的痛苦心理历程埋下了伏笔。第二次追风筝,是阿米尔在成功解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后,两人一起放风筝,而此时,因长时间受虐待的小索拉博却患上了自闭症,在阿米尔的风筝成功割断他人的风筝时,小索拉博抿嘴一笑,就在此刻,阿米尔才终于释然,往日困扰阿米尔的内疚、自责与不安等情绪突然消失不见,阿米尔获得了最终的救赎。阿米尔愿意为索拉博追风筝,就好像当年哈桑愿意为阿米尔追风筝一样,不管可能会为此付出何种代价,也无怨无悔。不难看出,风筝在这部作品中是多元的象征意义的载体。(一)阿米尔与风筝阿米尔是一个性格懦弱且内心十分敏感的人。他的母亲在生育他时难产而死,他便以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夺走了父亲最爱的女人。他畏惧父亲,但他又十分渴望父爱,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给仆人儿子哈桑的爱比给他的还要多,他感受不到父爱。为了赢得父爱,为了展示出自己的坚强勇敢,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参加了盛大的追风筝比赛。最终阿米尔成功了,他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他也确实赢得了父亲的赞许和爱。此时,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美好的期盼和远景,象征着父亲的爱,因为只要他得到那只风筝,他也就可以得到父亲的爱。在比赛结束后,阿米尔和哈桑去找回那只风筝,而在回家途中哈桑为拼死守护那只对主人阿米尔意义重大的风筝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强暴,阿米尔在旁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但生性懦弱的他却只能袖手旁观,看着自己的朋友被欺凌。此时,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懦弱,也象征着阿米尔的背叛;同时,那被血染红的风筝也象征着阿米尔内心的抑郁、内疚与自责。在故事的结局,阿米尔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起追风筝,这里风筝则象征着阿米尔心灵的救赎。(二)哈桑与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最能触动读者们的一句话,也是哈桑内心的真实写照。哈桑是个悲剧人物,他对其主人阿米尔十分忠诚,他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为了拿回那只对于阿米尔意义非凡的风筝,他敢于牺牲自己,他包容阿米尔对他做的错事,他原谅了阿米尔的幼稚、自私和残忍。风筝象征着哈桑的忠诚,同时也象征着哈桑身为哈扎拉人悲惨的命运。

追风筝的人论文答辩

追风筝的人,展现的是一段懦弱的蔓延和愚蠢,普遍的病态

伊斯兰教信仰“前定”,人在成长与经历中煎熬,受过往的影响甚至是主宰。文中体现了忍耐与折磨对人行动的促成。我觉得你可以从信仰这个角度入手试试。

《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载《中国儿童文学》(秋季号)2011年《成长”真谛的追寻与诠释——常新港长篇小说侧论》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9期《2000-2010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载《东岳论丛》2011第9期《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5期《生命意识书写的新向度——熊育群散文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上半月)《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不仅仅是“信件”:评秦文君书信体散文集<你好,小读者>》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秋季号《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悲情想象》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春季号《当代散文的突围策略: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0期《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国“成长小说”》载《南方文坛》2009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转载《抗战语境中中国作家主体人格新解:由重庆抗战文学的“凋零”论说起》载《红岩》2009年第2期《当代散文的困境探微》载《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底层叙事与乡土之“痛”:王方晨小说创作侧论》《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作为“女性”散文作家的“思辨”:筱敏、陈染、迟子建散文创作述评 》载《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纵横于文坛经纬之间的“雷达”》载《新学术》2008年第2期《试论藏戏<文成公主>与元杂剧<汉宫秋>异质的文化心态》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2006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观察》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关于村庄的非诗情画意的“诗意”写作姿态及其他:刘亮程散文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千秋万代雄才赋:评李元洛的文化散文<汨罗江之祭>》载《名作欣赏》2007年第13期《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行走在“评论”与“创作”之间——李元洛、雷达、阎纲等评论家的散文创作述评》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载《花城》2007年第2期《回归“成人式”及其他:“成长小说”初探》载《艺术广角》2007年第2期《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浅析》载《中国儿童文学》2007年第2期《李元洛散文创作浅论》载《理论与创作》载2006年第5期《诗意和纯美的另一种书写——关于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成长之性”》载 《中国儿童文学》2006年第3期《从王刚的《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创作述评》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载《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绿纱巾>》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载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知识决定分子》载《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6月4日《当下散文创作亮点评谭》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儿童文学理论话语的彰显》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新艺术散文的守望者:刘烨园的散文文体自觉》载《中国少儿出版》2001年第3期《面对传媒,坚守自我:媒体时代的散文小议》载《散文选刊》2001年第1期《流淌与笔尖的不羁的乡愁:读席慕蓉的<长城谣>》载《语文快餐》2000年7-8期《生命匆匆,岁月何在:读朱自清的<匆匆>》载《语文快餐》2000年1-2期《散点透视“读不懂”:“后新诗潮侧论” 》载《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徜徉于故园的追寻——读叶梦散文集〈遍地巫风〉》载《书屋》1999年第1期《“新写实”:“转型”真空地带的“缝缀者”》载《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洗涤思想 裸视灵魂——周涛散文刍议》载《当代文坛》1998年第1期《1995—1996散文研究综述》载《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同一种宗教里面又有不同的派别,有的派别被认为是具有纯正血缘的伊斯兰教徒,有些派别被歧视,甚至是时代为奴,《追风筝的人》是以宗教为背景,以一种跨越了宗教的友情为全文的主旋律,以战争为冲突手段展现的一段忏悔式的救赎自述。

追风筝的人的论文答辩

同学你现在才高一,所以不用着急,慢慢来还是有很多时间的。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文章这种东西一定要写、练才会提高。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没有事情可写,无从下笔,没关系,你可以随意写一些东西,哪怕毫无逻辑的只言片语都行,为得的是要有一个“笔感”。

这之后再写一些简短的小文章就行,说得通俗一点,其实作文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写出类似“模板”的东西的,当然我不是说那种死板生硬的东西,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很多时候你的作文之间都是可以相互“套用”这些结构的。

关于杂志报刊,我觉得多看看书总是有用处的,说实话我读高中那会就很爱看动漫,《漫友》之类的,我现在大四了也仍然在看《最小说》,我自己觉得书刊(哪怕是漫画)都能或多或少向你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的而不是像父母老师那样认为是“小朋友”才看这些东西。看多了别人写的东西,才开始你可能会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不过没关系,你要相信高考阅卷老师基本上都没几个回去看这些“闲书”的,时间一久了你就可以慢慢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式。我当年每周都要看很多动漫,不过功课我也是很认真的完成(这点一定要做到!),最后高考语文考了130分。

日记我自己是从来没写过啦,我觉得读高中基本上是没什么时间写日记的,那么多作业你能够写完就是个牛人啦!不过你真的那天特别有感触,可以像我之前给你说的那样写一些小小的片段,练练笔就好啦.

专门修改作文的网站我是不清楚啦,不过你可以找老师帮你看看,毕竟教高中的老师经验比较丰富,也比较清楚高考的出答题模式。如果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也可以找你的朋友帮你看看,不过老师最好。其实你也可以找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借他们的作文来看,看看自己的思维和别人的思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下次写作文时,尝试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答辩,才能写出好作文。

我之所以给你说这么多,是因为我也是高考那种“斯巴达式”教育下出来的,我今年大四,刚参加完研究生考试,我的考试中有一科就是要求在30分钟内写出一片1000字的评论,我为了这40分准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至少练习了10篇类似文章,最后上考场真的就是可以做到那种直接套“写作思路”的状态了,会为你节省大量的思考时间,最后的考试结果我也很满意。这是我自己的经验,肯定不能完全套用在你的身上,只是希望一个过来人的经历对你有用,见笑了。

写作文可是有法宝滴

第一招:勤收集并积累精彩美妙的字、词、句和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取自报刊书籍.可直接在报刊书籍上圈点画出对自己有益的材料,可剪报,可摘录,也可写读后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如蜜蜂酿蜜一样,首先采集到一定量的花粉.二是取自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观察世界,你就会发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小到身边的人和事;大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积累的内容.为了取得更好的写作效果,还需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这些酸甜苦辣自然地流于笔端,成为真实感人的文章.

第二招:加强练笔.练笔,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如果把日记本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倾诉对象,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轻诉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日记本越积越厚,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日记的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养兵千日——写日记,用兵一时——写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不断酝酿——构思,寻找突破口——灵感,然后下笔成文.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干柴,须有灵感的火花才能点燃;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须经蜜蜂的酝酿才能成蜜;收集积累的材料也如一袋米,须经巧妇加工才能成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取舍融合的过程,构思成熟自然会产生灵感——久积胸中之情迫切需要渲泄,不吐不快的瞬间冲动.有心者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瞬间,下笔成文.

第四招:虚心求教,不断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写好作文后,自己不满意,却看不出何处有瑕瑜,这就须另请高明——让旁人为你指点迷津.听了赞扬的话,权且当作对自己的鼓励;听了批评的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经常这样做,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然而,完全依赖别人修改自己的作文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学会修改作文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第五招:满怀信心地写作文.许多学生反映:看了报刊书籍上的文章,认为它们高不可攀,就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也写不好作文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由于自卑心理和功利心理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发表一篇文章花了作者多少心血,花了编辑多少心血.假如自己写作文花了那么多心血,再经编辑润色一番,也一定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另外,写作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文通句顺,结构严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们不必拿那些发表的文章来衡量自己作文的好差,也不必因此影响自己的作文情绪.

第六招:整理收藏自己的日记、周记和作文.日记、周记和作文都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若能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日记、周记和作文分类装订成几本“书”,这几本“书”就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就是一大笔人生财富,经常翻翻自己的习作,不断吸取自己写作的经验教训

最好写些散文类型的文章。

多积累素材。因为素材可以凑很多字。但是特别注意的是,素材的运用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一定不能平铺直叙的用。要用自己的话来重新复述一遍。

多背一些好的“万金油”。有些文字它没什么含义,但是特煽情,特有意境。用在中间,开头结尾就特别占优势。而且什么文章都可以用。特管用。

多积累人生感悟。有人生感悟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以前也总是些小四那种悲伤的文章。可是人大了之后,上高3之后,人生感悟多了,而且作文题更贴近积极向上的东西之后,那种文章你想写都写不了乐~~

还有,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多背一些,积累一些古诗词等等人文素材的东西。那东西一用在文章里就是会脱颖而出~~

这些积累可以通过阅读杂志书籍来解决。不过我个人觉得有一种更快的方法就是通过欣赏学习高考高分满分作文来获得。很多满分作文都有用我所说的那种万金油~~而且还有用一样的呢。

可能你会觉得不屑。但这种方法的确蛮快的。 不过还是得靠自己的积累啦。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作文杂志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去买几本。不用每期都买,买一本就要吸收学习一本哦 ;)

o 应该写散文型的议论文~~

一是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提起写作文就头痛,有时老师要求时间久了,为了完成任务就抄作文书。

所以有时改作文我也头疼,看到学生写的作文没有创意我对批改作文也失去了信心。 二就是空话、假话连篇,一看就是编的。

作文抄、编、凑,情况及其严重。 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不够简练。

写作时语句不通,原因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善于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2、材料不够充分。学生平时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生活的占滴小事不会仔细观察从而导致写作素材缺乏,一到作文时当然只有“皱眉头、咬笔头”了,面对作文题,心中无话可说不会收集材料,不会选材;3、中心不够明确。

写作的内容过于重内容,轻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词句篇上。写作时往往是凑字数所选取的材料不能为中心服务;4、内容不够具体。

学生常常感到生活很平淡,无内容可写,于是往往言不由衷,写出的作文空洞平淡,学生不懂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别说用心去感受。5、立意不够新颖。

不清楚各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不建议多读满分作文一类书,读的过多结果一般是集百家之长,最后失去自己的风格,学不到别人的精髓,反而丢失自己的优点作文是一个先由看,听,想,到最后的写的一个积淀的过程,想作文有内涵办法只有一个,多读,以读书的方式增长自己的阅历看资料似乎是个女孩子,建议读读三毛,琦君的散文,篇幅都不长,也可以看看灿烂千阳和追风筝的人,有闲心也可以看看杂志,比较推荐读者,不太推荐青年文摘满分作文这类书也有用处,读这种书时拿一支笔圈出你认为好的开头,句子,思考它为什么好,比方说开头是开门见山式好在哪里,适合在什么样的作文中用,开头倒叙式怎么用更得体等等,作文会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买到的版本是后面有每篇作文的教师点评的最好虽然我能教给你一些方法,但想要快速提高作文是不可能的,作文是进步最慢的,一定要有耐心,另外不要把读书当作提高作文的任务。

根据我的经验,其实掌握好作文思路然后利用学校课本里的知识就够用了,如果想看一些书,我推荐以下书籍供参考,找一些介绍既有名人又是名城的书,这是增加素材的途径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地理类的都可以。还有联系思路的就是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了,从里面学习作者的布局思路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学,然后从茫茫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并且擅长而且能驾驭的一种思路方法,就练这一种思路,术业有专攻。

望采纳~~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一)阅读优秀范文 首先要搞好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深,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要写好英语先要读好英语,在语言学习方面狠下苦功,教科书要读透,因为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文笔流畅,语言规范,精彩的一些课文段落要背诵。

再就是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并记住一些好文章的篇章结构。 (二)加强练词造句训练 其次,要加强练词造句的训练。

词句对作文相当于造房的材料,无好材料就造不出好房子。平时在学习阅读时要注意收集积累,把好的词语、短语、句型做好笔记。

平时在练习中的错误也要做好记录,再对照正确句子,使地道的英语句子如同条件反射,落笔就对。 了解英语写作格式还有,要了解英语写作的不同体裁与格式。

可以先看一本介绍英语写作入门的书,对英语写作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如怎么写议论文,如何提出论据,如何展开,如何确定中心句;又如,英语信的格式,如何根据不同身份写不同结束语等,然后根据不同的体裁进行写作练习。 (三)用英语写日记 要养成记英语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

经常用英语记日记,等于天天在练笔,这无疑是提高英语协作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记日记时,不要总是用简单句,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关联词和复合句等,使文句更优美生动。

还有要按照题目或所给情景写文章练笔。 写好后对照范文,找出差距,然后再练习,这对提高英语作文也很有帮助,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有多练习才能练好。

总之,平时学习语言素材积累多了,体裁格式记住了又经常练习不断提高,到作文下笔时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再给你介绍一篇有关怎样写好作文的文章,也许你看了对你会有所帮助!! 写文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导,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需要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重要的在于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能急躁,不能马虎,经过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假如你在语文课上认真地学习了,假如你仔细看过我们介绍的写作知识, 那么,面对中考,你应当是胸谐芍窳恕T谡饫铮颐腔瓜胩柑改玫阶魑目继夂笥Φ弊⒁獾奈侍猓M馨镏闼忱迹〉美硐氲某杉ā! ? (一) 周密审题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 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考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

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 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有一种适合 它的文体。 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

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了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

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

的启示”、“从。

想到的”、“由。

说起”等短语构成。

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中考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

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2.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例如 (1992年北京中考试题) 题目:在阳光下成长 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3)字数500~800,不足500或超过800的,每25个字扣0。

5分。 以上要求应该说是很具体的、明确的,但在实际考试中仍会有少数考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 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

《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 *** 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二) 妥善立意 审题完毕,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

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指的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对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鲜明。

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

【读书笔记】祖莹《极简生活》构筑幸福人际关系的3个小秘诀: 1.破罐子破摔 如果错在我们自己,那还是应该老老实实说一句“对不起”。可在某些情况下,错并不在我们身上。矛盾有时会来源于对方的嫉妒,有的时候则是对方没事找事。这种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那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对方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破罐子破摔就好了——“有什么关系嘛,我就这样也挺好的。” 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做着不可理喻的事,有时候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对方,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干脆告诉自己,“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坦诚接受他的存在。 3.关注对方的“优点”而非“缺点” 人有报恩的本能。受到了信赖,就会想方设法去回馈对方。只要我们先表现出敬意,对方一定也会对我们更好。更何况多关注别人的优点,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变美好。【读书笔记】苗喵人生进化过程的五部流程: 第一步,确定目标; 第二步,找到阻碍实现目标的问题; 第三步,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四步,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步,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有明确的目标 a.排列优先顺序; b.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 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 c.调和你的目标和欲望,以明确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d.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 e.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认它; f.谨记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g.如果你拥有灵活并自我归责,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 h.知道如何对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进一样重要。 始终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并清除如果这么做,你将得到回报。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a.把令人痛苦的问题视为考验你的潜在进步机会;   b.不要逃避问题;   再强调也不为过的是,承认你的弱点并不是向弱点投降,而是克服弱点的第一步。   c.精准找到问题所在;   d.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   e.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   f.不要容忍问题。   你必须养成一种对任何性质的恶习都决不容忍的习惯,无论其是重是轻。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a.先弄明白问题,再决定怎么做;   b.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问题的行动,根本原因是更深层的原因。   c.认识到了解人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   人总是难以识别并承认自身的错误和弱点,更多的时候时候是自尊心起了阻碍作用。 规划方案   a.前进之前先回顾;   b.把问题看做一部机器产生的一系列结果;   c.实现目标有很多途径;   d.把你的方案设想成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由谁来做什么事;   e.把方案写下来让所有人看到并且执行;   f.规划好方案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a.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   b.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   c.建立清晰的衡量标准。   理想的做法是让其他人客观评估并报告你的进度。 必须善于综合分析,善于塑造。【读书笔记】方方 《送你一颗子弹》完看了这本书,好喜欢哦!几乎每篇文章都很喜欢,感觉和自己的三观特别贴合,后来发现作者也是一个女博士,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剩女,哦天啊,这简直就是给我发的一剂安慰良药。 关于大龄剩女 既然说到爱情就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年龄越大越觉得爱情之可贵,也越难去飞蛾扑火的爱别人,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夹杂在感情中,左右着自己的判断: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样呢?一个没有和我同愚蠢过的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已经太晚》 因此我们习惯于“crush”或dating,我们看帅哥也看“电视里的爱情”,既患了“爱情饥渴症”又选择“独身主义”。这些年的大龄剩女问题,原来作者十年前都经历的一样的呢,爱情在生命中美好而遥远。 关于半途而废 生活中的作者,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呢!爱做一些虎头蛇尾的事情:故事的“开头”写了一半就算了;和陌生人吃饭聊天感到无聊;对未来科幻感到惊恐;最有意思的是很多矛盾的思想,想不明白最后统统放弃,还是忙点手头上的事比较靠谱。 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一句话: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就是说,如果我为此感到痛苦,那定是因为我良知未泯。如果我甚至为还没有犯下但可能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痛苦,那我肯定非常有良知。走投无路之下,我就是这样,悄悄把对自己的蔑视,转化成了对自己的赞美。--《道德极限》 扯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也许《时代》上那篇文章关于某些个人的报道有失水准,但是如果大家读到那篇报道之后想到的仅仅是如何“反思西方媒体”,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在我看来,实在是避重就轻。当然,避重就轻是皆大欢喜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热爱皆大欢喜的社会,我们又取得了一次胜利。--《自我一代》 最后,我想累了,只好放弃。我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也就是儿子的78次方到底还有没有人性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明天早上起床我不还得该干吗干吗去。说到明天,我想起一篇要赶的稿子,一个要见的人,几封没有回复的 e-mail,两本要看的书,于是我决定,洗洗睡去。--《未来世界》 关于拖延症晚期 作者涉及她自己的科研,其中几篇文字写的真的太像自己的心境了。比如一篇文章中作者列了12345678条计划,其中8.去草地上 picnic一次。可是今天实际完成任务:去草地上 picnic一次。 计划任务和完成任务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早上的我,就像是政府,给出无数豪言壮语;晚上的我,就像是人民,蔫了吧唧鸟兽散去。--《人生缩影》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淅淅沥沥写了三年,终于快要答辩了。三年来,我慢悠悠地在图书馆、家、河边公园、咖啡馆之间晃。左晃晃,右晃晃,一天写几个字了事,跟给公社干活挣工分似的。虽然晃晃悠悠,可是三年来,我不辞辛苦跟人宣称我在“赶论文”。每当有人问我,“忙什么呢?”我就理直气壮地说,“赶论文呢”。说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了。一旦自己都信了,就开始行色匆匆,一付“谁也别理我,忙着呢”的架势。瞧,他们在忙着谈生意,写材料,评职称,种粮食,倒卖国有资产,打伊拉克,而我,我忙着“赶论文”,听听,“赶”论文。就是靠着这点虚张声势的忙碌,我获得了一种滥筝充数的成人感。--《被搁置的生活》 我大约借了400本书,其中200本压根就没有看。读过的200本中,大约有100本证明对我的论文是有用的。这100本有用的书中,其中直接在论文中被引用的,可能有50本。这50本中,可能有25本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引用的(为了向导师们证明自己确实读了这本书),只有剩下的25本才是真正必要的引用。这25本中,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五年后还能如数家珍地谈起的,可能只有12本。 12除以400,等于3%。 3%啊,剩下的,几乎全是无用功!--《无用功》【读书笔记】阿仔《三十六大》—大医 冯唐当过妇产科医生,这篇小文也是他对整个医疗体系看法,和他为什么离开自己的专业阐述,写得非常现实。 当他不做医生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些病是无法治好的,无论大夫怎么努力也是治不好的,得靠自身的免疫力。太多的人死去觉得很无能为力。第二:做医生越来越难了,特别的辛苦但是挣得并不多。药已经那么贵了,就只能压低医生的收入,医院只能以药养医。卫生指标越来越好,医疗人员整体素质变差。医生没有时间去耐心去安慰、缓解、治愈病人。导致大家相互都不理解,以前每个月有个医闹,现在几天就一个医闹。散打,跆拳道,咏春拳、搏击、大夫总得会一样吧。 在制度,体制,和世风基本改变之前,医生面对利刃要学会保护自己,苦练跑步。每天专研医术的同时,练练凌波微步和间歇跑。为了逃跑能方便,建议白大褂变为白长裤。

《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载《中国儿童文学》(秋季号)2011年《成长”真谛的追寻与诠释——常新港长篇小说侧论》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9期《2000-2010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载《东岳论丛》2011第9期《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5期《生命意识书写的新向度——熊育群散文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上半月)《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不仅仅是“信件”:评秦文君书信体散文集<你好,小读者>》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秋季号《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悲情想象》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春季号《当代散文的突围策略: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0期《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国“成长小说”》载《南方文坛》2009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转载《抗战语境中中国作家主体人格新解:由重庆抗战文学的“凋零”论说起》载《红岩》2009年第2期《当代散文的困境探微》载《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底层叙事与乡土之“痛”:王方晨小说创作侧论》《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作为“女性”散文作家的“思辨”:筱敏、陈染、迟子建散文创作述评 》载《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纵横于文坛经纬之间的“雷达”》载《新学术》2008年第2期《试论藏戏<文成公主>与元杂剧<汉宫秋>异质的文化心态》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2006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观察》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关于村庄的非诗情画意的“诗意”写作姿态及其他:刘亮程散文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千秋万代雄才赋:评李元洛的文化散文<汨罗江之祭>》载《名作欣赏》2007年第13期《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行走在“评论”与“创作”之间——李元洛、雷达、阎纲等评论家的散文创作述评》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载《花城》2007年第2期《回归“成人式”及其他:“成长小说”初探》载《艺术广角》2007年第2期《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浅析》载《中国儿童文学》2007年第2期《李元洛散文创作浅论》载《理论与创作》载2006年第5期《诗意和纯美的另一种书写——关于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成长之性”》载 《中国儿童文学》2006年第3期《从王刚的《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创作述评》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载《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绿纱巾>》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载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知识决定分子》载《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6月4日《当下散文创作亮点评谭》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儿童文学理论话语的彰显》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新艺术散文的守望者:刘烨园的散文文体自觉》载《中国少儿出版》2001年第3期《面对传媒,坚守自我:媒体时代的散文小议》载《散文选刊》2001年第1期《流淌与笔尖的不羁的乡愁:读席慕蓉的<长城谣>》载《语文快餐》2000年7-8期《生命匆匆,岁月何在:读朱自清的<匆匆>》载《语文快餐》2000年1-2期《散点透视“读不懂”:“后新诗潮侧论” 》载《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徜徉于故园的追寻——读叶梦散文集〈遍地巫风〉》载《书屋》1999年第1期《“新写实”:“转型”真空地带的“缝缀者”》载《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洗涤思想 裸视灵魂——周涛散文刍议》载《当代文坛》1998年第1期《1995—1996散文研究综述》载《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同一种宗教里面又有不同的派别,有的派别被认为是具有纯正血缘的伊斯兰教徒,有些派别被歧视,甚至是时代为奴,《追风筝的人》是以宗教为背景,以一种跨越了宗教的友情为全文的主旋律,以战争为冲突手段展现的一段忏悔式的救赎自述。

追风筝的人论文文献

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 作者: 任苏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作者从中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篇论著编成本书。全书共六辑,依次为“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 “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与以往各种叶圣陶教育文集相比,本书试图体现出较强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导读性。代表性,是指本书所选论著,虽然篇数不多 陈宝泉教育论著选 作者: 蔡振生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8/1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历代教育论著选评(共2册修订版)(精)/中国教育大系 作者: 顾明远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本书收有先秦至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历代教育论著选评及有关的研究成果,内容含教育作用的论述、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论述、教学内容的论述、教学原则的论述等,此定价为全两册价格,全套11卷定价2980元。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捷克)夸美纽斯|译者:任宝祥 熊礼贵 鲍晓苏 杨守明 张华清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9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我国教育界所熟知的人物。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半个世纪以前即已由傅任敢先生译成中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再版。本书收集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译成中文出版的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论著。这批论著的翻译出版必将有助于对夸美纽斯的教育遗产进一步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
本书汇编了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专著和论文,其中有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第一本幼儿看图学话读本《世界图解》。收进本书中的《泛智学校导论》和《泛智学校》,提出了泛智学理论和学校管理思想,探讨了将有关一切事物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一文,是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本书能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英)斯宾塞 胡毅 王承绪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9 本书作者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本书除包括斯宾塞原版《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体育》等四篇论文之外,又增加了九篇论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5/1 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是公元一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整个罗马时代的所有著作中,只有昆体良的12卷巨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其他著作中的教育言论都是零星的。昆体良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文艺复兴时期,久已失传的昆体良的著作一旦被从积尘中重新发现,立即异彩夺目,使厌倦了经院主义的人文主义者为之倾倒。昆体良的许多教育见解和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富有教益。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Pestalozzi)裴斯泰洛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5/1 本书选译了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的重要教育思想,以及作者关于教育目的、要素教育、各科教学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主张。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走进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安文铸教育论著精选 作者: 安文铸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1 本书是中国第一个教育管理学博士点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г翰┦可�际∏参闹�淌诖蟀肷�逃�芯砍晒�木�‖募�4颖笔Υ蟮牟┑嫉街榻��侵藁�〗逃�谝幌叩摹澳笔俊保�步淌谠诨�字�曜龀隽怂�裆�藁诘难≡瘛��呓��〗逃�恼媸凳澜?!从教育战略到教育决策,从教育管理到队伍建设,从教育国情到体制改革,从教育科研到思想方法,论证严密,深入浅出,显示了安教授厚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该书的突出特色是作者从教育理论和自身的经历出发,揭示了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永不枯竭的源泉,倡导理论工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者: 王承绪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本书收录了实用主义教育、新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玛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等西方现代主要教育思想流派的代表作三十余篇以及作者的生平。 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作者: 吕达编 吕达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本书开始选编于1991年7月,收录陆费逵先生有关教育的文章近百篇,起自1905年,迄于1940年。内容涉及教育方针、教育功能、学制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与出版、职业道德教育、人格修养方法、女子教育、国语教育、语言文字改革等各个方面。就文体分,有宣言、发刊词、社论、序言、论文、演讲、计划、游记等。另编陆费逵先生主要著作年表等作为附录。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西方教育论著选系列,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者: 浙江大学教育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1 本书所选的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教育论著,选编人物从苏格拉底起至培根为止。 本书选译的教育论著,凡已有中文译本且译文确切易懂的,即选用,并注明译者和版本情况;凡无中译本或虽有中译本却文字艰涩难懂的,即重新选译。在每个哲学家、教育家的论著前面,由编选者对他们的生平和教育思想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者: 任钟印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1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选编范围从14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到19世纪末为止,共选编了这个时期内19位西方近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他们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编者还简单介绍了每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所选论著的基本观点。
为了了解和研究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编者选编了这本《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供师范院校师生和有关人员使用。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 作者: (日)福泽谕吉|译者:王桂|校注:陈榴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本书选译的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的一些教育代表作,它批判了日本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热情地宣传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 作者: (德)凯兴斯泰纳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2 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出生于慕尼黑一市民家庭。童年时,因家境贫寒,故读完小学之后便进入了师范预备科,1871年毕业,随即从事教育工作。这期间,因他求学心切,便又自学补足了三年中学课程,后考入工业大学,学习电机工程,继而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1877~1881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和高等工业学校从事数学与物理学的研究,同年通过了数学实验考试并担任了中学教师。他先后在米兰克多文科中学、纽伦堡商业学校、史温福特文科中学和路德维希文科中学任教。1895~1909年,任慕尼黑国民学校监督。至此,凯兴斯泰纳已获著名教育家之称。199041906年,他致力于将慕尼黑继续教育学校改革为专业分科的职业学校,为国民学校毕业生得到进一步的技术训练提供了就业前的准备。同时,他还改革了国民学校劳作课的课程设置,进一步阐明了劳作学校的概念。他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文化财富的获得与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紧密相关的。他多次著文论述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职业教育的价值。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作者: 马卡连柯 吴式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9 马卡连柯是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本书收集了除马卡连柯教育文艺作品之外的主要教育论文和报告,是作者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以后对一些重大的教育问题所做的理论概括。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辩证的教育观和教育目的论,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论与生活 作者: (苏)赞科夫 俞翔辉 杜殿坤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本书将要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在苏联教学论中直到现在还没有它的地位,或者只是以极其一般形式地被提到过。同时,书中将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特别注意的是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的关系问题。
在总结现有的教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业已提出的各种问题做系统的阐述,或者给以详尽无遗的回答。本书提出那些原理,首先而且主要是根据教育科学院教育发展与实验室从1952年到现丰所进行的研究成果。
本书试图从上述实践室的研究以及其他的教学论研究中抽取一些材料,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有助于答复我们现时代的苏联学样的发展前景所提出的问题。 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精)/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作者: 吕达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本书收录舒新城先生的教育论著80余篇,起自1916年,迄于1949年,内容涉及教育教学改革、学制建设、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育心理、道德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电化教育、近代中国教育史、收回教育主权等各个方面。就文体分,有论文、演讲、书信、提案、计划、序跋等,还有专著节录。另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舒新城先生的若干文章作为附录,以便于读者了解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全貌。 陆费逵教育论著选(精)/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作者: 吕达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陆费逵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他从宣传革命救国专向教育救国,热心于开发民智,当过教师、校长,主编过教育刊物,主持编辑、出版了大量教育论著和中小学教材,写有许多宣传教育救国和改革、简化汉字、提倡国语的文章,其思想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陆费逵先生有关教育的文章近百篇,起自1905年,迄于1940年。书中,他对发展教育事业慷慨陈辞,除了涉及教育功能、宗旨、方针、学制改革、教学改革和教科书编辑出版外,在国语教育、女子教育、修养方法、语言文字改革等方面也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继承。 刘征文集 第一卷 语文教育论著 作者: 刘征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6/1 李廉方语文教育论著选 作者: 郭戈 编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本书收《国文科教授法》、《国民学校国文教授之新研究》、《国语文读本说明书》、《关于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作者: 吕达 刘立德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本书收录舒新城先生的教育论著80余篇,起自1916年,迄于1949年,内容涉及教育教学改革、学制建设、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育心理、道德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电化教育、近代中国教育史、收回教育主权等各个方面。就文体分,有论文、演讲、书信、提案、计划、序跋等,还有专著节录。另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舒新城先生的若干文章作为附录,以便于读者了解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全貌。 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作者: 吕达 刘立德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本书收录舒新城先生的教育论著80余篇,起自1916年,迄于1949年,内容涉及教育教学改革、学制建设、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育心理、道德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电化教育、近代中国教育史、收回教育主权等各个方面。就文体分,有论文、演讲、书信、提案、计划、序跋等,还有专著节录。另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舒新城先生的若干文章作为附录,以便于读者了解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全貌。

理论意义是指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要联系个人专业背景来谈。

现实意义是指运用方面的意义,比如说可以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课参考,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等等。

纵观整部小说,太多的痛苦和离别、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灾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玛丽雅姆被枪决更是给人一种悲切甚至悲壮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结尾也给了读者希望:战争结束了,和平重新降临这个国度;干旱结束了,大雪昭示着绿色和丰收。

最终,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民主政府上台,平等和自由开始降临这片饱受了30年灾难的土地。莱拉最后也逃脱了拉希德的魔爪,与塔里克结婚,享受与孩子一起的天伦之乐,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复了女性的自我和本性。

诚如鲁枢元所说:“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复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被扭曲的天性,发扬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这表现为: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与温情的女性思维。” 由此可见,阿富汗妇女一定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与男子地位平等,在阿富汗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胡赛尼在回复《京华时报》采访邮件中称,在完成《追风筝的人》之后,他对于创作有关阿富汗女性故事的想法相当着迷,于是就写出了《灿烂千阳》,他希望这本小说能为阿富汗传统妇女增添更多深度、细致与情感的内涵。与前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一样,《灿烂千阳》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对于新书取名《灿烂千阳》,胡赛尼解释说,该书的书名源自一首有关喀布尔的诗,“这首诗是17世纪阿富汗诗人Saib-e-Tabrizi在参观喀布尔之后创作的,其末尾词语‘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正适合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与此同时,这首诗还很适合书中人物即将离开深爱城市时的悲伤气氛。”

胡赛尼坦言创作《灿烂千阳》时困难也更多:“开始创作时,我对是否有能力再创作出一本成功的小说有些疑虑,缺乏自信,尤其是知道有众多读者正迫不及待地想看我的新作品后,我就更加恐慌,我的妻子可以为我作证。但当我提起笔创作,故事情节开始进行时,我就很快融入了主角玛丽雅姆与莱拉的世界,忧虑逐渐消失了。”

胡赛尼说,当他开始写时,他不断想起那些充满韧性的阿富汗妇女。“虽然她们不见得是引发我描写莱拉或者玛丽雅姆的灵感来源,但她们的声音、面容与坚毅的生存故事却一直影响着我,可以说,来自阿富汗女性的集体精神力量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灿烂千阳

风筝的意象阶层差异风筝这一意象体现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阶级差异上,而这种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限制他们之间的关系。斗风筝时,一人控制风筝,而另一人则作为助手为风筝放线。这种帮助行为对哈桑来说,就像平时侍奉主人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风筝赛上,哈桑就像那个小孩一样,尽管他也在分享斗风筝的兴奋,但最终宣布胜利的永远是阿米尔。他负责去追对手掉落的风筝,但把它带回来之后,最终拥有风筝所属权的,一定是阿米尔。他的喜悦总是通过他人的体验分享到,就像他侍奉阿米尔一家时分享到的富裕。暴力与美的对立一方面,风筝赛的本质是暴力的。在试图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时,风筝线上坠着的玻璃屑也会在斗风筝者手掌上割出深深的伤口。而一旦风筝掉落,追风筝的人就会像猎狗一样急切地追寻风筝。因此,风筝赛中体现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阿富汗的暴动,而这场暴动也贯穿了全书。喀布尔的天空上,数百只风筝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对方的线割断,作者通过这样画面向我们展示出,在阿富汗这个国家,总是存在着一方试图击败另一方的敌对关系。另一方面,放风筝的行为又是美好的。纵使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存在着难以改变的阶级差异,然而在放风筝时,他们的心却因风筝结合在了一起。多年以来,阿米尔总是感到哈桑夺走了父亲对他的爱,但当他们同时放飞风筝时,他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像兄弟。因为在风筝赛中,斗风筝的人和追风筝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互帮助的。他们暂时忘记阶级差异,共同分享比赛带来的兴奋和美妙。因此,风筝赛上的风筝象征了阿米尔和哈桑共享的那份美好,那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美好。背叛与救赎从小说的题目便可得知,风筝在小说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从情节上来看,放风筝是主人公背叛的起点,也是获得救赎的终点。在目睹哈桑惨遭强奸之后,阿米尔难以将斗风筝与自己的背叛分开。每当看到风筝,他就会想起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筝正是阿米尔内心黑暗的写照。故事通过不同事件对此进行反复的暗示,但从整体上看,这些事件都与风筝的意象分不开。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背叛。风筝象征着阿米尔的背叛。因此,尽管阿米尔为了救索拉博受了许多罪,但最终仍是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这一行为让他得到救赎。飞扬的风筝象征着他终于从良心的责难中解脱出来。小说中的两次放风筝分别象征着主角阿米尔灵魂的迷失和灵魂的救赎。正如译者李继宏所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欢迎了解伊斯兰教

追风筝的人论文题目

理论意义是指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要联系个人专业背景来谈;现实意义是指运用方面的意义,比如说可以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课参考,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等等。

大爱《追风筝的人》……你可以可以针对阿富汗当时的情形,对于哈扎拉和普什图这两个种族先有一个总体的介绍,然后阐述内部矛盾,对于种族歧视的原因步步深入的剖析。这是一部分重点。然后可以总结一下——阿米尔不仅仅追求友情亲情爱情,还追求的是一种平等,尤其是从阿米尔搬到美国,而美国是没有等级观念的看出来。

理论意义是指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要联系个人专业背景来谈。

现实意义是指运用方面的意义,比如说可以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课参考,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等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京华时报》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反应,侯赛尼先生说,在完成“追风筝的人”,他迷上了写关于阿富汗妇女的故事的想法,所以他写的《灿烂千阳》,“小说他希望添加更多的深度、细节和传统的阿富汗妇女情感内容。像它的前身《追风筝的人》一样,《灿烂千阳》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至于这本新书的书名《灿烂千阳》,胡塞尼解释说,书名来自一首关于喀布尔的诗。这首诗是17世纪阿富汗诗人赛伊布-塔布里齐(Saib-e-Tabrizi)在访问喀布尔之后写的,诗的结语“《灿烂千阳》”符合小说的主题。同时,这首诗也很适合一个即将离开他所热爱的城市的人物的悲伤氛围。”

胡塞尼承认,“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更难:“一开始,我对自己创作一部成功小说的能力有些怀疑,也缺乏信心,尤其是知道有那么多读者渴望看到我的新作品。我妻子可以作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灿烂千阳

理论意义是指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要联系个人专业背景来谈。

现实意义是指运用方面的意义,比如说可以供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课参考,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等等。

纵观整部小说,太多的痛苦和离别、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灾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玛丽雅姆被枪决更是给人一种悲切甚至悲壮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结尾也给了读者希望:战争结束了,和平重新降临这个国度;干旱结束了,大雪昭示着绿色和丰收。

最终,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民主政府上台,平等和自由开始降临这片饱受了30年灾难的土地。莱拉最后也逃脱了拉希德的魔爪,与塔里克结婚,享受与孩子一起的天伦之乐,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复了女性的自我和本性。

诚如鲁枢元所说:“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复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被扭曲的天性,发扬女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

这表现为: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护佑万物的女性伦理,充满感性与温情的女性思维。”由此可见,阿富汗妇女一定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与男子地位平等,在阿富汗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京华时报》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反应,侯赛尼先生说,在完成“追风筝的人”,他迷上了写关于阿富汗妇女的故事的想法,所以他写的《灿烂千阳》,“小说他希望添加更多的深度、细节和传统的阿富汗妇女情感内容。像它的前身《追风筝的人》一样,《灿烂千阳》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至于这本新书的书名《灿烂千阳》,胡塞尼解释说,书名来自一首关于喀布尔的诗。这首诗是17世纪阿富汗诗人赛伊布-塔布里齐(Saib-e-Tabrizi)在访问喀布尔之后写的,诗的结语“《灿烂千阳》”符合小说的主题。同时,这首诗也很适合一个即将离开他所热爱的城市的人物的悲伤氛围。”

胡塞尼承认,“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更难:“一开始,我对自己创作一部成功小说的能力有些怀疑,也缺乏信心,尤其是知道有那么多读者渴望看到我的新作品。我妻子可以作证。

但当我拿起笔,故事开始展开时,我很快就沉浸在主人公玛利亚姆和莱拉的世界里,那些担忧也消失了。”

Husseini说,当他开始写作时,他一直在思考阿富汗妇女的坚韧。“虽然她们可能不是我塑造莱拉或玛利亚姆的灵感来源,但她们的声音、她们的面孔和她们的生存故事一直影响着我。可以说,阿富汗妇女的集体精神激励了我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灿烂千阳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