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社会资源对升职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2:51:04

社会资源对升职的影响研究论文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与健全策略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与健全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自从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之后,我国的经济更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代,这也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其对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文章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之后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合理改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使用国有资产组建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国家实力的我国所特有的社会事务管理组织。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并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必须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改革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全面优秀的人才。但是,现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旧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其服务作用的发挥,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所以,文章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入手,对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介绍

事业单位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服务组织,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盈利对于其来讲并不是十分重要,其运行发展的所需资金主要都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工作更为的稳定,也缺少足够的竞争压力,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缺乏危机感,在很多人眼中,只要自己不犯错误,就不会被解雇,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等相对都比较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管理,其绩效考评管理模式等也有比较大的问题存在,其各种工作流程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也更加的复杂烦琐。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人才资源管理问题。其要想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为我国的发展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必须对考核培训方式以及内部管理模式方法等情况进行合理的更新改进,这样才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增强,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因为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政府出资经营的服务性机构,所以其运营方法以及发展制度相对来讲都比较传统,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于的滞后,根本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企业和行政部门里面,针对部门的不同都制定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然而在事业单位里面,人力资源管理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规划设计,在管理制度上也比较混乱,不满足统筹规划的需要,甚至连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方案都没有,也完全没有对以后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计划,对未来使没有任何规划的,并且相应的晋升空间渠道以及职能划分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也导致了其内部员工缺少明确的努力方向。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的企业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已经实现了绩效考核制度的全面应用,通过更加多元化、更具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员工成绩的评判,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但是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并通过这种手段进行工作的计算,而且在升职加薪上论资排辈情况严重,根本不符合能者上的要求,这也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抱着的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工作,根本不愿意积极主动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仅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激励机制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现在很多的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会选择通过相应的工资方面制度的建立来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其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很多事业所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工资制度,这也就造成了员工不管工作量多少、工作效果如何,其工资都没有很大的差异存在,这也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另外,即使进行了数次改革之后,事业单位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自主性,可以自由进行工作制度的改革,然而现在事业单位仍存在中央集权的情况,大部分事情依旧是由领导做主,并且领导的权力是高于制度规定的,很多事情都是由领导一言而决,这也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改革根本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级别的员工所使用的考核制度却是一样的,这对于很多员工来讲是极其不公平的,员工吃“死工资”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转变。

缺少新鲜血液的流入

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完成改革工作的事业单位和传统事业单位相比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地成熟优秀,然而即使是这些单位其在人才选择方面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根据人数选择的,而不是根据岗位情况进行选择的,这也就导致对口专业人才发生了流失的情况。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岗位需要的都是优秀并且专业对开辟的技术型人才,并且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升,然而基本上所有的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上存在相似的情况,根本没有办法引入足够优秀的新鲜血液进入单位。而没有足够新鲜血液注入的事业单位,其发展速度必然远低于其他的企业和行政部门,而因为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旧没有办法取得足够优秀的效果。

3、健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出根本的发生原因,现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会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单位缺少改革的积极性,甚至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根本不想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事业单位要想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须要进行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从基础做起,采用最新型的办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樊篱,秉持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进行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

另外,我国的单位可以通过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式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而要想完成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改革应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有效完成管理体制的改革,完成分散式管理到条理式管理的转变,进行岗位聘用制度的健全完善,采用全岗位聘用的方式进行招聘,并明确展示出所有岗位的要求和职责,根据实际情况为员工提供一个合理的晋升渠道,从而将每个员工的特长都发挥出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第一,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精神文化进行强化,使单位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第二,应该建立更加优秀的运作模式。在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运作手段和方式的优化进行经验积累。

进行绩效考核制度的创新

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会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并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绩效考核实际上是激励制度的一种,同时也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另一种呈现。现在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基本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不管负责什么岗位,乃至级别都不一样的员工最后所领取到的工作数量确是并没有多大差距存在的,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员工工作积极性远低于外界企业。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员工,只有建立切实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提升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并让员工对自身的实际能力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另外,通过考勤制度的创新,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考勤制度,还可以更有效地针对完成工作差异情况的判别,这样才可以完成优秀人才的选拔,从而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行人才培训制度的健全完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到现在为止,实际上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优秀技能的专业性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必须有更加优秀的综合素质。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才素质培养的力度,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素质培训制度的健全完善。争取在月、季、年等时间都定期展开相应的素质拓展培训工作,并以此来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养成足够优秀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培训机制的建立,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制定具有特色并且切实合理的方式展开培训工作。从而使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也只有这样,事业单位中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束语

总而言之,c而且事业单位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以及国计民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事业单位在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完善的时候,应该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灵活地使用先进的理念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全方面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鑫.事业单位综合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8(6):79.

[2]宋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西部皮革,2017,39(18):30,33.

[3]李奂东.试析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215.

[4]张智超.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59.

[5]胡丽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4(2):9-12.

职级晋升的认识和建议

职级晋升的认识和建议,职场上难免会有困难,无论是刚进入职场的人还是已经在职场上比较长时间的人,都在所难免,那么如果是要你写对于职级晋升的认识和建议的话怎么写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转眼我到单位工作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着从象牙塔到政府机关、从大学生到国家公务员这种环境和角色的双重转变和适应。岁首年终,我静心回顾这半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认识和建议如下: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两委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积极参加委内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并注重自学,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我还自觉学习某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

此外,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某市公务员初任培训。在为期三周的培训生活中,严格的军训磨练了我的意志,丰富的课程学习使我的知识储备和层次得到了提高。通过某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党委政府工作的介绍,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某市“三步走战略,看到了某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潜力,增强了对某市的了解和热爱;通过公务员宗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我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办公室实务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公文写作的内涵,提高了办公室实务的处理能力,为我更好的投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踏实肯干,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在某科工作的半年中,通过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指导,我在熟悉的基础上已经基本能完成科室的各项日常工作,期间我具体参与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配合领导做好我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参加市县“十一五规划研讨班,我了解了“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程序等,认识到“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委乃至我区的主要工作之一。半年来,我们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编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安排意见》, *月份配合区政府组织各街镇和有关委局召开了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具体部署,并为各街镇草拟了规划编写的结构示例作为参考。为及时了解和督促各专项规划及街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月又组织召开了“十一五规划推动会。期间,我自觉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密切关注国家及某市市“十一五规划的政策理论和进展动态,收集学习我区及兄弟县市“十五计划的成功经验,为专向规划的编制单位提供依据和素材,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听取和参与领导们关于规划的讨论,使我逐渐加深了对我区整体状况的了解,为我处理其他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做好全区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汇总上报工作。 今年8月份以来,根据市发改委下发的通知要求,我科积极开展工作,布置并督促各街镇及相关委局进行调查汇报,根据各单位的汇报情况,我们先后对我区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情况和项目情况、工业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等进行了核实、汇总、筛选、上报。这些工作加深了我对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的了解,同时加强了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储备,也为我区“十一五规划提供了强大的项目支撑。

第三,发挥科室职能,做好项目审批和管理工作。 通过科长的指导,我逐步掌握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处理方法,了解了经济服务中心计委窗口的工作职能。今年以来,我们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第四,配合科室做好各项文字写作和信息报送工作。 半年来,我先后参与起草了《**区农村经济工作座谈会议材料》、《**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某科20xx年工作要点》等多篇文章。我从8月份开始担任科室信息员,负责根据科室的'重点工作和突出事件撰写信息。在科长的指导下,我先后完成了我区召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项目获得市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篇信息,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事件敏感度和文字写作能力。

第五,协助科室同事完成20xx年计划科和投资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资料的整理、归档、定卷工作。

第六,完成好领导交办其他各项基础性和临时性工作。

半年来,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今后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志们对我进行监督指导: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3、继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公务员。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踏上工作岗位已是第22个年头。自打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以来,我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自身教育理念,扎实工作,勤奋学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视教师为渡工,为学生引航开渡;视教师为春蚕,无私奉献;视教师为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特别是自XX年被聘为晋升为中教一级教师,担任政教主任以及年级组长以来,更是让青春流逝在三尺讲台、让粉笔染白自己的双鬓、让岁月写下自己奉献的足迹。现我将近5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能、勤、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认识和建议如下:

一、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

本人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信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文明执教,克已奉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始终以优秀共产党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已,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在师德方面,我不断加强修养,塑造“师德”。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教师立身之本的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表,力求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水平。

作为政教处主任、年级组长,我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手段、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紧跟时代对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永葆时代气息。不断强化强化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使政教处的工作更加求真务实,在关爱暂困生,转化差生方面卓有成效。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体罚和变相学生,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不“乱收费、乱订资料、乱补课”,与年级组的教师们一道,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共同提高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

二十几年来,我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特别自XX年晋升中学一级以来,我每天早来晚走、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平均在十个小时以上,教育教学成绩十分显著,每年均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受到学校表彰。XX年10月,撰写《谈高三历史后期复习》在县级历史教研会上交流,获得好评。XX年高考教学质量评估全县文科应届综合科第五名;XX年领导德育工作荣获XX年全县德育工作三等奖。XX年德育工作荣获仁寿县学校德育工作特等奖。XX年撰写的《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眉山市历史教研会上交流,获得一致好评。XX年撰写的《与时俱进,以德立校》被仁寿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调研文章。XX年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优胜奖。XX年,领导的校团支部获“四川省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三、爱岗敬业与教学工作

XX年以来,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了本职工作,不管活有多累,人有多困,都坚持出勤,从未有过缺课,迟到早退等不爱岗敬业的现象。平时积极组织本年级组的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认真履行教学“六认真”,同时并不断指导政教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还积极投身教改,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我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历史学科教法上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研究和运用探究教学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历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与本年级组的教师们一道,认真研究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运用电教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位,在教学中摒弃传统讲法,代之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活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XX年高考教学质量全县评估第五名,本科上线人数_____人, 04级文考本科上线_____人;重点本科线上线_____人;应届上本科上线_____人;艺体双本科人数_____人;文考、艺体本科上线_____人。XX年本科上线_____人。

四、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科研方面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务实地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苦练教学内功,积极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和教育进修校组织的现代技术教育,并取得了中级证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不断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新的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但如此,还大胆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投身教科研,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学科组以及学校的科研课题,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教育科研论文:

XX年论文《与时俱进,以德立校》在“创新杯”教师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XX年《xx二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体会》入选xx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XX年论文《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 “创新杯“全国教师论文评选荣获一等奖。XX年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与对策》,参加“创新杯“全国教师论文评选荣获一等。

任职5年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自己的默默工作与辛勤耕耘,见证了自己成长与发展,见证了自己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用自己的坚韧与执著、用自己敬业与奉献,用自己显著的成果与业绩,不断诠释着新时期的教师精神,不断书写着自己事业的壮丽篇章。

水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研究论文

水资源的性质与特点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纯净的水是由H2O分子组成,而水体则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而水资源不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1.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我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21%。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我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2.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亿亩,除涝面积约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亿亩,成灾面积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1)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我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2)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3)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88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农业发达,具有众多的商品粮棉油的生产基地,一旦受灾,农业损失也相当严重。3.水体污染及其危害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剂,因此极易污染。常见的水体污染有下列几类。(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近年来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发生。(2)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酶类结合的趋势十分强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经错乱,如疯病、精神呆滞、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这些重金属与蛋白质结合不但可导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积。重金属原子结合到蛋白质上后,就不能被排泄掉,并逐渐从低剂量累积到较高浓度,从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经提到过的日本的水俣病。经过调查发现,金属形式的汞并不很毒,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体沉积物中的细菌吸收了汞,使汞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汞和甲基团结合产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机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几乎等于100%,其毒性几乎比金属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有机氯(或称氯化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这种化合物广泛用于塑料、电绝缘体、农药、灭火剂、木材防腐剂等产品。有机氯具有2个特别容易产生生物累积的特点,即化学性质极端稳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学性质稳定说明既不易在环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机体所代谢。脂溶性高说明易被有机体吸收,一旦进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结果就产生生物累积,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由于它们对生物和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已被许多国家所禁用。(3)热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余热散发到环境中,会把环境温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适应的程度,称为热污染。例如发电厂燃料释放出的热有2/3在蒸气再凝结过程中散入周围环境,消散废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机把江湖中的水抽上来,淋在冷却管上,然后把受热后的水还回天然水体中去。从冷却系统通过的水本身就热得能杀死大多数生物。而实验证明,水体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4)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1980年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有亿吨,每年随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石油、汞、镉、铅、砷、铝、氰化物等。全国沿海各县施用农药量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约5万多吨。这些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我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例如胶州湾,1963~1964年海湾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171种;1974~1975年降为30种;80年代初只有17种。莱州湾的白浪河口,银鱼最高年产量为30万千克,1963年约有10万千克,如今已基本绝产。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编辑本段]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工业节水的指标通常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来表示,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国平均只有20%左右,仅有少数城市达到40%。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取水量的88%,和美国49%、前苏联59%、日本46%、法国47%等相比差距很大,这同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今后应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发展符合水质标准的有机污水的农业灌溉,培育并推广耐旱作物,以获得稳产高产。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资源化随着工业三废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将趋缓和,而有机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显得重要。利用污水处理厂是工业化国家治理有机污水的主要途径。美、英、法、德国等,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厂只能解决生物降解有机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机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发展旧有的土地处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净化方法,利用生态系统对有机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美国密执安州马基斯根的生态工程是由贮水塘、曝气塘和灌溉田所组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威里比牧场则利用氧化塘、农田和牧场所组成的处理系统。通过环境生态工程使污水资源化而获得再生水源,用于扩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的状态。3.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天空水(即空气中的含水量)只有28万亿吨,仅占全球总水量的%,但是在天气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为水汽,云和降水云层只占5%。天空水总量虽少,但其循环很快,循环周期仅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环周期为400年,也就是说,一年里天空水可以循环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万亿吨,远远超过地表水的总量。开发利用天空水资源首先是调查研究本地区的天空水资源状况,包括天空水汽、云和雨雪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和变率,天空水资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紧缺地区开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国40多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云层条件下,用正确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达10~30%。我国从1958年开始也进行了多次试验,福建古田水库1975~1986年的12年试验结果,平均增加降水量为%,仅以发电一项计算的投资效益比就达1∶50。4.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影响。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类对灾害的发生规律、演变过程的认识会不断提高和深化,通过灾前预报、预警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为此,要把防治洪涝灾害作为全国国土整治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全国的长期性洪涝治理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予以实施。同时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规,实行以法治水,强调实行统一管理。加速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报警和灾情评估的研究工作。产业布局要适应水环境的变化,通过各种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筑堤坝,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设立滞蓄洪区等,使水环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以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的三峡工程是一项以防洪、发电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设成功,对防洪减灾和经济建设均有巨大的作用。我国节约水资源现状[编辑本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水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的严重,既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的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等的开发利用率就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一、 我国节水现状在生活节水方面,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绝大部分市镇,基本做到了安装计量水表收费,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费制。在工业节水方面,目前全国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万元产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减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计节水量近200亿立方米,减少排污量近150亿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亿立方米。在农业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国建设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209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并对99个大型灌区及40个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节水示范区,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亿亩,其中喷、滴灌和微喷灌面积2600万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800万亩,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亿亩。另外,推广非工程措施节水面积亿亩。二、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1、认识不足。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2、投入不足 。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像工业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等,其中节约冷却用水相对比较容易,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则相对较难。但不管要节约哪种工业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艺设备。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从上到下工业节水尚无固定投资渠道,节水工程一般是争取一个上一个。农业节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强,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使我国工农业用水水平与国际差距拉大。3、机制不力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4、法制不强 。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节水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节水也必然难见成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和切实有效的广大用水户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可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自己写吧 哼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量增长态势有很多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为我国工业用水已基本稳定未来工业需水量即使增长也十分有限其二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很快未来工业需水量迅速增长态势仍不可避免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主要基于自20世纪90年来以来我国工业总用水量增长相对缓慢在部分城市中工业用水量出现下降趋势持第二观点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即使在加强工业节水调整产业结构和科学合理用水的情况下未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仍必将驱动工业需水持续增长此外水资源规划尤其是供水工程规划要求新增加的供水量主要以解决城镇和工业用水为主这也导致了部分规划中工业需水量预测偏大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未来工业需水增长的态势合理科学预测工业需水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和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城市缺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使城市供水不足,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导致地下水超采,出现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大量的污、废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环境污染,并影响人民的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水资源能持续开发利用。

社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于沟通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方试图从沟通行为的定义出发,追溯传统沟通行为的变革,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理论研究,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网络对于沟通行为的影响,指出在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不能忽视网络给沟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沟通行为;影响 1994年,我国在国际上被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而在西方,这一年则被称为互联网的商业化年。在这十多年中,网络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对我们的沟通行为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沟通行为的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即是两个人之间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的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沟通的内容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传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面谈、写信、打电话、发电报以及阅览报刊杂志和看电视等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 沟通行为是为了促使信息成功传递的一切行为。沟通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活动。沟通过程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思想传递和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 人际沟通是为了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性,增进自我认知。为了与他人保持良好互动关系,人们便运用各种方式与策略进行沟通。在与人沟通的同时,至少提供了两种信息:内容(Content)和风格(Style)。沟通内容也就是信息的文字含意,是主要的信息来源,较容易解读;沟通风格则是与别人沟通的方式,会影响沟通内容,也会影响听者的接收和解读。风格通常和内容的传达同时发生而且相互影响,也往往提供了解读信息内容的指针。 二、传统的沟通行为 据有关资料记载,人类最初的沟通方式是通过手、脸等身体部位的直接接触来传递信息。人类的沟通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五次革命性的变化。人类沟通行为的第一次革命是因为语言的出现。语言的出现让人类的信息交流地更为快速、内容更为丰富,让人类的交流方式有了质的飞跃。第二次人类沟通行为的革命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从用钝器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到用毛笔写在竹箴上的字,再到现在的打印文字,文字的出现无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成果的记载和积淀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文字印刷被认为给人类出沟通行为带来了第三次革命。文字印刷使得人类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信息和传播文化。第四次革命是由于电话、电视等电子媒介物,使得人类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空间里实现实时交流。现在,数字化的电子媒体被认为是人类沟通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两个不同空间地域的人不仅可以即时通话,还可以同时传递图片、大量数据、音乐,甚至还可通过视频软件同时看到对方的形象,同时还避免了电话不能将沟通内容保存下来的弊病。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的沟通行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三、网络对沟通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沟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很多的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霍华德•莱因戈德(Howard Rheingold)是较早把网络沟通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的人之一。他提出,网络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将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首先,在媒介饱和年代,网络沟通将重新塑造人们的个性和情感。其次,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一对一的交流基础上,而网络沟通提供的是多对多模式,因而也将对群体观念和人际关系构成挑战;最后,则是对民主社会的影响,网络沟通挑战了权力集团对传播媒介的垄断。莱因戈德的开创性研究极具启迪性,他的著作大体上为后来的研究和争论设置了一个框架。后来的研究者,对于网络对于人类的影响大多呈现三种趋向。一是乐观主义的期待,强调网络传播产生了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和沟通行为模式,并将与新的都市生活环境相适应。另一种则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认为电脑带来社会关系的非人性化,互联网的使用加剧了人的孤独、疏离感,甚至是沮丧的感觉,实际是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第三派的观点带有某种折衷主义色彩,认为虚拟社群独立于现实社群之外,与之互动,但并不对立。基于已存在的大量研究,笔者认为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网络对于沟通行为的影响。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不可避免的包括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网络给现代人的沟通行为带来的影响。 网络沟通的特点是信息可实现几乎同步的传输,利用网络沟通的两个个体可几乎同时共享文字、声音、图像等资料;信息量的传递和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沟通方式都更具优势;几乎涵盖了传统沟通行为的一切方面。网络带给人类沟通行为变化的优点在于: 1、 沟通形式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 人们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代替传统信件;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即时通讯工具代替打电话,如QQ、MSN等;若你的电脑配有一对价格低廉的摄像头和小话筒,你甚至可能看着对方的面孔唱情歌,这类似于面对面的交流。 2、 更加不受地域的限制。基于网络的沟通行为比传统的打电话或写信、发电报具有更加广阔的实用范围。鼠标一点击,世界任何一个拥用互联网的角落你都可能连接上,世界真正成为了一个村落。而且如果你的语言能力够强的话,你还可以留下你的评论。而不是像过去我们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后,在筋疲力尽之前写下“XX到此一游”的话。你大可以潇洒走一回,五分钟后,你已经神游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3、 沟通范围更大。传统的沟通方式,你很难想象在同一时刻与不同地域的数百人一起对话,一起欣赏一篇文章或一首歌还能立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这,在拥有互联网的今天,只要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就全没问题了。 4、沟通的成本更为低廉。现在,除了在购置电脑、网络支持等一次性投入较大外,网络建成后的每一次信息交流相比其它的传统沟通方式都更为便捷和成本低廉。以要与某人商量一件事为例,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将包括交通费,来回路上的时间等;打电话包括电话费,要传送某资料还要打印和传真费;而利用网络你只需登陆QQ,联上视频,就类似于面谈,再附上一封带资料附件的电子邮件,完成整个过程可能用不上你收拾好资料物品出门打出租车的时间,而且对于宽带包月的用户,上网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网络给人类沟通带来了如此多的好处,但我们说,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硬币的两面,弊端与优点共存: 1、网络使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实际使沟通行为趋向单一化,即更多地依赖于网络。正因为网络是如此的方便,过去要面谈的事情现在要么打个电话,要么上MSN或QQ几行字敲出去,一切搞定。逢年过节是中国人联络感情的好时机,而现在是电子贺卡代替了名信片,电子邮件代替了带有个人笔迹的书信,连买的礼品也可以网上订购并代你送货上门。我们知道,凭借媒介进行的沟通行为会因为媒介物的特点而使得信息有所损失,尽管网络非常发达,它毕竟还是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话语信息讲完了,而情感的互动却如隔山打牛。沟通方式的单一化损失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正义感、良知和公德心。 2、 网络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了。现在,我们都讲究求诚信社会。 但网络先天的虚拟性就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虚幻。面对的是电脑,你讲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连性别也可以选择。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对网络那端的那位一“网”情深,却不知对面上网的却是一只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成为了对网络虚幻性的生动写照。很难想象,当沟通缺乏了信任这个基石,交流的内容还有多少可以相信。这不知是沟通之幸还是不幸?而且,网络的虚幻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既不是人参果百利无一害,也不是潘多拉魔盒全是灾难。网络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沟通行为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白淑英.网络技术对人类沟通方式的影响[M]. [2] 陈红梅.网络表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M].华东师范大学传播系. [3] 周君兰.虚拟的沟通艺术——网络与社会研讨会.2001. [4] 陈羿茨.网络空间两性沟通差异研究之初探[M].树德科技大学. [5]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by Marc A. Smith&Peter Kollock,Routledge,1998.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18岁以下的占。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并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1.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最佳答案 回答1问题可以修改下下 刚写好的! 论文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兴趣点,网络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及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是网吧,有的网吧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允许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站,执法机关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网站。 许多网站的信息良莠不齐。应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这样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污染,也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发挥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博物馆等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青少年减少去网吧的时间和机会。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柳明、袁真,创新教育与实践全书[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旅游管理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论文

其实那个你学好了都行,这两种职业的人,普通水平的太笑清散多,缺就缺在高级人才上!建议你学市场营销,学它了你还可以在校考旅游专业的东西,而且和旅游专碰氏业得到的证书一样!我也是学经济的,应该比你大,我是学正指会计电算化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毕业 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 经验 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 面试 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 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 教育 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 其它 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 报告 ,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 文化 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 总结 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 渠道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的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 财经 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 爱好 、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 学习计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 市场营销 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 方法 ,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下页带来更多的旅游管理的论文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旅游 教育 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实践教学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 范文 一: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摘要:近年来国内旅游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渐历经了起步、发展以及深化这三个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内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开始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于旅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从当前旅游管理体制现状入手,针对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措施 ,以期能够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性行业,属于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内旅游景点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整个旅游行业看似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下,其管理体制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大背景之下,对目前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旅游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缺乏宏观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大部分部门、单位都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但是这类企业的人事权、产权分别属于不同的投资单位,可以说每一个旅行社都归属于不同的系统。这样一来,造成国内旅游系统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客源不足的季节和整体市场低迷期,各个旅游企业之间容易存在跌价竞争的现象,导致市场更加混乱,行业内部矛盾比较尖锐。对旅游管理机构来说,不具有建设审批权,无法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二)相关 政策法规 有待完善。对旅游管理体制来说,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对旅游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政策法规层面,还是沿用过去的政策法规制度。根据现阶段旅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一些不法商家和犯罪分子利用政策法规漏洞,在旅游行业中组织进行非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旅游市场秩序,同时还损害了旅客的实际利益。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旅游行业是特殊性行业,且和其他相关行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交通、餐饮以及住宿等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服务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多部门都和旅游业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但是针对这些联系行业,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一部分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采取恶劣的市场竞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游客的合法利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现阶段国内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落后,而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的关键来源,其特点是效益高、成本低,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助于推动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的问题,造成旅游商品一直以来都处在自发状态,加之旅游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在商品的包装和运输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真正发挥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交通业的发展不能跟上旅游行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二、对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

一方面,国家旅游局、旅游协会、工商局、交通运输局、文物管理局等应该共同携手建立一套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旅游事业整体发展制定总方案,并拟定相关规章及政策;密切监管各项 规章制度 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制定并实施国内、国外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并加强宣传,增前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国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推动旅游行业发展脚步。另一方面,是对地方性旅游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完善。一些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应积极学习并借鉴省级、市级试点旅游管理 经验 ,再与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结合,制定出适合本地旅游发展的管理方案。由省级旅游管理相关主任及负责人共同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该区域内旅游业最高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并且在其下设各职能处室,协调各市、各部门之间关系。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政府部门在旅游行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职能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性,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新环境之下,国家应当引导帮助旅游行业各部门按照自身发展情况设置旅游行业协会,逐渐将旅游行业和政府行政机关分离,依靠市场的调控作用确保旅游行业能够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内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通常来说包括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项内容,而决策机构一般是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各企业会员代表所构成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机构主要设置了理事会,由管理、经营以及服务三种机构构成,主要用于相关决策的落实;监督机构设置监事会,针对旅游行业内部和协会自身行使监督权。除开上述职能之外,各个地区旅游行业协会还必须要负起统领职责,第一时间向会员单位传达告知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出行业中介组织作用,结合行业具体需求组织进行各种旅游行业知识培训活动,强化与国内外同类组织的交流,推动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发展。

(三)积极发展旅游行业企业

和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企业的主导地位,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尽可能的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位置,不仅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旅游企业推向市场,给旅游企业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作更多干涉,仅仅以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对旅游业进行监督指导;同时旅游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发展规律来经营管理,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旅游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才能够最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可以选择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对自身企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跨区域的多种企业格局,比如说集团化的大型企业、专业化的中型企业以及网络化的小型企业,如此才能够增强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闲散资金,进而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机制。

(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在现代旅游管理活动中,公众占旅游管理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成败,因此应当尽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旅游管理部门在建立旅游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决策的过程中都必须事先给予公众知情权与提议权,从而保证公众主体地位的有效性。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确保公众能够充分发挥出监督权,对旅游管理活动实施监督。

2、要避免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不单单是公众对旅游管理意见的表达或者相关信息的了解,更关键的在于具体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质性的参与。

3、为公众创造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不仅要有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诉讼方式或者信访方式等,同时也应当提供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公众能够依靠传媒方式或者其他志愿活动来参与其中。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借助于咨询、调查或者评议活动来了解公众看法,进而对旅游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并及时调整。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发展,同时还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国内旅游行业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加之政府部门的支持等因素,都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予以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行为,积极吸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建符合实际的行业协会。通过上述措施来保障我国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摘要:近年来,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未来的教学改革建设中,应该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1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现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成了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课程教学大纲更加规范和具体,可执行性增强。

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内根据需要划分出三个团队:管理学团队、旅游规划开发教学团队、应用实践性课程团队。打造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采取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积极联系旅游企业业界高层来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增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塑造专业模式特色

突出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将旅游休闲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和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设置日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到国际集团化经营企业和境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塑造“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专业特色,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课程教材建设

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以省、市、校各级精品视频课建设为目标,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由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 市场营销 、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以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在教学内容、 方法 、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开展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双向指导制度,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开辟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展览中心、文博院馆、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等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和实习活动。依托学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多功能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与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澳门的高星级酒店、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多层次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

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学院、教研室、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积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各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工作,对各项教学活动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控。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尚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予以解决。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行业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着眼于旅游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引进若干品学兼优的青年博士,培养优秀的青年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如,精品课门类少,级别偏低;教学成果数量不多,缺少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教学改革成果有待突破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的数量不足,省级以上教研项目与教研成果奖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 教学方法 的改革与探索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研究还较少。

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有待改善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纸质图书资料、专业电子图书资料需要采购;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尚需采购。

学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意识不强、参与比例不高。学生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措施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对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索和提升,人才培养立足大连、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完善“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的社会化协同培养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战略,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丰富行业实践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博士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立项,尤其是要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实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在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和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方面,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去,深入行业实践,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兼职教师请进来。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双语课程教学,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积极探索与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通过开设研讨课程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比例和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继续实施专业建设奖励方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探索,凝练教学特色,为在今后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打下基础。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充分调动专业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旅游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旅游管理论文

2. 旅游管理论文:旅游精细化发展之初探

3. 2016旅游管理论文

4. 2016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

5. 本科旅游管理论文

6.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美洲天花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论文

从人类有文明记录以来,天灾与人类社会始终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场灾难,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水旱灾害,缘于气候影响,或滔滔洪水不绝,或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震灾害,起于地壳变化,地动山摇,屋倒人亡;虫灾,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虫子成群出动,便遮天蔽日,庄稼尽毁。这些灾害,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懂得哪里有灾,应该躲避到何处。

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刚才还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尽管病人的身上会呈现出病状,但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病源在哪里?古代的人们却难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记录的瘟疫种类不少,如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天花、结核病等,这些疾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频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天花,无疑是最为凶险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场天花之后,赤地千里,难觅人迹。

我们就以清朝为例,探究一下古人是如何防治天花的,天花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天花的成因及危害

我们会在清代的史料中,或是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中,看到一种名为“天花”的疾病,其实它还有一些别称:

虏疮、天行斑疮、豌豆疮、登豆疮、肤豆疮、疱疮、痘症、天然豆

等。至于“天花”的名称,是因为病人患上此病后,几乎全身所有的部位都可能会出现斑点,就如同佛教壁画中的天女散花状,故古代中国人又称其为“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而天花病毒究竟从何而来,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最初可能是从人类饲养的牛身上传来的),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更容易发生(温热地区也会出现)。发病时主要表现在,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难以吞咽,并伴有大小便疼痛等,严重时,患者全身如中毒般出现疱(痘)疹,皮肤溃烂。

天花曾经在全世界都流行过,当然,最初遭受天花摧残的是非洲、欧洲和亚洲,美洲与大洋洲的天花,是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带去的,中美洲阿兹特克(又被译为“阿兹台特”)与南美洲印加帝国的衰亡,都与天花有极大关系。天花究竟源于何处,至今无法定论。若根据考古研究来看,三千年前的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便带有天花病愈之后的麻点。中国最早的天花记录始于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斑紫黑。”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天花瘟疫爆发的记载。而在欧洲,公元6-19世纪之间,便有多达3亿人被天花夺去宝贵生命,病死率处于各类传染病之首,在1719年天花流行时,仅巴黎城就致死4万人。

天花不仅仅给普通民众带去危害,就连各国君主也不乏被天花夺去生命者:

英国女王玛丽二世、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大清皇帝顺治与同治、蒙古大汗林丹汗等都死于天花疾病;清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以及有四个孙子都死于天花,而据《清宫医案》记载,从康熙后期至宣统时代,清宫共有九名皇室成员死于天花。

清代如何预防天花?

天花的死亡率奇高,被称为“死神”,古代的医生都在努力寻找预防方法。清朝对于来势汹汹的天花主要采取了三种预防措施:避痘就是不与出痘疹者接触,杜绝天花病毒的传染。主要是远离传染源,或将患痘疹者进行彻底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关外沈阳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天花瘟疫,清太宗皇太极,立即暂时离开新都沈阳,躲避到旧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待疫情过后,方才回还,前前后后的折腾,虽然显得很麻烦,但毕竟确保了皇太极安然无恙。

而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后,大清定都北京,北京城也出现过天花瘟疫,然而此时的王朝形势已变:清朝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各地反清复明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明朝叛臣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蠢蠢欲动,江山社稷并不稳固。顺治皇帝不可能再像其父皇太极那样为躲避天花,而出行到外地,他只能继续坐镇京城北京,以稳定局势。不幸的是,顺治皇帝虽然身居深宫,还是染上了天花,很快便驾崩,年仅24岁。

祈神

中国古代祈神之风一直比较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各种神灵,各种信仰。天花瘟疫肆虐时,在无良药良方治病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跪地求神,祈求平安。

《天花的消亡》一书中说:“在非洲、中国和印度的许多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天花神,他们靠祈祷天花神来减少天花的危害。”

清朝初入关时,曾在皇宫内设立专门的庙坛,奉祀痘神娘娘,可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再虔诚的祈求与跪拜,都无法消除天花瘟疫,求神只能换得精神安慰而已。

人痘法

人痘法最早起源于唐代,原理就是“以毒攻毒”,唐宋元明时代,至清朝初期,人痘法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完善,当时救助的方法有

水苗法、旱苗法、痘衣法和痘浆法

四种。

1.水苗法:

选上好的痘痂放在瓷瓶里,用木杵碾成细末,将净水滴入瓶中调匀,把新棉少许摊成薄片,里面包上痘屑,捏成枣核状,用红线栓住,留下一寸左右,将苗置入鼻孔内,令人时刻守候,下苗十二小时后取出。

2.旱苗法:

取长约五寸长的银管,将其顶部弯曲,把痘痂碾成细粉,放入银管的一端,吹入接种者的鼻孔内。

3.痘衣法:

将生过痘(天花)者染上痘浆的贴身内衣让给接种者,穿上三日,使其身上沾染上痘浆。

4.痘浆法:

选取出痘顺畅的儿童,取其身上的痘浆用棉球擦拭,然后将此棉球塞入接种者的鼻孔中。

上述四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后两种风险最大,接种者往往耐不住毒性而染病身亡。

经过医生的不断试验与研究,到清朝康熙后期,人痘法越来越完善,医生们会精选痘痂来做苗种,并经过多次筛选,降低毒性后,再植入接种者体中。公元1786年,英国人琴纳在中国人的人痘法技术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并迅速在欧洲推广开来,它具有预防效果好,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的特点,有效地将天花死神挡在欧洲人的门外。公元1805年,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法传入澳门,以后又传到广州,中国人渐渐接受了这种新式的接种方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至19世纪中叶,在中国,牛痘法在普通民众间普遍使用,可是红墙内的爱新觉罗皇室,却还是延用人痘法的老方式。同治皇帝就于1875年死于天花,时年19岁(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的《万岁爷进药底簿》,所记载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能做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的判断)。

清朝时天花的疗法

天花易得病难去,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人们对天花的认识还不是太透彻,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有惊吓法,有蚊虫吸血法,有黄土闷体法,最靠谱的还是药物疗法,即便是如此,药物疗法的治愈率也不高,身体强健、抵抗力强的人,能够活下来,体质弱的人,基本难逃厄运。即使有人侥幸活下来,其全身及头脸部也会留下深深的麻点,容颜尽毁。

天花对清朝社会的影响

作为烈性传染病,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染病在身,连皇帝有时也要着道,因此天花对清朝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医药业的发展。清代,专门致力于天花治疗研究的医生远远超过了前代,涌现出大量的天花名医,如秦景明、叶天士、俞嘉言等。针对天花预防、治疗的医书也大量被编著、刊刻,给后世应对天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详实的记录。其次是影响到了行政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木兰围场的设置,以及避暑山庄的修建。一般认为,清朝设置木兰围场是为了在打猎中,操练八旗军队,修建避暑山庄则是为了皇帝避暑休闲。

其实,康熙皇帝当年还有一重考虑,本来,若要笼络蒙古贵族,可以让他们来北京城,但问题在于有些重量级的贵族本身没有出过水痘,对中原地区的天花没有免疫力。而这些贵族在中原天花瘟疫未消退时,对到北京城觐见皇帝是心存恐惧的。

康熙皇帝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分别于1681年、1703年首建木兰围场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言道:“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遗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蒙古四十八旗诸部落,恭顺有加,每岁入朝,厥有常用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于此。”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防治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碰到乱世时,普通民众最为倒霉:王朝崩溃,官府成了空壳,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谁会来关心底层的民众呢?若此时出现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扩散蔓延状况,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预防与救治,天花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清朝皇帝格外重视预防与治疗天花,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天花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数亿民众带去了福音。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现在的医疗水平提高,人人都会接种疫苗,科技不断的进步,对疾病的研究也更加透彻。

41年前,人类史上肆虐3000多年的“天花”,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

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疾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在上个世纪开始进行了人痘注射,能够防止天花感染,成为了唯一彻底战胜的传染病。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