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拙政园中设计美学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3:08:54

拙政园中设计美学的探析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 借景设计方法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造园造景手法,旨在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以小见大,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使之在形状、声音、色彩和香味上能凸显艺术创作品味、丰富画面构图因素,从而让景色更具有独特的风情与魅力。这篇文章以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分析参考。关键词 :苏州园林;拙政园;借景Abstract: Theborrowing design method is a kind of gardening landscaping technique which ismo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private garden art in China. It aims tolimit the unlimited to the limit, to see the small, but see big, to limit theinfinite, to enrich the garden content and level. In terms of shape, sound,color and aroma, it can highlight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enrich the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so that the scenery has a unique style and paper take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 Suzhou's four famousgardens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of Suzhou gardens andprovides a certain analytical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garden design.   Keywords: Suzhou Garden; Humble Administration Garden;Borrowing Landscape   前言 在如今人人都沉浸在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时代里,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日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几乎人人都已离不开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书籍、园林又或者是悠闲的田园时光似乎逐渐被当代潮流所推开,压力、浮躁、不安也逐渐笼罩在日夜奔波的人们中,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静静观赏园林景色的兴致,又或者是不愿看书陶冶情操的安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所独有的安定静谧、意境深远的魅力显得尤为珍贵。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我的心窗,使之豁然开朗。它不仅能生动有力的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优雅大气的画卷,洗涤人们因压力而浮躁的心灵,放缓因快速发展而逐渐加快的脚步,又或者是灯火通明下疲惫不堪的躯体;也能呼唤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会古人们给现代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大千世界里不至于被遗忘、被忽视、被丢弃。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都被广大学者所研究。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借景设计方法中重要的立论,也是造园造景手法的原则和手段[1]。国内关于借景设计方法的文献很多,从明末造园家计成所编撰的园冶到现代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完整论述,从最初的文学诗词绘画对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到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每一时代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都有新的见解和认识。至今都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所以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是相对成熟而又丰富,却仍具活力。 本文主要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与实地考查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园林借景设计的内容以及拙政园的借景设计方法进行概括整理。通过分析总结,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以及内容;2)园林借景设计方法在园林中如何表现出来;3)分析拙政园中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期为园林赏析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概述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与内容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是其明确指出在造园造景手法中颇为精彩的观点。而文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借景设计方法,所谓“借” 是指将园林外部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等巧妙的融合,进而增加景深,丰富层次,演变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观,使园林内外景观相得益彰或融为一体。由于其巧妙的功能,可以增加艺术趣味,丰富画面构图,使形状、声音、色彩、香味等方面的外在因素能够引入场景空间,使画面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借景种类一般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借助水面或镜面映射、反射物体形象的景观方式为间接借景。这种借景方式可以使景观视觉意义深远,能够最大限度的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周围景致,组合成一幅优雅动人的自然景观。 园林借景内容可分为借声、色、形、香组景等。1)借声组景:近可借鸟儿歌唱、蝉虫鸣叫、山谷泉声、鸡啼狗吠,远可借庙宇的晨钟暮鼓,春天可借黄莺鸣柳、浪海涛声,秋夜可借残荷夜雨、雨打芭蕉,这些皆为借声组景的典范。2)借色组景:借旭日的光辉或借夕阳的余韵,又或借桃柳的鲜艳,借荷塘的碧绿,还可借丹枫的火红,借飞雪的素银等。3)借形组景:借水中塔影、山形起伏、树影斑驳、丹枫似火、雁阵鹭行等。这些都是借形组景的运用。4)借香组景: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构图添景。如古代园林池塘中很是喜欢种植荷花,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的阵阵幽香何不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呢?5)借景还可以借自然景观、自然风光等物;也可借人如春日踏青、竹林弹琴、远浦归帆等。 园林借景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和谐相处,实现艺术形式与思想境界上的共同美感。它给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带来了无限的景色,使我们沉浸在唯美而丰富的景色中,不由得赞叹古人智慧之巧妙,大自然美景之深邃。 古今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 明末时期,一本不朽的造园方面的著作——《园冶》在我国诞生了,该书极为详尽的论述了有关借景设计方法的理论及造园实践意义。 《园冶》开篇为《兴造论》和《园说》,在其叙述中,借景篇是专门叙述造园艺术的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一书中颇为精彩的论断,也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因”是指因果关系。《园冶·相地篇》中提出水涧绝径处架设桥梁,飞岩悬崖处铺设栈道的观点,其中“绝涧”“飞岩”为因,“梁”“栈”为果。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因的主要表现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而借是园林最重要的,它的原则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好的事物就要尽收眼底,不好的事物就要屏蔽,如果能够巧妙的因地制宜,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园冶》并不强调其观念之新,而是主要处理平凡的经验和格言短句,以平常的修饰语加之论述,让我们被引入造园者的心里,感受她巧妙的设计构思。它不仅仅提供一种借景的方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思维过程的途径,让我们深刻认识借景是园林中最重要的。 而现代亦有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他发表的《说园》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它为园林美景奠定了基调:造园最重要的是要借景[2]。    借景即园内看园外景。关于这种景象,陈从周先生曾分析并指出借景即园外的对景。若园子外面没有景色可借,则通常采取园子内部的对景[3]。譬如拙政园晚翠月洞门中有枇杷小园,透过此门,正好看见枇杷园外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这就构成了绝妙的对景。 从明末时期到现代,关于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新时代亦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论述:借景是一种游走性思维,需要自己感悟造园者的精心设计[4]。这样的观点以新颖潮流的方式脱离了学者专注于讨论各文献中若干片语和想法重要性的基本框架,构建我们对新的借景设计方法的分析感。 2 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分析 因受中国山水画、诗歌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苏州园林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也讲究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创造,使苏州园林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苏州园林中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旨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无限的意境,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巧妙的借取园外景物,丰富园林景观艺术情境。以下便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 通过借景种类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来阐述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直接借景 ①远借 说起远借,要数苏州拙政园内眺望北寺塔的经典案例。在去苏州园林实地调研时,我站在园中,看见水池里有塔的影子,以为塔会在园中,本来想过去攀爬,谁知道塔居然在园外,很是惊讶,这大概就是远借的巧妙吧,这里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景观。我感慨古人这种借景方式的别具一格,为拙政园美景增添了一丝趣味;也感叹古人造园造景的智慧与品味,为今后的拙政园描绘了一幅蓝图;也感动他们对古典私家园林做出的贡献,使得今后的人们能够一览古人的风采。 苏州园林大部分都是封闭式园林,园主为了在城市中能够取得一方安隅之地,往往堆建高高的围墙,这就给远借带来了困难。于是他们设想如果能够设立具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那么是否可以远借园外优美的景观呢?因此便有了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即借助假山等视景点,使视线越过围墙的限制远观园外优美的景色,这实在构思精妙。我不由得赞叹古人心思之巧妙,以至于现在都久久不能忘怀。 ②邻借 说起邻借,要数苏州拙政园的宜两亭最为精彩。据说,宜两亭的建造是因西园所属者想在亭中观赏中园景色而动工的,而中园所属者也可在中花园里眺望亭阁耸然的情境。那西园借亭观景,中园借亭入景,实在妙哉。又如园主把绣绮亭建在远香堂东侧假山之上,紧紧的邻靠着枇杷园,在绣倚亭内可往下观赏枇杷园内的美景,也可以眺望见山楼的池水亭榭,而枇杷园内的借景则是依靠着雪香云蔚亭的美景。这些景色是互相邻借的典范。再譬如拙政园全园分割成东园、中园和西园三个子园。这三个子园之间,皆用漏墙和水波廊进行分割,又相互借景。这样利用借景设计的方法,让小小天地浩如缥缈,实在妙哉。 ③仰借、俯借 要说仰借和俯借的经典案例,那得是拙政园西部的浮翠阁。因坐落在西山之上,它可以说是观景的制高点,从周边的留听阁、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一带可仰观浮翠阁立于云巅的景色,也可从浮翠阁来俯视周边各个景点,体验不同景观带来的多面感官。园子虽然小巧,但构景布局丰富、建造亭阁精细、寓意意境深远,使人在小园之中能够体验、感知、感悟这广阔世界,看到古人智慧的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妙。 间接借景      因苏州园林大都筑有高高的围墙,使得园林面积更加小巧,园主为了能够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常会采取镜借。它不但使园内的景色映入镜中,增加景深层次,化实为虚,而且也把实在的景观引入镜中,令人产生新奇之感,使我们共游幻像之中。      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恰恰运用了这样的借景设计方法,一进舱门,迎面相迎的是一块明镜,它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荷叶袅袅,绿树葱葱。镜面上有烟波划船的匾额,令人感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和动静结合。往得真亭游走,那里嵌有一大片的镜子,使所有游走的旅客都忍不住探索其优美的花园,这或许就是镜像空间的虚实吧! 通过借景内容借形、声、色、香组景来分析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妙在借景。因者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借者是不限园内外的美景,这种随时间地点因借的做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而借景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借形组景 通过借景把园内建筑群体组合而成的空间,池水亭榭,山石树丛等作为画面的近景和中景处理;将远处青山流水等园外景物作为画面的远景引入画幅中来,组成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优雅协调统一的观赏面[5]。譬如拙政园借景北寺塔的巍峨雄伟,园内水池中倒影着塔影;梧竹幽居亭借园洞门的妙处,观一年四季变化。春借迎春花的飘扬,夏借荷花的点缀,秋借竹子的笔直,冬借冰柱的晶莹。如此巧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形组景的方式吗? ②借色组景 若漫步在拙政园里,春天我们可以在绣倚亭里赏杜鹃,那漫天的火红会映照天地的广阔,湖水的清澈;亦可以在海棠春坞里品赏海棠风韵,那粉红的花骨朵盈盈绽放,风一吹零星几朵脱落,那满地的花香正告诉我们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又或者秋天我们可以在待霜亭里赏枫赏桔,坐在假山的亭子里,欣赏着桔子红了,枫叶红了的秋景,品味着诗情画意;如此曼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色组景的方式吗? ③借声组景 园林设计中通常喜欢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声响,特别是利用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引起共性怡情养性的声音来创造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6]。譬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它有两个侧面是临水的,恰巧可在池内种植荷莲,绵绵雨天可在此体验残荷夜雨的曼妙诗意;又譬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此处种植有荷、竹、芭蕉等植物,可以在此感知听雨入秋竹的清脆悦耳;又可借雨打芭蕉来营造匠心独运、艺术浓郁的意境;如此诗意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声组景的方式吗? ④借香组景 在苏州园林中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为景观增添优雅。譬如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周围水池种植了荷莲,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出的阵阵幽香不正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吗? 通过园林借景方法和手段来浅谈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自然万物中可因借的对象非常广泛,需要更深层次的修饰来避免一些枯燥无味或毫无美感的景物纳入景中,因此可有以下几种借景方法或手段来进行修饰: ①创造观赏景物的透视线。譬如拙政园中借景北寺塔就有设置了一条赏景的透视线,它在北寺塔前方营造一滩池水,两边种植着柳树,没有茂盛的树木枝叶遮挡着视线,可以清晰的看到北寺塔巍峨雄伟的形象,也能在池水中静静观赏着曼妙的倒影,实属精妙。 ②提高视景点。譬如拙政园中的浮翠阁把视景点建立在西山上,它可以俯视或平视园内的景色,以有限见无限,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譬如拙政园西部假山上的宜两亭,也是借鉴了这种做法,在亭上可观中园的景色,增添了艺术情趣和画面感。 ③借助虚景,如借光影树影或建筑影,又或借四周景物于水中的倒影来加强景深,增强园林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正是借助了水中的倒影所形成的景观。又如荷风四面亭因四面皆水,亭子与水面倒影镜像,宛如一幅画卷。 借助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光影等的借景设计方法使苏州古典园林让人流连忘返,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巧妙的借用或诗人的感概,还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沉淀。 3 结语  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这颗珍宝或许已经不够从前的辉煌与璀璨,但那独特的风情魅力与艺术沉淀仍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传承。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并以借景种类、借景内容以及借景方法与手段来展开说明,使得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解析存库更加丰富与多样,以便之后的探索与发展。 如今,逐渐增多的高楼大厦使得城市绿地逐渐缩小,人人也不可能都像古人们那样隐居山林享受悠闲朴实的生活,那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园林借景设计手法想必可有效的弥补城市绿地因园内面积过小而造成的园内景色、景点贫乏、单调的情况,使景观更有情趣。如果园子地址选择理想,再加上园林规划设计科学,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譬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有一间著名的空间餐厅,它借用夕阳的余晖,蓝天的深邃,使游人俯瞰着城市的美景而让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它借用了园林借景设计的手法,使得空间更有丰富感和动感,增添了景观的效果。城市现在还有许多高层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小蛮腰电视台等都是理想的借景场所,而极目所望的景点便是最廉价而又最优美的“借景”了。时代不断发展,园林设计水平亦不断提高,但也有部分园林设计存在千遍一律,缺乏韵味和创新的问题。希望在古代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影响下,客观分析现状,传承和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又层次丰富与极具诗意的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3]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4]张青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金元文.借景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1992(04):41-42+28. [6]栗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巧于因借”[J].山西建筑,2013,39(30):185-187.   致谢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将结束我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将面临新旅程的开始。本文是在老师的热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细致的教育态度,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广阔的视野,深思熟虑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心指导本论文,多次询问论文进程,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本的学术目标。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师德,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并表示至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以拙政园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拙政园水景论文参考文献

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自然典雅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庭院错落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入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景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处于1992年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亦是中国首家园林专题馆。 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孔庙、秦兵马涌、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拙政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两季举办杜鹃花节和荷花节;花姿烂漫,清香远溢,使素雅幽静的古典园林充满了勃勃生机。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到人间天堂苏州,怎能不游拙政园。 游任何一个园林都尽量选在人少的时间,这样才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味,从各个角度观察,才能体会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隐藏的深厚蕴含。

苏州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区东北街, 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园 的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波光粼粼,花红 柳绿,一派江南水乡韵味,是江南古典 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作。素有“名冠江 南”、“胜甲东吴”之称,全园分东、 中、西三部分。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1]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2]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入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景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处于1992年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亦是中国首家园林专题馆。

设计中的美学论文题目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告的韵味与品味6. 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

去看看汉斯的(设计)或者(艺术研究快报)期刊上的文献,看看别人的论题是怎么写的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告的韵味与品味6. 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7. 广告中的人文主义表现8. 文化因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10.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广告的影响11. 广告中(怀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表现12. 现代社会亚文化(如左岸、布波等)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13.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二、广告创意与构思:1. 广告创意艺术谈2. 创意就在你身边——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3. 创意与生活经验4. 广告创意的设计要求5. (恐惧、悬念、幽默、拟人等)技巧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6. 广告的“神似”与“形似”7. 公益类广告的创意与构思特点8. 动画脚本的构思与设计三、广告表现:1. 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2. 谈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3. 图形创意的表现在广告中的运用4.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5. 平面广告中色彩要素与人的情感联系6. 多媒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的表现特点9. 计算机数码技术与手绘原创结合10. 平面广告的形式美11. 动漫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12. 视觉传达的艺术手法13. 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14. 广告作品中节奏感的控制15. 网络媒体在当今广告行业的应用16. 公益类广告的表现手法17. Flash广告的使用与特点18. 技术突破与艺术表现的结合艺术设计论文题目《绘画与平面设计》《‘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慨当以慷”与“与忧从中来”》《“灵”与“肉”的交融》《“中西合壁”要用中国文化底蕴来作为自己的根基》《Flash广告发展前景初探》《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被人遗忘的艺术》《标志设计潮流的风格演变》《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要素浅谈》《标志设计中的虚形应用》《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传统酒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与变革》《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从波谱艺术看美术与设计的互融关系》《从零度空间到多维空间》《大学集体宿舍的室内设计和智能话探讨》《对产品广告样本设计的探讨》《对农村户外广告设计定位的探议》《对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关于CI设计的论文》《观念艺术-后现代探索》《观念艺术形式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广告创意对品牌的作用》《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四考》《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吉祥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劳动者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式初探》《论“美术”》《论产品的文化意蕴设计》《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科学美与艺术美》《论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语言的统一》《论中国当代艺术从‘理想’到‘时尚’的嬗变》《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平面设计从混沌中走出》《平面设计的现状与思考》《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浅论点、线、面及其综合运用》《浅谈版式设计》《浅谈包装设计的文字艺术》《浅谈波普艺术》《浅谈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浅谈企业文化中文化管理的特点和标志》《浅谈如何更好的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汉字》《浅谈色彩语言中的色彩对比》《浅谈设计美学》《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浅谈图形的张力》《浅谈网页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浅谈线造型教学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浅谈药品的包装设计》《浅谈艺术创作》《浅谈印刷的基础知识》《浅析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信息社会化》《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浅析表现与再现》《浅析灵感的产生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浅析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浅议设计思维的主体——符号》《情感的艺术表现论》《认识新媒体广告》《如何推进新传统之我见》《乳品包装设计现状与展望》《色彩与设计》《设计、文脉》《设计底蕴》《设计界面说——探讨设计艺术》《设计是空——极简思维》《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设计与美学》《设计专业对传统图案的学习》《视觉传达艺术——论独立创作》《视觉文化到来的几点因素》《试论广告人格化》《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涵》《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设计与审美》《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探讨》《数字空间——浅谈数码设计》《谈民居研究的实质手法》《谈色彩设计》《谈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能力》《谈我国工艺品的市场前景与创新设计》《探悉我国北方农村商业广告的现状与发展》《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网络时代的设计》《网页的审美需求——设计因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网页设计的布局与用色技巧》《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网站文化与网页设计》《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我的“色”论——论色彩在建筑装饰与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逻辑》《现代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现代艺术发展浅析》《现代艺术之我见》《新媒体、新广告》《性别歧视与女性广告分析》《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艺术与科学创造的融合》《在美的背后》《中、日、美动画创作之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理想——论艺术之真、善、美》《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中国广告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构》《中国装饰艺术——论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中外电视广告中的品牌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装饰文化的现实意义》《自然光与建筑空间》《 重新回到传统 》《传统与个性》《激发成绩 培养创新》《优化课堂教堂 实施鼓励性教育》《现代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初探》《“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波谱艺术的理论与文化背景》《城市大众休闲空间初探》《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传统 现代 延伸》《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试探》《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外文的运用论中国平面设计师的责任》《当今有材料表现》《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高校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公共图象与艺术》《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关于设计美的思考》《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关注人的健康-——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家居环境的色彩设计初探》《家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居住区环境的绿色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空心的深度》《立体性与平面性》《略论色彩设计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运用》《论CI企业识别与现代企业文化》《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论科学美及其美感》《论摄影艺术中的艺术因素》《论时代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艺术文化》《美在和谐》《民间美术与现代意识》《民艺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性与全球性》《平面设计与绘画的差异》《浅谈包装与环保》《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浅谈厨房的人性化设计》《浅谈家居室内照明设计》《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浅谈酒店大堂的“ 光色”设计》《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浅谈美术/设计教学中的讨论艺术》《浅谈室内设计与审美心理》《浅谈现代家居的 “绿色设计”》《浅谈艺术的足迹》《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浅析家居设计》《浅析家居设计元素——室内绿化》《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浅议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诠释现代艺术,解构感知体系》《少一点模仿 多一些创意》《时尚家装》《视觉设计个性化探微》《室内装饰织物的色彩应用》《谈儿童房设计的人性化》《谈现代家居设计风格》《谈现代家居设计元素——材质语言的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网页艺术设计初探》《我谈中西审美的区别》《物质性对精神性》《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书法》《现代视觉艺术思维》《小区景观灯光设计探索》《寻找陌生感》???《用新型建材打造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新课程零距离》???《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创造理想的家居环境》《中国:后现代主义温床》??《中国CI热的冷思考》《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设计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住区的生态化设计》《住区外部聚合空间环境的设计》《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自由与控制——关于毕业创作的一点思考》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1、《“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2、《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3、《当今现有材料表现》4、《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5、《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6、《关于设计美的思考》7、《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8、《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9、《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10、《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11、《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12、《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13、《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14、《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15、《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

屋顶花园设计探讨毕业论文

一、项目概况及设计范围:本设计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教学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项目地处于生态学院西侧,林场东南侧,其设计范围为生态学院西区教学楼屋顶一侧地块,建设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广场由水景,绿化,小品,硬质铺装等多种元素组成。

二、设计依据:本设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规定、法规设计。

三、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该屋顶花园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设计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屋顶花园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多维感觉。同时,花园内的休憩、公用设施,诸如:亭廊、坐凳、垃圾箱以及各式地灯灯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要求。2生态原则:充分考虑柳州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屋顶花园和地域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设计构思:

西区屋顶花园环境设计,力求突破现存模式,以大容量、多层次、高素质的环境空间包装恰当面积的休闲空间,创建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校园。力求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校区的文化品味,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

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学业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而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这也正是西区屋顶花园的设计初衷。拒绝一味讲求自然的园林,极力注入人文的色彩,这样景观才有品味,生活才真正鲜活起来。

景观设计构思及简介:

不印月:位于椭圆形会议室之上,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其成为观景,休憩的最佳场所,中央以亭、水体、草坪三者结合,打到了“1+1+1大于3”的整体效果,多元的组合,多元的变化。

水体在文人的诗句中往往与同行的位于校园之中的水体,不需要吟风弄月也不需要低唱浅吟,而是一种对学业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于是取名“不印月”,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恰流水:地处顶楼花园最高处的小型瀑布水镜,怪石嶙峋,植物青翠,潭水清澈,是校园里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泉,求学问道当效仿流水,不息、不止、不移的精神,蕴意深远,意境绵长“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励一众师生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

且踏云:在办公室的屋顶上是一组踏步景观两侧以不规则的正方形或矩形树池、花池点缀,既起景观效果又有安全防护作用,中央一条弧形踏步以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制,间隙以草皮勾缝,辅以鹅卵石勾边,景致平淡中透露着精致,无奇中彰显着与众不同。一步步踏在石板之上,正如求学之道应脚踏实地的道理,但身处如此淡雅清幽的环境,一踏青云又何妨,稍避红尘,洗尽铅华,重拾一颗真纯质朴的心,正谓返璞归真。

五、功能区: 有屋顶花园中心景区、水景区、文化长廊、休闲区、娱乐健身区,椭圆形会议中心上方的屋顶花园设计是本设计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本屋顶花园主题思想的场所,也是最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场所。

六、植物配置

由于本屋顶花园的设计是一座大学学府,因此屋顶花园的设计就要充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文化氛围,培养积极的生态观念。

为了体现这样的设计理念除了通过景观小品来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植物的配置来完成.植物景观即为屋顶花园的道路两边绿地和植物栽培。所以景观要求要追求大的植物斑块和色彩才能增加该区景观的节奏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因此在道路的两边设计大色块的模纹,主要有橙色的雏菊,红色类的红花继木,紫色类的紫叶小檗,深绿色类的福建茶.

道路和水边之间的距离除了驳岸叠石来隔离外主要还是通过植物景管来相隔,而这些植物造景是通过灌木和一些香花植物来完成的.

在植物的种植方面充分考虑到屋顶花园的特点所以只种植了一些观音竹栀子紫薇等浅根性植物和雀舌黄杨枸骨冬青剑麻之类的小型灌木植物再在其之间点缀一些景石,为了增加该景观的一点色彩,还在景石旁边配置一些灌木此外在廊架上种植藤本植物更能增加趣味性以用来营造屋顶花园的景观。

总之,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合理运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相互搭配,构筑适宜的交流空间.用四季植物造景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完成这些植物配置所选的植物种类多用适合该地的乡土树种。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植物景观。

为了配合屋顶花园的特点特选择浅根性植物主要有:紫薇观音竹茶花等进行种植。

七、景区景观分析

三楼的景观是整个设计中最适合俯视观赏的区域,右侧的紫藤花花架廊既有通行、保护又同时兼具观赏、遮阴的作用,通过花架廊可通往位于会议中心屋顶的赏景区,无论是坐在仿古的六角亭内观赏水景还是站在多功能铺装上眺望远处风景都是非常惬意的,从会议中心的另一侧可通过位于办公室之上休闲区回到教室;缓缓登上楼梯,来到位于六楼的又一重点景观区,绿荫环绕清水长流,在溪水的中间放置了一块自然式太湖石石雕。

八、结语

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

并且在园林的功用性上也是本设计的重点,设计的功能划分井井有条,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追求各自的特色,考虑全面周到,分布人性科学,强烈地吸引着师生来到室外,投入自然的怀抱,溶入绿色的环境,放松身心。享受西区屋顶花园的优越工作学习条件。

0 前 言近年来,生态建筑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当今,城市建筑快速发展,城市绿地面积逐年被无偿还的占用。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众多硬质铺装取代自然土壤和植被,其结果导致了城市生态平衡的失调。为了开拓城市绿化空间,很多大中城市都新建了大型的公园,但总的来说,水平方向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新建和改建的旧建筑物上开辟园林绿化场地,建造屋顶花园,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 屋顶花园建设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相继建造了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如美国华盛顿水门饭店屋顶花园、英国爱尔兰人寿中心屋顶花园、加拿大温哥华凯泽资源大楼屋顶花园、德国霍亚市牙科诊所屋顶花园、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图书馆屋顶花园等。日本东京明文规定,新建筑占地面积只要超过1000m2,屋顶的1/5必须为绿色植物所覆盖,否则,开发商就得接受罚款。国内如深圳、重庆、成都、广州、上海、长沙、兰州、武汉等城市,都已经对屋顶进行了开发。深圳是国内建造屋顶花园起步最早的城市,早在1999年,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以扶持和引导屋顶花园的发展。2004~2008年,《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北京市的高层建筑中,30%要进行屋顶绿化,低层建筑中,60%要进行屋顶绿化。目前,国内出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人均屋顶绿化面积必须达到0-5m2以上。由此可见,屋顶花园在我国城市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屋顶绿化必然被更多的城市纳入规划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但在目前,国内已建绿化屋顶面积所占比例偏小,如上海现有2亿m2屋顶,已建屋顶绿化仅为1万m2,而且多为新建房屋的屋顶绿化,大量的旧建筑屋顶闲置浪费。多年来,由于屋顶花园的建设一直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和规范工艺,暴露出了很多缺陷和不足。比如:不能长时间防渗抗漏,水土流失,污染严重,植物配置不合理,荷载超标,建造成本过高等。尤其对旧建筑屋顶增建屋顶花园,由于原设计没有考虑屋顶花园荷载及排水,使得结构安全储备不足,排水管径不够,设计难度更大。一旦解决了这些难题,我国的屋顶花园建设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 屋顶花园增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旧建筑屋顶上增建屋顶花园的关键技术问题:一是原建筑的结构承重能力;二是屋顶防水构造处理;三是种植物能否旺盛生长(此为园林专业种植技术,本文不作讨论)。 屋顶花园的荷载取值近40年来,在各大、中城市修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绝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平屋顶分为上人屋顶和不上人屋顶两种,坡屋顶均为不上人屋顶。一般情况下,对不上人平屋顶和坡屋顶建筑,其屋顶不能建造屋顶花园,但可以在屋面表面攀援各类绿化值物,起绿化作用而不上人。对上人屋顶,要实现旧屋顶改建花园工程,必须先验算原有建筑物的结构承重安全。在屋顶花园的结构设计中如何确定荷载,是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活载的确定旧屋顶增建屋顶花园的活载宜取150kg/m2.即普通上人屋面活载,不宜在其上进行集会或演出. 静载的确定屋顶花园的静载较为复杂,它包括种植区荷载盆花及花池荷载、园林水体荷载、假山及雕塑、小品及园林建筑,其中后四种荷载的确定,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现规范取值,设计时可施加到建筑物的梁、柱或承重墙上,在此主要考虑种植区荷载的确定。 种植区的荷载种植区的荷载,包括种植物、种植土、过滤、排水层的荷载,其关键是确定种植物的荷载及种植土的荷载。(1)地被植物、花灌木和乔木的荷重目前,国内无完整的资料,根据外国资料,地被植物、花灌木的荷重见表1。表1 地被植物、花灌木的荷重序号 种植物种类 荷载/(kg/m2)1 地被草坪 低短灌木和小丛木本植物 长成灌木和高的灌木 20.(2)种植土及其荷载不同植物生长及生育所需土层的最小厚度均不同,植物在屋顶上由于风载较大,从植物防风要求也需要一定的种植深度。综合以上因素,屋顶花园种植区土层厚度与荷载值见表2。表2 种植区土层厚度与荷载值类别 地被 花卉及小灌木.植物生存种植土最小厚度/cm 15 30.植物生育种植土最小厚度/cm 30 45.排水层厚度/cm - 10.平均荷载(生存)/(kg/m2) 150 300.(3)排水层荷载厚度一般为100~200mm。卵石、砾石和粗砂的容重为2000~2500kg/m3,陶粒为600kg/m3,采用塑料空心制品时,重量更轻。另外,种植区内除种植土、排水层外,还有过滤层、防水层和找平层等,在计算屋顶花园荷载时,可统一算入种植土的重量,以省略繁杂的小项荷载计算工作。 减轻屋顶荷重的方法屋顶荷载的减轻:一方面要借助于挖掘旧建筑平屋顶的承载潜力,减轻结构自重和结构自防水问题;另一方面要减轻屋顶所需绿化材料的自重。如果能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考虑,使屋顶建筑的功能与绿化的效果完全一致,既能隔热保温,又能减缓柔性防漏材料的老化,一举两得。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开发轻质屋顶栽培介质屋顶种植区采用人工合成种植土,不仅可大大减轻屋顶荷重,而且,可根据各类植物生长的需要配制养分充足、酸碱性适合的种植土。目前,比较常用的屋顶轻质材料有草炭、珍珠岩、木屑、蛭石等。这些基质每立方米重量在几百千克内,大大低于普通泥土8t/m3的重量。日本的人工轻量土栽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已形成自然土壤法、改良土壤法、人工轻量法和薄层人工轻量法这几种屋顶绿化模式。其中,采用灌溉型的人工轻量法,种植地被类植物时,土重加植物荷重仅74kg/m2;种植灌木类时,荷重为123kg/m2。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及相关技术,于近几年开始研究用于屋顶绿化的轻量土栽培技术。例如:上海农科院生态保护研究所开展了关于轻型平屋顶绿化技术的研究,北京园林科研所在2001年引进了韩国三逊株式会社的超轻量绿化用无机基质等。开发适合我国国情、气候的轻质屋顶绿化基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合理选择植被植被材料尽量选用一些中、小型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草坪等,少用大乔木。 采用轻质排水层材料建筑陶粒是比较理想的材料。首先它较轻,容重为600kg/m2,仅为砾石的1/3。而且,由于它用黏土烧制而成,颗粒大小均匀,使得陶粒间孔隙较大,利于通气、蓄水。 合理设置建筑小品及排灌系统(1)设置园林小品及选用轻质材料,如竹、木、铝材、玻璃钢等制作小品(如凉亭、棚架、假山石、室外家具及灯饰)等。可采用镀锌钢管作为棚架立柱,立柱下须焊一方型钢板,使荷载分解。景点负载大时,应用井字形槽钢于底部,使景点整体荷载分解。在屋顶上建造较大型的假山置石时,应采用塑假石做法。塑石可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塑成或用玻璃钢成型。这样,既取得较好造景效果,又减轻了屋顶结构的荷重。(2)其他用塑料材料制作排灌系统及种植池。(3)合理布置承重,把较重物件,如亭台、假山、水池、花架等安排在建筑物主梁、柱、承重墙等主要承重构件上,以利用荷载传递,提高安全系数。(4)减轻防水层重量,如选用较轻的三元乙丙防水布等。(5)减轻过滤层重量,尽量选用轻质材料,如用玻璃纤维布作过滤层比粗沙要轻。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相关百科